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梦华[1](2021)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直接、最具有破坏性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骼微细结构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其骨骼脆性和骨折风险显着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70岁以后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骨量将进一步丢失,骨质疏松所带来的危害在中老年女性中更为显着。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上的医疗费用将达1745亿元。社区居民是本病的高发人群,但实际防控力量相对较弱,人们对于该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很差,因此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此项研究,能更好地提高人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知晓度,进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年龄、骨密度值、骨折史、跌倒史、绝经年龄、饮食习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丈夫……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人在40岁以后,尤其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开始出现如腰膝酸软、下肢拘挛、乏力、身高变矮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对OP骨折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此外,临床实践证实血液中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含量可以间接推断骨骼的代谢产物状态和相关激素,因此可将骨代谢生化指标用于评估骨代谢情况、预测骨折风险等。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不断增多,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针对我国人口学特征,同时包含中医体质、饮食习惯等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的研究鲜少,所以本研究对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开展了以中医体质及其他危险因素有关的调查,深入挖掘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检测血清IGF-I、IL-6蛋白含量,探究其与OP骨折的相关性,为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提供参考,并为后期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供前期工作基础。研究目的1.分析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2.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内容1.开展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调查,并获得远期随访(2017.11-2019.12)骨折发生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等相关危险因素;2.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使用ELISA方法检测蛋白,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注册登记式调查研究(Registry study,RS),嵌入巢式病例对照设计。2.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北京市三大社区(东城区、朝阳区以及丰台区),对45-80岁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女性)进行临床问卷信息调查、BMD检测、生物样本采集。同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问卷采集信息本研究采用的是《全国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前瞻性社区队列研究》病例报告表所涉及的内容与结构,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期间,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调查人群的一般信息、骨折史、家族遗传史、跌倒史、睡眠情况、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类型、烹调方式、以及对食物的摄入情况)、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等方面信息进行登记填写。4.骨密度检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美国Hologic Wi)测定腰椎(L1-L4)和双髋部骨密度。5.生物样本采集与管理研究对象需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并离心后将血清装入EP管,-80℃冰箱保存。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样本从-80℃冰箱中取出,防止其他样本的反复冻融影响检测结果。6.随访实施基于前期流调数据,经过两年时间于2019年12月通过电话随访获得该研究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进一步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7.蛋白检测运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原则,按1:1匹配骨折患者与未骨折患者(以年龄、骨量情况、基础疾病一致作为匹配条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GF-I、IL-6含量。8.数据管理基于Epidata3.1软件,独立双人双录入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并结合软件一致性校验等形式,确认数据录入准确无误。9.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人群一般情况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Python3.9进行SMOTE算法平衡数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先采用t/Chisq检验、单因素分析,选取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LR),a 入=0.05,a出=0.10。以a=0.05为标准,即P<0.05被认为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7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通过电话随访获取到两年时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共随访到OP高危患者612例,应答率86%,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无骨质疏松性骨折597例。2.通过分析15例骨折患者的骨量情况、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发现:在骨量情况方面:骨质疏松为8例,骨量减少为7例;在骨折发生部位方面:胸腰椎椎体骨折为7例、踝关节骨折为4例、桡骨远端骨折为4例;在骨折发生原因方面:跌倒为12例,扭伤为3例。3.在612例女性OP高危人群中,以“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人群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初潮年龄、生育次数、体重、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骨折史、跌倒史、睡眠时间(夜间)、饮食习惯、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三社区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气虚质、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3CM)。5.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出气虚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体质。6.两组共30例样本中均能检测到血清IGF-I、IL-6。其中骨折组血清IGF-I含量明显低于未骨折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组血清IL-6含量高于未骨折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与检测样本量少有关。结论由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偏颇体质主要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偏多,其中气虚质相对其他体质类型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更高。2.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跌倒史、骨量情况、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髋部骨折史、本人髋部骨折史、饮用碳酸饮料、夜间睡眠时间短以及身高降低(超过 3CM)。3.血清IGF-I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可能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具有相关性。
肖渊怀[2](2021)在《增骨汤联合PRP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8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在三根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增骨汤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该病诊疗方案的选择给予一定的探讨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北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资料,采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分型、治疗方案、住院总时间及随访时长等情况,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9例,并按照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均以闭合复位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为基础,其中A组在此基础上加增骨汤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RP治疗,C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用增骨汤+PRP治疗。定期通过门诊、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随访,客观记录三组患者住院总时长、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第3月、半年、一年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与优良率。结果:1.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侧、骨折分型、住院总时长及随访时间等基线资料上比较,检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后6个月复查髋关节X线片,其中C组患者均未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情况;A组和B组均有5例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其骨折愈合率为分别为82.75%、84.37%。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C组的骨折愈合率高于A组和B组,分别与A组和B组作比较,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b=0.037<0.05,Pc=0.028<0.05);而A组和B组在骨折愈合率相对比,χ2=0.0310,P=0.8602,检验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Pa>0.05)。3.术后3月、半年、一年A组与B组的Harris评分相比较,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5);C组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提升幅度更大,术后3月、半年、一年分别与A组和B组相比较,得出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2<0.05,P3<0.05)。4.手术治疗一年后,通过计算三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得出各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其中A组为68.96%,B组为71.87%,C组为92.85%。将C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与A组、B组比较,得出的结论为C组的优良率较A组和B组均有明显的提高,且它们之间计算得出的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1=2.7573,Pd=0.0059<0.05;Z2=2.1502,Pe=0.0317<0.05)。但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3=0.6592,Pf=0.5098>0.05)。结论:1.增骨汤联合PR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比单独运用增骨汤或单独运用PRP,能更快促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的周期。2.在内固定术的基础上,增骨汤联合PRP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与单独运用增骨汤或单独运用PRP相比,能有效改善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提高髋关节优良率,缓解患者的症状。3.增骨汤联合PRP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及推广。
杨少茼[3](2021)在《脑钠肽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脑钠肽(BNP)异常与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分析围手术期BNP对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评估早期干预是否可以降低围手术期MACE的发生。[方法]对2018年09月01日至2020年08月31日收治收住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1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出院后1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伤前内科合并症、术前BNP检验结果、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术后BNP检验结果及出院后1个月内MACE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伤前内科合并症数量对围手术期BNP异常的影响,分析术前、术后BNP异常与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的关系,探讨BNP异常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MACE风险的影响,评估BNP对围手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早期干预对围手术期MACE的影响,并评估早期干预的效果。[结果]31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中289人伤前合并基础疾病,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81.3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3.98%)、内分泌系统疾病(27.34%)和神经系统疾病(20.51%)四类内科疾病较为多发,合并2种以下基础疾病患者150例,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167例。术前BNP检查异常患者136例,术后BNP检查异常患者285例,术前及术后BNP检查均异常患者136例。男性术前BNP检查异常率37.68%,女性术前BNP检查异常率46.92%(p=0.099)。不同年龄段术前BNP异常率为:80-85岁患者异常率42.78%;85-90岁患者异常率异常率43.26%;90-95岁患者异常率40.00%(p=0.993)。伤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与术前BNP异常无相关性(p=0.758)。骨折后围手术期发生MACE患者39人,术前BNP异常与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有相关性(p=0.012);术后BNP异常与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相关性(p=0.021)。BNP异常时,围手术期发生MACE的特异度为100.00%,敏感度为13.68%,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11.51%;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13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的特异度为98.02%,敏感度为:53.13%,阳性预测值为87.17%,阴性预测值为89.20%。早期干预后未发生MACE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发生MACE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结论]1、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BNP异常与患者年龄、性别、伤前合并基础疾病数量等无关。2、术前、术后BNP检查异常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MACE发生率升高。3、围手术期BNP检查异常可以预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MACE发生风险,其预测价值有高度的特异性。4、对BNP异常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MACE的发生,BNP可以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
刘驰[4](2021)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特征分析抑郁对骨代谢和骨折预后的不良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研究目的: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髋部骨折的巨大挑战。股骨颈骨折是最具破坏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因为它有相当高的发病率,过高的死亡率,极大的残疾风险,以及高昂的社会医疗费用,其病理性改变是不可逆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临床上识别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osteoporotic femoral neck fractures,OFNF)的危险因素,筛查OFNF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和防治更为关键。因此,这项研究目的在于:①观察近十年我院OFNF构成比及年龄变化的趋势;②分析不同性别间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的差异;③评估OFNF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骨科收治1227例OFN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77例,女850例,男女比例约为1:2.25;平均年龄(79.01±7.79)岁,男性(78.51±8.15)岁,女性(79.23±7.62)岁。按年龄划分为60-69岁、70-79岁、80-89岁、≥90岁四组;按文化程度分未受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按发病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按长期生活居住地点分为城市和农村;骨折类型按AO分型分为31-B1型、31-B2型和31-B3型;按致伤原因分为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坠落伤、交通伤及其他外部伤害。伴随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膝髋骨性关节炎。观察近十年OFNF构成比、年龄变化、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趋势,分析不同性别间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自2010至2017年,OFNF患者的人数及构成比呈逐年攀升趋势,2018年和2019年OFNF患者的人数略有减少。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均在80-89岁构成比最高。文化程度分布中未受教育人群占比最高。发病季节分布中秋冬季构成比最高。城乡分布中城区的构成比高于农村。骨折类型分布中男、女性患者均为31-B2型骨折构成比最高。致伤原因分布中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构成比最高。伴随疾病中,高血压、脊柱退行性疾病和膝髋骨关节炎位列前三位。女性既往骨折的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近十年OFNF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整体呈递减趋势,平均住院费用的变化呈折线波动,2009年至2016年住院费用呈上升趋势,2016年的为历年最高,之后逐年下降。研究结论:近十年OFNF患者的人数及构成比从最初的逐年递增后,近两年略有下降或已达到平台期。OFNF患者的文化程度、骨折史、高血压、脊柱退行性疾病和膝髋骨关节炎与性别具有相关性,而年龄分布、季节分布、城乡分布、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其他伴随疾病与性别无相关性。近十年OFNF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整体呈递减趋势,2009年至2016年平均住院费用呈上升趋势,2016年之后逐年下降,2016年的医疗政策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中的作用显着。第二部分: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抑郁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研究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或叫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股骨颈骨折是最具破坏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因为它有相当高的发病率,过高的死亡率,极大的残疾风险,以及高昂的社会医疗费用。急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往往伴随着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抑郁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主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在中老年肌肉骨骼疼痛患者中抑郁的患病率更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也远高于内科疾病患者。同时,抑郁症状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又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然而,中老年患者中发生的抑郁症状通常未被发现或未得到充分治疗,肌肉骨骼疾病伴随的抑郁症状更很少受到关注。为此本研究分析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抑郁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探讨抑郁对骨质疏松和骨代谢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于北京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的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02例。排除病理性骨折、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依据老年抑郁量表(GDS)将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抑郁组和对照组。通过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b特殊序列(β-CTX)水平,分析抑郁严重程度(GDS评分)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连续性变量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抑郁组患者BMD明显低于对照组[t=5.964(腰椎),t=2.845(髋部),P<0.05]。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血清25(OH)D水平下降(t=3.077,P<0.05),抑郁组血清OC水平低于对照组(t=2.013,P<0.05),而血清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t=2.938,P<0.05),P1NP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0.684,P>0.05)。抑郁严重程度(GDS评分)与 BMD(r=-0.456,P<0.05)、25(OH)D(r=-0.546,P<0.05)、OC(r=-0.215,P<0.05)呈负相关,与P1NP(r=-0.115,P>0.05)相关性不显着,与β-CTX(r=0.372,P<0.05)呈正相关。研究结论:抑郁患者的骨形成标志物水平降低和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升高,抑郁是低骨密度和骨折的危险因素。应重视老年抑郁患者骨代谢指标和25(OH)D的检测,及时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和有效的抗骨吸收药物治疗。第三部分:抑郁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预后的不良影响研究目的:髋关节骨折按解剖位置,分为囊内骨折(股骨颈和股骨头)和囊外骨折(股骨转子间和转子下)。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髋关节囊内骨折。股骨颈连接股骨头和股骨干近端,并与转子间相连。髋关节是股骨头和髋臼构成的“球窝”关节,交叉位置使股骨颈容易发生骨折。股骨颈骨折也是最具破坏性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因为它有相当高的发病率,过高的死亡率,极大的残疾风险,以及高昂的社会医疗费用。由于血供和生物力学原因,老年人群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者畸形愈合的几率很高,老年患者多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急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往往伴随着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抑郁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主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失、易怒和自我否定。抑郁已成为全球一种常见病,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中国的中老年人群抑郁患病率城市为20.3%,农村高达31.8%。在中老年肌肉骨骼疼痛患者中抑郁的患病率更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也远高于内科疾病患者。同时,抑郁症状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又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且导致伴随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大、死亡率升高。然而,肌肉骨骼疾病的抑郁症状很少受到关注。为此本研究调查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抑郁症状的患病率,探讨抑郁症状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疗效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医院骨科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34例,男133例,女301例,年龄平均(75.0±4.4)岁。术前按照老年人抑郁量表(GDS)评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226例)和非抑郁组(208例)。术后疗效评价指标包括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评价。计数数据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VAS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抑郁组和非郁组术前人口统计学数据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Harris评分,抑郁组的(73±3)分和(82±4)分均低于非抑郁组的(85±5)分和(9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14、t=32.252,P<0.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1,P>0.05);术后12个月时非抑郁组VAS评分继续得到改善,抑郁组VAS评分再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39,P<0.001)。研究结论 术前抑郁状态会严重影响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髋部骨折的术前评估中引入筛查抑郁症状的方法,可以出识别潜在的抑郁患者,避免对预后产生的不良影响。应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同时解决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如果需要,开始心理和/或药物治疗。第四部分:维生素D补充对老年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目的:抑郁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主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失、易怒和自我否定。抑郁已成为全球一种常见病,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2017年世界卫生日WHO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名抑郁患者。中国的中老年人群抑郁患病率城市为20.3%,农村高达31.8%。抑郁在中老年急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人群中的发病率显着升高,远高于内科疾病患者,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反之,抑郁症状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又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包括功能衰退、躯体残疾、生活质量下降,且导致伴随疾病的死亡率升高。但中老年患者中发生的抑郁症状通常未被发现或未得到充分治疗。维生素D在人体的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控制人类情绪和行为的海马和杏仁核,都有维生素D及其酶激活剂的受体。维生素D可能会影响抑郁症状,但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较大争议。鉴于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维生素D可能对抑郁症状有潜在的影响,且国内少有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补充维生素D治疗老年人群抑郁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调查老年人群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合并抑郁的状况以及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老年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和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合并抑郁患者152例,年龄60-8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76)和观察组(n=76)。两组予以常规治疗外,额外补充维生素D。两组分别接受12周每日2000 U(干预组)或400U(对照组)维生素D3胶丸的补充。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老年抑郁量表(GDS-30)问卷和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与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抑郁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评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共入组受试者148例,干预组75例,对照组73例,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伴随疾病以及抑郁程度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组的25(OH)D基线浓度中位数为12.4 ng/ml,对照组为12.8 ng/ml(Z=0.232,P>0.05)。干预前两组抑郁评分分别为15分和14 分(Z=1.714,P>0.05)。12 周后,干预组的 25(OH)D 增加到 34.6 ng/ml(Z-7.558,P<0.05),对照组增加到 19.5 ng/ml(Z=7.434,P<0.05)。干预组的抑郁评分从15分降至12分(Z=7.340,P<0.05),对照组的抑郁评分从14分降至13分(Z=5.164,P<0.05)。干预组25(OH)D水平的升高和抑郁程度的改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Z=7.397,P<0.05;Z=2.227,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干预分组和干预前的抑郁评分是影响干预后抑郁评分的因素(R2=0.727,F=62.459,P<0.05)。研究结论: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60岁及以上人群的抑郁评分,有助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改善。
戚鸿飞[5](2021)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病人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2.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23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复查、电话询问以及社区走访等方式获取病人术后康复信息,并通过Barthel指数评分对病人术后1年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将所有病人分为生活不能自理组(Barthel指数评分≤60分)和生活基本能自理组(Barthel指数评分>60分)。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将不同年龄段病人术后1年的自理能力状况进行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筛选出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195例病人获取到完整的临床资料及术后1年的康复信息,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组65例,生活基本能自理组135例;2.根据年龄大小可以将所有病人分为低危险组(65~78岁)、中危险组(79~86岁)和高危险组(87~94岁);其中低危险组中术后1年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占18%,在中危险组中占41%,高危险组中占77%;3.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术前ASA分级、术前合并内科疾病种类、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浆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居住环境、术后是否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及术后是否在康复机构康复均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有关(P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326,95%CI(1.036,1.096),P=0.025]是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浆白蛋白高[OR=0.543,95%CI(0.276,0.895),P=0.002]、居住环境为农村[OR=0.225,95%CI(0.076,0.462),P=0.007]、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OR=0.647,95%CI(0.427,0.947),P=0.002]、术后在康复机构康复[OR=0.438,95%CI(0.229,0.835),P<0.001]是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的保护因素。结论:1.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1年生活不能自理的总体发生率为33%,他们的日常活动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2.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的发生率也会增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高龄病人的干预和治疗;3.高龄、术前白蛋白低的病人提示患者的预后可能较差,需要加强干预;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在康复机构康复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
郭丽敏[6](2020)在《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跌倒恐惧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跌倒恐惧的效果,探究该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跌倒恐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髋关节置换患者跌倒恐惧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试验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外科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经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按其所在病区整群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从入组后开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患者进行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两组干预时长相等,共干预12周。分别于干预前、术后2周、4周、12周后评价患者的跌倒效能感、Barthel指数评定、Harris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1.基线资料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及近一年来跌倒经历等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跌倒效能感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Harris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效果(1)跌倒效能感干预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2周后的室内活动及跌倒效能感量表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4、12周后两组患者跌倒效能感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的变化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降低患者跌倒恐惧心理具有一定优势。(2)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干预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2、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2周试验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得分虽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术后2、4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髋关节功能干预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2周后除畸形、活动度外,其余各维度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后除畸形外,其余各维度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周后除畸形、疼痛外,其余各维度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的变化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生活质量干预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4周生活质量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12周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职能及精神健康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时间的变化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够全面提高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本研究证实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够降低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跌倒恐惧心理,提高锻炼的依从性,从而增强疾病康复的信心。2.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陈辉,邵国建,陈丹,马飞驹,谢周涛,韩姗姗[7](2019)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雌激素、骨密度状况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雌激素、骨密度状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股骨颈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进行诊治的60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诊治的60例女性骨质疏松无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照组。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雌激素水平和骨密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记录每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育和月经情况、既往病史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股骨颈骨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饮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的BMI、骨密度、雌激素水平、绝经年龄和体育锻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和母乳喂养时间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及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呈正相关(P<0. 05),BMI和绝经年龄与其呈负相关(P<0. 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的骨密度较小,雌激素水平较低。此外,BMI低、初潮时间晚、绝经时间早、怀孕和生产次数多及母乳喂养时间长是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
许蕊[8](2019)在《协同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将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省九○三医院行髓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4例,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并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栓预防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史、原发疾病、合并症和手术情况,比较干预前后DVT预防相关知识得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腓肠肌疼痛(Homan征)发生率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VT发生率。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变量用(x+s)或M(P25,P75)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率、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纳入研究的84名患者中,67.9%(57/84)为股骨颈骨折,61.9%(52/84)患者合并至少1种内科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个人史(吸烟、饮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疾病(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合并症和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所有研究对象DVT预防知识平均(28.1±4.2)分。两组患者干预前DVT预防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DVT预防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3)干预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6.5±10.8)分,对照组Harris评分(80.8±11.7)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0,P=0.022)。干预组干预后DVT知识得分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312,P=0.044)。(4)干预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8.6%,对照组为57.1%,干预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1,P=0.035)。(5)干预组Homan征发生率为2.4%,对照组为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干预组DVT发生率为7.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3.8%,干预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9,P=0.035)。干预组中,饮酒(χ2=4.747,P=0.029)、术中出血量较多(χ2=5.457,P=0.019)(>200ml)的患者DVT发生率高于不饮酒、术中出血量较少(≤200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吸烟(χ2=16.195,P<0.001)、饮酒(χ2=11.813,P=0.001)的患者DVT发生率高于不吸烟、不饮酒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预防相关知识水平,提高了髋关节功能,对预防患者下肢DVT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协同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社会支持网络和医疗服务等因素,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
甘茗昊[9](2019)在《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丹红注射液(DHI)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预防骨科较大创伤的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方面,既发挥了中医药优势作用,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在减少骨科术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为THA术后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05月至2018年11月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科55-75岁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过样本量估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后进入研究队列均行单侧THA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d开始口服利伐沙班联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两周,对照组则口服利伐沙班。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APTT、PT、D-Ⅱ聚体)、HGB、大腿周径差值、DVT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用药安全情况。所有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测量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x±s),t检验用于比较有方差齐性或(和)属于正态分布的数据,秩和检验用于比较不属于正态分布或(和)没有方差齐性的资料。卡方检验用于比较计数资料。重复测量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两组一般基线比较:诸如性别、身高、体重、年龄、手术部位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测试数据具有可比性。2、两组术后APTT、PT、D-II聚体浓度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7、14d组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PTT、PT术后第7、14天均比术前高,D-II聚体浓度比术前低。组间比较:术前两组间和术后第1天两组间APTT、D-II聚体相比,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两组间和术后第14天两组间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14天观察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术前两组间、术后第1天两组间和术后第7天两组间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天两组间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观察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值组内比较:术后第1、7天与术后第14天组内两两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14天大腿周径差值均降低。组间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14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观察组大腿周径差值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组内HGB比较:术后2组病人第1、7、14天和术前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14天HGB较术前均降低,说明手术创伤及术后引流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术后第7、14天HGB较术后第1天呈上升趋势,以术后第14天上升趋势明显。两组患者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HG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天观察组HGB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丹红注射液不仅增加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改善术后患者贫血状态,而且利于术后康复。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具有可比性;术后引流量两组间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丹红注射液不仅能活血,而且减少术后出血量,增大安全性。6、观察组1例并发DVT;对照组2例并发DVT;两组DVT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生消化系统出血、胃肠系统异样等不良事件,肝功与肾功抽血检测都未发生显着变化。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THA术后患者运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不仅能明显延长术后APTT、PT,降低血浆D-二聚体,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高黏滞状态,减少DVT发生率。而且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相比,联合运用丹红注射液能明显促进血红蛋白(HGB)恢复,减少术后引流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胡玲[10](2019)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进行文献研究,为本研究中研究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2.描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为高危患者识别、术后谵妄预测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文献研究按照由Arksey和O’Malley首次提出,并经Daudt等进一步完善的范围综述方法学框架进行制作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范围综述,并参照2015年JBI出版的范围综述方法学手册中有关开展及报告范围综述的指南进行报告。主要包括明确研究问题,确定相关研究,研究选择,资料提取,整理、总结和报告结果五个关键步骤。2.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便利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因创伤性髋部骨折入住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创伤病区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相关因素调查表(自行设计),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衰弱量表和意识模糊评估法量表。以意识模糊评估法量表的评估结果描绘术后谵妄发生现状;以各研究指标为自变量,结局指标为因变量,依次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探究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并确定危险因素中连续性变量的危险分界点。结果1.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文献研究初检出相关文献935篇,最终纳入36篇文献进行范围综述。包括原始性研究31篇,系统评价3篇,指南文献2篇。依据谵妄多因素模型,最终总结出可进一步研究的13个易感因素和12个诱发因素,初步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指标。2.术后谵妄发生现状(1)217例研究对象中有63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9.0%;有29例发生SSD,发生率为13.4%。(2)以CAM量表评估条目为准,这63例POD患者谵妄症状发生情况如下(按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思维紊乱(88.9%),意识水平改变(79.3%),感知觉障碍(68.3%),定向力障碍(63.5%),精神运动性激越(49.2%),精神运动性阻滞(47.6%),睡眠周期紊乱(36.5%),记忆受损(12.7%)。3.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分析(1)以POD为分组变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细胞比容、白蛋白、血钠浓度、骨折前活动能力、脑卒中史、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精神类疾病史、术前衰弱、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术中低氧、术后入住ICU和ICU住院时长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6,OR=1.172)、术前衰弱(P=0.044,OR=2.525)、脑卒中史(P=0.020,OR=7.423)、术中低氧(P=0.016,OR=20.020)及ICU住院时长(P=0.012,OR=2.665)是POD的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AUC=0.822,P<0.001)、术前衰弱(AUC=0.776,P<0.001)和ICU住院时长(AUC=0.778,P<0.001)对POD的预测效能中等,脑卒中史(AUC=0.590,P=0.050)和术中低氧(AUC=0.602,P=0.028)的预测效能较低,年龄、术前衰弱和ICU住院时长的危险分界点分别为80岁、2(即衰弱前期)和1天。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及亚谵妄的发生率较高,谵妄患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年龄>80岁,术前衰弱,有脑卒中病史,术中出现低氧血症以及术后ICU入住时间超过1天的患者是发生POD的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此外,对于以上危险因素中的2个诱发因素:术中低氧和ICU住院时长,可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POD发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二、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肾精不足 |
1.2 脾胃亏虚 |
1.3 肝血不足 |
1.4 瘀血阻滞 |
2.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3.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概况 |
3.1 年龄 |
3.2 骨密度值 |
3.3 跌倒史 |
3.4 雌激素水平 |
3.5 家族骨折史 |
3.6 既往骨折史 |
3.7 不良的生活方式 |
3.8 体重/体重指数 |
3.9 初潮时间 |
3.10 怀孕/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 |
综述二 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1.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1.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
1.2 骨转换标志物 |
1.3 激素与细胞因子 |
1.3.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
1.3.2 白介素-6 (IL-6) |
1.3.3 其他指标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伦理与注册 |
2.3 研究对象 |
2.3.1 数据来源 |
2.3.2 诊断标准 |
2.3.3 纳排标准 |
2.3.4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2.3.5 结局判定标准 |
2.4 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采集 |
2.4.1 问卷调查 |
2.4.2 骨密度检测 |
2.4.3 生物样本采集 |
2.5 随访工作的实施 |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 |
2.6.1 质量控制 |
2.6.2 研究者的培训 |
2.7 数据收集与管理 |
2.7.1 数据收集 |
2.7.2 数据管理 |
2.8 统计分析 |
3.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调查完成情况 |
4.2 调查人群一般情况 |
4.2.1 年龄 |
4.2.2 骨量情况 |
4.2.3 绝经年龄 |
4.2.4 工作类型 |
4.2.5 中医体质 |
4.3 调查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 |
4.3.1 OP骨折发生部位 |
4.3.2 OP骨折发生原因 |
4.3.3 OP骨折人群骨量情况 |
4.3.4 OP骨折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4.4 基于SMOTE算法的不平衡数据处理 |
4.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筛查 |
4.5.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4.5.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
5.讨论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5.1.1 骨密度值降低 |
5.1.2 跌倒 |
5.1.3 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
5.1.4 饮用碳酸饮料 |
5.1.5 夜间睡眠时间短 |
5.1.6 IOF骨质疏松症风险测试 |
5.1.7 饮食习惯 |
5.2 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2.1 气虚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2.2 其他体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 |
5.3 结合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 |
5.3.1 对于绝经期女性、中老年人等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应做到“未病先防” |
5.3.2 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症状者要“既病防变” |
5.3.3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来说要做到“瘥后防复” |
6.小结 |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实验对象 |
2.3 检测指标 |
2.4 检测方法及原理 |
2.5 检测实施 |
2.5.1 主要材料、仪器 |
2.5.2 实验分组 |
2.5.3 操作步骤 |
2.6 统计分析 |
3.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两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4.2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相关性探索分析 |
4.2.1 IGF-I检测结果 |
4.2.2 IL-6检测结果 |
5.讨论 |
5.1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血清IGF-I、IL-6关系 |
5.2 中医体质与血清IGF-I、IL-6关系 |
6.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增骨汤联合PRP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
1.1.1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诊断标准 |
1.1.2 股骨颈骨折的西医诊断标准 |
1.2 股骨颈骨折分型 |
1.2.1 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
1.2.2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干预措施 |
2.3 术后处理 |
3.疗效判定标准 |
3.1 骨折的愈合标准 |
3.2 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标准 |
4.统计学分析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术后愈合情况 |
5.2 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 |
5.3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及治疗 |
1.1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过程概述 |
1.2 中医骨折的三期分型 |
1.3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辨证分型 |
2 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西医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认识及治疗 |
3.1 股骨颈骨折的解剖特点 |
3.2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3.3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4 增骨汤的立方依据 |
5 增骨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6 PRP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骨修复方面的应用 |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
附录3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脑钠肽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高龄髋部骨折死亡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特征分析抑郁对骨代谢和骨折预后的不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合并抑郁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抑郁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预后的不良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维生素D补充对老年抑郁症状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老年抑郁与维生素D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病例纳入标准 |
1.1.3 病例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步骤 |
1.2.2 观察指标 |
1.2.3 合并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 |
1.2.4 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标准 |
1.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1 年自理能力情况 |
2.3 不同年龄段病人术后自理能力的情况 |
2.4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1 年自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
2.5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 1 年自理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 1 年的自理能力情况 |
3.2 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 年的自理能力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1 年龄 |
3.2.2 术前白蛋白 |
3.2.3 居住环境 |
3.2.4 抗骨质疏松治疗 |
3.2.5 康复机构康复 |
3.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表 |
(6)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跌倒恐惧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脱落标准 |
3 样本量 |
4 干预措施与方法 |
4.1 对照组干预方法 |
4.2 试验组干预方法 |
5 干预测评工具 |
6 资料收集 |
7 统计方法 |
8 质量控制 |
9 伦理原则 |
10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2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 |
2.1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跌倒效能感量表得分的影响 |
2.2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巴氏指数评定量表总分的影响 |
2.3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髋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的影响 |
2.4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 |
讨论 |
1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跌倒恐惧的影响 |
2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3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
4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跌倒恐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雌激素、骨密度状况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骨密度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生育和月经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生活习惯比较 |
2.5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8)协同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1 科研设计 |
2 技术路线 |
3 研究对象 |
4 抽样方法 |
5 研究场所 |
6 研究工具 |
7 伦理原则 |
8 干预方法 |
9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10 质量控制措施 |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
2 研究对象患病和手术情况 |
3 研究对象DVT预防相关知识得分及相关因素 |
4 研究对象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相关因素分析 |
5 研究对象Homan征发生情况 |
6 研究对象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 |
2 协同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评价 |
3 应用协同护理模式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护理建议 |
4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9)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股骨颈部解剖和骨折分类概述 |
2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3 传统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
4 传统医学对骨折的治疗 |
4.1 手法复位及固定 |
4.2 中医治疗 |
5 传统医学对DVT的认识 |
6 祖国医药对DVT的治法 |
6.1 清利湿热,活血祛瘀 |
6.2 益气通脉,活血化瘀 |
6.3 温经通阳,活血祛瘀 |
6.4 养阴生津,活血化瘀 |
6.5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
7 现代医学对DVT的认识 |
7.1 DVT的发生机制 |
7.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7.3 下肢DVT对患者的危害 |
8 下肢DVT的防治 |
8.1 中医辨证治疗 |
8.2 药物治疗 |
8.3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
2.4 下肢DVT的超声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或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观察指标 |
5 治疗方式 |
5.1 术前准备 |
5.2 术前沟通 |
5.3 手术过程 |
5.4 术后处理 |
6 术后试验用药 |
7 观察指标 |
8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
2 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结果比较 |
3 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 |
4 两组血浆D-Ⅱ聚体(D-D)浓度检查结果比较 |
5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大腿周径差值比较 |
6 两组血红蛋白(HGB)检测结果比较 |
7 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值比较 |
8 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 |
9 有效性指标比较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丹红注射液的研究 |
1.1 丹红注射液及其药理研究 |
1.2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联合运用丹红注射液的安全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概念界定 |
3.理论基础 |
4.研究目的 |
5.研究意义 |
6.研究内容 |
7.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1.谵妄的定义 |
2.谵妄的分型 |
3.亚谵妄概述 |
4.谵妄的评估及诊断 |
4.1 意识模糊评估法(CAM) |
4.2 谵妄等级评分量表98 修订版(DRS-R-98) |
4.3 护理谵妄筛查量表(Nu-DESC) |
4.4 谵妄观察筛查量表(DOSS) |
4.5 评估工具间的比较 |
4.6 提高谵妄检出率的方法 |
4.7 小结 |
第三章 术后谵妄相关因素的文献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明确研究问题 |
2.2 确定相关研究 |
2.3 研究选择 |
2.4 资料提取 |
2.5 整理、总结和报告结果 |
3.研究结果 |
4.小结 |
5.研究指标的初步拟定 |
第四章 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总体特征 |
3.2 术后谵妄发生现状 |
3.3 单因素分析 |
3.4 多因素分析 |
3.5 ROC曲线分析 |
4.讨论 |
4.1 研究对象总体特征 |
4.2 术后谵妄发生现状 |
4.3 单因素分析 |
4.4 多因素分析及ROC曲线分析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1.研究结论 |
2.对临床护理实践的启示 |
3.创新性 |
4.局限性 |
5.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队列研究的NOS评价标准 |
附录2 病例对照研究的NOS评价标准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术后谵妄相关因素调查表 |
附录5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
附录6 衰弱量表 |
附录7 意识模糊评估法诊断标准 |
附录8 意识模糊评估法量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筛查及与中医体质、血清IGF-I、IL-6相关性分析[D]. 孙梦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增骨汤联合PRP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D]. 肖渊怀.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脑钠肽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D]. 杨少茼.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特征分析抑郁对骨代谢和骨折预后的不良影响[D]. 刘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的危险因素分析[D]. 戚鸿飞. 延安大学, 2021(09)
- [6]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跌倒恐惧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丽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雌激素、骨密度状况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陈辉,邵国建,陈丹,马飞驹,谢周涛,韩姗姗. 中国妇幼保健, 2019(21)
- [8]协同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D]. 许蕊. 苏州大学, 2019(04)
- [9]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D]. 甘茗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胡玲.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