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一、中药治疗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若含,李慧杰,李秀荣[1](2021)在《中医药防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概况》文中指出化疗是恶性肿瘤最重要、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对机体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周围神经毒性、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者影响正常治疗[1]。目前,西医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5-HT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等,但长期应用可产生便秘、腹痛、头痛、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2],急需探寻更佳的治疗手段。

马胜男,范奎,曹芳[2](2021)在《穴位贴敷疗法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穴位贴敷是一种结合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中医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化疗相关性胃肠道反应、癌性疼痛、肿瘤相关性肠梗阻、癌因性疲乏等的治疗中,多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或单独应用,或联合中西药内服、穴位按揉。本疗法可避免口服给药带来的胃肠刺激,且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在临床中接受度高,优势明显。

曹玮[3](2021)在《芪蓣六君汤治疗消化道相关癌因性疲乏(脾胃虚弱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的方式,评估芪蓣六君汤方治疗消化道相关癌因性疲乏中脾胃虚弱型的具体疗效,为以后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治疗方式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就诊于我院肿瘤科符合标准(诊断及纳入)的60例患者,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主要以西医常规治疗为主,治疗组为常规治疗+芪蓣六君汤。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在疲乏程度、中医证候(脾胃虚弱)、生活质量,以及细胞免疫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1.Piper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分值(总均分)均不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疲乏总均分在治疗后显着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疲乏量表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iper疲乏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70.00%,两组疲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两组疲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卡氏(KPS)评分: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卡氏评分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7%,两组卡氏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经配对t检验,两组卡氏评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在食少纳呆、大便溏薄、体倦乏力、食后腹胀4个症状的改善情况上,治疗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在食少纳呆、大便溏薄、体倦乏力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食后腹胀方面,P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区别。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63.33%,经秩和检验,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6.两组间免疫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各项指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周治疗后,经检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CD4+/CD8+三项免疫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CD3+、CD4+、CD4+/CD8+免疫因子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芪蓣六君汤方治疗消化道相关癌因性疲乏(脾胃虚弱型)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疲乏症状,对于食少纳呆、大便溏薄、体倦乏力等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其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故可对其进行下一步研究,以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张育伟[4](2021)在《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挖掘》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对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挖掘现代医家治疗癌因性疲乏的选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干预癌因性疲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数据库中有关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试验、专家经验等文献,将文献中的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方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3项研究,包括2596名受试者,其中观察组1320名,对照组1276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iper疲乏量表评分:总分方面,结果提示:MD=-1.23,95%CI[-1.56,-0.91],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PF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维度评分方面,结果显示:(行为)MD=-1.26,95%CI[-1.57,-0.96],P<0.00001;(情感)MD=-0.97,95%CI[-1.20,-0.73],P<0.00001;(感觉)MD=-0.99,95%CI[-1.24,-0.74],P<0.00001;(认知)MD=-0.74,95%CI[-1.07,-0.41],P<0.0001,说明观察组的PFS各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简明疲乏量表评分:结果提示:MD=-0.50,95%CI[-0.77,-0.23],P=0.0003,说明观察组的BF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乏程度:根据PFS评分划分等级,结果提示:RR=0.58,95%CI[0.50,0.69],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中重度疲乏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BFI评分划分等级,结果提示:RR=0.52,95%CI[0.43,0.64],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中重度疲乏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评估,结果提示:RR=2.08,95%CI[1.59,2.71],P<0.00001,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PS 评分:结果提示:MD=8.95,95%CI[5.91,11.99],P<0.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KP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ORTCQLQ-C30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方面,结果提示:SMD=1.37,95%CI[1.19,1.56],P<0.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总健康状况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疲乏评分方面,结果提示:MD=-20.85,95%CI[-36.28,-5.43],P=0.008,说明观察组在降低疲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CD3+检测值方面,结果提示:MD=7.99,95%CI[3.92,12.06],P=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CD3+细胞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检测值方面,结果提示:MD=7.22,95%CI[4.00,10.43],P<0.0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CD4+细胞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检测值方面,结果提示:MD=0.64,95%CI[-1.81,3.09],P=0.61,说明在CD8+细胞水平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结果提示:MD=0.27,95%CI[0.07,0.47],P=0.008,说明观察组在提高CD4+/CD8+比值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K细胞水平,结果提示:MD=3.80,95%CI[0.71,6.90],P=0.02,说明观察组在提高NK细胞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共纳入83篇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文献,涉及处方106首,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1)用药频次较高的前5味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黄芪、当归和陈皮,高频药对主要有白术-茯苓、白术-黄芪、黄芪-茯苓及当归-黄芪等。药物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脾经最多,其次为肺经。(2)聚类分析方面,第1组药物:茯苓、白术、黄芪、甘草、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莪术。第2组药物分为2小组:①陈皮、当归、党参;②炙甘草、熟地黄、白芍、枸杞子、麦冬、地黄、人参、山药、鸡内金、薏苡仁、麦芽、大枣、生姜等。(3)核心药物组合:茯苓、白术、黄芪、当归、陈皮、甘草、党参、炙甘草、太子参、山药、枸杞子、熟地黄、白芍、人参、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研究结论1.Meta分析方面,在结局指标PFS评分、BFI评分、疲乏程度、治疗有效率、KPS评分、EORTC QLQ-C30 评分及免疫功能(CD3+、CD4+、CD4+/CD8+、NK 细胞)中,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汤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疲乏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功能。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研究方法质量欠佳等原因,导致对结果的解释需谨慎,需要更高质量的文献做证据支撑。2.用药规律方面,现代中医治疗CRF以健脾益气、养血滋阴为主,注重从脾论治,兼顾肺肾,适时祛邪,常配伍活血行气、祛湿化痰、解毒散结之品,以达到攻补兼施,标本兼治的目的。临床多用性味平和之品,并注重日常调护,以提高临床疗效。

吴思雨[5](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德尔菲法开展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形成专家共识,从而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宫颈癌”、“并发症”、“cervical cancer”、“complication”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发表在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 d上的文献,分析得出常见的宫颈癌并发症的种类;再以“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化疗后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下肢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化疗后恶心呕吐”、“疲劳”、“疼痛”、“焦虑抑郁”、“失眠”、“性功能障碍”、“并发症”、“综合疗法”、“中医药”、“中医”、“Postoper ative urinary retention”、“myelosuppression”、“radioactive cystitis”、“lower limb ly mphedema”、“lymphocele”、“nausea and vomiting”、“fatigue””、“pain”、“anxiety de pression”、“insomnia”、“sexual dysfunction”、“complication”、“comprehensive therap y”、“integrative therapy”、“Chinese medicine”、“psychosomatic behavior therapy”、“energy therapy”、“operational body therap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根据预设的纳排标准得出参考文献,分析出相应的综合疗法具体种类,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德尔菲法制定专家问卷的条目。结果:三轮专家调查问卷的积极系数分别为为90%、100%、100%,通过对三轮专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得出12种常见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及42种综合疗法,最终形成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法进行中西医专家问卷调查,形成了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的专家共识,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相关并发症提供指导,期待在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中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张丽榕[6](2021)在《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证型癌性发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配至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予三仁汤,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5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治疗过程中当患者体温大于38.5℃时予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肛;西药组:当患者体温大于38.5℃时予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肛退热处理;中药组:予三仁汤,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5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三组治疗疗程均为7天。自治疗第一天开始记录受试者每日体温,同时记录治疗前后的KPS评分、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三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异,客观分析三仁汤治疗湿热证型癌性发热的疗效。结果:本课题最终完成实验并计入统计的有11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中西医结合组39例、西药组42例、中药组37例,试验过程中三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1.基线分析: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及发热程度等方面均衡性较好(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体温、证候、KP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三组间退热疗效结果显示:三仁汤联合双氯芬酸钠栓组痊愈14例,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05%;双氯芬酸钠栓组痊愈9例,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54.76%;三仁汤组痊愈1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38%。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疗效有差异,且三仁汤组和联合组疗效相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2)三组间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例数为32例,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49%;西药组总有效例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35.71%;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9例,总有效率为78.38%。三组治疗后的证候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提示使用中药在改善患者的湿热证候方面有更好的效果。结论:1.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发热时的峰值,且退热时间更快,降温更持久。2.三仁汤加减可以改善KPS、中医证候评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3.三仁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安全可靠。

朱梦婷[7](2021)在《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磁珠耳穴联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CRF)患者的疲乏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象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为CRF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案。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病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十全大补方加减及基础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磁珠耳穴贴压治疗。耳穴选取肝、脾、肾、肺、胃、神门、交感穴7个穴位,3-5 d更换新磁珠耳豆至另一侧耳穴,嘱患者每次点压次点压3~5次,每次每穴点压30次,治疗28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8天记录两组疲乏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象等指标,应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及病情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疲乏评分比较:经检验,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感觉及总疲乏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情绪、认知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验,两组治疗前后情绪、感觉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疲乏评分前后差值有显着差异(P<0.01),而行为、认知评分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统计,两组均无痊愈病例,治疗组在治疗后显效4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86%;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5.17%,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后神疲懒言、夜寐不安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淡无华、自发汗出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症状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外周血象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外周血象各项计数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象各项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耳廓异常疼痛,2例出现头痛,其中1例因头痛难忍中止治疗,其余3例患者减轻按压力度并减少按压次数后疼痛缓解,未影响治疗。结论“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方案能明显降低气血两虚型CRF患者的疲乏程度,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且短期内使用较为安全。

栗枭杰[8](2021)在《肿瘤相关性贫血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anemia,CRA)是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不仅导致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降低、生存质量下降,并作为独立因素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明确肿瘤相关性贫血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贫血的发生率、诊断及治疗情况;并基于初诊及6个月后血红蛋白指标,初步明确肿瘤患者贫血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首次住院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采集患者基础信息、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1)观察性别、年龄、KPS评分、营养学指标(白蛋白、BMI)、免疫学指标、肿瘤类型及分期、抗肿瘤治疗手段等对患者贫血发生的影响。对于CRA患者,对患者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进行统计,分析患者临床治疗特点、具体方式。(2)通过对初诊及6个月后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初步探讨肿瘤患者贫血的动态变化。(3)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分析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病程、肿瘤分期与贫血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79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其中有6个月后病例资料的患者共14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411例。1.首次住院贫血情况(1)979例恶性实体肿瘤贫血发生率为41.98%,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发生率分别为21.6%、13.7%、4.4%、2.3%。正细胞性、大细胞性、小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81.2%、7.1%、11.7%。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1.6%。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发生率为26.5%、16.1%、5.1%和3.9%。正细胞性、大细胞性、小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75.5%、9.4%、15.1%。(2)①肿瘤类型:979例恶性实体肿瘤中胃癌患者贫血发生率最高,达65.5%,其次为子宫颈癌和食管癌,发生率分别为57.1%和51.8%。乳腺癌患者贫血发生率最低,为22.2%。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贫血发生率前3位肿瘤为胃癌、食管癌、肝癌,分别为65.5%、51.8%、51.4%。②肿瘤分期:979例恶性实体肿瘤中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2.0%、25.4%、41.1%和45.2%。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Ⅰ+Ⅱ期贫血发生率为30.2%,Ⅲ+Ⅳ期贫血发生率为51.9%。③病程:979例恶性实体肿瘤病程≥ 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41.2%,病程<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43.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程≥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53.8%,病程<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49.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既往抗肿瘤治疗与贫血:从未接受西医抗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4.4%;放化疗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69.0%;内分泌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15.9%;靶向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28.1%。在抗肿瘤治疗中,内分泌、靶向治疗贫血发生率较低,且贫血程度较轻;放化疗组贫血发生率最高。(3)①性别:整体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9.30%,女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34.31%,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肿瘤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6.1%,女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4.2%,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整体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37.5%,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44.3%,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组,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消化系统肿瘤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46.0%,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54.4%,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高于年龄≤ 60岁组,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营养因素与贫血:整体BMI<18.5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62.4%,BMI 18.5~23.9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44.9%,BMI>23.9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31.4%,BMI值越小,患者贫血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降低组贫血发生率为63.8%,白蛋白正常组贫血发生率为2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肿瘤患者BMI<18.5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61.8%,BMI 18.5~23.9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54.1%,BMI>23.9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39.0%,BMI值越小,患者贫血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降低组贫血发生率为67.6%,白蛋白正常组贫血发生率为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首次住院贫血诊断、治疗情况411例CRA患者中,39.7%患者有明确的贫血诊断,142例患者予纠正贫血治疗,贫血治疗率为34.5%,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治疗率为15.6%、45.5%、65.1%、87.0%。其中输血治疗率为38.0%(54/142)。铁剂治疗率为34.5%(49/142),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率为4.2%(6/142)。EPO治疗率为9.2%(13/142),患者治疗前平均Hb为77.67 g/L。中成药治疗率为54.9%(78/142),药物为复方阿胶浆、益气维血胶囊。3.6个月时贫血情况979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有6个月后随访资料的患者共146例。初诊时患者平均Hb为121.7 g/L,贫血发生率为26.0%(38/146)。6个月后患者平均Hb为122.8 g/L,贫血发生率为28.8%(42/104)。入组前后Hb值和贫血发生率均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979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1.98%。肿瘤类型不同,贫血发生率不同,贫血发生率排名前3位的肿瘤依次为胃癌、子宫颈癌和食管癌。男性、肿瘤分期晚、营养、体能状况差是影响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411例贫血患者的诊断率为39.7%,治疗率为34.5%。2.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1.6%,贫血发生率排名前3位肿瘤依次为胃癌、食管癌、肝癌。男性、肿瘤分期晚、白蛋白水平降低、低BMI是影响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3.146例有6个月病历资料患者初诊时贫血发生率为26.0%,6个月后患者贫血发生率为28.8%。

国文文[9](2021)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临床文献中的方剂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现代临床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中药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用药及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12-31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呃逆、口腔黏膜炎、便秘、腹泻等单一症状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涉及的方剂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自身集成的数据挖掘技术,从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面,分别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的组方用药规律,发掘新处方;并对挖掘出的用药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83篇文献,涉及300首中医处方,171味中药。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半夏、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以性温、味甘、归属脾胃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84个常用药物组合,应用频次最多的3组依次为“半夏,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2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11首新方。2.中药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95篇文献,包括325首方剂,163味中药。高频常用药物有半夏、甘草、茯苓、生姜、陈皮;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组76个,以“半夏,甘草”、“半夏,茯苓”、“生姜,半夏”最常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提取出新方11首。3.中药治疗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14篇,有处方14首,中药44味。高频常用药为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性味归经以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以“白术,甘草”、“白术,茯苓”使用最多;基于系统熵聚类得到10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5首新方。4.中药治疗化疗后呃逆的用药研究纳入14篇文献,含14条方剂,54味中药。常用中药包括柿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甘草;使用最多的为寒性、甘味、胃肺经的药物;得到中药关联规则72条,“旋覆花,代赭石”使用频次最高;熵聚类分析的新方核心组合有2个,提取到新方1首。5.中药治疗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用药研究共纳入57篇文献,包括68首中医处方,134味中药。高频用药有甘草、黄连、生地、白术、黄芪;以温性、甘味、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物组合22个,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连,甘草”、“黄连,生地”、“生地,甘草”;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6首新方。6.中药治疗化疗后便秘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31篇,有方剂32首,中药62味。高频常用中药包括白术、枳实、当归、大黄、火麻仁、厚朴;性味归经以温性、苦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规则得出39个常用药组,以“大黄,枳实”、“白术,枳实”最常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12个,提取出新方6首。7.中药治疗化疗后腹泻的用药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涉及73首处方,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芍;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分析得出60条药物关联规则,“白术,茯苓”、“白术,甘草”、“甘草,茯苓”应用最多;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6首新处方。结 论: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多使用化痰止呕、健脾补虚、理气除湿的药物,兼顾祛邪扶正;但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常用高频药物组合可以看出治疗上更注重扶正,多用甘温益气之品以健运脾胃、培中补虚。2.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各单一症状的用药上存在共性,均以健脾扶正为本,符合恶性肿瘤及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均可使用白术和甘草治疗。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多使用寒性药物外,其他消化道症状均以温性药物治疗为主;化疗后呃逆与便秘使用苦味药物最多,其他症状均以甘味药物最多;化疗后呃逆与口腔炎以归胃经的中药治疗为主,其他均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高频中药组合方面,不同的消化道症状亦共有相同的常用药物组合。因此临床中对多个消化道症状可同时用药干预,作为症状群整体管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出的用药规律及新处方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为癌症患者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防治与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但新方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周露[10](2021)在《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中医外治法热敏灸对老年AML(非M3)化疗后患者的干预作用,探讨热敏灸对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为热敏灸在老年AML化疗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6例老年AM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去甲基化化疗,实验组在化疗的基础加上热敏灸治疗,热敏灸选穴为大椎穴、膈俞穴、肾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热敏灸治疗从化疗第1天开始,每天1次,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热敏化现象消失时,连续治疗至化疗第21天;两组均予以止呕、护胃、护肝等,必要时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化疗前、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化疗前及化疗第14天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期间红细胞悬液、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统计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组间数据的差别。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骨痛症状除实验组在化疗第21天明显轻于化疗第14天外,余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骨痛积分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热敏灸对骨痛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化疗第14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均较化疗前增加(P<0.05);说明化疗加重了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等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较化疗第14天均有所下降,但除实验组纳差症状有明显好转外,余症状好转均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化疗第14天及第21天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均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可以有效改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发热症状积分与前一时间点组内比较均增加,除对照组在化疗第14天与化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余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化疗可加重患者发热症状;实验组化疗第14天、第21天发热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化疗第14天两组比较差异性不大,化疗第21天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改善发热症状。中医症状总积分为各个症状积分的总和,化疗第14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增加(P<0.05),说明化疗会加重患者不适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化疗第14天减少(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在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有所减轻,但对照组减轻不明显;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均明显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能够改善患者总体不适症状。2.中医疗效比较:化疗第21天相对于化疗第14天,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有效率为3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提高中医疗效。3.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在化疗第14天均有明显的降低,但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对提高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疗效。4.血细胞计数: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化疗第14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化疗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细胞的下降;化疗第21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均较化疗第14天有所上升(P<0.05),说明化疗第21天骨髓缓慢恢复,血细胞计数缓慢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血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轻骨髓抑制,并可促进骨髓的恢复。5.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治疗期间实验组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少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热敏灸对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影响不明显。结论:热敏灸能改善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提高老年AML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效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此观察显示:除中医内治法外,热敏灸也是老年AML患者化疗的有效干预手段。

二、中药治疗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防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因人施治
    1.1 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
        1.1.1 脾胃虚弱型
        1.1.2 痰湿困脾型
        1.1.3 寒热错杂型
        1.1.4 肝胃不和型
        1.1.5 其他
    1.2 根据病情轻重辨病论治
    1.3 根据患者需求选用不同给药剂型
2 因时施治
3 特色外治
    3.1 穴位贴敷
    3.2 穴位注射
    3.3 耳穴压豆
    3.4 针灸治疗
4 多法共治
5 身心同治
6 饮食调治
7 评价与展望

(3)芪蓣六君汤治疗消化道相关癌因性疲乏(脾胃虚弱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疗效分析
讨论
    1.立论依据
    2.中西医对CRF的认识
    3.消化道相关CRF的病机特点
    4.导师对消化道相关CRF的认识及治疗思路
    5.芪蓣六君汤组方原理及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6.疗效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癌因性疲乏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人体功能状况卡式评分表
附表3: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表4
附表5 疗效统计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癌因性疲乏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2 癌因性疲乏的病因
        3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
        4 常用评估工具
        5 西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证型分布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有效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二: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综合疗法的概述
        一、综合疗法的概念
        二、妇科肿瘤综合疗法的现代研究
        三、小结
    第二节 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文献研究
        一、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概述
        二、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 展望
第二章 专家共识的形成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德尔菲法的概述
        二、专家调查问卷的制定
        三、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第一轮专家问卷的统计分析
        二、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三、第三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2:“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査表(第二轮)
    附录3: “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査表(第三轮)
    附录4: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湿热型癌性发热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历史沿革
        1.2 中医对湿热型癌性发热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癌性发热病机及辨治的认识
        1.4 湿热是癌性发热的重要病机
        1.5 三仁汤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中医机制
        1.6 湿热型癌性发热辨治要点
        1.7 湿热型癌性发热治疗禁忌
    2 现代医学对癌性发热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试验的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退热疗效评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3 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标准
    5 数据的管理及统计方法
    6 结果与分析
        6.1 一般情况
        6.2 基线比较
        6.3 疗效比较
        6.4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法立方依据
    2 三仁汤在肿瘤治疗中广泛运用
    3 三仁汤组方分析
    4 三仁汤部分药物的药理研究
    5 本课题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及基线分析
        5.2 综合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5.4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癌性发热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1. CRF发病因素
        2. CRF的发病机制
        3. CRF的治疗现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研究进展
        1. CRF病因病机
        2. CRF的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干预CRF的手段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
        2. 基线情况
        3. 治疗前两组指标对比
        4. 治疗效果资料
        5. 不良反应
    讨论
        1. 癌因性疲乏病因病机探讨及治疗方法确立
        2. 磁珠耳穴治疗癌因性疲乏机理探讨
        3. 十全大补方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机理探讨
        4. 治疗结果分析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
    附录2 Piper疲乏修订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肿瘤相关性贫血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证型分析
        4. 治疗
        5. 中医药治疗CRA特色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相关性贫血西医研究进展
        1. 贫血对患者的影响
        2. 发病机制
        3. 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1. 研究目标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1. 肿瘤相关性贫血总体情况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贫血情况
        3. CRA实验室检查情况
        4. CRA治疗情况
        5. 半年后贫血情况分析
    三、讨论
        1. CRA发生率分析
        2. CRA实验室检查分析
        3. CRA治疗现状
        4. 创新点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1.1 发病机制
        1.2 治疗进展
        2.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3. 化疗相关性呃逆
        3.1 发病机制
        3.2 治疗进展
        4.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4.1 发病机制
        4.2 治疗进展
        5. 化疗相关性便秘
        5.1 发病机制
        5.2 治疗进展
        6. 化疗相关性腹泻
        6.1 发病机制
        6.2 治疗进展
        7. 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管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整体治疗
        1.1 中医认知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2.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2.1 中医认知
        2.2 中医药治疗概况
        3.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3.1 中医认知
        3.2 中医药治疗概况
        4. 化疗相关性呃逆
        4.1 中医认知
        4.2 中医药治疗概况
        5.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5.1 中医认知
        5.2 中医药治疗概况
        6. 化疗相关性便秘
        6.1 中医认知
        6.2 中医药治疗概况
        7. 化疗相关性腹泻
        7.1 中医认知
        7.2 中医药治疗概况
        8. 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对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1.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规律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规律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呃逆的用药规律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6.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用药规律
        6.1 资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7.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
        7.1 资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8. 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用药规律对比
    9. 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研究对象与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剔除或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3 中医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3.6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3.7 不良反应
4.讨论
    4.1 热敏灸应用的理论及临床依据
    4.2 选穴依据
    4.3 研究结果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中药治疗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防治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概况[J]. 赵若含,李慧杰,李秀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1(10)
  • [2]穴位贴敷疗法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 马胜男,范奎,曹芳.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1(07)
  • [3]芪蓣六君汤治疗消化道相关癌因性疲乏(脾胃虚弱型)临床观察[D]. 曹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中药汤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挖掘[D]. 张育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D]. 吴思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型癌性发热的临床研究[D]. 张丽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磁珠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D]. 朱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肿瘤相关性贫血回顾性临床研究[D]. 栗枭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D]. 国文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D]. 周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中药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