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增长点

围绕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增长点

一、围绕调整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论文文献综述)

任保平[1](2021)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中研究指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培育新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过程中,带动能力强、潜在增长率高、具有巨大市场需求、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增长态势的产业或者部门。从决定发展格局和新增长点的产业、需求、技术等因素出发,中国未来的新增长点应该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人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新的产业增长点、新的消费增长点、新的投资增长点、新的区域增长极、新的开放增长点。培育新增长点需要着力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实施工业化延伸战略、积极推动高水平的开放。

刘文娟[2](2020)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马克思看来失业问题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失业现象大规模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技术基础的提高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业问题,这是一个关乎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即使我国人口红利优势不如往昔,但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仍旧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经济发展动力正发生深刻变革的新的历史环境中,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在形成和发生机制、内在结构、解决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的特点及矛盾,从而使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复杂与突出。解决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破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失业难题,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相符合的失业治理机制,已成为理论和实践上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探讨解决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失业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马克思失业理论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失业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失业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失业的研究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失业问题的生成机理以及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要启示,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论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失业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背景做了系统的梳理,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失业的本质、失业产生的机理、失业人口的不同形式、失业人口的作用以及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等五个方面相关论述归纳为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为解决现实失业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全方位多层次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发生的机制,既有我国内部问题也有外部国际环境,既着眼于经济因素也关注政治因素,并阐明各因素间的联系,为文章后续章节做铺垫。第三部分提出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重要启示,通过分析马克思的逻辑思路,得出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失业问题,在发展中协调各方力量,为治理失业问题破除障碍。第四部分落实到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失业实际,提出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主要路径。

孟溦蕾[3](2018)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使得通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而从整体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综合素质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深入发展阶段追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的宏观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而上述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就在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和缺陷仍在持续发挥影响和效力所导致。因此,实现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克服和有力消解,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哲学表述,其内在地包含经济生产方式﹙简称为经济方式﹚、政治生产方式﹙简称为政治方式﹚、文化生产方式﹙简称为文化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简称为社会方式﹚和生态生产方式﹙简称为生态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哲学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讲,旨在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角度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深刻挖掘基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所体现的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架构以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为既有逻辑前提和内在展开线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应具有的整体性逻辑体系,从而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新基点。从实践层面来讲,目的在于对科学揭示和准确反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重大意义、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和科学内涵、所呈现的新的特点、要求和趋势、所蕴涵的系统全面性深刻变革本质作出新的尝试和努力,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和力量。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重新解读了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提供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背景并据此确定由理论推演到实践探索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社会哲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进程为基点,分别对作为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组成内容的经济方式之经济力与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治方式之政治力与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方式之文化力与文化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方式之社会力与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方式之生态力与生态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对呈现在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具体作用路径作出系统性架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总体性角度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总结。旨在以本文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论述为基础,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进行总体性概括和说明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韩莉,战炤磊[4](2017)在《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与模式——以江苏为例》文中提出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速换挡丝毫没有降低新经济增长点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新常态自身的特征和趋势也会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产生双向影响。江苏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方面,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约束。因此,江苏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方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系统探索新经济增长点的生成模式。

惠盛隆[5](2016)在《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探索》文中认为自1990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不仅学习了国际电子商务发展优势,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融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这种发展方式既对电子商务发展益处颇多,更加利用电子商务模式优化了我国市场环境,刺激了各行各业经济活力,促使电子商务成为经济热词,且热度不减,电子商务模式更成为各行各业研究、模仿,并引进的重点,无形之中,使得电子商务与其他行业共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代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不减,其他行业采用电子商务模式服务于实体经济行业的成果显着,一度使得电子商务将盛行,而实体经济行业将衰退的类似观点甚嚣尘上。相比之下,甘肃受地理环境、信息技术、市场结构、信息基础建设等方面因素掣肘,导致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效果并不理想,进而妨碍了电子商务服务于其他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实践基地的机会。加之,实体经济行业受电子商务冲击,已然显现出其劣势与短板,为扭转并改善实体行业发展路径,不能一味盲目将区域性经济增长点行业聚焦于传统资源类、制造类行业,至少不应将实体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作为高新技术环境中的主流经济发展模式,而应当积极利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培育不同行业发挥其应有潜力,进而从中筛选发展潜力较大的单一,或者几个行业,继续投入优势要素将其培育为区域性增长极,发挥信息技术对实体行业的巨大推动力。尤其对以甘肃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若对信息技术发展不予重视,无法有效合理利用先进技术,那么将会使得经济发展陷入被动局面,造成其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愈加显着。电子商务代表了高新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电子商务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符合科技、市场、经济发展大趋势,这便成为甘肃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次契机。本文以甘肃电子商务与其他各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经济数据,在采用计量方法分析、评价电子商务与其他各个行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索电子商务与其他各个行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其他各个行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其发展效率,最终将其以此种发展模式培育为区域性经济增长点。根据相应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而且各个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针对此种特点,本文构建电子商务与行业发展模式图,并在选取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行业,使其在模式图的指导下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以此论证以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其他行业发展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最后,从不同角度提出完善此种培育模式的有效路径。

张鑫[6](2016)在《成都市经济增长重心区域转移研究》文中提出成都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重要中心,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内陆经济发展高地,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从成都市2006-2014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出发,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成都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及现状和成都9区10县(市)的单个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数理与计量分析。在成都市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利用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2006-2014年成都市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和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生产要素的主要贡献。在经济重心移动分析中,通过利用经济重心模型,选择区域经济增长点空间距离和区域经济增长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两个指标,得出了成都市经济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结论。通过数理和模型分析相结合,得出成都市经济增长重心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内各个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不协调;区域内各个经济增长点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行政性和非行政性的阻扰影响区域内资源自由流动等问题。就以上问题分析了原因在于:内部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不同引起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分配不均匀引起了经济增长点增长总量差异,地形地势和土地资源是制约成都市经济进一步向东南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考评体制影响了区域内产业转移和资源流动。根据以上原因,结合“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着力创新驱动,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三圈层,推动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加强成都市经济重心转移的长效机制建设;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区域内资源自由流动。综合以上分析、结论和对策,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成都市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辖区内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徐换歌[7](2015)在《松江区新经济增长点研究——兼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文中提出新经济增长点是指那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理念以及产品等,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经济增长点理论进行分析,构建有关松江区新经济增长点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测度松江区的新经济增长点,从而提出地方政府间就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而展开协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赵文佳[8](2015)在《金州新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4月,大连市实施了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开发区和金州区的基础上,成立了大连金州新区管理委员会,成为大连市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州新区作为新市区的核心区,要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新跨越,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促使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来启动新的发展引擎,拓展新的增长空间。随着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加速融合发展,作为先导区的金州新区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的开发开放中,特别是在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大的背景下,金州新区将如何培育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金州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来研究金州新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研究的必要性。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和SWOT分析法分析当前金州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而确定新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方向。本文提出了金州新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总体方案,认为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发展;培育政策支持环境,形成政策体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积蓄智力资源;完善政策考核体系。

李建柱[9](2014)在《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这一发展战略上所存在的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多重制约因素,以及为摆脱上述问题而应该采取的可行对策。根据这一研究设想,全文六章分别解决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制约因素、国外经验借鉴和本地应对措施等六大问题。导论认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是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保存、传承、创新关东特色地域文化的可行之举,也是增强东北地区文化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必将对区域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方式、区域经济文化综合竞争力,乃至区域特色文化文明的保存和传承等产生长期、持续而显着的影响。第2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若干文化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同时,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特殊语境和特殊指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当代西方思想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权利理论、思想市场理论等新观点,应深入研究上述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大胆吸收其理论精华,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第3章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历史。东北文化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现代印书馆和新式报纸,其后经过民国初期、伪满洲国时期、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等五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表演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动漫游戏等四大优势产业部门,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新经济增长点奠定了产业基础。第4章将产业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到对制约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生长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分析中,认为制约东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既有体制性问题,也有制度性缺陷;既有自然地理区位原因,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该章主要讨论了自然地理区位、人才队伍、资本、文化体制、投融资渠道等五大制约因素,创造性地论述了文化产业观念和文化产业环境两大因素。东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特殊的文化品格,这种包容开放、多元一体的关东文化品格属于典型的北方文化涵养出来的文化品格,它正面表现为诚恳直爽、热情泼辣、幽默风趣的文化性格;反面则表现为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过度粗放的缺陷,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这种具有双重性的文化品格衍生出了一些错误的文化产业观念,例如“文化技术化”思维、“文化泛经济化”思维,文化管制思维等,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上述认识误区。针对当前东北地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保守氛围,在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和创意阶级理论创始人佛罗里达观点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文化环境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作用,提出科学理想的文化产业环境应该具有“自由宽松、包容开放、竞争激励”的特征。受上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面临如下五大问题。一是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产业法规不健全;二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产业产品链条不完整,价值链条低端化;四是文化产业还存在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和农村、骨干大型文化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之间的三大发展不平衡现象;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第5章探讨了文化产业强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培育文化产业的举措和启示。日韩两国政府在健全政府文化职能机构、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等方面,美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开放思想市场等方面的做法,都为东北地区振兴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第6章尝试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对策。东北地区要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首要之举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确定双方各自的职责角色,坚持发挥政府的先导性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不当干预,发挥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杠杆作用,引导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有序进入文化产业资金紧缺的环节,同时要提高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防控文化产业风险,防止文化资源浪费。第三,东北文化产业要超越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关键还在于多出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文化作品的商业化、产业化。第四,要逐步推进文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和结构,发挥对外出口特殊区域对文化开放的支持作用。

陈兵建,吕艳丽[10](2013)在《煤炭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以阜新和焦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核心。以阜新和焦作这2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它们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以及带给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启示。要使煤炭资源型城市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同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同步进行;把握好转型时机,及早谋划和开展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和培育工作;实施项目带动,依靠机制创新多渠道筹集资金。

二、围绕调整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绕调整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1)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发展格局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决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及经济增长点的变化
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配套措施

(2)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失业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思想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失业的本质及根源
        (二)资本主义失业的原因
        (三)失业人口的存在形式
        (四)失业人口的双重效用
        (五)关于失业消亡的设想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的发生机制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一)经济新常态的涵义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发生的内部因素
        (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三)失业救助难度较大
        (四)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
        (五)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矛盾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发生的外部因素
        (一)阶段性发生的国际经济危机
        (二)发达国家有意设置的贸易壁垒
        (三)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冲击
        (四)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
第三章 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导向
        (二)必须充分尊重市场对劳动力的调控配置
        (三)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升就业质量
        (四)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要启示
        (一)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关系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治理结构
        (三)崇尚劳动,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第四章 经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路径
    一、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提供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就地就业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坚持教育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二)开展职业教育转变就业思维
        (三)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化
    三、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创业的渠道
        (一)畅通人才市场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二)鼓励劳动者创业
    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的环境
        (一)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
        (二)建立劳动者工资的浮动机制
    五、健全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坚持党和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协调
        (二)以建立企业劳动冲突管理系统为着手点
        (二)强化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的理论依据
        2.选题的实践依据
        3.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3.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1.论文的研究方法
        2.论文的创新之处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论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1.马克思关于全面生产理论和人类四生活论断
        2.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观点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背景和概念内涵
        2.马克思主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产机制创新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分配制度完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市场体系培育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消费政策调整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坚持党的领导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产业发展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创新建设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道德素质提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化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文化构建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公正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稳定创设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产业发展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消费转型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循环经济机制完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制度调整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节约政策进步
第七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
        1.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
        2.政治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性作用
        3.文化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引性作用
        4.社会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性作用
        5.生态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性作用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方式的创新性作用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治方式的变革性作用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文化方式的推动性作用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方式的牵引性作用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生态方式的促进性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与模式——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增长点的理论演化与内涵界定
二、新常态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双向影响
    (一) 新常态对新经济增长点的积极影响
    (二) 新常态对新经济增长点的消极影响
三、新常态下江苏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制约因素与优势条件
    (一) 开放型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制造业的低端锁定弱化了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空间和产业基础
    (二) 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创造了宽松的氛围
    (三) 发达的产业体系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 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领先的创新能力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动力保障
四、新常态下江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方向
    (一) 文化产业
    (二)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三) 老龄产业和健康产业
五、新常态下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模式:自主创新导向

(5)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
        1.2.1 研究方法介绍
        1.2.2 论文框架结构
        1.2.3 论文创新之处
2 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2.1.2 经济增长点研究现状
        2.1.3 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2.2 电子商务理论
        2.2.1 电子商务的发展
        2.2.2 电子商务的理论支撑
    2.3 经济增长点基本情况
        2.3.1 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
        2.3.2 经济增长点的基本特征
    2.4 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之间的关系
        2.4.1 电子商务促进行业发展为经济增长点
        2.4.2 电子商务影响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4.3 经济增长点引导电子商务发展方向
        2.4.4 电子商务倒逼经济增长点提升质量
3 甘肃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3.1 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2 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3.3 第三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4 筛选甘肃经济增长点
    4.1 甘肃产业横向分析
        4.1.1 三次产业区位熵结果分析
        4.1.2 三次产业比较分析
    4.2 甘肃行业纵向分析
        4.2.1 第一产业内部分析
        4.2.2 第二产业内部分析
        4.2.3 第三产业内部分析
    4.3 甘肃经济增长点筛选
5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探索
    5.1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5.1.1 市场导向为前提
        5.1.2 效益为核心
        5.1.3 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5.1.4 良性互动发展为常态
        5.1.5 资源高效配置为要求
    5.2 甘肃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横向分析
        5.2.1 评价方法选取
        5.2.2 指标选取与优化
        5.2.3 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5.3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探索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
        5.3.1 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的理论支撑
        5.3.2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设计
    5.4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效果模拟与分析
        5.4.1 农业培育模式分析
        5.4.2 建筑业培育模式分析
        5.4.3 批发与零售业培育模式分析
    5.5 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优劣势分析与最优培育模式选择
        5.5.1 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优劣分析
        5.5.2 经济增长点最优培育模式选择
6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甘肃经济增长点的路径分析
    6.1 实行阶段化培育方法
        6.1.1 合理制定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
        6.1.2 实行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点有序发展
    6.2 信息技术引导经济发展
        6.2.1 加强信息技术体系建设
        6.2.2 以信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6.3 促进“行业+电子商务”模式适用性
        6.3.1 深化“行业+电子商务”模式认知度
        6.3.2 拓展“行业+电子商务”模式应用领域
        6.3.3 建立“行业+电子商务”模式试点与反馈机制
    6.4 完善电子商务相关体系
        6.4.1 电子商务相关法律体系
        6.4.2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6.5 明确经济增长核心目标
        6.5.1 行业发展是前提
        6.5.2 经济增长是核心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成都市经济增长重心区域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难点和可能创新点
        1.5.1 难点
        1.5.2 可能创新点
    1.6 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经济增长理论
        2.1.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2.2.2 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2.3 产业结构理论
        2.3.1 三次产业结构分类理论
        2.3.2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4 经济重心理论
        2.4.1 经济重心概述
        2.4.2 经济重心模型
第3章 成都市经济增长重心区域转移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3.1 成都市经济增长分析
        3.1.1 成都市概况
        3.1.2 成都市经济分析
        3.1.3 成都市产业结构与总量分析
    3.2 成都市经济重心区域转移分析
        3.2.1 成都市经济重心移动模型构建
        3.2.2 成都市经济重心模型的计量因素
        3.2.3 计算成都市经济重心的轨迹
        3.2.4 成都市经济重心移动结果分析
    3.3 成都市经济增长重心区域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产业发展驱动因素不同引起产业结构不协调
        3.3.2 区域内资源分配不均匀引起经济增长点总量不平衡
        3.3.3 地理地势、土地资源阻碍成都市经济向东南方向发展
        3.3.4 政府考评体系弱化了经济重心转移
第4章 成都市经济增长重心区域转移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着力创新驱动,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2 统筹三圈层,推动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
    4.3 坚持开放发展,加强成都市经济重心区域转移的长效机制建设
    4.4 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区域内资源自由流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7)松江区新经济增长点研究——兼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经济增长点理论分析
二、研究的指标设计
三、数据分析与结论
四、新经济增长点培育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

(8)金州新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阐述
        1.2.1 经济增长点
        1.2.2 新经济增长点
        1.2.3 新经济增长点的特征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 金州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金州新区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2.1.1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1.2 城市建设进程持续加快
        2.1.3 社会事业与民生发展取得新突破
        2.1.4 创新型城区建设全面启动
        2.1.5 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
    2.2 金州新区选择新经济增长点的SWOT分析
        2.2.1 优势
        2.2.2 劣势
        2.2.3 机遇
        2.2.4 挑战
    2.3 金州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2.3.2 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宽
        2.3.3 产业政策不健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3 金州新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方案
    3.1 四大国家级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经验借鉴
        3.1.1 产业培育方向
        3.1.2 经验与启示
    3.2 原则与目标
        3.2.1 基本原则
        3.2.2 发展目标
    3.3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产业的具体方案
        3.3.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3.2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3.3 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3.3.4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3.3.5 发展传统制造业
        3.3.6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3.4 保障措施
        3.4.1 政策保障
        3.4.2 人才保障
        3.4.3 用地保障
    3.5 方案的可行性
        3.5.1 基础条件
        3.5.2 预期效果
        3.5.3 风险分析与控制
        3.5.4 可行性分析结论
4 金州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
    4.1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4.2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4.3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4.4 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积蓄智力资源
        4.4.1 采取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加快培育人才
        4.4.2 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域外人才
    4.5 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4.6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成果述评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成果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文化产业
        2.1.2 经济增长点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理论
        2.2.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
        2.2.2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
        2.2.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2.2.4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
    2.3 西方学者关于文化资本和文化软权力的理论
        2.3.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2.3.2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
        2.3.3 科斯的思想市场理论
    2.4 几点评论
第3章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3.1.1 清末和民国前期(—1931 年):东北文化产业的萌芽
        3.1.2 伪满洲国时期(1931—1945):虚假繁荣表象下的扭曲发展
        3.1.3 解放战争与建国初期(1945—1955):由灰烬走向繁荣
        3.1.4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6—1978):文化生产的全面非商业化
        3.1.5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7):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重新起步
    3.2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3.2.1 表演艺术产业
        3.2.2 广播影视产业
        3.2.3 新闻出版产业
        3.2.4 动漫游戏产业
第4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4.1 面临的问题
        4.1.1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配套规制不完善
        4.1.2 产业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4.1.3 产品链不完整;价值链低端化
        4.1.4 存在业态、区域、市场主体三大不平衡
        4.1.5 发展动力不足:文化消费、文化贸易和区域增长极
    4.2 制约因素
        4.2.1 自然地理区位与历史文化资源
        4.2.2 区域文化品格与产业发展误区
        4.2.3 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成长环境
        4.2.4 高新技术与创新能力
第5章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日本
        5.1.1 日本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5.1.2 日本内容产业崛起背后的密码
    5.2 韩国
        5.2.1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5.2.2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的支撑措施
    5.3 美国
        5.3.1 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概况
        5.3.2 美国促进版权产业繁荣的举措
    5.4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4.1 突出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是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前提
        5.4.2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克服文化产业资金瓶颈的必由之路
        5.4.3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提供文化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5.4.4 推动国际文化贸易是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渠道
第6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选择
    6.1 明确政府和市场权力边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6.1.1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
        6.1.2 要协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6.2 创新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6.2.1 完善投融资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6.2.2 畅通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
        6.2.3 提高文化资产监管水平,防控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
    6.3 注重创意特色融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精品
        6.3.1 为文化产品提供先进的“内容”来源
        6.3.2 将东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创意特色
        6.3.3 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6.3.4 培育特殊产业技能人才
    6.4 推动文化开放,使区域文化走出去
        6.4.1 提高东北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市场份额
        6.4.2 加强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
        6.4.3 创新东北文化产业对外合作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10)煤炭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以阜新和焦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阜新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实践
2 焦作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实践
3 阜新和焦作成功转型的启示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3.2 改造传统产业, 因地制宜选择并培育接替产业
    3.3 及早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4 重视项目的带动作用
    3.5 建立市场化机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

四、围绕调整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J]. 任保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06)
  • [2]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探析[D]. 刘文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孟溦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与模式——以江苏为例[J]. 韩莉,战炤磊.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5]甘肃经济增长点培育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探索[D]. 惠盛隆. 兰州财经大学, 2016(05)
  • [6]成都市经济增长重心区域转移研究[D]. 张鑫.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 [7]松江区新经济增长点研究——兼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J]. 徐换歌.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8]金州新区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研究[D]. 赵文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7)
  • [9]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李建柱. 吉林大学, 2014(09)
  • [10]煤炭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以阜新和焦作为例[J]. 陈兵建,吕艳丽. 资源与产业, 2013(01)

标签:;  ;  ;  ;  ;  

围绕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增长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