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一、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扬[1](2020)在《河北省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成效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河北省内的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2015户主要依托森林旅游来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抽样比为27.4%。森林旅游扶贫效率的评价,需要选择全面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因此从一个多层级(目标层、指标层、准则层、要素层)的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选取年末乡村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路里程、旅游景区数量作为投入指标,以地区生产总值GDP、年末总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产出指标。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将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数字化,然后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各单元的有效性。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用来分析旅游扶贫效率动态变化情况。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I用来分析所选用的指标,在空间上是否有关联。局部莫兰指数Ii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变量集聚现象。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河北省贫困县森林旅游扶贫效率整体处于较优水平。从总体来看,研究期内,仍然存在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无效的贫困县,意味着小部分贫困县森林旅游扶贫仍存在投入资源不足等问题。(2)2013-2017年内生产率指数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技术改进不足是贫困县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限制因素,加强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可进一步提升森林旅游扶贫效率。(3)2013和2014年森林旅游扶贫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2015、2016和2017年森林旅游扶贫效率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随机分布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沽源县、隆化县2013和2014年局部空间自相关为正,阜城县2015和2016年局部空间自相关为负。

何航[2](2020)在《黄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它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植被建设是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近几十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对进一步开展该区域的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意义重大。本文基于黄河流域上中游1982-2015年8km空间分辨率的GIMMS NDVI数据、CRU TS4.02气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归一化多元线性回归、残差趋势分析等方法,探究1982-2015年黄河流域上中游的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因素和非气候因素对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黄河流域上中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建设、优化及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982-2015年黄河流域上中游生长季NDVI呈显着的正向增长趋势(0.009/10a,P<0.001);中游的植被覆盖增长(0.019/10a,P<0.001)优于上游(0.005/10a,P<0.01)。秋季(0.014/10a,P<0.001)和春季(0.012/10a,P<0.001)的NDVI增长速率快于夏季(0.007/10a,P<0.01)。剔除农业栽培植被(耕地)及无植被覆盖区域后,51.22%的区域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其中30.51%的区域植被覆盖显着增加,主要分布在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陕北高原及太行山和吕梁山等地区;显着减少的区域面积小,仅零散分布。近年来植被覆盖变化处于稳定状态,植被生长以稳定增加为主,植被显着增加且稳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侧和山西境内。未来植被覆盖变化可持续性较强,24.84%的区域生长季NDVI变化呈持续改善趋势,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区;6.34%的区域生长季NDVI变化呈退化趋势,零散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太行山等地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1982-2015年,研究区生长季气温波动上升且变化显着(0.32℃/10a),降水量(3.27 mm/10a)和云覆盖比例(1%/10a)波动增加但整体变化不明显。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生长以促进作用为主: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83.81%和94.43%;93.94%的区域植被NDVI与云覆盖比例呈负相关,说明这些区域的植被生长与太阳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并不显着。NDVI与多个气候因子的归一化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气温为影响植被覆盖显着变化主导气候因子的区域面积稍大于降水,这些区域在内蒙古、陕西、山西及甘肃省境内分布;降水起主导作用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毛乌苏沙地,在甘肃、青海、山西等省境内也有较多的分布;云覆盖比例起主导作用的区域面积占0.98%,仅零星分布。非气候因素对黄河上中游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植被显着恢复的作用强度不同。上游植被显着恢复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中游植被显着恢复受非气候因素影响的作用强于气候因素。非气候因素主导植被显着恢复区域主要分布于甘肃东南部和东部、宁夏中部和南部、陕西中部和山西中部,气候因素和非气候因素共同引起植被显着恢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甘肃中部、宁夏、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和山西北部。非气候因素驱动植被覆盖显着退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南部,在其他省零散分布。1982-1990年和2000-2015年,非气候因素促进植被显着恢复,在植被显着恢复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1990-2000年非气候因素对植被显着恢复的作用不明显。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化剧烈,土地空间分布变化明显,耕地、草地和林地是流转最频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转出量大于转入量,处于转为其他土地类型的不平衡状态;林地和城市用地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处于由其他土地类型转入的不平衡状态。在黄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2000年后由非气候因素主导的植被显着恢复区域的面积明显增大,说明非气候因素特别是生态工程的开展在植被恢复方面的影响增加明显。

徐安虬[3](2019)在《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不仅在经济文化层面加强了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系列的环保研究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作为生态环境交流的媒介和桥梁,林业信息资料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业信息资料翻译的目的在于向译入语读者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林业概况,以便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作者认为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首先,我国林业信息资料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刚兴起,相关的翻译研究类的文献并不多。其次,此类文章并未研究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特点,也未提出合适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指导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并提出个人的拙见。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章节一介绍背景信息,即翻译任务和翻译项目背景;章节二交代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译后修改三个部分。章节三详细阐述了中国林业年鉴中的文化特色词;章节四对语料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指导下,通过运用直译,音译,意译翻译策略,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将更好地进行。

杨郭鲁男[4](2019)在《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 ——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因工矿开发、垦荒、过牧等无序开发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国家、地方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的高要求与持续恶化的自然环境产生矛盾,自2000年以后,中央政府、内蒙古各级地方政府愈加重视以生态工程为手段的生态修复。本文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奎素村因生态工程引发的环境变迁进行的实地调查,试图通过对奎素村环境变迁的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城市森林系统的建设对该地区居民生计方式、文化适应和主导产业的影响。笔者运用文献法与访谈法,从三个方面对奎素村的环境变迁进行分析:(1)导致环境变迁的历史原因;(2)环境变迁的过程;(3)环境变迁引发的生计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奎素村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各类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新形成的周边环境“脱嵌”于村民的生活。以村民已有的知识或文化很难对其进行适应,无法从周边的生态环境中获得产品维持生计,仅仅依靠政府“输入”,就像没有断奶的孩子无法自立,结果只能是人口外流和乡村衰落。笔者以为,加强奎素村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才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除此之外,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及其郊区,因生态工程而引发的环境变迁应尽可能的照顾到当地生活者的生活体系,特别是在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民族地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体现在以当地生活者为主体的“社区—生活—环境”三者结合的系统中。

范田芳[5](2018)在《内蒙古武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武川县2005、2010和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各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估算武川县各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通过贡献率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武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最后利用灰色预测分析预测未来20年武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5年,武川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较明显,其中,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草地、耕地及水域面积减少,特别是林地年增长率最大,为6.06%,增加面积最多,表明研究区内各项林业生态工程效果显着;建设用地年增长率达1.79%,表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年增长率为-0.74%,但草地一直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林地以转入为主,多源于草地及耕地;草地与耕地以转出为主,多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2)研究区内各地类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2005-2015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共增长54.45×107元。其中,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幅度最大,共增长84.86×107元,耕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均呈减少趋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最多,共减少17.08×107元。从结构上来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但在2015年,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重超越草地;在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土壤形成与保护服务功能比重最高,均在20%以上。(3)由武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特征可知:(1)将武川县的坡度划分为:0°-8°,8°-15°,15°-25°,25°-35°和大于35°五个等级,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坡度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各时期均是0°-8°坡度等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增加值也最多;(2)各坡向等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除阴坡较高之外其余各坡向等级差异不大。各阶段中均是阴坡贡献率最高,阳坡贡献率相对较少,半阴坡与半阳坡居中;(3)研究期间各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增加,其中哈拉和少镇最高,可可更力镇最少。(4)草地与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最高,未利用地最低。林地生态贡献率最高,为73.62%,是武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的贡献因子。其次为草地和耕地,三者之和占总体的95%以上,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主要的贡献因子。(5)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武川县2020-203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0年间武川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仍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2035年预测值将突破700 107元。

刘建华[6](2017)在《基于面板模型的林业生态工程沙尘防治效应分析 ——以内蒙古林业生态工程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破坏不断加剧,全球出现了水域减小,土壤被侵蚀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沙尘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近些年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内蒙古是我国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唯一全覆盖的重点省份,以该地区为研究对象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本文首先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典型年份,利用GIS和RS技术对全区生态系统构成特征和变化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植被覆盖度三个指标分析全区的森林资源情况。内蒙古地区存在多种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风沙灾害天气,通过对这些生态问题变化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取得的效果。本文选取了 11个有代表性的指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工程建设驱动效应分析。在分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时,首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建设对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发生频率的影响,然后分别研究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四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对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发生频率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2000-2010年期间,内蒙古全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较大,农田面积有一定降低。土地退化趋势得到了明显缓解。(2)森林结构和资源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全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植被盖度明显增加,随着生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壤侵蚀程度和强度均有明显降低。(3)土地生态状况的改善与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作用关系密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模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扬沙、浮尘、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呈负相关。较高的植被覆盖和降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沙尘暴的出现,风速对于沙尘天气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崔武社,杨铁东,杨子超,孙涛,胡玉飞[7](2016)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共国家林业局党校第48期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努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林业各项建设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总体遏制,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局部好转。内蒙古自治区在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在多方面积累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当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建设也面临一系列的发展困难和问题。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从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把握防沙治沙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沙治沙模式等。

姚炳全[8](2016)在《内蒙古生态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求,全球范围都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草地退化、森林覆盖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部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地理区位非常独特,生态状况也非常脆弱。为了缓解该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于20世纪末全面开展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先后进行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目前,国内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评价大多局限于质量的评价,而对于生态工程建设后,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的分析及评价的研究较少。为实现改善程度的精确量化分析,本文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背景,研究分析2000—2010这十一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问题的改善情况,以及12个盟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效果。文章主要采用MODIS影像数据,运用GIS和RS技术,对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同时,结合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数据、森林资源数据)、统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土壤侵蚀数据等,在构建综合评价级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来计算指标权重,进而基于二维灰色关联模型完成重点林生态工程建设后12个盟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程度综合评价,并在三维灰色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对11年间的12个盟市的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体为: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减少。(2)从分布看,内蒙古西部地区生态改善程度最大,该区域为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集中实施的区域,工程建设对其生态状况改善效应最为明显。另一个生态状况改善明显的地区是内蒙古东部,主要取决于该地区大面积的天然林实施保护,工程效益明显。(3)11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内12个盟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是呼伦贝尔,其次是赤峰市,最差地区是阿拉善盟。

郞文丽,乔宏龙,贾秀斌,高岗[9](2014)在《退耕还林工程对呼和浩特市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影响与综合评价》文中认为文章对呼和浩特市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三项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以及地区主导产业分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地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旨在为地区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林牧业的合理配置;按照区位商法确定呼和浩特市地区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处于明显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处于明显上升态势。在呼和浩特市地区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应以发展第一、二产业为主、土默特左旗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托克托县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市四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采用协调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协调度函数值在高协调范围、经济子系统在比较协调范围、资源子系统处于基本协调范围,今后,呼市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增加林业产值,合理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仍为工作的重心。

邢美华[10](2009)在《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被定位于以提供木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工业原料使得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依赖于森林资源发展的林区面临着严重的“三林”问题。“三林”问题集中表现为林业生产力低下,而林业产出率不高的症结主要在于林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四省率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之际,以黑龙江伊春国有林区为试点的林权制度改革也同时开展,打破了50多年来国有林区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本文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基于资源利用视角分析此次林改的绩效,并从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两方面深入评价其改革效果,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生态目标,及其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体系。本文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丰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及不合理利用的制度因素,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理分析方法从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及其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三方面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与目标实现的保障体系。运用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国有林区的伊春和集体林区的福建、江西、湖北的林权制度改革对其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其林改前后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以及森林生态效益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林改对区域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影响。在我国提出的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背景下,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并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阐述,以探究林改对林区产业及生态的影响与林区目标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存在着诸如利用效率低、加工工艺落后、利用数量不足等问题,产权制度不明晰是制约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关键因素,新一轮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林区资源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林区林业资源利用有了明显好转,林区产业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森林生态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林改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林业资源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林业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林业生态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顺利实现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的目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予以保障。通过以上章节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本文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上,并由表及里,从对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影响的分析深入到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两方面影响的分析,并就如何顺利实现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使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新意。(2)构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林业具有优先提供生态效益的属性,本文在一般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并进行了内涵界定,同时将生态化目标引入林业产业结构的评价之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生态化为内容、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在研究结论上,揭示了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尚难以实现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深层原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林区发展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两大目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大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出有利于推进“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这对完善林权改革政策、指导林区林改实践和不断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成效及空间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项目资助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旅游扶贫概念研究
        1.3.2 生态旅游扶贫研究
        1.3.3 森林旅游扶贫相关政策与法规
        1.3.4 区域实证研究
        1.3.5 旅游精准扶贫及其效应研究
        1.3.6 旅游精准扶贫监测和评估研究
        1.3.7 小结
    1.4 河北省概况
        1.4.1 河北省区域概况
        1.4.2 河北省交通概况
        1.4.3 河北省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1.4.4 河北省贫困县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情况调查结果
    2.1 贫困县状况
        2.1.1 河北省贫困人群县区分布及致贫原因
        2.1.2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人数及增收情况
        2.1.3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主要途径
        2.1.4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带动成效
    2.2 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及案例分析
        2.2.1 企业主导型
        2.2.2 政策性主导拉动型
        2.2.3 产业互动发展型
        2.2.4 大区带动发展型
        2.2.5 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3.构建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3.1 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3.2 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监测和评估指标多层级体系
    3.4 指标选取
4.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评价
    4.1 基础指标分析
    4.2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综合效率评价
    4.3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率动态变化分析
    4.4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率影响因素
        5.2.2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附图1 河北省2013年贫困县位置分布图
附图2 河北省2013-2019年贫困县动态变化分布图
附图3 河北省贫困县景区数量分布图
附图4 河北省国家森林公园位置图
附图5 贫困县重点森林景区数量
附图6 河北省贫困县地形图
附图7 河北省贫困县道路分布图
附表1 河北省2013-2019贫困户数/贫困人口数/贫困发生率动态变化表
附表2 河北省贫困县森林旅游景区汇总
附表3 2013-2017年贫困县森林旅游扶贫效率及分项平均值
附表4 森林旅游扶贫效率测算投入指标
附表5 森林旅游扶贫效率测算产出指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黄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变化的研究
        1.2.2 气候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研究
        1.2.3 非气候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研究
        1.2.4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相关研究
        1.2.5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研究资料
        2.2.1 遥感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植被类型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遥感数据预处理
        2.3.2 趋势分析
        2.3.3 稳定性分析
        2.3.4 持续性分析
        2.3.5 相关性分析
        2.3.6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3.7 残差趋势分析
3 黄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3.1 NDVI变化趋势一致性对比
        3.1.1 NDVI时间序列月值数据对比
        3.1.2 两种NDVI时间序列年值数据对比
        3.1.3 两种NDVI数据变化趋势一致性分析
    3.2 黄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3.2.1 植被覆盖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2.2 植被覆盖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气候因素对黄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4.1 气候变化分析
        4.1.1 时间变化趋势
        4.1.2 空间变化趋势
    4.2 气候因素驱动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4.2.1 单个气候因素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4.2.2 多个气候因素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及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非气候因素对黄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5.1 非气候因素驱动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5.1.1 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空间分布
        5.1.2 非气候因素驱动植被覆盖增加分析
        5.1.3 非气候因素驱动植被覆盖退化分析
        5.1.4 分段分析
    5.2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5.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2.2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
    5.3 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5.3.1 上游典型区域分析——以黄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例
        5.3.2 中游典型区域分析——以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例
    5.4 本章小结及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Translation task arrangements
        2.1.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2.2.1 Tools used in the process
        2.2.2 Time control and problem-solving in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3 Culture-loaded Words in Chinese Forestry Yearbook
    3.1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2.1 Ecologic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2 Mater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3 Soc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4 Religiou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5 Linguistic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3 The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Chapter 4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4.1 Free Translation
    4.2 Literal Translation
    4.3 Transliterat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4)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 ——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主题与叙述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历史视野中的呼和浩特
    2.1 千年青城:呼和浩特的历史演变
    2.2 游牧到农耕:呼和浩特的生计与环境变迁
    2.3 蓝天绿地:环境保护语境下的呼和浩特
三、奎素村环境变迁的进程
    3.1 奎素村概况
    3.2 奎素村的环境变迁
    3.3 变迁中的互利、冲突与博弈
    3.4 自上而下:旅游业的确立
四、变迁中的生活
    4.1 新的就业岗位
    4.2 旅游业的困境
    4.3 徘徊着的村民
    4.4 平衡生态与生活
五、讨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内蒙古武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1.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状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生态环境状况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2.2.3 遥感影像解译
    2.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2.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2.3.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2.3.3 土地利用速率变化
        2.3.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2.3.5 土地利用迁移变化
    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分析
        2.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
        2.4.2 武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特征
        2.4.3 敏感性指数分析
    2.5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分析
    2.6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分析
        2.6.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贡献率分析
        2.6.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差贡献率分析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预测
    3.1 GM(1,1)灰色预测模型概述
    3.2 GM(1,1)灰色预测模型的计算方法
    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M(1,1)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结果
    3.5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3.5.1 继续推进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5.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宣传力度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面板模型的林业生态工程沙尘防治效应分析 ——以内蒙古林业生态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发展
        1.2.2 国内林业生态工程发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林业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变的影响
    2.1 生态系统类型划定
    2.2 生态系统构成及分布
    2.3 生态系统时空转换及演变
    2.4 森林结构及变化
        2.4.1 各盟市林业用地面积比较
        2.4.2 林地类型结构及变化
        2.4.3 森林结构及变化
3 林业生态工程对森林资源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1 森林覆盖率趋势
    3.2 森林蓄积量趋势
    3.3 植被覆盖度(NDVI)趋势
4 林业生态工程对沙尘源和风沙灾害的影响
    4.1 土地荒漠化防治
    4.2 土地沙化治理
    4.3 土壤侵蚀防治
    4.4 风沙灾害天气防控
    4.5 工程实施背景下风沙灾害主要气象因子变化剖析
5 基于面板模型的林业生态工程沙尘防治效应分析
    5.1 面板数据模型介绍
    5.2 解释因子选取及统计学特征变化
    5.3 各解释因子相关性分析
    5.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主要沙尘灾害天气影响驱动效应
        5.4.1 对沙尘天气影响效应总体评价
        5.4.2 各工程实施对主要沙尘天气影响效应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获得的成果
致谢

(7)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共国家林业局党校第48期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林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
    (二)重点区域绿化深入实施
    (三)林业改革重点突破
    (四)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完善
    (五)林沙产业初具规模
    (六)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坚持绿色发展统揽全局,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推进生态薄弱区域绿化改造,努力营造绿色富民、绿色惠民新局面
    (二)坚持森林资源保护优先策略,在注重末端治理的同时,切实加强源头预防,让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良性循环,大力夯实林业发展基石
    (三)坚持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全面启动国有林区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增强林业发展后劲
    (四)坚持机制创新激发创效活力,政府、部门、企业上下联动,一体化布局、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标准化建设,多维度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五)坚持产业发展引领民生活力,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通过特色经济林建设有效提升林业精准扶贫成效
    (六)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林业发展,提高森林培育成效,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开创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全区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系统仍不稳定
    (二)生态建设难度加大,资金压力加重
    (三)林沙产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
    (四)林业重点工程招投标制存在问题
    (五)灌木平茬复壮未列入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范围
四、几点政策建议
    (一)把握住历史发展机遇,从国家战略高度全面推进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二)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摸清现状,统筹协调林业资源,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
    (三)继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把握防沙治沙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沙治沙模式,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示范经验
    (四)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创新完善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林业建设等扶持政策,广泛调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大力推进林沙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强化生态扶贫,增进绿色惠民
    (六)进一步加大对内蒙古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
    (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规划启动国家级城镇、村屯绿化工程

(8)内蒙古生态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内蒙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2.1 “三北”防护林工程
    2.2 天然林保护工程
    2.3 退耕还林(草)工程
    2.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5 重点区域造林绿化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水文特征
    3.4 气候特征
    3.5 土壤特征
    3.6 植被特征
    3.7 生态区位特征
    3.8 社会经济发展
4. 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4.1 数据说明
    4.2 数据处理
        4.2.1 遥感影像处理
        4.2.2 NDVI计算
        4.2.3 气候数据
        4.2.4 其他数据
    4.3 研究的方法
        4.3.1 GIS和RS结合的方法
        4.3.2 统计分析方法
        4.3.3 数学模型方法
5. 内蒙古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5.1 生态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效果分析
        5.1.1 生态工程建设对植被退化的改善
        5.1.2 生态工程建设对土地荒漠化的改善
        5.1.3 生态工程建设对土壤侵蚀的改善
    5.2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综合评价
        5.2.1 评价单元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4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生态状况程度综合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退耕还林工程对呼和浩特市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影响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1.2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主导产业确定方法
    2.2 综合评价方法
        2.2.1功效系数:
        2.2.2 协调度函数: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4.2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指标分析
        4.2.1 产值结构
        4.2.2 劳动力结构指标
        4.2.3 自然资源利用构成指标
        4.2.4 生态环境指标
    4.3 农业主导产业确定
    4.4 区域综合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5.2
    5.3
    5.4
    5.5

(10)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资源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1.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分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范畴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范畴界定
        2.1.1 林业资源与森林资源
        2.1.2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2.1.3 林业三次产业划分
        2.1.4 林业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2.1.5 林权与林权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及制度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及优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现代林业理论
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问题剖解
    3.1 两种发展观与两种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1 基于传统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3 林业资源传统利用模式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模式的演变分析
        3.2.1 1949—1978年的木材主导利用模式
        3.2.2 1979—1992年的综合利用模式
        3.2.3 1992年—现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多功能利用模式
    3.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1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2 木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4 森林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5 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 林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林业资源利用中的基本矛盾
4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制度因素探析
    4.1 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水平
        4.1.3 技术水平
        4.1.4 政策环境
        4.1.5 制度
        4.1.6 影响因素评述
    4.2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状况
        4.2.1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划分
        4.2.2 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4.2.3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单一国家所有制的弊端
    4.3 明晰产权是实现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
        4.3.1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产权
        4.3.2 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4.3.3 产权明晰的基本要求
        4.3.4 明晰产权的主要途径
    4.4 以产权明晰为主要标志的林权制度改革
        4.4.1 我国历次林权制度变革
        4.4.2 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5 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林业资源利用评价
    5.1 林业资源利用的评价内容
    5.2 集体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2.1 调查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2.3 林改区域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4 林改区域林木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5 林改区域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6 林改区域景观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3 国有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3.1 研究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3.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3.3 林改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情况
    5.4 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总体现状评价
        5.4.1 林地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2 林木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4 景观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6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6.1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2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3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6.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分析
        6.2.1 SSM分析方法概述
        6.2.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3 福建省林改前后林业产业变化情况分析
    6.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价方法
        6.3.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判标准
        6.3.2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拓展
        6.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6.3.4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6.4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概况
        6.4.2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分析一以福建省为例
        6.4.3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1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分析
        7.1.1 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资源分布
        7.1.2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7.2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2.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回顾
        7.2.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7.2.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7.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7.3.1 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生境特征
        7.3.2 调查区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8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目标的构建
    8.1 我国林业“两大体系”战略的提出
    8.2 我国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构建
        8.2.1 林业产业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2.2 林业生态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2.3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制定
        8.2.4 实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的林业资源利用原则
    8.3 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的构建
        8.3.1 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目标的基本要求
        8.3.2 林区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8.3.3 基于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实现的林区林业产业发展顺序
    8.4 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构建
        8.4.1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8.4.2 林区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的目标界定
        8.4.3 林区完备生态体系构建的原则及重点措施
9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政策保障体系
    9.1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9.1.1 加拿大林业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2 德国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3 日本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4 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9.2 林权改革中对林区林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影响
        9.2.1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的基本分析
        9.2.2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9.2.3 这些问题对林区目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9.3 实现林区发展目标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基本框架构建
        9.3.1 制度保障
        9.3.2 政策保障
    9.4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9.4.1 林权证抵押贷款开展
        9.4.2 森林保险制度构建
        9.4.3 采伐限额制度完善
        9.4.4 公益林保护制度创新
    9.5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设计
        9.5.1 政府对林企与林农的支持方向
        9.5.2 切实增强林业企业发展能力
        9.5.3 不断加大对林农的信贷支持
        9.5.4 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
        9.5.5 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工程建设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一览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四、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成效及空间相关性分析[D]. 刘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黄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D]. 何航.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徐安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生态城市的地方实践 ——生态工程对郊区农村环境及生计的影响[D]. 杨郭鲁男.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5]内蒙古武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D]. 范田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6]基于面板模型的林业生态工程沙尘防治效应分析 ——以内蒙古林业生态工程为例[D]. 刘建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中共国家林业局党校第48期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报告[J]. 崔武社,杨铁东,杨子超,孙涛,胡玉飞.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3)
  • [8]内蒙古生态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分析与评价[D]. 姚炳全.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9]退耕还林工程对呼和浩特市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影响与综合评价[J]. 郞文丽,乔宏龙,贾秀斌,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10]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D]. 邢美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大青山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