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总目录

《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总目录

一、《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辉[1](2021)在《陈渠珍与湘西地区农业发展研究(1920-1935)》文中研究说明

姜雪[2](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付鹏[3](2021)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文中提出自《史记》至《清史稿》以来的二十六部正史中,共有七部含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这七部正史目录中均有医籍着录材料。在辑录和编码7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材料,形成“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的前提下,主要进行两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七部正史目录出现的历史顺序,分为七章。以七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为中心,重点探讨其编撰、体例和内容。编撰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的撰修史、一代内府藏书与编目史和正史目录的史料来源。体例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文本的撰写原则和法度、与相关目录的部类比较和编撰体例特点。内容方面其一是细类分析下引述文本和种卷计数研究,其二是相关问题论述作为细类分析的拓展与延伸,其三是据细类分析统计和绘制7幅各部正史目录细类种、卷分布图,以图表直观形象地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内容的内部结构。编撰、体例和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立足于正史医籍目录文本本身的全面阐述,共同构成本文对于七部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二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通史研究与正史目录利弊评价。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之实,绘制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图,将正史医籍目录史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并分析提炼它们的内部分期和时期特征。首先分为汉至元阶段,以纪一代藏书为特征;明至今阶段,纪一代着述为特征。在此范畴下,又划分汉至隋、唐至元和明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汉至隋时期又可分为《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前33至前7间—56至106间])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特征是六略之一,医分为四。唐至元时期分《隋志》至二唐志时期(唐至五代[629-1060])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特征是子部医方,从方至科。明至今时期分《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和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至《清史艺文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特征是一代医着,类属森然。另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着录之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价值和发挥的多种功用,以及正史目录的缺陷。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正史医籍目录。通过本文的史料汇编(“附录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和系统研究(正文),一是能够补充和纠正已有专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资料的缺憾(附录)。二是对正史目录中的医籍目录首次进行通史性地整理和研究,填补正史目录之医籍目录研究空缺(第一章至第七章)。三是提出不同于传统以朝代变迁分期的正史医籍目录史分期新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第八章)。四是运用数据图表,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与类系流变(第一章至第七章最后一节、第八章第四节)。五是分析正史医籍目录的利弊,提出“志书不同、价值迥异”的新认识(第九章)。本研究能较为清晰深刻地展现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的基本情况,揭示正史医籍目录史的一般规律,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乃至为今后开展史志、私家、官修目录医籍着录和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打下研究基础。

张磊[4](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认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王目坤[5](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戴伟[6](2020)在《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收益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是关于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我国基金收益的影响分析。基金的有效收益都与基金经理的抉择和判断紧密联系。换而言之,基金经理这一角色应当是基金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之一,他们的职责就是直接参与并主动管理基金池。而在当前基金市场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越发明显甚至无法避免,所以也使得不同的基金经理所表现的业绩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基金市场的未来发展导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实证结果发现,股票型基金经理的个人特性与其经营操作管理的基金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是一直都存在的,这说明股票型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是可以影响到其操作管理的股票型基金的业绩,同时也为已存在的或者潜在的个人及公司投资者在未来投资选择股票型基金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数据借鉴。当未来投资选择股票型基金时,投资者为了更好的从自身角度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一方面要查找关于所选股票型基金的背景公司的相关经营情况,另一方面同样需要考察了解其直接经营操作的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该方向的论文课题的持续性更新研究能够为基金公司在选择合适的股票型基金经理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意见。最后对于未来基金方向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来说,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文还将筛选数据过程中发现同基金经理人管理的交叉性较多的这一特征进行了特别的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同基金经理所经营的基金,不论投资方向是否完全拥有相关的交叉性,它们近三年整体的发展走势基本一致,与整体市场的变化基本无异。这说明,不论投资方向投资类型有多少交替和变化,只有适时抓住市场时机并进行及时的分析,才能紧随市场的变化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并尽可能减少损失。同样地,尽管基金经理人所经营的股票型基金的整体方向从表面上看完全不同向,但仔细查看行业配置比却发现多有交叉性的存在,这也解释了为何筛选出的三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所展示的投资收益曲线较为相近的原因。投资行业的方向的相似可能是由于基金公司的政策影响,背景影响或者内部管理要求,更有可能是基金成立之初所必要募集的行业资金方向的影响以及投资资金风险分散化的要求。因此,基金经理在相同方向的行业配置中更需要结合个人的专业分析能力和冷静的思考能力等相关个人特征用以激发自己的潜在价值,以求得在众多同方向同行业的优质基金中取得较为满意的基金业绩。

封元平[7](2020)在《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的认知偏好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以及家庭面对的疾病负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的大国,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慢性病发展趋势逐渐表现出了复杂化以及复合化的特征。老年人常常多病共存,导致多重用药。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报告指出,尤其需要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安全问题。根据社会研究数据显示,在药物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5种以上的药物联用可达4%以上,而当联用药物增加到6种至10种,其比率相应增长到了 7%以上。在国家的卫生费用中,药品费用已经占据了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国家经济因急剧上涨的药品费用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研究目的通过对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的认知偏好研究,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不同个人生活方式,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就医与药物治疗情况,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如何影响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多重用药的认知偏好,并为合理用药提出建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抽取3个地级市;再在每个地级市中随机抽取1区和1个县(市);在每个样本区(县),随机抽取3个街道(乡镇);在每个样本街道(乡镇),随机抽取6个村(居);最后在每个村(居)随机抽取50户60周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最后对7070名60岁以上老年居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有慢性病并对多重用药认知偏好进行了有效回答的4770份问卷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结果1.从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与没上过学相比,仅上过小学的对多重用药认知偏好低,比值比0.676;与在婚相比,非在婚(未婚/离异/丧偶)的认知偏好高,比值比为1.228;与退(离)休和在业相比,无业(无收入)的认知偏好高,比值比为1.512;与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一档(高档)相比,居民医保二挡(低档)和参加其他医保的认知偏好远低,比值比分别为0.385和0.569;与有商业保险相比,没有的认知偏好更高,比值比为1.674,且无商业医疗保险的占绝大多数。与空巢和独居相比,非空巢和独居老人认知偏好更高,比值比为1.421;与农村相比,乡镇和城市的认知偏好低,比值比分别为0.425、0.483,但居住在农村的占绝大多数。2.从社会经济学因素分析:与富足、无须为生计担忧相比,不富足、但不大担心生计的认知偏好更高,比值比为1.980,且此类占绝大多数;以有储蓄为对照,没有储蓄的认知偏好高,比值比为1.714;与低收入(≤2299元)相比,个人年收入中低、中等、中高、高收入的认知偏好较低,比值比为0.569、0.418、0.481、0.598;以低≤2499元为对照,个人年总消费支出中低、中等、中高和高的认知偏好均较低,比值比为0.671、0.510、0.657、0.748;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支出,以0自付为对照,中低和中等的认知偏好较高,比值比为1.478和1.301;以低保户为对照,非低保户认知偏好低,比值比为0.684。3.从不同生活方式分析:以12个月内进行健康体检为对照,不进行的认知偏好低,比值比为0.707。4.从不同健康状况分析:与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相比,自评状况较好和较差的认知偏好更高,比值比为1.567和1.524;5.从就医与药物治疗情况分析:治疗方式选择倾向以口服为对照,听医生的与口服无差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和无所谓的认知偏好均远低,比值比为0.479、0.544和0.422;以价格越高、效果越好为对照,不认同的认知偏好低,比值比为0.532;以新药比老药好为对照,不认同的认知偏好低,比值比为0.525;对同一种药,以更偏爱国产药品为对照,更偏爱进口药品的认知偏好低,比值比为0.770。结论与建议为了减少多重用药,加强合理用药,建议如下:1)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药品的合理使用;2)从制度上保障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国家卫健委为此发文,要求规范医疗机构处方审核工作,所有处方均应当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划价收费和调配环节;3)加强城市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管理;4)通过医保政策加强对药品合理使用的管理;5)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自身合理用药的意识;6)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

张文瀛[8](2020)在《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优化及协同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公转水”、“公转铁”和“散改集”等政策的推行,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越发重视发展多式联运,强化集装箱运输的系统化应用,这一趋势为集装箱和多式联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也促使内河集装箱铁水联运业务蓬勃发展。研究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优化和协同策略,不仅可以推动内河综合运输业务自身的变革,推进内河多式联运组织的优化与标准的建立,还可以实现内河运输与陆路运输、内河与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合作,实现集装箱在联运网络上的高效移动与系统优化。本文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不确定规划方法、排队论、博弈论等基础理论,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网络优化、货流分配、运输方案优化及组织协同四个方面的问题。(1)界定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提出了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内涵,并将其表达为“内河内部干线转运”和“内河外部支线分流”两个层面的系统构成,同时将轴辐式网络与其结合,给出了内河集装箱轴辐式多式联运网络框架,基于网络的边和节点的拓扑结构抽象原则,构建了多模式分层次立体化的拓扑结构模型。(2)研究整个内河集装箱联运系统的网络优化问题。利用不确定分布方法刻画了联运网络的多维不确定性,构建了基于不确定规划的双目标优化模型,推导出了期望值目标函数和机会约束的确定性等价形式;再结合Epsilon约束方法和文化基因算法,设计了混合智能算法;然后通过长江干线联运网络实例和TR网络数据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结合灵敏度分析,探讨了集装化系数和转运节点数量对最优时间和成本目标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集装化系数越小,集装化程度越高,单位运输时间所需要的运输成本越低,因此提高内河多式联运的集装化程度,有助于联运系统的降本增效。(3)研究集装箱在内河外部集疏过程中所形成的支线分流网络的货流分配问题。通过综合考虑分流枢纽、内河枢纽节点和运输通道的三重容量限制,利用minmax决策准则构建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再引入线性化技术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并在分枝定界法的基础上采用切割平面方法,设计了分枝切割法进行求解;接着,以长江沿线集装箱集运分流网络为算例进行研究,通过灵敏度分析,探讨了不同容量限制对最优目标值和货流分配网络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路直运通道容量值的增加,内河在货流分配方案中承担的运输量越多,越能大幅度降低总运输费用,因此提高内河的通行能力,有助于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供求总量均衡、联运网络货源配置最优。(4)研究集装箱在内河干线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过闸拥堵、船舶通过时间长、运输效率低等运输方案优化问题。应用M/M/c排队论,描述了船舶在内河的过闸排队过程,采用两阶段建模思想分别建立了双目标路径优化模型和运输模式选择模型;并针对路径优化模型,利用改进的分枝定界算法进行求解,针对模式选择模型,利用时间成本对比分析法,进而得到优化的联运方案;再以长江干线的三峡枢纽港作为案例,结合灵敏度分析,探讨了排队等待时间对联运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内河干线运输过程中,可以通过多运输模式的选择降低船舶等待时间;最后,对翻坝联运、水水过驳模式与传统水运做了相关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式均能够减少船舶待闸时间,因此通过提高升船机数量及载运量,加强翻坝公路、铁路通道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内河干线转运效率。(5)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协同策略问题。围绕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经营人和各承运人之间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基于期望和熵决策准则的不确定双层规划模型;再针对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两种情况,设计了两步优化算法,以此分别获得了最优激励合同的清晰表达式;结合算例分析,探讨了非对称信息对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合同设计和收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励系数随风险规避水平增加而降低,信息价值随风险规避水平增加而增加,多式联运经营人(MTO)获取信息的意愿也随风险规避水平增加而变得强烈。因此,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MTO作为联运服务集成商及联运方案决策者,通过引入最优合同机制,对组织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分配,是优化内河多式联运组织协同的较佳策略。论文图57幅,表38个,参考文献162篇。

李成[9](2020)在《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动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能利用效率是表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效率的指标,是评价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参数。目前关于半干旱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动态变化以及环境调节机制认识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不同的天气状况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影响着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精确估算和预测。本研究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2014-2015年涡度相关法监测碳通量和同步观测微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直角双曲线方程获取每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表观光量子效率(α)和基于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与生态系统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效率(LUE)。分析荒漠草原生态系统α和LUE在季节尺度上的动态特征及其生物物理调控机制,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状况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以及散射辐射对光合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荒漠草原生态系统α和LUE呈现明显季节变异规律。α均是从生长季开始逐渐增大,在生长季旺季7月左右达到最大值,伴随着生长季的结束而逐渐降低。2014年LUE与α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2015年LUE的变化随着生长季的变化逐渐增大,在7月出现一个小的波谷,随后又继续增大在9月达到峰值,随后随着生长季的结束而下降。两年α的均值分别为0.0075μmol CO2μmol-1 PAR和0.0098μmol CO2μmol-1PAR;LUE的均值分别为0.0019 g C MJ-1和0.0017 g C MJ-1。LUE在日尺度上的变化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在每天的13:00-14:00左右达到最小值。LUE的日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PAR的变化速率大于GEP的变化速率,APAR在每天的13:00左右的时候达到最大值。(2)在季节尺度上,光能利用效率(α和LUE)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T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α随着Ta、Ts和VPD的增加而增大,LUE随着温度(Ta和Ts)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LUE随着VPD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REW的增加而增加。α和LUE随着生物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增加变大,冠层导度gs在一定范围内时,光能利用效率随着gs的增加而变大。日尺度上APAR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GEP的变化速率,从而导致LUE的变化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光合有效辐射不仅会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大小,也会影响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α和LUE的变化主要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α与Ts的变化相关性最强,其次是gs和VPD,Ta、NDVI与α的变化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会通过影响gs从而影响α的变化。LUE与VPD的变化相关性最强,其次是Ta和Ts,生物因子gs和NDVI对LUE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REW与LUE的变化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4)LUE在中度阴天条件下所占比例最大,随着晴空指数(CI)的增大天气状况由阴天状况条件转变成晴天状况条件时,LUE逐渐减小;α在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值大于阴天条件下的值。随着CI的增大,α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在中度阴天条件下的值大于重度阴天天气条件和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值并且中度阴天天气条件占所有天气条件的比例最大。GEP均随着CI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14年GEP在CI大约为0.5时达到最大值0.69 g C m-2 day-1;2015年GEP在CI为0.46时达到最大值0.55 g C m-2 day-1。(5)散射光合有效辐射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当CI大约在0.5左右的时候,GEP达到最大峰值。并且当CI为0.5左右时,散射光合有效辐射PARdif达到最大值。阴天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Pmax)值比晴天条件时的Pmax值高23.7%。在非胁迫条件下(较低的饱和水汽压差条件下(1≤1 k Pa),较低的空气温度条件下(Ta≤20℃)和土壤水非胁迫条件(REW≥0.4)时,Pmax达到最大值。散射辐射可促进荒漠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生产力。综上所述,光能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趋势,其变化受到生物物理因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散射辐射能促进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能力。基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散射辐射量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天空状况的云层的厚度增加的趋势背景下,在建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模型的时候应考虑天气状况。

王姝[10](2020)在《清代女性观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性观剧是女性参与戏曲活动的一个重要面相,举凡与女性观剧活动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均属本文研究的范畴。女性观剧现象既增添了戏曲接受的女性视角,又丰富了古代妇女研究的戏曲视角,是对戏曲领域的性别关照,也是性别研究中的戏曲维度,具有双重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清代女性观剧研究围绕谁在看?在哪看?怎么看?看什么?能不能看?看了以后会怎样?人们如何看待女性观剧现象?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在大量搜集整理与女性观剧现象相关的文献史料、文物遗存和民俗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戏曲学、女性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清代女性观众类型及观剧需求、观剧场所及设施、观剧习俗、观剧内容、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等方面,作一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第一章围绕谁在看的问题,从戏曲受众的角度,将清代女性观众分为宫廷、仕宦、平民、青楼、其他女性类型,并就每一类女性观众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做了探讨。从清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家庭角色和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女性观剧的交际、娱乐、追星、服装展示等观剧需求。认为娱乐和交际需求是女性观剧的普遍需求,而女性靓装炫服的观剧行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的性别含义。是女性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而女性观众对于不同性别伶人的追捧,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正是多种观剧需求共同促成了清代女性观剧的盛行。第二章围绕在哪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场及设施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与男性同观时,是共用一个剧场空间,特殊之处在于,各类剧场中均设置了供女性观剧的专门设施。尤以神庙剧场所存看楼,看台,女台、女厂、女亭等保存完整。女性观剧设施创设的原因,既是剧场性增强,对女性观剧行为的重视的结果,也有严男女之大防、照顾女性及牟取利益等考虑。高平市良户村田宅专门女眷观剧场所的遗存,为我们探讨明清时期女性垂帘观剧现象及剧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清末北京金鱼胡同尼庵演剧的女性专场,尼庵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观剧空间,则表现出受到女神信仰与生殖崇拜影响的特征。第三章围绕怎么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的定戏、点戏、看戏、赏赐、禁忌习俗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观剧习俗深受传统礼教和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制约的影响,各个环节均呈现出不同于男性观剧习俗的复杂面貌,尤以女性观剧禁忌习俗表现鲜明,女性观剧禁忌是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双重标准的结合,根源在于女性特殊生理特征而产生的普遍的“厌女情结”和“女性不洁”之观念。河南新安芦院村禁忌女性观剧年龄碑刻的发现,禁忌15-50岁女性白天观剧的规定,可以看出受到女性月经禁忌和生育禁忌的影响明显。第四章围绕看什么的问题,就女性观剧内容进行探讨。女性受教育程度、个人出身、审美趣味等差异,决定了女性观剧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女性作为同一性别群体,观剧内容上又存在很大的普适性。另外,文献中对女性观剧内容的载录,又呈现出基于性别、阶层差异的种种不均衡性。第五章围绕社会各界对女性观剧的态度进行讨论,大致分为反对与排斥,支持与赞同、犹豫与矛盾、中立与客观四种态度。本文就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的身份、目的、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持反对态度的多从维持风化的目的出发,而持赞同态度的多出于一些开明人士对妻女等的宠溺和孝亲角度考虑,持犹豫态度者多与自身的特殊社会身份有关,而外籍来华人员,对女性观剧多客观中立。

二、《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第一节 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种卷计数与略序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二章 《隋书·经籍三子·医方》
    第一节 编撰
        一、四部分类的出现与定型
        二、七分法的复古与成熟
        三、七分与四部共荣
        四、七分与四部融合
        五、关于撰者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分集甲乙丙
        二、细类分析
        三、医方、道经、佛经的种卷计数与序文
        四、相关问题论述
        五、种卷分布
第三章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之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盛唐开元官修目录《群书四录》《古今书录》
        二、中、晚唐时期的官修目录编修活动
        三、《旧唐志》的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四章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之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新唐志》的撰修背景
        二、《新唐志》的史料来源
        三、《新唐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堂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五章 《宋史·艺文志·子类·医书类》
    第一节 编撰
        一、《宋史》的撰修背景
        二、《宋志》的史料来源
        三、《宋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宋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六章 《明史·艺文志·子类·艺术类·医术》
    第一节 编撰
        一、《明史》的撰修经过
        二、明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明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七章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清志稿》的撰修经过
        二、清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清志稿》的史料来源
        四、《清志稿》后的相关目录撰修活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清志稿·医家》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八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流变
    第一节 汉至隋时期: 六略之一,医分为四
        一、《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公元前33至前7间—公元75至106间])
        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
    第二节 唐至元时期: 子部医方,从方至科
        一、《隋志》至两唐书时期(唐至宋初[629-1060])
        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
    第三节 明至今时期: 一代医着,类属森然
        一、《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
        二、王绍曾《清志稿拾遗》至《清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
    第四节 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
第九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利弊
    第一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
        一、正史医籍目录的各本特征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得失
        一、正史目录的共性利弊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价值与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2.1 革命民主派
        2.2.2 自由派
        2.2.3 斯拉夫派
        2.2.4 保守派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3.1 自由派官僚
        2.3.2 保守派官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6)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收益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2.国内外文献梳理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评述小结
3.我国基金经理个人特征与基金现状分析
    3.1 股票型基金公司的业绩特点
    3.2 股票型基金和基金经理的现状分析
        3.2.1 股票型基金的投资类型
        3.2.2 基金经理的现状分析
    3.3 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总结
4.样本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的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择
        4.2.2 解释变量的影响机理
        4.2.3 控制变量的选择
    4.3 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的确立
5.实证结果分析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样本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总结分析
    5.4 同基金经理的样本数据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7)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的认知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3.2 研究内容
    3.3 调查工具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5 质量控制
4 结果分析
    4.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4.2 老年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认知偏好的单因素分析
    4.3 老年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认知偏好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附录(调查问卷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优化及协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内河干线集装箱联运和货品研究
        1.3.2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及运输方案优化研究
        1.3.3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货流分配研究
        1.3.4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协同研究
        1.3.5 研究现状综述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内容结构
        1.4.3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分析
    2.1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概述
        2.1.1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内涵
        2.1.2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构成要素
    2.2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研究
        2.2.1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多模式网络结构
        2.2.2 网络拓扑结构抽象原则
        2.2.3 多模式分层立体拓扑结构模型构建
        2.2.4 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特点分析
    2.3 内河多式联运系统优化问题分析
        2.3.1 内河多式联运网络优化问题研究
        2.3.2 内河多式联运货流分配问题研究
        2.3.3 内河多式联运组织模式问题研究
        2.3.4 内河多式联运组织协同问题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不确定环境下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优化研究
    3.1 内河集装箱轴辐式多式联运网络描述
    3.2 问题描述
    3.3 模型构建
        3.3.1 不确定性理论
        3.3.2 双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3.3.3 等价模型推导
    3.4 算法求解
        3.4.1 Epsilon约束方法
        3.4.2 文化基因算法
    3.5 算例分析
        3.5.1 长江干线联运实例分析
        3.5.2 大规模网络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考虑容量限制的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货流分配优化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构建
        4.2.1 基本假设及参数定义
        4.2.2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构建
    4.3 算法设计
        4.3.1 分枝切割法概述
        4.3.2 基于分枝切割法的求解策略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数据
        4.4.2 算例求解
        4.4.3 灵敏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式选择的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方案优化研究
    5.1 问题描述
        5.1.1 基于运输模式选择的内河联运路径优化问题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模型构建
        5.2.1 基本假设与参数定义
        5.2.2 两阶段模型构建
        5.2.3 模型转换
    5.3 算法设计
        5.3.1 分枝定界法概述
        5.3.2 基于分枝定界法的求解策略
    5.4 算例分析
        5.4.1 长江三峡算例背景分析
        5.4.2 算例数据
        5.4.3 算例求解
        5.4.4 灵敏度分析
        5.4.5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非对称信息下的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协同策略研究
    6.1 问题背景
        6.1.1 内河多式联运组织协同发展阶段分析
        6.1.2 战略联盟协同阶段组织主体关系分析
    6.2 问题描述
    6.3 模型构建
        6.3.1 假设及参数定义
        6.3.2 不确定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6.3.3 两种信息情况下的模型转化
    6.4 算法设计
        6.4.1 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求解
        6.4.2 信息非对称情况下的求解
        6.4.3 信息非对称对联运组织协同策略的影响
    6.5 算例分析
        6.5.1 算例分析
        6.5.2 算例求解
        6.5.3 灵敏度分析
        6.5.4 多式联运协同管理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动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
        1.2.2 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不同天气状况下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和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方法
        3.3.1 CO_2通量与气象数据观测
        3.3.2 光能利用效率与环境和生物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环境和生物因子与光能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通径分析
    3.4 数据处理
        3.4.1 通量观测数据处理
        3.4.2 气象和生物因子的计算
        3.4.3 散射辐射和不同天气状况的定义
        3.4.4 光能利用效率的计算
    3.5 研究技术路线
4 光能利用效率的季节动态变化
    4.1 表观光量子效率α的季节动态变化
    4.2 表观光量子效率α的每月动态变化
    4.3 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日尺度动态变化
    4.4 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季节动态变化
    4.5 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每月动态变化
    4.6 小结
5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动态变化
    5.2 季节尺度上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2.1 季节尺度上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α的影响
        5.2.2 季节尺度上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LUE的影响
    5.3 日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3.1 日尺度上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5.3.2 日尺度上环境因子对LUE的影响
    5.4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4.1 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对α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4.2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LUE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5 讨论
        5.5.1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5.2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6 小结
6 不同天气状况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不同天气状况下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1.1 不同天气状况对LUE的影响
        6.1.2 不同天气状况对α的影响
    6.2 不同天气状况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天气状况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6.3.2 不同天气状况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小结
7 散射辐射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7.1 散射光合辐射条件下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合特性
    7.2 不同天气状况条件环境因子对散射光合辐射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7.3 不同天气状况条件环境因子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7.4 讨论
        7.4.1 环境因子对光合特性参数的影响
        7.4.2 不同天气状况下环境因子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相互影响
        7.4.3 散射辐射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合特性的影响
    7.5 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百年妇女史研究概述
        (二)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述评
        (三)清代女性观剧史料来源及书写特点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女性观众
    第一节 女性观众的类型
        一、宫廷女性
        二、仕宦女性
        三、平民女性
        四、青楼女性
        五、其它女性
    第二节 女性观众观剧需求
        一、娱乐需求
        二、交际需求
        三、服装展示
        四、追星动机
        五、其它需求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女性观剧场所及设施
    第一节 各类剧场中的女性观剧现象
        一、宫廷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二、商业性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三、神庙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四、会馆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五、私人宅第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六、舟船水畔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七、其他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第二节 女性专门观剧设施
        一、看楼
        二、看台、女台、子台
        三、看棚
        四、花场
        五、女厂
        六、女亭
        七、其它
    第三节 女性观剧设施创设原因
        一、剧场性的增强及对女性观剧的重视
        二、照顾与限制
        三、牟取经济利益
    第四节 女性观剧专场
        个案研究一:山西高平良户村田宅女性剧场考述:兼谈垂帘看楼与明清女性观剧场所的变迁
        个案研究二:清末北京尼庵演剧女性专场考述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女性观剧习俗
    第一节 定戏习俗
    第二节 点戏习俗
        一、点戏人的选择
        二、点戏的讲究和礼节
        三、点戏物件类型
        四、男女观众点戏之区别
    第三节 看戏习俗
        一、男女分观习俗
        二、男女落座方位
    第四节 赏赐习俗
        一、从施赏者角度看
        二、从受赏者角度看
        三、从赏赐品类看
    第五节 禁忌习俗
        一、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的结合
        二、对女性观剧的诸多禁忌
    第六节 个案研究:河南新安芦院村女性观剧年龄禁忌碑的文化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女性观剧内容
    第一节 女性个体差异与观剧内容
        一、女性剧场环境差异与观剧内容之雅俗
        二、女性阶层差异与所观内容的差别
        三、女性个体因素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四、女性地域及生活理想差异与女性观剧内容
    第二节 女性观剧内容的普适性
        一、婚恋爱情剧
        二、全本情节戏
        三、家庭伦理戏
        四、喜庆戏
    第三节 女性观剧内容文献载录的不均衡性
        一、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阶层因素
        二、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性别因素
    小结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
    第一节 反对与排斥
        一、反对的方式
        二、反对的人群
        三、禁限效果评估
    第二节 支持与赞成
        一、家庭成员的赞同
        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女性个人的努力
    第三节 犹豫与矛盾
        一、汉人官员的审慎和节制
        二、旗人官员的犹豫和矛盾
    第四节 中立与客观
        一、对女性观剧“直言直笔”的书写特点
        二、女性与戏曲作为保存族群历史记忆的工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陈渠珍与湘西地区农业发展研究(1920-1935)[D]. 杨辉. 吉首大学, 2021
  • [2]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3]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D]. 付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6]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收益的影响分析[D]. 戴伟. 浙江大学, 2020(02)
  • [7]山东省老年慢性病患者多重用药的认知偏好研究[D]. 封元平. 山东大学, 2020(02)
  • [8]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优化及协同策略研究[D]. 张文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动态特征研究[D]. 李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10]清代女性观剧研究[D]. 王姝.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中国科学基金》1991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