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元[1](2016)在《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和肝纤四项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损害肝脏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中医理论,该病同时存在气与血的失调,且肝“体阴而用阳”,藏血与疏泄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密切联系,其中代偿期最为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有湿热、气虚、气滞、血瘀。因此,在治疗时除应清热化湿、益气理气、化瘀软坚之外,还应在疾病早期就注意对肝之阴血的补益,通过滋阴养血柔肝来助肝之疏泄。基于中医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基本病机的认识,本课题组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拟在抗病毒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肝病科临床中通常将抗病毒药视为有清热利湿作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测两种不同的配方颗粒对肝脏硬度和肝纤四项的影响,为探讨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提供一定的依据目的观察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治疗原则和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为治疗原则的两种方剂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和血清肝纤四项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1、受试对象的来源纳入分析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来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地坛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与住院部的患者。纳入肝脏硬度值分析的共116例,其中男性83例(71.55%),平均年龄(47.39±8.18)岁;女性33例(28.45%),平均年龄(51.30±8.39)岁;属于活动期者43例(37.07%),静止期者73例(62.93%);A组38例(32.76%),B组41例(35.34%),C组37例(31.90%)。A、B、C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基线的肝脏弹性值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以男、女及活动期和静止期分层,各组间年龄与性别构成均无明显差异。纳入肝纤四项值分析的共117例,其中男性84例(71.79%),平均年龄(47.49±7.80)岁;女性33例(28.21%),平均年龄(52.03±8.73)岁;属于活动期者41例(35.04%),静止期者76例(64.96%);A组40例(34.19%),B组38例(32.48%),C组39例(33.33%)。A、B、C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基线的肝脏弹性值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以男、女及活动期和静止期分层,各组间年龄与性别构成均无明显差异。2、分组与干预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和“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为组方原则的A、B配方颗粒(简称A方、B方)及模拟剂(简称C方)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T0)、干预3个月(T3)及干预6个月(T6)三个时点运用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检测受试者的肝脏硬度及受试者静脉血清中肝纤四项的水平。3、观测指标肝脏硬度值:运用肝脏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简称FS,由法国Echosens公司制造)对肝脏硬度进行检测。肝组织硬度越大,弹性值也越高,其单位为KPa。肝纤四项,包括:Ⅲ型前胶原肽(Ⅲ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peptide, P Ⅲ-NP)、Ⅳ型胶原(Ⅳ collagen, Ⅳ-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其正常值为:Ⅲ型前胶原(PCⅢ)<12ng/ml;Ⅳ型胶原(Ⅳ-C)<140ng/ml;血清透明质酸(HA)<120ng/ml;层粘连蛋白(LN)<130ng/ml。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由两人独立录入并进行二次核对。采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其以上的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每组三个时点间的差异性比较用Friedman检验,每个时点三组间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推断以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影响中医药干预后A、B、C三组的肝脏硬度值总体上来说均呈下降趋势,各自组内比较,A组P=0.002<0.05,B组P==0.001<0.05,C组P=0.001<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以男、女分层,进行各组内的比较,A组男性P=0.014<0.05,B组男性P=0.016<0.05,B组女性P=0.045<0.05,C组男性P=0.013<0.05,C组女性P=0.04<0.05,除A组女性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以静止期、活动期分层,进行各组内的比较,A组活动期P=0.007<0.05,B组静止期P=0.002<0.05,C组静止期P=0.037<0.05,C组活动期P=0.011<0.05,其中静止期除A组外,B、C两组的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活动期除B组外,A、C两组的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无论是否分层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四项的影响Ⅲ型前胶原肽:干预前后,有显着性差异的结果有:A组活动期患者三时点间比较,P=0.037<0.05,有显着差异;B组女性患者三时点间比较,P=0.013<0.05,有显着差异:C组男性患者三时点间比较,P=0.048<0.05,有显着差异。Ⅲ型前胶原肽A组值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例数在三时点间比较,P=0.044<0.05,有显着差异,且为明显增多。B、C组无显着差异。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干预前后A、B、C三组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组内及组间变化比较,无论是否分层,均无显着差异。A、B、C三组值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例数在三时点间无显着差异。透明质酸:组内比较A组静止期患者透明质酸三时点间比较,P=0.025<0.05,有显着差异,且为逐渐升高。干预前后A、B、C三组透明质酸其余情况下的组内及组间变化比较均无显着差异。透明质酸A、B、C三组值在正常值范围内的例数在三时点间无显着差异。结论1、基于肝脏硬度值以及肝纤四项,A、B两方与模拟剂比较,其疗效未有显着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干预、观测周期偏短,样本量偏少,不足以观察到中药的有效性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受试对象经过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HBV-DNA转阴后不易取得进一步疗效等因素也有关系。2、如果结合分层因素,单独比较A、B两方剂作用趋势的差异性,肝脏硬度值和肝纤四项得出的相同分析结果为:A方对活动期患者干预效果较明显,B方对女性患者干预效果明显。根据A、B两方对具有肝气血、体用失常复杂病机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用趋势的差异性,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提示肝藏血与主疏泄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且这种相关性或因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存在不同。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仍需注意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综合反应状态的不同,且长期服用同一方剂可能不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
王仲祥,孙黎飞,宋协玉,张瑞云,高素珍[2](1996)在《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 肝脏纤维化实质是肝细胞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主要成份是胶原蛋白、糖蛋白及蛋白多糖增加的结果,是导致门脉高压肝脏的重要病理特征,是当前肝病研究的难题之一。我们对30例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含量与食管
王仲祥,孙黎飞,宋协玉,张瑞云,韩华[3](1996)在《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分析解放军第148医院(255300)王仲祥,孙黎飞,宋协玉,张瑞云,韩华我们对30例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的血清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连蛋白(LN)含量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相...
曾祥婧[4](2011)在《肝硬化文献及其5年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归纳综述现阶段国内诊治肝硬化的方案;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探讨肝硬化的病因、分期、并发症、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等,以冀对下阶段的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采用预制检索式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搜索,汇总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同时,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5年期间肝硬化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其社会学资料、诊断、治疗用药、疗效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对该病诊治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总结归纳现阶段肝硬化的诊断及治疗措施。[结果]1.文献研究:肝硬化的发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3.6-8):1;病因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最多见,亚、非则以病毒性肝硬化为主;近年来,酒精性肝硬化发病率有所上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开始积极抗纤维化治疗,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处理,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后期积极防治并发症,及至终末期则只能有赖于肝移植。2.回顾性调查研究2.1流行病学资料特点:肝硬化病因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酒精性肝炎占第二位;发病年龄55.6±13.44岁,最小16岁,最大90岁,男女比例4.56:1,血型以O型Rh阳性多见。病人主要来源于广州,辐射至全省各地级市,省外有广西省、河南省、海南省、江西省、四川省、黑龙江省、云南省等,有5例外国病人。2.2诊断情况:肝硬化分期以失代偿期为主。本组病例住院期间首诊肝硬化患者69例(占28.87%),其有静脉曲张者23例(占首诊患者33.33%)。并发症以脾功能亢进症最常见(148例,占61.9%),其次为感染(58例,占24.2%)和上消化道出血(51例,占21.3%),并发肝肾综合征时死亡率高(36.8%)。在行胃镜检查患者中,有静脉曲张者占87.76%,有红色征者占62.79%,以食管静脉曲张多见。静脉曲张分级中轻度占11.6%,中度占11.6%,重度占76.7%。根据Child-pugh评分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评分,A级占9.2%,B级占37.2%,C级占53.1%。2.3治疗情况2.3.1西医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为宜,同时给予护肝、营养支持等治疗。肝硬化的病因治疗力度尚不足,具体体现在抗病毒治疗与戒酒方面;在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患者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急诊内镜检查及治疗少见;由于三腔二囊管副作用多,如:痛苦大、窒息、食管破裂、吸入性肺炎等,本组病例只有7例采用。对于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本组病例的治疗率较低,处理不够积极。自发性腹膜炎者,在抗菌素选用方面,本组病例以喹诺酮类多见,共7例,其次为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各4例。肝性脑病者及早识别及去除诱因很重要,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及吸收,同时使用促进体内氨代谢药物;肝肾综合征方面,主要是积极防治诱发因素,如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等,本院并无特利加压素、a2-受体拮抗剂米多君等药物,也无开展TIPS技术,故这方面的治疗略显不足;肝肺综合征目前无有效内科治疗,本组的相应治疗也只有给氧,肝移植为唯一治疗选择,但本院目前尚无条件开展,故出现肝肺综合征死亡率极高。2.3.2中医药治疗:本组病例修正证型后包括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瘀血阻络证,以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是水湿内阻证与肝气郁结证。本组病例有91.63%的患者服用中药汤剂,92.89%患者静脉滴注或口服中成药制剂。中药汤剂中涉及中药224味,可分为20类之多,其中利水渗湿药、补气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阴药、止血药的使用频数居前7位;高频数药仍以以利水药、活血药、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清热药为多。除了汤剂、静脉滴注或口服中成药以外,尚有局部外敷、穴位贴敷、灌肠、针灸等途径。[结论]本组病例肝硬化以男性多见,发病因素仍以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最常见,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比例明显高于近年来的报道,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患者来说,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是其避免以及预防肝硬化病发的重要手段;而临床工作者在接诊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者应长期密切随访,留意其肝脾情况及肝功能试验的变化,如发现肝硬度增加,或有脾大,或肝功能异常变化,B超检查显示肝实质回声不均等变化,应注意早期肝硬化,必要时肝穿刺活检可获确诊。近年来由于各种新型药物、中医中药等治疗方案及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疗效以及生存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症、肝肺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时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仍极不理想。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以“气滞、血瘀、水停”为病理产物,其辨证分型以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是水湿内停证、肝气郁结证;用药使用频数最多的仍以利水药、活血药、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清热药为主,符合肝硬化“攻补兼施”的中医治则及“气滞、血瘀、水停”的病理特点;中医药治疗手段除了本组病例的灌肠、局部外敷、穴位贴敷、针灸以外仍有离子导入等多种方法,其在肝硬化的治疗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李昕[5](2013)在《肝硬化肝失疏泄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主疏泄”是中医肝的重要生理功能。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存在着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异常。本研究拟从文献回顾与前瞻性临床调查两个方面,通过回顾性总结与前瞻性观察肝硬化病人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本病肝失疏泄的常见宏观表现与微观指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从病理表现探讨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分析肝硬化的中医辨治特点、常见中医证候及其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梳理、归纳肝硬化肝失疏泄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微观指标的关系。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选取具有明确肝炎肝硬化(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症状与中医治疗内容,并包含具有明确处方用药记录的有效典型病例报道,总结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证及治疗方药。2.通过文献检索,选取具有明确肝硬化(包括不分型的肝硬化、肝炎肝硬化)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下有肝功能指标具体数据的临床研究的文献报道,梳理、归纳肝硬化不同中医证候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1.常见症状:①代偿期为脉弦、胁痛、乏力、苔腻、腹胀、苔薄、脉细、苔黄、苔白、面色晦暗、脾大、舌色红、纳呆、便溏、舌色暗等;②失代偿期为腹部膨隆、尿少、脉弦、腹水、下肢浮肿、腹胀、脉细、乏力、苔白、苔腻、腹露青筋、便溏、消瘦、神疲、蜘蛛痣等。两期均有肝失疏泄后导致的肝经循行部位异常表现如胁痛等,协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表现如腹胀、纳呆、便溏等。2.常见证候:①代偿期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肝郁血瘀、肝郁气滞、肝胆湿热、气阴两虚、血瘀、肝络瘀阻、脾虚、气虚血瘀;②失代偿期为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肝脾血瘀、水停、血瘀水停。两期证候均包含有肝失疏泄导致的肝气郁结,气机不调表现的证候类型如肝郁脾虚等,以代偿期更为明显。3.常见证候要素:①代偿期: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脾、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瘀、气滞、气虚、湿热、阴虚;②失代偿期: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脾、肝、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瘀、水停、气滞、湿阻、气虚。两期证候要素均包含气滞、血瘀,是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血运行失常、血行障碍的表现。4.常用治疗药物:①代偿期: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当归、白芍、栀子、知母、黄芩、黄连、黄柏、土鳖虫、桃仁、红花、郁金、延胡索、川芎、姜黄、五灵脂、半夏、杏仁、陈皮、枳壳、香附、川楝子;②失代偿期:白术、黄芪、人参、山药、车前子、车前草、茵陈、虎杖、茯苓、泽泻、猪苓、泽兰、益母草、葶苈子、桑白皮、大腹皮、防已、桂枝、三七、白茅根、厚朴、砂仁、苍术、牵牛子、甘遂、商陆、附子、干姜、肉桂、槟榔。两期均为常用药物的为鳖甲、丹参、莪术、穿山甲、柴胡、牡蛎、大黄、鸡内金。两期用药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理气活血的基本治则,为肝主疏泄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体现。5.配伍核心药物:①代偿期:白术、茯苓、丹参、党参、白芍、当归、鳖甲、郁金、桃仁、柴胡;②失代偿期:白术、茯苓、大腹皮、黄芪、丹参、泽泻、猪苓、当归、鳖甲、党参。两期核心药物体现疏肝、健脾、理气、化瘀的治则,进一步体现了肝主疏泄理论在肝硬化临床治疗中的应用。6.常见证候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肝硬化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等证候的蛋白合成功能相对较好,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结论1.肝炎肝硬化两期症状有联系也有不同,都存在肝失疏泄,气机阻滞的相关表现及相关证候证候类型,并以代偿期更为明显,而失代偿期在气滞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血瘀、水停等表现。2.肝硬化患者常有肝失疏泄的证候表现,这些证候与肝脏代谢功能、肝脏细胞受损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流行病学凋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宏观表现(四诊信息等)及微观指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比较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指标的差异,并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肝炎肝硬化肝失疏泄的常见表现及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为基于本病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运用课题组统一制定、印制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进行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信息。2.采用课题统一数据录入管理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完成双人、双机独立录入,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对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症状表现与微观指标进行比较。4.选取肝炎肝硬化肝失疏泄相关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并与微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常见症状:①代偿期:乏力、肝掌、急躁易怒、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口咽干燥、神疲、胃脘胀满、肌肤干燥、烦躁、目涩、胁胀、抑郁、失眠、太息等;②失代偿期:乏力、面色晦暗、肝掌、神疲、腹胀、胃脘胀满、尿色深黄、口咽干燥、纳呆、肌肤干燥、懒言、腰膝酸软、厌油腻、抑郁、急躁易怒等。两期均有肝失疏泄,肝本经循行部位不适的胁胀、太息、胸闷等表现,肝调畅情志功能失常的急躁易怒、抑郁、烦躁、焦虑等表现以及肝协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腹胀、胃脘胀满、纳呆等表现。2.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症状分布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者为神疲、乏力、懒言、消瘦、发热、浮肿、面红、面色黄黑、面色晦暗、胁胀、胁痛、胃脘胀满、腹胀、腹痛、纳呆等症,其中急躁易怒、胁胀、胁痛、胃脘胀满、腹胀、纳呆等均为肝失疏泄,气机失调的代表症状。其中肝失疏泄表现为肝气郁于本经导致的胁胀、胁痛,肝调畅情志功能失常导致的急躁易怒等症以代偿期为明显,而肝协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胃脘胀满、腹胀、纳呆等症以失代偿期为明显。3.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微观指标的比较:两期微观指标在造血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脂质代谢、肾功能、电解质平衡、血氨代谢、肝脏体积、脾脏体积、血管内径、血管流速、肝脏硬度以及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大部分指标都有明显的差异,应与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肝失疏泄相关表现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肝的疏泄功能与机体造血、凝血、肝脏合成与代谢功能、血脂代谢、肾功能、电解质、血氨代谢、肝脏纤维化程度、肝脏及脾脏形态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均有肝失疏泄的典型临床表现。代偿期患者以肝本经气机郁结、肝经循行部位不适与情志调节功能异常表现更为明显,而失代偿期患者以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为主要表现。同时两期所测的大部分微观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肝失疏泄的不同表现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肝失疏泄在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主要表现在气机失调、情志异常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三个方面,当患者表现为肝失疏泄不同功能失常表现及不同症状,与不同的微观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廷坚[6](2007)在《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硬化患者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2~18∶1。可能与男性自身免疫功能、生活方式和饮食卫生、接触人员广泛等因素有关。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占43.3%,其次为农民占20.1%。说明肝硬化与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强弱、文化水平的高低有一定关系,发病高峰以41~60岁占绝大多数,近六成。肝硬化病因较多,诱因复杂,其中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多,在大陆地区平均约占六成以上,且主要由乙型肝炎所致,故要降低肝硬化发病率,首先应做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大陆地区饮酒者也逐渐增多,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与地区别有极大的关系,一般以花莲台东等地区病患数较高,其次为屏东等山地部落,都会区又居其次,这里所谓的都会区包括大台北以及高雄市等台湾的重点都市,另就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地理区分布而言,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相关资料,请详见本文附录。此外对胆汁性肝硬化也要提高警惕性,根据此次文献调查:由胆汁淤积引起者约占百分之七上下,临床上要重视各种原因所致胆汁淤积的早期治疗。由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的肝硬化约占在有明显诱因的肝硬化百分之五左右,因此临床医生用药宜少而精,对原有肝病患者更不能滥用药物;另外如不可避免接触化学毒物时也应严格采取防护措施,以尽量减少对肝的损害。此次文献研究分析许多病例,可看出肝硬化发病还与许多诱因密切相关,可查到明显诱因者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二强。故预防本病应强化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况,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肝硬化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通常以乏力、腹胀及厌食最常见,因此临床上对有上述症状者,除考虑胃肠道疾病外,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必要时应进一步做针对性检查以确定诊断。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终止肝纤维化等损害。其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最多见,约近四成,因此对肝硬化患者应注意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肝硬化病死率较高,病死率约为一成上下。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较大,约近七成。可见影响肝硬化的预后,除治疗是否及时、病情严重程度、肝脏贮备能力外,年龄也是一个独立因素。【目的及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陆地区近十年肝硬化相关的论文,在数理逻辑计量诊断的基础上,为肝硬化中医宏观辨证提供数理统计上的依据,对提高中医诊断肝硬化证候的水平,促进肝硬化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有一定意义,且有利于中西医学的沟通和交流。并期盼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探讨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初步实现肝硬化常见证候的定量诊断;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及专病专证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及理论基础。使得肝硬化的微观辨证和“证”的实质研究建立在更为严谨的科学基础上。更欲将证候的量化研究方法带入一个新的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使用计算机以“肝硬化、辨证施治、辨证分型、病案举例、典型病例”关键词为检索途径,检索1994-2006年2月间的文献题录,获得目标文献,再从目标文献和综述类文献所列的参考文献中进行追踪查寻,共检出文献题录10706条。通过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根据上述10706条题录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计算机检索未找到的再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过刊合订本手工检索:其次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按中图分类号8575(肝硬化),检索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的专着。按文献入选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73篇(作者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专着11本,其中肝硬化病案共604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69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9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心源性肝硬化1例,药物性肝硬化1例。本课题主要运用频率、排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大似然法模型。统计是一门被运用资料采矿技术的人所广为运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已经将统计工具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了常见证候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运用最大似然法建立了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表、当代大家用方遣药规律。并根据试验性诊断的评价原则,对建立的计量诊断表进行了回顾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说明此量化标准与黄金标准(专家的诊断标准)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及结论】本文所建立的6个计量诊断表,可独立诊断,亦可随机组合,具有可计量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及简便易行的特点,亦为开展肝硬化的多中心、大协作深入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本项研究在中医疾病证候规范的研究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良好开端,证实了中医的病及证是可以进行规范化和计量化的。初步得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但其研究方法尚须改进,并须得到进步临床验证。为探索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对562首治疗肝硬化复方中313味中药进行研究,发现治疗肝硬化所用的药模拟较集中在补气、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调经、补阴和补血类,而清热凉血药、消食药和化湿药的使用率也较高;高频次药物功效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具有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健脾胃、行气、补气、补肝肾等作用的药物;其中常用中药有:茯苓、白术、丹参、黄芪、泽泻、鳖甲、当归、大腹皮、柴胡、猪苓、赤芍、甘草等;得到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前景广阔,探讨其用药规律有积极意义,为治疗肝硬化的新药开发,尤其相关中药新药研制及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治疗肝硬化应用频次较高、疗效好、重复率高的方药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从而开发出疗效理想、具有可重复率、中西医工作者乐于应用、患者喜于接受的新方剂、新剂型、新成药,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中医病证相关特点,抓主要矛盾与分析病机相结合,首先西医辨病,明确疾病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总体病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辨证,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以病统证,才能使证的广泛性因病的特异性而得到深层次的认知。病证结合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疗模式,病证结合研究更能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证的本质。(2)采用文献学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合理应用数理统计。(3)从药用功效、高频次用药、低频次用药、常见证型用药、用药特点,多种角度探讨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许海芹[7](2020)在《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为慢性HBV感染的高发区,占全世界慢性HBV感染总数的1/3。乙肝后肝硬化是我国肝硬化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病情进展至失代偿阶段5年病死率在70%以上。控制HBV病毒的复制及抗纤维化是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西医治疗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探讨肝病中血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肝硬化中肝血窦毛细血管化的相关性。评价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HBV相关肝病疾病提供临床辩证用药思路。方法:对124例,2016年至201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感染科就诊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从初诊至治疗6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接受益气解毒通络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3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61例,采用西医治疗+益气解毒通络法。分别观察患者初诊时、3个月、6个月中医证侯总积分,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血凝,血小板,肝脏B超影像学指标变化,对结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70%,对照组有效率29%,两组综合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胸胁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口臭、失眠/多梦、皮肤瘙痒、两目干涩、面色晦暗(P<0.01)。治疗组身目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改善倦怠乏力、排便不尽感症状方面较对照组优(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尿黄症状无改善。而对照组在尿黄、头身困重、便秘、身目黄、肌肤甲错方面无改善。(3)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肝功能方面:治疗3、6月时,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3月时TBIL、GGT、ALT、A/G,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6月时治疗组各项肝功能指标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血凝:治疗3、6月时,两组PT、PTA均明显改善。3月治疗组在PT方面优于对照组,6月治疗组PT、PTA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PLT:治疗3、6月时,两组PLT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6)肝脏B超影像学指标方面:治疗6月后两组门静脉直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6月时两组对门静脉直径均无明显改善。两组门静脉直径稳定不变,说明两组在延缓病情进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7)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大便稀水样,次数增多,临床化验结果无异常,后自行缓解,考虑胃肠道调整过程中的排毒反应,1例患者出现药后头晕,测量血压无异常,休息后缓解,后无再发,考虑药中病邪,正邪相争所致。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是明确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于化验指标的改善也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降低门静脉直径与对照组无差异,也可能因观察治疗时间较短所致。
李文静[8](2017)在《无创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常见,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esophageal,GOV)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主要表现之一,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则是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同时也认为它是门静脉高压症中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PH及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并给予制定预防及治疗措施对于肝硬化患者至关重要。目前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测定和胃镜是评估PH及EV的金标准。然而,上述两种检查均为有创性检查,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检查过程中就有较大出血风险,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明显降低了肝硬化患者的随访率。国内外最新指南指出,无创性的门静脉压力评估方法或模型是肝脏疾病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收集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学检查、肝胆胰脾彩超、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等常见非侵入性检查的相关指标综合评价,并对有意义的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EV及EVB的预测价值,从而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随访提供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以提高其就医依从性,减少该类患者病死率。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及感染科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将上述患者分为无EV、轻度EV、中度EV、重度EV,并收集上述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血清白蛋白(albumin,A)、球蛋白(globulin,G)、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门静脉主干直径(portal vein diameter,PVD)、脾静脉直径(spleen vein diameter,SVD)、脾脏长径(spleen diameter,SD)、脾脏厚径(spleen thickness,ST)、肝脏硬度测量(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肝功能分级、血小板/脾脏长径(platelet count/spleen diameter,PLT/SD)等指标。根据是否存在EV将所有患者分为无EV组和EV组,分析上述指标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模型,评估该回归模型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存在EV的预测价值;在EV基础上,将所有存在EV的患者根据是否出血分为无EVB组和EVB组,同样分析上述指标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回归方程模型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EV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1)无EV与EV组142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无EV组32例,EV组110例,其中轻度曲张20例,中度曲张25例,重度曲张65例;上述两组相关指标比较,肝功能分级、PVD、SVD、SD、ST、WBC、PLT、PLT/SD、LSM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上述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LSM最终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得到方程Logit P1=0.112×LSM+0.088×ST-5.011;对该方程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0.821,预测概率最佳界值为0.790,敏感度为0.736,特异度为0.906。(2)无EVB组与EVB组110例肝硬化EV患者中,临床首次出血的患者有34例,无出血有76例;肝功能分级、LSM、PLT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LSM进入回归模型。得到方程Logit P2=0.163×LSM-5.164;该方程ROC曲线下面积0.830,预测概率最佳界值为0.400,敏感度为0.735,特异度为0.868,此时LSM界值为29.2k Pa。结论1.无创性指标ST、LSM可作为独立预测因素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EV,而基于该两项指标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能够较准确的预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EV的发生。2.无创性指标LSM可作为独立预测因素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EV患者的出血风险,以LSM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其出血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晓东[9](2015)在《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准确评价瘦素、瘦素受体(oB-R)、脂联素、TGF-β1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IA检测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者血清瘦素,并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C-肽、胰岛素、体质指数等临床指标,分析Letpin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对照组中瘦素,瘦素受体,PI3-K(p85)及Akt的表达以及其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联素在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组的瘦素、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CIII)、Ⅳ型胶原(IV-C)。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Letpin、 BMI、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男、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Letpin水平均高于男、女对照组(P<0.05)。以HOMAIR为因变量,Letpin、BMI、C-肽、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瘦素,OB-R和PI3-K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血清瘦素水平成正相关。相比之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kt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PI3-K的表达与瘦素(r=0.365,P<0.05)呈正相关,但与Akt呈负相关(r=-0.854,P<0.01)。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肝组织中脂联素的平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CⅢ、Ⅳ-C、LN、HA在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HA最为显着(P<0.01);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血清瘦素与与肝纤维化指标无相关关系(P>0.05);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瘦素和脂联素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etpin可促进胰岛素抵抗,提示Letpin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的关系。瘦素的过度表达不能活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Akt,瘦素/PI3-K激活Akt的缺陷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瘦素抵抗一种新的机制。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
范逸群[10](2019)在《全腔镜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稳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Laparoscopic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Combined with Splenectomy,LSPD)被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完全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全腔镜下脾切断流术,Complete Laparoscopic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Combined with Splenectomy,CLSPD)能减少创伤,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然而,脾脏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参与机体相关重要免疫功能的调节。PHT患者接受CLPDS手术切除病理状态下的脾脏后,机体免疫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有何种影响等临床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检测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和肝脏功能指标,观察手术前后机体免疫环境的改变,探讨这些改变与肝脏功能之间的关系,阐明脾切断流术后患者机体内免疫稳态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个体化治疗PHT以及预防术后免疫相关并发症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 1月至2018年9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4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检测PHT患者CLPDS术前及术后相关免疫及肝脏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个手术组施行CLPDS手术。观察指标:在手术前、术后1周、4周、12周分别检测研究对象的TH1细胞频率、TH2细胞频率、TH1/TH2比值、CD4细胞频率、CD8细胞频率、CD4/CD8比值、IgG、IgA、IgM、C3、C4 等免疫相关指标,以及 TBIL、DBIL、IBIL、ALT、AST、肝纤四项(层粘连蛋白、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透明质酸酶)等肝脏相关指标,并计算MELD评分以全面评估肝功能。由于术后部分研究对象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不能精确的得出Child-Pugh分级情况,故术后不评估Child-Pugh分级。随访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限12周,以门诊复查、电话随访为主。所有标本的获取都得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结果CLPDS术前与术后的免疫及肝脏功能状态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术前THl/TH2比值为9.77±3.77,术后12周的TH1/TH2 比值为7.88±3.52,比值向TH2方向偏移(P<0.05)。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D4/CD8比值为2.11±1.29,术后4周、术后12周的血清CD4/CD8比值分别为1.61±0.7、0.8±0.5,手术以后4周、12周的CD4/CD8比值变小,即偏向CD8方向(P<0.05)。体液免疫相关指标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术前血清IgG水平为13.62±3.31g/L,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的血清IgG水平分别为11.63±2.53 g/L、15.41±4.43 g/L、18.06±3.72g/L,术前与术后三次随访的Ig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C3的水平为0.7±0.22mg/mL,术后1周、术后4周和术后12周的血清C3 水平分别为 0.81±0.2 mg/mL、0.85±0.25 mg/mL、0.8±0.15 mg/mL,术前与术后三次随访的C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方面:CLPDS术后患者胆红素水平、Ⅲ型前胶原水平、Ⅳ型胶原水平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与CD4细胞频率(术前:r=0.381 P=0.008;术后:r=0.320 P=0.009)和 CD4/CD8 比值(术前:r=0.489 P<0.001;术后:r=0.484 P<0.001)呈现正相关,与CD8细胞频率呈现负相关(术前:r=-0.446 P=0.002;术后:r=-0.427 P<0.001)。结论1.全腔镜下脾切断流术后PHT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弱,而体液免疫功能有所增强,平衡往TH2方向偏移。2.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与肝硬化程度的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3.PHT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应仔细评估其免疫状态,针对患者的免疫情况制定术后个体化的随访和治疗方案。
二、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和肝纤四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FibroScan在肝硬化及肝纤维化等慢性肝脏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
1. FibroScan的工作原理 |
2. FibroScan在肝硬化、肝纤维化等慢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
3. FibroScan在肝硬化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
4. FibroScan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
5. FibroScan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优势与不足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纤四项在肝硬化及肝纤维化等慢性肝脏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
1. 肝纤四项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等慢性肝脏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2. 肝纤四项与其他诊断方法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等慢性疾病诊断中的比较和相关性研究进展 |
3. 肝纤四项在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等慢性肝病的疗效评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干预前后A、B、C三组肝脏硬度值的组内及组间的变化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第二章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四项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Ⅲ型前胶原肽 |
2.2 Ⅳ型胶原 |
2.3 透明质酸 |
2.4 层粘连蛋白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肝硬化文献及其5年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
1.1 肝硬化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
1.2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
1.3 肝硬化的诊断 |
1.4 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2.1 肝硬化病名和证型 |
2.2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
2.3 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3 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流行病学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辅助检查 |
3.4 child-pugh评分 |
3.5 诊断 |
3.6 肝硬化的西医治疗 |
3.7 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3.8 疗效评价 |
第3章 分析与讨论 |
1 肝硬化的病因 |
2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
3 肝硬化的辅助检查 |
3.1 肝功能 |
3.2 凝血功能 |
3.3 肝纤维化指标 |
3.4 B超/彩超检查 |
3.5 电子胃镜检查 |
3.6 CT等其他检查 |
4 Child-pugh分级与MELD分级 |
5 诊断 |
6 肝硬化的治疗 |
6.1 西医治疗 |
6.2 中医药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肝硬化肝失疏泄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肝硬化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主疏泄的研究现状 |
1文献研究 |
2现代研究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肝炎肝硬化中医辨治特点的文献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指标关系的文献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症状表现与微观指标的比较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节 基于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探讨肝炎肝硬化肝失疏泄常见表现及其与微观指标的关系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 |
1.1 性别比例 |
1.2 季节性 |
2. 病因病机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西医病因病机 |
2.3 肝硬化的病理表现 |
3. 实验室及理学检查 |
3.1 MELD 分级与 Child 分级肝硬化患者临床评估的比较 |
3.2 B 型超声与彩色超声 |
3.3 肝功能 |
3.4 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查 |
3.5 食道钡餐造影与内窥镜检查 |
3.6 CT 扫描与磁共振影像(MRI)检查 |
4. 治疗方法 |
4.1 老中医经验 |
4.2 辨证施治 |
4.3 治则治法 |
4.4 专方治疗 |
4.5 外治法 |
4.6 综合疗法 |
4.7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运用计量诊断之现状 |
2. 客观化研究肝硬化中医证候之现状 |
3. 计量方法应用于疑难病为主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现状 |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意义 |
第三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症候分析 |
1.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
2. 肝硬化计量诊断的数据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 |
3.2 肝硬化主要症状和体征 |
3.3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
4. 小结 |
4.1 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候计量诊断在临床应用方法 |
4.2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表格 |
4.3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的优缺点 |
第四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
1. 数据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硬化的用药归类分析 |
2.2 高频次用药分析 |
2.3 低频率用药分析 |
2.4 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分析 |
2.5 肝硬化辨证用药特点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一 肝硬化误诊相关文献理 |
附录二 2005年台湾地区主要死亡及男性、女性死亡因 |
附录三 2005年台湾地区各县市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死亡统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西医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生理病理改变 |
3 研究进展 |
4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 |
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认识 |
1.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中医病名归属 |
2 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 |
3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案 |
2.3 疗效判断标准 |
3 数据分析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络脉理论 |
5.2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发展形成 |
5.3 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理论分析 |
5.4 疗效分析 |
5.5 不良反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无创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创性指标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瘦素及瘦素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PI3-K/Akt信号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脂联素(Adiponectin,AP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References |
个人情况说明 |
综述 |
references |
病例分析报告(一) |
病例分析报告(二) |
病例分析报告(三) |
病例分析报告(四) |
病例分析报告(五) |
病例分析报告(六) |
致谢 |
(10)全腔镜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稳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 术中临床资料 |
3 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免疫相关指标与肝脏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
4 研究对象的免疫指标与肝脏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
讨论 |
1 完全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 |
2 CLPDS术后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情况 |
3 CLPDS术后肝脏状态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免疫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正常脾脏的免疫功能 |
2 肝硬化状态下脾脏免疫功能的变化 |
3 从免疫角度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和肝纤四项的影响[D]. 张佳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相关性分析[J]. 王仲祥,孙黎飞,宋协玉,张瑞云,高素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6(04)
- [3]肝炎后活动性肝硬变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分析[J]. 王仲祥,孙黎飞,宋协玉,张瑞云,韩华. 山东医药, 1996(06)
- [4]肝硬化文献及其5年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D]. 曾祥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5]肝硬化肝失疏泄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李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D]. 张廷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许海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无创评估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临床价值[D]. 李文静. 郑州大学, 2017(02)
- [9]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D]. 黄晓东. 武汉大学, 2015(01)
- [10]全腔镜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稳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范逸群.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