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范梦男[1](2020)在《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胃痛消痞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行为学、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窦及下丘脑组织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BGP))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从脑肠轴(brain-gut axis,BGA)及BGP途径探讨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FD探索新方法,为FD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空白组(模型组)、胃痛消痞方组(中药组)、莫沙必利组(西药组),每组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改良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张氏不规则喂食法复制FD大鼠模型,连续刺激21d。造模成功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行为学表现,且解剖胃窦显示并无实质性损伤;治疗期间,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实验干预的胃痛消痞方由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剂组成:党参10g、柴胡12g、白芍20g、延胡索20g、白术20g、砂仁15g、枳实12g、炒麦芽20g、炙甘草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西药药选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10mg/片)。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根据人与大鼠等效剂量换算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1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评分;禁食不禁水24小时后,将混有墨水的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各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各组大鼠,测定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及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BDNF、五-羟色胺3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3a receptors,5-HT3aR)、α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α-CGRP)、G蛋白偶联受体39(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9,GPR39)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比较造模后,空白组大鼠皮毛光泽,精神状态良好,活动度良好,饮水量及进食量正常,体质量增加,肌肉结实,二便正常,全程无死亡;各造模组大鼠均出现毛色光泽度差、精神萎靡、活动度差、进食量及饮水量减少、体质量增加缓慢或减少等现象。治疗3周之后,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及行为表现仍然不佳,中药组及西药组上述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无明显差异。2.各组大鼠胃肠动力改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小肠推进率增高(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增加明显(P<0.05),差异显着。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内残留率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降低明显(P<0.05),差异显着。3、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5-HT、BDNF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增高(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胃窦组织GPR39 mRNA表达降低不明显,差异显着(P<0.05)。5、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 mRNA表达增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α-CGRP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5-HT3a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5-HT3aR、CGRP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中药组相比较,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GPR39蛋白降低明显,差异显着(P<0.05)。7、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α-CGR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蛋白增高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改良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张氏不规则喂食法能够复制FD大鼠模型。2.胃痛消痞方可以改善FD大鼠毛色、改善活动灵活度、增加进食量、提高体重以及缓解暴躁易激惹行为学症状,从而证明胃痛消痞方对FD有治疗作用。3.胃痛消痞方能减少FD大鼠胃内残留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改善胃肠动力是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之一。4.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是通过上调5-HT、BDNF的表达,从精神心理因素方面实现FD的治疗,是其作用机制之一。5.胃痛消痞方对FD的治疗过程中存在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脑肠互动正反馈机制。6.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是通过BGA上调5-HT、BDNF、α-CGRP,下调GPR39的表达实现的。
唐燕[2](2020)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FD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精神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及复发情况的变化,与单纯西药对比分析,评价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FD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FD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后的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精神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结果:共剔除3例,最终参与统计的共有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⑵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的总积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⑶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对烦燥易怒、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症的治疗,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余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⑷精神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⑸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生存质量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⑹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7.41%,对照组复发率为33.3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⑺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安全性较好,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戴宁[3](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董笑楠[4](2020)在《乘气通便锭联合乳果糖口服液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乘气通便锭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乘气通便锭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便秘次数、中医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收集从2019年0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门诊诊断符合热秘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共80人,通过使用spss中的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人,对照组40人。除一般治疗外,治疗组予乘气通便锭塞肛配合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塞肛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分别观察患者的自发排便次数、便秘中医临床症状情况、生活质量情况、综合疗效、远期疗效、安全性等各个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CSBM、SBM次数、便秘中医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价表的数据比较,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CSBM、SBM次数均有所提高,P<0.05,故治疗组及对照组对完全自发性排便、自发性排便次数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便秘中医症状评分,两组均能改善便秘症状,P<0.05;两组对比显示治疗组改善便秘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的比较上,两组对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远期疗效上,治疗组复发率为35%,对照组复发率为7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乘气通便锭塞肛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可明显增加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善便秘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安全好、副作用小、使用简便的诸多优点,为便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钟岢屹[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汪姗姗[6](2020)在《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自拟消痞汤(柴胡10g、党参10g、香附10g、茯苓10g、大腹皮10g、白术15g、陈皮10g、白芍10g、木香10g、枳壳10g、香橼10g、炙甘草6g)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观察其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情复发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丰富临床治疗该病的思路及方法,更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方法1.分组方法:选取2019年0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李天望教授专家门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0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运用随机序列软件产生1-60个随机序列数,按照患者就诊顺序,从前往后依次采用随机序列数,偶数入实验组,奇数入对照组。纳入标准:西医参考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诊断标准;中医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年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治疗方法:治疗组治疗方案:消痞汤汤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上午九点、下午三点各一次,每次150ml;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规格:5mg/片,一日三次,一次一片,餐前半小时服用。由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20031110,疗程均为4周。3.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均需行尿、血、大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胃镜检查;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中医证候疗效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变。4.统计方法:将所有有效数据均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所有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P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试验过程中均未见特殊不良反应,常规临床检查及检测均正常,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较安全;2.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餐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灼烧感、早饱、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上腹部疼痛均有改善,且两组效果相当(P>0.05);3.中医诊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证胃脘胀满、两胁胀满及次症心烦、嗳气频作、病情发作或加重常与情绪变化有关、心烦、善叹息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好(P<0.05);4.功能性消化不良(FD)QO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饮食、健康感觉、疾病控制、不适、忧虑、睡眠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压力有改善且效果相当(P>0.05);5.远期疗效比较:1月后随访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程星,张媛,唐喜玉,刘奎[7](2020)在《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N)、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1 43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组720例,对照组7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组比较,四磨汤为基础方的中药单药或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OR=2.78,95%CI(2.01,3.85),P<0.000 01];对于P物质(substance P,SP)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87,95%CI(-0.49,4.23),P=0.12];治疗组在提高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上明显优于对照组[SMD=-8.36,95%CI(-10.53,-6.18),P<0.000 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水平上明显优于对照组[SMD=-26.94,95%CI(-40.76,-13.13),P=0.000 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水平上明显优于对照组[WMD=2.47,95%CI(2.26,2.68),P<0.000 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1,95%CI(0.31,1.20),P=0.15]。结论: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但因文献纳入数量及质量有限,仍需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予以进一步验证。
姜纬[8](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四周的临床症状积分、尼平症状指数(NDSI)、尼平生活质量指数(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评分的变化,评价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及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他们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埋线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埋线组予穴位埋线治疗,14天埋线1次,共埋线2次;针刺组予针刺治疗,针刺每日1次,留针30min,连续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4周;埋线和针刺穴位选取中脘、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太冲。分别于入组时,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评价临床症状积分、尼平症状指数(NDSI)、生活质量指数(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积分,以评价穴位埋线和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疗效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根据统计学分析,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积分、NDSI、NDLQI、SAS焦虑量表积分、水负荷试验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穴位埋线组治疗结束后,有效2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针刺组治疗结束后,剔除1例,脱落2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穴位埋线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组。3.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相比,针刺组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有回升(p<0.05),说明针刺组维持疗效的时间不长;两组早饱感症状比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说明早饱症状较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改善更明显。两组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周临床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早饱症状较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改善更明显,穴位埋线维持疗效时间更长,复发率更低。4.两组NDSI和NDLQI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穴位埋线组治疗结束时NDSI明显降低(p<0.01),NDLQI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治疗结束时NDSI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LQI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治疗后4周穴位埋线组NDSI降低不明显(p>0.05),NDLQI升高明显,(p<0.05);然而针刺治疗组NDSI、NDLQI改善均不明显(p>0.05),说明埋线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维持时间长久,针刺维持疗效不长久。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埋线组NDSI下降更明显(p<0.01),埋线组NDLQI上升更明显(p<0.01)。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穴位埋线疗效更优,且维持疗效的时间更长久。5.两组SAS焦虑量表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埋线组和针刺组各项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埋线组改善情况均优于针刺组(p<0.05):埋线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4周两组评分均有所回升,针刺组回升比埋线组回升明显(p<0.05)。结果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焦虑状态,穴位埋线改善更明显,且维持疗效时间更长。6.两组水负荷试验评分比较:两组组内比较,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大饮水量有明显的升高(p<0.05):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和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的最大饮水量和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1)。两组组间进行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的增加量大于针刺组(P<0.01),治疗后4周,埋线组的最大饮水量的增加大于量针刺组(P<0.01)。结果提示穴位埋线和针刺均能增大患者最大饮水量,改善患者的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穴位埋线的疗效优于针刺组。7.焦虑量表评分和最大饮水量的相关性分析:设焦虑量表评分为x值,最大饮水量为y值,经相关分析,r=-0.485,p<0.05,焦虑和最大饮水量之间存在负的秩相关关系。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显着,在提高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患者胃容受性舒张功能方面优于针刺组,且维持疗效时间长,复发率低。早饱症状改善情况优于餐后饱胀不适症状,其能显着改善早饱症状可能与其能改善胃容受性舒张功能有关。焦虑状态和最大饮水量见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黄美艳,蔡秀江[9](2019)在《四磨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四磨汤又称四磨饮,出自明代翁仲仁先生撰写的《痘疹金镜录》,由木香、枳壳、槟榔、乌药4味药组成。方中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行气开胸、宽中除胀,槟榔行气利水、驱虫消积,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全方具有顺气降逆、消胀通便、除积止痛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脘腹胀满、腹痛便秘等气滞食积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笔者总结近10年来四磨汤临床应用,以期为中医师使用该方提供新思路。1治疗内科疾病消化不良。吴婷婷等[1]用四磨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结果治愈2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1%。杨大勇[2]用四磨汤治疗肝脾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75例,结果治愈
张静静[10](2019)在《基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气虚型功能性便秘中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选取功能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方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采用静息态f MRI(rs-f MRI)低频幅度慢波震荡(ALFF)分析方法观察功能性便秘患者大脑自发性神经活动的变化,通过比较功能性便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功能性便秘患者经补中益气汤加味方治疗后与治疗前之间、以及功能性便秘患者经补中益气汤加味方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脑功能影像学特征变化差异性,分析脑功能改变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对2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FC组)和25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BMI相匹配的正常被试(HC组)行rs-f MRI检查,FC组经过补中益气汤加味方治疗28天后再次行rs-f MRI检查。对所有被试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问卷调查、便秘主要症状评分量表评估。以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处理分析静息态f MRI数据,获得组间、组内的ALFF值差异脑区。结果:1.在被试筛选入组前,对两组被试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组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方面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积分,表明功能性便秘患者有更高程度的焦虑、抑郁倾向。2.在便秘主要症状总评分方面,功能性便秘组治疗前、复诊时和治疗后便秘主要症状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总评分(P<0.05),且功能性便秘组治疗前、复诊时和治疗后三组之间总评分相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复诊时总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治疗后总评分较复诊时又明显降低,表明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明显改善。3.对便秘各主要症状分别在治疗前、复诊时和治疗后进行差异比较发现,各主要症状分别在这三个时间点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主要症状分别在治疗后的时间点评分上是最低的,表明各症状严重程度在此时是最轻的,提示补中益气汤加味方在改善功能性便秘具体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4.在静息状态下,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前在双侧丘脑、右侧海马旁回脑区的活动水平相比正常被试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而在右侧额中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区域的活动水平相比正常被试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在左侧海马旁回、双侧丘脑区域的大脑活动水平升高;而在右背外侧额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区域的大脑活动水平降低。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后相比于正常被试对照组在双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区域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其活动水平有明显的升高;右侧楔前叶脑区的活动水平减弱。结论:本试验结果提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方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同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发病中占重要作用,功能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明显强于正常人,经补中益气汤加味方治疗能有效改善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排便障碍状况,可能是激活了与内脏活动、情绪处理、躯体感觉和运动相关的脑区有关。
二、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四: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人纳入标准 |
1.4 病人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与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方法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方法 |
3 伦理问题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结果 |
2.1 临床综合疗效 |
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4 精神情绪状况(SAS、SDS)比较 |
2.5 生存质量总评分比较 |
2.6 复发情况比较 |
2.7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2.1 FD的病名 |
2.2 FD的病因病机 |
2.3 F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参照《中医内科学》) |
2.4 现代医家对FD的经验辨证治疗 |
2.5 经方治疗FD |
2.6 中成药治疗FD |
2.7 中医外治治疗FD |
3 对自拟疏肝健脾方的分析 |
3.1 导师运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学术思想 |
3.2 对自拟疏肝健脾方的组方分析 |
3.3 对自拟疏肝健脾方单味药物的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总体疗效分析 |
4.2 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
4.3 精神情绪状况分析 |
4.4 生存质量分析 |
4.5 复发率分析 |
4.6 安全性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附录 2: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 3: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 4: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QOL) |
附录 5:患者临床资料记录表 |
附录 6: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
1. 脑肠肽的概念 |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结论 |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
3. 结论 |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乘气通便锭联合乳果糖口服液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处理 |
2.7 一般资料 |
2.7.1 性别比较 |
2.7.2 年龄比较 |
2.7.3 病程分布比较 |
临床研究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2.1 一般治疗 |
3.2.2 分组治疗方法 |
3.3 治疗药物来源及方剂组成 |
3.4 治疗注意事项 |
3.5 观察周期 |
3.6 疗效观察 |
3.6.1 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及自发排便次数 |
3.6.2 便秘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3.6.3 生存质量评价 |
3.6.4 临床疗效评价 |
3.7 安全性评估 |
3.8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4.1 CSBM及 SBM观察结果比较 |
4.2 便秘中医症状评分量表比较 |
4.2.1 治疗前各症状评分 |
4.2.2 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比较 |
4.2.3 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总分比较 |
4.3 生存质量评价表比较 |
4.4 临床疗效评价 |
4.5 两组停药后疗效稳定性观察 |
4.6 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5.1 中医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及研究 |
5.1.1 中医病因病机 |
5.1.2 便秘的中医治疗 |
5.2 西医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及研究 |
5.2.1 流行病学特点 |
5.2.2 病因病机 |
5.2.3 便秘的西医治疗 |
5.3 乘气通便锭的相关研究 |
5.3.1 肛门给药途径的优势 |
5.3.2 乘气通便锭组方及功效 |
5.3.3 乘气通便锭现代药理学研究 |
5.3.4 乘气通便锭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理探讨 |
5.4 结果分析 |
5.4.1 治疗前后组内结果分析 |
5.4.2 两组观察指标分析 |
5.4.3 两组疗效分析 |
5.4.4 停药后疗效稳定性观察 |
5.4.5 两组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库的建立 |
3 数据挖掘 |
二、研究结果 |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桂枝汤适应证 |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新加汤适应证 |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总体讨论 |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6)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与剔除标准及其处理原则 |
3 研究方案 |
3.1 病例分组 |
3.2 一般治疗 |
3.3 试验治疗方案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项目指标 |
4.2 不良反应的观察 |
4.3 疗效观测指标 |
5 疗效评价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概述 |
1.1 功能性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概述 |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概述 |
2 消痞汤治疗FD的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
2.1 消痞汤治疗FD的立方依据 |
2.2 消痞汤治疗FD的组方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
汉化版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定标准 |
致谢 |
(7)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临床疗效 |
2.3.2 症状积分 |
2.3.3 P物质 |
2.3.4 一氧化氮 |
2.3.5 胆囊收缩素 |
2.3.6 乙酰胆碱 |
2.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 |
2.4 发表偏倚评估 |
3 讨论 |
(8)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缩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中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疗效比较 |
4.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4.4 两组NDSI、NDLQI比较 |
4.5 两组SAS焦虑量表评分的比较 |
4.6 两组前后最大饮水试验评分的比较 |
4.7 焦虑量表评分和最大饮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
4.8 治疗过程中特殊情况记录 |
4.9 小结 |
讨论 |
1 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1 外邪入侵 |
2.1.2 情志失调 |
2.1.3 饮食中阻 |
2.1.4 脾胃虚弱 |
2.1.5 瘀血阻滞 |
2.2 中医治疗 |
3 设计方案的选择 |
3.1 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 |
3.2 穴位埋线的优势 |
4 选穴处方分析 |
5 对结果的相关讨论 |
5.1 临床疗效效果分析 |
5.2 症状评分分析 |
5.3 尼平指数和尼平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
5.4 焦虑量表评分分析 |
5.5 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分析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附表 |
致谢 |
(9)四磨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内科疾病 |
2 治疗外科疾病 |
3 治疗妇产科疾病 |
4 治疗儿科疾病 |
5 小结 |
(10)基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气虚型功能性便秘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进展 |
1.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2.西医学对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三、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功能性肠病研究中的应用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临床试验 |
一、临床试验对象 |
1.试验对象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标准 |
二、样本量估算 |
三、试验方法 |
四、治疗方法 |
五、疗效评价标准 |
1.临床症状评分 |
2.临床疗效评价 |
3.安全性评价 |
4.观察指标 |
5.统计方法 |
六、静息态脑f MRI成像技术的FC中枢机制影像学分析 |
1.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 |
2.静息态脑fMRI数据预处理 |
3.统计分析 |
七、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一、试验完成情况 |
二、治疗前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1.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
2.性别构成分析 |
3.受教育程度比较 |
4.体重指数(BMI)比较 |
5.FC组治疗前和HC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比较 |
三、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1.FC组和HC组便秘主要症状总评分比较 |
2.FC组各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
3.FC组治疗后疗效分布情况 |
四、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结果 |
1.图像质量检查 |
2.基于ALFF值的两组脑区功能活动水平的差异 |
2.1 功能性便秘组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ALFF值比较 |
2.2 功能性便秘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LFF值比较 |
2.3 功能性便秘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ALFF值比较 |
五、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一、临床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二、补中益气汤加味方组方思路分析 |
三、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伦理批件 |
附件二 :SAS和 SDS量表 |
附件三 :综述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四、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D]. 范梦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乘气通便锭联合乳果糖口服液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董笑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汪姗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J]. 程星,张媛,唐喜玉,刘奎. 河南中医, 2020(05)
- [8]穴位埋线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姜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四磨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黄美艳,蔡秀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12)
- [10]基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气虚型功能性便秘中枢机制研究[D]. 张静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