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铺满鲜花的国土(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业[1](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舒展[2](2009)在《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朝圣是人类文明共有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现象,也是维系文明的精神与物质世界间的一条重要纽带。通过朝圣,那些散落的文明之珠成为完整而有生命的文明整体,通过研究朝圣,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文明。本篇论文正是研究有关朝圣方面的课题,其主要目的是从艺术家、朝圣者和艺术史学研究者角度,以实地考察形式做一个深入了解欧洲文明的基础研究工作。作为论文研究对象,这里选择的是一条欧洲大陆上古老的基督教朝圣圣路——圣地亚哥朝圣之路。
王胜泽[3](2019)在《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美术的发展包括了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贡献。敦煌石窟艺术呈现了异彩纷呈的多民族特色,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统治敦煌近两个世纪,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西夏石窟绘画艺术。敦煌西夏石窟绘画主要包括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等西夏开凿和重绘的石窟绘画,它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唐宋变革”和10—13世纪佛教图像的重构背景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美术史角度出发,对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和装饰图案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一时期的石窟绘画在题材上出现了蜀葵、唐僧取经图、布袋和尚、雪景图、坛城图以及火焰纹等新样式,同时药师佛、炽盛光佛、水月观音、千手观音等的绘画样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绘画表现上则形式多样,应用了整壁花鸟描绘、水墨山水、线描、减笔画、留白、半边构图、满窟顶装饰等手法。文章通过对西夏石窟中花鸟、人物、山水画的分析探讨,勾勒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西夏绘画体系,这种绘画体系的形成是西夏人善于学习、自我创新的结果。尤其到了西夏晚期,其绘画风格、绘画内容明显受中原文人画的影响。他们摄取了吐蕃、沙州、西凉的佛法,学习北宋、辽、金画家的人物造型、笔墨构图,汲取回鹘人的色彩装饰,兼收并蓄,融化贯通,透视出西夏人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藏传绘画的传入是西夏石窟绘画的又一次飞跃,同一石窟中汉藏杂糅、显密共存,体现出了西夏绘画的“圆融”性。同时绘画中还出现诸多社会生产生活场景,使得佛教艺术更显世俗化,这一特点与中原流行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第95窟的洞窟形制、地仗层、绘画内容及风格,尤其是对水月观音图像的论证,考证出莫高窟第95窟为西夏窟,而并非此前学界认为的元代窟。由上所述,本文对敦煌西夏石窟绘画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对其风格、艺术手法进行了探究,对其个别图像进行了考证,以使我们能更好更全面的利用敦煌西夏石窟材料,为日后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崔鲜花[4](2019)在《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使农村三产紧密相连、协调发展,并且带动资源、技术、要素、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的经营方式,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增强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制造、开发乡村旅游、农家乐村庄、扩大产地直销等途径,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将农业产业链前后延伸,将其领域扩展到工业和服务业,试图解决农民收入单一、收入低下、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通过将近60年的实践,韩国已进入到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中国近年来为应对“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我国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然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着融合深度和层次不高、要素瓶颈约束、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效果较弱、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等问题。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早且成效显著。因此,总结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对构建和丰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论文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构建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体系。第一,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一般性分析。生产互补互促、农村与市场互联互通、要素与技术融合创新、体制协同创新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形成农业新业态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第二,考察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演变历程。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于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业附加值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展历经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年的农工并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积极促进农村收入源开发和改善农村产业结构阶段、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农村产业培育转换阶段、以及2010年至今的农业“六次产业化”和“农村融复合产业化”阶段。第三,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降低交易成本、创新驱动、农业多功能性诉求和获得范围经济效应是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并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规划、构建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出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方案则成为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外部推动力。第四,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包括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以及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典型案例对四种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突出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深入探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等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第五,分析了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总结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得出对中国的启示,并提出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有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市场范围狭小、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协调性较差、相关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差异化的管理策略以及对经营主体权益的有效保障是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国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快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开展深层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农村地区要素瓶颈制约、在农户与企业间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肖仁福[5](2012)在《家国》文中提出一辜万达打来电话,约柳居山一起去医院看望老爷子。两人嘴里的老爷子名叫卢至诚,做过市委副书记和市长,现为儒州市人大主任,人称儒州王。两人是其副书记任上的秘书,一直沿用旧称喊书记,只是背后呼老爷子。驱车赶到医院,老爷子没在高干病室里,卢夫人何姨说到凤凰公园散步去了。卢至诚没啥业余爱好,除朝八晚五,按部就班,就是散散步,每天早晚两次,雷都打不动。他说年纪一大,体质下降,动静结合很重要,散步是最好的运
罗丽芳[6](2017)在《南朝江东山水诗研究》文中指出纵观整个南朝的文学区域发展状况,以江东地域的文学活动最为繁荣,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也最高。山水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历经先秦两汉的沉淀与孕育,终于在南朝宋代之际登上了诗歌的圣殿,继而在南朝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局面,其中又以江东地域的山水诗创作最为耀眼,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这一股诗歌创作风潮又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活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南朝江东地域山水诗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南朝江东山水诗的创作情况,首先对“江东”这一地域范围和研究时间做了一个清晰的界定和说明,为后文的论述提供正确的方向;其次,从政治与隐逸、玄学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以及江东地域优越的自然环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兴盛原因;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对它的创作概况进行了说明,并列出了其余地域的山水诗数量,从中可以看出江东山水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围绕南朝江东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了南朝江东山水诗的分类依据,使后文的具体分类有据可依;第二节则将它分为了行旅、游览、赠答和唱和三类,并对其内容和特色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三节梳理了它在内容和主旨上的嬗变轨迹,无论是题材的日益独立和热门,还是描写对象的不断增加,都有助于还原整个南朝江东山水诗的整体风貌。第三章则从南朝江东山水诗的艺术层面出发,围绕贴近真实的时空观和“声色”之美这两种新的诗歌技巧进行探讨。第一节当中对具体山水时空的多角度描写展示和巧言切状的特点进行了论述,第二节则主要分析了“声色”之美的表现和运用,它们均借助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促进了山水诗歌表现力的增强,从而丰富了整个南朝江东山水诗的艺术内涵。
邓贤[7](2000)在《流浪金三角》文中研究指明读邓贤的纪实文学,我们总是落泪。读《大国之魂》,为半个世纪以前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落泪;读《中国知青梦》,为三十年前失落边疆的知识青年落泪;如今读《流浪金三角》,又该为谁落泪? 他们盘踞金三角,欺压当地百姓,侵犯别国主权,制造武装动乱。他们营造地球上最大的毒品产地,种植人类肌体上最大肿瘤,把毒品和灾难源源不断地送往世界各地。毫无疑问,我们不应该为他们落泪。然而,站在我们面前这一群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人,和我们同样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他们流浪异国,漂泊他乡。他们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在枪林弹雨里殊死挣扎。他们面临的是最艰难最绝望的生存环境,承受的是最孤独最痛苦的精神压力。他们忍辱负重,他们坚韧不拔,他们生生不息。人类的心胸已经日益宽广,我们甚至已经在关怀所有非人类的生命,包括豺狼蛇蝎,我们当然也会关怀所有的人类,包括崇高的人类和堕落的人类。但是,在爱心普及的新时代,或许更需要伸张正义弘扬公理?或许更需要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邓贤面临的是一大难题,比他冒死独闯毒品金三角还要难。但我们相信,在读者面前这不是难题。
胡伟[8](2019)在《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分析自明清以来彭田人向海外迁移的历史轨迹,分析其人口与规模、历史与迁移方向以及与侨乡存续之关系,所运用的资料包括《彭山蔡氏家谱》,以及田调资料和口述史等。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厘清彭田人数百年移民史,弄清楚彭田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及其外迁规模和人口流向;另一方面聚焦彭田离散人群之生计、组织及其与家乡的互动,关注其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宗亲网络的新发展。全文包括三大部分:绪论、主体、结语。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缘起、学术史回顾以及研究内容;主体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彭田村蔡姓族支源流考、历史以来彭田村的离散移民、联结离散人群的宗乡纽带和组织机制、侨乡形塑的精神本质等视角进行探究;结语为本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性概括以及对彭田离散人群“乡愁”问题的再探讨。本研究表明,彭田离散人群逐渐在菲律宾及港澳台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侨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彭田离散人群也适时改变,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推动华人新移民社会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袁厚春[9](2005)在《苏加诺的影子——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华人》文中提出1956年9月30日,新中国迎来第一位来访的外国元首--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总统专机未落,28岁的司徒眉生已成了第一个接受献花的印尼贵宾;当晚,毛泽东在家宴上,破例一次送他三幅亲笔签名;那时,他在苏加诺的政府里并无名分,鉴于外事需要,出发前才给他一个"总统私人秘书"的头衔。原来亚非会议前夕,发起国在是否邀请中国问题上遇到重要难题,这位小记者接受一个微妙使命……直到五十年后,大会秘书长才揭开秘密,称他是一个"参与创造历史
陈坚[10](2020)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生态主义及其相关表现》文中研究表明佛教与生态环保的话题在今天经常被提起,这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在当代所展示的世俗价值,亦表明佛教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着浓郁的自然生态主义的气质。佛教的价值观中还有着浓郁的生态主义诉求,这种生态主义诉求,乃是我们今天在环境保护语境中谈论佛教的学理基础。佛教生态主义,不但有佛教中无处不在的"花草树木"以为表征,更有着深刻的佛教历史、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基础。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但"天下名山僧占多",而且植树造林和动物放生也被看成是一种佛教修行。至于禅宗,更是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而直接将"花草树木"本身就看成佛。若回溯源头,那么在佛教生态主义的语境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生态主义的方式出生并住世,佛国世界是生态主义的乐园,就是现实中的佛教寺院也是一幅生态主义图景。总之,佛教生态主义赋予"花草树木"及其自然环境以佛的品质,将它们看作是佛法的体现,亦看作是与人类平等的存在,因而也与人一样有佛性。佛教的这种生态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然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层生态观。
二、中华铺满鲜花的国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铺满鲜花的国土(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
2.1 区域概况 |
2.2 样本选取 |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1.1 丽江市 |
5.1.2 大理州 |
5.1.3 迪庆州 |
5.1.4 保山市 |
5.1.5 玉溪市 |
5.1.6 昭通市 |
5.1.7 怒江州 |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2.1 普洱市 |
5.2.2 临沧市 |
5.2.3 曲靖市 |
5.2.4 楚雄州 |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3.1 红河州 |
5.3.2 德宏州 |
5.3.3 文山州 |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5.4.1 昆明市 |
5.4.2 西双版纳州 |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1.1 迪庆州 |
6.1.2 临沧市 |
6.1.3 红河州 |
6.1.4 昭通市 |
6.1.5 西双版纳州 |
6.1.6 德宏州 |
6.1.7 文山州 |
6.1.8 楚雄州 |
6.1.9 怒江州 |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2.1 普洱市 |
6.2.2 保山市 |
6.2.3 玉溪市 |
6.2.4 曲靖市 |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一章 论文研究对象、范围与主要研究和写作方法 |
1.论文研究对象 |
2.论文研究对象及相关名词译名 |
3.论文涉及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有关文献资料类型与特点 |
4.论文主要研究和写作方法 |
5.论文中人名、地名和其它专有名词翻译 |
第二章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概述 |
1.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路线和它的历史 |
2.圣地亚哥和圣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
3.圣地亚哥朝圣者 |
第二部分 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考察记 |
第一章 自哈卡至布尔戈斯 |
第二章 自布尔戈斯至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
结语 |
第三部分 论文图版和附录 |
一.图版 |
1.圣地亚哥朝圣文献 |
2.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路标 |
3.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文献照片 |
二.附录 |
1.三篇圣地亚哥朝圣指南文献译文 |
2.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地名 |
3.主要参考和引用书目 |
4.附注 |
5.感谢 |
6.订正 |
(3)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对象与资料 |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敦煌西夏石窟绘画概述 |
第一节 敦煌西夏石窟的分布、窟形及绘画题材 |
一、敦煌西夏历史时代的划分与分期 |
二、敦煌西夏石窟的分布、窟形及绘画题材 |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的营建 |
第二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花鸟图像 |
第一节 敦煌早期石窟花鸟图像演变 |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花鸟图像 |
一、8—11世纪历史变革背景下的花鸟画 |
二、敦煌西夏石窟花鸟图像题材及类型 |
三、敦煌西夏石窟花鸟图像的表现 |
四、敦煌西夏石窟中花鸟图像的功能分析 |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花卉新样——蜀葵 |
一、宋夏时期的蜀葵图像 |
二、蜀葵作为西夏石窟绘画的独特样式 |
三、敦煌西夏石窟中蜀葵的意义探讨 |
第四节 从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看敦煌西夏石窟花鸟 |
一、《禽鸟花卉》释读及其表现 |
二、《禽鸟花卉》与西夏石窟花鸟图像之比对 |
三、西夏人的花鸟世界 |
第三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人物画 |
第一节 敦煌早期石窟人物画演变 |
一、北朝 |
二、隋 |
三、唐 |
四、五代与宋 |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 |
一、8—11世纪历史变革背景下人物画的发展 |
二、西夏石窟人物画的延展 |
三、西夏石窟人物画的结构与空间 |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的几种样式 |
一、唐僧取经图:一种新绘画图式的出现 |
二、童子形象:民族特征的彰显 |
三、布袋和尚:世俗化形象的转变 |
四、供养人:千人一面与“冬瓜脸” |
第四节 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中的宗教图式 |
一、尊像画:炽盛光佛与药师佛 |
二、水月观音图的创新:兼论莫高窟第95窟为西夏窟 |
三、千手观音:风俗画时兴背景下的图式之变 |
四、文殊变、普贤变:白描画艺术水准的彰显 |
第五节 黑水城出土人物画与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之比对 |
一、黑水城出土的人物画 |
二、黑水城出土人物画与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的关联 |
三、西夏人物画所透视出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 |
第四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山水画 |
第一节 敦煌石窟中山水画考察 |
第二节 水墨山水画在西夏石窟中的表现 |
一、西夏石窟水墨山水画出现的美学背景 |
二、西夏石窟水墨山水画表现 |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山水画的结构及空间 |
一、北派山水影响下的混合结构形式 |
二、留白及墨色的明暗对比与空间表现 |
三、全景式构图以及“三远法”造境 |
四、雪景的空间表现 |
第四节 山之仙气:敦煌西夏石窟绘画中关于圣山的塑造 |
一、西夏的山与西夏文化中的圣山 |
二、西夏石窟绘画中对圣山的塑造 |
三、西夏“圣山”的政治隐喻 |
第五节 水之灵气:敦煌西夏石窟绘画中水的图式变化 |
一、“水”与“水图” |
二、西夏石窟绘画中的水 |
三、西夏文化中“水”的内涵 |
第五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建筑画 |
第一节 敦煌石窟中的建筑画考察 |
第二节 西夏建筑画的两种形态 |
一、山水画中的建筑 |
二、经变画中的建筑 |
第三节 文献资料对西夏建筑的勾描 |
第四节 西夏与金代岩山寺文殊殿建筑画比较 |
第六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装饰图案 |
第一节 敦煌石窟装饰图案考察 |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装饰图案的类型和内容分析 |
一、藻井井心 |
二、平棋 |
三、边饰 |
四、帷幔 |
五、其它图案 |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装饰图案新样及相关问题探讨 |
一、云纹的创新 |
二、岩山及山石纹 |
三、铺满式底纹 |
四、榆林窟西夏石窟窟顶装饰图案的组合关系及其意义探讨 |
第七章 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的材料与工艺 |
第一节 西夏石窟绘画的制作者与制作流程 |
一、西夏石窟绘画的制作者 |
二、西夏石窟绘画的制作流程 |
第二节 西夏石窟绘画的工艺技法 |
一、线描 |
二、减笔人物画 |
三、晕染与平涂 |
四、贴金、涂金与沥粉堆金 |
第三节 西夏的色彩 |
一、文献中所见到的西夏色彩 |
二、石窟绘画中的色彩 |
三、西夏的“金”与石窟绘画中的用“金” |
第八章 敦煌西夏石窟绘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
一、拓宽了中国美术史的题材与内容 |
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 |
三、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样式 |
四、彰显了民族艺术交融的成就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研究 |
1.3.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研究 |
1.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研究 |
1.3.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研究 |
1.3.5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定量分析法 |
1.4.4 定性分析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
2.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般分析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 |
2.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
2.1.4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历程 |
3.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
3.1.2 农业附加值增长缓慢 |
3.1.3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
3.1.4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
3.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
3.2.1 农工并进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
3.2.2 促进农村收入源开发和改善农村产业结构阶段(20世纪80 年代到90年代) |
3.2.3 农村产业培育转换阶段(21世纪第一个十年) |
3.2.4 农业“六次产业化”和“农村融复合产业化”阶段(2010年至今) |
第4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 |
4.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
4.1.1 降低交易成本 |
4.1.2 创新驱动 |
4.1.3 农业多功能性的诉求 |
4.1.4 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
4.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
4.2.1 建立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4.2.2 制定和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相关规划 |
4.2.3 构建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 |
4.2.4 出台韩国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方案 |
第5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5.1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
5.1.1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
5.1.2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
5.1.3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的特征 |
5.1.4 产业链条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
5.2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
5.2.1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
5.2.2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
5.2.3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特征 |
5.2.4 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
5.3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 |
5.3.1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内涵 |
5.3.2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
5.3.3 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的特征 |
5.3.4 农村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
5.4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 |
5.4.1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的内涵 |
5.4.2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 |
5.4.3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模式特征 |
5.4.4 地区单位主导农村产业融合趋向型发展案例 |
第6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 |
6.1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
6.1.1 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
6.1.2 农业新业态涌现 |
6.1.3 农业多功能性充分发挥 |
6.1.4 农业创新技术升级 |
6.2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
6.2.1 农村三产协同发展 |
6.2.2 农村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
6.2.3 农业盈利能力提高 |
6.3 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多元化 |
6.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增多 |
6.3.2 农户的非农收入快速增长 |
6.3.3 农业新业态主营收入增多 |
6.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
6.4.1 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4.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 |
6.4.3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
第7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
7.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
7.1.1 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
7.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范围相对狭小 |
7.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够健全 |
7.1.4 中央和地方二元支持体系协调性不高 |
7.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
7.2.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可持续性较差 |
7.2.2 经营主体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 |
7.2.3 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户老龄化程度高 |
7.2.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8章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
8.1.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
8.1.2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8.1.3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8.1.4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8.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
8.2.1 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
8.2.2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
8.2.3 差异化管理策略 |
8.2.4 保障经营主体权益 |
8.3 对中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
8.3.1 对中国的启示 |
8.3.2 对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5)家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6)南朝江东山水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南朝江东山水诗的创作 |
第一节 江东的地域范围 |
第二节 南朝江东山水诗兴盛原因 |
第三节 南朝江东山水诗创作概况 |
第二章 南朝江东山水诗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南朝江东山水诗分类依据 |
第二节 南朝江东山水诗内容分类 |
第三节 南朝江东山水诗内容嬗变 |
第三章 南朝江东山水诗的艺术新变 |
第一节 贴近真实的时空观 |
第二节 对声色之美的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意识 |
一、问题缘起 |
二、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侨乡”概念界定的研究 |
二、“侨乡”研究的阶段性 |
三、“侨乡”专题研究的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二章 聚族而居:彭田村蔡姓族支源流考 |
第一节 彭田村地理、人口与行政沿革 |
第二节 彭田蔡氏族份:蓝田、屏山、钞厝 |
第三章 造就侨乡:历史以来彭田村的离散移民 |
第一节 向台湾的移民 |
一、彭田人迁台谱系 |
二、彭田人迁台家庭类型和世居情况分析 |
三、迁台聚居地点考源 |
第二节 向菲律宾的移民 |
一、彭田人往菲移民史 |
二、移民家庭迁移个案及其与祖乡联系情况分析 |
三、彭田人在菲律宾的发展 |
第三节 向香港和澳门的移民 |
第四章 移民的两端:联结离散人群的宗乡纽带和组织机制 |
第一节 彭田村宗亲组织网络的建构 |
一、作为建构“共祖”意象的祠堂 |
二、联络海外宗亲的组织纽带:彭田老年协会 |
第二节 离散乡团组织 |
一、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 |
二、旅菲鹏山同乡会 |
三、澳门石狮彭田同乡会 |
四、彭田旅港同乡会 |
第五章 离散与“乡愁”:侨乡形塑的精神本质 |
第一节 家乡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乡愁”表达 |
一、办学兴教,培养子弟 |
二、改善基础设施 |
第二节 鹏山师范学校互动个案 |
第三节 金鹏海内外宗亲福盛陵园与祖祠清明祭扫仪典 |
一、捐建缘起 |
二、祭扫仪式 |
第四节 侨乡形塑精神本质的再探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菲律宾鹏山同乡会总章 |
附录B 彭田村婚丧喜庆村规民约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生态主义及其相关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佛教生态主义的宗教源头 |
二、佛教生态主义的“供养”涵义 |
三、佛教生态主义的“庄严”场景 |
四、中国佛教中的佛教生态主义 |
四、中华铺满鲜花的国土(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考察[D]. 舒展. 中国美术学院, 2009(11)
- [3]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D]. 王胜泽. 兰州大学, 2019(08)
- [4]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崔鲜花. 吉林大学, 2019(02)
- [5]家国[J]. 肖仁福.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6)
- [6]南朝江东山水诗研究[D]. 罗丽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流浪金三角[J]. 邓贤. 当代, 2000(03)
- [8]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D]. 胡伟. 华侨大学, 2019(01)
- [9]苏加诺的影子——一个"参与创造历史"的华人[J]. 袁厚春. 报告文学, 2005(04)
- [10]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生态主义及其相关表现[J]. 陈坚.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