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开展三防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天津市电子产品例行试验站[1](1977)在《关于开展三防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一、认真执行标准 严格鉴定产品 我站的三防试验工作是从1966年开始的,当时由于这项工作是新开展的,没有经验干起来是陌生的,经向兄弟单位学习,尤其是在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的大力帮助下,使得我站的三防工作比较迅速地成长起来。
许皓[2](2018)在《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文中认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从苏联经验的影响说起,它既是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外部动因,也是一条内在主线。“趋向”还是“偏离”苏联经验,是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核心主题。论文聚焦1949-1965年这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将城市规划职业实践活动的三个方面——指导理念、运作体制、工作框架作为研究重点,在阐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脉络的基础上,考察其呈现的理论特征,以此把握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源流。除绪论与文献综述外,主体内容分为“历史阐释”、“理论分析”、“经验启示”三部分。第一部分“历史阐释”,提出四个历史阶段,用以阐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从起源、发生发展到形成的历史过程。首先是“源头认知”,追溯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认知苏联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其次是“逻辑起点”,以除旧布新的思想改造为线索,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从西方经验转向苏联经验的过程与缘由。再次是“基础模式”,阐释全面导入并接受苏联经验的阶段,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是如何搭建了一个初始的框架体系。最后是“自立路径”,论证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外部参照的转换,以及融合转化苏联经验过程中的本土探索。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深入解析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基本理念、运作体制、工作框架三方面的形成路径及其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关键因素,及其最终呈现的独特范型。第三部分“经验启示”,辩证考察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苏联经验,以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若干特征,以此为今日城乡规划实践提供启示,并为行业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咨询。论文创新点:(1)研究视角上,以“苏联经验”的阶段性影响,切入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展示了外来影响与本土实践的内在脉络;(2)研究内容上,追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基本理念、运作体制与工作框架三个方面的起源与形成,重点考察产生的时空背景与多方面影响因素,形成“何以然”式的阐释;(3)研究观点上,提出1949-1965年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呈现的范型,是一个以苏联模式为主导,兼具西方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混合谱系”。这一谱系延续至今,变化只是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黄河,吴安强[3](2009)在《浅谈煤矿瓦斯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全国45个重点安全监控之一的铜川矿务局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瓦斯治理的前沿理念,通过完善制度,技术创新,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推行精细化管理,将瓦斯综合治理重中之重地位具体化,为煤炭企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刘长军[4](2016)在《《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自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连续出现在党的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党的决定之中。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指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来凝聚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行得如何,既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研究历史重在映照当代。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这一时段,从党报切入,回顾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的宣传;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重点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与推动。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时刻突出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鲜明特色,在宣传理论的时候强调学理论是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在宣传和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中时刻不忘记解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考察,本文总结梳理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及凝练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由此完成了研究历史照映当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第2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办党报出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报的历程,梳理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过程。第3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实际出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简要回顾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进程。第4章围绕着《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进行考察:一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梳理了《人民日报》如何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三是考察了《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载体的宣传;四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与其他媒介联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进。第5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一是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了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宣传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四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本载体《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以及受到国内外欢迎的盛况。第6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与推动:一是针对城市工人和干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动党对工人和干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二是针对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三是助推城市的建设;四是宣传和配合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7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宣传与推动。第8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一是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二是推动了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第9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分析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局限性;二是总结提炼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存在的现实启示。
徐海亮[5](2000)在《谈顺德三防现代化之路》文中研究指明
徐立[6](2012)在《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系统分析、内容分析、专家咨询、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家应急卫生队伍、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经验,研究其概念、性质、任务功能、建设背景、建设特点、能力要素构成,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需求为牵引,对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并提出建设的策略措施。论文分为七部分,包括前言和六章正文。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正文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和美国、加拿大、法国、俄国、日本、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军队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的情况,总结其建设特点和模式,借鉴其建设经验。第二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主要对应急医疗救援、应急医疗救援队、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组织形式,建设的形势背景、基本特点、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介绍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筛选的92篇与军队机动医疗分队建设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建立了8个一级分析类目,用人工方法分析每篇文献的内容并按既定的类目归类,形成16个二级类目,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军队机动医疗分队既往遂行应急医疗救援存在的问题大小依次为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药材保障、卫勤训练、组织建设和卫勤预案等6个主要方面,并通过二级类目详细介绍了各类问题的具体表现,为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依据。第四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分析了确定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和原则,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能力要素构成及各项能力要素的重要程度,形成了包括应急筹划能力、应急准备能力、机动部署能力、医疗后送能力、药材装备保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6个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29个三级要素的能力要素体系,分析了各个能力要素的内涵和建设要求。第五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包括七个部分。一是明确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建设任务、总体建设目标和具体建设目标。二是在职能分析基础上,进行工作岗位设计、组室设计、职责权限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计,形成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结构。三是根据军队应急医疗救援的需求和野战医疗所的相关指标,参考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了应急医疗救援队的技术结构。四是对应急医疗救援队的药材装备配备进行设计,提出药材储备供应采取基本模块(战常材)+补充模块(水灾、地震、火灾、特殊人群)+药材单品种(缺乏消耗规律的品种)的模式;装备配备采用基本模块加补充模块的方式,以野战医疗所的基本卫生装备为基本模块,配备抗洪抢险(包括洪涝水灾、海难)、重大伤亡事故救援(包括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航空事故等)和火灾救援(包括重大火灾火情等)3个补充子模块。五是设计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室关系、标准制度、救援预案、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六是在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应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改造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研发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七是采取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灵活编组、加强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等措施,增强应急医疗救援队的适应性。第六章是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研究。提出了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抓好综合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开展基地化训练;加强检查评估6个方面的策略措施。本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创新点:一是运用组织理论,首次分析提出应急医疗救援队与医院在组织结构上构成矩阵式关系;二是首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应急医疗救援问题研究;三是首次运用组织设计方法,分析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能,并进行岗位设计、组室划分、职责权限划分,以及技术结构、物资配备、运行机制和组织适应性设计;四是突破传统预案模式,以救援行动程序为主线制订基本预案框架。本研究提出的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特点、基本原则、各项能力要素的构成及建设要求,已经在总参谋部颁发的《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方案》、即将由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防疫救援队建设使用管理规定》中得到应用,在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基础上撰写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卫勤分队能力建设》被收入《军队卫生发展研究报告》。
江玲[7](2013)在《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历史考察 ——以上海为中心(1952-1965)》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五、六十年代国防体育运动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952~1955年为重点试办阶段,1956~1957年为全面的发展阶段,1958~1960年为“大跃进”发展阶段,1961~1962为调整巩固阶段,1963~1965年为加快发展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国防体育工作开始陷入停滞状态。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开展,主要涉及宣传动员、组织领导和基本阵地几个问题。其中,宣传动员对国防体育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宣传动员的方式,一是利用报刊媒体,二是利用群众性的现场活动。在组织领导上,一是国防体育运动的组织工作难以对口,二是组织力量严重缺乏。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基本阵地是国防体育俱乐部。此外,国防体育运动的开展还涉及到器材、场地、经费和安全等问题。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是一场民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运动,是一场对民众进行的爱国主义与国防观念的教育运动,是一场对民众进行的军事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运动。作为国防战备的重要内容,新中国的国防体育运动培养了民众的战备意识、训练了民众的战备技能、教给了民众的战备知识,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这对当时的战备工作和国家安全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当然,新中国的国防体育运动是一场广泛发起的群众性运动,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因而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邱树人[8](1985)在《电工产品环境技术标准化简史(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及开展电工产品环境技术标准化的几点体会,并提出今后展望。
王正元[9](2002)在《依靠科技 以人为本——焊锚煤矿生产安全网》文中认为 甘肃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是由华亭煤业集团公司联合其他8家单位以发起方式设立的甘肃省煤炭行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公司下辖华亭煤矿、砚北煤矿和陈家沟煤矿三对生产能力645万吨/年的现代化矿井,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综合机械
李明贤[10](2009)在《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历次战争中,卫生防疫保障作为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军队中的发生和流行,提高部队成员身体健康水平,巩固部队战斗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层部队卫生防疫保障,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处于卫生防疫保障的第一线,担负着“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双重职能。在新时期,基层部队全面做好卫生防疫防护保障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文明、卫生、和谐军营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也是建立卫生防疫防护保障制度,提高官兵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2020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卫生防疫保障在平战时都至关重要,是当前军队卫生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做好未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是我军全面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系统的分析我军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结合现代战争及新的医学模式对军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影响,提出了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新模式。通过调查,目前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在六个方面存在着矛盾和不足:一是卫生防疫防护观念淡薄;二是编制体制和管理机制存在弊端;三是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缺乏活力;四是卫生防疫装备建设存在不足;五是卫生防疫战备工作落实不够;六是核化生防护工作不到位。针对我军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参考国内外卫生防疫防护现状,提出加强我军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新对策:一是制定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总体规划;二是革新和完善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卫生防疫防护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卫生防疫战备规范化建设;五是建立区域中心卫生防疫所;六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模式;七是完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运行机制。
二、关于开展三防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开展三防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视角 |
1.3.2 时空界定 |
1.3.3 研究重点 |
1.3.4 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史料调查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史料调查 |
1.5 相关概念 |
1.5.1 苏联经验 |
1.5.2 现代城市规划 |
1.5.3 城市规划史 |
1.5.4 苏联城市规划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西方相关研究 |
2.1.1 城市规划史研究的发轫与发展 |
2.1.2 关于苏联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
2.1.3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进展概述 |
2.2.2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
2.2.3 关于苏联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
2.2.4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苏联影响的研究 |
2.3 评述 |
第三章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
3.1 多元构想: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 |
3.1.1 社会主义理想从空想到现实 |
3.1.2 列宁时期开放包容的探索 |
3.1.3 重构欧洲城市分散主义 |
3.1.4 建构社会集体空间单元 |
3.2 国家规训:斯大林时期政治介入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 |
3.2.1 亟待明确的城市规划范型 |
3.2.2 物质空间领域的政治介入 |
3.2.3 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统一 |
3.2.4 《莫斯科改建规划》的示范 |
3.3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 |
3.3.1 指导思想:对人的普遍关怀 |
3.3.2 运作体制:全方位的计划性 |
3.3.3 工作方法:整合现代科学技术 |
3.3.4 设计手法:承袭传统空间形式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主动转向”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逻辑起点(1949-1952) |
4.1 近代城市规划的欧美渊源及其延续 |
4.1.1 近代城市规划的欧美渊源 |
4.1.2 城市规划欧美经验的延续 |
4.2 城市规划欧美经验与苏联经验的博弈 |
4.2.1 苏联城市规划作为思想的启蒙 |
4.2.2 外部参照转变带来的观念冲突 |
4.3 除旧布新:城市规划思想改造 |
4.3.1 规划思想改造的必要性 |
4.3.2 清扫欧美城市规划遗留 |
4.3.3 彻底转向苏联城市规划 |
4.4 缘由解析:城市规划转向苏联经验的历史逻辑 |
4.4.1 冷战两极格局的必然 |
4.4.2 中苏相同的制度与体制 |
4.4.3 苏联规划模式的示范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导入接受”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模式(1953-1956) |
5.1 城市规划的“学苏热潮” |
5.1.1 参照苏联模式推行工业化 |
5.1.2 以苏为师作为一种社会信念 |
5.1.3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的实践融入 |
5.1.4 苏联城市规划理论的全面导入 |
5.2 城市规划历史性的“发生” |
5.2.1 联合选厂中的综合协调作用 |
5.2.2 土地使用分配上的现实困境 |
5.2.3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积极推荐 |
5.3 城市规划基本理念的初始确立 |
5.3.1 角色定位:工业为主导 |
5.3.2 计划属性:规划定额指标 |
5.3.3 蓝图属性:物质空间设计 |
5.3.4 形式布局:古典主义倾向 |
5.4 城市规划运行体制与工作框架的初步搭建 |
5.4.1 “重点建设城市”方针 |
5.4.2 规划权力集中的运作体制 |
5.4.3 初步适应的工作框架 |
5.5 小结 |
第六章 “融合转化”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自立路径(1957-1965) |
6.1 城市规划本土意识萌发的关联因素 |
6.1.1 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向 |
6.1.2 城市规划行业危机的发生 |
6.1.3 苏联规划模式的“排异反应” |
6.2 城市规划外部参照坐标的转换 |
6.2.1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境遇之变 |
6.2.2 波兰城市规划专家的中国行 |
6.2.3 面向更多国家的理论引介 |
6.3 对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理念反思与方案修正 |
6.3.1 反思苏联城市规划定额 |
6.3.2 反思苏联形式布局美学 |
6.3.3 修订苏联蓝图式规划方案 |
6.3.4 从苏式街坊到三级结构小区 |
6.4 粗线条快速规划:运作体制的全方位改造 |
6.4.1 城市规划从重点城市到中小城市 |
6.4.2 中小城市开展城市规划的困境 |
6.4.3 城市规划运作体制的全方位改造 |
6.5 城市区域规划:工作框架的自主拓展 |
6.5.1 苏联专家“扩大既有市区”方案 |
6.5.2 现实困境:粮食危机与空间危机 |
6.5.3 前奏:外国专家意见与扩添用地 |
6.5.4 《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的编制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特征分析 |
7.1 正向演进:城市规划基本理念 |
7.1.1 城市规划作为动态的过程 |
7.1.2 城市规划定额的适时适地 |
7.1.3 古典主义形式美学的扬弃 |
7.2 两面性:城市规划运作体制 |
7.2.1 程序性、系统化的体制 |
7.2.2 应急性、反应式的体制 |
7.2.3 规划运作体制的两面性 |
7.3 三层次:城市规划工作框架 |
7.3.1 城市总体规划 |
7.3.2 近期建设规划 |
7.3.3 城市区域规划 |
7.4 混合的谱系:城市规划范型 |
7.4.1 范型转换:苏联经验取代欧美经验 |
7.4.2 范型确立:苏联经验的全面主导 |
7.4.3 范型流变:欧洲经验再次引入与本土探索 |
7.4.4 范型呈现:一个混合的谱系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苏联经验的辩证考察 |
8.1.1 作为体制性根系的苏联经验 |
8.1.2 苏联规划经验的消解策略 |
8.1.3 苏联规划遗产的有益借鉴 |
8.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与启示 |
8.2.1 与工业化捆绑的城市规划 |
8.2.2 回归公共利益的价值属性 |
8.2.3 城市规划与政治的平衡 |
8.3 今日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 |
8.3.1 从“另起炉灶”到“渐进变革” |
8.3.2 基于本土情境的规划体系建构 |
8.3.3 回归地域文化的技术方法探索 |
8.4 后续研究展望与本研究的不足 |
8.4.1 可待开展的研究主题 |
8.4.2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图表来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1949-1965)大事记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获奖 |
后记 |
(3)浅谈煤矿瓦斯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铜川矿务局基本概况 |
2 瓦斯治理技术工作几点体会 |
2.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
2.2 抓好重点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
2.3 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瓦斯治理技术难题 |
2.4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装备水平 |
2.5 加强瓦斯利用 |
3“钻墙”边掘边抽试验 |
3.1 试验巷道概况 |
3.2“钻墙”边掘边抽瓦斯效果分析 |
4 结论 |
(4)《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析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
1.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指向 |
1.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
第2章 《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办报实践与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办报实践与论述 |
2.1.2 列宁办报实践与论述 |
2.2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初步确立 |
2.2.1 中国共产党办党报的历史回顾 |
2.2.2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
2.2.3 晋察冀日报 |
2.2.4 华北《人民日报》 |
2.3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
2.3.1 改变隶属关系,配备精干领导 |
2.3.2 突出面向全国的特点 |
2.3.3 发挥社论和重要评论的权威影响 |
2.3.4 确立在报刊中的核心地位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3.1.1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
3.1.2 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
3.1.3 意识形态领域除旧布新的需要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
3.2.1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 |
3.2.2 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有益经验 |
3.2.3 新社会对民众产生强烈吸引力 |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阶段 |
3.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章 《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 |
4.1 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1.1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
4.1.2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
4.1.3 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4.1.4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4.1.5 宣传列宁党的建设学说 |
4.1.6 宣传国家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学说 |
4.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
4.2.1 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 |
4.2.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国家建设 |
4.3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编译出版情况 |
4.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全集选集的宣传介绍 |
4.3.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单行中译本的宣传介绍 |
4.4 助推其他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 |
4.4.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动 |
4.4.2 与有关报刊联动 |
第5章 《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
5.1 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
5.2 宣传毛泽东思想 |
5.2.1 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
5.2.2 宣传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
5.2.3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 |
5.2.4 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5.3 宣传《毛泽东选集》 |
第6章 《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 |
6.1 对工人和干部开展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
6.1.1 对工人阶级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
6.1.2 对在职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进 |
6.2 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
6.2.1 对党和国家指示精神的宣传与推动 |
6.2.2 纠正错误,传播经验,确保工作正常推进 |
6.3 助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
6.3.1 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城市工作的决定 |
6.3.2 推进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展示工农互助成效 |
6.3.3 宣传城市建设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顺序 |
6.4 宣传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6.4.1 号召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奋斗 |
6.4.2 阐明工业化建设的缘由、重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
6.4.3 宣传展示工业化进程与成效 |
第7章 《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 |
7.1 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宣传 |
7.1.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1.2 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1.3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2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宣传 |
7.2.1 传播党中央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刊发社论和评论文章进行推进 |
7.2.2 介绍各地工作经验,展示社会主义改造成就 |
7.3 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 |
7.3.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 |
7.3.2 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 |
第8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
8.1 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
8.1.1 增进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8.1.2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 |
8.1.3 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 |
8.2 助推了党的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 |
8.2.1 助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
8.2.2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
8.2.3 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8.2.4 助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8.3 促进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
第9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9.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
9.1.1 时代局限性较为明显 |
9.1.2 助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当批判 |
9.1.3 囿于苏联报刊的版式和内容 |
9.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9.2.1 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准则 |
9.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
9.2.3 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佳效果的根本途径 |
余论“三个自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保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5)谈顺德三防现代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防组织工作的现代化 |
2 三防信息组织管理新技术的崛起 |
3 管窥顺德三防现代化过程 |
3.1 必须特别地认识和强调三防非工程措施的地位 |
3.2 三防现代化更迫切需求总体规划和发展 |
3.3 现代化要求两个层面的辩证关系 |
3.4 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人与现代化的关系 |
(6)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目的与意义 |
三、 主要研究内容 |
(一)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总体设计 |
(六) 加强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国内外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
一、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及经验借鉴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建设特点 |
(三) 经验借鉴 |
二、 外军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建设与经验借鉴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力量类型 |
(三) 建设模式 |
(四) 经验借鉴 |
第二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基础研究 |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形式和任务 |
(一) 相关概念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性质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组织形式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的任务功能定位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环境背景 |
(一) 国家完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要求统一规划军地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 |
(二) 全面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能力 |
(三)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军队卫勤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
(四) 学习借鉴世界灾害医学救援经验,要求建立军民一体的医疗救援体系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 组织建设上强调一队多用 |
(二) 技术建设上强调一专多能 |
(三) 物资和基础建设上强调依托现有 |
(四) 后勤建设上强调独立保障 |
(五) 经费投入和资源开发利用上强调寓军于民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军地联合,共同建设 |
(二) 统筹兼顾,一队多用 |
(三) 功能配套,素质过硬 |
(四) 全面建设,突出重点 |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 组织设计理论 |
(二) 综合集成理论 |
第三章 应急医疗救援问题分析 |
一、 内容分析法介绍 |
(一)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
(二) 内容分析法的由来 |
(三)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
(四) 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原因 |
二、 主要分析过程 |
(一) 检索并筛选文献 |
(二) 建立分析类目 |
(三) 内容分析和归类 |
(四) 定量处理与计算 |
(五) 结果解释 |
三、 分析结论 |
(一) 装备配备不尽合理 |
(二) 组织指挥制约因素多 |
(三) 药材品量不适用 |
(四) 卫勤训练效果差 |
(五) 组织构成不合理 |
(六) 卫勤预案不实用 |
(七) 标准制度不健全 |
(八) 医疗后送文书不配套 |
(九) 综合救援能力有差距 |
第四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及建设要求 |
一、 确定能力要素构成的依据 |
(一) 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
(二) 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救援的特点及能力需求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
二、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及过程 |
(一) 能力要素筛选原则 |
(二) 能力要素的筛选过程 |
三、 能力要素内涵及建设要求 |
(一) 应急筹划能力 |
(二) 应急准备能力 |
(三) 机动部署能力 |
(四) 医疗后送能力 |
(五) 药材装备保障能力 |
(六) 环境适应能力 |
第五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总体设计 |
一、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 |
(一) 建设任务和目标设计的依据 |
(二) 建设任务 |
(三) 建设目标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结构设计 |
(一) 职能分析 |
(二) 工作岗位设计 |
(三) 组室划分 |
(四) 职责和权限划分 |
(五) 管理层次及管理幅度设计 |
三、 应急医疗救援队技术结构设计 |
(一) 设计技术结构的基本依据 |
(二) 预编人员类型及数量测算 |
(三) 人员抽组条件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物资配备设计 |
(一) 药材配备与管理 |
(二) 装备配备与管理 |
五、 应急医疗救援队制度设计 |
(一) 组室关系设计 |
(二) 标准制度设计 |
(三) 救援预案设计 |
(四) 运行机制设计 |
(五) 应急响应机制常态化设计 |
六、 应急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 |
(一) 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 |
(二) 改造利用军队《野战医疗所信息系统》 |
(三) 研发应急医疗救援队管理与指挥信息系统 |
(四) 研发伤病救治智能专家系统 |
(五) 研制或改造信息化卫生装备 |
七、 应急医疗救援队组织适应性设计 |
(一) 合理安排岗位和人员 |
(二) 采取灵活的编组形式 |
(三) 加强计划及对任务和环境的预测 |
(四) 加强组织间合作,降低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 |
第六章 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的策略措施 |
一、 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 |
(一) 总后勤部各部门的职责 |
(二) 军区联勤部职责 |
(三) 抽组单位职责 |
(四) 应急医疗救援队职责 |
二、 建立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 |
(一) 建立党团组织 |
(二)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
(三) 加强作风纪律建设 |
三、 组织试点试验,确保建设质量 |
(一) 明确试点试验目的 |
(二) 确定试点试验内容 |
(三) 搞好试点试验保障 |
(四) 抓好经验总结推广 |
四、 抓好信息集成,形成整体救援能力 |
(一) 抓好卫勤指挥信息集成 |
(二) 加强伤员搜救信息集成 |
(三) 加强伤病救治信息集成 |
(四) 加强药材保障信息集成 |
五、 开展基地化训练 |
(一) 构建逼真的训练环境 |
(二)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
(三) 构建模拟救援对象 |
(四) 健全训练科目与内容 |
(五) 统一训练评估标准 |
六、 加强检查评估 |
(一) 评估内容 |
(二) 评估办法 |
(三) 评估步骤 |
(四) 结果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内容分析法相关统计表 |
二、 应急医疗救援队能力要素构成咨询及统计表 |
三、 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基本预案模板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代表性论着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历史考察 ——以上海为中心(1952-196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阶段性考察 |
第一节 重点试办(1952~1955) |
一、 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的成立 |
二、 全国“重点试办”国防体育运动 |
三、 上海市的航空模型运动 |
第二节 全面的发展(1956~1957) |
一、 《关于在青年中开展国防体育活动的联合指示》和 1956 年全国国防体育工作会议 |
二、 上海市国防体育协会筹委会与各类国防体育俱乐部的成立 |
三、 上海国防体育运动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大跃进”中的发展(1958~1960) |
一、 《中共中央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和大办民兵师 |
二、 “全民皆兵”和上海国防体育运动的“大跃进” |
第四节 调整巩固和加快发展(1961~1965) |
一、 调整巩固(1961~1962) |
二、 加快发展(1963~1965) |
第二章 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开展 |
第一节 宣传动员 |
一、 报刊媒体 |
二、 群众性的现场活动 |
第二节 组织领导 |
一、 “归口”问题 |
二、 骨干力量的培养 |
第三节 基本阵地:国防体育俱乐部 |
一、 全国各类国防体育俱乐部的建立 |
二、 个案:上海航空模型俱乐部的组建 |
三、 国防体育俱乐部的日常工作 |
第四节 器材、场地和经费问题 |
第三章 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性质——民众的视角 |
第一节 民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运动 |
第二节 爱国主义与国防观念的教育运动 |
第三节 军事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运动 |
第四节 个案:上海市北中学、市南中学的国防体育活动 |
一、 上海市北中学的国防体育活动 |
二、 上海市南中学的国防体育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正文 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问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 |
第二部分 国内外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 |
一、国外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 |
二、我国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 |
第三部分 我军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现状分析 |
一、资料的来源 |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三、调查表的返回情况 |
四、调查结果 |
五、讨论与分析 |
第四部分 加强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的对策研究 |
一、制定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总体规划 |
二、革新和完善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管理体制 |
三、加强卫生防疫防护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
四、加强卫生防疫战备规范化建设 |
五、建立区域中心卫生防疫所 |
六、建立灵活多样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模式 |
七、完善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运行机制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撰写与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关于基层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调研函 |
附1: 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调查表 |
附2: 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调查表 |
附3: 部队调研座谈会提纲 |
四、关于开展三防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开展三防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J]. 天津市电子产品例行试验站. 特殊电工, 1977(04)
- [2]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D]. 许皓. 东南大学, 2018(05)
- [3]浅谈煤矿瓦斯防治[J]. 黄河,吴安强. 煤矿现代化, 2009(04)
- [4]《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D]. 刘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5]谈顺德三防现代化之路[J]. 徐海亮. 广东水利水电, 2000(04)
- [6]军队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研究[D]. 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0)
- [7]新中国国防体育运动的历史考察 ——以上海为中心(1952-1965)[D]. 江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8]电工产品环境技术标准化简史(下)[J]. 邱树人. 环境条件与试验, 1985(03)
- [9]依靠科技 以人为本——焊锚煤矿生产安全网[J]. 王正元. 今日科苑, 2002(09)
- [10]基层部队卫生防疫防护保障现状和对策研究[D]. 李明贤.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