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注射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岩石和矿物样品中的痕量碘

流动注射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岩石和矿物样品中的痕量碘

一、流动注入式催化光度法测定岩矿样品中痕量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妮[1](2014)在《新型离子色谱体系的建立及在复杂基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离子色谱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问世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种离子化合物最有效的分析手段。但是复杂基质的分析一直是离子色谱领域的挑战,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离子色谱分析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工作通过柱切换技术、新型色谱固定相以及选择性检测法等途径,建立了快速分析复杂基体中痕量组分的新型离子色谱体系,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七章节组成。第一章:介绍了离子色谱在复杂基体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从样品前处理、色谱固定相和检测方法三个方面系统性介绍了离子色谱法在去除基体干扰和分析痕量组分方面的应用。第二章:建立了离子色谱柱切换系统,应用于高纯硫酸盐试剂中痕量杂质的分析。第一次分离后,抑制器可使流动相失去淋洗能力,杂质离子(C1-)在富集柱中保留富集,而大多数基体离子(S042-)进入废液;第二次分离后,杂质离子与仅存的少数基体离子实现完全分离。方法检出限为10.0μg/L,线性范围为30-100μg/L。本方法改进了传统柱切换法需要两台泵的缺点,只需要一台泵就能实现高浓度基体中痕量组分测定,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硫酸盐中杂质离子cl-的分析,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用于高纯试剂的质量控制。第三章:建立了循环离子色谱系统,应用于多种复杂基体中痕量物质的分析。其中包括:高盐溶液中的痕量亚硝酸根离子的分析、氯碱电解液中痕量杂质的分析和海水中的多种微量无机阴离子的分析。传统柱切换法只能实现一次基体消除,存在难以确定柱切换时间窗、基体消除不完全等缺点。本工作使用了循环离子色谱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多次消除基体和循环富集待测离子。在高盐溶液中的痕量亚硝酸根离子的分析中,方法的检测限是3.1μg/L, RSD值小于1.0%;对于氯碱电解液中痕量杂质的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0.01-1.0mg/L,检出限是2.2μg/L, RSD值小于1.3%;对于环境样品海水中的微量无机阴离子的分析,该方法测定了海水中多种无机阴离子的含量(F-, N02-, N03-, Br-, SO42-, PO43-),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0.05-25.0mg/L),较好的重复性(RSD<4%)和较低的检测限2.3-23.6μg/L。第四章:建立了基于整体柱分离的离子色谱-柱后衍生紫外检测分析体系。应用于食品和矿泉水中的溴酸盐分析。分离柱为自制的阴离子交换整体柱,基质为聚丙烯酸酯,离子交换基团为季铵基团。该整体柱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较低的柱压、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较强的分离性能,能够很好的分离食品等复杂基质中的痕量溴酸根离子。本工作采用碘化钾为柱后反应试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痕量溴酸盐的含量。该方法具有重现性好(RSD<1.7%)、灵敏度高(检出限为1.5μg/L)和选择性佳等优点。第五章:建立了基于碳纳米管改性整体柱分离的毛细管离子色谱分析系统,测定了环境水样中的5种痕量无机阴离子的分析(IO3-, BrO3-, NO2-, Br-, NO3-)。利用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易化学修饰等优点,采用碳纳米管掺杂改性聚丙烯酸酯整体柱基质,在毛细石英管中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阴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加入能够提高色谱柱的分离能力。本系统采用整体柱为分离柱,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检测器搭建了毛细管离子色谱系统,用于分析泉水中的痕量无机阴离子,方法检出限为0.11-0.17mg/L,线性范围为0.2-100.0mg/L。

贺龙良[2](2012)在《大气降水及土壤中碘的含量与形态分布》文中指出碘是人体及哺乳动物必需的元素,碘摄入不足会引起IDD。中国是IDD流行最广的国家之一。IDD病区成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中碘的植物有效性。本文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了土壤碘的含量形态与分布;在全国典型地区采集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样品,测定采样点的总水溶碘、碘离子、碘酸根含量和阴阳离子含量,运用源分析模型,研究了大气中碘的来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碘含量并不完全受控于距离海洋的远近:位于沿海地区的山东莒县(崮西村、前石窑)的土壤碘含量甚至还低于处于内陆的贵州省织金县(水依村、箐脚村、水塘村、水淹坝)和贵阳市(阿栗村、草坝村)的土壤碘含量。2、成土母岩对土壤碘含量有重要影响,石灰岩地区土壤碘含量高于相邻其他类型母岩(花岗岩、砂岩、白云岩)地区土壤的碘含量。3、大气降水中碘酸根所占比例是0~0.55%,而碘离子比例是0.40~7.04%,有机态碘比例是95.13~99.31%。在大气环境中化学热力学最稳定的碘的赋存形态——碘酸根含量最低,需要重新审视碘的大气地球化学行为。4、地表水中碘酸根所占比例是0~2.80%,而碘离子比例是0.46~5.08%,有机态碘比例是93.92~99.53%。5、除淄博市大气降水的碘酸根含量显着高于地表水,其余各点地表水碘酸根含量大都高于大气降水的碘酸根含量,雨(雪)水降落地表后,部分有机碘在地表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转化为碘酸根。6、大气降水对地表水中碘来源的有重要贡献,不同地区地表碘地球化学行为有较大差异,地表水碘含量高于大气降水显示土壤等地表环境中又有额外的碘溶出并进入水体,而地表水碘含量低于大气降水则显示大气降水中的碘被地表的土壤、植物等吸附、吸收。7、海盐示踪表明海水直接挥发、飞溅对大气碘的贡献不到1%,距海洋距离在100km以外,大气降水中海水飞溅及直接挥发的海相贡献已无显着性差异;钙源示踪表明地壳来源的碘对大气碘的贡献不到35%;在距离海洋100km以外的距离,海洋对地表环境碘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碘的大气地球化学循环,即在光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海水中碘直接以气态的形式直接挥发进入大气,其对地表环境的贡献受离海洋距离的影响较小,因而分布更为“均匀”。8、三明市大气降水碘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地区,证实了人为排放在地球局部的重要贡献,乃至控制作用。

张伟娜[3](2012)在《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在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水体是地球化学循环中进行元素转化和迁移的媒介,是人体摄取碘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环境水体中碘元素的存在形态可为进一步研究碘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条件和规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能够准确地评价碘对环境和生态体系的影响。研究碘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由于具有较低的检出限、较少的干扰、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较宽的线性范围,而成为环境地球化学中同时检测多个元素的首选技术。将它与其它分离技术联用已成为碘元素形态分析的最有效研究方法。本文以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为研究目标,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碘总量的分析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与离子色谱联用测定碘形态的新方法,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海水、湖水、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等环境水体中碘的总量和存在形态,并分析探讨了水体中碘存在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不同水体中碘形态转化的原因及其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系统总结环境水体中碘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碘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碘总量和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2)研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测定碘总量的分析方法。以Lu作内标,仪器经混合标准调谐液优化后建立的测定碘总量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宽达5个数量级,碘的检出限低至0.0218μg/L,精确度高(RSD=3.85%),准确性好(国家标准碘盐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符)。(3)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短柱分离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碘形态的分析方法。经优化得出最佳的分离条件:Dionex IonPacAG11(4×50mm)作分离柱,8mmol/L的(NH4)2CO3溶液作流动相,流速1.5mL/min、进样量20μL。在该分离条件下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作检测器得到的IO3-和I-的线性范围宽(0.1-100μ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6),IO3-和I-的检出限低(分别为0.015μg/L和0.081μg/L),精确度高(RSD<4.3%),IO3-和I-的分离时间短(170s左右)。(4)采用建立的短柱分离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对市面零售的加碘食盐中碘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经人体循环代谢后尿液中碘的形态。结果表明:市售食盐中的碘均以IO3-形态存在,经过人体循环代谢,最终以I-形态随尿排出。为进一步研究IO3-在生物体(人体)中的代谢机理提供了基础。从尿碘总量来看长春市民没有碘缺乏病的危险。(5)采用建立的新方法对不同环境水样中碘的含量、形态、形态赋存的原因及其环境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体中碘的总量和存在形态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海水中碘的含量比陆地水中碘的含量要高。海水和长春南湖水中碘主要以IO3-和I-两种形态存在,且含量适中。从长春大气降水判断长春属缺碘区,其中IO3-和I-的含量之和还不足碘总量的一半。从长春自来水和地下水中碘含量判断长春属于适碘区,但自来水中碘主要以IO3-形态存在而地下水中主要以I-存在,且所占比例都接近100%。(6)研究pH、氧化还原环境、盐度和有机质含量等主要影响因素对碘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O3-形态与氧化剂含量、盐度和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相关,与0-50℃的环境水温和4-10的环境水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I-与所有考察的因素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与氧化剂的含量、盐度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显着。根据理论Eh-pH图分析的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与实际水体中的存在形态有差别,说明环境水体中碘形态受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高芝[4](2010)在《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催化光度法具有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且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分析测试中得到了极大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工作者将FIA技术应用到催化动力学分析领域,使许多传统溶液处理方法的基本操作得以快速、自动地完成,从而弥补了采用传统的动力学分析时,反应条件不易控制、试剂消耗大,分析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推动了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的进展。本文包括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第一部分:流动注射催化光度分析综述介绍了催化光度法近七年来的研究现状;概述了近几年来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包括五个研究报告,具体如下:一、以过氧化氢-橙黄G为指示反应,建立了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Co2+的新方法。在pH = 9.53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沸水浴中加热6min,测定痕量Co2+的线性范围为0.006~2.0μg/25mL,检出限为3.41×10-3μg/25mL,用于维生素B12针剂中微量Co2+的测定,并与火焰原子吸收法比较,方法可靠。二、基于在pH = 11.05的NH3-NH4Cl缓冲溶液介质中,痕量c(Ⅲ)对H2O2氧化橙黄G的褪色反应具有阻抑作用,据此建立了阻抑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5.50μg/25mL,检出限为6.36×10-4μg/mL,成功用于水样中微量Sb(Ⅲ)的测定。三、利用在B-R缓冲溶液介质中,Sb(Ⅲ)对H2O2氧化孔雀石绿褪色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元素Sb(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0~2.0μg/mL,检出限为7.8×10-3μg/mL,对0.1μg/mL Sb(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0.97%,进样频率为22.8样/h。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Sb(Ⅲ)的测定,回收率为97.3~97.7%。四、研究了在B-R缓冲溶液介质中,Bi(Ⅲ)对H2O2氧化孔雀石绿褪色反应的显着阻抑作用,结合停留技术,建立了一种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超痕量Bi(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1~0.54ng/L,检出限为9.9×10-4ng/L,相关系数r = 0.9992。对0.001ng/L Bi(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1.3%,进样频率为20.9样/h。该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直接用于人发和水中的超痕量Bi(Ⅲ)的测定,回收率为96.0%102.0%。五、在H3BO3-KCl-NaOH缓冲溶液介质中,Bi(Ⅲ)对H2O2氧化结晶紫褪色反应的阻抑作用,建立了一种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Bi (Ⅲ)的新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5~0.05μg/mL,检出限为7.28×10-4μg/mL,对0.01μg/mL Bi(Ⅲ)平行测定11次的标准偏差为0.45%,进样频率为21.8样/h。用于胃药中的Bi(Ⅲ)的测定,回收率为101.5%。

刘崴,杨红霞,李冰[5](2008)在《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国内外碘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作了简要回顾,重点介绍了近10年来有关碘的测定方法及碘形态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碘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容量法、光度法、电化学法、中子活化法、色谱法、原子光谱法以及质谱法等。对测定碘形态的联用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引用文献113篇。

黄进,张新申,曾友为[6](2007)在《国内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碘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一般光度法、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法等方面综述了国内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碘研究的进展,并展望了碘化物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应用前景.

刘崴[7](2007)在《碘元素形态分析及环境地球化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缺碘或摄入过多都会导致各种疾病。虽然有关碘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对于痕量超痕量碘的分析仍是一个难点。本工作在已有的碘分析方法基础上,改进了水、土壤、植物样品中碘的测定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山西汾阳1000多件样品,为分析碘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迁移转化条件和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数据,从而为改水和供水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关环境、食品以及医药等样品中痕量碘的分析,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综合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已成为痕量碘测定方法的首选。本工作在现代分析仪器ICP-MS为主要分析手段的前提下,通过采取Shield Torch高灵敏度模式和添加乙醇增加碘的信号响应强度,以达降低检出限的目的,使检出限达到0.009μg/L。方法检出限低,简便易行,其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分析要求,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痕量碘的测定方法。系统分析了山西汾阳地区各类样品共计1000多件,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验证并完善了所建立的方法。有关碘的形态研究现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化学形态碘的生物有效性和毒理性有很大的差别,决定着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与归宿。测定碘在特定样品中存在的形态,才能更准确地评价碘对环境和生态体系的影响。本工作利用HPLC-ICP-MS联用技术,建立了地下水中IO3-及I-两种碘形态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35μg/L和0.025μg/L,可满足碘形态的定量分析。并对部分土壤标准物质中碘的存在形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所测土壤中碘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本工作建立了痕量碘以及碘形态的测定方法,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样品的测定数据,为分析碘的空间分布,赋存状态,迁移转化条件和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对我国高碘地区的高碘性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云[8](2007)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挥发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动注射分析(Flow Injection Analysis,简写为FIA)是1975年丹麦化学家鲁齐卡(Ruzicka J)和汉森(Hansen E H)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连续流动分析技术。目前,FIA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结合流动注射及分光光度法的特点,既具有分光光度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又具有流动注射分析方法速度快、重现性好、耗用试剂少、环境友好、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是一种绿色分析化学方法。该自动分析方法的研究,对采用高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效率的方法实现对水质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做了有益的探索。在论文中通过实验优化选择了适当的分析条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废水中的挥发酚的自动在线分析。本研究在水质分析在线监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环境监测的发展状况、流动注射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第二部分论述利用上述方法实现水中挥发酚的在线分析,包括实验的原理、方法、流程、参数的优化利结果。最后,简要地叙述所得到的结论,并作必要的展望。

马莉,张新申,缪培凯[9](2005)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对近年来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FIA测定环境中金属、非金属、有机物、无机盐以及甲醛等污染物的应用。

张海燕[10](2004)在《化学发光法测定碘离子、亚硝酸根离子及微波溶样法快速测定土壤中硫离子和萤石中氧化钙》文中指出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易实现自动化等显着优点,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化学分析、临床检验、免疫分析、药物检测、环境分析、食品分析等领域。本文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特点,研究了两种环境样品测定的新方法,和传统方法相比,提高了其测定的灵敏度和线性范围,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 是利用甲醛—碘离子—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一种测定食品中微量碘离子的新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对影响化学发光反应的诸因素(如反应物的浓度、酸度、干拢离子等因素)进行了考察。I—-的浓度在1.0×10-7~4.0×10-6g/m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1.0×10-6g/ml的I—-进行了平行测定(n=11),相对标准偏差为3.1%,方法的检出限为2.4×10-9g/ml,结果令人满意。(2) 是利用鲁米诺—铁氰化钾—尿酸化学发光体系,在酸性介质中,亚硝酸根氧化亚铁氰化钾为铁氰化钾,建立了一种间接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讨论了酸度,反应物浓度,干拢离子等因素的影响,方法的检出限为5.0×10-11g/ml。对不同样品分别进行了平行测定(n=11),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2~3.9%,线性范围为1.0×10.9-9~1.0×10-5g/m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用于食品中亚硝酸根的测定,回收率为93.5~108%。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微波技术由于其具有清洁,高效,耗能少,污染低等特点已在化学的各个领域及分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微波加热——密闭消解方法对土壤中硫含量和萤石中氧化钙含量的快速分析,该方法可以使样品的消解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通过微波能及交变磁场的作用,分子发生极化,加快了反应的速度,6min内可一次完成近30个样品的消解工作,与常规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分析速度,减少了工作量,分析结果与硝酸分解法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可以满足快速分析的要求。

二、流动注入式催化光度法测定岩矿样品中痕量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动注入式催化光度法测定岩矿样品中痕量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离子色谱体系的建立及在复杂基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离子色谱法分析复杂基体的痕量组分
    1.1 离子色谱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1.1 样品的提取
        1.1.2 净化和基体消除
        1.1.3 浓缩与富集痕量物质
    1.2 离子色谱固定相
        1.2.1 微球填充柱
        1.2.2 整体柱
    1.3 离子色谱的检测
        1.3.1 安培检测法
        1.3.2 光学检测法
        1.3.3 原子光谱法
        1.3.4 质谱检测法
    1.4 研究内容和立项依据
第二章 离子色谱柱切换法分析高纯硫酸盐中的杂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标准溶液配制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色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离子色谱法分析复杂基体中的痕量物质
    3.1 循环离子色谱法分析高盐溶液中的亚硝酸盐
        3.1.1 引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循环离子色谱法分析氯碱电解液中的氯酸盐
        3.2.1 引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3.3 循环离子色谱法分析海水中的多种无机阴离子
        3.3.1 引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第四章 离子色谱-柱后衍生-紫外检测法分析食品中的溴酸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整体柱的制备
        4.2.3 色谱条件
        4.2.4 样品前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
        4.3.2 聚合物整体柱的表征
        4.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4.3.4 线性、重现性和检出限
        4.3.5 样品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细管离子色谱法分析环境水样中阴离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碳纳米管改性整体柱的制备
        5.2.3 色谱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纳米管改性整体柱的制备
        5.3.2 碳纳米管改性整体柱的表征
        5.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5.3.4 线性、重现性和检出限
        5.3.5 样品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2)大气降水及土壤中碘的含量与形态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界中碘的分布
        1.1.1 海洋中的碘
        1.1.2 土壤中的碘
        1.1.3 大气中的碘
        1.1.4 人体、动植物及食物中的碘
    1.2 碘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2.1 碘在海洋-大气-陆地中的迁移
        1.2.2 碘在大气-土壤-植物-人类中的传递
    1.3 碘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分析土壤中的碘
        1.3.2 分析海水中的碘
        1.3.3 分析大气中的碘
        1.3.4 分析人体、植物和食物中的碘
    1.4 本章小结
    1.5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及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采样区选取
    2.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土壤中水溶态阴阳离子的提取及测定
        2.3.2 水样中碘的分离测定
        2.3.3 土壤中总碘的测定
        2.3.4 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
第3章 典型内陆及沿海地区土壤碘的含量与形态分布
    3.1 采样点介绍
    3.2 各采样点土壤碘含量分布
    3.3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碘含量影响
        3.3.1 土壤的阴阳离子理化数据
        3.3.2 土壤浸提液中碘含量和阴阳离子的相关分析
第4章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中碘的含量及形态分布
    4.1 采样地点
    4.2 各地降水的主要阴阳离子和碘的含量
        4.2.1 主要阴阳离子在雨水中的分布
        4.2.2 降水离子平衡
        4.2.3 降水和地表水中碘的含量及形态分布
        4.2.4 不同碘形态在降水和地表水中含量比较
    4.3 主要离子来源分析
        4.3.1 离子相关性分析
        4.3.2 富集因子
        4.3.3 源贡献
    4.4 从采样点距海洋距离分析大气降水中碘的贡献大小分布
    4.5 各采样点地表水碘含量及形态分布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环境水体中的碘
        1.2.1 海水中的碘
        1.2.2 淡水中的碘
        1.2.3 水体中碘的来源、分布及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2.4 水体中碘的化学存在形态
        1.2.5 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3 碘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分光光度法
        1.3.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
        1.3.5 离子色谱法
        1.3.6 其它方法
        1.3.7 碘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1.5 小结
第2章 碘总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研究
        2.2.1 仪器
        2.2.2 试剂及材料
    2.3 分析性能研究
        2.3.1 内标的选择
        2.3.2 工作曲线的建立
        2.3.3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2.3.4 方法的准确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碘形态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研究
        3.2.1 仪器及试剂
        3.2.2 样品的处理
    3.3 分析性能研究
        3.3.1 分离条件的优化
        3.3.2 标准曲线、方法检出限及精密度
        3.3.3 方法准确性分析
    3.4 实际样品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分析
    4.1 引言
    4.2 环境水体中碘形态测定的实验研究
        4.2.1 仪器及试剂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3 质量控制
    4.3 环境水体中碘的形态分析
    4.4 环境水体中碘的环境地球化学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影响碘形态转化的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碘形态转化的理论依据
    5.3 研究方法
        5.3.1 仪器
        5.3.2 试剂及材料
        5.3.3 试验的测试过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温度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2 pH 值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3 氧化还原条件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4 盐度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5 有机质与碘形态存在的关系
        5.4.6 影响实际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的原因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二、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法
    三、结论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过氧化氢-橙黄G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第二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Sb(Ⅲ)
        2.1 阻抑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
        2.2 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Sb(Ⅲ)
    第三章 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 Bi(Ⅲ )
        3.1 停留-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超痕量Bi(Ⅲ)
        3.2 反相流动注射阻抑光度法测定药物中的Bi(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前处理
2 容量法
3 光度法
    3.1 碘淀粉比色法
    3.2 有机试剂光度法
    3.3 催化光度法
4 电化学法
    4.1 离子选择电极法
    4.2 阴极溶出伏安法
    4.3 极谱法
    4.4 毛细管电泳法
5 中子活化法
6 色谱法
    6.1 气相色谱法
    6.2 离子色谱法
    6.3 高效液相色谱法
7 原子光谱法
    7.1 原子吸收光谱法
    7.2 微波诱导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7.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9 碘形态分析

(6)国内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碘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一般光度法
2 动力学光度法
3 荧光光度法
4 化学发光法
5 电化学法
6 ICP—AES法
7 展 望

(7)碘元素形态分析及环境地球化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节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第三节论文工作内容
第二章 水、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碘的 ICP-MS 测定和应用
    第一节 地下水中碘的测定
    第二节 土壤、植物样品中痕量碘的测定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碘形态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实验部分
    第二节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结论
结论
    (1)痕量碘的测定
     (2)碘形态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挥发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监测的意义
    1.2 环境污染物的特点
    1.3 FIA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3.1 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1.3.2 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
        1.3.3 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流动注射分析原理简介
    2.1 流动注射的基本原理
    2.2 流动注射与传统分析技术的区别
    2.3 峰高定量原理
    2.4 流动注射的系统
        2.4.1 泵
        2.4.2 单道注入阀(single channel injection valve)
        2.4.3 反应盘管(又称混合圈或反应圈)
        2.4.4 检测器
        2.4.5 其他装置
    2.5 流动注射中的重要参数
    2.6 发展趋势
第三章 废水中挥发酚在线分析方法的研究
    3.1 概述
        3.1.1 挥发酚的概念
        3.1.2 水体中酚类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3.1.3 挥发酚现有检测方法的现壮
    3.2 方法的建立
        3.2.1 方法原理
        3.2.2 显色剂的提纯
        3.2.3 实验装置的构成
        3.2.4 挥发酚在线监测仪自动分析系统的软件
        3.2.4.1 主程序
        3.2.4.2 子程序
        3.2.5 试剂的配制
        3.2.6 实验的操作过程
第四章 实验参数的优化和样品的测定
    4.1 实验参数的优化
        4.1.1 吸收波长的选择
        4.1.2 氧化剂的选择
        4.1.3 显色剂(4-AAP)浓度的选择
        4.1.4 缓冲溶液pH值的选择
        4.1.5 反应盘管长度的选择
        4.1.6 缓冲溶液流速的选择
        4.1.7 K_2S_2O_8流速的选择
        4.1.8 样品环长度或试样注入体积(V_S)的选择
        4.1.9 优化后的实验条件
    4.2 样品的测定
        4.2.1 校正曲线的测定
        4.2.2 方法的相对检出限的试验
        4.2.2.1 方法的相对检出限
        4.2.2.2 方法的相对检出限的确立
        4.2.3 加标回收率及精密度的测定
        4.2.4 实际水样的测定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FIA的基本原理
2 FIA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2.1 水质监测
        2.1.1 金属污染物的测定:镉、铬、汞、镍、铜、锌、砷、铅等
        2.1.2 非金属污染物的测定:总氰化物、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磷酸盐等
        2.1.3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酚、化学需氧量 (COD)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2.2 大气监测:甲醛、肼类、部分颗粒物
    2.3 土壤监测:有效氮、有效磷、痕量元素
3 发展趋势

(10)化学发光法测定碘离子、亚硝酸根离子及微波溶样法快速测定土壤中硫离子和萤石中氧化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化学发光的研究与应用绪论
    1.1 化学发光法的原理及方法特点
    1.2 碘的分析方法进展
    1.3 亚硝酸根的分析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化学发光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微量碘离子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与讨论
    2.3 样品的测定
    2.4 结论
    2.5 反应机理的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化学发光法测定食品中微量亚硝酸根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3 样品的测定
    3.4 结论
    3.5 反应机理的探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波消解技术在分析化学的应用研究绪论
    4.1 微波消解样品的原理及特点
    4.2 微波溶样方法
    4.3 微波消解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4 微波应用方面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微波加热密闭消解快速光度法测定十壤中的硫含量
    5.1 实验部分
    5.2 结果与讨论
    5.3 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微波加热容量法快速测定萤石中氧化钙
    6.1 实验部分
    6.2 结果与讨论
    6.3 注意事项
    6.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本人简历
致谢

四、流动注入式催化光度法测定岩矿样品中痕量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离子色谱体系的建立及在复杂基体中的应用[D]. 王娜妮. 浙江大学, 2014(08)
  • [2]大气降水及土壤中碘的含量与形态分布[D]. 贺龙良. 南昌大学, 2012(05)
  • [3]环境水体中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伟娜. 吉林大学, 2012(09)
  • [4]催化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 高芝. 延安大学, 2010(05)
  • [5]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刘崴,杨红霞,李冰. 岩矿测试, 2008(02)
  • [6]国内流动注射分析法测定碘研究的进展[J]. 黄进,张新申,曾友为.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7]碘元素形态分析及环境地球化学应用研究[D]. 刘崴.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2)
  • [8]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挥发酚[D]. 赵云. 河海大学, 2007(05)
  • [9]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马莉,张新申,缪培凯.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05(03)
  • [10]化学发光法测定碘离子、亚硝酸根离子及微波溶样法快速测定土壤中硫离子和萤石中氧化钙[D]. 张海燕. 郑州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流动注射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岩石和矿物样品中的痕量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