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溶液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摘要)

681溶液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摘要)

一、681溶液治疗念珠菌阴道炎(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郭红宇[1](2012)在《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环境中氧化应激状况及其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生殖系统炎症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等。阴道炎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最为多发,常见的阴道炎有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病及细菌性阴道病。目前,对于阴道炎的具体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阴道炎在临床上常见,还是其它疾病,如艾滋病、流产后子宫内膜炎、流产及早产等的危险因素,但是却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因此,深入研究阴道内菌群失调与各种类型的阴道炎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已成为当前女性阴道炎的预防和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女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中氧化抗氧化物活性与阴道炎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我们利用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病例资源: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中氧化物含量、抗氧化物活性及其所致的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相关研究。该研究可为女性阴道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目的本论文探讨三种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阴道乳酸杆菌的状况及相互关系,利用刮取的女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黏膜细胞,研究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各类阴道炎患者阴道粘膜细胞的凋亡途径,比较不同类型的阴道炎致阴道粘膜细胞凋亡途径的差异,并探讨阴道分泌物中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水平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1、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菌的检测应用棉拭子获取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溶于生理盐水中,用pH试纸法检测阴道分泌物的pH值,用盐水法和分泌物涂片的方法检病原微生物类型及乳酸杆菌的数量。2、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过氧化物及抗氧化酶活性研究方法:应用棉拭子获取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酶检测储备液,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阴道炎分泌物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以及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及维生素C (Vitamin C、VC)的活性或含量,探讨氧化物、抗氧化物质与阴道pH值、乳酸杆菌含量的关系。3、氧化应激诱导的阴道黏膜细胞凋亡研究方法:利用临床获取的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DNA Ladder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种阴道炎阴道黏膜细胞的细胞活性及凋亡情况。观察阴道炎患者阴道黏膜上皮细胞活性和染色质DNA的变化,检测caspase3、Bcl-2、Bax、Cyto C、Grp78、CHOP、caspase12水平,从而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抗氧化物酶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改变与阴道炎患者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1、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菌的检测结果1.1对197例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阴道炎及滴虫阴道炎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细菌性阴道炎为66例,占33.5%;念珠菌性阴道炎为73例,占37.05%;滴虫性阴道炎为58例,占29.44%。三种阴道炎的发病率比较接近,但以念珠菌性阴道炎最多。我们还发现三种阴道炎患者的年龄(平均34.5岁)与无阴道炎妇女的年龄(平均35.1岁)无显著差异性。1.2阴道分泌物中pH分析显示:197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均大于4.5,pH显著升高,而无阴道炎女性的阴道分泌物pH值绝大部分都小于4.5。三种阴道炎的阴道分泌物中,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pH最高。1.3阴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检出率分析显示:三种阴道炎阴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检出率的降低与患阴道炎的危险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检出率低就增高了患阴道炎的危险度,且由OR的变化(对照组1.000、细菌性/念珠菌性/滴虫性阴道炎分别为8.784/4.316/16.564)可知阴道乳酸杆菌降低幅度越大,患阴道炎的风险度就越高。滴虫性阴道炎患者检出率最低,为12.07%,其患阴道炎的危险度增加至16.564,位于各类型阴道炎之首。2、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抗氧化酶活性研究结果:2.1阴道分泌物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分析显示:197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之间无显著性。3种阴道炎治疗后,MDA的水平均明显降低,达到了正常对照组水平。三种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H20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H202水平,组间比较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H202水平显著的高于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菌阴道炎H202水平,阴道炎治疗后,H20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2.2阴道分泌物中抗过氧化物(酶)分析显示: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阴道炎、滴虫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CA1、SOD、V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念珠菌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CAT活性低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接受治疗后,各组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CAT、SOD、 VC均可恢复至正常水平。3、抗氧化物(酶)与阴道黏膜细胞凋亡研究结果3.1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aspase3的活性,发现在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阴道炎、滴虫阴道炎阴道黏膜细胞中剪切的有活性的caspase3表达大量增加。同时,DNA梯子试验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三种阴道炎黏膜上皮细胞的核酸可形成明显的DNA梯子。3.2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黏膜细胞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通过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的经典标记蛋白Bcl-2和Bax,结果证实在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黏膜细胞Bcl-2表达显著的降低,而Bax的表达显著升高。3.3念珠菌阴道炎、滴虫阴道炎患者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途径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试验证实念珠菌阴道炎、滴虫阴道炎患者阴道黏膜细胞中Grp78、CHOP、活性caspase12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升高。结论1.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阴道炎和滴虫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乳酸杆菌的检测率下降、pH值升高,说明三种阴道炎的阴道菌群环境遭到破坏。2.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阴道炎和滴虫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脂质过氧化物MDA和氧化物H202的含量升高,抗氧化物SOD、CAT及VC活性或含量降低,说明三种阴道炎患者受到氧化应激的影响。3.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受到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的影响,念珠菌阴道炎和滴虫阴道炎受到内质网应激途径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杨栋梁[2](2018)在《共轭聚合物荧光探针及其离子检测与生物成像研究》文中指出共轭聚合物作为独特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质轻、低成本、结构可设计性以及可柔性加工等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电池以及半导体存储器等领域。共轭聚合物还具有高光吸收、高荧光量子效率及作为“分子导线”所具有的荧光信号放大属性,能作为光信号捕捉、放大单元,被应用于离子检测、生物大分子探测、生命过程示踪及成像。金属离子作为环境污染物、生物体内酶和蛋白活性构成因子,其含量、价态变化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共轭聚合物的荧光特性使得其在金属离子荧光检测方面表现出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势。但当前可用于铜铁双金属离子响应的共轭聚合物荧光探针报道较少,可实现胞内检测的共轭聚合物纳米探针更少;此外,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潜在的安全性,仍有待探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系列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共轭聚合物,并据此构筑相应的荧光探针,进而展开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设计合成双金属离子响应的共轭聚合物化学传感器;2、设计合成可用于胞内Fe3+检测的两性离子共轭聚合物纳米荧光探针;3、设计合成脂质包裹的红光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并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初步研究其生物安全性及其体内荧光成像。1、合成一种含二酮聚苯撑乙炔共轭聚合物(PDMDBM),并可实现对Cu2+和Fe3+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其中,PDMDBM对Cu2+和Fe3+的荧光检测限分别为5 nM和400 nM,且Cu2+和Fe3+对PDMDBM的荧光淬灭常数分别为1.28×108 M-1和2.4×104 M-1。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紫外光谱可实现Cu2+和Fe3+混合液中Fe3+的检测。这些结果表明PDMDBM未来可作为Cu2+和Fe3+选择性检测的荧光探针。2、设计合成主链含四苯乙烯及芴芳香撑乙炔共轭聚合物(PFTPE),并在其侧链修饰两性离子基团。PFTPE与磷脂通过再沉淀法制得脂质功能化纳米颗粒(lipid-PFTPE NPs)。所制得的lipid-PFTPE NPs与PFTPE NPs相比具有更高的细胞染色效率。所得lipid-PFTPE NPs颗实现对Fe3+选择性的检测,且抗环境干扰能力强。该荧光脂质纳米颗粒在细胞微管、网格蛋白及微囊膜的辅助下进入细胞,并可在胞内实现对Fe3+的检测。3、合成主链含四苯乙烯及BODIPY芳香撑乙炔共轭聚合物(PBPTPE),该聚合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且在610 nm处有个荧光发射峰。将其制成功能纳米颗粒具有好的光稳定性且抗环境干扰强。体外细胞及溶血实验表明PBPTPE NPs具有较好的细胞及血液相容性。斑马鱼毒性评估表明PBPTPE NPs对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和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对机体氧化应激及免疫相关的参数指标无显著副作用。另外,通过体内血管造影成像说明PBPTPE NPs可作为动物体内的荧光探针。4、评估小脂肪酸分子顺-2-十二烷烯酸(BDSF)群体感应分子对小鼠阴道炎的预防效果。同时,利用基因敲除对BDSF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朱洁[3](2020)在《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妇科阴道炎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十分严重,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病(BV)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最为常见,约70%以上和30%-5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BV和VVC。且众多属于经常感染,亦难治愈,而BV、VVC患者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和对抗生素的持续耐药性被认为是发病的常见因素[1-4]。在临床治疗上,常使用外用药物双胍类消毒剂和防腐剂醋酸氯己定(CHA)进行抗菌治疗。但高浓度的CHA会刺激粘膜,有些病人长期或经常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过敏反应及副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菌肽(AMP)具有广谱、快速的抑菌活性、不易受到细菌和真菌对传统抗生素耐药突变的影响,与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等优点,逐渐成为新型抗感染药物的重要候选分子,但存在成本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就抗菌肽和CHA进行联合用药的抗菌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抗细菌活性、抗真菌活性以及抗相应的生物被膜的活性和作用机理,希望通过联合用药,旨在不仅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活性潜能,还能降低成本、减少用药量、降低药物本身的毒性和过敏性等不利因素。1.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研究我们选择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和它的对映异构体HPRP-A2与CHA分别进行单独或联合用药,并通过在体内和体外实验对其抗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用药中,HPRP-A2抗菌活性比HPRP-A1略高,CHA则显示出较弱抗菌活性。结合到抗菌肽的抗菌机理及活性影响因素,即HPRP-A1和HPRP-A2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机理和手性特性无关,抗菌活性取决于α-螺旋和两亲结构的影响[5],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归功于D-型的HPRP-A2对蛋白酶降解的稳定造成的。有趣的是,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显示出更强的抗菌活性,且除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相加作用外,联合用药组对其他细菌和真菌均具有协同抗菌作用,而溶血活性明显降低,证实其降低了药物的毒性。细菌和真菌阴道炎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证实,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后,高浓度组抑菌率达到99.9%(P<0.001),对阴道炎的症状有非常明显的改善。2.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为了研究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机理,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了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菌细胞壁的LPS结合能力、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和与DNA的结合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抗菌肽比CHA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HPRP-A1/HPRP-A2单独用药与外源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 055:B5中LPS孵育后表现出显著的结合能力;CHA与LPS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弱;联合用药后,虽然都能与LPS相结合但与单独药物组相比结合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推测:药物对LPS的抑制可能是抗菌肽的作用机理之一。HPRP-A1/HPRP-A2和CHA单独或联合用药均不会产生ROS,真菌的耗氧量没有增加;HPRP-A1/HPRP-A2与CHA单独用药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分别与HPRP-A1/HPRP-A2单独用药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HA单独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抗菌肽HPRP-A1/HPRP-A2在较高浓度时可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核中的DNA结合,CHA在较高浓度时则不能与DNA结合,说明抗菌肽HPRP-A1/HPRP-A2的抑菌活性不仅取决于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还可能与细菌LPS和DNA的结合能力有关。3.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活性对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处理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的活性研究证实,与之前测定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相比,单独的HPRP-A1/HPRP-A2和CHA组分别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最低生物被膜浓度(MBIC)的数值均有所增高,联合用药组在细菌和真菌的处理中均具有协同作用;单独抗菌肽或CHA均能预防生物被膜的生成,细菌或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逐级减少;当抗菌肽或CHA的浓度达到MIC时,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最强,显示抗菌肽和CHA均对预防细菌和真菌的粘附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与单独药物相比,更具有预防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显著降低;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还可以抑制成熟生物被膜的增殖,对已形成的生物被膜的代谢有抑制作用。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更强。大鼠和小鼠生物被膜阴道炎模型研究证实,无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PRP-A2和CHA的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引起的阴道炎中细菌和真菌抑制率更高,在高剂量组抑菌率高达99.9%(P<0.001),治疗效果非常明显。4.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的机理研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苯酚-硫酸法和q-PCR等技术对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的抗菌肽比CHA在相同的时间和浓度下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组比单独用药组对生物被膜细胞的完整性、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且荧光通透性增加,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降低。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形态学变化比单独用药明显减少,生物被膜的面积和生物量由开始难以区分密集聚集体存在、到松散或没有明显聚集、最终使细胞膜变形、褶皱甚至损坏。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中主要成分EPS生物量明显减少,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和苯酚-硫酸法结果趋势相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抑制细胞粘附因子表达上调和生物被膜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下调。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有快速破膜的作用,能抑制生物被膜的EPS生物量,在调节抑制粘附因子和重要的调节因子中发挥了抑制生物被膜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以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为研究对象,利用联合用药的协同浓度在体内和体外对细菌和真菌及相应的生物被膜活性和机理的研究,都可以有很好的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生物被膜活性和靶向性。这种联合用药策略为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可能是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妇科阴道炎的有效的方法。

陈熙[4](2016)在《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选用氟康唑(fluconazole,FLZ)为模型药物,制备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并通过构建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小鼠模型,观察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对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作用,以探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新的药物,从而为临床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提供新的选择。方法:第一部分为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处方工艺的研究。通过三元相图筛选和制备工艺的摸索,找出立方液晶最佳区域。第二部分为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质量控制。以甘油单油酸酯(GMO)为液晶材料制备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偏光显微镜及小角X衍射仪(SAXS)对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立方液晶凝胶中氟康唑的含量。同时对制备的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进行有关物质检查考察。第三部分是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初步稳定性考察。主要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第四部分是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初步药效学研究:1.构建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2.考察不同剂量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对小鼠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处方工艺研究结果:以三元相图筛选出的最优区域来制备阴道用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剂,处方区域为GMO:无水乙醇:水=45%:5%:50%到80%:0:20%,采用注入法制备。第二部分质量控制研究结果:(1)立方液晶凝胶在偏光显微镜(PLM)下为暗视野;SAXS显示空白立方液晶凝胶中出现2个信号峰,分别是q1(0.83209nm-1)和q2(1.017nm-1);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中出现2个信号峰,分别是q1(0.81888nm-1)和q2(0.95095nm-1)。(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含量测定,在20-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氟康唑与有关物质峰基线分离,确立氟康唑的检测限为0.4μg,理论踏板数为7787.219。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在酸、碱、热、光、氧化等条件下的破坏产物均可与主成分有效分离,空白溶剂所产生的色谱峰不干扰测定,说明所建立的方法有较好的专属性。第三部分初步稳定性考察实验结果:对制备的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此凝胶剂在高温(40℃)、高湿条件下基本稳定,对光照不稳定(需避光保存),在长期稳定性条件下和恒温加速条件下均保持稳定。第四部分初步药效学实验结果:(1)使用昆明雌鼠作为实验动物并构建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造模后第2天,涂片真菌镜检可见少量孢子和假菌丝。第4天,涂片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和芽生孢子。组织病理切片阴道黏膜表层可见大量假菌丝和孢子。(2)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对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作用:连续用药7天后,在第2天、第5天和第10天分别采集各组小鼠阴道灌洗液并进行菌落计数,用SPSS17.0软件分析后发现不同剂量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组均能降低小鼠阴道灌洗液菌落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发现:给药组仅见少量炎细胞浸润(HE染色),阴道黏膜未见菌丝,少量孢子(PAS染色);模型组可见大量孢子、菌丝和增生(PAS染色)。结论:1.本实验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了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处方,制备的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外观明亮、黏度均匀。2.PLM及SAXS适宜于立方液晶凝胶表征,高效液相测定方法可用于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检查。3.初步稳定性考察发现本品在避光条件下稳定性良好。4.药效学实验发现,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能抑制小鼠体内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增殖的生长,说明其对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有一定治疗作用,且给予同剂量药物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治疗效果增加。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可望开发为新型阴道给药制剂。

黄坤艳[5](2020)在《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中医药对比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并归纳总结纳入文献的证型及中药用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提供理论支撑及用药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将检索后的全部文献加载入EndnoteX9软件查重,后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利用Excel2019软件提取纳入文献数据,利用Cochrane协作评估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最后采用Revman5.3.5软件对文献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敏感性分析,合并出效应值后比较,当疗效指标纳入文献≥10篇时作漏斗图分析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29篇随机对照试验,2777例研究对象,均无显著发表偏倚,中医药或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1)假丝酵母菌转阴率[OR(95%CI)=3.15(2.60,3.82),P<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4.42(3.32,5.87),P<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下注证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4.39(3.04,6.34),P<0.00001]、热毒蕴结证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5.29(2.87,9.74),P<0.00001]及脾虚证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3.56(1.81,7.00),P=0.0002]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3月后中医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OR(95%CI)=0.22(0.16,0.3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优于西药组[SMD(95%CI)=﹣1.23(﹣1.64,﹣0.8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VVC症状总积分降低优于西药组[SMD(95%CI)=﹣1.00(﹣1.72,﹣0.27),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中医药降低IL-4[SMD(95%CI)=﹣4.03(﹣5.64,﹣2.95),P<0.00001]、IL-6[SMD(95%CI)=﹣2.98(﹣4.02,﹣1.94),P<0.00001]水平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意义。(7)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OR(95%CI)=0.66(0.35,1.24),P=0.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纳入文献证型以湿热下注证为主;常用药物前三类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补益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多选用清热、补虚、利水渗湿,配伍解表、收涩、理气、化湿、活血化瘀、杀虫止痒及开窍药。总结:Meta分析结果发现中医药或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中医药能提高假丝酵母菌转阴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能够降低VVC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和VVC症状体征积分,降低IL-4、IL-6水平。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显著优势。通过归纳本组研究全部纳入文献中的证型及中药用药,发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证型是湿热下注证,常用药物前三类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补益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多选用清热、补虚、利水渗湿,配伍解表、收涩、理气、化湿、活血化瘀、杀虫止痒及开窍药。

吴盘红[6](2013)在《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临床观察香莲栓和咪康唑栓联合治疗单纯性VVC抗菌增效作用。同时观察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好发人群特征。2.实验室观察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和硝酸咪康唑溶液联用抗菌增效情况。3.进一步完善香莲系列制剂外用治疗难治性皮肤黏膜真菌病的规范化方案。4.初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VVC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65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5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试验组给予香莲栓和咪康唑栓,对照组给予咪康唑栓。共治疗7天。患者第一次就诊时,记录所有患者基本情况,复查的时间分别为治疗结束后三天,第一次月经干净后,第二次月经干净后,记录治疗前后积分,观察疗效,按照主要疗效标准、次要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有效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实验研究:参照1997年CLSI(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颁布的《肉汤稀释法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法》(M27一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香莲外洗液、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合用咪康唑、黄连煎液、黄连煎液合用硝酸咪康唑对15例白色念珠菌阴道分离株、15例光滑念珠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联合抑菌指数对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咪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的MI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研究:65例女性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51岁,发病主要集中在20-40岁;其中27例患者未婚有性生活(41.54%),38例患者已婚,以已婚育龄期所占比例为多;饮食方面,16例患者喜食辛辣,6例喜食生冷,3例喜食甜食;学历方面,11例为初中,30例专科,22例本科,2例硕士;月经基本正常,均无明显烟酒嗜好;压力多为一般,舌苔脉象均表现为舌红苔腻微黄,辩证为湿热下注,湿重于热。治疗结束后3天,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60.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阴性者于治疗后第一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疗效指数评价其疗效,评价其治疗前后积分,治疗结束后三天,试验组有效率(60%),对照组有效率23.33%,二者均为有效治疗,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作用于15株临床分离菌株白念珠菌:香莲外洗液的MIC均值为:13.54mg/ml,黄连煎液的MIC均值为:13.65mg/ml,和硝酸咪康唑溶液的MIC均值11.40ug/ml效果相当;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1<FICI=1.25≤4,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香莲外洗液联用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为0.5<FICI=0.53≤1,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黄连煎液联用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为相加作用。作用于15株光滑念珠菌的MIC值,香莲外洗液8.40mg/ml,黄连煎液9.38mg/ml和硝酸咪康唑14.88ug/ml的效果相当。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1<FICI=2.33≤4,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香莲外洗液联用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为FICI=0.70≤0.5,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黄连煎液联用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为相加作用。对作用于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来讲,硝酸咪康唑、黄连煎液二者的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香莲外洗液对光滑念珠菌较白念珠菌的MIC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香莲外洗液对光滑念珠菌更敏感。结论:临床研究:临床上咪康唑栓合用香莲栓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较单纯用咪康唑栓可以较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为临床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提供有效的临床研究依据。实验室研究: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和硝酸咪康唑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的敏感性无差异;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无论是作用于白念珠菌还是光滑念珠菌,均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菌表现为相加作用。

杨亚超[7](2020)在《康复新液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药效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由于生育政策的开放、口服避孕药、穿紧身化纤内裤、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等原因使得临床上女性患者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加剧。随着一线唑类抗真菌药长期重复使用,耐药性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念珠菌妇科感染的一大障碍。开发新药时间周期和成本耗费巨大,因此中药制剂逐渐应用在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疾病中。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及复方用来预防和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中药制剂康复新液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药效,研究康复新液体外和体内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活性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康复新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动态地研究康复新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体内活性评价:通过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小鼠模型实验评价康复新液体内治疗效果。通过过碘酸六胺银染色(PASM)分析白色念珠菌菌丝对阴道粘膜的粘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定康复新液治疗前后阴道粘膜炎性细胞因子变化。作用机制研究:在体外,通过测定白色念珠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发育、菌丝聚集,评价康复新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康复新液具有较好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在体内实验中可显著改善小鼠一般生存状况,提高体重,缓解外阴红肿及局部炎症,并且减少阴道粘膜真菌定植。体外机制研究显示康复新液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均可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生长发育和菌丝聚集。体内机制研究显示康复新液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粘附,抑制并清除白色念珠菌定植;通过提高宿主Th17免疫功能,恢复宿主黏膜免疫反应,改善局部炎症。结论:康复新液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可能的主要机制为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生长发育、粘附、聚集,减少白色念珠菌在阴道粘膜内定植,同时恢复宿主自身免疫,提高宿主获得性免疫功能,清除白色念珠菌在阴道粘膜的定植,改善局部炎症。

林丽[8](2014)在《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常采用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方案,但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日益突兀,中医药外用治疗皮肤粘膜真菌病具有来源广、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诱导耐药性小,能充分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本论文对治疗该病的部分上市的中药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进行药敏试验及制剂概况比较,发现该类制剂普遍因含药量低而对白色念珠菌抑制效果不佳。为研发治疗该病效果更佳的中药洗剂,本论文综述借鉴古代验方和现代临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中医处方及治则,比较常用单味中药及不同提取方式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在中医治则指导下,结合单味药材的抑菌效果优化处方,开展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并通过MIC、MBC测定及透射电镜观察,考察KBN洗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为后续临床验证提供了药物及药效研究的基础。方法:1.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体外抗白色念珠菌及制剂状况考察。通过比较部分上市及医疗机构制剂洗液制剂处方、指标成分含量、固形物含量,测定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影响。2.单味药材及提取方式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尊重中医治则进行组方。通过参考古代验方和现代临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病的处方,采用纸片法考察单味中药不同提取方式的提取物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在中医治则指导下,结合单味药材抗白色念珠菌的药效进行组方。3.KBN触变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以处方中的主药的指标成分保留率和制剂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药效为指标,优化提取工艺;对制备工艺中的载体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优化成型工艺。4.质量标准研究以TLC法对KBN触变凝胶的主要药材进行鉴别研究,采用HPLC测定黄连四种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对制剂的检查项开展研究。5.KBN制剂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电镜研究。测定KBN制剂对临床不同分离菌株体外抗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KBN制剂对白色念珠菌的超微结构影响。结果:1.在试验条件下,不同中药洗液对白色念菌珠菌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含化药的妇炎洁洗液对白念菌呈高度抑制作用;纯中药洗液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连四种生物碱总含量较高的黄苦洗液、香莲外洗液、香荷洗剂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较佳。洁尔阴洗液、黄蒲洁肤洗剂、消炎止痒洗剂、苦柏洗液中的盐酸小檗碱和黄连四种生物碱总含量较低,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亦较弱。以上洗液固形物含量均较低,上市洗液制剂处方、指标成分含量、制剂载药量可能影响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2.筛选出体外抗白色念珠菌药效较佳的中药药味:黄连、丁香、苦参、百部、三白草、大青叶、鸡冠花,并根据中医组方原则确定KBN洗液,为后续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基础。3.制备工艺研究中,以黄连四种生物碱、三白草酮、丁香酚的保留率为指标,优选制剂提取方式为:处方药材粉碎成中粉、采用8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为:6 ml/(min · kg)分组渗漉提取方式;成型工艺以4.0%艾维素CL-611为载体,可达制剂载药量尤其黄连生药含量较高的目的。4.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对处方中的黄连、丁香、冰片、三白草、百部、苦参、大青叶、鸡冠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主要有效成分黄连四种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进行含量测定;制订凝胶剂的检查项如性状、装量、pH值、黏度、微生物限度等。5.KBN制剂对3种不同临床分离菌株MIC和MBC显示其对不同临床分离菌株均具有较佳的抗菌效果。透射电镜发现,正常的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及细胞膜结构完整,结构明显,经KBN制剂处理后白色念珠细胞壁、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壁及细胞膜缺失,内容物漏出。结论:1.上市及医疗机构制剂洗液的制剂处方、药效成分含量、制剂载药量可能影响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2.通过增大制剂中黄连的生药浓度,可提高制剂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药效。3.使用艾维素触变凝胶克服了增加黄连生药浓度而致的制剂不稳定性。4.薄层色谱法鉴别处方中的药材,斑点清晰,重现性好,可收载入本制剂的标准;HPLC测定KBN触变凝胶中的黄连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触变凝胶的质量控制,根据多批中试样品的测定结果,KBN触变凝胶中的黄连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分别暂定为每克不少于 8.45 mg、0.72 mg、0.08 mg。5.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KBN触变凝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白色念珠菌较佳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破坏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而达到抗真菌作用。本课题在文献学习、开展上市及同类医疗机构制剂评价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完成了 KBN洗液的组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以触变胶剂型达到提高制剂载药量尤其处方主药黄连含量的目的,为KBN触变胶的后续临床观察奠定基础。

李可[9](2019)在《妇女生殖道益生菌菌株制剂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微生态制剂相比于抗生素在治疗妇女生殖道疾病时更加安全,复发率低,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课题基于传统生殖道给药制剂制备工艺和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新型多菌株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妇女生殖道疾病用药剂型的筛选与研究试验,找到合适的配方与制备工艺,使制剂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活菌损失,提高制剂的保存稳定性。方法:现在市场上已经存在能够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活菌制剂,而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方面尚有缺口,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前期通过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具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的卷曲乳杆菌CD16070:(1)通过研究功能菌株的抑菌成分,经过微生物总DNA的提取、抗菌肽基因的PCR扩增、抗菌肽基因的克隆、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抗菌肽表达条件优化研究、最佳表达条件下抑菌作用的研究,确定其抑菌主要成分是什么。(2)通过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与研究思路等,介绍生殖道卷曲乳杆菌CD16070的优势,前期分析了不同剂型在结合活菌并作为生殖道用时的优缺点,其中,片剂在进行压片制备时对活菌的伤害较大、泡腾片剂中的泡腾剂会释放较强的酸,对活菌具有伤害、散剂对活菌的伤害是最小的,但是其在给药方式上存在弊端、软胶囊剂水分含量较高,会影响活菌的存活率、凝胶剂、软膏剂和栓剂作为半固体制剂,其水分含量很高,对活菌的伤害大,且不易保存,最终分析下来选择胶囊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胶囊剂进行辅料优化设计、稳定性试验和动物安全性试验,确定其最适辅料与囊壳材料。结果:(1)通过研究功能菌株的抑菌成分,经过卷曲乳杆菌总DNA的提取、抗菌肽基因的PCR扩增、抗菌肽基因的克隆、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抗菌肽表达条件优化研究、最佳表达条件下抑菌作用的研究,确定其在1mM IPTG诱导下,于28℃培养3h为最佳培养条件,通过对比卷曲乳杆菌CD16070发酵液、0.8mM IPTG诱导下,28℃培养3h的抗菌肽、MRS空白对照液与克霉唑的抑菌圈的大小,得到在1mM IPTG诱导下,于28℃培养3h的抗菌肽抑菌圈明显大于其他三种,判定其具有强抑制效果,并能够确定抗菌肽为卷曲乳杆菌CD16070的抑菌主要成分。(2)通过对胶囊剂制剂的辅料及胶囊壳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得到胶囊剂主要处方为主药、预胶化淀粉、硬脂酸镁与胶囊壳材料为羟丙基淀粉空心胶囊的胶囊剂,且该组合所制得的胶囊剂对活菌伤害最小。结论:经优化后的制剂能够有效提高制剂的保存稳定性,为其保存和运输提供理论支持。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妇女生殖道疾病时具有低风险、复发率低、调节生殖道菌群平衡等功能,相较于抗生素而言,微生态制剂能够恢复妇女生殖道道菌群平衡、降低生殖道pH、补充生殖道有益菌、增强生殖道防御力,为妇女生殖道疾病的患者治疗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方法,减轻被疾病困扰患者的痛苦,为广大妇女带来福祉。

李璐[10](2020)在《无患子皂苷体内外抗白色念珠菌及其生物膜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从无患子果皮中提取的物质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活性成分皂苷,研究已陆续表明,无患子皂苷具有抗菌、抗炎、美白和抗肿瘤等活性作用。本文以富含皂苷的无患子果皮水提发酵液为原料,探究了无患子皂苷对阴道炎症主要致病菌白色念珠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物膜作用,以期拓展无患子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无患子皂苷活性成分组成分析。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其化学成分,发现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皂苷和倍半萜糖苷;用齐墩果酸为标准品对无患子皂苷进行定量,总的皂苷含量约达117.12 mg/mL,纯度为52.03%。2.无患子皂苷对浮游态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的抗菌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最小抑菌浓度为0.08 mg/mL(以皂苷计,下同),最小杀菌浓度为0.32 mg/mL;同时,在1 mg/mL作用浓度下,可以在较短时间(4 h)内达到93.07%以上的抑菌率。接着采用XTT还原比色定量法研究了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发现在低浓度下(0.16 mg/mL)可抑制早期形成的生物膜,在相对较高浓度下(0.64 mg/mL),可以清除成熟的生物膜,且与阳性对照(0.64 mg/mL氟康唑)相比,抑制效果更好;进一步研究发现,无患子皂苷可降低白色念珠菌菌体表面的粘附性和疏水性,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倒置荧光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无患子皂苷有效地降低了生物膜的形成密度和厚度,使细胞表面形态褶皱不平,抑制菌体聚集和菌丝的转化;利用qRT-PCR方法进一步深究了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无患子皂苷可以使白色念珠菌中与粘附和菌丝生长的相关基因ECE1、ALS3及HWP1表达水平下调,负转录调节因子NRG1表达水平上调,说明无患子皂苷通过减少粘附性和菌丝的转化来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生长。3.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小鼠阴道炎的治疗效果研究。通过构建小鼠阴道炎模型,观察并分析了治疗后无患子皂苷对组织病理学、真菌数量、炎症因子及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患子皂苷治疗组6 d后真菌数量从3.57 log CFU/100μL降到1.84 log CFU/100μL,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LDH均低于未治疗组,且无患子皂苷可以减轻小鼠阴道上皮组织表面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此外,通过小鼠阴道菌群高通量测序,探究无患子皂苷对失调菌群的影响,对比模型组,经无患子皂苷治疗后的小鼠阴道菌群中的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两大优势菌群的细菌组成比例发生改变,且与空白组的结构比例更为相似,细菌种类增多;具体来说,无患子皂苷治疗后,寡养单胞菌属和乳酸杆菌属两大菌属比例均有所增加,说明无患子皂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某些菌属至正常水平。综上所述,无患子皂苷可以较好地抑制白色念珠菌及其生物膜,改善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病症,并使阴道菌群趋于正常。本文结果对无患子治疗阴道炎的医疗用途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二、681溶液治疗念珠菌阴道炎(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81溶液治疗念珠菌阴道炎(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环境中氧化应激状况及其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共轭聚合物荧光探针及其离子检测与生物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共轭聚合物概述
    1.2 共轭聚合物分类
    1.3 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1.4 共轭聚合物水溶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5 共轭聚合物的应用
        1.5.1 共轭聚合物化学传感器
        1.5.2.1 共轭聚合物在金属离子传感器的应用
        1.5.2.2 共轭聚合物化学传感器荧光信号放大原理
        1.5.2.3 共轭聚合物化学传感器荧光恢复及淬灭的机理
        1.5.2.4 铁离子荧光传感器
        1.5.2.5 铜离子荧光传感器
        1.5.2 共轭聚合物在荧光成像上的运用
    1.6 论文思路与研究内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二酮聚苯撑乙炔合成及其Cu~(2+)和Fe~(3+)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PDBDBM聚合物的合成
        2.2.3.2 离子滴定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BDBM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PDBDBM传感器在Cu~(2+)和Fe~(3+)检测上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AIE特性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合成及其Fe3+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聚合物合成
        3.2.3.2 纳米颗粒的制备
        3.2.3.3 Lipid-PFTPE NPs荧光滴定测Fe~(3+)离子
        3.2.3.4 细胞培养及毒性分析
        3.2.3.5 流式细胞分析
        3.2.3.6 细胞成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FTPE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Lipid-PFTPE NPs的制备与表征
        3.3.3 Lipid-PFTPE NPs对 Fe~(3+)离子检测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分析
        3.3.4 细胞内Fe~(3+)离子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IE特性的红光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在体外及体内成像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PBPTPE聚合物合成
        4.2.3.2 PBPTPE NPs合成及表征
        4.2.3.3 细胞培养,体外成像及毒性研究
        4.2.3.4 斑马鱼饲养
        4.2.3.5 溶血性测试及体内成像
        4.2.3.6 PBPTPE NPs对斑马鱼存活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4.2.3.7 分析与氧化应激和免疫相关参数在暴露PBPTPE NPs前后的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PTPE合成和表征
        4.3.2 PBPTPE NPs制备与表征
        4.3.3 体外毒性及细胞成像
        4.3.4 血液相容性分析及体内成像
        4.3.5 PBPTPE NPs对斑马鱼胚胎毒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BDSF对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培养基与缓冲液的配置
        5.2.4 菌株与细胞株
        5.2.5 实验方法
        5.2.5.1 白色念珠菌粘附性分析
        5.2.5.2 侵染实验
        5.2.5.3 水解酶活性分析
        5.2.5.4 细胞损伤分析
        5.2.5.5 小鼠阴道炎模型构建与给药
        5.2.5.6 荧光定量PCR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DSF对白色念珠菌粘附的影响
        5.3.2 BDSF对白色念珠菌侵染的影响
        5.3.3 BDSF对白色念珠菌所导致的细胞损伤的影响
        5.3.4 BDSF对白色念珠菌分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5.3.5 BDSF对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的评估
        5.3.5.1 小鼠阴道内菌数量的评估
        5.3.5.2 病理组织学评估BDSF治疗疗效
        5.3.5.3 BDSF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5.4 BDSF对 MCP-1和IGFBP3 的表达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BDSF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生长机理的初步探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6.2.2 实验仪器
        6.2.3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置
        6.2.4 实验方法
        6.2.4.1 白色念珠菌染色体DNA提取
        6.2.4.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6.2.4.3 质粒转化及质粒提取
        6.2.4.4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6.2.4.5 白色念珠菌细胞的转化
        6.2.4.6 白色念珠菌目标基因敲除
        6.2.4.7 白色念珠菌目标基因回补
        6.2.4.8 白色念珠菌目标蛋白标记
        6.2.4.9 酵母蛋白提取,SDS-PAGE电泳,转膜及蛋白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BDSF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形成
        6.3.2 筛选对BDSF具有耐药性的菌株
        6.3.3 BDSF对参与应答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蛋白间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阴道炎及治疗
        1.1.1 细菌性阴道炎
        1.1.2 真菌性阴道炎
        1.1.3 阴道炎治疗
    1.2 抗菌肽活性研究及介绍
        1.2.1 抗菌肽定义和分类
        1.2.2 抗菌肽的构效关系
        1.2.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1.3 抗菌肽的抗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1.3.1 生物被膜介绍
        1.3.2 抗生物被膜机制
        1.3.3 抗生物被膜现状和前景
    1.4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1.4.1 醋酸氯己定的介绍及用途
        1.4.2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机制
        1.4.3 醋酸氯己定耐药性
    1.5 联合用药的研究及展望
        1.5.1 抗生素与醋酸氯己定联合用药
        1.5.2 抗菌肽和抗生素联合用药
        1.5.3 抗菌肽和抗菌肽联合用药
        1.5.4 抗菌肽和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1.6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HPRP-A1/HPRP-A2 的合成
        2.3.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2.3.3 HPRP-A1/HPRP-A2 的二级结构测定
        2.3.4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2.3.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浓度
        2.3.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浓度
        2.3.7 HPRP-A1/HPRP-A2和CHA的治疗指数
        2.3.8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2.3.9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协同实验
        2.3.10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协同实验
        2.3.11 HPRP-A1/HPRP-A2和CHA比浊法实验
        2.3.12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实验
        2.3.13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治疗
    2.4 实验结果
        2.4.1 HPRP-A1/HPRP-A2 的合成与纯化
        2.4.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2.4.3 HPRP-A1/HPRP-A2和CHA的二级结构
        2.4.4 HPRP-A1/HPRP-A2和CHA的理化性质鉴定
        2.4.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活性
        2.4.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活性
        2.4.7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2.4.8 HPRP-A1/HPRP-A2和CHA的协同作用
        2.4.9 HPRP-A1/HPRP-A2和CHA的体内实验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菌种
    3.3 实验方法
        3.3.1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3.3.2 HPRP-A1/HPRP-A2和CHA荧光显微镜分析
        3.3.3 HPRP-A1/HPRP-A2和CHA流式细胞术分析
        3.3.4 HPRP-A1/HPRP-A2和CHA与 LPS结合分析
        3.3.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分析
        3.3.6 HPRP-A1/HPRP-A2和CHA与 DNA结合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HPRP-A1/HPRP-A2和CHA的快速破膜作用
        3.4.2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3.4.3 HPRP-A1/HPRP-A2和CHA的对膜渗透性作用
        3.4.4 HPRP-A1/HPRP-A2和CHA的与LPS结合作用
        3.4.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作用
        3.4.6 HPRP-A1/HPRP-A2和CHA与细菌基因组DNA结合作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4.3.2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银染法鉴定
        4.3.3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测定
        4.3.4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测定
        4.3.5 HPRP-A1/HPRP-A2和CHA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
        4.3.6 HPRP-A2和CHA MTT法检测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4.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体内实验
    4.4 实验结果
        4.4.1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分析
        4.4.2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作用
        4.4.3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的协同作用
        4.4.4 HPRP-A1/HPRP-A2和CHA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
        4.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已形成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4.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生物被膜的体内实验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作用机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菌种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5.3.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
        5.3.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电子显微镜测定
        5.3.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原子力显微镜测定
        5.3.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的苯酚-硫酸法
        5.3.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5.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上关键因子q-PCR检测
    5.4 实验结果
        5.4.1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膜的完整性和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分析
        5.4.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扫描电镜分析
        5.4.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5.4.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生物被膜胞外多糖降低率分析
        5.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5.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关键性因子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处方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
        1.2.1 基质的筛选
        1.2.2 测定波长的选择
        1.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 有机相筛选
        1.3 制备工艺的考察
        1.3.1 水浴温度的考察
        1.3.2 涡旋时间的考察
        1.3.3 投药量的考察
        1.4 立方液晶区域的筛选、优化
        1.4.1 三元相图的绘制
        1.4.2 偏光显微镜的观察
    2 结果
        2.1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
        2.1.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1.3 有机相优选
        2.2 制备工艺的考察
        2.2.1 水浴温度的考察
        2.2.2 涡旋时间的考察
        2.2.3 投药量的考察
        2.3 立方液晶区域的筛选、优化
        2.3.1 偏光显微镜的观察
        2.3.2 三元相图的绘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质量控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含量测定
        1.2.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用性实验
        1.2.2 溶液的配制
        1.2.3 专属性实验
        1.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1.2.5 精密度实验
        1.2.6 重复性实验
        1.2.7 稳定性实验
        1.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1.3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最佳处方筛选
        1.3.1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区域处方划分
        1.3.2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最佳处方筛选
        1.4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表征
        1.5 验证实验
        1.6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有关物质检查
        1.6.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1.6.2 系统适用性
        1.6.3 专属性
        1.6.4 检测限与定量限
        1.6.5 有关物质检查法
    2 结果
        2.1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含量测定
        2.1.1 高效液相色谱图
        2.1.2 专属性实验
        2.1.3 线性关系的考察
        2.1.4 精密度实验
        2.1.5 重复性实验
        2.1.6 稳定性实验
        2.1.7 加样回收率实验
        2.2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最佳处方筛选
        2.2.1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区域处方划分
        2.2.2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最佳处方筛选
        2.3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表征
        2.3.1 PLM检查
        2.3.2 SAXS检查
        2.4 验证实验
        2.5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有关物质检查
        2.5.1 空白溶剂干扰实验
        2.5.2 理论塔板数
        2.5.3 酸破坏
        2.5.4 碱破坏
        2.5.5 高温破坏
        2.5.6 氧化破坏
        2.5.7 光照破坏
        2.5.8 检测限与定量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影响因素试验
        1.2.1 高温试验
        1.2.2 高湿试验
        1.2.3 光照试验
        1.3 加速试验
        1.4 长期试验
        1.5 物理稳定性试验
    2 结果
        2.1 影响因素试验
        2.1.1 高温试验
        2.1.2 高湿试验
        2.1.3 光照试验
        2.2 加速试验
        2.3 长期试验
        2.4 物理稳定性试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对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菌株
        1.3 实验动物
        1.4 培养基制备
        1.5 念珠菌性阴道炎小鼠模型构建
        1.5.1 菌悬液的制备
        1.5.2 阴道内接种
        1.5.3 评价造模
        1.6 制备氟康唑普通凝胶
        1.7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对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作用
        1.7.1 分组
        1.7.2 给药
        1.7.3 评价指标
    2 结果
        2.1 评价造模
        2.1.1 外观
        2.1.2 阴道灌洗液镜检
        2.1.3 真菌培养
        2.2 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对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作用
        2.2.1 评价指标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选择及检索方案
    1.2 各数据库检索方案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1.5 资料提取
    1.6 文献的质量评价
    1.7 结局指标
    1.8 统计分析
        1.8.1 确定效应量
        1.8.2 异质性检验
        1.8.3 敏感性分析
        1.8.4 亚组分析
        1.8.5 森林图
        1.8.6 发表偏倚检验
2.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情况与纳入情况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2.1 样本量
        2.2.2 诊断标准
        2.2.3 干预方案
        2.2.4 疗效标准
        2.2.5 疗程、随访及不良反应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有效性评价/Meta分析结果
        2.4.1 假丝酵母菌转阴率
        2.4.2 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
        2.4.3 不同证型中医证候总有效率
        2.4.4 治疗3 个月后复发率
        2.4.5 中医证候积分
        2.4.6 VVC症状体征积分
        2.4.7 细胞因子水平
        2.4.8 不良反应
    2.5 纳入文献的证型及中药规律
3.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VVC的认识
        3.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1.2 症状及体征
        3.1.3 诊断方法
        3.1.4 不同类型VVC的治疗
    3.2 纳入研究的特点分析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3.4 总结Meta分析结果
    3.5 部分研究结局异质性来源的分析
    3.6 敏感性分析
    3.7 发表偏倚检验
    3.8 纳入文献中的证型及中药规律分析
    3.9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3.9.1 优点
        3.9.2 不足
4.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VVC的认识
        1.1.1 含义渊源
        1.1.2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1.1.3 带下病的治疗
        1.1.4 阴痒的病因病机
        1.1.5 阴痒的治疗
    1.2 现代中医药治疗VVC特色
    1.3 现代中药抗真菌的实验室研究
        1.3.1 单味中药抑菌实验
        1.3.2 中药复方抑菌试验
        1.3.3 问题与不足
    1.4 抗菌增效的相关研究
        1.4.1 TMP对单味中药的抗菌增强作用
        1.4.2 TMP对复方中药的抗菌增效作用
        1.4.3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体外研究
        1.4.4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体内研究
        1.4.5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1.4.6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机制研究
    1.5 小结
    1.6 现代医学对VVC的研究
        1.6.1 VVC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
        1.6.2 VVC流行病学研究
        1.6.3 VVC的病因研究
        1.6.4 发病机制研究
        1.6.5 VVC的治疗
        1.6.6 VVC的预防
        1.6.7 小结
    1.7 关于咪康唑的相关研究
        1.7.1 咪康唑的药理作用
        1.7.2 咪康唑栓的临床研究
    1.8 香莲方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对象来源
        2.2.2 单纯性VVC诊断标准
        2.2.3 单纯性VVC纳入标准
        2.2.4 单纯性VVC排除标准
        2.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2.6 研究病例的终止
    2.3 治疗方案
        2.3.1 试验药品
        2.3.2 用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记录项目
        2.4.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2.4.3 真菌学疗效
        2.4.4 评分标准
        2.4.5 安全性指标
    2.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5.1 研究预期的不良反应
        2.5.2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2.5.3 不良事件报告
    2.6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2.6.1 主要疗效标准
        2.6.2 次要疗效标准
        2.6.3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分析方法
    2.8 治疗结果
    2.9 结果
        2.9.1 按照主要疗效标准
        2.9.2 按照次要疗效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
    2.11 讨论
        2.11.1 临床纳入患者情况分析
        2.11.2 香莲栓组成及方义分析
        2.11.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后疗效评价标准的规范化
        2.11.4 香莲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2.11.5 香莲栓和咪康唑栓的临床疗效存在的问题分析
    2.12 结论
第3章 实验室研究
    3.1 材料
        3.1.1 标本来源
        3.1.2 实验用药物
        3.1.3 培养基
        3.1.4 其他材料及器械,均有本院真菌实验室提供
        3.1.5 试验用药物储存液配制
        3.1.6 质控菌株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和鉴定
        3.2.2 菌悬液的制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判定最小抑菌浓度
    3.3 结果
        3.3.1 质控结果
        3.3.2 作用于临床15株白念珠菌MIC结果
        3.3.3 光滑念珠菌的实验室研究
        3.3.4 三种药物单用作用两种真菌的MIC值比较
        3.3.5 联合用药效果评价
        3.3.6 结果
    3.4 讨论
        3.4.1 香莲方中选用黄连煎液的原因
        3.4.2 选择光滑念珠菌的原因
        3.4.3 结果分析
        3.4.4 存在的问题分析
        3.4.5 本实验和前期研究结果的分析
    3.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语
    附录2:诊断标准、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等相关标准
    附录3:病例观察表及评分量表
    附录4:知情同意书
    附录5:知情同意书副本
    附录6:临床患者统计表
    附录7:实验室照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康复新液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药效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第一章 康复新液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1 微量稀释法测定康复新液体外抗白色念珠菌作用
        2 时间—杀菌曲线测定康复新液体外抗白色念珠菌作用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康复新液体内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作用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指标检测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1 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2 康复新液对VVC模型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 康复新液对VVC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4 康复新液对VVC模型小鼠外阴外观及阴道局部炎症的影响
        5 康复新液对VVC模型小鼠阴道菌落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康复新液体外抗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1 VVC分离株体外菌丝培养形态学观察
        2 VVC-KFX体外琼脂培养菌丝形态学观察
        3 VVC-KFX体外液体培养菌丝形态学观察
        4 康复新液琼脂培养基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发育
        5 康复新液液体培养基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发育
        6 康复新液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聚集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康复新液体内抗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1 康复新液对VVC模型小鼠外阴阴道菌落定植的影响
        2 康复新液对外阴阴道白色念珠菌菌丝粘附的影响
        3 康复新液对小鼠外阴阴道粘膜分泌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4 康复新液对感染小鼠外阴阴道粘膜免疫细胞的影响
        5 白色念珠菌感染对野生型小鼠和免疫缺陷型小鼠外阴阴道IL-17含量的变化
        6 康复新液对VVC小鼠外阴阴道IL-17含量的变化
        7 小鼠外阴阴道IL-17免疫荧光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8)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VVC的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VVC的研究
        1.2 中医学对VVC的研究
    2 中医妇科炎症方剂用药研究
        2.1 古代医藉治疗阴道炎症的方剂
        2.2 现代临床治疗阴道炎症方剂
    3 外治法治疗阴道炎的研究概况
        3.1 外治法在妇科炎症治疗中的历代渊源
        3.2 外治法的特点及其在妇科炎症用药剂型
        3.3 现有妇科制剂的局限性
        3.4 凝胶剂的概述
    4 药敏试验研究进展
        4.1 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研究概况
        4.2 中草药的药敏试验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抗CA药敏试验及制剂状况考察
        1.1 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抗CA药敏试验
        1.2 含量及固形物测定
    第二章 单味药材体外抗CA的初步筛选及组方优化研究
        2.1 单味药材的筛选
        2.2 系列浓度黄连提取物抗CA药敏试验
        2.3 自组处方及其抗CA的药敏试验
        2.4 自组处方不同提取方式抗CA药敏试验
    第三章 制备工艺研究
        3.1 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药材含量测定
        3.2 提取工艺研究
        3.3 浓缩实验研究
        3.4 分组渗漉提取方式的考察
        3.5 成型工艺研究
    第四章 KBN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及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KBN制剂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敏感性及电镜观察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及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总结
    2 本论文的特色和意义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妇女生殖道益生菌菌株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研究背景
    2、项目研究基础与思路
第二章 功能菌株抑菌成分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试验用仪器
        1.2 试验用材料
    2、试验方法
        2.1 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2.2 抗菌肽基因的PCR扩增
        2.3 抗菌肽基因的克隆
        2.4 抗菌肽基因的表达
        2.5 抗菌肽表达条件优化研究
        2.6 最佳表达条件下抑菌作用的研究
    3、试验结果
        3.1 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结果
        3.2 抗菌肽基因的 PCR 扩增结果
        3.3 抗菌肽基因的克隆
        3.4 抗菌肽的表达
        3.5 抗菌肽表达条件优化研究
        3.6 最佳表达条件下抑菌作用的研究结果
    4、分析与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妇科外用药制剂处方的优化
    1、仪器与材料
    2、试验方法
        2.1 辅料优化设计
        2.2 稳定性试验
        2.3 动物安全性动物试验
    3、试验结果
        3.1 辅料优化设计结果
        3.2 稳定性检测结果
        3.3 动物安全性动物试验结果
    4、分析与讨论
    5、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无患子皂苷体内外抗白色念珠菌及其生物膜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患子概况
        1.1.1 无患子简介
        1.1.2 无患子果皮的活性成分组成
    1.2 无患子皂苷的生物活性
        1.2.1 抑菌和杀菌活性
        1.2.2 抗肿瘤活性
        1.2.3 抗氧化活性
        1.2.4 其他活性
    1.3 无患子皂苷的开发和应用现状
    1.4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产生与控制
        1.4.1 生物膜的形成和耐药性的产生
        1.4.2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药物的发展现状
    1.5 阴道炎的介绍
        1.5.1 阴道炎的介绍
        1.5.2 VVC研究进展
    1.6 阴道菌群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患子皂苷对浮游态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效果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UPLC-TOF-MS
        2.2.4 无患子皂苷的含量和纯度的测定
        2.2.5 时间-生长曲线
        2.2.6 不同pH值下的浮游态白色念珠菌生长情况的测定
        2.2.7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2.2.8 时间-抑菌效果
        2.2.9 酸度对无患子皂苷抑菌效果的测定
        2.2.10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无患子水提发酵液的成分鉴定
        2.3.2 无患子水提发酵液的定量分析
        2.3.3 白色念珠菌生长曲线
        2.3.4 MIC和 MFC
        2.3.5 无患子皂苷的抑菌动力学
        2.3.6 酸度对无患子皂苷抑菌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及其机制初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生物膜形成的测定
        3.2.4 无患子皂苷对生物膜抑制能力的测定
        3.2.5 聚集粘附性的测定
        3.2.6 疏水性的测定
        3.2.7 菌丝生长的观察
        3.2.8 菌体表面形态的观察
        3.2.9 生物膜密度和厚度的测定
        3.2.10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膜的形成
        3.3.2 无患子皂苷对生物膜的影响
        3.3.3 无患子皂苷对生物膜的密度和厚度的影响
        3.3.4 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聚集性的影响
        3.3.5 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表面粘附性的影响
        3.3.6 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3.7 无患子皂苷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3.8 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的抑制
        3.3.9 无患子皂苷对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患子皂苷对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粘膜刺激实验
        4.2.4 VVC小鼠模型的建立
        4.2.5 患有VVC小鼠的治疗
        4.2.6 小鼠阴道分泌物的pH测定
        4.2.7 小鼠阴道粘液中真菌载量的测定
        4.2.8 小鼠阴道粘液中IL-1β、IL-6、IL-8和LDH浓度的测定
        4.2.9 小鼠阴道组织的病理切片、染色与观察
        4.2.10 瑞氏染色检测小鼠阴道粘液中的白色念珠菌
        4.2.11 阴道菌群的测定
        4.2.1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患子皂苷对阴道粘膜的刺激
        4.3.2 VVC模型的建立
        4.3.3 小鼠治疗情况记录
        4.3.4 小鼠阴道内分泌物的pH变化
        4.3.5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3.6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内真菌数量的影响
        4.3.7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内炎症因子浓度的影响
        4.3.8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3.9 测序所得的数据样本量分析
        4.3.10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菌群相似度的影响
        4.3.11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
        4.3.12 无患子皂苷对小鼠阴道菌群群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化合物质谱图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四、681溶液治疗念珠菌阴道炎(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环境中氧化应激状况及其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郭红宇. 兰州大学, 2012(05)
  • [2]共轭聚合物荧光探针及其离子检测与生物成像研究[D]. 杨栋梁.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3]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D]. 朱洁. 吉林大学, 2020(01)
  • [4]氟康唑立方液晶凝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评价[D]. 陈熙.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5]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D]. 黄坤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吴盘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康复新液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药效和机制研究[D]. 杨亚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林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妇女生殖道益生菌菌株制剂的研究[D]. 李可.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无患子皂苷体内外抗白色念珠菌及其生物膜活性研究[D]. 李璐. 江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681溶液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