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测试火箭的状态

飞马测试火箭的状态

一、美飞马座试验火箭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薛平[1](1990)在《美飞马座试验火箭近况》文中研究指明 美国的空射型飞马座试验运载火箭已在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Dryden Flight Research Facility)制造完毕,以准备进行一系列的初始载飞试验。 这项由轨道科学公司(OSC)和赫克里斯公司实施的私人投资研制计划已经进行了两年。这项计划的火箭研制总费用预计近5000万美元。轨道科学

肖维新[2](1995)在《国外小卫星新况》文中认为

石英[3](1995)在《世界民用航天业近况》文中指出世界民用航天业近况目前世界民用航天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天上的通信卫星,用于接收和发送信号;二是地面设备,包括用于发送与接收信号的地球站和用于跟踪、遥测与控制的一些系统。随着通信卫星计划的不断增多,对发射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也形成了一个全球...

赵颖[4](2002)在《美国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近况》文中指出

郑锡亮[5](2003)在《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循环预冷实验和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低温推进剂火箭来说,在发射前对其发动机及增压输送系统进行预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在氢氧发动机上一直采用排放预冷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低温推进剂的消耗量高,并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为节约推进剂,提高发射的可靠性,简化地面系统以及发射前的操作程序等,需要立即开展新型的自然循环预冷法的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各种预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和现状,然后重点对自然循环预冷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也对自然循环预冷法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参照自然循环锅炉理论的对比分析方法。 1.自然循环预冷法的理论分析涉及到单相、两相流的流动和传热问题,对此不少文献都有所论述,本文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了讨论。由于水循环的自然循环锅炉理论已经比较成熟,鉴于它与低温液体自然循环预冷系统的相似性,本文提出了参照于自然循环锅炉理论的对比分析方法。 2.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低温流体自然循环预冷实验平台,提出了不同于常规的“液相回流”方案的“气相回流”方案。 3.进行了多组对比实验,着重对两种不同回流方式对于自然循环和预冷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系统增压、引射、回流管绝热效果以及泵体绝热效果对于自然循环的建立和维持以及对循环预冷效果的影响。 文章的后面部分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展进一步实验的一些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兰艳[6](2005)在《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飞行液位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仿真是现代设计与试验领域不可或缺的先进技术,同时也是动态、复杂系统设计与评估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运载火箭系统研制中,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以计算机数学模型部分代替,甚至完全取代物理模型系统,进行仿真,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经费。随着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研制中仿真技术应用的深入,国内火箭研制单位对功能强大的低温推进剂飞行液位仿真系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本文针对现代先进仿真技术的要求,应用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和模块化建模的理论,提出一种实时飞行液位仿真系统框架和用户仿真模型的设计方法,用于实现火箭液位系统的数字仿真。主要内容有: (1) 分析研究了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探讨了集建模-实验-分析于一体的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基本理论框架问题。 (2)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用类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出通用的实时仿真软件系统平台,用于实现火箭飞行液位系统数字仿真,为系统的开发、调试和数字算法及性能评估提供软件环境。平台基本功能接口齐全,易扩展,可重用;采用多层次结构,实现仿真系统与仿真模型的分离,允许用户根据需要,自行搭建仿真对象系统,设计仿真模型,进行仿真。 (3) 按照仿真软件的特点和系统要求,探讨了连续系统数学模型的表示和实现方法以及连续系统离散化方法,同时对液氢和液氧液位的数学模型做了详细推导,通过一定的优化处理得出仿真模型。 (4) 针对某型液体运载火箭的飞行液位数字仿真要求,结合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按照本文提出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建立一套仿真数学模型库,这一模型库中包含了一般运载火箭液位系统和测试系统的主要模块。 总之,本系统利用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技术,具有模块化、层次性、可重用、易维护等优点,在火箭系统的仿真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大大减轻设计人员的程序设计负担,而把精力集中到仿真系统的搭建和数学模型的精确设计上来。

汪玮[7](2010)在《运载火箭加速级复合材料载荷承力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运载火箭仪器舱位于加速级上部,临近有效载荷部位。通常在仪器舱端面会布置载荷承力结构,用来承受运载火箭的载荷。井字梁结构就是一种在运载火箭加速级仪器舱上普遍采用的承力结构。航空航天产品受使用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对材料提出严格要求,采用的结构材料必须轻质、高强、耐高温和耐高温腐蚀。先进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可设计性好、耐疲劳、耐腐蚀和阻尼抗震性好等优点,可以用在运载火箭加速级仪器舱上的井字梁结构上。由于航天器经历的环境条件与飞机或其它地面机械有很大差别,在这些特殊环境条件下,使得航天器结构的设计,除了具有一般机械设计的特征外,还具结构稳定性好,刚度设计大,尽量减轻重量等明显的特点。本文主要以结构重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刚度、稳定性为约束条件,基于等效模型和响应面模型的二级优化设计方法,进行运载火箭加速级复合材料井字梁优化设计,最终得出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首先通过iSIGHT的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设计抽取井字梁外形参数样本点,利用PCL语言对每一外形参数点建立有限元等效模型,并基于等效模型由NASTRAN迭代优化分析得出对应的最优厚度和目标响应,然后由iSIGHT根据参数样本点和相应的优化结果建立目标函数的二次响应面模型,通过多岛遗传算法和序列二次优化得出响应面模型的最优目标值和相应的外形参数,最后根据最优外形参数再次用NASTRAN迭代优化分析得出最优厚度及铺层顺序。通过对复合材料井字梁优化设计,得到了复合材料井字梁最优设计参数,优化结果为复合材料井字梁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马忠辉[8](2004)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热防护系统性能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先进热防护系统(TPS)的设计是决定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各项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缺乏热防护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研究的组成部分及国内系统进行热防护系统研究的起步工作,本文主要进行TPS的传热研究及相关性能分析。 TPS设计是质量优化的结果,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外表面所需的TPS质量主要由传热分析确定。本文根据TPS热防护系统设计涉及到多种结构形式、传热机理以及复杂的防热结构/材料的合理选择布置等特点,将TPS热分析研究划分为两个层次,即整个热防护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及典型防热结构的设计与性能分析。通过建立简化程度不同的热分析模型,即一般TPS热分析模型及典型结构热分析模型,用以实现大面积TPS瞬态温度响应分析、TPS质量预测及具体防热结构/材料的传热细观设计。这一分析方法既可完成精细程度不同的分析任务又提高了分析效率。 按照一般TPS热分析模型在热分析模型组织中的作用,本文依据TPS在再入过程中的传热特点,对TPS真实结构进行了均质化假设,建立了适合于任何TPS的一维瞬态传热分析模型及与之相对应的质量模型。一般TPS热分析模型应用于各部分结构的宏观表征和性能分析,不再体现各部分结构的细观结构特征。针对一般TPS热分析模型的特点,应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了非线性全隐式格式一维瞬态传热数值分析模型。本文建立的一般TPS热分析模型满足了TPS设计中大面积分析设计的使用要求,使全机范围内TPS瞬态传热分析及TPS质量预测可行。 本文将完整热防护系统的各层功能及形态各异的结构/材料视作典型结构,对四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典型结构类型,即刚性陶瓷防热瓦/柔性隔热毡、多层隔热结构、金属多层壁结构及蜂窝面板结构的传热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其结构形态及传热过程进行了一维或二维简化,建立了各典型结构的传热数学分析模型,细致表现了各结构的细观结构特征及传热特点。根据各模型的结构特点,分别采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各典型结构瞬态、稳态传热数值计算模型,并应用数值计算对影响各典型结构防热、隔热性能及瞬态温度响应特点的主要细观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获得了若干具有指导结构优化设计的参数选取规律。 本文最后对TPS的总体方案优化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应用本文建立的热

朱毅麟[9](2003)在《浅析军用卫星系统的脆弱性与改进途径》文中提出对军用卫星、航天系统存在的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墨守成轨,缺少机动灵活性、脆弱易损、不可维修等弱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卫星系统快速反应能力,加强隐蔽性和机动性,增加生存能力和可维修性的技术途径。

科明[10](2000)在《资金问题困扰可复用运载器》文中认为近年来,在技术进步和航天发射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航天运输方案,其中不少方案把目光投向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商业航天运载器,试图避开一次性火箭发射周期长、成本高、射前准备繁琐等一系列缺点。目前各公司一方面在对其运载器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同时也在着手准备进行系统的建造和试验工作。虽然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各不相同,但却普遍存在筹集不够所需资金的问题。去年以来,经营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铱公司因吸引不到大量用户而申请破产保护,加上美国政府明显地不愿承担商用可复用运载器的部分研制和生产费用,使筹资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二、美飞马座试验火箭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飞马座试验火箭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4)美国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德尔他”系列
2 “宇宙神”系列
3 “大力神”系列
4 小型运载火箭
5 多国合作的天顶-3SL海上发射系统

(5)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循环预冷实验和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运载火箭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运载火箭的现状
        1-2-2 国内运载火箭及发动机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设想
    1-3 国内外预冷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现有预冷方式比较
    1-5 预冷过程的理论研究
    1-6 本文工作简介
第二章 循环预冷的理论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低温系统预冷过程的传热学计算
        2-1-1 预冷过程分析
        2-1-2 预冷耗液量计算
    2-2 基于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和传热
        2-2-1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2-2-2 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供应系统瞬态特性计算
        2-2-3 低温推进剂循环预冷的计算模型
    2-3 发动机预冷流量和预冷时间的研究
    2-4 自然循环预冷与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的对比分析方法
        2-4-1 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
        2-4-2 低温工质的自然循环
第三章 循环预冷的实验装置
    3-1 液氮贮箱
    3-2 输液泵
    3-3 管路系统
    3-4 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
    3-5 安全装置
第四章 循环预冷实验情况
    4-1 循环预冷预试验
    4-2 正式试验
        4-2-1 第一次实验
        4-2-2 第二次实验
        4-2-3 第三次实验
        4-2-4 第四次实验
        4-2-5 第五次实验
        4-2-6 第六次实验
第五章 循环预冷实验分析和小结
    5-1 实验情况汇总和分析
        5-1-1 实验的起始状况
        5-1-2 泵体的预冷情况
        5-1-3 泵体的冷却速率比较
        5-1-4 液氮消耗量比较
        5-1-5 自然预冷循环的建立和维持
        5-1-6 增压实验
        5-1-7 引射实验
        5-1-8 回流管绝热情况对循环的影响
        5-1-9 泵体绝热层厚度不同对循环的影响
        5-1-10 “喷泉”现象分析
    5-2 实验小结
    5-3 进一步实验的建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文章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飞行液位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题目及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运载火箭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运载火箭的现状
        1.2.2 国内运载火箭发展现状
    1.3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对象的建模与仿真
    2.1 面向对象基本概念和特征
        2.1.1 面向对象基本概念
        2.1.2 面向对象特征
    2.2 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D)
    2.4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2.4.1.模块划分的原则
        2.4.2.模型重用的问题
        2.4.3.建立对象模型模板
        2.4.4 模型的VV&A研究
    2.5 仿真的基本概念框架
        2.5.1 一体化仿真环境概念
        2.5.2 一体化仿真环境的构成
        2.5.3 仿真资源管理系统
    2.6 仿真系统的性能评估
第3章 飞行液位仿真系统设计
    3.1 仿真软件介绍
    3.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特点
        3.2.2.设计思想
        3.2.3.设计手段
    3.3.系统结构
    3.4 消息库
    3.5 界面管理
第4章 液位仿真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4.1 连续系统数学模型表示方法
    4.2 连续系统离散化方法
        4.2.1 离散化原理及要求
        4.2.2 数值分析法
        4.2.3 数值积分方法
        4.2.4 离散相似法
    4.3 液位仿真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3.2 数学模型的推导
        4.3.3 数学模型的优化处理
第5章 仿真功能实现及界面显示
    5.1 仿真测试前提条件
    5.2 仿真测试功能
    5.3 仿真界面介绍
    5.4 仿真结果显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7)运载火箭加速级复合材料载荷承力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复合材料概述
        1.1.1 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
        1.1.2 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在航天领域应用
    1.2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及优化
        1.2.1 结构优化设计
        1.2.2 复合材料结构的优化设计
    1.3 运载火箭加速级复合材料载荷承力结构形式
    1.4 课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1.4.1 课题的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等效
    2.1 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模型的提出
    2.2 层合板等效模型
        2.2.1 层合板的基本理论
        2.2.2 层合板 D 矩阵等效
    2.3 等效井字梁模型的算例验证
第三章 基于代理模型方法
    3.1 代理模型技术概念
    3.2 试验设计方法
    3.3 近似方法
    3.4 优化算法
第四章 复合材料载荷承力结构设计和力学特性分析
    4.1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原则
        4.1.1 复合材料特有的力学性能
        4.1.2 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
    4.2 载荷承力结构的问题描述
    4.3 载荷承力结构的结构设计
        4.3.1 载荷承力结构的构型设计
        4.3.2 载荷承力结构的细节设计
    4.4 载荷承力结构的材料选取
        4.4.1 复合材料的性能参数
        4.4.2 铝合金材料主要性能
    4.5 算例的力学特性分析
        4.5.1 问题描述
        4.5.2 有限元建模
        4.5.3 应力和位移分析
        4.5.4 屈曲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载荷承力结构优化设计
    5.1 复合材料优化设计相关软件及理论
        5.1.1 MSC.PATRAN/NASTRAN 优化功能介绍
        5.1.2 PATRAN 参数化建模
        5.1.3 多学科设计优化软件iSIGHT 介绍
    5.2 优化问题任务要求
    5.3 载荷承力结构优化设计过程
        5.3.1 等效模型的建立
        5.3.2 数学模型
        5.3.3 优化设计过程
    5.4 结构还原校核分析
第六章 载荷承力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
    6.1 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6.2 动态分析有限元模型建立
    6.3 蜂窝夹层芯子等效计算
    6.4 动态响应计算
        6.4.1 模态分析
        6.4.2 频率响应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热防护系统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特点
        1.1.1 美国
        1.1.2 日本
        1.1.3 欧洲
        1.1.4 前苏联/俄罗斯
        1.1.5 国内
    1.2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TPS方案的特点及发展
        1.2.1 美国“航天飞机”
        1.2.2 前苏联“暴风雪”航天飞机
        1.2.3 法国“Hermes”航天飞机
        1.2.4 日本“HOPE”航天飞机
        1.2.5 英国“Hotol”空天飞机
        1.2.6 美国“X-33”技术验证机
        1.2.7 美国“空天飞机”
    1.3 可重复使用防热结构和材料的应用特点及发展
        1.3.1 复合材料热结构
        1.3.2 陶瓷防热结构
        1.3.3 金属防热结构和材枓
        1.3.4 主动冷却防热结构
    1.4 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设计及理论研究发展动态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TPS热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Hermes热分析模型体系
    2.3 TPS热分析研究
    2.4 典型结构确定
    2.5 TPS热分析过程
    2.6 小结
第三章 一般TPS热分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一般TPS热分析模型
        3.2.1 模型简化分析
        3.2.2 边界条件分析
    3.3 一般TPS传热数值分析模型
        3.3.1 控制方程离散化
        3.3.2 内外边界条件离散化
        3.3.3 空隙内辐射换热分析及方程离散
    3.4 TPS质量模型
    3.5 算例
    3.6 小结
第四章 陶瓷防热瓦/隔热毡传热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及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刚性陶瓷防热瓦/柔性隔热毡热分析模型
    4.3 刚性陶瓷防热瓦/柔性隔热毡传热数值分析模型
    4.4 性能参数及边界条件对温度响应及防热结构质量影响分析
        4.4.1 隔热层厚度对温度响应影响
        4.4.2 气动加热时间对温度响应影响
        4.4.3 热流密度对温度响应影响
        4.4.4 外边界条件对防热结构质量影响
        4.4.5 内部冷结构承热载能力对温度响应影响
        4.4.6 涂层发射率对温度响应及防热结构质量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多层隔热结构传热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多层隔热结构的结构特点及简化模型
    5.3 多层隔热结构传热机理分析及数学分析模型
        5.3.1 传热机理分析
        5.3.2 当量导热系数分析
    5.4 瞬态传热数值分析模型研究
        5.4.1 单元划分
        5.4.2 瞬态传热数值分析模型
        5.4.3 纤维席内辐射数值分析模型
        5.4.4 数值预测结果及瞬态实验
    5.5 当量导热系数分析及稳态传热数值分析模型
    5.6 性能参数分析
        5.6.1 反射屏层数分析
        5.6.2 反射屏位置分析
        5.6.3 反射屏黑度分析
        5.6.4 反射屏导热系数分析
        5.6.5 纤维席厚度分析
        5.6.6 纤维席密度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金属多层壁结构传热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金属多层壁结构的结构特点及模型简化
    6.3 金属多层壁结构传热机理分析及瞬态传热数学模型
    6.4 金属多层壁结构瞬态传热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
        6.4.1 单元离散及内部区域离散方程
        6.4.2 边界区域离散方程
        6.4.3 总体方程合成及时间域离散
    6.5 内辐射换热分析
        6.5.1 角系数分析
        6.5.2 热网络分析模型
    6.6 当量导热系数分析及稳态传热数值分析模
    6.7 金属多层壁结构性能参数分析
        6.7.1 多层壁结构传热模型波纹数分析
        6.7.2 波纹板高度对多层壁结构隔热性能影响
        6.7.3 波纹板、隔板厚度对多层壁结构隔热性能影响
        6.7.4 结构高度固定波纹夹层结构层数对隔热性能影响
        6.7.5 结构宽度固定波纹数对结构隔热性能影响
    6.8 小结
第七章 蜂窝面板传热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及性能分析
    7.1 引言
    7.2 TPS蜂窝面板的结构特点及模型简化
    7.3 TPS蜂窝面板传热机理分析及瞬态传热数学模型
    7.4 TPS蜂窝面板瞬态传热数值分析模型
        7.4.1 单元划分
        7.4.2 控制方程离散化分析
        7.4.3 边界条件离散化分析
    7.5 内辐射数值分析模型
        7.5.1 热网络分析模型
        7.5.2 角系数计算
    7.6 蜂窝结构面板当量导热系数及稳态数值分析模型
    7.7 TPS蜂窝面板性能参数分析
        7.7.1 蜂窝面板高度对温度响应影响
        7.7.2 蜂窝半径对温度响应影响
        7.7.3 蜂窝侧壁厚度对温度响应影响
        7.7.4 下盖板厚度对温度响应影响
        7.7.5 上盖板厚度对温度响应影响
        7.7.6 内表面黑度对温度响应影响
    7.8 小结
第八章 热防护系统总体优化设计初探
    8.1 引言
    8.2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基本情况及有关初始条件
    8.3 再入环境确定下TPS优化选择
    8.4 TPS与气动热环境的优化选择
        8.4.1 气动加热时间对各TPS质量关系影响
        8.4.2 气动热流密度对各TPS质量关系影响
    8.5 TPS与内部结构的优化选择
        8.5.1 内部冷结构材料对TPS质量影响
        8.5.2 内部冷结构厚度对TPS质量影响
    8.6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四、美飞马座试验火箭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美飞马座试验火箭近况[J]. 薛平. 世界导弹与航天, 1990(01)
  • [2]国外小卫星新况[J]. 肖维新. 国外空间动态, 1995(08)
  • [3]世界民用航天业近况[J]. 石英. 中国航天, 1995(02)
  • [4]美国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近况[J]. 赵颖. 国际太空, 2002(06)
  • [5]低温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循环预冷实验和分析方法研究[D]. 郑锡亮. 浙江大学, 2003(01)
  • [6]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飞行液位仿真研究[D]. 兰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
  • [7]运载火箭加速级复合材料载荷承力结构优化设计[D]. 汪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
  • [8]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热防护系统性能分析研究[D]. 马忠辉. 西北工业大学, 2004(11)
  • [9]浅析军用卫星系统的脆弱性与改进途径[J]. 朱毅麟. 航天器工程, 2003(04)
  • [10]资金问题困扰可复用运载器[J]. 科明. 中国航天, 2000(06)

标签:;  ;  ;  ;  ;  

飞马测试火箭的状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