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黄土的变形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耀峰,李涛,张多宏,丁建兴,张彦洪,贾生海[1](2022)在《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厚度大、而且具有结构疏松的特点,主要特性之一就是湿陷性。在总结相关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的基本特征,分析试验的原理以及湿陷性黄土的判定方法,并例举了湿陷性黄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认识的基础上,为同类试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郑佳,庄建琦,孔嘉旭,王世宝,王杰,付玉婷,牟家琦[2](2022)在《基于环剪试验的黄土滑坡失稳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滑坡启动变形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显着,宏观上表现为累积位移-时间曲线呈不同形式增长特征。为了研究不同应力水平下黄土滑坡的剪切变形特性和变形机理,文中开展了不同剪应力条件和不同初始剪应力条件下的非饱和黄土环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阶跃型滑坡变形过程中,衰减蠕变阶段的变形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土体由衰减蠕变形态逐渐过渡到非衰减蠕变形态,在达到启动临界应力后呈现出突变状态,具有明显的"触变性"。直线型滑坡变形过程中,土体剪切位移速率和抗剪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正速率效应;随着剪切位移增加,土体由应变软化特征逐渐转变为应变硬化。结合实例验证了滑坡始终处于"自我调整"状态,外界因素导致滑坡呈现出不同变形行为,试验结果可为黄土滑坡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许健,武智鹏,陈辉[3](2022)在《干湿循环效应下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三轴剪切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干湿循环效应下的数字图像三轴剪切试验、CT扫描试验及扫描电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干湿循环过程的三轴剪切力学行为及微细观结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纤维含量较高试样的三轴剪切鼓胀破坏形态转变为剪切带破坏;干湿循环早期阶段,剪切破坏形态随纤维含量增加,由剪切带破坏转变为鼓胀破坏。干湿循环作用和纤维含量对应力-应变曲线的类型及特征无明显影响,均表现为应变硬化型。破坏偏应力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小,但衰减速率逐渐减小;破坏偏应力随纤维含量增大先增加而后减小,呈抛物线变化特征,存在一个最佳纤维含量为0.6%。CT数均值ME值呈现与破坏偏应力相似的变化规律。干湿循环作用下筋-土界面产生一定的开裂和松弛现象,弱化了纤维的加筋效应,但与素黄土相比,纤维加筋黄土的微观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整体稳定性。构建了干湿循环效应下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的宏细观损伤变量,其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
王浩然,杨卓,纪晓彬,刘霜,梁燕[4](2021)在《改良黄土的强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常需对黄土进行改良以满足工程建设要求。改良黄土强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基于前人研究,总结了各改良黄土的强度、冻融稳定性等。
王谦,刘钊钊,王兰民,钟秀梅,苏永奇,马海萍[5](2021)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国内外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历史和现状的介绍,分析不同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方法的物理化学机制及其研究的主要不足,并根据地基处理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黄土地基抗震设计的任务需求,探讨未来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通过对现有研究和相关领域前沿性科学问题的总结发现:(1)不同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方法的内在机制均主要针对黄土内的架空孔隙和弱胶结等特殊不良结构,通过增加土体密实度和土骨架结构强度,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2)现有黄土地基抗震改良方法中,针对强夯法、挤密桩法的研究和应用较为完备,而在黄土地基设计中防灾目标的统一性、复杂应力及外营力条件下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新型环保加固材料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标准化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3)微生物环保固化技术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改良黄土地基地震动效应特征及动力条件下的土-结相互作用、基于性能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及其标准化应是今后黄土地基抗震处理领域可能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
于文龙,邓国华,亢佳伟[6](2021)在《西安地铁工程降水风险评价及处置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降水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其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和处置是当前地下工程建设的难点。结合西安地质特征、周边环境和工程经验,提出了西安地铁工程降水风险评价体系和处置措施。降水风险评价体系从地层特征、降水深度、接近程度等三个影响周边环境安全的核心因素出发,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据此制定了风险分级处置措施。在风险评价中,重点突出饱和软黄土降水大变形的特征。本文的研究基于大量工程实践,不仅有助于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而且可切实有效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规避城市建成区地铁建设引起的周边环境风险。
刘海鹏,易勇,祁晓强,岳卫民,田甜,蒋应军[7](2021)在《振动压实黄土路基变形特性与预测模型》文中指出为揭示列车荷载作用下黄土路基变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西韩城际铁路沿线黄土为例,选择适当的试验参数,研究振次、路基深度和含水率对振动压实黄土路基弹性变形和累积塑性变形的影响和变形量,并提出累积塑性变形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振次增加变形减小,在大于2 000后趋于稳定;深度增加变形减小,深度从0.5 m增加到3.5 m,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分别减小了87%、94%;含水率增加会增大黄土路基变形7%以上;不同层位的黄土路基累计变形预测模型与实测值相关性超过90%。因此,黄土路基应注重防水排水措施,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提升整体稳定性。
于永堂,张龙,郑建国,黄晓维[8](2021)在《重塑黄土的钻孔剪切变形与强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钻孔剪切试验是一种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原位测试新方法,近年来在国内被逐步推广应用。为揭示重塑黄土的钻孔剪切变形与强度特性,对传统钻孔剪切仪进行改进,增加法向位移和剪切位移观测系统,设计钻孔剪切室内模型试验装置,通过模型试验探讨首级法向压力、分级法向压力增量、固结时间和加载剪切方式等对抗剪强度参数测试结果的影响规律,并总结钻孔剪切试验参数的控制方法,用于指导采用垫层法和挤密法处理黄土地基的钻孔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法向位移曲线包括初始变形段、似弹性变形段和塑性变形段;剪切位移曲线包括似弹性增大段、塑性变形段和剪切破坏段;施加的法向压力应控制在法向位移曲线的似弹性变形段范围内;分级加载剪切法与分别加载剪切法测得的抗剪强度参数差异不显着,前者较于后者的黏聚力偏小2.3~3.5 kPa,内摩擦角偏大0.8°~2.4°。
李又云,谢柯,孙永梅,李佳[9](2021)在《大截面旋喷桩加固黄土隧道及其浸水模型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已成为防止隧道病害的一种常用手段。以傅家窑1隧道为依托,结合该隧道旋喷桩隧底加固实际,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对该隧道在开挖与浸水两阶段条件下的隧道受力与变形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期,基底桩土应力比为1.1~1.2,贯通后,墙脚处桩土应力比为1.4左右,墙脚处加固桩承载性得到有效发挥。在浸水条件下,随着饱水锋面移至各测点位置处,各测点的围岩径向压力和切向应力均有一定程度增加,在饱水锋面移至桩底后,隧道基底承载能力减弱,出现整体下沉现象,各测点围岩径向压力和切向应力均出现降低。饱水锋面移至隧底时,隧底受到的基底压力最大,同时桩土应力比也达最大值,为1.1~1.9。饱水锋面移至桩底时,隧道发生急剧沉降,且沿隧底横向差异变形明显,易导致仰拱中部鼓起,严重时仰拱出现鼓起破坏。
郭洁,刘卫辉,贺志坚,宋朝辉[10](2021)在《原状黄土的非线性弹性损伤本构模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黄土地区工程的逐渐增多,对黄土力学本构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原状黄土的三轴压缩变形试验,研究应力–应变和应变–体变曲线的变化特征,初步分析原状黄土的损伤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描述原状黄土变形特性的本构关系,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合理性。
二、陕西黄土的变形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黄土的变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土增湿变形的基本特征 |
2 湿陷性黄土试验原理方法研究 |
2.1 单轴湿陷变形试验 |
2.2 三轴湿化试验 |
2.3 原位浸水试验 |
3 黄土湿陷性判定 |
4 工程应用 |
5 结语 |
(2)基于环剪试验的黄土滑坡失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案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阶跃型滑坡剪切特征 |
2.2 直线型滑坡剪切特征 |
3 讨论 |
4 结论 |
(3)干湿循环效应下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三轴剪切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材料与试样制备 |
2.1 试验用土 |
2.2 玄武岩纤维 |
2.3 试样制备 |
3 试验方案 |
3.1 干湿循环试验 |
3.2 数字图像三轴剪切试验 |
3.3 CT扫描试验 |
3.4 SEM试验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剪切破坏形态及表面轴向应变场 |
4.2 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偏应力 |
4.3 干湿循环效应下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细观结构 |
4.4 干湿循环效应下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微观结构 |
5 讨论 |
6 结论 |
(4)改良黄土的强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土壤固化剂发展情况 |
2 固化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2.1 传统固化剂 |
2.2 有机土壤固化剂 |
2.3 生物酶类土壤固化剂 |
3 固化剂改良黄土的强度分析 |
3.1 传统固化剂 |
3.1.1 水泥固化黄土 |
3.1.2 二灰土改良黄土 |
3.2 新型高分子材料黄土固化剂 |
3.2.1 SH型固化剂 |
3.2.2 TX型固化剂 |
3.3 生物酶类固化剂 |
4 结论 |
(5)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基于物理加固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
1.1 强夯法 |
1.2 挤密桩法 |
1.3 黏性土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 |
1.4 加筋处理技术 |
2 基于化学加固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
2.1 水泥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 |
2.2 石灰改良黄土抗震处理技术 |
2.3 化学灌浆及酸改性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 |
2.4 工业废弃物加固黄土的抗震性能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评述 |
3.1 黄土地基设计中防灾目标的统一性 |
3.2 复杂应力及外营力条件下改良黄土的动力特性 |
3.3 新型环保加固材料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 |
3.4 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的标准化 |
4 研究展望 |
4.1 微生物环保固化技术在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中的应用 |
4.2 改良黄土地基地震动效应特征及动力条件下的土—结相互作用 |
4.3 基于性能的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及其标准化 |
5 结论 |
(6)西安地铁工程降水风险评价及处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水层性质及降水特征 |
1.1 含水层特征 |
1.2 地下水位埋深特性 |
2 降水风险评价体系 |
2.1 地层特性分类 |
2.2 降水深度分级 |
2.3 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级 |
2.4 降水影响接近程度 |
2.5 降水引起周边环境风险评定 |
3 降水风险处置措施 |
4 应用实例 |
5结论 |
(7)振动压实黄土路基变形特性与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1.1 试验土样 |
1.2 动三轴试验方法 |
2 试验参数 |
2.1 研究点位 |
2.2 轴向固结应力σ1 |
2.3 围压σ3 |
2.4 不同深度动应力 |
3 弹性变形行为分析 |
3.1 影响因素 |
3.1.1 弹性应变与振次的关系 |
3.1.2 弹性应变与路基深度的关系 |
3.1.3 含水率 |
3.2 弹性变形量 |
4 累积塑性变形行为分析 |
4.1 影响因素 |
4.1.1 累积塑性应变与振次的关系 |
4.1.2 累积塑性应变与埋深的关系 |
4.1.3 累积塑性应变与含水率的关系 |
4.2 累积塑性变形量 |
4.3 预测模型 |
5 结论 |
(8)重塑黄土的钻孔剪切变形与强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装置及原理 |
2.1 试验装置 |
2.2 试验原理 |
3 试验概况 |
3.1 土样的基本性质 |
3.2 试样制备与成孔 |
3.3 试验方法与过程 |
4 钻孔剪切变形特性 |
4.1 固结过程的法向变形特性 |
4.2 剪切过程的剪切变形特性 |
5 钻孔剪切强度特性 |
5.1 首级法向压力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
5.2 法向压力增量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
5.3 固结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规律 |
5.4 加载剪切方式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
6 工程实例 |
7 结论 |
(9)大截面旋喷桩加固黄土隧道及其浸水模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 |
3 模型试验设计 |
3.1 模型试验材料 |
(1)围岩 |
(2)衬砌 |
(3)旋喷桩 |
3.2 模型试验装置 |
3.3 模型监测点布设 |
3.4 隧道开挖及工后浸水过程 |
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4.1 隧道结构形态的变化 |
4.2 开挖过程中隧道受力分析 |
(1)基底上部结构受力 |
(2)旋喷桩加固基底受力 |
4.3 浸水条件下隧道受力分析 |
(1)基底上部结构受力 |
(2)旋喷桩加固基底受力 |
4.4 结构压力的动态变化 |
4.5 隧底围岩变形分析 |
5 结论 |
(10)原状黄土的非线性弹性损伤本构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状黄土的损伤机制 |
1.1 原状黄土的变形特性 |
1.2 原状黄土的损伤机制 |
2 非线性弹性损伤的本构模型 |
2.1 本构关系 |
2.2 损伤参数 |
3 模型验证 |
4 结束语 |
四、陕西黄土的变形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分析研究[J]. 杨耀峰,李涛,张多宏,丁建兴,张彦洪,贾生海.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02)
- [2]基于环剪试验的黄土滑坡失稳机理研究[J]. 郑佳,庄建琦,孔嘉旭,王世宝,王杰,付玉婷,牟家琦.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 [3]干湿循环效应下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三轴剪切力学行为研究[J]. 许健,武智鹏,陈辉. 岩土力学, 2022(01)
- [4]改良黄土的强度特性研究[J]. 王浩然,杨卓,纪晓彬,刘霜,梁燕. 江苏建材, 2021(06)
- [5]黄土地基抗震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谦,刘钊钊,王兰民,钟秀梅,苏永奇,马海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1
- [6]西安地铁工程降水风险评价及处置措施研究[J]. 于文龙,邓国华,亢佳伟.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1(06)
- [7]振动压实黄土路基变形特性与预测模型[J]. 刘海鹏,易勇,祁晓强,岳卫民,田甜,蒋应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32)
- [8]重塑黄土的钻孔剪切变形与强度特性研究[J]. 于永堂,张龙,郑建国,黄晓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 [9]大截面旋喷桩加固黄土隧道及其浸水模型实验研究[J]. 李又云,谢柯,孙永梅,李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
- [10]原状黄土的非线性弹性损伤本构模型[J]. 郭洁,刘卫辉,贺志坚,宋朝辉. 建筑技术,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