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孔强碱树脂吸附铼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炳,康绍辉,牛玉清,曹令华,曹笑豪,叶开凯,宋艳,王皓[1](2021)在《353E树脂从碱性浸出液中综合回收铀铼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353E树脂对铀、铼的吸附机理和吸附动力学性能,对铀及铼的解吸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铀、铼的解吸方法。提出了铀、铼同时吸附—分别解吸的综合回收工艺,进行了动态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实现铀、铼的分离和回收,铀回收率97%以上,铼回收率92.5%以上,解吸液铼浓度达500 mg/L,较吸附原液富集近500倍。该工艺简单可行,能实现碱性铀、铼浸出液中低浓度铼的综合回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洪雷,丁倩云,亓祥坤,常青[2](2021)在《吸附法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毒性、生物累积性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其广泛分布于全球水环境中,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常规水处理技术无法有效去除PFASs,而吸附作为一种成本低、高效且操作简便的方法,常用于研究水中PFASs的去除.目前对于吸附处理水中PFASs的全面总结较少,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吸附法去除水中各种PFASs的吸附剂类型及吸附效果,归纳了主要的吸附作用机理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各种因素.最后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吸附剂再生问题、吸附法的实际应用需进一步研究.
倪佳[3](2021)在《湿法再生CO2空气捕集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每年来自交通运输业、居民建筑业等分布式排放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CO2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50%,CO2空气直接捕集技术(DAC)是补偿这部分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湿法再生阴离子交换树脂膜材料,可以通过调控环境湿度促进CO32-水解为HCO3-和OH-,为膜材料吸附/脱附CO2提供驱动力,有效提升DAC捕集工艺的循环再生经济性。但是该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高温水热预处理张开孔结构,制备能耗较高;同时,利用液态水强制浸润材料驱动脱附时,材料的解吸比(平衡脱附量/平衡吸附量)只有约30%;此外,在部分实际应用工况中(如果蔬储藏室、烟气脱碳、天然气脱碳等应用场景)CO2浓度、湿度较高,高湿环境会影响材料的吸附性能,因此需要对材料在高CO2浓度、高湿环境下的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实现材料在实际工况下的CO2连续吸附脱附循环。本文系统探究了阴离子交换树脂材料功能化制备过程中不同水热预处理温度、时间下,膜材料的CO2吸附/脱附性能,发现采用常温水浸泡预处理,在膜材料的溶胀效应下,即可获得良好的材料内部微观孔结构和CO2捕集性能,显着降低材料制备能耗;同时,基于纳米反应界面气体吸附理论和微观尺度的液体浸润扩散理论,探究不同加湿脱附方式(自然蒸发加湿、液态水浸润加湿、超声雾化加湿)下阴离子交换树脂膜材料的CO2脱附性能,发现由于超声加湿将液态水雾化为3~5μm携能小水珠,使得H2O分子更易通过扩散进入材料基底内部孔隙结构,从而将解吸比从30%左右提升到60%,极大地提升了树脂膜材料的再生性能,且循环性能稳定。低能耗材料制备结合超声加湿再生的碳捕集方式,每捕集1吨CO2可节约30.5 kg碳排放;此外,在极稀CO2浓度环境中,湿度对树脂膜材料的吸附性能影响显着,但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增加,膜材料的湿度敏感度逐渐降低,即使在环境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由于较高的CO2分压促使了吸附作用,材料仍然能够达到较高的吸附饱和度(平衡吸附容量/饱和吸附容量)。本研究针对果蔬储藏室这一代表性应用场景,进一步设计了能够动态调控CO2浓度吸附—脱附工艺流程,实现CO2连续吸—脱附循环。
司承运,胡浩,程婧柔,田苗苗,戴思雨,李若璇,范儒枫,杨晨亮,皮志鹏,徐开俊[4](2020)在《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中药根皮苷的吸附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固体紫外及浸渍法吸附实验考察了D-101大孔吸附树脂自水溶液中对中药根皮苷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的各项参数,结果表明,该吸附符合Dubinin-Radushkevich热力学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探究了根皮苷用量、溶液体积、树脂用量、摇床转速、反应温度等参数与二级动力学表观吸附速率常数的定量关系。
刘念[5](2020)在《粉末离子交换树脂控制SA超滤膜污染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滤作为新兴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行业,其中超滤在饮用水处理方面具有高效低耗能等优点,更为人们青睐。然而天然水体中的有机物在超滤过程中形成的有机膜污染会导致通量降低,极大限制了超滤的进一步发展。离子交换树脂与超滤结合能有效控制膜污染的形成。作为预处理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有机污染负荷,从而减缓膜污染;与超滤工艺耦合的一体式工艺,除了能降低有机物浓度的同时,还能在膜面形成动态膜,相比分体式工艺而言具有更出色的抗污性能。本实验以海藻酸钠模拟天然水体中的多糖物质,探究了粉末离子交换树脂与超滤工艺结合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同时将海藻酸钠进一步分离成三种嵌段,考察不同嵌段对膜污染的贡献程度,从微观层面解析粉末离子交换树脂对膜污染的控制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嵌段对膜污染的贡献并不相同,其中MM嵌段和GG嵌段的膜污染以可逆污染为主,而MG嵌段则造成了最重的不可逆污染。SA单独超滤的膜污染行为是三种嵌段相互交联的结果。五个周期过滤实验结束后,5m L/L树脂投加量下,PAEX-UF一体式工艺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最为显着,相比单独超滤而言增长的膜阻力降低了94.1%,比分体式工艺下降了54.7%。单独超滤SA时的不可逆污染累积速率为9.24×108 m-1min-1,而一体式和分体式工艺的不可逆污染累积速率分别为1.22×108 m-1min-1和3.04×108 m-1min-1,一体式工艺对不可逆污染更好的控制效果表现出更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在出水水质方面,一体式工艺的DOC的去除率达到了93.4%,而分体式工艺的去除率为85.1%。分析膜污染控制机理结果表明,SA中的MG嵌段是造成不可逆污染的主要原因,与其余嵌段交联后能形成更高浓度的TEP,从而产生更高的可逆污染。与单独UF相比,PAEX的加入能从源头上去除SA浓度,因此能对可逆污染和不可逆污染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而一体式工艺与分体式工艺相比,两者在降低有机污染负荷的程度上是相同的,但是一体式工艺中树脂吸附SA后能够在膜表面形成颗粒-污染物的动态层,对小分子的有机物有更高的传质性能,从而吸附更多的有机物。微观界面作用力结果表明,PAEX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污染物与膜之间的作用力,因此污染物会更紧密地吸附在树脂表面,在水力反洗过程会随着树脂一起脱离膜面,达到更好的控制膜污染的效果。
付玉丽[6](2020)在《聚苯乙烯精氨酸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孔交联聚苯乙烯树脂有着较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容易接枝、容易修饰等优点。精氨酸(Arginine)是一种含碱性胍基的氨基酸。本课题将精氨酸接枝到大孔交联聚苯乙烯树脂微球上,制备聚苯乙烯精氨酸树脂(下文称PS-ARG树脂)并考察其吸附性能和催化性能。1.用氯甲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下文称氯球)和精氨酸为原料,通过氨解反应制得PS-ARG树脂。通过测定树脂的氯含量、含水量、比表面积和红外特征吸收峰等,表征了树脂的化学结构和孔结构,结果表明成功的合成了PS-ARG树脂。2.测定了PS-ARG树脂对水溶液中茶碱的吸附性能,分析了树脂与吸附质的作用机理。静态吸附表明:PS-ARG树脂对茶碱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吸附量随水溶液中茶碱浓度的增大呈正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呈负相关;对茶碱的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自发进行的、熵减过程;在288 K初始浓度为250 mg·L-1时的吸附量最高,为22.68 mg·g-1。动态吸附表明:用浓度为250 mg·L-1的茶碱水溶液为上柱液,PS-ARG树脂对茶碱的动态吸附表现出良好的性能,饱和吸附量达21.92 mg·g-1。用无水乙醇洗脱无拖尾现象,洗脱率达92.51%,PS-ARG树脂易再生,可重复使用。3.探究了PS-ARG树脂对水溶液中苯甲酸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S-ARG树脂对苯甲酸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吸附速度快、吸附效果好、脱附率高、再生能力强;PS-ARG树脂对苯甲酸的吸附量随着水溶液中苯甲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受溶液中pH值的影响较明显。吸附热力学数据表明:吸附焓?H>0该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吸附自由能变?G<0为自发过程,?G的绝对值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温度升高吸附过程的自发趋势变大;吸附熵变?S>0有利于吸附,故推断焓变和熵变是主要的吸附驱动力。4.利用PS-ARG树脂中含有胍基的碱性,使其催化Knoevenagel反应制备肉桂酸和香豆素-3-羧酸。通过探索反应时间、温度、反应物和催化剂的质量比等条件,对Knoevenagel反应生产肉桂酸、香豆素-3-羧酸工艺进行了优化。与传统催化剂相比,PS-ARG树脂具有了催化剂易于分离、后处理少、环境友好等优点。
何婧[7](2020)在《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饮用水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检测仪器的精密度提高,越来越多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此为了提高饮用水质量并确保饮用水安全性,饮用水净化工艺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离子交换树脂选择范围广,抗污性能好,价格低,再生性能优异,被广泛地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但是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氯化物等物质,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离子交换树脂会产生氮交换副产物,例如亚硝胺。这些有毒有害的副产物会损害人体健康,如引起胃、食管、肺部形成肿瘤等。因此明确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过程中,有机氮副产物的产生量及其在消毒过程中的转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对市售D301、D890和201*7三种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筛选,考察它们的吸附和再生性能。实验发现:三种离子交换树脂对SO42-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相同条件下,强碱树脂201*7对SO42-的吸附速率是弱碱树脂D301的1.7倍,是D890的1.3倍,这主要和强碱树脂上带有正电荷有关;但弱碱树脂的再生性能优于强碱树脂,树脂的形貌对树脂再生效率影响不显着。其次,采用静态实验探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三种树脂产生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考察了树脂在连续运行及再生十个周期后产生有机氮的变化规律,得出有效减少有机氮生成的调控方法为:(1)优化树脂体积;(2)调节进水p H值呈弱酸性;(3)适当降低树脂与进水的接触时间或者引入钙、镁等共存离子。同时,通过树脂模拟实验推导了N-4-乙烯基苯基-N,N-二甲胺(VND)产生有机氮的可能反应路径:VND的C=C键首先被氧化断裂,生成甲酸和4-二甲胺甲基苯甲酸;其后4-二甲胺甲基苯甲酸的C-N键被氧化生成对二苯甲酸和二甲胺。最后,为了探究特征含氮有机物苯丙醇胺(C9H13NO)在三种常见消毒过程中的降解速率及其在次氯酸钠消毒过程中的转化路径,通过固相萃取、氮吹浓缩以及GC/MS测试等手段鉴定了C9H13NO转化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并初步推导了其转化路径:苯丙醇胺首先被氧化成苯甲醛和硝基乙烷,随着反应进行,苯甲醛逐渐被氧化成苯甲酸。
王朝武[8](2020)在《化学气相沉积法表面修饰活性炭及其吸附金硫代硫酸根络离子的研究》文中提出硫代硫酸盐浸金法因具有成本低,毒性小,反应活性高及腐蚀低等优点被广泛关注。但与氰化炭浆法相比,因其浸出液中的金不能用活性炭吸附回收而使其产业化进展缓慢。因此,研究改性活性炭以增强其对金硫代硫酸根络离子的亲和力对促进硫代硫酸盐提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对活性炭表面修饰进行修饰,以曾强其对金硫代硫酸根络离子的亲和力,提高活性炭对金的吸附容量。优化了活性炭的表面修饰工艺,制备出了具有较强亲和力的改性炭(SCN-AC),并研究了金浸出液性质对采用该改性炭吸附金的影响;采用SEM-EDS、XPS、N2吸附-解吸和FT-IR对改性炭吸附金前后的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改性炭吸附Au[S2O3]23-的机理。探讨了吸附液中干扰离子对金回收率的影响和载金炭的解吸-循环再生工艺。实验研究表明,当改性剂与炭的质量比为1,温度为150°C,气相沉积反应5小时制备出的改性炭对吸附Au[S2O3]23-的金回收率高达92%。在较宽的p H范围内(6-10),金的回收率高于85%。金回收率随金浓度、温度及硫代硫酸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为25°C、Au[S2O3]23-浓度为150 mg/L时,改性炭吸附金的负载量为11.85 kg/t-AC。SCN-AC吸附金硫代硫酸根络离子遵循Freundlich等温模型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表明该吸附反应是多分子化学吸附。ΔGθ、ΔHθ和ΔSθ的值均小于0,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的及金在固液界面的随机性降低。FT-IR表明,硫脲在活性炭表面的热分解产物是硫氰酸铵。SEM-EDS和N2吸附-解吸表明,SCN-AC炭表面的孔隙结构在改性过程中被改性剂堵塞,炭表面含硫官能团对金的吸附起关键作用。XPS和FT-IR研究表明,金的价态在吸附前后未发生改变。SCN-AC表面N≡C–S-基团的C原子和N原子与炭表面的苯环等官能团之间可能形成π88或π814共轭体系,该基团与炭表面的C=O基团之间的存在静电相互作力。干扰离子对改性炭吸附金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收率随铜离子浓度、亚硫酸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氨浓度、乙二胺浓度、铜-氨摩尔比、铜-乙二胺摩尔比和硫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载金炭的解吸-循环探究表明,载金炭在0.3 mol/L的Na2S2O3溶液中,在55°C下反应12小时,金解吸率约为85%。解吸后的活性炭可直接再次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改性。通过改性-吸附-解吸-再改性-吸附循环5次后,金吸附的回收率依然高于85%,表明化学气相沉积硫脲表面修饰活性炭对硫代硫酸盐金浸出液中金吸附回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总之,本文为活性炭吸附Au[S2O3]23-的工艺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指导。
李俊含[9](2020)在《离子液体固载与低共熔溶剂分子印迹高效分离刺五加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刺五加苷B1为水解对象,采用离子交换树脂的酸碱催化功能,经加热回流水解刺五加提取液中的刺五加苷B1,获得异嗪皮啶增量。然后采用聚合法将离子液体固载到AB-8型大孔树脂上,用其富集游离态异嗪皮啶。本研究又以刺五加苷类化合物和异嗪皮啶为共同研究对象,采用低共熔溶剂协同微波磁场萃取刺五加中的刺五加苷B、苷E和异嗪皮啶,并制备了三分子模板印迹聚合物,对提取液中刺五加苷B、苷E和异嗪皮啶同时进行吸附分离,以期同时获得高纯度的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刺五加苷B1为水解对象,采用碱性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经加热回流水解刺五加提取液中的刺五加苷B1,获得异嗪皮啶增量。通过对单因素实验所得的异嗪皮啶增量进行分析,筛选出水解效率最佳的实验条件为:D202大孔型强碱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0.5 g(绝干)/100 mL刺五加提取液用量,回流水解温度75℃水解4 h,得游离态异嗪皮啶的增量为7.1717 mg/100 g,并阐释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水解刺五加苷B1的机理。2.以水解液中的异嗪皮啶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法将离子液体固载到AB-8型大孔树脂上,用其富集游离态异嗪皮啶。筛选了不同种类的离子液体固载后的树脂对于异嗪皮啶吸附量的影响,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固载AB-8对于异嗪皮啶的吸附和解吸效果最佳,吸附条件为303 K下静态吸附2 h,异嗪皮啶吸附量为101.2 mg/g;通过75%乙醇洗脱,纯化后异嗪皮啶纯度为28.7%。3.本研究又以刺五加苷类化合物和异嗪皮啶为共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低共熔溶剂协同微波磁场同时萃取刺五加中的刺五加苷B、苷E和异嗪皮啶,在此过程中,极性较小的异嗪皮啶与极性较大的刺五加苷可同时溶出。选用低共熔溶剂为氯化胆碱-乙二醇(1:3,DES:H2O=5:5 v/v),提取料液比1:10 g/mL,微波时间10 min,微波功率400 W,刺五加苷B、苷E和异嗪皮啶的含量分别为0.282 mg/g、1.486 mg/g、0.0485 mg/g。通过物料的微观形貌分析,阐释微波萃取机理。4.本研究合成了三分子模板印迹聚合物,用以分离低共熔溶剂提取液中的刺五加苷B、苷E和异嗪皮啶,聚合物可直接在低共熔溶剂水相环境下进行吸附,省去溶剂回收的过程。制备同时富集三者的固相萃取柱,优化固相萃取过程,得出淋洗溶剂为1.0 mL水,模板分子的损失率分别为10.8%、17.1%、6.90%,洗脱溶剂为2.0 mL甲醇-乙酸(95:5 v/v)(此时淋洗溶剂为0.25 mL H2O),洗脱后刺五加苷B、苷E和异嗪皮啶的回收率分别为 92.8%、94.3%、88.4%。
王锦柯[10](2017)在《改性硅胶吸附回收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硫代硫酸盐提金技术因对环境友好,可处理复杂矿石而备受关注。但浸出液中的金无法有效回收,尚未形成技术经济性与氰化炭浆法(CIP)相媲美的工艺流程,未能大规模生产。硅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工艺中,本论文探讨硅胶及改性硅胶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吸附回收Au(S2O3)23-的可行性,对推动硫代硫酸盐提金法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不同方法对硅胶进行改性,并将其用于吸附Au(S2O3)23-,最终制备出了能高效吸附Au(S2O3)23-的改性硅胶。通过BET、FTIR等表征分析手段对改性硅胶的比表面积、总孔容、表面化学性质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改性硅胶吸附Au(S203)23-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未改性硅胶对Au(S2O3)23-几乎没有吸附能力;对硅胶进行物理改性、酸碱改性、氧化改性、负载金属离子改性,改性后硅胶对Au(S2O3)23-的吸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以有机物对硅胶进行改性,发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硅胶对Au(S2O3)23-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其改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所制备出的改性硅胶对Au(S2O3)23-的吸附率达到90.3%。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硅胶吸附Au(S203)23-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溶液pH值为5~7.2时,适量的溶解氧、较高的吸附温度有利于其对Au(S203)23-的吸附。
二、大孔强碱树脂吸附铼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孔强碱树脂吸附铼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53E树脂从碱性浸出液中综合回收铀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静态试验 |
2)动态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353E树脂吸附机理研究 |
2.2 353E树脂吸附动力学研究 |
2.3 铀、铼浓度比对吸附的影响 |
2.4 解吸试验研究 |
1)铀的解吸试验 |
2)铼的解吸试验 |
2.5 动态验证试验 |
1)动态吸附试验 |
2)铀的动态解吸及树脂转型试验 |
3)铼的动态解吸 |
3 结论 |
(3)湿法再生CO2空气捕集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温室效应及碳排放源分布 |
1.1.2 CCUS技术及全球碳减排政策 |
1.1.3 CO_2集中捕集技术及特点 |
1.2 CO2 空气捕集技术 |
1.2.1 CO_2空气捕集技术研究综述 |
1.2.2 CO2 空气捕集吸附剂 |
1.3 湿法再生CO_2空气捕集技术 |
1.3.1 湿法再生吸附—脱附原理 |
1.3.2 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剂 |
1.4 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QAR500 膜材料制备及其表征 |
2.1.1 QAR500 膜材料功能化预处理 |
2.1.2 QAR500 吸附剂表征 |
2.2 实验装置 |
2.2.1 吸附—脱附循环实验系统 |
2.2.2 吸附性能测试 |
2.2.3 脱附性能测试 |
2.2.4 QAR500膜材料电荷密度测试方法 |
2.2.5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参数及理论模型 |
2.3.1 QAR500 膜材料脱水/吸水性能常数 |
2.3.2 CO_2吸附/脱附饱和度 |
2.3.3 吸附动力学模型及其常数 |
2.3.4 脱附动力学模型及其常数 |
第三章 QAR500 材料吸附性能及其动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不同方法预处理QAR500 材料 |
3.2.1 水热预处理 |
3.2.2 常温水浸润预处理 |
3.3 材料参数及表征结果分析 |
3.3.1 QAR500 材料原始参数 |
3.3.2 QAR500 材料电荷密度 |
3.3.3 不同方法预处理QAR500 SEM表征 |
3.3.4 不同方法预处理QAR500 孔隙率及比表面 |
3.4 QAR500 材料吸附动力学分析及吸附模型 |
3.4.1 QAR500 材料吸附动力学分析 |
3.4.2 MPFO吸附模型分析 |
3.5 不同预处理方法QAR500 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
3.5.1 材料水热预处理不同时间CO_2饱和吸附性能分析 |
3.5.2 材料常温浸泡预处理不同时间CO_2饱和吸附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QAR500 材料脱附性能及其动力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QAR500 材料不同CO_2脱附方法 |
4.2.1 常温水浸润脱附 |
4.2.2 自然蒸发加湿脱附 |
4.2.3 超声雾化加湿脱附 |
4.3 不同脱附方法CO_2脱附性能分析 |
4.4 不同脱附方法MPFO模型参数分析 |
4.5 QAR500 材料吸附—脱附循环实验分析 |
4.5.1 不同预处理方法材料脱附性能分析 |
4.5.2 不同预处理方法材料吸附—脱附循环性能分析 |
4.6 材料低能耗制备耦合高性能脱附方法经济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果蔬储藏室湿法再生CO_2气调装置设计及其测试 |
5.1 引言 |
5.2 湿法再生吸附剂的CO_2浓度、湿度敏感性分析 |
5.2.1 不同CO_2浓度环境湿法再生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
5.2.2 不同湿度环境湿法再生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
5.2.3 湿法再生吸附剂湿度、CO_2浓度敏感性分析 |
5.3 果蔬储藏室湿法再生CO_2气调装置工艺流程 |
5.4 果蔬储藏室湿法再生CO_2气调装置材料布局结构设计 |
5.5 果蔬储藏工况下QAR500 材料CO_2缓冲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中药根皮苷的吸附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及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D-101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 |
2.3 固体紫外表征树脂对根皮苷的吸附性能 |
2.4 根皮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 吸附等温线的实验操作 |
2.6 吸附动力学的控制变量实验设计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以静态法建立实验操作方法 |
3.2 D-101树脂对根皮苷的吸附性能 |
3.3 D-101树脂对根皮苷的吸附动力学 |
3.4 D-101树脂对根皮苷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
4 结论 |
(5)粉末离子交换树脂控制SA超滤膜污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超滤技术的应用 |
1.2.1 超滤技术的简介 |
1.2.2 超滤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
1.3 超滤膜污染 |
1.3.1 超滤膜污染的分类 |
1.3.2 超滤膜有机污染的控制方法 |
1.4 离子交换树脂技术 |
1.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简介 |
1.4.2 离子交换树脂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4.3 离子交换树脂与超滤工艺结合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内容 |
2.3.1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实验 |
2.3.2 膜滤实验 |
2.4 实验测定方法 |
2.4.1 常规分析项目 |
2.4.2 膜阻力测定 |
2.4.3 TEP测定 |
2.4.4 电镜形貌分析 |
2.4.5 原子作用力分析 |
第三章 PAEX对 SA膜污染的控制规律 |
3.1 多周期膜滤实验 |
3.1.1 SA及单一嵌段的膜污染行为 |
3.1.2 PAEX-UF分体式工艺对SA超滤膜污染的控制效果 |
3.1.3 PAEX-UF一体式工艺对SA超滤膜污染的控制效果 |
3.1.4 MIEX与 PAEX对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对比 |
3.2 不可逆污染累积速率 |
3.2.1 单独超滤SA及单一嵌段 |
3.2.2 PAEX-UF分体式工艺 |
3.2.3 PAEX-UF一体式工艺 |
3.3 膜阻力构成 |
3.3.1 单独超滤SA及单一嵌段 |
3.3.2 PAEX-UF分体式工艺 |
3.3.3 PAEX-UF一体式工艺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PAEX对 SA膜污染的控制机理研究 |
4.1 出水水质分析 |
4.2 PAEX对 SA的吸附行为研究 |
4.2.1 PAEX对 SA的吸附行为 |
4.2.2 PAEX对嵌段的吸附行为 |
4.3 PAEX对 TEP的影响 |
4.4 颗粒刮擦作用 |
4.5 膜面形貌分析 |
4.6 界面作用力分析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实验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聚苯乙烯精氨酸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的概述 |
1.1.1 吸附树脂 |
1.1.2 离子交换树脂 |
1.2 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
1.2.1 吸附性能 |
1.2.2 催化性能 |
1.2.3 再生功能 |
1.3 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及应用 |
1.3.1 制备过程 |
1.3.2 致孔 |
1.3.3 母体的制备 |
1.3.4 离子交换功能基团的导入 |
1.4 茶碱的吸附 |
1.5 苯甲酸的吸附 |
1.6 胍的性质与应用 |
1.7 Knoevenagel反应 |
1.7.1 肉桂酸的合成方法 |
1.7.2 香豆素-3-羧酸的合成方法 |
1.8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8.1 选题意义 |
1.8.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PS-ARG树脂的合成及性能测定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2.2.2 PS-ARG树脂的合成 |
2.2.3 PS-ARG树脂微球的性能测定及结构表征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PS-ARG树脂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分析 |
2.3.2 PS-ARG树脂含水量、氯含量、亲水性 |
2.3.3 树脂的亲水效果 |
2.3.4 PS-ARG树脂红外光谱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PS-ARG树脂对茶碱吸附性能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2 PS-ARG树脂的预处理 |
3.2.3 茶碱水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4 PS-ARG树脂对茶碱的静态吸附研究 |
3.2.5 PS-ARG树脂对茶碱的动态吸附研究 |
3.2.6 PS-ARG树脂对茶碱的动态脱附研究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标准曲线绘制 |
3.3.2 PS-ARG树脂对茶碱的静态吸附 |
3.3.3 PS-ARG树脂对茶碱的动态吸附 |
3.4 小结 |
第四章 PS-ARG树脂对苯甲酸吸附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4.2.2 PS-ARG树脂的预处理 |
4.2.3 苯甲酸测定波长的选择 |
4.2.4 苯甲酸水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5 PS-ARG树脂对苯甲酸的静态吸附 |
4.2.6 pH对 PS-ARG树脂吸附苯甲酸的影响 |
4.2.7 PS-ARG树脂对苯甲酸吸附动力学 |
4.2.8 PS-ARG树脂对苯甲酸吸附热力学 |
4.2.9 PS-ARG树脂对苯甲酸动态吸附与脱附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2 PS-ARG树脂对苯甲酸静态吸附 |
4.3.3 pH对 PS-ARG树脂吸附苯甲酸的影响 |
4.3.4 PS-ARG树脂对苯甲酸吸附动力学 |
4.3.5 PS-ARG树脂对苯甲酸动态吸附与脱附 |
4.4 小结 |
第五章 PS-ARG树脂催化Knoevenagel反应 |
5.1 前言 |
5.1.1 PS-ARG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 |
5.1.2 PS-ARG树脂催化合成香豆素-3-羧酸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5.2.2 PS-ARG树脂催化Knoevenagel反应制备肉桂酸 |
5.2.3 PS-ARG树脂催化Knoevenagel反应制备香豆素-3-羧酸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肉桂酸的红外谱图、核磁谱图 |
5.3.2 PS-ARG树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肉桂酸合成影响 |
5.3.3 香豆素-3-羧酸的红外谱图、核磁谱图 |
5.3.4 PS-ARG树脂用量、反应时间对香豆素-3-羧酸合成影响 |
5.4 小结 |
论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饮用水处理工艺 |
1.2 水质标准 |
1.2.1 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
1.2.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1.2.3 地下水质量标准 |
1.3 饮用水深度处理方法 |
1.3.1 臭氧-活性炭技术 |
1.3.2 膜分离技术 |
1.3.3 光催化氧化技术 |
1.4 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饮用水研究进展 |
1.4.1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原理 |
1.4.2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特点 |
1.4.3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
1.4.4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饮用水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创新点 |
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处理饮用水离子交换树脂性能比较 |
2.1 概述 |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运行 |
2.2.4 分析项目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离子交换树脂对SO_4~(2-)的交换速率 |
2.3.2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性能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艺参数对有机氮生成过程的影响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选取特征含氮有机物 |
3.3.2 树脂形态的影响 |
3.3.3 树脂体积的影响 |
3.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6 反应pH的影响 |
3.3.7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子交换树脂产生有机氮的机理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2.1 离子交换柱实验 |
4.2.2 树脂模拟实验 |
4.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有机氮浓度变化规律 |
4.3.2 离子交换树脂性能变化 |
4.3.3 树脂官能团氧化机理 |
4.3.4 树脂FT-IR分析 |
4.3.5 扫描电镜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消毒降解含氮有机物及其反应路径的初探 |
5.1 概述 |
5.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消毒效率差异分析 |
5.3.2 消毒产物及其路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8)化学气相沉积法表面修饰活性炭及其吸附金硫代硫酸根络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性质简述 |
1.1.1 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1.1.2 金的用途 |
1.2 提金技术简介 |
1.2.1 混汞法 |
1.2.2 氰化法 |
1.2.3 非氰提金法 |
1.3 硫代硫酸盐浸液中金的回收方法 |
1.3.1 置换法 |
1.3.2 溶剂萃取 |
1.3.3 电积冶金法 |
1.3.4 吸附法 |
1.4 活性炭吸附回收硫代硫酸盐浸液中的金 |
1.4.1 活性炭的表面性质 |
1.4.2 活性炭的改性方法 |
1.4.3 活性炭吸附法回收金的优势 |
1.5 课题的提出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硫代硫酸盐法提金技术存在的问题 |
1.6.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吸附液的制备 |
2.3.1 H_3AuCl_4的制备 |
2.3.2 金吸附液Au(S_2O_3)_2~(3-)的制备 |
2.4 气相沉积硫脲改性活性炭的制备 |
2.4.1 吸附实验 |
2.4.2 解吸实验 |
2.5 实验分析方法 |
2.5.1 溶液中金浓度的测定方法 |
2.5.2 活性炭的表征方法 |
第三章 化学气相积法表面修饰活性炭吸附金的实验研究 |
3.1 气相沉积硫脲改性活性炭的条件优化 |
3.1.1 气相沉积时间对金回收率的影响 |
3.1.2 气相沉积温度对金回收率的影响 |
3.1.3 硫脲剂量对金回收率的影响 |
3.2 吸附液性质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3.2.1 吸附液pH对改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3.2.2 接触时间对改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3.2.3 吸附液温度对金回收率的影响 |
3.2.4 金浓度对改性炭回收金的影响 |
3.2.5 硫代硫酸钠浓度对金回收率的影响 |
3.3 气相沉积硫脲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吸附模型 |
3.3.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3.3.2 吸附等温模型 |
3.3.3 吸附热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学气相积法表面修饰活性炭吸附金的表征 |
4.1 表面形貌及能谱 |
4.2 红外表征 |
4.3 孔隙结构表征 |
4.4 XPS分析 |
4.5 吸附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干扰离子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1 铜离子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2 氨浓度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3 乙二胺浓度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4 氨-铜摩尔比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5 乙二胺-铜摩尔比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6 亚硫酸钠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7 硫酸钠对改性活性炭吸附金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载金炭的解吸-循环工艺 |
6.1 载金炭的解吸方法探索 |
6.2 改性炭的重复利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9)离子液体固载与低共熔溶剂分子印迹高效分离刺五加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刺五加原料 |
1.1.1 刺五加简介 |
1.1.2 刺五加中主要活性成分 |
1.2 离子交换树脂 |
1.2.1 离子交换树脂分类 |
1.2.2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领域 |
1.3 离子液体固载技术 |
1.3.1 离子液体固载大孔树脂的制备方法 |
1.3.2 离子液体固载大孔树脂的应用 |
1.4 低共熔溶剂萃取技术 |
1.4.1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
1.4.2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
1.5 分子印迹技术 |
1.5.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
1.5.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 |
1.6 研究背景及内容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2 离子交换树脂水解刺五加结合态异嗪皮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HPLC-MS法测定异嗪皮啶 |
2.3.2 异嗪皮啶标准曲线测定 |
2.3.3 水解实验单因素分析 |
2.3.4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水解刺五加苷B1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孔树脂固载离子液体富集异嗪皮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测定分析 |
3.3.2 静态吸附与解吸结果分析 |
3.3.3 吸附等温线结果分析 |
3.3.4 吸附动力学结果分析 |
3.3.5 解吸动力学结果分析 |
3.3.6 动态吸附解析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低共熔溶剂微波辅助萃取刺五加中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PLC法测定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 |
4.3.2 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标准曲线测定 |
4.3.3 单因素分析 |
4.3.4 方法学考察 |
4.3.5 微波萃取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低共熔溶剂修饰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PLC法测定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 |
5.3.2 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和异嗪皮啶标准曲线测定 |
5.3.3 评估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
5.3.4 MIPs-SPE过程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改性硅胶吸附回收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提金技术研究进展 |
1.1.1 提金技术 |
1.1.2 硫代硫酸盐提金进展简介 |
1.1.3 硫代硫酸盐提金机理 |
1.2 影响硫代硫酸盐浸金的主要因素 |
1.2.1 硫代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
1.2.2 氨浓度的影响 |
1.2.3 铜离子浓度的影响 |
1.2.4 pH值的影响 |
1.2.5 氧的影响 |
1.2.6 浸出温度的影响 |
1.2.7 伴生矿物的影响 |
1.2.8 助浸剂的影响 |
1.2.9 其他因素的影响 |
1.3 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的回收 |
1.3.1 置换法 |
1.3.2 溶剂萃取法 |
1.3.3 电沉积法 |
1.3.4 吸附法 |
1.4 硅胶吸附回收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的金 |
1.4.1 硅胶孔结构 |
1.4.2 硅胶改性方法 |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剂及设备 |
2.1.1 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试剂配制 |
2.3 吸附实验方法 |
2.4 样品分析及表征方法 |
2.4.1 化学分析方法 |
2.4.2 仪器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硅胶的改性方法及表征 |
3.1 未改性硅胶吸附Au(S_2O_3)_2~(3-) |
3.1.1 未改性颗粒硅胶、柱层析硅胶吸附Au(S_2O_3)_2~(3-) |
3.1.2 柱层析硅胶的物理化学特性 |
3.2 物理改性吸附Au(S_2O_3)_2~(3-) |
3.3 化学改性吸附Au(S_2O_3)_2~(3-) |
3.3.1 酸改性吸附Au(S_2O_3)_2~(3-) |
3.3.2 碱改性吸附Au(S_2O_3)_2~(3-) |
3.3.3 氧化改性吸附Au(S_2O_3)_2~(3-) |
3.3.4 金属盐改性吸附Au(S_2O_3)_2~(3-) |
3.3.5 有机物改性吸附Au(S_2O_3)_2~(3-) |
3.4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工艺优化吸附Au(S_2O_3)_2~(3-) |
3.4.1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乙醇溶液浓度对吸附金的影响 |
3.4.2 改性时间对吸附金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TMAB改性硅胶吸附Au(S_2O_3)_2~(3-)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 吸附液性质对改性柱层析硅胶吸附Au(S_2O_3)_2~(3-)的影响 |
4.1.1 pH值的影响 |
4.1.2 吸附温度和Au(S_2O_3)_2~(3-)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4.1.3 吸附液中氧的影响 |
4.2 吸附物质表征 |
4.2.1 改性柱层析硅胶吸附前后IR表征 |
4.2.2 改性柱层析硅胶吸附前后SEM表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四、大孔强碱树脂吸附铼的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53E树脂从碱性浸出液中综合回收铀铼研究[A]. 李大炳,康绍辉,牛玉清,曹令华,曹笑豪,叶开凯,宋艳,王皓.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七卷)——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铀矿冶分卷), 2021
- [2]吸附法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洪雷,丁倩云,亓祥坤,常青. 环境化学, 2021(07)
- [3]湿法再生CO2空气捕集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倪佳. 西北大学, 2021(12)
- [4]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中药根皮苷的吸附行为[J]. 司承运,胡浩,程婧柔,田苗苗,戴思雨,李若璇,范儒枫,杨晨亮,皮志鹏,徐开俊.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20(06)
- [5]粉末离子交换树脂控制SA超滤膜污染行为研究[D]. 刘念.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6]聚苯乙烯精氨酸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 付玉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离子交换树脂净化饮用水过程中微量有机氮的生成控制及后续消毒工艺对其转化的影响研究[D]. 何婧. 深圳大学, 2020(10)
- [8]化学气相沉积法表面修饰活性炭及其吸附金硫代硫酸根络离子的研究[D]. 王朝武.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离子液体固载与低共熔溶剂分子印迹高效分离刺五加活性成分研究[D]. 李俊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改性硅胶吸附回收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金的可行性研究[D]. 王锦柯.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