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下元古代变质作用特征

青海下元古代变质作用特征

一、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基娘,王云山[1](1985)在《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在东昆仑称之为金水口群,柴达木盆地北缘称达肯大坂群, 中祁连山东段称湟源群与化隆群。这套变质岩系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呈残块赋存于地槽褶皱带内(图1,表1、2),下元古界一般可分为两个岩组:下部为片麻岩、混合岩组,上部为片岩、变粒岩组,亦有混合岩化现象。总厚度为6096—12987米。其上覆地层为低级

陈基娘,王云山[2](1983)在《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文中指出青海下元古界变质岩系,在东昆仑称之为金水口群,柴达木盆地北缘称达肯大坂群, 中祁连山东段称湟源群与化隆群。这套变质岩系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呈残块赋存于地槽褶皱带内(图1,表1、2),下元古界一般可分为两个岩组:下部为片麻岩、混合岩组,上部为片岩、变粒岩组,亦有混合岩化现象。总厚度为6096—12987米。其上覆地层为低级

赵生贵[3](1996)在《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祁连造山带的范围及构造单元经重新厘定和划分,其南界扩展至昆中断裂;解体了走廊过渡带;扩大了中祁连,相应缩小了南祁连范围;新划出乌兰大坂—拉脊山和柴达木周缘南北链状断陷带;确定北祁连属于柴达木—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的陆间裂谷。并运用断块学说对其多旋回构造演化作了分析,本区始生代—古生代属于塔里木—中朝地块南部大陆边缘断陷—焊接造山作用体制。中新生代,在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品”字型动力体系作用下(尤以前二者为主),转化为陆内浅层断(拗)陷—逆掩叠覆造山作用体制。应力作用方式从早到晚由顺时针直扭向旋扭转化。二者既有继承又有新生。挽近时期,在印度地块挤压动力体制下卷入青藏高原陆内汇聚作用,产生大幅度断块隆升、盆地沉陷,造就了现今高原盆岭景观

潘彤[4](2017)在《青海成矿单元划分》文中指出成矿单元是区域成矿背景、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也是矿产勘查及预测评价的基础。根据找矿工作的需要,在全面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地构造演化为基础,以区域成矿规律为主线,突出研究区域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带和相关矿产的成矿作用,针对青海成矿构造单元之多样性、复杂性及独特性,系统阐述了青海成矿单元的划分方案。青海成矿单元划分为秦祁昆和特提斯2个Ⅰ级成矿域,北祁连、柴达木盆地、东昆仑、西秦岭西、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江北西延6个Ⅱ级成矿省,16个Ⅲ级成矿带和41个Ⅳ级矿带。分析讨论了划分出的Ⅲ级成矿带和Ⅳ级成矿亚带的成矿条件、优势矿种及矿床类型等,为进一步研究青海成矿规律奠定基础,对青海今后区域找矿方向和成矿预测提供指导。

许长坤,刘世宝,赵子基,张梅芬,张开成,刘建华,詹发余,黄朝晖,张钟月,王红英,张文君,乔强[5](2012)在《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昆仑成矿带位于西域板块南缘活动带与华南板块接合部位,属昆祁秦缝合系的昆仑缝合带。区内由昆北、昆中及昆南三条呈近东西向到北西西向平行展布的区域深大断裂,构成东昆仑复杂的构造格局,由此划分出三大构造成矿单元,即东昆仑北带、中带、南带。这三条大断裂均为切穿地壳或岩石圈的区域性长期活动深大断裂,不仅构成各地质单元的边界和控制岩浆岩分布,也控制了东昆仑隆起、凹陷带沉积盆地及沉积建造的展布,与次级北西、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一起,把不同时代地层和部分岩体切割成规模不等的断块(条),同时不同级次的断裂构造作为成矿的导矿场和储矿场,为各类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迁移通道和赋存空间。该区地层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早古生界奥陶―志留纪、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中生界三叠纪及新生代几个时间段中。在区域分布上,昆中、昆北带出露地层较相近,昆南带与昆北和昆中带有显着差异,反映为不同地层分区。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而频繁,分布亦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坡断隆带和祁漫塔格地区,在昆仑山主脊形成着名的东昆仑山花岗岩带,昆仑山南坡出露少量中酸侵入岩。岩浆活动始于元古代,止于新生代,表现为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频繁交替。岩性从基性、超基性到酸性均有出露。主要活动时代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其次为印支期、燕山期;兴凯期和前兴凯期主要以少量基性、超基性喷流活动。东昆仑成矿带是青海重要成矿带之一,东昆仑成矿带侵入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具有较大找矿潜力。该带也是青海省主要的工业矿床集中分布的地区,储量大,品位较高,矿产地集中,同时共伴生的多金属矿床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矽卡岩型和沉积变质型铁矿的绝大多数储量都集中在本带。铁矿床成因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与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喷流——沉积、热液交代变质改造型,沉积变质型和矽卡岩型,具备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多沿昆北、昆中和昆南深大断裂带分布,与次级构造及岩浆岩体关系密切。东昆仑西段是重要的大——超大型矿床找矿远景区,中段具有沉积变质型铁矿找矿前景,东段则是矽卡岩型铁矿床聚集区。该带铁矿资源量占全省的75.51%,铁矿共、伴生有用组分较多,可综合利用。接触交代型铁矿是目前开发的重点,此类型矿石质量较好,TFe品位一般在35%~55%,有害杂质硫、磷一般低于工业要求。特别是都兰、野马泉地区的铁矿多共、伴生有铅、锌、铜、金、银、锡、钴、铋、镉、硫铁矿等有益元素,需综合开发利用。由于共、伴生组分可综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开发价值。

田承盛[6](2012)在《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构造成矿学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些特殊构造体制的演化阶段。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中段的五龙沟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作用发育,但区内以往对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关系的精细研究仍不够。鉴于此,本次研究以金矿成矿作用及预测为核心,通过对构造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岩石学、岩石化学,以及典型矿床的深入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五龙沟矿集区位于格尔木-五龙沟巨型变质核杂岩的东北翼,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剥离形成了原始北东倾斜的伸展剥离韧性剪切带,形成独特的剪切带褶皱变形的变质核杂岩聚矿构造,导致五龙沟集中区金矿的形成。(2)确立了区内剪切带变形的运动序列和力学性质演化过程。即早印支期韧性变形阶段左行正滑;晚印支-燕山期韧-脆性变形阶段,左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脆性变形阶段,右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3)五龙沟地区脆-韧性变形及早期成矿热液蚀变发生于晚印支-早燕山期(235~197Ma);脆性变形和晚期成矿发生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91.9~21.0Ma),早-中喜马拉雅(51~21Ma)期对成矿的贡献意义重大。(4)区内金矿成矿作用受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演化控制,发生于核杂岩形成后的陆内造山脆性变形过程中;成矿环境为相对封闭、弱还原的脆性变形域,成矿物质为以深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壳源成矿物质和变质水、天水等非深源流体矿质淀积过程中逐渐混入。(5)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五龙沟地区形成多条可容配矿的韧性-脆性含矿剪切带,晚白垩世-古近纪形成金矿容矿构造,晚印支期-喜马拉雅期形成金矿的“源、集、运、储、蔽”五要素。(6)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的黄龙沟、水闸东沟矿段深部预测找矿潜力较大,应加大深部勘查力度。区域上各级预测靶区概算金资源量为278t,其中Ⅰ级预测靶区Au金资源量167t,展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

周红智[7](2019)在《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鄂拉山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最东端,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相邻,北与南祁连山造山带接邻,是秦祁昆三大造山带的结合部,区内广泛出露的印支期岩浆岩严格受北北西向的大型走滑断裂(哇洪山—温泉断裂)控制。本次研究以收集资料、野外地质研究为基础,利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剖析鄂拉山成矿带什多龙—赛什塘地区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和铜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结合物化探信息开展潜力评价工作。鄂拉山地区岩浆岩分布具有北多南少的特征,大河坝以北地区最为发育,什多龙—鄂拉山口地区次之,铜峪沟—赛什塘地区最弱。鄂拉山口以北地区隶属东昆仑单元,岩体多呈北北西向展布,以南为苦海—赛什塘蛇绿混杂岩地区,则多为零星出露的单一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为主,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次之;火山岩大面积出露,以中酸性鄂拉山组陆相火山岩为主。通过锆石U-Pb定年确定了一批侵入岩和火山岩年龄(246 Ma216 Ma),搜集了鄂拉山地区其他学者工作成果后统计发现该地区印支期岩浆作用时代跨度较大(252215 Ma),年龄跨度约37 Ma,其中峰期年龄集中243 Ma和224 Ma,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早期(230 Ma)岩浆活动相对减弱,空间上侵入岩具有“北老南新”的特点,火山岩则为“北新南老”。什多龙花岗闪长岩(242.6±1.9 Ma)为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是由中元古代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同时有地幔成分的混入,显示岛弧岩浆的特征。鄂拉山口火山岩(246242 Ma)以安山质和流纹质陆相火山碎屑岩为主,属于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主要形成于火山弧-碰撞环境之中,在局部伸展构造的背景下,由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索拉沟钾长花岗岩(233.0±1.2 Ma)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中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虎达复式岩体(229224Ma)由闪长岩和含暗色包体的石英闪长岩组成,包体为压力卸载淬火后形成的同源堆晶体;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是由东昆仑造山带新生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后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不同岩性。薄荷沁花岗闪长岩(219 Ma)是具有高La/Yb和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虎达、薄荷沁地区岩体与下地壳拆沉作用密切相关。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期经历了阿尼玛卿洋北向俯冲—碰撞转换阶段(243237 Ma)、同碰撞(237230 Ma),后碰撞伸展(230215 Ma)三个阶段,与中央造山系印支期构造演化相一致。区内印支早期(243Ma左右)岩浆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的转换阶段的背景有关(如什多龙岩体、鄂拉山组火山岩),而印支晚期(224Ma左右)花岗岩(虎达岩体为代表)形成于中央造山带在地壳加厚作用后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鄂拉山地区主要矿床(点)有什多龙铅锌矿、索拉沟铜铅锌多金属矿、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赛什塘铜矿床、铜峪沟铜矿床、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床等。矿床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为浅成的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矿如什多龙、赛什塘、鄂拉山口矿区,其深部可存在斑岩型矿化,另一类是产于砂岩、粉砂岩、变砂岩、层矽卡岩的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索拉沟、铜峪沟矿区)。鄂拉山口铜多金属矿闪锌矿Rb-Sr时线年龄为246.6±2.6 Ma,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39.9±4.9 Ma,均值年龄一致240.5±3.3 Ma,两种方法取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含矿流纹斑岩年龄近(243.3±1.7 Ma)一致;铜峪沟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为213.5±2.7 Ma。结合相邻矿区的成矿年龄统计发现,鄂拉山地区在印支早晚两期(238 Ma、225 Ma)发生了大规模的热液多金属成矿事件可与祁漫塔格、东昆仑东段地区对比。印支期的岩浆活动为区内成矿提供重要的物源、热源和动力,与成矿直接相关主要为一批浅成岩或次火山岩如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浅成的岩浆热液铜多金属矿床,深部存在有斑岩型矿化。在岩浆活动间歇期和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沉积—变质改造铜多金属矿。鄂拉山成矿带的成矿流体中C来源应该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低温蚀变作用对于铅锌等成矿有重要贡献。H-O同位素显示成矿早期以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铜峪沟矿区有变质水的加入。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鄂拉山口以北的矿区的硫主要以岩浆硫为主,以南的铜峪沟—赛什塘矿田东部以岩浆硫来源为主,西边则以沉积硫为主,混有少量的变质硫。Pb同位素指示矿床形成与造山环境关系密切,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的俯冲Pb(与岩浆作用有关)。辉钼矿Re含量显示印支期早期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源,晚期则以壳源为主。综合分析十一幅1:5万物化探数据后,共推断北西向、北东向两组网格状断裂构造,共计13条;推断高磁性体24个,多数为地表或深部隐伏岩体。圈定化探综合异常35处,三条异常带NW-NNW向呈串珠状排列的。主成矿元素在北东东向具有明显分带规律,自南西向北东具有Cu多金属向Au多金属交替变化的规律。结合上述成果和野外实际工作圈定了加木格尔南等四处找矿远景区。

王彬[8](2020)在《东昆仑莫河下拉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河下拉所在区域位于东昆仑西段北坡,柴达木盆地南缘,大地构造单元属于秦祁昆造山系的东昆仑弧盆系,所在区域对应的构造位置处于柴达木陆块与祁漫塔格陆块的结合部位,对应的构造单元是东昆仑晚加里东造山带中的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研究区属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是本省内矽卡岩矿床-铁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带,该带地质构造特征对热液型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矿地质条件极为优越。出露的主要地层为白沙河组,岩性以片麻岩、混合岩为主;侵入岩较为发育,常见有肉红色二长花岗岩、深灰色闪长岩、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及浅肉红色—肉红色中细粒钾长花岗岩;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作用较强烈,以北西向断裂为主。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地层中Au、Cu、Zn、Pb、W元素含量较高,富集成矿的可能性较大;本区断裂构造较为活跃,为成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化探异常显着,套合较好,预示着成矿有利部位;邻区成矿事实明显;同时研究区内已圈定金矿(化)体多条,目前工作程度比较低,可以通过进一步勘查,提高地质成矿背景研究程度,故本区对寻找金多金属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综合研究成果表明区内矿体分布与印支期浅肉红色、灰白色二长花岗岩关系较为密切,目前所发现的矿(化)均产于该套岩体内或与地层接触带附近。研究区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根据上述金矿化体地质特征分析,可看出研究区金矿化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征:矿化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体形态简单,呈条带状、脉状产出;破碎蚀变带为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了导矿、容矿空间;矿化体近矿围岩蚀变强烈,以热液蚀变为主,主要为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多出现在矿化体两侧及附近。莫河下拉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和绢英岩化,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为晚三叠世花岗岩和中酸性脉岩。流体包裹体测试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少量纯液相包裹体。成矿第Ⅰ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20~440℃,盐度为9.5%~11.5%Na Cl eqv。第Ⅱ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300℃,盐度为5%~8%Na Cl eqv。第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00~160℃,盐度为2.5%~4.5%Na Cl eqv。估算主成矿压力为7~8MPa,成矿深度为0.7~0.8km。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显示矿质来源于深源,可能主要为与成矿有关的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通过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和找矿标志分析,认为区内主攻矿床类型为中温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存在斑岩型铜矿找矿潜力。

戴荔果[9](2019)在《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锡铁山-滩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西段。柴北缘构造带北接祁连地块,南邻柴达木地块,东西分别以哇洪山-温泉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同阿尔金-敦煌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为界。该构造带内自北向南又以鱼卡-乌兰断裂为界,分为两个构造单元,北部为欧龙布鲁克陆块,南部为鱼卡河(沙柳河)超高压带。乌兰-鱼卡断裂两侧夹杂分布着滩间山群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岩残片。柴北缘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造山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带之一,成矿潜力巨大,已发现有锡铁山超大型铅锌矿床和滩间山大型金矿床等。该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致使全区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前人虽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类型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均未能从成矿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影响到对该区成矿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滩间山-锡铁山地区的金铅锌矿床研究为切入点,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系统性分析了锡铁山铅锌矿、青龙沟金矿、滩间山金矿等典型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时代等多方面特征,并开展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厘定了研究区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研究区金铅锌成矿系统及亚系统,探讨了金铅锌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1)古元古代-新元古代,陆块初步形成;(2)新元古代,大洋演化阶段;(3)早-中加里东期,柴北缘洋持续性扩张、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晚加里东期,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并闭合最终进入后造山阶段;(4)海西期,宗务隆洋打开、形成有限洋盆,至晚海西期-印支期,西向俯冲于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其后,洋盆闭合,陆陆碰撞,进入后造山阶段;(5)晚中生代-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在其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铅锌成矿系统。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铜)成矿系统中赋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得以约束: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1768±19Ma、444.8±8.3Ma、255±3Ma)、野骆驼泉金矿床赋矿花岗闪长岩(283.5±3.1Ma)、红柳沟金矿床赋矿花岗岩(441.3±3.5Ma),及锡铁山铅锌矿床侵入滩间山群的花岗岩(445±2.3Ma),与已报道成矿年龄相对应。滩间山金矿床闪长玢岩锆石年龄谱系指示其主要源于欧龙布鲁克地块,且显示欧龙布鲁克地块存在太古宙基底,并分别响应晚新太古代陆块汇聚事件、Rodinia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加里东造山和晚海西-印支造山事件。锡铁山铅锌矿床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限定了赋矿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建造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背景,滩间山群d岩组的成岩构造环境并不相似于a岩组,其可能不具备类似成矿潜力。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铅锌金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其分别形成了:与早加里东期盆地演化有关的铅锌(铜)成矿亚系列、与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列、与海西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铅锌(铜)成矿系列,及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列。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该区部分地段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如锡铁山铅锌矿床和双口山铅锌矿床为喷流沉积-热液叠加型矿床。锡铁山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早加里东期的喷流沉积成矿,及其后的变质变形改造期和热液叠加期。喷流沉积成矿期形成了以层状、似层状为主的铅锌矿体,矿石常具胶状结构和条带状构造。变质变形改造期表现为矿体的边部具有不规则的“边刺”、“边瘤”,矿石变质组构发育,常见变晶结构、碎裂结构、花斑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前两期矿体一起产于主含矿层或次含矿层中。热液叠加期矿石多为脉状结构,矿物晶粒加粗,矿脉边侧常见有厚度不大的硅化、绢云母化、方解石化等热液蚀变。锡铁山矿床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壳幔混合铅,指示深部火山岩与上部正常沉积岩铅的混合;硫同位素组成指示硫主要源于赋矿火山岩。氢氧和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混合部分海水、变质水及浅源水。锡铁山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喷流沉积期网脉状矿石(管道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80℃240℃和270℃330℃,盐度126wt%NaCl eqv.(集中于412 wt%和2123 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纹层-似层状矿石(海底喷流沉积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250℃260℃,盐度集中于12.514 wt%NaCl eqv.;晚阶段无矿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65℃175℃,盐度集中于68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的流体压力,集中于100bar内,少部分100200bar,成矿深度0.41.4km,多数在1km内,成矿流体密度多为中-低密度流(密度<海水),少数网脉状矿体中流体为高密度流(密度>海水,或接近于海水密度线)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从下部网脉状管道矿体至上部层状矿体,温度下降,盐度趋于集中,密度下降,反映其与海水系统较强的混合均一作用,且发生了沸腾(同一视域见不同类型包裹体,隐爆角砾岩,及盐度呈两端元特征14wt%及1226 wt%NaCl eqv.),为成矿组分沉淀卸载的过程,至最晚阶段无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则明显降低。青龙沟金矿床是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统形成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万洞沟群沉积地层和石英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类型有变砂岩型、大理岩型、蚀变闪长玢岩型、绢云千枚岩型、石英脉型等。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毒砂、自然金。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云岩化、硅化、碳酸岩化等。成矿阶段划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阶段;II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II、III为主成矿阶段。青龙沟矿床主成矿阶段铅和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岩浆与浅部万洞沟群混合的产物。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入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成矿流体成分分析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CO2和N2,及少量CO、CH4、H2;液相主要为H2O、SO42-、Cl-、Na+、Ca2+、Mg2+,及少量K+、F-,属H2O-NaCl-CO2-CH4(N2)体系。青龙沟矿床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40℃360℃,盐度415wt%和2122wt%NaCl eqv,密度0.720.99g/cm3。其中,I、II、III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280℃350℃、240270℃和140℃210℃;盐度分别为1115wt%和2122wt%、710wt%,及46wt%NaCl eqv.;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53.6km,1.42.4km和1.21.7km。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同一视域纯液相+富液相+富气相共存,不同充填度气液相包裹体群状分布,表明流体发生了沸腾。滩间山金矿床是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万洞沟群炭质千枚岩片岩和蚀变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黄铁矿和毒砂。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和毒砂。围岩蚀变多见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主成矿期岩浆热液期可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阶段、II黄铁矿-石英脉成矿阶段和III碳酸盐-石英脉成矿阶段。其中I、II为主成矿阶段。滩间山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为岩浆硫源;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深源和上地壳铅的混合;碳氧同位素组分表明碳主要为岩浆岩源,混和大理岩碳源。成矿流体成分研究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和CO2,及少量CO、N2、CH4和H2;液相成分主要为H2O,SO42-、Cl-、Ca2+、Na+、Mg2+,及少量K+、F-、NO3-等。成矿流体属H2O-NaCl-CO2-CH4(N2)体系,富CO2,及Cl->F-,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滩间山矿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变质水、大气水。三个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300℃380℃,140℃200℃和200℃280℃;盐度分别集中于68wt%,810wt%和68wt%NaCl eqv.;流体密度分别为0.660.99/cm3,0.921.04g/cm3和0.780.98g/cm3;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194.12km(均值2.46km),1.282.4km(均值2.0km),及1.121.33 km(均值1.23 km),表明压力和深度由早阶段-主成矿阶段-晚阶段依次递减。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潜力研究表明,三期岩浆(1768±30Ma、445±19Ma和255±3Ma)的氧逸度值均较高(Ce/Ce*N和lgfO2值多在FMQ氧逸度缓冲线之上),具较好的成矿潜力,且均出现了至少一次晚期熔流体的再注入、升温过程,其溶蚀了先存锆石,改变了锆石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Dy、Th/U、Ce/Dy值上升(或Th/U、Ce/Dy值范围扩大),Hf/Y、Yb/Nd、Yb/Dy值减小(或Yb/Dy值范围缩小)),使氧逸度值发生变化,导致前两期氧逸度值升高而后一期降低。后者的降低可能是晚期熔流体演化为含高挥发分、携巨量金属元素的成矿流体,并最终大规模沉淀成矿的反映,暗示了金矿床的主成矿期为印支期。总结了研究区加里东期金铅锌(铜)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早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造成的弧间-弧后盆地内的三级盆地-四级凹陷,控制了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的分布;晚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形成的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柴北缘以北的宗务隆洋盆开始打开,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形成有限洋盆。此阶段柴北缘地区处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普遍发育与造山带去根有关的一期海西期花岗岩浆活动,并形成伴生的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了海西铅锌(铜)成矿系统;印支期,宗务隆有限洋盆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及其后的陆陆碰撞等造山作用过程形成的印支期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并且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在系统研究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型和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型。指出了区域金铅锌矿床找矿的远景区:滩间山-青龙沟金找矿远景区、绿梁山-双口山铅锌金铜找矿远景区、锡铁山铅锌金找矿远景区、赛什腾山西段金铜找矿远景区等。

李鹏[10](2019)在《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盆地北缘位于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三大山系交汇处。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段,其形成与改造与柴北缘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论文以锡铁山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Pb同位素测试、原位S同位素测试,结合前人资料,剖析矿床成矿物质来源;通过流体包裹体、热液方解石的C-O同位素研究探讨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通过搜集目前已有的勘探资料,建立了矿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山岩石形变规律、矿体空间规律以及主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并根据矿山勘探资料的深入二次开发、整理、分析,以期对矿床的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指导。对主矿区外围地区开展了地质、物探和化探的工作,结合目前已有的认识,对外围的成矿潜力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前人根据柴北缘一带出露的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及相关片麻岩厘定出一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该超高压变质带可能记录了从开始的大洋俯冲到之后的大陆俯冲再到最后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因此认为锡铁山矿床形成于板块俯冲背景之下的弧后盆地,而非远离岛弧的大陆裂谷。通过地表调查、岩心编录及坑道、采场生产数据整理,证实锡铁山铅锌矿存在后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受断裂裂隙控制的脉状铅锌矿化。同时,通过本次研究,识别出本区存在三处明显的残留喷流管道,现存于锡铁山沟47线、无名沟29线及中间沟07线附近,说明锡铁山铅锌矿经历了前期喷流沉积和后期构造-热液改造两期成矿过程。2、矿区先后经历过深、浅两个不同构造层次的影响。矿区浅层次脆性变形应形成于滩间山群原c岩组紫红色含砾砂页岩沉积之后,即该层位形成后存在一次浅部层次的强烈区域挤压构造事件,这次区域构造挤压作用导致了矿区主要脆性构造行迹的形成,并奠定了矿区目前的构造格架,是本区现有矿体定位的主要因素。3、锡铁山铅锌矿S同位素可划分为两个变化区间。其中代表了海底喷流管道相矿石硫同位素特征的一组以δ34S值变化大为特点,反映出流体多来源的特点;可能代表了晚期热液叠加改造海底喷流沉积型矿石硫同位素的δ34S‰值变化很小,与其它层位晚期热液脉状矿石δ34S‰值变化范围一致,也与变形程度高的管道相矿石δ34S‰值变化范围接近。由此推断这一组矿石成因可能与后期变形变质及热液作用有关,在变形变质作用下,尤其是热液的迁移、渗透过程中,硫同位素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均一化。铅同位素具有造山带与上地壳混合来源的特点,围岩铅与矿石铅组成相似,具有同沉积特征。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Sr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应以壳源为主,与深部循环热水活化迁移矿下火山岩中的物质有关,滩间山群a-2岩组大理岩高锶同位素来源与弧后盆地海底喷流热液有关。综合矿床矿化特征及硫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矿床早期喷流和晚期叠加改造的双重成矿过程。4、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自西向东,矿区内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逐步升高趋势,即矿区西端矿石流体包裹体温度明显低于中部和东部;主赋矿层位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非主赋矿层位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本次研究显示,流体包裹体温度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揭示矿区存在不同期次的热液成矿作用叠加;同时,与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矿物密切共生的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显示了锡铁山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源自深部(地幔),在喷流沉积过程中与海水发生相互作用,受到海水混染。5、根据锡铁山矿区及中间沟断层沟矿区品位化验数据编制了锡铁山-中间沟-断层沟铅锌矿区Pb、Zn、Ag、Au等元素品位等值线图、矿体厚度等值线图、大理岩视厚度等值线图,系统研究了锡铁山-中间沟-断层沟铅锌矿区矿化富集规律,认为锡铁山矿区矿体及赋矿大理岩存在SE方向侧伏规律,且深部垂直于侧伏方向上存在明显矿化强弱变化规律,深部存在第三矿化富集带;中间沟-断层沟是主矿区延伸段,含矿地层在本区稳定分布,矿体向SE方向侧伏,根据中间沟-断层沟矿化品位、厚度等值线图,认为该矿段主矿体品位及厚度向深部延伸且并未封闭,指示了深部可能仍然存在矿体的可能,显示出本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6、通过汇总区域及矿床地物化各方面信息并结合成矿理论分析,圈定了2个找矿靶区(A级)和2个找矿远景区(B级和C级各一个)。认为锡铁山矿床主矿带下盘可能存在含矿大理岩带,主采区深部可能存在第三矿化富集中心,值得进一步工作,为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指出,在北西矿区和红石岗-绿石岗地区可能矿体埋深较大,目前开采的意义不大,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4)青海成矿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 成矿单元划分原则
3 成矿单元划分结果
4 成矿单元基本特征
    4.1 北祁连成矿省(Ⅱ-1)
        4.1.1 河西走廊Cu-Pb-煤成矿带(Ⅲ-1)
        4.1.2 北祁连Cu-Pb-Zn-Fe-Cr-Au-Ag-硫铁矿-石棉成矿带(Ⅲ-2)
        4.1.3 中祁连Fe-Cu-Cr-Ni-W-Mo-Pb-Zn-P-石英岩-白云岩成矿带(Ⅲ-3)
        4.1.4 南祁连W-Pb-Zn-Au-Cu-Ni-Cr-Ag-稀土元素-砂金成矿带(Ⅲ-4)
    4.2 柴达木盆地成矿省(Ⅱ-2)
        4.2.1 阿尔金Au-Cu-Ni-Cr-稀土元素-石棉-玉石成矿带(Ⅲ-5)
        4.2.2 柴北缘Pb-Zn-Mn-Cr-Au-煤-白云母-稀有金属-稀土元素成矿带(Ⅲ-6)
        4.2.3 柴达木盆地Li-Rb-B-U-盐类-石油-天然气-煤成矿带(Ⅲ-7)
    4.3 东昆仑成矿省(Ⅱ-3)
    4.4 西秦岭西成矿省(Ⅱ-4)
    4.5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成矿省(Ⅱ-5)
        4.5.1 阿尼玛卿Cu-Co-Zn-Au-Ag-硫-煤-蛇纹岩成矿带(Ⅲ-10)
        4.5.2 北巴颜喀拉—马尔康Au-Sb-Fe-Ni-砂金-泥炭成矿带(Ⅲ-11)
        4.5.3 南巴颜喀拉—雅江Li-Be-Au-Cu-Pb-Zn-砂金-盐类成矿带(Ⅲ-12)
    4.6 三江北西延成矿省(Ⅱ-6)
        4.6.1 哈秀—直门达Au-Ag-Pb-Zn-Cu-Sn-Hg-Sb-W-Be成矿带(Ⅲ-13)
        4.6.2 西金乌兰—巴塘Fe-Cu-Pb-Zn成矿带(Ⅲ-14)
        4.6.3 玛章错钦湖—囊谦Cu-Pb-Zn-Ag-Au-Fe-Hg-Sb-石膏-煤-盐类成矿带(Ⅲ-15)
        4.6.4 小唐古拉山Fe-Cu-Pb-Zn-Au-水晶-石膏成矿带(Ⅲ-16)
5 结语

(5)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1.1大地构造背景
    1.2区域地层
    1.3区域构造
    1.4岩浆活动
2铁矿床分布和类型
    2.1铁矿床分布
    2.2主要矿床类型
    2.3典型矿床介绍
        2.3.1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
        2.3.1.1跃进山铁矿床?
        2.3.1.2达尔乌拉铁矿床?
        2.3.2沉积型铁矿床
        2.3.2.1上龙岗铁矿床?
        2.3.2.2球路噢窝头铁矿床?
        2.3.3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2.3.3.1磁铁山铁矿床?
        2.3.3.2洪水河铁矿床?
        2.3.3.3清水河铁矿床?
        2.3.4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
        2.3.4.1肯德可克铁矿床?
        2.3.4.2野马泉铁矿床﹣
        2.3.4.3全红山铁矿床﹣
        2.3.4.4茫崖镇巴音郭勒河铁矿床﹣
        2.3.4.5西台铁矿﹣
        2.3.5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铁矿床
        2.3.5.1尕林格铁矿铁矿床﹣
3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时空规律
    3.1成矿地质条件﹣
        3.1.1地层岩性与成矿的关系
        3.1.2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3.1.3喷流沉积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3.1.4围岩与成矿的关系
        3.1.5断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3.2成矿时空规律
        3.2.1时间分布
        3.2.2空间分布
4铁矿资源潜力与找矿方向分析
    4.1铁矿资源潜力分析﹣
5结论

(6)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1.3 工作基础和研究现状
        1.3.1 研究工作基础
        1.3.2 金矿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基础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
        2.1.2. 地层
        2.1.3. 岩浆岩
        2.1.4 构造
    2.2. 格尔木—五龙沟变质核杂岩
        2.2.1. 变质核杂岩的确认
        2.2.2. 变质核杂岩特征
        2.2.3. 变质核杂岩控矿意义
        2.2.4. 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探讨
    2.3 东昆仑地质构造演化
第3章 矿集区金矿成矿条件
    3.1 基础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侵入岩
        3.1.3 构造
    3.2 韧性剪切带
        3.2.1 岩金沟剪切带
        3.2.2 萤石沟-红旗沟剪切带
        3.2.3 三道梁-苦水泉剪切带
        3.2.4 剪切带的变形时代研究
    3.3 金矿的形成条件
        3.3.1 地层条件
        3.3.2 岩浆活动条件
        3.3.3 构造条件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4.1 典型矿床研究
        4.1.1 石灰沟金矿床
        4.1.2 淡水沟—红旗沟金矿床
        4.1.3 黄龙沟—水闸东沟金矿床
        4.1.4 中支沟金矿床
    4.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4.3.1 成矿温度
        4.3.2 成矿压力及深度
        4.3.3 pH 值和 Eh 值
    4.4 成矿时代
    4.5 矿床成因
        4.5.1 矿床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约束
        4.5.2 成矿机理及矿床成因
第5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5.1 成矿规律
        5.1.1 金矿形成规律
        5.1.2 定位产出规律
    5.2 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特征
        5.2.1 地球化学特征
        5.2.2 遥感信息显示的构造特征
    5.3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
        5.3.1 深部成矿预测
        5.3.2 区域成矿预测
        5.3.3 成矿预测成果分析及勘查工作建议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版图及说明
个人简历

(7)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秦祁昆结合部印支期造山过程及岩浆活动
        1.2.2 鄂拉山地区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1.2.3 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2.1 地层分区
        2.2.2 元古宇
        2.2.3 石炭—二叠系
        2.2.4 三叠系
        2.2.5 侏罗系
        2.2.6 新—古近系
        2.2.7 第四系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
        2.4.1 断裂构造
        2.4.2 褶皱构造
        2.4.3 火山机构
    2.5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3.1 研究区概况及岩体地质
        3.1.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
        3.1.2 鄂拉山口地区
        3.1.3 铜峪沟—赛什塘矿田
    3.2 样品采集与锆石分析
        3.2.1 锆石特征
        3.2.2 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
    3.3 岩浆岩时空分布规律
        3.3.1 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间序列
        3.3.2 侵入浆岩时空分布
        3.3.3 火山岩时空分布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床类型与典型矿床
    4.1 什多龙钼铅锌矿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床地质
        4.1.3 成矿温压条件
        4.1.4 矿床类型
    4.2 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床地质
        4.2.3 成矿温压条件
        4.2.4 矿床类型
    4.3 鄂拉山口铜银铅锌矿床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床地质
        4.3.3 成矿期次
        4.3.4 成矿温压条件
        4.3.5 矿床类型
    4.4 铜峪沟铜矿
        4.4.1 矿区地质
        4.4.2 矿床地质
        4.4.3 矿床类型
    4.5 赛什塘铜矿
        4.5.1 矿区地质
        4.5.2 矿床地质
        4.5.3 成矿温压条件
        4.5.4 矿床类型
    4.6 尕科合含铜银砷矿床
        4.6.1 矿区地质
        4.6.2 矿床地质
        4.6.3 成矿温压条件
        4.6.4 矿床类型
第五章 印支期岩浆岩成因与成岩动力学
    5.1 什多龙—索拉沟地区花岗岩
        5.1.1 岩相学特征
        5.1.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1.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5.1.4 岩石成因
        5.1.5 构造环境判别
    5.2 鄂拉山口火山岩
        5.2.1 岩相学特征
        5.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2.3 全岩Sr-Nd-Pb同位素
        5.2.4 锆石Hf同位素
        5.2.5 岩石成因
        5.2.6 构造环境判别
    5.3 鄂拉山口地区花岗岩
        5.3.1 岩相学特征
        5.3.2 矿物化学
        5.3.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5.3.4 全岩Sr-Nd-Pb同位素
        5.3.5 锆石Hf同位素
        5.3.6 岩石类型判别
        5.3.7 岩石成因
        5.3.8 构造环境判别
    5.4 构造—岩浆演化
第六章 构造岩浆与多金属成矿关系
    6.1 成岩成矿年代学
        6.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6.1.2 成矿年代测试结果
        6.1.3 鄂拉山地区成矿年代学序列
    6.2 多金属成矿流体特征
        6.2.1 C-O同位素
        6.2.2 H-O同位素
    6.3 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6.3.1 S同位素
        6.3.2 Pb同位素
        6.3.3 Sr同位素
        6.3.4 辉钼矿Re含量
    6.4 构造-成岩-成矿耦合关系
    6.5 区域成矿模式
    6.6 小结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潜力评价
    7.1 控矿因素分析
        7.1.1 地层控矿因素
        7.1.2 岩浆控矿因素
        7.1.3 构造控矿因素
    7.2 矿产共生及时空分布规律
        7.2.1 在日沟—索拉沟—鄂拉山口成矿亚带
        7.2.2 恰当—满丈岗—日干山成矿亚带
        7.2.3 苦海—赛什塘—尕科合成矿亚带
    7.3 潜力评价
        7.3.1 1:5万磁异常特征
        7.3.2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
    7.4 远景区圈定及验证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方法
        附录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附录1.2 锆石LA-ICP-MS Hf同位素分析方法
        附录1.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附录1.4 矿物化学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附录1.5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方法
    附录2 矿床学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
        附录2.1 碳酸盐C-O同位素连续流分析测试方法
        附录2.2 石英包裹体中H-O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附录2.3 硫化物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方法
    附录3 岩石学相关分析测试测试方法
        附录3.1 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
        附录3.2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附录3.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1
    附表3-2
    附表4
    附表5-1
    附表5-2
    附表5-3
    附表6
    附表7-1
    附表7-2
参考文献

(8)东昆仑莫河下拉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3 勘查研究程度
        1.3.1 区域地质工作
        1.3.2 矿产工作
        1.3.3 科研工作
        1.3.4 以往工作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断裂
        2.2.2 韧性剪切带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脉岩
    2.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2.5 区域矿产特征
        2.5.1 区域矿产特征
        2.5.2 典型矿产特征
第3章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航磁特征
        3.1.2 区域重力特征
        3.1.3 1 :5万地磁异常特征
        3.1.4 1 :5000激电中梯异常特征
    3.2 地球化学特征
        3.2.1 1 :25万区域化探异常特征
        3.2.2 1 :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3.2.3 1 :1万土壤测量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1.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4.2 矿体特征
        4.2.1 破碎蚀变带特征
        4.2.2 矿(化)体特征
        4.2.3 矿石特征
        4.2.4 围岩及其蚀变
        4.2.5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第5章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探讨
    5.1 矿床成因分析
        5.1.1 成矿地质条件
        5.1.2 成矿流体特征
        5.1.3 矿床成矿类型
    5.2 找矿方向探讨
        5.2.1 找矿标志
        5.2.2 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矿产勘查程度及矿床研究现状
        1.3.2 成矿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
    2.2 区域地层
        2.2.1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Pt_1DK)
        2.2.2 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Pt_2SL)
        2.2.3 中元古界万洞沟群(Pt_2WD)
        2.2.4 上元古界全吉群(ZQ)
        2.2.5 下古生界
        2.2.6 上古生界
        2.2.7 中生界
        2.2.8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海西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构造
        2.4.2 断裂构造
    2.5 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三章 研究区铅锌金成矿系统的划分
    3.1 成矿系统划分的原则
    3.2 研究区成矿系统的划分依据
        3.2.1 加里东期成岩成矿事件
        3.2.2 海西期成岩成矿事件
        3.2.3 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
    3.3 加里东期成矿系统
        3.3.1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
        3.3.2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
    3.4 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
    3.5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
第四章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4.1 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
        4.1.5 成矿期次
    4.2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4.2.1 铅同位素
        4.2.2 硫同位素
    4.3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4.3.1 成矿流体来源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3.3 成矿流体成分
    4.4 小结
第五章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5.1 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地质概况
        5.1.2 矿体特征
        5.1.3 矿石特征
        5.1.4 围岩蚀变
        5.1.5 成矿期次
    5.2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5.2.1 铅同位素
        5.2.2 硫同位素
    5.3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5.3.1 成矿流体来源
        5.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3 成矿流体成分
    5.4 小结
第六章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6.1 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6.1.1 矿区地质概况
        6.1.2 矿体特征
        6.1.3 矿石特征
        6.1.4 围岩蚀变
        6.1.5 成矿期次
    6.2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6.2.1 铅同位素
        6.2.2 硫同位素
    6.3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6.3.1 成矿流体来源
        6.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6.3.3 成矿流体成分
    6.4 小结
第七章 成矿系统中相关岩浆岩与成矿
    7.1 与铅锌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火山岩特征
        7.1.1 岩石建造
        7.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1.3 岩浆岩年代学
        7.1.4 火山岩源区及成矿构造背景
        7.1.5 地层层序
    7.2 与金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
        7.2.1 岩石建造
        7.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2.3 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
        7.2.4 Sr-Nd-Pb-Hf同位素特征
        7.2.5 岩石成因
        7.2.6 成岩成矿条件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及找矿方向
    8.1 成矿系统的时间演化
    8.2 成矿系统的空间分布
    8.3 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
        8.3.1 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要素
        8.3.2 滩间山金矿床控矿要素
    8.4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
    8.5 区域找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8.5.1 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式
        8.5.2 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式
        8.5.3 区域找矿方向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0)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构造背景
        1.2.2 地层层序格架
        1.2.3 矿床成因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物、化探特征
        2.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劈理构造
        3.2.4 构造线理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4.1 锡铁山铅锌矿区矿体特征
        3.4.2 中间沟-断层沟矿区矿体特征
        3.4.3 北西铅锌矿区矿(化)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及矿石矿物组成
        3.5.2 矿石结构
        3.5.3 矿石构造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矿机制及成因模式
    4.1 测试方法
        4.1.1 原位S同位素
        4.1.2 Sr同位素
        4.1.3 C-O同位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4.3.1 陆间裂谷
        4.3.2 活动大陆边缘岛弧
    4.4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来源
        4.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4.2 矿区流体温度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4.3 成矿流体来源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Pb同位素特征
        4.5.2 Sr同位素
        4.5.3 S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6 矿床成因
        4.6.1 喷流管道相的识别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4.6.2 矿床矿化特征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第五章 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特征
    5.1 岩石形变与构造控矿
        5.1.1 不同岩石单元构造变形及力学特征
        5.1.2 矿区构造分期
        5.1.3 构造应力场分析
        5.1.4 构造控矿分析
    5.2 矿体形态与地层控矿
        5.2.1 矿体空间形态
        5.2.2 岩性控矿规律
    5.3 矿化富集规律
        5.3.1 Zn元素富集规律
        5.3.2 Pb元素富集规律
        5.3.3 Ag元素富集规律
        5.3.4 Au元素富集规律
        5.3.5 黄铁矿空间分布规律
        5.3.6 矿体品位厚度规律
        5.3.7 大理岩厚度变化规律
        5.3.8 典型剖面铅锌品位变化规律
第六章 找矿潜力评价
    6.1 锡铁山铅锌矿主采区深部潜力评价
    6.2 中间沟-断层沟矿段潜力评价
    6.3 北西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6.3.1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6.3.2 综合物探测量
        6.3.3 北西铅锌矿区找矿方向
    6.4 绿石岗-红石岗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6.4.1 原生晕数据处理及解释
        6.4.2 物探综合异常数据处理及解释
        6.4.3 绿石岗-红石岗矿区找矿方向
    6.5 找矿靶区圈定
        6.5.1 靶区优选与分级
        6.5.2 靶区预测
        6.5.3 靶区验证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的结论及认识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J]. 陈基娘,王云山.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2]青海下元古界变质作用特征[A]. 陈基娘,王云山.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3]祁连造山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 赵生贵. 甘肃地质学报, 1996(01)
  • [4]青海成矿单元划分[J]. 潘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01)
  • [5]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J]. 许长坤,刘世宝,赵子基,张梅芬,张开成,刘建华,詹发余,黄朝晖,张钟月,王红英,张文君,乔强. 地质学报, 2012(10)
  • [6]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研究[D]. 田承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7]青海省鄂拉山地区印支期岩浆演化及铜多金属成矿作用[D]. 周红智.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8]东昆仑莫河下拉金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D]. 王彬. 吉林大学, 2020(03)
  • [9]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D]. 戴荔果.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D]. 李鹏.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青海下元古代变质作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