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论文文献综述)
梁业凤[1](2018)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体现,树立和培养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特殊的性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是树立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主要阵地和途径。在中华民族日益腾飞的今天,面对国外文化的冲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在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教师对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不够重视,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也未形成教育的合力的问题。本文旨在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思想特点,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教学设计为例,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当代先进思想教育,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本文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概述。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内涵和作用,其中作用包括增强爱国意识与民族凝聚力等等;其次讲述了特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个民族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也有新的特点。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意义及有利条件。其中意义包括对于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民族精神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条件包括教学基础、情感基础与政策支持三部分。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现状及分析。主要包括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此外还重点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路径。本部分主要是在分析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前提下,从转变教学观念、落实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别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和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培养中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路径。
张果[2](2012)在《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民族精神培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局,关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直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者,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群体和重点对象。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阐明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导,回顾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发展,考察国外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状况,分析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情况,探究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论文由导论和六章组成。导论:阐述论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阐明论题的研究现状,明确论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所在。第一章: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指南。首先,对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分析阐释;其次,阐明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南。第二章: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考察与国外借鉴。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在实践中得出的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经验;通过分析国外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提出我国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第三章: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首先,阐述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其次,指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剖析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与先进理念。首先,分析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阐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化、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提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先进理念,坚持以青少年为本、贴近青少年生活、坚持组织推进、提供机制保障。第五章: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首先,明确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任务,阐明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具体目标,即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青少年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提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任务,即强化当代青少年国家意识、深化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当代青少年全面发展。其次,提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民族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第六章: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首先,阐明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教育、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其次,提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注重实践体验环节、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温静[3](2011)在《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民族精神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成员施加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自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后,民族精神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既有优势和机遇,也有不足和挑战。一方面,党继承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为民族精神教育积累起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面临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外敌对势力活动频繁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挑战,给民族精神教育的稳步发展增加了难度。党在继承已有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现实状况,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构筑精神支撑、巩固精神纽带、提供精神动力的价值,概括其对个体、对民族、对世界的三层目标,诠释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战胜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等多种方法。党采取宣传和培育先进典型、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拓展网络阵地等措施,使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覆盖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同时,党分别对青少年、党员和领导干部等特殊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精神教育。党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民族精神教育成果,也积累起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施荣新[4](2019)在《爱国主义视角下的陈嘉庚教育救国研究》文中提出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华侨,从国家利益出发,培养大量人才来振兴祖国。陈嘉庚通过教育,创造了一条拯救国家的道路,以真诚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培养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对陈嘉庚教育救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作用。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中,不仅有西学的影响,也受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熏陶。西学东渐对中国的教育观念、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为了拯救民族,爱国志士通过教育救国,努力探索复兴道路。在此基础上,陈嘉庚更加坚定了教育救国的信念。陈嘉庚经济实力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其教育救国的形成。研究阐述了陈嘉庚的办学经历和特点,探讨了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影响与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爱国主义贯穿着陈嘉庚教育救国的过程。他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把资金倾注在教育事业上,克服种种困难,在家乡开办了一系列学校,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陈嘉庚为了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促进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致力于建立海内外教育事业。陈嘉庚教育救国反映了博物馆文化建设中的爱国主义、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文化教育的塑造功能,进一步论证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取决于国家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整体素质取决于教育的发展。要振兴中华民族,必须更加重视培养民族意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陈嘉庚教育救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倡导和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当代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为适应时代潮流,需提高全民族道德文化水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通过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唤起爱国意识,使他们自觉地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对陈嘉庚教育救国的研究,对当今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滨娜[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2015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发展进程的集体学习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必须全面深入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显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国梦这一艰巨任务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201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阶级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实证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原则、机制和方法、路径、载体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释和论证。本文正文分五个部分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释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评价,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为论文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阐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爱国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四个方面为本文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指出习近平的爱国主题论、爱国精神论、爱国本质论、爱国视野论,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第三章主要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在全国七大区域选取了不同层次的24所高校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在充分实证的基础上,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为后面如何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第四章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和机制。这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理阐释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明确“四个坚持”目标,遵循“七个相统一”原则,明晰“八个教育”内容,着力“四个机制”保障。第五章对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路径和载体进行了分析,主要阐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把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遵循合理的教育实践路径,利用多元化载体,才能有效实施。
段辉琴[6](2019)在《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展示,更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挑战时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民族精神事关思想领域的国家利益,是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的力量源泉,是国家统一和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的思想基础。培育民族精神就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积极的国家形象塑造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培育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支撑,国家形象塑造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论文从如何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现实的任务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共生共进、相互促进。文章从研究二者之间通用的特色符号、相同的主要载体、公用的传播渠道和相通的实现路径出发,找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之间的契合点,并最终提出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论文在批判性地运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特色文化、民族品牌、国民和国家行动等载体是如何展示国家形象和传递民族精神的,并结合全球化背景和时代要求,总结得出当前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四种方法,即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用匠心打造民族品牌、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添彩、以积极的国际行动显示大国担当传递民族精神等。同时,本文还依据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和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从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出发,将国家形象塑造分解为信息符号化、信息传播、制造认同和形象塑造等几大步骤,进而提出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即“打造中国符号——传播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传递中国梦”四位一体的路径图。
崔雨[7](2020)在《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一种历史情感和精神力量,支撑着各族人民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不懈奋斗。在当今时代,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变得尤为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爱国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力量,展示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不仅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思想智慧,而且论述了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思考和认识,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习近平在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突出强调其具有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世界眼光的有机统一的特征;把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视作其本质。鲜明地强调了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在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方面,强调要将爱国主义作为永恒主题,牢牢抓住关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家庭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践行爱国主义过程中,人人争做奋斗者、实干家、追梦人,向身边的楷模和榜样学习,引领爱国主义新风尚。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中凸显了时代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在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系统揭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与价值,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民族认同得到强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民族复兴力量;强化了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侯莲梅[8](2018)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一精神无疑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承继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情怀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课题。为此,需要清晰把握其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客观分析和科学评估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系统阐释其内涵、价值、目标、内容、原则、方法、过程、结构和机制,建构系统的培育理论;在理论认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优化策略。第一,本文梳理总结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墨家“兼爱相利”、道家“道法自然”、法家“尚法变法,重力务实”精神培育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西方社会古希腊时期“整体主义”城邦精神培育思想、中世纪“信仰上帝”国家精神培育思想、近现代“理性主义”国家精神培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精神培育思想,列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精神培育思想,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培育思想,习近平的中国精神培育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导。第二,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理论有基本认知但呈现不系统、浅度和不平衡特征,对中国精神有较深的情感、较强的趋向意愿与行动毅力、较为坚定的信心但不平衡性显着,普遍能践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但有知行不一、失衡等现象。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整体构架的关联作用及其薄弱之处是:“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与“大学生中国精神自我教育”相互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有作用但比较微弱,而“大学生中国精神情感、意志和信心”对于“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和“大学生中国精神情感、意志和信念”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但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作用不大;“大学生中国精神自我教育”对“大学生中国精神情感、意志和信念”和“大学生中国精神践行”发挥着较大的正向作用,对“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表现出乏力的状态。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发展不平衡、培育内容系统性和现实性不强、求实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贯彻不到位、培育方法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强、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乏力,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培育途径完备性和合力性不够、培育机制不健全、社会环境复杂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完善。第三,本文系统构筑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体系。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遵循中国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和大学生中国精神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培养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的、塑造大学生“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增强大学生精神动力的个体价值以及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的社会价值。在目标上,旨在使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精神认知、产生高度的中国精神认同、树立牢固的中国精神信念、生成自觉的中国精神实践;在内容上,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国精神本体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精神比较教育;在原则上,要坚持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在方法上,除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教育引导和自我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一般方法之外,还有必要采用“中国故事”讲述法、“中国经典”化育法、“中国精神”体验法、“中国榜样”示范法、“中国精神”养成法以及比较教育法;在过程方面,包含培育方案的制订、方案的具体实施、大学生对中国精神培育的接受、培育效果的评估四个循序渐进的环节;在结构上,具有中国精神本体型、主体复合联动型和双向互动型的基本结构,主导型和向心型的形态结构,由“低年级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心理和理论知识构筑”到“中年级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思维方式、道德品性和价值观构筑”再到“高年级大学生中国精神实践教育”的层次结构;在机制上,包含由主体引导力、大学生内在驱动力、介体传递力、环境支撑力构成的动力机制,由“四位一体”培育格局和“六维一体”培育路径构成的整合机制以及由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的功能机制。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以及现存问题和原因,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完善培育途径、健全培育机制、优化培育的外部环境、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自知自觉自省教育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
庄善棉[9](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以广西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如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其爱国情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国际形势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历了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低迷,中东地区局部战乱不断,全球资源短缺,全球恐怖活动频发,从而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军和主要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因此,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以广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广西区内17所高校进行了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841份。调研对象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学校类型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对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的关注度较高,对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也比较高。同时也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存在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内容关注度不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些疑议等问题,本文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主要包括:运用“三全育人”理念,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全媒体融合,确立分阶段教育体系等,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唐霞[10](2011)在《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研究尚处在自发状态,本文旨在对不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研究,为我国政治教育提供借鉴。本文比较了我国与美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分析了可资借鉴的美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创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些理论支撑。本文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首先,对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以及美国独立战争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两国在此历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其次,在分析两国爱国主义教育地位作用、内容形式的基础上归纳了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再次,通过分析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共性和差异,来反思两国所蕴含的体制、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论文分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由六章构成。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导论及各章内容如下:导论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的研究现状,论文难点及创新点,以及论文写作所用到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阐释爱国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所指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形成的最深厚的感情和对符合历史发展的国家的热爱、拥护,以及在这种感情支配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体系和社会实践行为。这一概念是广义爱国主义与狭义爱国主义的结合。爱国主义具有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等特性。本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大事述评。首先,对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大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进行了评价。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如下特点:中国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爱国主义跨入一个新的阶段;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充分结合。其次对美国独立战争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大事进行了详细论述,也进行了评价。独立战争以来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如下特点: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伴随较强的扩张性;贯穿着争取自由的精神。第三章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主要从地位和作用;目标、内容和形式;经验和教训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助于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意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历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重视马列主义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训:生动形象不够;联系现实不够;家庭、学校、社会配合不够。第四章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同样从以上三方面进行阐释。爱国主义教育在美国的地位和作用:引导主流政治文化;增强国民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培养美国精神及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历史教育、国旗教育、公民教育和国情国防教育。同样同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从孩子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注重渗透式教育;有效借助宗教力量。教训:推行霸权主义危害本国和世界;具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倾向;宗教化具有误导性;民族沙文主义。第五章即现状分析之后的对比,分析了两国爱国主义教育在地位和作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并分析共性与差异产生的原因。其中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两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美国是移民国家;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以及价值观不同。第六章即对比之后的借鉴与创新,借鉴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进经验,创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借鉴必须遵循以我为主、实事求是的原则,借鉴的途径主要有加强公民教育;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加强国旗、国歌、国徽教育;从孩子做起;加强渗透式教育等。创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是创新与继承相结合,创新与借鉴相结合。创新的途径主要有培养开放的爱国情怀,增强“全球意识”教育;加强理性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二、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1.理论价值 |
2.实践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方法 |
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概述 |
(一)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内涵 |
(二)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 |
(三)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特点 |
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意义及有利条件 |
(一) 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意义 |
1.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
2.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3.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
4.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5.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
(二) 思想政治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的有利条件 |
1.教学基础: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要求 |
2.情感基础:高中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荣誉感 |
3.历史基础与政策支持 |
三、思想政治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现状与分析 |
(一) 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现状 |
1.已取得的成果 |
2.存在的问题 |
(二) 出现问题的原因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路径 |
(一)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认识 |
1.更新教学理念 |
2.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
3.形成批判精神 |
4.加强教学交流 |
(二) 落实教学目标,定位课堂内容 |
1.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
2.准确把握重难点 |
(三) 活用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
1.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自觉主动精神 |
2.善用情境体验法,创设生动情境 |
3.活用探究式教学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四) 完善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效率 |
1.评价主体多元化 |
2.评价内容多样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2)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题提出及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指南 |
一、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相关概念界说 |
(一)民族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内涵阐释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南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 |
第二章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考察与国外借鉴 |
一、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实践 |
(二)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前的实践 |
(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的实践 |
(四)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 |
(五)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经验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国外借鉴 |
(一)美国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与启示 |
(二)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与启示 |
(三)新加坡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三章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
一、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
(二)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
(三)加大社会教育力度 |
(四)青少年的爱国热情高 |
(五)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强 |
(六)青少年践履民族精神好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认识存在偏差 |
(二)机制不够健全 |
(三)社会合力不足 |
(四)青少年的民族责任感不够强 |
(五)青少年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全面 |
(六)青少年艰苦奋斗精神有些欠缺 |
三、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
(二)学校教育的效果欠佳 |
(三)党团组织的作用缺位 |
(四)青少年自身动力弱化 |
第四章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与先进理念 |
一、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时代境遇 |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二)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三)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先进理念 |
(一)以青少年为本 |
(二)贴近青少年生活 |
(三)坚持组织推进 |
(四)提供机制保障 |
第五章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
一、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任务 |
(一)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目标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任务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
(二)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
(三)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
(四)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
(五)民族性和开放性相结合原则 |
第六章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与有效途径 |
一、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
(一)爱国主义教育 |
(二)理想信念教育 |
(三)民族优秀传统教育 |
(四)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
(五)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 |
(六)创新精神教育 |
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
(二)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
(三)注重实践体验环节 |
(四)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 |
(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和参与的科研活动 |
(3)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创新设想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族精神教育概论 |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内涵 |
一、传承优秀精神,摒弃思想糟粕 |
二、强化民族认同,批判民族虚无 |
三、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
第二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
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彼此独立 |
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 |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互相交融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 |
一、价值定位: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认同 |
二、内容定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稳定系统 |
三、方法定位:以隐性渗透为主的实践教育 |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前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二、新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二节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一、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二、邓小平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三、江泽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必然 |
一、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三、凝聚战胜各种灾难的力量 |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架构 |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 |
一、构筑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
二、巩固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
三、提供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
第二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
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
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 |
二、战胜各种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 |
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 |
第四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
二、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
三、发展红色旅游 |
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 |
一、宣传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 |
二、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 |
三、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 |
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
五、拓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
第二节 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
一、推动民族精神教育课程建设 |
二、开展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
三、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实践 |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五、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三节 党员和领导干部民族精神教育 |
一、建立健全民族精神教育制度 |
二、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 |
三、坚持经常性教育工作 |
第五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核心 |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政治优势 |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 |
一、和谐社会理念明确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
二、和谐社会建设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 |
一、一切为了群众 |
二、一切依靠群众 |
第四节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
一、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
二、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4)爱国主义视角下的陈嘉庚教育救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历史背景 |
一、陈嘉庚教育救国的思想渊源 |
(一)西学的影响 |
(二)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兴起 |
(三)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 |
二、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实践基础 |
(一)经济实力的积累 |
(二)社会地位的提高 |
第三章 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实践过程 |
一、抗日以前中小学教育的办学实践 |
(一)初创集美学村,提升国人素质 |
(二)投资中小学教育,培育青年才俊 |
二、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 |
(一)维持厦大办学,提升救国意识 |
(二)捐资高等教育,输出爱国英才 |
第四章 陈嘉庚教育救国的主要特点 |
一、运用博物馆教育 |
(一)博物馆建设与教育功能 |
(二)博物馆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 |
二、加强科学教育 |
(一)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 |
(二)科学教育与科技精英的培养 |
三、注重文化教育 |
(一)文化教育提升人格修养 |
(二)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精神 |
第五章 陈嘉庚教育救国的当代启示 |
一、落实立德树人 |
(一)加强素质教育,培育爱国青年 |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爱国主义情怀 |
(二)构建华侨与祖国的情感纽带,继承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
(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
三、推行教育创新 |
(一)加强教育、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构建发展教育的创新体制 |
(二)深化教育改革,开创教育强国的新局面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结构与方法 |
(一)研究基本结构 |
(二)研究主要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之处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一)新时代 |
(二)爱国主义 |
(三)爱国主义教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 |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爱国主义思想 |
(四)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研基本情况 |
(二)调研问卷分析 |
(三)调研主要结论 |
二、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就 |
(一)大学生爱国情感有效激发 |
(二)大学生爱国认知日益理性 |
(三)大学生爱国行为日趋自觉 |
(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日积月累 |
(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程不断发展 |
三、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 |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有待加强 |
(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和合理性有待改进 |
(三)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有待完善 |
(四)爱国主义教育者话语解释力和引导力有待优化 |
(五)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缺失 |
四、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成因 |
(一)高校的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 |
(二)多元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
(三)教育载体开发利用意识不强、力度不足 |
(四)教育者数字化能力不强、话语模式僵化 |
(五)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 |
注释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原则、基本内容与机制 |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
(一)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 |
(二)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
(三)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 |
(四)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
(一)政治性与道德性相统一原则 |
(二)知识性和情感性相统一原则 |
(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 |
(四)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原则 |
(五)全覆盖和抓重点相统一原则 |
(六)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 |
(七)显教性和隐教性相统一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内容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
(三)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
(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
(五)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 |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七)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
(八)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 |
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 |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重塑机制 |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资源整合机制 |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机制 |
(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保障机制 |
注释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路径与载体 |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
(一)传统方法与创新方法相结合 |
(二)分段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 |
(三)理论灌输与榜样熏陶相结合 |
(四)实践外化与思想内化相结合 |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
(一)“守好责任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
(二)“实践出真知”,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 |
(三)“网络育新人”,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 |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载体 |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载体 |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载体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学者有关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学者对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 |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理论暴础 |
1.4.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 |
1.4.2 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的论述 |
1.4.3 符号学原理 |
1.4.4 建构主义理论 |
2 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概述 |
2.1 国家形象 |
2.1.1 国家形象的概念 |
2.1.2 国家形象的构成 |
2.1.3 国家形象的特性 |
2.1.4 国家形象的功能 |
2.2 国家形象塑造的因素 |
2.2.1 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 |
2.2.2 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 |
2.2.3 国家形象塑造的载体 |
2.2.4 国家形象塑造的途径 |
2.3 民族精神 |
2.3.1 民族精神的概念 |
2.3.2 民族精神的特征 |
2.3.3 民族精神的功能 |
2.4 民族精神培育 |
2.4.1 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
2.4.2 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 |
2.4.3 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 |
3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统一 |
3.1 民族精神培育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 |
3.1.1 民族精神是支撑国家形象大厦的柱石 |
3.1.2 民族精神是保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
3.2 国家形象塑造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
3.2.1 重大国家行为能激发民众的爱国心 |
3.2.2 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 |
3.3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一致性 |
3.3.1 特色符号通用——标识与象征 |
3.3.2 主要载体相同——国民和产品 |
3.3.3 部分渠道共用——交流与传播 |
3.3.4 实现路径相通——接受与认同 |
3.4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共生共进 |
3.4.1 民族精神渗透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全过程 |
3.4.2 国家形象塑造源自民族精神的凝聚 |
3.4.3 二者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演变及现状 |
4.1 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
4.1.1 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 |
4.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
4.2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 |
4.2.1 境外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 |
4.2.2 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
4.2.3 外国来华人员对中国的印象调查 |
4.3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民族精神培育不足的表现 |
4.3.1 经济高速发展和民族精神弱化之间的落差 |
4.3.2 制造大国和品牌小国之间的巨大反差 |
4.3.3 为中国国家形象抹黑的“游客丑闻”频频曝光 |
4.4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民族精神培育不足的原因 |
4.4.1 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带来挑战 |
4.4.2 西方媒体给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造成压力 |
4.4.3 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
5 国家形象塑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和方法 |
5.1 国家形象塑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 |
5.1.1 准确定位——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互融合 |
5.1.2 整体规划——坚持形象塑造和精神培育同步 |
5.1.3 与时俱进——坚持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结合 |
5.1.4 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 |
5.2 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
5.2.1 深刻诠释并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
5.2.2 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民族品牌 |
5.2.3 用文明中国人为国家形象代言 |
5.2.4 积极的国际行动彰显中国担当 |
6 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 |
6.1 扎深中华根——打造体现民族特色的中国符号 |
6.1.1 提取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符号 |
6.1.2 挖掘中国符号里的文化内涵 |
6.1.3 为传统元素赋予新时代精神 |
6.2 亮出好声音——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
6.2.1 观念创新——从“被动”到“主动” |
6.2.2 内容创新——从“政治”到“生活” |
6.2.3 方式创新——从“单一”到“多元” |
6.3 凝聚中国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3.1 积极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3.2 自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6.3.3 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
6.4 传递中国梦——以和谐之心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
6.4.1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6.4.2 “和谐”是中国梦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核心 |
6.4.3 人类命运共同体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7)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时代动因和理论依据 |
(一)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时代动因 |
1.汇聚磅礴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强化国家认同,反对民族分裂,实现祖国统一 |
(二)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理论依据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爱国主义思想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
二、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
1.涵义: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历史情感 |
2.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3.本质: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
4.特征: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世界眼光的有机统一 |
(二)爱国主义的价值功能 |
1.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
2.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
3.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
(三)培育爱国主义的基本方法 |
1.把爱国主义作为永恒主题,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
2.引导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
3.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做到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 |
4.将爱国主义融入家庭建设当中,培育良好家风 |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具体途径 |
1.做奋斗者,做实干家 |
2.立鸿鹄志,做追梦人 |
3.树立典型,引领风尚 |
三、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特征和价值 |
(一)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特征 |
1.时代性: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
2.实践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弘扬途径 |
3.系统性:关于爱国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1.系统揭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与价值 |
2.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
3.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三)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1.强化了文化认同,达成爱国主义共识 |
2.强化了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3.强化了国家认同,更好维护国家统一 |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1.1 基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现实号召 |
1.1.2 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 |
1.1.3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分析 |
1.3.1 新时代 |
1.3.2 新时代大学生 |
1.3.3 国家精神 |
1.3.4 中国精神 |
1.3.5 中国精神培育 |
1.3.6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5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
2.1 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
2.1.1 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培育思想 |
2.1.2 墨家“兼爱相利”精神培育思想 |
2.1.3 道家“道法自然”精神培育思想 |
2.1.4 法家“尚法变法,重力务实”精神培育思想 |
2.2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
2.2.1 古希腊时期“整体主义”城邦精神培育思想 |
2.2.2 中世纪“信仰上帝”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
2.2.3 近现代“理性主义”国家精神培育思想 |
2.3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精神培育的基本理论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精神培育思想 |
2.3.2 列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精神培育思想 |
2.3.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培育思想 |
2.3.4 习近平的中国精神培育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
3.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现状 |
3.1.1 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认知、认同和践行现状 |
3.1.2 当前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基本状况 |
3.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3.2.1 大学生中国精神素养发展不平衡 |
3.2.2 培育内容系统性和现实性不强 |
3.2.3 求实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贯彻不到位 |
3.2.4 培育方法创新性不足针对性不强 |
3.2.5 大学生中国精神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乏力 |
3.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问题的归因 |
3.3.1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主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
3.3.2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途径不完备 |
3.3.3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机制不健全 |
3.3.4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复杂 |
3.3.5 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涵、价值及目标 |
4.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涵 |
4.1.1 基本属性:塑造大学生“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精神教育实践活动 |
4.1.2 根本目的:培养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 |
4.1.3 规律遵循:遵循中国精神的生成发展逻辑和大学生中国精神品质的形成发展规律 |
4.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价值 |
4.2.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个体价值 |
4.2.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社会价值 |
4.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目标 |
4.3.1 形成正确的中国精神认知 |
4.3.2 产生高度的中国精神认同 |
4.3.3 树立牢固的中国精神信念 |
4.3.4 生成自觉的中国精神实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
5.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内容 |
5.1.1 基础内容:国家意识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5.1.2 先导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5.1.3 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
5.1.4 重点内容:中国精神本体理论与实践教育 |
5.1.5 拓展内容: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精神比较教育 |
5.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原则 |
5.2.1 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 |
5.2.2 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5.2.4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
5.2.5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
5.2.6 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
5.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方法 |
5.3.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一般方法 |
5.3.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具体方法 |
5.3.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其他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过程、结构和机制 |
6.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过程 |
6.1.1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方案的制订 |
6.1.2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实施 |
6.1.3 中国精神培育的接受 |
6.1.4 中国精神培育效果的评估 |
6.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结构 |
6.2.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基本结构 |
6.2.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形态结构 |
6.2.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层次结构 |
6.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机制 |
6.3.1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动力机制 |
6.3.2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整合机制 |
6.3.3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功能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优化对策 |
7.1 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
7.1.1 强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意识 |
7.1.2 树立正确的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理念 |
7.1.3 提高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素养 |
7.1.4 提高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综合能力 |
7.2 完善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途径 |
7.2.1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培育作用 |
7.2.2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育 |
7.2.3 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环节 |
7.2.4 将中国精神理念和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
7.3 健全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机制 |
7.3.1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动力机制 |
7.3.2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整合机制 |
7.3.3 完善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功能机制 |
7.4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外部环境 |
7.4.1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
7.4.2 优化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家庭环境 |
7.5 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自知自觉自省教育 |
7.5.1 加强心理教育,锻造大学生坚强意志 |
7.5.2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辨能力 |
7.5.3 加强精神自省教育,提高大学生精神修为能力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以广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第二节 爱国主义的形成过程 |
一、起于认知 |
二、源于情感 |
三、发于意志 |
四、成于行为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 |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挑战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
一、大学生爱国认知调查情况 |
二、大学生爱国情感意志调查情况 |
三、大学生爱国行为调查情况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 |
二、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理解不够深刻 |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及渠道还不够丰富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转变观念,优化方法,夯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础 |
一、贯彻“三全育人”理念 |
二、凝聚全媒体力量 |
第二节 明确目标,优化体系,提升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 |
一、低年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二、中年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三、高年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第三节 丰富内容,拓展阵地,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向心力 |
一、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 |
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论文难点及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 |
第一节 爱国主义 |
第二节 爱国主义教育 |
第二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大事述评 |
第一节 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大事 |
一、大事 |
二、评论 |
第二节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大事 |
一、大事 |
二、评论 |
第三章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一、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
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三、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二节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 |
一、目标 |
二、内容 |
三、形式 |
第三节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
一、经验 |
二、教训 |
第四章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一、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主流政治文化 |
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民凝聚力 |
第二节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 |
一、目标 |
二、内容 |
三、形式 |
第三节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
一、经验 |
二、教训 |
第五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比较 |
第一节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之共性及原因分析 |
一、共性 |
二、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之差异及原因分析 |
一、差异 |
二、原因分析 |
第六章 借鉴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 |
第一节 借鉴美国爱国主义教育 |
一、借鉴原则 |
二、借鉴途径 |
第二节 创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 |
一、创新原则 |
二、创新途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研究[D]. 梁业凤.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 张果. 西南大学, 2012(02)
- [3]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 温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4]爱国主义视角下的陈嘉庚教育救国研究[D]. 施荣新.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5]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李滨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D]. 段辉琴.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 [7]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D]. 崔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D]. 侯莲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9]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以广西高校为例[D]. 庄善棉.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比较研究[D]. 唐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