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扭伤外治经验介绍

腰扭伤外治经验介绍

一、腰扭伤外治经验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陈学斌[1](2021)在《推拿结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塞来昔布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腰背肌肌张力、腰椎功能状态以及一次治愈率的影响,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以期更好、更快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为急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的72例就诊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门诊的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单纯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一天两次,早晚饭后口服,连续服用3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连续治疗3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采用体感诱发电位疼痛度值、JOA评分、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作为观察指标,同时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一次治愈率以及综合疗效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评定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体感诱发电位疼痛度值:两组疼痛度值进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疼痛感;治疗后两组疼痛度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2.JO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腰椎功能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3.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两组治疗前后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两组治疗后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腰背肌肌张力方面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一次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提高一次治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推拿结合塞来昔布可以有效缓解腰部疼痛,降低腰背肌肌张力,改善腰椎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塞来昔布治疗。2.推拿结合塞来昔布可以提高患者的一次治愈率,且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塞来昔布,更好、更快的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谢思航[2](2021)在《基于“病络”理论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病络理论为基础,通过比较委中加殷门刺络拔罐与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60例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委中、殷门刺络拔罐,对照组给予委中、殷门毫针针刺治疗;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3次;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活动度评分法(ROM)的评分结果作为疗效指标,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记录各项数据并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本资料、VAS评分、ROM评分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内比较:对两组组内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的VAS评分、ROM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ROM评分皆明显降低。3.两组组间比较:两组间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的VAS评分、ROM评分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P值均<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委中加殷门刺络拔罐法与委中加殷门针刺疗法均可治疗急性腰扭伤。2.委中加殷门刺络拔罐法在缓解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和临床疗效上均优于委中加殷门针刺疗法。3.病络理论指导下取委中、殷门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此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陈文杰,曹跃强,王瑷珉,白如玉,张志刚,张平,薛玉娟,闫晋升[3](2019)在《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北省三河市医院和三河市中医医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腰扭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取穴伏兔和悬钟两穴,并结合中药红花、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木瓜、冬瓜皮等热敷。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双侧腰椎夹脊穴、肾俞、志室、大肠俞、腰眼,并结合扶他林外用,每日4次,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痛程度,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活动度,包括腰部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右侧弯角度、左旋角度,评定两组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腰椎活动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腰椎活动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见效快,不良反应较少,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结合扶他林治疗。

周文娟[4](2019)在《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走罐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程度的改善情况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8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维D3片),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走罐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干预0周、1周、2周、4周时记录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在干预0周、4周时测定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COQOL量表)、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并在干预4周后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所有统计资料的计算处理,均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研究结束后共脱落5例病例,最终研究病例为63例,其中试验组为31例,对照组为32例,脱落率为7.4%。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NR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内不同时间点的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1周时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较干预前及干预1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干预4周较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时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在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4周时,NRS评分逐渐降低,两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周时,两组间NR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周、干预4周时,试验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生存质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干预4周后,COQOL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及量表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COQOL量表中疼痛症状、精神心理功能维度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在干预4周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中痰浊证及脾虚证积分与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肾虚证、血瘀证积分及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在干预4周后痰浊证积分较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积分及量表总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肾虚证、血瘀证积分及量表总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痰浊证及脾虚证积分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65.6%,试验组治疗满意度为87.1%,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走罐治疗可以减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背痛程度。2、走罐治疗可以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在疼痛程度、精神心理情况方面的改善。3、走罐治疗可以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体现在肾虚、血瘀相关证候的改善。

刘婷[5](2019)在《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锁骨针法隶属微针系统疗法,是陈以国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不断临床实践,并在太极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启发下,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锁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具有太极属性、三才属性、全息属性,在锁骨上有与人体脏腑和肢体相应的反映区域或反映点,这些反映区域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模式,以及中医思维和文化的梳理,深度挖掘和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分布规律以及锁骨针法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三才原理出发,结合中医对太极和三才原理的认识与应用,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深入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医经络学说解释锁骨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锁骨针法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易经》[1]、《周易》[2]、《周易本义》[3]、《四库全书》[4]、《道德经》[5]、《太玄经》[6]、《太极图说》[7]、《黄帝内经素问》[8]、《灵枢经》[9],等为参考书籍挖掘太极和三才原理内容及联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锁骨针法的理论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研究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涵义,以及“天-人-地”三才独特思维模式,明确古人认识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三,函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来解析和探讨锁骨的特殊之处,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将锁骨带入到太极图和三才原理中认识锁骨独特的太极属性和三才属性。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认识和探讨锁骨的三才、太极和全息属性。从寸口脉脉位与脏腑相对应的机制入手,探讨锁骨上相应区域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医“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思维模式为方法,探讨锁骨特定区域与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锁骨上全息穴群的分布和脏腑、肢体间的对应规律。2.第二部分:以颈椎病为例,探究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收集门诊中使用常规体针配合中药(对照组)与锁骨针法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国际标准的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和颈部废用程度Vernon评分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搜集来的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锁骨相应部位(穴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关规律。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表示,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太极和“天-人-地”三才概念均出自《易经》,二者同源异构,有相同的来源和属性,统一于化生太极的“道”或“元气”,阴阳将太极和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解释自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太极分则两阴阳,阴阳合则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基本的演化规律,即阴阳运动不停,变化不止,不断交感生新,生生不息,唯变不变。三才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自然万物所具有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对中医的影响颇深,促使中医形成独特的“天-人-地”三才医学思维模式,首次将心身和社会等因素考虑其中,视人体与心身、社会为统一整体,将自然、生命分为“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注重事物和生命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天地相统一,形成“天人相应”观念。人是三才系统的核心,为自然万物之灵长,得天地精气而生而成,人是有曲度的高级生命,矢状面呈类“S”形态,锁骨与其形态相似,取类比象思维认为有其形而有其质,推测锁骨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与太极线和“人”相似,它在人体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2.观察太极图形态发现,位于中间的类“S”形阴阳线是太极图中最核心的部位,太极阴阳规律表现最突出,最具太极属性,为太极的本源。曲线分割的圆形太极图是在不停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它象征着事物和现象处于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为太极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便确立了阴阳两仪,而后两仪以升降和交感运动持续不停变化使太极图中心的太极线发生扭曲和旋转,表现出类“S”形曲线。运动可引发能量的形成和消耗,也是信息沟通、交换和表达的过程,在太极图中表现为类“S”形曲线。笔者推测这条类“S”曲线是整个太极图中力、运动、能量、信息的汇聚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推测具有相似结构的事物可能也具有太极线相似的功能和属性。3.成人锁骨呈类“S”形与脊柱形态相似,观察婴幼儿X线检查和锁骨骨折图片发现,锁骨类“S”形曲度和脊柱一样并非生来就有,因而笔者推测锁骨的类“S”形态形成可能与脊柱相似,为人长期行为活动生物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与抬头、抬胸、翻身、坐、立、行走有关,人体骨骼之间通过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连接,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肌肉收缩时会对骨骼产生牵拉作用力,锁骨分布有颈、胸、背、上肢等部位的重要肌肉,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分别止于锁骨上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而胸大肌与三角肌分别起自锁骨下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当肌肉收缩为运动供能时,会对所起止的骨骼产生作用力,当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对头部有向下的作用力,可以使头向下运动,如仰头和侧屈头部等,相反会对锁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依此可推断出斜方肌对锁骨有向上的作用力。胸大肌与三角肌均起于锁骨下缘的内1/3端和外1/3端,分别可使肱骨内收、旋内,或肩关节外展、后伸、旋外,故胸大肌对锁骨内1/3端有向下、向前的作用力,而三角肌对锁骨外1/3端有向下、向后的作用力。锁骨中1/3没有肌肉附着,笔者推测锁骨在两端肌肉牵拉的作用下,使得锁骨体扭转、弯曲,其内1/3向上、向前凸出,外1/3向下、向后凸出,呈现出类“S”形。锁骨在人体胸腔的上部,有阴经和阳经走行经过锁骨,阴阳经气在锁骨处汇合,二者对锁骨作用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可能使得锁骨发生弯曲、扭转。锁骨和脊柱与太极线的形态相似,推测二者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中心。研究发现锁骨和脊柱能调节人体运动,维持人体动、静态平衡,是人体代谢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部位,具有太极属性,是人体的太极部位,将其肩峰端朝上胸骨端朝下放置,类似人形,具有三才属性,刺激锁骨的相应位置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与运动平衡,及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进而调节人体功能,使得人体重新到达阴平阳秘状态,治疗疾病。4.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经筋、经别和奇经八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庞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网络,是针灸发挥调整人体功能的重要载体,为人体部位的全息性提供经络支持。在诸多经脉中有5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条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经、三焦经、肺经经别)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经脉将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与锁骨关联起来。这些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联系最紧密,因其走行上分别经过锁骨的外(头)、中(体)、内(尾)而体现出三者与锁骨的密切关系,三者分别对应天、人、地三才,直接说明了锁骨的三才属性。《内经》指出:肺脏位于上焦,在五脏最高处,状如华盖与自然界的天之气(清气)相通,主司呼吸,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是五脏六腑中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脏腑,与“天”相应。胃位于中焦,与脾统称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谷气化生之处,饮入于胃化为精气入脾,脾气布散精气至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精气转输至全身各处。脾主司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胃既有受纳也有消化的生理功能,化生的谷气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资人体,因而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气强盛则人体强健,胃气虚弱则体弱多病、形体瘦削,又如人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与人相应。肾位于下焦,在脏腑位置中靠下,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为水火之宅内舍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与“地”相似,为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为生命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此三条经脉与锁骨直接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中天气、胃中谷气、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为锁骨针法核心三基穴奠定基础。5.锁骨有太极、三才和全息属性,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有对应关系的反映区或反映点,共同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位群,按照“三才”规律分布,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即锁骨针法三基穴;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的脉位所候脏腑一致,是“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思维应用于中医的体现。锁骨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以“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思维模式,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根本,以全息对应原则为指导形成的微针系统。6.统计整理和分析门诊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症状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相近,或几乎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锁骨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组)与常规体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照组)疗效相似,证明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间可能存在三才相关规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锁骨针法与常规体针比较,二者效果相近或几乎相同,但就操作而言,锁骨针所需暴露部位较少,对场所要求较少,方便临床应用,针刺取穴较少,针感较强,可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患者因针刺较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结论:1.“天-人-地”三才和太极概念同出《易经》,二者本质相似,同源异构,均用于解释和说明天地、万物基本的变化规律,蕴含全息观念。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长,人体的锁骨和脊柱同自然万物都在太极作用下形成,无论是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还是其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属性都蕴含太极含义。2.“天-人-地”三才规律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人有三才属性,脊柱有三才属性,锁骨也有三才属性。锁骨是人体一块集太极、三才、全息属性于一身的特殊骨骼。3.太极图作为太极阴阳理论的直观表达方式,其中的类“S”形太极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太极规律集中体现于此,太极图中的力、运动、能量、信息汇聚在这条曲线上,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本体,象征太极形成阴阳即分便运动不停,变化不止,象征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体现着太极含义,是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依据。4.锁骨和脊柱类“S”形弯曲并非生来就有,可能与后天行为活动有关,如仰头、抬胸、坐、立、抓取、行走等过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作用在骨骼上力改变的结果。此外,人体经脉和阴阳之气分别抵于锁骨,可能也参与了锁骨曲度的形成,为锁骨特殊之处埋下伏笔。5.锁骨与脊柱、太极线的形态相似,都呈类“S”形,曲度相近,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之处,能够调节和维持人体运动和平衡,参与腧穴的形成,调控人体的代谢和信息交换,实现人体内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定状态。6.经络系统中,有5条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胃、胆经),2条阴经(肺、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胃、胆、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三焦、肺经经别),共18条经脉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观明了地解释了锁骨的太极属性和全息属性,为锁骨针穴位分布提供经络基础。7.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关系最密切,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胃、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成就锁骨的三才属性,组成锁骨针法三基穴(左侧:心穴、肝胆穴、命门穴;右侧:肺穴、脾胃穴、肾穴),按照“三才”规律分布。8.太极、三才原理与全息理论内容有相通之处,锁骨是一块全息骨(全息元)有三才属性,其上有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的反映区,呈三才规律一一对应,即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共同组成锁骨的全息穴群,这些穴位与脏腑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脉位分布相似,均以三才原理为基础。9.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锁骨针治疗疾病效果与常规体针相近,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锁骨针法操作得当是安全的,验证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呈三才规律相关。锁骨针法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机地将古代文化瑰宝—太极、三才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微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临床疗效佳,对场地要求少,取穴少而精,降低患者痛苦,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等优点。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6](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赵世林[7](2019)在《梅花针叩刺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肺癌是恶性肿瘤患者首位死亡原因,据统计,2018年全球新增肺癌患者209.4万例,死亡为176.1万例,其比例在全部癌症的发病与死亡分别是11.6%和8.4%,是全球男性、发达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病种。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完整的肿瘤切除具有较好的长期生存率,但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术后疼痛。像这种在术后发展的,持续至少2个月,需排除其他病因,尤其是手术前某种病因所导致产生的疼痛被定义为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syndrome,CPSP)。在临床上因术式不同,成人CPSP发生率为11.5%~47.0%,而开胸手术CPSP发生率可高达30%~50%,其中13%是中到重度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西医传统治疗用于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方法单一,副作用明显,且临床效果不显着。中医传统口服药物治疗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并不满意;根据导师临床经验,发现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病机主要为气血瘀滞,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治疗上以“通”为上策,酌情配合其他方法;梅花针叩刺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某一部位达到调整机体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直达病所,可直接祛瘀,使脉络通畅,所谓“血气通则经络通矣”。因此设立本课题,进一步探索梅花针叩刺在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治疗应用中的疗效,证实本方法对术后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作用,评估其安全性,探索中医外治法联合药物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新治疗模式,为中医特色梅花针叩刺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外治技术梅花针叩刺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口服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与单纯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相比较,通过对比分别接受上述两种治疗患者的KPS评分、NRS评分、BPI评分、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肿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总用量,证实梅花针叩刺疗法在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进一步的客观依据,填补相关临床经验的不足,探索中医外治法联合药物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新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梅花针叩刺+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试验组30例以及口服单药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梅花针叩刺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患者KPS评分、NRS评分、BPI评分、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及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总用量;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测并记录患者血常规、血凝、肝肾功、肿瘤标记物;入组病例各项积分计数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及分析。最终进行疗效的观察、统计和总结。[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对入组的6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进行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临床观察。2.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患者NRS方面:2.1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组缓解率为85.71%,对照组为60.71%,两组经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3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对两组患者NRS评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中:NR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都可以降低NRS;组间比较,试验组N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KPS方面对两组患者KP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照组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KPS评分高,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中医症状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咳嗽、胸痛、胸闷、神疲乏力、心烦失眠、舌苔、脉象方面前后对比有明显改善,症状有所缓解,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胸痛、心烦失眠前后对比有明显改善,症状有所缓解;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BPI评分对两组患者BP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日常活动、情绪、步行能力、正常工作、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睡眠、生活享受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情绪、睡眠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在日常活动、正常工作、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睡眠方面较对照组评分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6.血常规、血凝、肿标、肝肾功对两组患者的血清骨胶素(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抗癌相关抗原(SC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Cyfra21-1、NSE、CEA、SCC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试验组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提示本课题治疗方法对上述实验室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适,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血常规、血凝、肝肾功等实验室指标未见异常。[研究结论]1.对于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治疗,与单药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相比,联合中医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强度,提高疼痛缓解率。2.与单药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相比,联合中医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3.与单药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相比,联合中医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肺癌术后慢性疼痛患者部分中医证候。4.与单药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相比,联合中医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以改善疼痛对于患者生活的影响。5.梅花针叩刺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患者肿标,肝肾功、血常规、血凝等指标无影响,安全性良好。

贾叶娟[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手针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探究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疾病的优势病种、疗效、配合方法等的应用规律和特点,以期指导临床,为手针疗法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1将手针疗法的文献作为信息源,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网(VPCS)及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手针疗法的相关文献(195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同时搜集手针疗法相关的书籍、着作及病案。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期刊、医案、医籍文献进行筛选。2根据手针疗法的规律和特点并参考已建立的耳针、头针等数据库平台,创建手针疗法数据库平台。在数据库内输入有效信息,包括文献标题、作者、出处等基本信息和病名、针刺方法、配合方法、疗效等具体信息。3将纳入的手针疗法相关文献中的数据逐一录入数据库内。为确保录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录入的信息按照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进行文献质量控制。4设定手针疗法的适宜病种、选穴、配合疗法、疗效等之间的关联,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终以图表的形式提供给研究者。结果:期刊文献总共纳入199篇,医案文献纳入144条,医籍文献纳入575条。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汇总得出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外科和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外科应用频次分别是:132次、73次、67次,内科应用频次分别是:37次、59次、338次。期刊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可靠,愈显率分别为:外科88.45%、内科78.06%、五官科89.96%、儿科90.65%、妇科60.61%、皮肤科67.73%;期刊文献中,手针治疗各科疾病以双侧或健侧手穴为主,配合运动疗法的使用频次为107次;医案文献内包含34种疾病;医籍文献内包含123种疾病,内科病种为56种,其种类最多。结论: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其中以外科(伤筋、腰腿痛)、内科(腹痛、头痛)、儿科(小儿遗尿)应用较多;手针疗法治疗伤筋的应用频次最高,治疗时以“腰腿穴”为主,同时多配合运动疗法具有显着疗效。

胡佐鸿[9](2016)在《从盆底功能整体理论探讨刺激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及腰扭伤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复习了应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肛肠病、腰扭伤的文献,结合脊髓上神经元汇聚投射机制,重点从盆底功能整体理论讨论其机制。笔者认为盆底肛肠器官发生疾病时,通过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在骶髓的初级传入粗纤维传入信息到骶髓后连合核(DCN);而当盆底非肛肠器官发生疾病时,盆底肌也通过躯体初级传入粗纤维传入信息至DCN,在DCN,此信息又与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在骶髓的传入信息汇聚,还与传递盆腔脏器信号的初级传入细纤维汇聚,进而进行机能上的整合,再通过DCN的盆腔内脏感觉二级神经元向脊髓上中枢臂旁核投射,并与龈交穴经三叉神经向臂旁核投射的神经元汇聚整合。这也许是肛肠疾病与非肛肠疾病皆与上唇系带龈交穴相关的神经机制。刺激龈交穴可能通过影响上述旁核投射的神经元汇聚整合,进而诊治人体下部疾病如痔病、腰扭伤等。

张玉娟[10](2014)在《近5年急性腰扭伤针灸腧穴应用规律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分析整理现代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腧穴应用规律,为以后该病的临床规范化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检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期刊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腧穴选用情况。结果:有108篇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医学期刊文献,涉及的穴位共有49个,频数487次,腰痛点、委中、后溪、阿是穴、肾俞、人中、养老、大肠俞、夹脊、手三里这10个穴位是使用较多的;分部选穴是以腰骶部的局部选穴与上肢部远道选穴为其基本规律;按归经统计主要采用的是膀胱经、督脉的穴位。结论: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虽然有较好的疗效,但常用的腧穴选取数量多,范围广,取穴组方无明确规范,需进一步研究。

二、腰扭伤外治经验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扭伤外治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结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前评估
        3.3 治疗方法
    4 疗效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体感诱发电位疼痛度值
        4.2 JOA评分
        4.3 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7 质量控制措施
    8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10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治疗前后疼痛度值比较
        3.2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事件统计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手段
    2 现代医学对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认识
        2.1 概念和流行病学
        2.2 致病因素
        2.3 治疗手段
    3 治疗机理探讨
        3.1 推拿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作用机制
        3.2 塞来昔布的作用机理及选择依据
        3.3 推拿结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4.1 体感诱发电位疼痛度值
        4.2 JOA评分
        4.3 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体感诱发电位疼痛度值比较
        5.3 JOA评分比较
        5.4 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比较
        5.5 疗效评价比较
    6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病络”理论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1.3.2 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4.1 视觉模拟评分(VAS)
        1.4.2 腰部活动度
        1.4.3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4)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收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终止标准
    1.3 样本量估算
    1.4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干预措施
        2.1.1 对照组
        2.1.2 试验组
    2.2 观察指标
        2.2.1 疗效性指标
        2.2.2 安全性指标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受试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3.3 相关性分析
        3.3.1 NRS评分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相关性分析
        3.3.2 NRS评分与COQOL量表相关性分析
        3.3.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与COQOL量表相关性分析
    3.4 两组受试者腰背痛程度比较
        3.4.1 NRS评分的时间及组别效应分析
        3.4.2 两组内NRS评分比较
        3.4.3 两组间NRS评分比较
    3.5 两组受试者生存质量比较
        3.5.1 两组干预前COQOL量表均衡性比较
        3.5.2 两组内COQOL量表比较
        3.5.3 两组间COQOL量表比较
    3.6 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比较
        3.6.1 两组干预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均衡性比较
        3.6.2 两组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比较
        3.6.3 两组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量表比较
    3.7 两组受试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4.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
        4.1.1 流行病学资料
        4.1.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概述
        4.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药物治疗
    4.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认识
        4.2.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病因病机
        4.2.2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
    4.3 走罐
        4.3.1 走罐的渊源探讨
        4.3.2 走罐的作用与机理
        4.3.3 走罐在腰背痛中的应用
        4.3.4 走罐的部位——督脉
    4.4 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研究结果分析
        4.4.1 POP患者腰背痛、生存质量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
        4.4.2 走罐对受试者腰背痛程度的影响
        4.4.3 走罐对受试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4.4.4 走罐对受试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4.4.5 受试者治疗满意度分析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已录用文章) 走罐治疗腰背痛的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附录四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五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六 :相关量表

(5)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与应用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部分
    锁骨针法应用部分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锁骨针法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八、小结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一、病种选择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章 讨论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六、蜂针安全性
    七、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梅花针叩刺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梅花针叩刺治疗疼痛的研究概述
        1. 疼痛的古代文献研究
        2. 疼痛的病因病机
        3. 疼痛的中医药治疗
        4. 梅花针叩刺的临床应用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研究概述
        1. 肺癌术后慢性疼痛发生背景与机制
        2. 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相关细胞因子
        3. 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西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实验结果
        1. —般资料
        2. 临床疗效观察
        3. 安全性评价
    结论
    讨论
        1. 结果分析
        2. 创新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附录
    附表1. 疼痛影响评分量表
    附表2.卡氏(Karnofsky,KPS)评分表
    附表3. 症状分级量化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的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来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从盆底功能整体理论探讨刺激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及腰扭伤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人体下部疾病的研究回顾
    1.1 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肛肠病
    1.2 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腰扭伤
    1.3 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人体下部疾病的中医学解释
2 从盆底功能整体理论探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人体下部疾病
    2.1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肛肠疾病的脊髓上机制
    2.2 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人体下部疾病的机制
    2.3 盆底肌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人体下部疾病中的作用
3 小结

(10)近5年急性腰扭伤针灸腧穴应用规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二) 文献纳入标准
        (三) 文献排除标准
        (四) 病种的诊断与排除标准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期刊中急性腰扭伤文献基本概况
        (二) 期刊中急性腰扭伤针灸腧穴应用基本概况
        (三) 期刊中急性腰扭伤针灸腧穴的频数、频率
        (四) 治疗急性腰扭伤腧穴按部位分析统计
        (五) 治疗急性腰扭伤腧穴按归经分析统计,结果见表
        (六) 治疗急性腰扭伤腧穴处方见表
        (七) 结论
讨论
    一、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认识
        (一)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辨证分型
        (三) 所用次数最多的前 10 个穴位的定位、归经、穴性、解剖及选穴依据
        (四) 针灸治疗
    二、 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一) 临床表现
        (二) 解剖基础
        (三) 病因病机
        (四) 西医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腰扭伤外治经验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结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学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病络”理论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谢思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J]. 陈文杰,曹跃强,王瑷珉,白如玉,张志刚,张平,薛玉娟,闫晋升. 中国医药导报, 2019(22)
  • [4]走罐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文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5]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D]. 刘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梅花针叩刺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赵世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数据挖掘的手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D]. 贾叶娟.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9]从盆底功能整体理论探讨刺激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及腰扭伤的机制[J]. 胡佐鸿. 新中医, 2016(12)
  • [10]近5年急性腰扭伤针灸腧穴应用规律性研究[D]. 张玉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腰扭伤外治经验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