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虎眼万年青的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论文文献综述)
宋婷[1](2019)在《红边豆瓣绿体胚悬浮培养体系建立与气生根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红边豆瓣绿(Peperomia tetraphylla(Forst.F.)Hook.et Atm.))叶质肥厚,如玉似碧,花朵清新宜人,是流行的小型盆栽花卉。本试验以红边豆瓣绿无菌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优化试管苗成活率。从不同浓度外源激素配比、培养基浓度、碳源、摇床转速、连续培养时间等方面开展红边豆瓣绿体细胞胚悬浮培养研究。同时研究试管苗气生根培养环境、愈伤组织细胞学观察等方面,抑制气生根形成,通过移栽驯化提高试管苗成活率,为后期红边豆瓣绿细胞工程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边豆瓣绿胚性细胞悬浮培养(1)红边豆瓣绿最佳胚性愈伤组织培养基配方:MS培养基上添加6g/L琼脂、30g/L蔗糖、1.0 mg/L6-BA、1.0mg/L2,4-D外源激素,诱导率71.1%,形成质地疏松的绿色愈伤组织;胚性细胞团形成及增殖培养基配方:MS液体培养基上添加30g/L蔗糖,0.5 mg/LNAA和1.0 mg/L6-BA,胚性细胞团诱导率66.12%。(2)组织细胞团悬浮培养过程,液体培养基中初始接种0.4 g组织细胞,细胞鲜重为2.1g,增殖速率最大。添加30g/L蔗糖为红边豆瓣绿胚性细胞增殖最佳碳源,细胞鲜重至1.56g。连续培养42d细胞增殖量最大,细胞团生长良好,鲜重为1.67g。摇床转速为110r/min,细胞团增殖效果最佳。(3)红边豆瓣绿细胞团分化及植株再生过程最适培养基浓度为1/2 MS。体细胞胚分化,植株再生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0m/L6-BA+0.3 mg/L ImA+30g/L蔗糖+6g/L琼脂。(4)红边豆瓣绿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与其他种类植物体细胞胚形成过程相似。经历似小圆球状胚、似椭圆状胚、似心形胚、子叶形胚、成熟胚阶段。2.红边豆瓣绿试管苗气生根抑制(1)红边豆瓣绿气生根抑制过程,1/2MS浓度添加30g蔗糖、5g琼脂、0.1mg/LNAA、0.5mg/L 6-BA的培养基上,气生根数量最少。6-BA、NAA对红边豆瓣绿气生根抑制起主要作用。(2)NAA、IAA、I-BA三种生长素,NAA抑制气生根效果最佳,I-BA效果次之,IAA效果最差,添加0.3 mg/L NAA的培养基上气生根量最少。(3)红边豆瓣绿培养基上支撑物质浓度为1/4MS,抑制气生根形成。培养基上添加2g珍珠岩,形成气生根数量最少。植株连续培养在2g珍珠岩+0.3 mg/LNAA+0.5 mg/L6-BA+30g/L蔗糖+5g琼脂的培养基上35~42 d,形成气生根数量最少。(4)红边豆瓣绿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过程,部分愈伤组织脱分化形成大量气生根。添加2,4-D 0.5 mg/L+6-BA0.5mg/L的MS培养基上,形成黄绿色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体细胞胚,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抑制气生根形成。(5)红边豆瓣绿移栽浇水6d效果最佳,气生根数量越少的红边豆瓣绿成活率越高。以蛭石:珍珠岩:草炭=1:1:2为试管苗移栽基质,红边豆瓣绿移栽植株生长健壮。
姜福星,黄远祥,周鹏,孙晓兰,赵婕,文好雨,陈其兵[2](2018)在《虎眼万年青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分子育种》文中认为虎眼万年青属植物为百合科多年生鳞茎球根花卉,多作为花卉观赏栽培,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生态环保的潜在价值,亟需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而建立起高效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并进行生物技术育种,是进行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前提。虎眼万年青属植物的生物技术研究已经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首先,虎眼万年青等用鳞茎及其干细胞以及白花虎眼万年青等用离体叶片为外植体的诱导和组培的体系已经建立,并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其次,对桑德斯虎眼万年青和虎眼万年青进行了转录组分析、虎眼万年青皂苷和多糖等药用成分分子机制的研究,以及白花虎眼万年青叶上珠芽的转录组分析和相关基因的研究,已经逐渐展开,且以其鳞茎和叶片为受体,基因枪和根瘤农杆菌进行遗传转化的方法基本建立;上述生物技术研究均为深入进行虎眼万年青属植物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姜福星,黄远祥,周鹏,孙晓兰,赵婕,文好雨,陈其兵[3](2018)在《植物叶片再生的探究》文中认为植物的叶片是进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场所,也具有一定的观赏和营养价值。少数植物的叶片具有再生能力,可作为高效再生和遗传转化的受体。用叶片进行再生繁殖,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洁、节约材料、对植株和环境影响少等优点,对科研和生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从植物叶片再生的方式、再生形式和部位、不同因素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植物叶片再生的研究进展。认为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下,从叶片切口通过愈伤组织间接再生不定芽的方式是最常见,但是效率较低,有待于改进;从叶片边缘和表面的叶脉上直接产生体胚和不定芽的方式极少,效率较高,是理想的方式和形式;最后,探讨了叶片再生的分子机制,并对挖掘植物叶片再生能力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白波[4](2013)在《乙烯调控的生长素合成控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体细胞胚是从体细胞中诱导产生的形态上与合子胚相似的一种结构,体细胞胚发生体系是研究植物细胞全能性和植物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学特征和分子机理的模式体系。在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去除培养基中的外源生长素,会引起胚性愈伤组织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以及响应信号的梯度分布发生改变,这对于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必需的。但是生长素的生物合成是否也参与了这个过程尚需研究。前人的研究证实,乙烯是调节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发育的重要激素之一,然而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首先研究了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在拟南芥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分析了乙烯调控的生长素合成及响应信号的极性分布。研究结果为理解植物激素调节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体细胞胚胎发生需要YUCCA基因介导的生长素生物合成去除培养基中的外源生长素后,胚性愈伤组织中生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YUCCA1(YUC1)、YUC2、YUC4和YUC6等基因的表达上调。与YUC基因的表达模式一致,生长素IAA的水平也是上升的。利用YUC基因的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观察YUC基因的空间表达模式,发现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GUS信号主要分布在胚性愈伤组织中体细胞胚即将发生的区域。遗传学分析证实,四突变体yuc1yuc4yuc10yuc11的体细胞胚诱导被明显抑制。上述结果说明YUC基因介导的生长素区域性合成对于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必需的。(2)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乙烯的合成下调通过对成熟胚性愈伤组织和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48小时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芯片比较分析,发现在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后,许多生长素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然而YUC基因的表达水平却明显上调,进一步证明了内源生长素合成的上调。同时,乙烯合成的关键酶基因ACS2、ACS6和ACS8以及一些乙烯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利用qRT-PCR进一步证实ACS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下调。乙烯释放速率分析结果显示,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前48小时,乙烯的释放速率逐渐下降。上述结果说明,降低培养基中的外源生长素浓度导致ACS基因介导的乙烯合成受到抑制。(3)乙烯负调节体细胞胚胎发生为了进一步研究乙烯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在培养过程中施加乙烯合成前体ACC,提高胚性愈伤组织中内源乙烯的水平。结果显示体细胞胚胎发生受到抑制,并且这种抑制水平会随着施加ACC浓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强。(4)过量乙烯通过抑制YUC介导的生长素合成负调节体细胞胚胎发生在培养基中施加200μM外源ACC后,在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前48小时,YUC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下调。同时,YUC基因的表达在外源施加ACC后也由区域性分布变成了沿愈伤组织边缘分散而又微弱的分布,DR5rev::GFP信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外源施加ACC引起的过量乙烯释放,干扰了YUC基因介导的区域性生长素合成,破坏了体细胞胚胎发生所必需的生长素响应信号的极性分布,最终抑制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与外源施加ACC类似,在乙烯过量合成突变体eto1-1中,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明显降低,YUC4基因的转录水平相对于野生型也明显降低。此外,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发现,eto1-1突变体的愈伤组织中YUC4基因的区域性分布模式也被打乱,出现了沿愈伤组织边缘均匀分布的信号。说明ETO1基因突变后引起的乙烯过量合成通过干扰YUC基因介导的区域性生长素合成进而抑制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为了分析乙烯信号转导在拟南芥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实验中引入了组成型乙烯响应突变体ctr1-1。与野生型相比,ctr1-1突变体产生了严重异常的胚性愈伤组织,无法诱导产生体细胞胚。此外在ctr1-1突变体的愈伤组织中,YU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YUC4和YUC1的转录信号在突变体中改变了区域性分布的模式,并且杂交信号十分微弱。此外,DR5:GUS信号的区域性表达模式在ctr1-1突变体中也同样被打乱。上述结果说明组成型的乙烯信号响应通过抑制YUC基因介导的生长素局部合成,最终干扰了生长素响应信号区域性分布的建立,从而抑制了体细胞胚胎发生。综上所述,拟南芥体细胞胚胎发生需要YUC基因介导的生长素的局部合成。去除培养基中的外源生长素后引起乙烯合成和信号转导的下调,这对于YUC基因介导的生长素区域性合成是必需的。过量乙烯通过抑制YUC基因的区域性合成,干扰生长素响应信号梯度分布的建立,最终将抑制体细胞胚胎发生。
杨凤美[5](2013)在《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发生与植株再生》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葡萄风信子‘蓝穗’(Blue Spike)的叶片为材料,对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从而获得诱导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调控期。通过正交设计方案分别筛选出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和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最适诱导培养基,进一步获得再生植株。通过石蜡切片法对体细胞胚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另外从体细胞胚诱导率、再生时间等方面对两种发生途径进行对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发现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存在差异,且差异在愈伤组织形成期已产生,因而愈伤组织形成期是调控葡萄风信子器官发生或体细胞胚发生的关键时期。2.体细胞胚直接发生的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0.1mg/L6-BA+0.1mg/L TDZ,88.16%的叶片外植体能够直接诱导形成体细胞胚,且平均单叶片形成的体细胞胚数极显着高于其他组合,单叶片最高体细胞胚为29.67个。3.间接体细胞胚发生的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2,4-D+0.1mg/L TDZ,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平均每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数均最高,分别为100%和113.33个体细胞胚/胚性愈伤组织。4.通过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发生起源于单细胞,经历单细胞原胚、二细胞原胚、四细胞原胚和多细胞原胚四个阶段,最后形成原胚;葡萄风信子的体细胞胚发生同时存在内起源和外起源两种方式,且以内起源方式为主。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发育主要经过了原胚、球形胚、偏梨形胚和棒状胚四个阶段,最后发育成独立的植株,这与单子叶合子胚发育过程相似;偏梨形胚和棒状胚表现出体细胞胚的两极性,在棒状胚阶段形成较为成熟的疏导组织——管胞结构。体细胞胚从原胚阶段就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形成生理隔离,使体细胞胚成为一个独立的结构。5.经体细胞胚直接发生形成再生植株的时间较间接发生的时间短,且葡萄风信子直接发生形成的体细胞胚变异率较低。因此,对于葡萄风信子而言,体细胞胚直接发生方式是一种更优的发生方式,更适合应用于植株快繁和基因转化的进一步研究。
周秀梅[6](2008)在《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文中认为牡丹是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但其繁殖系数低、育种周期长,一直是生产和育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体胚发生方式再生植株是植物再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许多木本植物中已经取得成功,但牡丹的体胚发生研究很少。为建立稳定的牡丹体胚发生体系,本研究以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书生捧墨’、杨山牡丹(P.ostii)‘凤丹白’和滇牡丹(P.delavayi)的种胚为外植体,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首先通过试验确定了适于牡丹体胚发生的种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植体发育时期、类型及其诱导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筛选;第二,探讨了蔗糖溶液预处理、光照条件和诱导时间对‘书生捧墨’体胚诱导与发生的影响;第三,采用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诱导培养基中BAP、蔗糖、CH和硝酸银浓度对‘书生捧墨’体胚诱导与发生的影响;第四,采用试验获得的体胚材料,进行了体胚增殖、分化能力保持和成熟、萌发与植株再生的初步研究;最后,以‘凤丹白’的绿色子叶为外植体进行了牡丹体胚间接发生的探索性研究,同时对体胚的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进行了细胞学的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供试的3类牡丹中,紫斑牡丹‘书生捧墨’最适于诱导体胚的直接发生;‘书生捧墨’花后90d的完整种胚是适于诱导牡丹体胚直接发生的外植体;诱导培养基中,基本培养基种类、BAP、NAA和蔗糖浓度对体胚诱导率的影响均极显着,它们的最佳组合为:MS或改良MS+蔗糖100.0 g/L+BAP 0.5 mg/L和NAA 0.0 mg/L,其诱导率最高为63.3%,比前人的结果(紫斑牡丹花后90d种胚外植体的体胚诱导率19%)提高了44.3%。2.对外植体进行蔗糖溶液预处理能促进体胚发生。经1.0M蔗糖溶液预处理1 d的‘书生捧墨’花后70 d的幼胚,在无激素培养基上起始诱导后再转到含有BAP的培养基上培养,22 w时体胚诱导率最高达到了84.6%,并能减少连体胚比率。蔗糖溶液预处理时间对体胚发生效果与诱导培养基间存在交互作用。在供试的3种诱导培养基上,1.0 M蔗糖溶液预处理‘书生捧墨’花后90 d的种胚23 d为好。3.光照的有无和诱导培养时间长短对体胚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书生捧墨’花后85 d的完整种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时,宜在25℃±2℃和全黑暗条件下诱导培养60 d后再转接到无激素培养基上培养较好。4.利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进一步剖析影响‘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主导因素为BAP、蔗糖、CH和硝酸银,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它们对其体胚诱导率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1.5413-0.0824X1+1.0886X2-0.1532X3+0.0755X4+0.3720X12-0.1425X22+0.1377X32+0.4941X42+0.2816X1X2-0.1651X1X3-0.3375X1X4+0.2400X2X3(R2=0.9996),分析了主导因素的一级效应和互作效应,最后综合寻优求得最佳组合为:BAP 0.1 mg/L、蔗糖150.0 g/L、CH 600.0 mg/L、硝酸银10.0 mg/L。用改良MS培养基附加该组合,理论上体胚诱导率可达到97.5%。5.‘书生捧墨’的体胚可通过诱导次生体胚和体胚分化能力保持的方式反复发生从而实现增殖。次生体胚诱导培养基与初生体胚诱导培养基的组成相似,但BAP的浓度要降低;已分离过体胚的初始外植体或分离过次生体胚的初生体胚,能在胚性保持培养基上保持其体胚分化能力。6.‘书生捧墨’的体胚可以在无激素的MS或SH固体培养基中成熟,AC起促进作用;萌发培养基中少量添加BAP或IAA能使外形成熟的体胚正常萌发,IAA能促进胚根的伸长,但BAP(高于0.5 mg/L)易导致胚轴过度膨大,NAA使胚轴高度愈伤化,高浓度的GA3导致早熟萌发。体胚与种胚一样具有上胚轴休眠特性,必修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或GA3处理打破休眠,才能使胚芽伸长。7.剥取滇牡丹、‘书生捧墨’和‘凤丹白’的种胚时,发现都存在双胚和畸形胚现象。双胚比率在1.5%左右,双胚均能成苗,或仅有一个能成苗;畸形胚主要有单子叶、3子叶或多子叶、胚轴合生、胚根合生、子叶合生等。8.‘凤丹白’的绿色子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时,以SH为基本培养基,2,4-D和NAA配合使用较好,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100%;有2,4-D存在时,诱导80 d可获得球形胚。9.‘书生捧墨’体胚的直接发生中,体胚起源于表皮的突起之上;间接发生中体胚起源于愈伤组织的边缘或内部细胞,添加ABA能促进胚性愈伤组织中体胚的分化。
卞福花[7](2008)在《仙客来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变异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仙客来(Cyclamen persicum Mill.)是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研究表明通过器官发生途径或体胚发生途径繁殖,后代都存在变异现象。为了揭示体胚发生机制和体胚变异的原因,提高快速繁殖效率,本研究对仙客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条件、生物学特性和蛋白质组学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以仙客来种苗为试材,接种于不同浓度激素组合的1/2MS培养基上,结果表明球茎是较好的诱导胚性愈伤的材料,1/2MS+6-BA0.2mg/L+2,4-D2mg/L+蔗糖30g/L+琼脂6.5 g/L+肌醇100mg/l+酪蛋白100mg/l是较好的诱导条件。此结果为仙客来体胚变异和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为其快速繁殖奠定了技术基础。为获得大量且一致的体细胞胚胎,对仙客来的愈伤组织进行了悬浮培养,分别建立了胚性和非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确定了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最适初始细胞浓度和生长周期,分别为PCV 8%和两周,同时发现非胚性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生长周期与初始浓度有关。以仙客来胚性愈伤和不同时期体胚为材料,进行了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胚性细胞多分布于愈伤组织的表层,少量胚性细胞团分布于深层,由非胚性细胞包围。表层体胚的发生存在单细胞起源和可能的多细胞起源,单细胞起源的原胚有胚柄,分别依次经过多细胞原胚、球形胚、鱼雷形胚发育阶段。对仙客来的胚性愈伤进行固体培养基培养和液体悬浮培养,分别获得了大量体胚,依据体胚萌发后的状态不同进行统计,固体培养基上得到10.9%的正常体胚,其体胚变异机率为89.1%,悬浮培养得到6.25%的正常体胚,变异机率为93.75%。对不同类型的体胚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仙客来体胚存在的变异可能是由于胚胎的极性异常所致。为更好的理解仙客来胚胎的发育途经及体胚变异的原因,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体胚与合子胚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了仙客来体胚与合子胚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二者发育途径基本一致,都经过球形胚和鱼雷胚时期、有一片子叶,不同的是合子胚形成的同步化程度高,同时伴随着发达的胚乳的形成;体胚的变异可能在初期胚母细胞时期就有表现。随着愈伤组织继代次数的增加,变异的机率加大,为减少变异,对仙客来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以继代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首先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培养基上预培养不同时间,转至不同的冰冻保护剂中直接液氮冷冻或-20℃预冷冻2小时,然后液氮超冷冻保存,37℃水浴迅速解冻,并用相应蔗糖浓度的液体培养基洗涤,以中性红染色测定细胞的存活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预培养基中蔗糖浓度、预培养时间、降温方式、冷冻保护剂对解冻后材料相对存活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筛选出4%蔗糖浓度预培养3天、0℃停留30分钟后直接冷冻、9号保护剂为超低温保存的最佳方案。选择正常成熟的鱼雷体胚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植株的再生,其萌发率高达90%,萌发后由于新生真叶叶柄嫩、脆,容易导致伤亡,造成成苗率下降。为了解仙客来体胚发生的调控机制,对体胚发生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应用Imagemaster软件分析了体胚(球形胚和鱼雷胚)和对照组(合子胚、萌发胚、非胚性愈伤)的2-DE图谱,分别检测到451、460、360、662、340个蛋白点。通过比较体胚和对照组高丰度的蛋白点,发现在仙客来体胚发生中至少存在3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5个在球形胚和鱼雷胚中同时出现且稳定表达,13个在鱼雷胚中上调,9个在鱼雷胚中下调,8个是鱼雷胚新出现的蛋白质,推测仙客来体胚的发生和体胚的成熟有特异的蛋白来调控。选择其中12个有代表性的蛋白点(1个稳定表达蛋白、7个上调蛋白、3个下调蛋白、1个新蛋白)胰酶消化后进行MALDI-TOF-MS分析,初步鉴定4个,其余进行MALDI-TOF-TOF-MS分析,初步鉴定6个。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对仙客来的变异体胚进行了较初步的蛋白质组图谱分析。通过比较正常体胚与变异体胚的蛋白2-DE图谱,发现有6个蛋白点为B型(仅有芽分化)和D型体胚(没有芽和根的分化)缺失的点,而C型(仅有根的分化)存在这6个蛋白点,表明这些蛋白点可能与胚根的分化有关。7个为C型和D型缺失的点,而B型存在,表明这些蛋白可能与胚芽的分化有关系。D型除了缺失上述13个点之外,还缺失3个点,表明这三个点的基因可能同时调控胚根和胚芽的分化。
张丽媛[8](2008)在《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细胞学及光学显微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沙地云杉的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对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所涉及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运用石蜡切片观察了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和组织学的变化,同时研究了植物激素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作用。测定SOD总酶活性以及愈伤重量的日增长率来确定最佳培养基以及其激素浓度配比,最终确定沙地云杉最佳的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从而为进一步了解沙地云杉组织培养胚胎发生的规律,以及建立沙地云杉组织培养高效再生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论如下:1沙地云杉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SH培养基诱导率明显比LM培养基高。2沙地云杉诱导愈伤培养基最佳组合:SH+2,4-D0.1㎎·L-1+6-BA 0.1㎎·L-1。3沙地云杉增殖愈伤培养基最佳组合:SH+2,4-D1.5㎎·L-1+6-BA 0.5㎎·L-1+谷氨酰胺400㎎·L-1。4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SOD酶活性上升,使代谢加快,愈伤组织生长势增加。这个指标可以鉴定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增长率。5通过对7种分化培养基SH、MS、1/2MS、DCR、B5、LS、Z的对比试验发现沙地云杉愈伤最佳分化培养基为:LS培养基。6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最佳组合:LS+ABA5.0 mg·L-1+PEG400050.0 g·L-1+谷氨酰胺400mg·L-1 +精氨酸50mg·L-1。7通过研究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显微结构特征,观察结果表明: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单个细胞。体细胞胚胎的成熟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球形胚时期、心形胚时期、鱼雷形胚时期,以及具有子叶的成熟胚时期。
王克臣[9](2008)在《亚麻离体再生及早期体细胞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亚麻茎杆可以剥取高档纤维用于纺织业,籽粒可以榨制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保健油品。黑龙江省是我国纤维亚麻的主要产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亚麻生产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选择特点各异的国产品种黑亚14和引进品种Opaline为代表,对纤维亚麻在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学、生理生化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变化、RAPD标记进行了研究,以阐述其发生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对亚麻器官发生途径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得出了不同基因型无菌苗的最佳消毒时间,10-15日龄的无菌苗活性较好,亚麻下胚轴是诱导愈伤组织最理想的取材部位,平放外植体对出愈最有利。器官发生途径的初始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4mg/L IAA +2mg/L KT;诱导不定芽发生的最佳培养基为B5+2.5mg/L KT +1mg/L IAA;出苗后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B5+0.3mg/L IBA。初始愈伤组织诱导周期为20d左右,呈淡绿色,质地致密坚硬。不定芽诱导周期为30d,IAA与KT是诱导亚麻愈伤组织出芽的关键物质。本实验中基因型间生长趋势差异明显,添加1.5g/L的活性炭可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2.以体胚发生为目的的亚麻初始愈伤组织的诱导,需要高浓度的2,4-D和较低浓度6-BA,但是过高浓度的2,4-D会抑制出愈和愈伤组织的生长,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mg/L 2,4-D +0.5mg/L 6-BA;体细胞胚胎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 NAA +0.5mg/L 6-BA;胚性愈伤组织大多呈黄白色,小颗粒状、松散易剥离,表面湿润。基因型对体胚发生影响明显,本实验只在H14体胚诱导中得到了球形胚和心形胚。另外光的变化对亚麻体胚发生没有影响。3.组织细胞学研究表明,亚麻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规则,细胞核大,细胞质浓,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小,细胞质稀薄。体细胞胚发生经历了胚性细胞团、2细胞、3细胞、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发育阶段,但是没有更远的发展。PAS反应中,H14外植体下胚轴的横切可见到皮层内侧有淀粉粒分布,OP外植体子叶的横切可观察到栅栏组织细胞有淀粉粒分布;H14和OP初始愈伤组织外缘淀粉粒较多。H14和OP胚性愈伤组织胚性细胞含有大量的淀粉粒,与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和分化提供能量有关。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初始愈伤组织细胞有非常明显的中央大液泡,细胞质被中央大液泡挤压成一薄层分布于细胞的边缘,细胞核被大液泡挤压,位于细胞的一角,但仍可观察到核仁的存在。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壁与初始愈伤组织细胞壁相比加厚,细胞质浓厚,充满整个细胞,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靠近细胞膜的胞质区域里有较多的淀粉粒,还可观察到其内含有淀粉粒的叶绿体。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几乎完全为中央大液泡所占据,细胞质被挤压在四周,很难观察到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褐化组织细胞器崩解基本没有细胞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亚麻初始愈伤组织表面较质密,细胞之间排列紧密,没有空隙;胚性愈伤组织表面较光滑,细胞形成团粒结构,形成团粒的细胞之间结合紧密,团粒与团粒之间结合松散,可观察到大的空隙,细胞形状较规则。非胚性和褐化愈伤组织表面形状不规则,有较多的覆盖物,呈片状,细胞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5.在胚性愈伤中的CAT、POD、可溶性蛋白、核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这些物质含量和组分的变化可能与胚性的维持和细胞的旺盛分裂分化有关。CAT、可溶性糖在无菌苗含量最高,CAT、核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在褐化组织中最低,可以说明褐化愈伤组织的生理状态。POD在初始愈伤中含量最高,这与机械性损伤有关;SOD在无菌苗和不定芽期含量高,初始愈伤组织中的含量是最低的,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可溶性糖等指标在原胚和球形胚时期均呈上升趋势,为体胚发生作好物质和能量上的准备。6.SDS-PAGE结果显示,非胚性愈伤组织蛋白染色非常浅,蛋白代谢非常弱。亚麻体胚发生各时期的主要蛋白质组分相似,体现了体胚蛋白质组分的稳定性。H14各个阶段的蛋白质范围约为24-94kD,OP各个阶段的蛋白质范围约为20-100kD。在亚麻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共出现了9条POD同工酶酶带,其中有6条带是在亚麻体胚发生早期各阶段陆续出现的,可以作为体细胞胚发生的生化标记。淀粉同工酶在亚麻体胚发生早期出现的条带很少,酶带在非胚性和褐化组织中较多,而且淀粉同工酶的条带数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亚麻早期体胚发生过程中,各个阶段EST同工酶酶带颜色由深到浅,这与POD同工酶酶带颜色和淀粉同工酶酶带颜色的变化相反。7.内源激素水平和激素间的平衡对亚麻形态建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胚性愈伤组织中的IAA含量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而且在原胚期和球形胚时期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褐化组织中的IAA含量最低。ABA在外植体中的含量最高,在原胚和球形胚时期较低,低含量水平的ABA有利于胚的形成。ZR的峰值出现在初始愈伤中,胚性愈伤中的ZR含量低于非胚性愈伤。胚性愈伤中的IAA/ZR远高于非胚性愈伤,这可能有利于胚性能力的表达。8.本实验中,亚麻染色体数2n=32,继代5次以后变异率为2.5%,继代9次后变异率为4.3%,既有数量变异,也观察到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经RAPD标记,发现引物S10、S21、S24和S48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中,褐化组织比无菌苗及其它时期少一条带,说明在继代过程中(到褐化组织时),亚麻的基因组DNA发生了变异。
胡云[10](2007)在《濒危植物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 ordosica H.C.Fu et E.W.Ma)组织培养的研究》文中提出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 ordosica H.C.Fu et E.W.Ma)隶属于茜草科(Rubiaceae)野丁香属(Leptodermis Wall),旱生矮小灌木,为内蒙古二级保护植物。其植株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具有药用价值。本文对内蒙野丁香离体系统做了初步研究,了解不同外植体、培养基等条件对内蒙野丁香组织培养的影响,筛选出了进行组织培养的最适外植体和最适培养基配方,基本弄清了其体细胞胚发生的途径,为进一步的基因工程改良、人工种子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建立了内蒙野丁香的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为扩大和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有四点:1.筛选出内蒙野丁香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外植体是叶片,对叶片进行消毒的最适方案是用70%酒精15s+0.1%HgCl2消毒2min,有效材料获得率可达到90%以上。2.筛选出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组合为:MS+2mg/L 6-BA+10mg/L IAA;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2.0mg/L 6-BA+5.0mg/L IAA;最适分化培养基为:MS+4.0mg/L 6-BA+2.0mg/L I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0.01mg/L NAA。3.通过组织细胞学方法研究内蒙野丁香体细胞胚的起源与发生部位,发现内蒙野丁香体细胞胚多为单细胞起源,愈伤组织表面发生,体细胞胚经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而发育成再生植株。4.以选择黄绿色颗粒状的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悬浮培养为最佳,培养基选择MS+IAA 5.0mg/L+6-BA 2.0mg/L。在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曲线呈近“S”型,对数生长期在接种后的915天。
二、虎眼万年青的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虎眼万年青的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红边豆瓣绿体胚悬浮培养体系建立与气生根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边豆瓣绿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红边豆瓣绿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
1.2.1 试管苗组织培养 |
1.2.2 红边豆瓣绿愈伤组织诱导相关研究 |
1.2.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1.2.4 红边豆瓣绿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相关研究 |
1.2.5 红边豆瓣绿体胚发生途径相关研究 |
1.2.6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相关研究 |
1.3 红边豆瓣绿气生根研究进展 |
1.3.1 气生根的定义 |
1.3.2 植物气生根研究进展 |
1.3.3 影响气生根生长的相关研究 |
1.3.4 试管苗驯化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红边豆瓣绿组织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培养基制备及培养条件设置 |
2.2.2 红边豆瓣绿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2.2.3 NAA、6-BA和2.4-D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2.4 接种量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2.5 不同碳源浓度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2.6 继代时间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2.7 摇床转速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2.8 培养基浓度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2.2.9 不同激素浓度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2.2.10 组织切片形态学及显微观察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红边豆瓣绿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2.4.2 NAA、6-BA和2.4-D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4.3 接种量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4.4 不同碳源浓度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4.5 继代时间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4.6 摇床转速对胚性细胞团的影响 |
2.4.7 培养基浓度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2.4.8 不同激素浓度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2.4.9 组织切片形态学及显微观察 |
2.5 试验小结 |
2.5.1 红边豆瓣绿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2.5.2 红边豆瓣绿胚性细胞悬浮培养 |
2.5.3 红边豆瓣绿显微观察 |
2.5.4 红边豆瓣绿体细胞胚分化 |
第三章 红边豆瓣绿试管苗气生根抑制及驯化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外源激素配比对气生根的影响 |
3.2.2 NAA、IAA、IBA三种生长素对生根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支撑物质对气生根的影响 |
3.2.4 不同质量珍珠岩对气生根的影响 |
3.2.5 连续继代时间对气生根的影响 |
3.2.6 愈伤组织分化对气生根的影响 |
3.2.7 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
3.2.8 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
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外源激素配比对气生根的影响 |
3.4.2 NAA、IAA、I-BA三种生长素对生根的影响 |
3.4.3 不同浓度支撑物质对气生根的影响 |
3.4.4 不同质量珍珠岩对气生根的影响 |
3.4.5 连续继代时间对气生根的影响 |
3.4.6 愈伤组织分化对气生根的影响 |
3.4.7 显微镜形态学观察 |
3.4.8 试管苗移栽 |
3.5 试验小结 |
3.5.1 红边豆瓣绿气生根抑制 |
3.5.2 愈伤组织分化对气生根的影响 |
3.5.3 显微镜形态学及细胞学观察 |
3.5.4 试管苗移栽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红边豆瓣绿胚性细胞悬浮培养 |
4.1.2 红边豆瓣绿试管苗气生根抑制及驯化 |
4.2 结论 |
4.2.1 红边豆瓣绿愈伤组织诱导 |
4.2.2 红边豆瓣绿胚性细胞悬浮培养 |
4.2.3 红边豆瓣绿体细胞胚分化植株再生 |
4.2.4 红边豆瓣绿细胞显微观察 |
4.2.5 红边豆瓣绿试管苗气生根抑制 |
4.2.6 愈伤组织分化对气生根的影响 |
4.2.7 试管苗移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虎眼万年青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分子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组织培养与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1.1 鳞茎和鳞茎干细胞的组培 |
1.2 以花器官为外植体 |
1.3 以叶片为外植体 |
1.4 病毒脱除 |
1.5 染色体核型和生活力分析 |
2 分子生物学研究 |
2.1 药用成分相关的功能基因分析 |
2.2 器官发育及抗逆的功能基因 |
2.3 分子系统学 |
3 生物技术育种及遗传转化 |
3.1 基因枪的方法 |
3.2 根瘤农杆菌侵染的方法 |
4 讨论与展望 |
作者贡献 |
(3)植物叶片再生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叶片再生的主要方式与组织细胞学 |
1.1 叶片再生的主要方式 |
1.2 叶片再生的组织细胞学 |
2 叶片再生的影响因素 |
2.1 基因型 |
2.2 培养基类型、植物激素和蔗糖 |
2.3 接种方式与不同部位 |
2.4 物理处理 |
2.5 暗培养 |
2.6 硝酸银 |
3 叶片再生的机制 |
3.1 叶片再生不定根的机制 |
3.2 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机制 |
3.2.1 叶片切口再生不定芽的机制 |
3.2.2 叶脉直接产生不定芽的机制 |
3.3 叶片再生体细胞胚胎的机制 |
4 叶片再生的应用与展望 |
(4)乙烯调控的生长素合成控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意义 |
1.1.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
1.1.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历史 |
1.1.3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意义 |
1.2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1.2.1 体细胞胚的诱导过程及其特点 |
1.2.2 体细胞胚的形态发生 |
1.2.3 拟南芥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干细胞的形成 |
1.3 生长素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调节作用 |
1.3.1 生长素的合成 |
1.3.2 生长素的运输及信号转导 |
1.3.3 生长素对拟南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调节作用 |
1.4 乙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
1.4.1 乙烯的生物合成 |
1.4.2 乙烯的信号转导 |
1.4.3 生长素与乙烯的互作 |
1.4.3.1 在植物根的伸长过程中乙烯与生长素的协同作用 |
1.4.3.2 在植物侧根发育过程中乙烯与生长素的拮抗作用 |
1.4.4 乙烯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调节作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 |
2.1.3 生化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拟南芥的种植 |
2.2.2 拟南芥体细胞胚的诱导 |
2.2.3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
2.2.4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2.2.5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2.6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
2.2.7 PCR扩增 |
2.2.8 DNA序列测定 |
2.2.9 拟南芥突变体及转基因株系的鉴定 |
2.2.10 原位杂交分析 |
2.2.11 GUS染色分析 |
2.2.12 GUS染色后的石蜡切片 |
2.2.13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处理 |
2.2.14 愈伤组织中IAA水平的检测 |
2.2.15 愈伤组织中乙烯释放量的实时测定 |
2.2.16 基因芯片分析 |
2.2.17 化学试剂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YUC基因介导的生长素的合成对于拟南芥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必需的 |
3.1.1 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 |
3.1.2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YUC基因表达上调 |
3.1.3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内源生长素含量上调 |
3.1.4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YUC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
3.1.5 YUC基因的表达对于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必需的 |
3.2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转录组基因芯片分析 |
3.3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乙烯合成下调 |
3.4 乙烯负调节体细胞胚胎发生 |
3.5 过量乙烯抑制了YUC基因的表达破坏了生长素的区域性分布 |
3.5.1 过量乙烯抑制了YUC基因的表达 |
3.5.2 过量乙烯破坏了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YUC的时空表达模式 |
3.5.3 过量乙烯破坏了生长素的响应模式 |
3.6 过量的内源乙烯合成通过抑制YUC基因的表达抑制体细胞胚胎发生 |
3.7 组成型乙烯信号转导通过抑制YUC基因的表达抑制体细胞胚胎发生 |
3.8 抑制乙烯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并不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发生与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组织培养 |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形态发生 |
1.2 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分化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
1.2.1 抗氧化物酶类活性变化 |
1.2.2 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发生的诱导与调节 |
1.3.1 生长素 |
1.3.2 细胞分裂素 |
1.4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过程及形态学特点 |
1.4.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
1.4.2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 |
1.5 葡萄风信子组培现状 |
1.5.1 葡萄风信子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 |
1.5.2 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发生研究进展 |
1.5.3 葡萄风信子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葡萄风信子器官发生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生理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葡萄风信子不定芽和体细胞胚的诱导 |
2.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葡萄风信子叶片诱导形成不定芽和体细胞胚及植株再生 |
2.2.2 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中不同时期抗氧化物酶类活性变化 |
2.2.3 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中不同时期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与植株再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体细胞胚直接发生的影响 |
3.2.2 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的萌发及植株再生 |
3.2.3 炼苗及移栽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间接发生与植株再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2 葡萄风信子胚性愈伤组织的鉴定 |
4.2.3 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的诱导、萌发及植株再生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
5.2.2 体细胞胚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与间接发生的比较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体细胞胚诱导率 |
6.2.2 体细胞胚形成再生植株所需时间 |
6.2.3 畸形胚和连体胚发生率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牡丹器官再生途径的组织培养研究综述 |
1.2 芍药属植物分类地位及其胚胎发育的特殊性 |
1.2.1 芍药属植物的分类地位及特点 |
1.2.2 芍药属植物胚胎发育的特殊性 |
1.2.2.1 芍药胚胎发育的特殊性 |
1.2.2.2 牡丹胚胎发育的特殊性 |
1.3 芍药属植物体胚发生研究现状 |
1.3.1 芍药组植物体胚发生研究现状 |
1.3.2 牡丹组植物体胚发生研究现状 |
1.4 植物体胚发生研究现状 |
1.4.1 植物体胚发生概述 |
1.4.1.1 植物体胚发生的概念 |
1.4.1.2 植物体胚的发生方式 |
1.4.1.3 植物体胚的发生过程 |
1.4.1.4 植物体胚发生的特点及应用 |
1.4.2 植物体胚发生的研究现状 |
1.4.2.1 木本被子植物体胚发生研究 |
1.4.2.2 裸子植物体胚发生研究 |
1.4.3 影响植物体胚发生的因素 |
1.4.3.1 基因型 |
1.4.3.2 外植体种类及其预处理 |
1.4.3.3 培养基种类及组成 |
1.4.3.4 植物激素 |
1.4.3.5 培养条件 |
1.4.4 植物体胚成熟、萌发与植株再生 |
1.4.5 植物次生体胚发生与体胚持续分化能力保持 |
1.4.6 植物体胚发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依据、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理论依据 |
1.5.2.1 植物细胞全能性 |
1.5.2.2 芍药属植物胚胎发育理论 |
1.5.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3.1 研究内容 |
1.5.3.2 技术路线 |
2 牡丹体胚直接发生研究 |
2.1 牡丹体胚直接发生诱导体系的建立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1.1 材料 |
2.1.1.2 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2.1 种源对牡丹体胚发生的影响 |
2.1.2.2 发育时期对‘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影响 |
2.1.2.3 外植体类型对‘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影响 |
2.1.2.4 基本培养基、蔗糖、BAP 及 NAA 对‘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影响. |
2.1.3 讨论 |
2.1.3.1 种源与牡丹体胚发生 |
2.1.3.2 发育时期与体胚发生 |
2.1.3.3 外植体类型与体胚发生 |
2.1.3.4 基本培养基种类与体胚发生 |
2.1.3.5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与体胚发生 |
2.1.3.6 蔗糖浓度与体胚发生 |
2.1.3.7 外植体颜色与体胚发生 |
2.1.4 小结 |
2.2 牡丹体胚直接发生诱导体系的优化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材料 |
2.2.1.2 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预处理对‘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影响 |
2.2.2.2 预处理和诱导培养基对‘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影响 |
2.2.2.3 光照和诱导时间对‘书生捧墨’胚体胚发生的影响 |
2.2.2.4 BAP、蔗糖、CH 和硝酸银对‘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影响 |
2.2.2.5 体胚中的畸形与发育不同步 |
2.2.3 讨论 |
2.2.3.1 蔗糖溶液预处理与牡丹体胚发生 |
2.2.3.2 光照与牡丹体胚发生 |
2.2.3.3 诱导时间与牡丹体胚发生 |
2.2.3.4 硝酸银与牡丹体胚发生 |
2.2.3.5 最优混合设计的应用 |
2.2.3.6 体胚发育不同步与体胚畸形 |
2.2.4 小结 |
2.3 牡丹体胚的增殖、成熟、萌发和植株再生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1.1 材料 |
2.3.1.2 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2.1 次生体胚的发生 |
2.3.2.2 体胚持续分化能力的保持 |
2.3.2.3 体胚的成熟 |
2.3.2.4 体胚的萌发 |
2.3.2.5 体胚生根与植株再生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牡丹种胚的双胚、畸形胚与其发育不同步现象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1.1 材料 |
2.4.1.2 方法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2.1 牡丹种胚中的双胚 |
2.4.2.2 牡丹种胚中的畸形胚 |
2.4.2.3 牡丹种胚发育的不同步现象 |
2.4.2.4 牡丹畸形种胚的萌发表现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2.5 牡丹体胚直接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1.1 材料 |
2.5.1.2 方法 |
2.5.2 结果与分析 |
2.6 小结 |
3 牡丹体胚间接发生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外植体的获取与消毒 |
3.1.2.2 试验设计与培养基灭菌 |
3.1.2.3 培养条件与培养过程 |
3.1.2.4 愈伤组织观察 |
3.1.2.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凤丹白’子叶愈伤组织的直观表现 |
3.2.2 不同处理对‘凤丹白’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凤丹白’子叶愈伤诱导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对‘凤丹白’子叶愈伤胚性化的影响 |
3.2.5 无激素培养48d 后的愈伤组织表现 |
3.2.6 ABA 对‘凤丹白’子叶体胚间接发生的影响 |
3.2.6.1 ABA 对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颗粒化程度的影响 |
3.2.6.2 ABA 对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褐化程度的影响 |
3.2.6.3 ABA 对‘凤丹白’体胚间接发生影响的细胞学观察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4.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
图版 |
图版说明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仙客来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变异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体细胞胚胎的概述 |
2 体胚发生及生理生化反应 |
2.1 体胚发生的诱导因素 |
2.1.1 植物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 |
2.1.2 培养基和外源激素 |
2.2 体胚发生的发育方式 |
2.3 体胚发生的生理生化反应 |
3 体胚发生的蛋白质研究 |
3.1 特异蛋白的比较分析 |
3.1.1 1-D 和2-D 凝胶电泳比较分析 |
3.1.2 同功酶的比较 |
3.2 标记蛋白抗体-单克隆抗体 |
3.3 体胚发生的胞外蛋白 |
3.4 结论 |
4 体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4.1 体胚发生机理研究的重要性及特异基因类型 |
4.2 体胚发生的诱导机制——胁迫和激素 |
4.2.1 胁迫启动基因的表达 |
4.2.2 生长素诱导基因 |
4.2.3 ABA 诱导基因 |
4.3 体胚发生主要的调控基因 |
4.3.1 持家基因 |
4.3.2 细胞周期基因 |
4.3.3 体胚发生激酶受体基因 |
4.3.4 其它基因 |
4.4 细胞信号传导与体胚发生 |
4.4.1 体胚发生中的Ca~(2+)信号系统 |
4.4.2 体胚发生与钙调蛋白 |
4.5 cDNA 差异筛选与mRNA 差异显示—体胚发生目的基因的分离 |
4.5.1 cDNA 差异筛选 |
4.5.2 差异显示 |
4.6 结论 |
5 仙客来体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
5.1 胚性愈伤的诱导 |
5.1.1 外植体 |
5.1.2 激素 |
5.1.3 其他影响因素 |
5.1.4 胚性愈伤与非胚性愈伤 |
5.2 多细胞原胚的增殖 |
5.3 体细胞胚的同步化与萌发 |
5.3.1 体细胞胚的同步化 |
5.3.2 体细胞胚的萌发 |
5.3.3 影响体细胞胚发生的因素 |
5.3.4 ABA 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5.4 植株再生 |
5.5 其他方面的研究 |
5.5.1 仙客来体胚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5.5.2 仙客来胚性细胞和体胚的保存 |
5.5.3 仙客来人工种子的制作 |
5.5.4 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
5.6 结束语 |
5.6.1 发育机制的研究 |
5.6.2 人工种子的规模化生产 |
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6.3 技术路线 |
6.3.1 体胚发生及体胚变异的研究 |
6.3.2 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二章 仙客来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变异 |
1. 仙客来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体胚发生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初培养与细胞形态特征 |
1.2.2 2,4-D 与NAA 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1.2.3 球茎与叶柄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1.2.4 2,4-D 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1.2.5 愈伤组织的继代 |
1.2.6 胚性愈伤的选择与体胚的形成 |
1.3 讨论 |
1.3.1 仙客来胚性愈伤的诱导 |
1.3.2 仙客来胚性细胞的发生 |
1.4 小结 |
2. 悬浮体系的建立及体胚的发生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悬浮体系中细胞形态 |
2.2.2 培养体系的生长曲线 |
2.2.3 悬浮体系中体胚的发生 |
2.3 讨论 |
2.3.1 仙客来悬浮培养体系的最适细胞浓度 |
2.3.2 体胚发生的方式 |
2.3.3 2,4-D 在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作用 |
2.4 小结 |
3. 仙客来体胚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仙客来胚性愈伤的组织学观察 |
3.2.2 仙客来体胚发生的观察 |
3.2.3 体胚的起源和发育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仙客来体胚的发生及变异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固体培养基上体胚的发生及变异 |
4.2.2 悬浮体系中体胚的发生及变异 |
4.2.3 仙客来体胚的变异统计比较 |
4.2.4 仙客来体胚变异的组织学观察 |
4.3 讨论 |
4.3.1 影响仙客来体胚变异的因素 |
4.3.2 体胚变异的表现特征 |
4.4 小结 |
5. 仙客来体胚与合子胚发育途径的比较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仙客来合子胚形成的整体概述 |
5.2.2 仙客来体胚与合子胚发育过程的组织学比较 |
5.3 讨论 |
5.3.1 体胚与合子胚发育的不同和体胚变异 |
5.3.2 体胚与合子胚的发育途径 |
5.4 小结 |
6. 仙客来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各因素对细胞存活率的相关性 |
6.2.2 预培养蔗糖浓度对冷冻后细胞活力的影响 |
6.2.3 预培养时间对冷冻后细胞活力的影响 |
6.2.4 不同冷冻方式对冷冻后细胞活力的影响 |
6.2.5 不同保护剂对冷冻后细胞活力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植株再生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再生植株的形成 |
7.2.2 再生植株的变异 |
7.3 讨论 |
7.3.1 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
7.3.2 培养周期 |
7.3.3 体胚再生植株的变异及其应用 |
7.4 小结 |
第三章 仙客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蛋白质组学 |
1. 仙客来体胚发生的蛋白质组学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总蛋白的分离 |
1.2.2 体胚发生特异蛋白区分析 |
1.2.3 体胚发生相关蛋白分析 |
1.2.4 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
1.2.5 仙客来体胚发生相关蛋白的分类 |
1.3 讨论 |
1.3.1 仙客来体胚发生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性 |
1.3.2 仙客来体胚发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1.3.3 体胚发生相关蛋白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
1.3.4 仙客来体胚发生研究的展望 |
2. 仙客来体胚变异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仙客来变异体胚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2.2.2 差异点分析 |
2.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1. 仙客来体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
2. 仙客来体胚发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3. 仙客来体胚变异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图版 |
附录Ⅱ—图版说明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细胞学及光学显微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1.2 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1.3 影响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 |
1.3.1 材料 |
1.3.2 基本培养基 |
1.3.3 植物激素 |
1.3.4 PEG |
1.3.5 光照与温度 |
1.4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
1.4.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显微结构 |
1.4.2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
1.5 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
1.6 云杉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应用前景 |
1.6.1 种质保存 |
1.6.2 人工种子的制作 |
1.6.3 原生质体培养 |
1.6.4 基因转导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来源及其表面灭菌 |
2.1.1 材料来源 |
2.1.2 外植体处理 |
2.1.3 培养条件 |
2.2 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与生长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2 愈伤组织的保持和增殖 |
2.2.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指标的测定方法 |
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
2.4 石蜡切片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地云杉愈伤组织诱导 |
3.1.1 不同种类培养基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1.2 不同种类激素浓度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 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增殖 |
3.2.1 不同种类激素浓度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3.2.2 不同种类激素浓度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中SOD 酶活性的影响 |
3.3 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分化 |
3.3.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3.2 ABA 与PEG4000 的不同配比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3.3 光照对沙地云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4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
3.4.1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显微结构观察 |
3.4.2 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学观察 |
4. 讨论 |
4.1 基本培养基 |
4.2 植物激素的选择 |
4.3 指标选择 |
4.3.1 称重法 |
4.3.2 SOD 酶活性 |
4.4 愈伤组织的分化 |
4.4.1 ABA |
4.4.2 PEG |
4.5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作者简介 |
(9)亚麻离体再生及早期体细胞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植物器官发生和体胚发生的理论依据 |
1.2.2 植物器官发生和体胚发生的特点及途径 |
1.2.3 植物器官发生和体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
1.2.4 植物器官发生和体胚发生的形态建成机理 |
1.2.5 亚麻离体再生培养研究进展 |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药品与仪器 |
2.2 亚麻器官发生与体胚发生实验 |
2.2.1 基本培养基及配制方法 |
2.2.2 培养条件 |
2.2.3 观察与统计方法 |
2.2.4 不同品种无菌苗的制备 |
2.2.5 器官发生途径的研究 |
2.2.6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的研究 |
2.2.7 愈伤组织褐化的研究 |
2.2.8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生长影响的研究 |
2.2.9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3 亚麻形态发生组织细胞学实验 |
2.3.1 实体观察 |
2.3.2 显微结构观察 |
2.3.3 超微结构观察 |
2.3.4 组织化学观察 |
2.4 亚麻形态发生生理生化特性实验 |
2.4.1 可溶性糖的测定 |
2.4.2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
2.4.3 核酸含量的测定 |
2.4.4 CAT 活性的测定 |
2.4.5 SOD 活性的测定 |
2.4.6 POD 活性的测定 |
2.4.7 过氧物酶同工酶PAGE |
2.4.8 酯酶同工酶PAGE |
2.4.9 淀粉同工酶PAGE |
2.4.10 蛋白组分分析SDS-PAGE |
2.5 亚麻形态发生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2.6 亚麻形态发生标记 |
2.6.1 细胞学标记 |
2.6.2 RAPD 标记 |
2.7 数据分析与绘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亚麻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 |
3.1.1 不同基因型亚麻无菌苗的培养 |
3.1.2 器官发生体系的建立 |
3.1.3 体细胞胚胎诱导培养 |
3.1.4 愈伤组织褐化 |
3.1.5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3.1.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2 亚麻形态发生组织细胞学研究 |
3.2.1 显微结构研究 |
3.2.2 组织化学研究 |
3.2.3 超微结构研究 |
3.3 亚麻形态发生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3.3.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3.3.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3.3 核酸含量的变化 |
3.3.4 CAT 活性变化 |
3.3.5 SOD 活性变化 |
3.3.6 POD 活性变化 |
3.3.7 酯酶同工酶PAGE |
3.3.8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AGE |
3.3.9 淀粉同工酶PAGE |
3.3.10 蛋白质SDS-PAGE |
3.4 亚麻形态发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
3.4.1 IAA 含量的变化 |
3.4.2 ZR 含量的变化 |
3.4.3 ABA 含量的变化 |
3.4.4 内源激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
3.5 亚麻形态发生标记研究 |
3.5.1 细胞学标记 |
3.5.2 RAPD 标记 |
4. 讨论 |
4.1 亚麻离体再生器官发生途径的建立与优化 |
4.2 亚麻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起源的探讨 |
4.3 亚麻离体再生机理的探讨 |
4.4 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10)濒危植物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 ordosica H.C.Fu et E.W.Ma)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组织培养的产生与发展 |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
1.2.1 愈伤组织的获得 |
1.2.2 再生植株的获得 |
1.2.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
1.3.1 苗木快速繁殖 |
1.3.2 脱毒苗培育 |
1.3.3 新品种培育 |
1.3.4 种质资源保存 |
1.3.5 次生代谢物的生产 |
1.4 内蒙野丁香基本概况及其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材料的消毒 |
2.2.2 外植体的筛选及初代培养 |
2.2.3 继代增殖培养 |
2.2.4 细胞悬浮培养 |
2.2.5 悬浮培养系生长特性的测定 |
2.2.6 分化培养 |
2.2.7 体细胞胚的发生观察 |
2.2.8 生根培养 |
2.2.9 炼苗和移栽 |
2.3 数据处理 |
2.3.1 定性指标 |
2.3.2 定量指标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内蒙野丁香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 |
3.2 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外植体与培养基的筛选 |
3.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3.4 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筛选 |
3.4.1 愈伤组织的分化 |
3.4.2 愈伤组织分化的形态发生 |
3.4.3 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体细胞胚的发生 |
3.5 根的形成 |
3.6 室外移栽 |
3.7 悬浮培养下细胞的结构和体细胞胚胎发生 |
3.7.1 悬浮培养单细胞的形成 |
3.7.2 悬浮培养单细胞的结构特点 |
3.7.3 悬浮培养下体细胞胚胎发生及胚状体形成 |
3.7.4 内蒙野丁香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生长曲线 |
3.7.5 内蒙野丁香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数量的变化 |
4 讨论与小结 |
4.1 内蒙野丁香外植体的消毒与处理 |
4.2 内蒙野丁香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生长 |
4.3 愈伤组织的分化 |
4.4 体细胞胚的发育 |
4.4.1 体细胞胚的发生方式 |
4.4.2 特殊的生理隔离现象 |
4.4.3 体细胞胚胎发育与淀粉粒的变化关系 |
4.4.4 体细胞胚发生相对于器官发生的显着特点 |
4.5 关键影响因素 |
4.6 生根培养 |
4.7 移栽成败之关键原因 |
4.8 内蒙野丁香的细胞悬浮培养 |
5 主要结论 |
5.1 内蒙野丁香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5.2 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及细胞学研究 |
5.3 建立了内蒙野丁香的细胞悬浮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作者简介 |
四、虎眼万年青的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边豆瓣绿体胚悬浮培养体系建立与气生根抑制技术研究[D]. 宋婷. 宁夏大学, 2019(02)
- [2]虎眼万年青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分子育种[J]. 姜福星,黄远祥,周鹏,孙晓兰,赵婕,文好雨,陈其兵. 分子植物育种, 2018(23)
- [3]植物叶片再生的探究[J]. 姜福星,黄远祥,周鹏,孙晓兰,赵婕,文好雨,陈其兵. 分子植物育种, 2018(20)
- [4]乙烯调控的生长素合成控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分子机理[D]. 白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5]葡萄风信子体细胞胚发生与植株再生[D]. 杨凤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D]. 周秀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7]仙客来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变异及其蛋白质组学研究[D]. 卞福花.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8]沙地云杉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细胞学及光学显微结构的研究[D]. 张丽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9]亚麻离体再生及早期体细胞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D]. 王克臣.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10]濒危植物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 ordosica H.C.Fu et E.W.Ma)组织培养的研究[D]. 胡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