一、山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君[1](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研究 ——以珠海市三种治理创新模式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全面系统性意见。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以治理有效性作为基本价值导向,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乡村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村党组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村党组织如何领导乡村治理达到有效治理的战略目标,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本研究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村党组织如何领导乡村实现有效治理为研究主题,基于治理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深入访谈法,以广东省珠海市3个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取得成效的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新时代巩固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与深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关系,研究村党组织书记与乡村治理的互动联系,通过精英治理、制度治理、协同治理等三种乡村治理经验研究,提炼出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机制以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等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能力薄弱问题,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归纳出3种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模式,分析其中的共同点和局限性,提出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复制推广价值。
吴雯雯[2](2019)在《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而理论的产生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发展,因此,注重对基层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和总结,是推动党建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以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为对象,研究分析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本文的选题具有一“新”一“旧”,一“难”一“易”两个重要特性。一“新”一“旧”。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关键就在于一个“新”字,新在时间阶段的划分上,在学术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开展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乡村振兴中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农村基层党建格局已“旧”。此外,还有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阶段重庆的农村基层党建、上海的社区楼宇党建进行研究等,这些与本文研究的历史阶段定位不同,对象也不尽相同。一“难”一“易”。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快速腾飞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基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社会出现阶层分化,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信息化改变人与人沟通的渠道,传统农村社会的固有结构被打破等,这些都为农村基层党建带来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难”就难在它是一项基于具体实践的研究,而不是纯理论思想的建构,如果缺乏基层实践的支撑,这项研究将缺乏扎根于泥土的实践价值。2017年,中组部将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课题放在浙江。为什么将目光锁定浙江?因为浙江有着自下而上丰富的基层实践和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农民收入连续32年排名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52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率为1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7:1缩小到2.07:1,全省农村呈现出村容越来越整洁、村风越来越文明、农民越来越富裕的面貌,可以说浙江省农村发展领先于很多地区很多年。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很多创新做法都获得来中央的认可,“浙江二十条”被中组部印发在全国范围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等都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宁波市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绍兴市诸暨市“枫桥经验”等“点上开花”的基层创新经验,都获得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这样看来,既有了研究对象,又有了实践经验,如何从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中总结提炼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呢?“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研究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农村基层党建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包括政党、政府、社会三个要素,和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的三对关系,只要厘清了这“三要素”“三对关系”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解答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如何优化政权运行的方式。本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将农村发展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分成四个部分,并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构建新格局。进入新时代,农村新群体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就要扩大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新路子,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党建+产业”模式引领产业发展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经济新业态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构建新格局。密切党群关系,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出现阶层分化,各种不同职业的“新农人”出现,他们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基层民主权利和监督权利的需求更加旺盛,外出流动人口也一直是管理中的难点、痛点。浙江省创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党员电子身份证等,拉近了政党和社会的联系。第三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构建新格局。党建一直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更多,如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安全,浙江省有着“枫桥经验”的老底子,同时又创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村民说事”制度、村规民约等做法,构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综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第四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构建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基层作为政治权力向下延伸的“神经末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都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大事”,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洪鹏[3](2019)在《“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从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这也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中国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农村自身的潜力,如何充分挖掘其资源优势,如何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等问题,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全社会共同协作、全体公众参与、健全法制保障,汇聚力量、形成合力,构建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从乡村治理的实践来看,一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二是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三是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四者必须相向而行才能形成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自身建设如何,其地位如何,其作用发挥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毋庸置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坚强领导者和强力推动者,是乡村发展战略的规划者,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如何,作用发挥如何,势必深刻的影响着乡村治理的结果与效能。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就成为能否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2004年2月,沈浩同志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全体村民进行致富模式革新,因此实现了小岗村的新时代振兴。2012年,中央部署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山东省选调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到1.8万个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同时,市、县政府两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相继派出市直与县直第一书记。“脱下皮鞋穿上布鞋,走出机关走向田间地头”。第一书记致力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基层组织建设,使所有被帮包村实现“五个明显”目标:村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村集体有一定的经营性收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山东省部分第一书记工作入住的农村进行了考察调研,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样本,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以及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核心领导地位的形成机制、作用机理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考察和梳理,最终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明确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整个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领导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等加以剖析,最终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本文从乡村治理全局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与作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二者的关系,以及乡村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关系这三个维度来讨论这一问题。在第一部分中,先从理论上明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作用与意义,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与领导作用等等。在第二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讨论了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从而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变革的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与责任,这是全面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现实作用的一个基本尺度,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对所选样本的现实考察与研究,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结构治理、产业结构治理、文化生态治理、社会治理以及生态治理的五个维度,去发现和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作用机理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同时,全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从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到位、内在动力不足、主体能动性发挥不够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第四部分,以山东省首期驻村第一书记现实案例来讨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即探讨当有外在力量注入时,如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如何形成有效的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和战斗力,以及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力求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动力、组织能力提升、组织思维转化、组织结构优化,以及乡村治理的推进建构与融合等多个维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对于整个样本的把握以及具体的19个村的党组织建设缺乏历史资料挖掘,全面深入系统了解不够。第二,对于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现实状况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及数据支持。本文虽然从质性研究、个案研究的层面上进行了讨论,但对乡村治理实践一线的观察、理论拓展以及相关研究技术路线的贯彻实施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今后,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建言献策。
夏维波[4](2012)在《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生活化和公众生活诉求的意识形态化,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正逐渐形成一种生活意识形态。生活化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共谋。生活意识形态把大众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都吸引和动员到生活实践中来,从而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凝聚力的整合。生活意识形态一直绵延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之中,与生活行为相伴相生。就中国而言,由于近现代救亡和革命思想主潮的影响而被遮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得以彰显,并逐渐成为新时期和新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是以生活为中心,将国家意志和文化传统融合到当下有关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之中,并由生活话语构成的意识形态。生活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物质诉求、精神价值和政治观念三个层面的统一。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既是生活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路径和象征形式。本文认为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从三个维度对生活意识形态进行了建构。首先,是“为生活立身”,通过影视叙事建构物质欲求的合理性。影视剧中的衣、食、住、行叙事是对乡村物质现代性和农民身份转变梦想的制造,乡镇企业叙事、农民工叙事、现代农村合作体叙事是对农村超越经济内卷化状态,创造更丰富物质财富的路径想象。其次,是“为生活立心”,即通过影视叙事完成一种规约生活行为的精神价值的建构。婚恋叙事批判了抽象的被异化的爱情观,倡导爱情的尘世化幸福,弘扬了婚恋中的道德理性;家庭叙事表现了对生活日新价值的诉求,表达了对生活变革的渴望;乡亲伦理叙事肯定了乡村生活世界经济理性和新型人际关系出现的合理性;乡村的精神风尚叙事,通过对乡村精神鼎新与守故趋向的形象演绎,完成了对乡村主体性丧失与重建的思考。第三,是“为生活立法”,即为乡村生活世界构建现代文化政治图景。好干部叙事表现了乡村由青天政治、当家人政治向带头人政治的转变,暗示了党对农村领导方式的转变。选举叙事、法治叙事表达了乡村世界的民主诉求和法治诉求,为乡村生活中正义价值的维护构建着新的保障基础。由于生活意识形态建构的诉求,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美学特征。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表达需求,带来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由生活典型化叙事向生活流叙事的融合转变。当下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消费性特征又带来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复杂身份,使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出现了由正剧性向喜剧性的转变;由于当代文化现代性的挤压和市场化的竞争,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凸显了地方性特征。由于生活意识形态建构诉求的影响,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在呈现出丰富的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如生活叙事的肤浅化,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叙事功能的娱乐化,生活叙事的遮蔽性等。本论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生活意识形态的概念,并用生活意识形态生产的观点解释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功能,同时结合1978年至今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典型文本对此功能进行具体分析,这个研究角度在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研究乃至其他影视剧的研究中是具有创新性的。
汪鸿鹏[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婺源县大鄣山乡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是意义重大。当前,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都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空壳”村正慢慢消失。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群众参与度不高、村“两委”班子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社会调研、案例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所在,仔细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及内在联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选取大鄣山乡为例,全面概括了大鄣山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取得的成就并指出还存在村民参与度不高、村级发展不平衡、发展观念有所保守、发展渠道单一等问题,通过原因分析以及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模式,运用增权赋能理论对村民、村干部以及国家三个主体进行分析提出要重塑农民主体地位、激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发挥好政府的主管作用等对策。
刘晓阳[6](2019)在《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提出,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了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将农村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村——淘宝村。淘宝村作为“互联网+农村”的典型产物,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淘宝村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不均衡发展状态,同时关于淘宝村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使得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淘宝村集聚过程、集聚机理研究相对缺乏。河南省淘宝村个数占据中西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数量,其淘宝村的繁荣发展对提升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进欠发达地区淘宝村的加速崛起。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选取2016年河南省13个淘宝村作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问卷数据,运用最邻近距离法、空间可视化、逐步回归等方法探讨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从河南省淘宝村网集聚类型看,主要分为“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专业市场+资源优势”四种类型。其中,“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是指在当地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网商通过购买当地优势企业的商品所有权并在电商平台转售出去而形成淘宝村的类型。“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是指在政府和闪讯公司的合作和引导下,依托于当地特有产品,对村民进行短时期的网店经营培训,从而发展成为淘宝村。“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是指基于当地产业基础,通过网商带头人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方式与电子商务平台结合的淘宝村。“专业市场+资源优势”是指在拥有当地特有资源的基础上,依赖附近专业市场充足的货源,并在能人示范效应带动下,形成淘宝村网商集聚。(2)从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形成过程看,整体上划分为前期萌芽阶段与后期扩散阶段,但由于每个淘宝村发育时间、驱动因素等不同,因此各个淘宝村的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淘宝村网商发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发形成的淘宝村,其发展过程主要划分为萌芽阶段和扩张阶段。在萌芽初期,一批凭借敢闯敢拼的精神的创业能人率先开设淘宝店,通过对网店经营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取得成功。在扩张阶段,在能人效应的影响下,村民通过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方式传播和扩散,促进网商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类是依托政府支持,与闪讯公司进行合作,对村民进行网商经营的培训,在短时间内形成淘宝村。(3)从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看,在淘宝村网商空间特征方面,桑坡村、石佛寺村与贺庄村、郭店村、马屯村的网商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霍庄村、和尚杨村、平乐村、掘山村的网商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其余淘宝村的网商在空间上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征;从空间演化过程看,河南省淘宝村的网商由零散点状分布,逐渐通过亲朋关系、地缘关系等方式传播,并在空间上呈现出无序扩散的状态,最后形成淘宝村网商集聚;从空间分布位置看,依托于当地企业和交通条件,考虑到产品的运输条件,淘宝村网商主要在靠近企业或市场和村内交通主干道两侧集中分布。(4)从河南省淘宝村网集聚机理看,淘宝村网商集聚主要是在农户、社会网络、产业基础、互联网环境、政府行为等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农户是淘宝村网商集聚的关键力量,开创者的成功为村民提供了示范效应,带动村民之间传播和扩散;社会网络促使淘宝村网商加速扩散,是推动淘宝村网商集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产业基础是淘宝村网商发展的先决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淘宝村网商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互联网环境中电商环境与电商平台的发展促进了淘宝村网商的产生,为淘宝村网商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销售平台;政府行为是引导淘宝村网商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淘宝村网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资源和政策支持。
赖屿[7](2018)在《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村和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实践者和坚决的执行者,在实践中肩负着思想建设、服务群众、领导发展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决定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更决定着农村发展的未来。当前,村和社区党组织有出现弱化现象,战斗堡垒作用不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村和社区集体经济薄弱,事务管理难度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鱼水”关系,阻碍了村和社区的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村和社区党组织,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功能,从而实现其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带头人的目标。村和社区党组织如何切实发挥好自身正功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了当前村和社区党组织现状,探讨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框架由两个部分构成,包括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共有六章。在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阐述。随后,对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对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正功能、负功能进行分析,深刻剖析我国村和社区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制约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功能实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学习常熟蒋巷村、荆门市、江源区、兴义市冷洞村等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经验,进一步了解掌握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最后形成有效发挥党组织正功能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党员群众素质、拓宽增强集体经济渠道、凝聚党群干群合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
孙运佳[8](2019)在《北山村产业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扶贫是国家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扶贫政策有所差异。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是主要途径,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产业扶贫是党和政府通过帮扶单位和农村基层组织,构建帮扶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将经济效益作为产业扶贫的核心,通过产业发展撬动扶贫开发,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从而实现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产业扶贫能否有效和高效推进,不仅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产业扶贫政策的正确部署,即要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省、市、县和基层党政、事业部门的正确实施和贯彻,还需要农层基层组织的落实。在村庄层面,产业扶贫的成效如何,与驻村工作队和基层组织的工作成效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更是产业扶贫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本文选取关中地区的北山县北山村,运用善治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公共服务理论,通过实际调查等方法,从村庄层面研究产业扶贫的精准化实施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北山村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历史进程、主要方式、基本途径等问题。根据研究发现,北山村的产业扶贫实践,在陕西省石头河水库管理局的帮扶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政策不完善,制约产业扶贫的有效推行;其次,扶贫主体较为单一,政府既是扶贫的主导者,又是扶贫的执行者,没有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造成产业扶贫资金、人员等资源严重不足,同时还引发腐败问题;再次,过于注重扶贫物资的精准分配,导致公共资源供给不足,比如,土地产权不明确,存在利益纠纷;参与产业脱贫人员素质低,个体利己思想较强;激励机制不完善,参与积极性差。最后,产业扶贫区域资源匮乏,产业发展压力大,联扶单位自身实力有限,迫于政策压力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等。在对北山村产业扶贫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该区域产业扶贫中遇到的难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以下优化路径,具体包括:一是不断夯实产业扶贫发展根基;二是大力扶持特色种养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努力打造一支能推动产业扶贫的技术人才队伍;四是全面落实扶贫产业政策;五是加快完善金融支持产业脱贫攻坚的惠农政策。研究发现,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扶贫原则,同时,要加大基础项目建设,激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其中,构建完善的产业扶贫体系;在扶贫政策不断优化完善的基础上,要做好相关主体的协同,并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其中,成为产业扶贫的真正主体和主导性力量,从根本上促进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周玉璇[9](2020)在《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战略和品质型文化型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浪潮,乡村掀起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浪潮,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成为淘宝村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学者对各类型淘宝村形成机制的个案式研究或一般性总结等既有成果,再结合笔者十四次的相关淘宝村实地深入调查,找出传统手工艺型与工业型、农产品型淘宝村的差异性,进而演绎出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的形成机制。蓝海产品与互联网电商平台两个客观因素使得传统手工艺产品具备网销的理论条件,再由政府、草根两个主体通过“有形之手”进行产品与平台的搭桥,形成良好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主体主观能动性,加速创新扩散,促进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形成。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政府推动型,以县域政府为主体,采用规划先行有效调配公共资源,既解决发展电商的刚需基础设施难题,又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电商活动,通常借助市场力量购买专业运营商服务的方式,通过陪伴式服务对村民主体“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电商辅导,培育知识农民,推动创新扩散,实现传统手工艺产业电商化的跨越式发展。另一种是自发成长型,草根精英主动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电商创业,村民群体间呈现出自组织、抱团发展的态势,自主演化、更替旧有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模式,集体促进传统手工艺产业突破“瓶颈期”,转型线上电商,地方政府则相对后介入,注重优化提升电商环境。通过对平乐村与霍庄村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总结出传统手工艺复兴、淘宝村形成发展中,呈现出生产组织专业化,空间重组形成地方功能性节点、文化多元化传承等特征。再从更大范围内基于对16个典型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案例的总结研究,结合淘宝村区位特征(城市边缘、城镇近郊、独立发展)与产品特征(产品价格和工艺价值、材料价值的比较)两个维度,更进一步比较政府推动型、自发成长型淘宝村的共性特征,分析两种不同模式下淘宝村相应可能存在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包括政府推动型会过于将任务定量化,相对忽略淘宝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培训周期短,电商农民经验不足抵抗风险能力低;而自发成长型会存在转型线上发展的周期长,文化品牌建设落后等问题,提出相应规划措施应对。最后指出,随着更多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的出现与发展,“文艺复兴”能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创造宜居空间、提升治理水平,但存在文化原真性不足,产业竞争力薄弱,品牌建设缺失的挑战。在未来环境的解构与重组中,要坚持乡村特异性与村民主体性不变,坚持规划与治理协同并举,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文共约55000字,图44幅,表11幅。
王锦博[10](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 ——以陕西昝家山村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提出关于加强农村问题改革的重要战略,作为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引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主要表现在组织涣散、组织虚化、组织边缘化等组织力,导致农村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依然存在着政治稳定性差,动员难度大,农村矛盾突出等问题阻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结合相关调研,从组织内部制度机制等方面深刻分析组织力弱的成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为乡村振兴促力。本文以政治学政治稳定性理论结合农民动员理论作为分析理论基础,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定义、内涵特点、特点做出细致分析后,着重研究政治稳定、农民动员二者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绪论部分,笔者强调了政治稳定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础,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度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农民动员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共同的利益需求和动员方式两个重要动员条件。其次,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组织力的内涵及发展历史,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几大特性。第三,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所面临的困难,从政治制度,政治参与以及基层矛盾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述。第四,分析调研案例来论证当前农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存在的组织力弱化、淡化等具体问题以及总结了该村的相关做法。第五,通过前文对当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以及案例论证,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关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措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来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分析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组织力的缘起,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了当前农村在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全面系统的揭示了引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的原因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力所面临的困境,将政治理论分析方法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为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同时,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部署下研究农村基层党组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有利于为我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上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二、山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研究 ——以珠海市三种治理创新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党组织治理困境分析 |
2.1 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困境 |
2.1.1 村党组织领导机制不完善 |
2.1.2 规范化制度供给存在短缺 |
2.1.3 村级组织存在趋行政化现象 |
2.2 村党组织队伍结构面临困境 |
2.2.1 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不合理 |
2.2.2 村干部能力与治理需求不匹配 |
2.2.3 乡村精英流失影响乡村治理 |
2.3 乡村治理多元化面临困境 |
2.3.1 旧治理架构与新治理模式的冲突 |
2.3.2 村党组织与其他村级组织的冲突 |
2.3.3 乡村治理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
第三章 “精英治理”模式经验研究 |
3.1 精英治理在乡村的应用研究 |
3.1.1 精英治理的背景分析 |
3.1.2 精英治村的主要特点 |
3.2 精英治理在石龙村的形成 |
3.2.1 乡村精英当选村党组织书记 |
3.2.2 产业助推“穷村”到“富村”转换 |
3.2.3 以共同富裕理念做强产业 |
3.3 建章立制:村党组织领导村级组织发展 |
3.3.1 建立班子联席会议制度 |
3.3.2 建立党群联席会议制度 |
3.3.3 规范“三会一课”制度 |
3.4 党群连心:成立联合党委以点带面 |
3.4.1 实施党群连心工程 |
3.4.2 探索成立农村联合党委 |
3.4.3 党建引领专业合作社发展 |
3.5 研究发现 |
3.5.1 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治理的领头雁 |
3.5.2 精英治理的核心是奉献精神和治理本领 |
3.5.3 精英治理需要建立规范议事决策制度 |
第四章 “制度治理”模式经验研究 |
4.1 制度治理在乡村治理的运用 |
4.1.1 制度治理在乡村的发展历程 |
4.1.2 制度治理在乡村应用的主要特征 |
4.2 虾山村从“乱”到“治”的转换 |
4.2.1 乡村治理的内在需求激发改革 |
4.2.2 选优村党组织书记成为重要转折 |
4.2.3 制度治理的实践探索初见成效 |
4.3 制度治村: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
4.3.1 推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制度 |
4.3.2 建立规范乡村治理议事决策制度 |
4.3.3 建立规范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
4.4 规范治村: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
4.4.1 规范推进乡村治理民主化 |
4.4.2 规范推进村级组织良性互动 |
4.4.3 规范推进党务村务阳光运行 |
4.4.4 规范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
4.5 研究发现 |
4.5.1 实施“一肩挑”制度有助于乡村治理 |
4.5.2 构建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是制度治村的核心 |
4.5.3 乡土特色是农村综合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五章 “协同治理”模式经验研究 |
5.1 协同治理在乡村治理的运用 |
5.1.1 多元治理背景下的协同治理 |
5.1.2 协同治理运用的主要特征 |
5.2 党建引领协同:克服自然村相互隔阂的手法 |
5.2.1 南门村以党建引领协同治理的实践 |
5.2.2 构建一核多元的民主协商机制 |
5.2.3 村党组织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平台 |
5.3 项目引领协同:聚集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
5.3.1 融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
5.3.2 融合资源建设惠民利民工程 |
5.3.3 融合乡贤资源协同参与治理 |
5.4 研究发现 |
5.4.1 村党组织是协同治理的核心 |
5.4.2 协同治理适应乡村振兴需求 |
5.4.3 党员参与协同治理发挥作用 |
第六章 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的建议 |
6.1 不同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中的比较分析 |
6.1.1 三种治理模式的优点比较 |
6.1.2 三种治理模式的缺陷比较 |
6.1.3 三种治理模式经验共同点 |
6.2 完善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机制 |
6.2.1 巩固村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权 |
6.2.2 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协商制度 |
6.2.3 动员各类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治理 |
6.3 构建村党组织书记引领乡村治理的作用机制 |
6.3.1 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
6.3.2 构建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新机制 |
6.3.3 构建村党组织书记的监督管理机制 |
6.4 构建完善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 |
6.4.1 以共建理念推进乡村治理 |
6.4.2 以共治理念完善治理体制 |
6.4.3 以共享理念提高治理实效 |
6.5 健全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
6.5.1 健全乡村治理自治体系 |
6.5.2 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 |
6.5.3 健全乡村治理德治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重大意义 |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二)政党、政府、社会:认识农村基层党建的三个新视角 |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
二、文献综述与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三、创新性与不足 |
四、学术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探索突破阶段(1978-1991年) |
一、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整顿工作 |
二、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
三、拓宽乡镇企业党建的新领域 |
第二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2年) |
一、村富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二、村穷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三、村穷民穷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城乡统筹阶段(2002—2012年) |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指导与实践 |
二、浙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
第四节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 |
一、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工作的新成就 |
二、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数字乡村战略下的“党建+互联网”建设 |
一、义乌市互联网党建 |
二、杭州市临安区白牛村电商党建 |
第二节 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 |
一、创新做法 |
二、具体成效 |
第三节 “党建+产业”建设红色茶香小镇 |
一、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全产业链 |
二、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
三、善于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
第四节 小结 |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
二、在农村新经济新业态中完善党建功能 |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的创新 |
第一节 全省推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制度 |
一、围绕“全覆盖”做到全部走到 |
二、围绕“走进去”给群众办好事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群众中的创新做法 |
一、余姚市“小板凳”群众工作法 |
二、嘉善县建立“民情在线系统” |
三、台州市坚持民主恳谈 |
四、长兴县推行党员身份证制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 |
第三节 小结 |
一、围绕农业人口转型强化政党利益综合功能 |
二、健全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
三、创新农村党代表服务群众的制度载体 |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枫桥经验”老典型焕发新生机 |
一、毛泽东批示的“枫桥经验”到底是什么 |
二、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
三、枫桥经验的成效和启示 |
第二节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
一、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
二、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 |
三、龙游县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
第三节 小结 |
一、农村基层党建要发挥引领作用 |
二、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新 |
第一节 村级组织换届拉票贿选问题研究 |
一、拉票贿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二、破解拉票贿选难题的创新和做法 |
第二节 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给权力套上紧箍 |
一、详细列出小微权力清单并公开公示 |
二、构建规范运行基本流程的“操作图” |
三、构建村民对村干部规范用权的监督机制 |
四、出台村干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 |
第三节 郑宅镇安山村以家规家训家风推进基层党建 |
一、“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风 |
二、以“小家”促“大家”的做法及启示 |
第四节 小结 |
一、严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二、完善管住小微权力的体制机制 |
三、培厚农村清廉文化的丰厚土壤 |
第六章 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总体布局 |
第一节 新时代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后基层党建工作的适应度不够 |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使党建工作覆盖的范围更广 |
三、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对党建引领提出更高要求 |
四、网络时代的兴起对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考验 |
五、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给小微权力套上紧箍 |
第二节 构建党建牵引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
二、突出顶层设计原则 |
三、坚持责任到人原则 |
四、注重从严治党原则 |
第三节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一、经济发展 |
二、文化建设 |
三、社会治理 |
四、基本保障 |
五、人才储备 |
六、党员管理 |
第四节 政党、政府、社会三要素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
一、政党自身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横向拓展 |
二、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
三、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横向协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内部资料 |
二、着作和文献类 |
三、期刊类 |
后记 |
(3)“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新形势下农村党建问题研究 |
(二)基层党组织功能与作用研究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农村基层组织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 |
(三)村民自治 |
(四)乡村治理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框架结构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五、研究目标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意义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
(一)政治建设 |
(二)经济建设 |
(三)文化建设 |
(四)社会建设 |
(五)生态建设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
(一)领导核心 |
(二)主导作用 |
(三)组织保障 |
(四)政治保障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19个村为例 |
一、新盛店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发展职能存在弱化现象 |
(二)基层党组织未能给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
(三)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认同程度不高,使得某些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 |
(四)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够规范,没能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缺乏创新思维与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思维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不够 |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动力不足 |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解决关键问题重点问题的能力不足 |
第三章 “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 |
一、第一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切入点 |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大事入手 |
(二)领衔壮大农村经济——改善民生 |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
(四)规范议事制度与议事程序——取信于民 |
二、第一书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路经 |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
(二)从改善民生入手,增强基层党员荣誉感 |
(三)更新观念,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 |
(四)拓宽了多元乡村治理主体的视野和治理水平 |
(五)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和引领作用 |
三、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基本经验 |
(一)农村基层党建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好政治与经济双重职能 |
(三)必须优化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充分重视农村党员的发展问题 |
(四)拓展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规划、组织与引领职能 |
四、“第一书记”抓党建工作的思考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是增强其活力的基础 |
(二)树立协同思维,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 |
(三)选好配强带头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
(四)勇于担当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 |
第四章 第一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工作实践 |
一、调研地现状说明 |
(一)高青县郑家村、刘春村、沙土魏村 |
(二)下河村 |
(三)齐河县 |
二、调研数据及对比分析 |
(一)样本特征分析 |
(二)第一书记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举措 |
1、以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带动村风建设 |
2、以“一事一议”推动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
3、以“村务公开”为切入点,接受村民监督 |
(三)以身作则,树立基层党组织良好形象 |
1、村民对“第一书记”满意度 |
2、村民对“第一书记”信任度 |
3、村民对于基础设施改善情况的满意度调查 |
4、村民家庭经济改善情况 |
5、村民社会公平度态度对比 |
6、村民近五年邻里关系改善情况对比 |
三、“第一书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 |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二)领衔壮大农村经济 |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
四、案例分析 |
(一)“第一书记”入村前的产业结构情况 |
(二)“第一书记”对产业结构所做调整 |
1、第一任“第一书记”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
2、第二任“第一书记”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
3、第三任“第一书记”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
(三)“第一书记”入村后的截至目前产业结构情况 |
(四)对第一书记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
1、村民普遍反映“第一书记”工作效果明显 |
2、“第一书记”在各个方面影响本村的建设 |
第五章 “第一书记”抓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一、“第一书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工作态度与农村工作能力的问题 |
(二)“第一书记”和工作对象之间的矛盾 |
(三)“第一书记”和制度设计之间的矛盾 |
二、改进建议 |
(一)提高“第一书记”工作能力 |
(二)建立完善配套机制 |
(三)调整资金供给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生活意识形态及其象征形式 |
一、 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性视域 |
二、 意识形态研究的建设性视域 |
三、 意识形态研究的生活化视域 |
四、 生活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与现代回归 |
(一) 生活意识形态的本土文化资源 |
(二) 生活意识形态的回归 |
(三) 生活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本质 |
五、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 |
(一) 意识形态运作及其象征形式 |
(二) 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生活意识形态生产功能 |
(三) “农村题材影视剧”与“乡村生活世界”:象征形式的能指与所指 |
第一章 :为生活立身——乡村的“物托邦”叙事 |
一、 衣食住行叙事 |
(一) 吃与物质生活渴望 |
1. 馋的身体渴望 |
2. 官员的馋与农民物质欲求阻力的身体想象 |
3. 饭店与物质欲望的烹饪 |
4. 绿色餐桌与生活品质的自信 |
(二) 服装与农民身体功能的转变 |
1. 女性服装与乡村身体的审美化渴望 |
2. 男性服装与乡村身体的非农民化想象 |
(三) 居住与乡村生活空间的生产 |
1. 院落:由封闭到开放的生活空间 |
2. 室内:乡村私人生活空间的建构 |
3. 楼房:生活成功的空间地标 |
4. 环境:家园空间的生态性诉求 |
(四) 汽车:乡村世界流动的现代时空体 |
1. 生活成功感的参照性想象 |
2. 速度隐喻与乡村发展 |
3. 乡村干部车辆的精神指涉 |
二、 从集镇/集市到工厂:农民的创业致富叙事 |
(一) 集镇/集市:乡村经济生活现代性变革的早期空间 |
1. 集镇/集市与乡村生活的物质需求 |
2. 集镇/集市与经济生活的训练 |
3. 集镇/集市与农民命运的转机 |
(二) 乡镇企业:致富梦工厂 |
1. 乡镇企业与乡村财富梦的生产 |
2. 乡镇企业与乡村创造力的生产 |
3. 乡镇企业与乡村新生活的生产 |
三、 新型经济合作社:乡村经济市场竞争力的想象 |
四、 农民工:城市淘金梦 |
(一) 男人的闲置与女人的村庄 |
(二) 机遇想象与艰难融入 |
(三) 还乡模式与家乡情结 |
第二章 :为生活立心——乡村的精神寓言 |
一、 乡村的婚恋叙事:尘世化与理性化的爱情诉求 |
(一) 走出“篱笆墙的影子” |
1. 走出极左思想 |
2. 冲破传统观念 |
3. 走出包办婚姻 |
(二) 爱情的尘世幸福 |
1. 寡妇的生活符号意义 |
2. 乐而不淫的性爱欲求 |
(三) 婚恋中道德理性的建构 |
(四) 城乡间的爱情想象 |
1. 都市男女的乡村情缘 |
2. 邂逅模式与经济契机 |
3. 城市乡村的无形沟壑 |
二、 乡村的代际关系叙事:父辈的退席,年轻人的登场 |
(一) 父辈权威的困境 |
(二) 子辈崛起的活力 |
(三) 代际权力过渡的生活考场 |
三、 乡亲邻里叙事:从温存乡情到经济理性 |
(一) 从为富不仁到富裕光荣的价值转型 |
(二) 从乡邻关系到经济关系的社会关系转型 |
(三) 从淳朴乡情到商品意识的观念变革 |
四、 乡村的精神风尚叙事:鼎新与守故 |
(一) 城市化模仿 |
1. 乡村什物与文化指涉 |
2. 乡村时尚与审美流向 |
3. 乡村文化新地与教育新梦 |
(二) 生态性生产 |
1. 农民进城的精神意义 |
2. 乡村世界的爱与崇高 |
3. 乡村的“记忆生态”想象 |
第三章 :为生活立法——乡村的政治文化想象 |
一、 好干部叙事:乡村“领导的政治”的寓言 |
(一) 青天模式 |
(二) 当家人模式 |
(三) 带头人模式 |
二、 乡村选举叙事:乡村民主政治寓言 |
(一) 乡村民主的文化景观想象 |
(二) 乡村政治内卷化的想像性突破 |
(三) 乡村民主政治的外部护法 |
三、 乡村法制叙事:乡村正义的寓言 |
(一) 权利的生产 |
(二) 乡村正义的重新扞卫 |
(三) 人情、伦理与法律的纠葛 |
第四章 :为生活立美——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美学机制 |
一、 生活叙事的生活典型化与生活流手法 |
(一) 生活典型化手法 |
(二) 生活流手法 |
(三) 由故事化到小品化的审美结构 |
二、 生活叙事的多重身份与正剧性到喜剧性变迁 |
(一) 现代性启蒙身份与悲悯 |
(二) 现代性模仿身份与可笑 |
(三) 乡土民间的大众化身份与戏谑风格 |
(四)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身份、市场化身份与娱乐性 |
三、 地方性与地方主体性 |
(一) 地方性内涵的认知与遮蔽 |
1. 地方性作为一种个性 |
2. 地方性作为一种共性 |
3. 地方主体性 |
(二) 地方性的生产 |
1. 东北地方个性的生产 |
2. 东北地方性生产中的时代中国叙述 |
(三) 地方性生产的意义及局限 |
结语:生活之河·生活之浪·生活之沫——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意义与问题 |
一、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意义 |
二、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承担课题情况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婺源县大鄣山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相关理论概述 |
1.4.1 增权赋能理论 |
1.5 研究办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办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6.1 重点难点 |
1.6.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及内在联系 |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内涵 |
2.1.1 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 |
2.1.2 乡村振兴的内涵 |
2.2 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 |
2.3 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变迁 |
2.3.1 农业合作化时期 |
2.3.2 人民公社时期 |
2.3.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2.4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
2.4.1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基层党组织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 |
2.4.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
2.4.3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自身发展不足的物质保障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鄣山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3.1 大鄣山乡的基本概况 |
3.2 大鄣山乡农村集体经济取得的成就 |
3.2.1 大鄣山乡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
3.2.2 大鄣山乡各村集体经济各类收入占比情况 |
3.3 大鄣山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村民参与度不高 |
3.3.2 村级发展不平衡 |
3.3.3 发展观念有所保守 |
3.3.4 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单一 |
3.4 产生问题的原因 |
3.4.1 村民话语权弱,处于边缘化 |
3.4.2 带头人能力水平不高 |
3.4.3 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
3.4.4 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规范 |
3.4.5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第4章 国内其他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示 |
4.1 典型村庄发展模式 |
4.1.1 华西村模式 |
4.1.2 南岭模式 |
4.1.3 塘约村模式 |
4.2 典型村庄发展的启示 |
第5章 增权赋能视角下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
5.1 重塑农民主体地位 |
5.1.1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5.1.2 畅通渠道,保障村民的权利 |
5.1.3 加强培训,提升村民技能 |
5.1.4 培育乡土文化,凝聚合力 |
5.2 激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
5.2.1 选好选强领头羊 |
5.2.2 配齐配强班子 |
5.2.3 提高经济和政治待遇 |
5.3 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
5.3.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5.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5.3.3 立足本地特色资源 |
5.3.4 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 |
5.3.5 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数据来源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电子商务的研究 |
2.2.2 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 |
2.2.3 专业村形成机理的研究 |
2.2.4 淘宝村演化过程研究 |
2.2.5 淘宝村集聚的影响因素 |
2.3 研究评述 |
3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相关概念辨析 |
3.2 理论基础 |
3.2.1 创新扩散理论 |
3.2.2 路径依赖理论 |
3.2.3 产业空间集聚理论 |
3.3 分析框架 |
4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分析 |
4.1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类型划分 |
4.2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形成过程 |
4.2.1 “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2.2 “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2.3 “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2.4 “专业市场+资源优势”型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 |
4.3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1 “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2 “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3 “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4.3.4 “专业市场+资源优势”型淘宝村网商集聚演化分析 |
5 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机理 |
5.1 四种类型下的淘宝村网商集聚机理 |
5.1.1 企业分销+产业基础+品牌效应 |
5.1.2 闪培模式+政府培育+地域特色 |
5.1.3 农户+家庭作坊+电商平台 |
5.1.4 专业市场+资源优势 |
5.2 河南省淘宝村整体网商集聚机理 |
5.2.1 农户“动机-利益-共赢”的意识是网商集聚的关键力量 |
5.2.2 “亲缘、血缘、地缘”的网络关系促使淘宝村网商加速扩散 |
5.2.3 特色的产业基础优势是淘宝村网商发展的先决条件 |
5.2.4 蓬勃发展的电商环境促进了淘宝村网商集聚的产生 |
5.2.5 “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行为是淘宝村网商集聚的重要支撑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及不足 |
6.2.1 创新点 |
6.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党的基层组织 |
2.1.2 新农村建设 |
2.1.3 村和社区 |
2.2 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
2.3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定位 |
2.3.1 领导核心与政治社会化功能 |
2.3.2 教育管理与服务监督功能 |
2.3.3 服务群众与凝聚人心功能 |
2.3.4 利益整合与维护稳定功能 |
2.3.5 推动发展与促进和谐功能 |
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2.4.1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
2.4.2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 |
第3章 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分析 |
3.1 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现状 |
3.2 领导核心功能实现不强 |
3.3 教育管理党员不到位 |
3.4 党群关系不够和谐稳定 |
3.5 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动荡不安 |
第4章 制约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原因 |
4.1 农村人口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4.1.1 农村人口发生变化 |
4.1.2 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4.2 村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滞后 |
4.2.1 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 |
4.2.2 党员队伍建设滞后 |
4.3 村和社区组织经济体制不顺经济基础薄弱 |
4.4 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关系处理不到位 |
第5章 先进地区经验分析 |
5.1 常熟蒋巷村经验 |
5.2 荆门市经验 |
5.3 江源区经验 |
5.4 兴义市冷洞村经验 |
第6章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建议 |
6.1 加强自身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
6.2 做好全员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
6.3 增强经济实力提供物质基础 |
6.4 开展创建活动提供精神支撑 |
6.5 推进民主法治提供政治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8)北山村产业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3.1 善治理论 |
1.3.2 精细化管理理论 |
1.3.3 公共服务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动态 |
1.4.2 国外研究动态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实地调研法 |
1.6.2 文献研究法 |
1.6.3 案例研究法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北山村产业扶贫现状 |
2.1 北山村概况及贫困帮扶情况 |
2.1.1 北山村概况 |
2.1.2 北山村贫困帮扶情况 |
2.1.3 北山村扶贫主要工作成效 |
2.2 北山村产业扶贫发展阶段 |
2.2.1 北山村产业扶贫摸索阶段 |
2.2.2 北山村产业扶贫发展阶段 |
2.2.3 北山村产业扶贫成熟阶段 |
2.3 北山村产业扶贫支柱产业 |
2.3.1 黑猪产业情况 |
2.3.2 矮化苹果苗产业情况 |
2.3.3 西葫芦产业情况 |
2.4 北山村产业扶贫情况 |
2.4.1 北山村产业扶贫概况 |
2.4.2 北山村产业扶贫的基本措施 |
2.4.3 北山村扶贫政策的实施 |
第三章 北山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北山村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北山村产业带动能力不足 |
3.1.2 脱贫主体抗风险能力弱,返贫现象突出 |
3.1.3 基础设施薄弱,建设相对滞后 |
3.1.4 北山村帮扶力量多主体协作不充分 |
3.1.5 北山村产业发展稳定性较差 |
3.2 北山村产业扶贫存在问题成因探析 |
3.2.1 人口素质偏低,思想意识落后 |
3.2.2 人才稀缺,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
3.2.3 产业扶贫协作机制不健全 |
3.2.4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
第四章 完善北山村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对策建议 |
4.1 不断夯实产业扶贫发展的根基 |
4.2 大力扶持特色种养业,加强产业组织化程度 |
4.3 努力打造一支能推动产业扶贫的技术人才队伍 |
4.4 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政策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消费升级时代传统手工艺品迎来新时机 |
1.1.2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上升重大国策 |
1.1.3 淘宝村助力传统手工艺复兴 |
1.2 研究意义 |
1.2.1 以“传统文化+电商”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实践 |
1.2.2 淘宝村研究范畴引入新要素、新类型 |
1.3 基本概念 |
1.3.1 传统手工艺产业 |
1.3.2 淘宝村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对象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研究 |
2.1.1 特征与困境 |
2.1.2 互联网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 |
2.2 淘宝村的相关研究 |
2.2.1 淘宝村的形成机制 |
2.2.2 淘宝村的类型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产生机制与发展模式理论框架建构 |
3.1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理论演绎 |
3.1.1 客观因素形成文化复兴机遇 |
3.1.2 主观因素推动电商集群形成 |
3.2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发展模式理论演绎 |
3.2.1 政府推动型:从主导到支持的跨越式发展 |
3.2.2 自发成长型:从手艺到守艺的优化式发展 |
第四章 政府推动型:以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为例 |
4.1 客观因素 |
4.2 主观因素 |
4.2.1 “政府+服务商”模式主导 |
4.2.2 创业草根持续带动 |
4.3 发展特征 |
4.3.1 生产组织 |
4.3.2 空间结构 |
4.3.3 文化传承 |
第五章 自发成长型:以许昌市灵井镇霍庄村为例 |
5.1 客观因素 |
5.2 主观因素 |
5.2.1 村民自发触网 |
5.2.2 政府优化服务 |
5.3 发展特征 |
5.3.1 生产组织 |
5.3.2 空间结构 |
5.3.3 文化传承 |
第六章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发展模式比较 |
6.1 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的特征 |
6.1.1 外在区位特征 |
6.1.2 内在产品特征 |
6.1.3 发展模式与内外在特征的关系 |
6.2 政府推动模式的困境与应对 |
6.2.1 发展困境 |
6.2.2 规划应对 |
6.3 自发成长模式的困境与应对 |
6.3.1 发展困境 |
6.3.2 规划应对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与不足 |
7.2.1 主要创新点 |
7.2.2 主要不足 |
7.3 进一步讨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 ——以陕西昝家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政治稳定理论 |
(二)农民动员理论 |
四、研究现状 |
(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的研究 |
(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乡村振兴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建设措施和实践探索的研究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及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党组织组织力的概述 |
一、组织力的内涵 |
二、组织力的历史发展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特性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面临的困境 |
一、组织力薄弱下的政治稳定性困境 |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
(二)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
二、领导力薄弱下的农民动员困境 |
(一)党组织领导力、动员力缺失 |
(二)农民政治参与度低 |
三、凝聚力薄弱下的农村矛盾突出 |
(一)基层党组织与村民 |
(二)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 |
(三)村党组织与其他村级组织 |
第四章 案例分析:昝家山村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研究 |
一、昝家山村基本情况介绍 |
二、昝家山村党组织组织力应用面临的问题 |
(一)党组织动员群众难度大 |
(二)党员队伍薄弱,老龄化问题突出 |
(三)组织力弱化,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干部问题突出 |
(四)掌控力弱,合并村矛盾多,保障措施不足 |
三、昝家山村关于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具体探索 |
(一)加强党建改革,突出带头作用 |
(二)整合共同利益,壮大集体经济 |
第五章 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
一、优化组织制度,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
(一)创新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机制 |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 |
二、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动员力 |
(一)发展党员,壮大组织队伍 |
(二)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
三、提升党员干部能力,增强组织领导力 |
(一)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
(二)提升党员干部业务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山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研究 ——以珠海市三种治理创新模式为例[D]. 黄文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2]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D]. 吴雯雯.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第一书记”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王洪鹏.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1)
- [4]乡村生活世界的想象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与生活意识形态的生产[D]. 夏维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6)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婺源县大鄣山乡为例[D]. 汪鸿鹏. 南昌大学, 2020(01)
- [6]河南省淘宝村网商集聚过程及集聚机理研究[D]. 刘晓阳. 河南大学, 2019(01)
- [7]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D]. 赖屿. 湖南大学, 2018(06)
- [8]北山村产业扶贫研究[D]. 孙运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9]传统手工艺型淘宝村产生机制与模式研究[D]. 周玉璇. 南京大学, 2020(02)
- [1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 ——以陕西昝家山村为例[D]. 王锦博.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