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ST段/心率斜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最大ST段/心率斜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一、最大ST段/心率斜率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关则宏,周山宏,洪洁新[1](2011)在《平板运动试验评估冠心病指标优化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该文主要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各项不同指标的阳性标准及诊断价值。平板运动试验是冠心病诊断和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力判断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运动的方法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当负荷达到一定量,即超过冠状动脉供血能力时,可诱发心肌缺血,并以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出来。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指标主要以ST段变化为主,其中又以ST段下移为主要标准。近年来,由运动试验引起的其他生理变化逐渐引入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当中,如QRS波群改变、心率复缩环、血压变化等。平板运动试验已成为诊断冠心病及评估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手段。

唐弘玉,郑婕,许祥林[2](2017)在《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指标诊断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平板运动试验主要是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使病变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求,发生心肌缺血,并在心电图上反映出来。它是临床上最常用来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评估预后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目前沿用的诊断标准为运动中或运动后ST段压低。但是,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运动心电图ST段压低,出现较高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率。近年来众多学者将平板运动试验多项指标,如心电图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症状、冠心病高危因素等进行分析,用来提高平板运动对心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党晓晶[3](2014)在《参术冠心颗粒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运动耐量、心绞痛发作情况、中医证侯疗效、生活质量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评价参术冠心颗粒在改善运动耐量、缓解心绞痛发作、提高中医证侯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8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术冠心颗粒,每日2次,每次1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每日2次,每次1袋。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动平板试验各指标(运动总时间、最大负荷量、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的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y的运动量、最大ST段下降值、达最大负荷量时心率、ST段下移持续时间、达目标心率时间)、心绞痛发作情况(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消耗量)、中医证侯疗效、生活质量、血脂水平(TC、TG、LDL-C、HDL-C)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1、运动耐量指标比较:运动总时间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周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最大负荷量方面,试验组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2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时间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均较治疗前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延长量优于对照组。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的运动量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最大ST段下降值方面,试验组治疗后12周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12周两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达目标心率的时间方面,两组治疗后12周达目标心率的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T段下移持续时间、达最大负荷量时的心率方面,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诱发心绞痛例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上均较治疗前有好转,两组在治疗后8周、12周组间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心绞痛疼痛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8周、12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2周的CCS心绞痛分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3、中医证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的中医证侯计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两组不同观察时点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中医证侯疗效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43.9%。4、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在胸闷、疲乏、气短、自汗等单项症状疗效上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改善上述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12周除疾病认识程度维度外,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及治疗满意程度维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积分高于对照组。6、血脂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治疗后12周胆固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且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参术冠心颗粒能够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延长患者的运动总时间,对患者的心脏储备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改善患者预后;增加患者的最大负荷量,提高其运动耐力,增加做功量;可以延长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y的时间,改善耐缺氧能力;增加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所需运动量,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阈值;改善最大ST段下降值,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绞痛发作,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发作疼痛程度;可以提高中医证侯疗效,尤其对胸闷、疲乏、气短、自汗等单症疗效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可能对血脂代谢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并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4](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林晓明[5](2002)在《平板运动试验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6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平板运动试验及 6 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 ,测定其最大ST/HR斜率及ST段压低值。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最大ST/HR斜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 8±2 3uV/bp .min和 0 9± 0 4uV/bp .min ,P <0 0 1) ;最大ST/HR斜率法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ST段压低法 (分别为 95 5 % ,93 6 %和 6 2 5 % ,78% ,均为P <0 0 5 ) ;ST/HR斜率 >6 0uv/bp .min识别三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分别为 83 3%和 97 5 % ) ;ST/HR斜率法女性假阳性率明显低于ST段压低法 (分别为 7 1%和 32 1% ,P <0 0 5 )。结论 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优于ST段压低法 ,并对预示冠状动脉病变数目有一定的价值。

陈晓改[6](2019)在《平板运动试验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具有胸闷、胸痛症状,拟诊为冠心病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计算平板运动试验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共检测出阳性病例38例,阴性病例42例,平板运动试验诊断的灵敏度为92. 10%、特异度为83. 33%、准确度为87. 50%、阳性预测值为83. 33%、阴性预测值为92. 11%、Kappa一致性为0. 751。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指标中ST/HR滞后诊断敏感度为92. 11%,高于ST段压低(76. 32%)、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39. 47%)、ST/HR斜率(78. 95%)、ST/HR指数(76. 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T/HR斜率诊断特异度为83. 33%,高于ST段压低(59. 52%)、MTWA(69. 05%)、ST/HR指数(64. 29%)、ST/HR滞后(21.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T/HR斜率判断老年冠心病的准确度为81. 25%,高于ST段压低(67. 50%),MTWA(55. 00%)、ST/HR指数(70. 00%)、ST/HR滞后(55.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冠状动脉造影共检测出单支病变16例,多支病变22例,单支病变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参数中的总运动时间、峰值心率、出现时间高于多支病变,下移幅度与持续时间低于多支病变(P <0. 05);各项参数联合预测病变程度ROC曲线下AUC=0. 889,高于单独总运动时间AUC=0. 722、峰值心率AUC=0. 730、下移幅度AUC=0. 685、出现时间AUC=0. 733、持续时间AUC=0. 622(P <0. 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老年冠心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较高的一致性,ST/HR斜率、ST/HR指数预测灵敏度、特异度高于传统的ST段压低标准,各项运动参数联合可用于冠脉病变程度的判断。

关则宏[7](2011)在《基于DSP的ECG中ST段分析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心脏疾病之一,据统计,心脏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几种疾病之一,而冠心病就是一种较严重的心脏疾病。以心电图中ST段变化作为主要诊断指标的运动心电试验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力方法,且由于其无创性、简易性和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必然会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本文从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信号预处理算法、ECG信号参数检测算法和冠心病诊断指标研究三个方面对基于ST段改变诊断冠心病进行了研究。ECG信号中比较常见的干扰类型有:工频干扰及其谐波、基线漂移及基线突变、肌电干扰和高频干扰。针对这四种干扰的频谱特性,本文系统研究了采用数字滤波器进行ECG信号的预处理。其中采用陷波器滤除工频干扰及其谐波;采用高通滤波、中值滤波、三次样条等方法滤除基线漂移,并根据这三种方法的效果,最终选定三次样条滤除基线漂移;采用三次前向差分滤除基线突变;采用移动平均和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拟合去除肌电干扰,并根据滤波效果和实际需要,选择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拟合作为去除肌电干扰的方法;采用低通滤波器去除高频干扰。根据上述方法能有效去除ECG信号中的四种噪声。ECG信号参数检测主要以QRS波群和ST段检测为主。其中QRS波群采用差分阈值法和移动窗口积分法进行检测,根据ECG信号的质量选择这两种方法的一种;ST段定位主要采用J+X方法,X根据心率的变化而变化。由上面的方法能有效地对ECG信号的参数进行定位。运动心电对冠心病的诊断指标主要以ST段变化为主,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分析了其他诊断指标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本文以matlab、VC6.0和Code Composer Studio(CCS)为平台对ECG信号预处理和参数检测算法进行了仿真,文中使用MIT-BIH和CSE心电数据库中ECG信号。应用上述的算法进行了ECG信号预处理和参数检测,均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证实了算法的可行性。

李晗[8](2020)在《基于双模态信号集成深度学习的冠心病检测研究》文中认为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在冠心病发展到不可遏制的阶段之前,通过方便有效且无创无损的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检测,便于疾病早期干预和防治,是当前智能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心电和心音信号蕴含与心脏健康状态相关的丰富信息,基于这两种信号的分析方法为冠心病早期无创无损检测提供了可能,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现有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仅对单模态信号进行分析,未能利用双模态信号之间的互补关系。此外,现有研究仅使用传统特征或深度学习特征,很少有研究将多类型特征结合使用。本文使用临床同步采集的冠心病心电和心音数据,研究了单模态心电和心音信号在冠心病检测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双模态信号联合分析提出了集成深度学习方法,旨在探索双模态信号多类型特征联合使用在冠心病早期无创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单模态心电和心音信号,对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分类效果进行了系统比较,针对现有冠心病检测研究中仅使用传统方法或深度学习的现状,提出了特征融合架构,从信号中挖掘更多与冠心病相关的信息。基于传统方法提出了集成学习模型,以提取的多域心电特征为输入,深度学习模型以心电连续小波变换图像为输入。结果显示,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心电分类中分别取得了 90.26%和90.13%的准确性,分类效果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基于心音传统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提出了一种特征融合架构,以提取的多域心音特征和心音梅尔频率倒谱系数图像为输入。结果表明,融合特征在心音分类中取得了 90.43%的准确性,优于仅使用传统特征或深度学习特征的效果。(2)基于同步采集的心电和心音信号,提出了双输入神经网络架构,既能够实现双模态信号联合分析,又能够将传统方法与深度学习集成起来,为临床冠心病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提取的多域心电和心音特征经特征选择后与心电心音信号一并输入到由全连接和深度学习模型构成的双输入神经网络中。结果表明,双输入神经网络的分类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62%、98.48%和89.17%,优于单模态信号的分类效果,同时也优于仅使用传统方法或深度学习时的效果。与现有研究比较表明,该方法在在临床冠心病无创无损检测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3)基于心电和心音信号联合分析,提出了多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架构,实现了双模态信号多域深度学习特征的自动提取和集成,克服了传统方法特征点检测不够准确和依赖基于专家知识的特征工程的缺陷。目前,用于心电或心音分类的深度学习方法通常以信号或时频图像作为输入,侧重于提取单域特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多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由一维和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组成,以心电和心音的信号、频谱图像和时频图像作为输入,实现了心电心音时域、频域和时频域深度学习特征的自动提取和集成。结果表明,多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显着提高了冠心病检测精度,取得的分类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51%、99.37%和90.08%,优于提出的双输入神经网络的效果。与现有研究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利用深度学习的优势有效捕捉信号中的潜在信息,为冠心病无创无损检测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诊断依据。

雷靳灿,廖彦剑,郑小林,侯文生,罗洪艳[9](2010)在《模块式多功能运动心电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多功能运动心电检测系统。该系统借助模块化设计,最大限度减少了仪器的设计开发工作,系统通过PCI扩展多串口的方式将心电采集、踏车控制、血氧饱和度检测、血压检测等多个模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利用PC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系统分析。软件采用VB进行框架式设计,使各个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协同工作,以实现心电图形实时显示、心率显示、ST/HR计算、踏车控制、血氧显示、血压显示等多个功能,并预留扩展接口以供其他功能模块接入。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以对运动心电数据进行正确采集,还可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处理,在对冠心病初期的诊断上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在临床应用中进行推广。

李福玲[10](2019)在《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标准,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与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CPET中的氧摄取动力学相关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09-2018.12就诊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疑似冠心病患者150例,先后(间隔小于两周)分别行CPET、TET及CAG,以CAG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CHD组和非CHD组,冠心病组再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分析CPET、TET对CH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以及CPET、TET分别对单支病变冠脉的检出率、多支病变冠脉的检出率;再分别将CPET、TET进行串联试验分析、并联试验分析,分别计算出两者串联及并联试验对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串联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凡有一项结果阴性者就定为阴性。并联试验:只要一项结果为阳性者就定为阳性,两项结果均为阴性才定为阴性);并在CHD组与非CHD两组间进行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峰氧脉搏(peak oxygen uptake,O2pulsepeak)、峰氧脉搏占预计值百分比(O2pulse peak%pred)、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峰值氧摄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peak%pred)等指标比较。结果1.CPET诊断CHD的敏感性为63.64%,特异性为88.68%,准确率为81.33%,对单支病变的检出率为25.00%,多支病变检出率72.22%;而TET诊断CHD的敏感性为68.18%,特异性为83.02%,准确率为78.67%,对单支病变的检出率为37.50%,多支病变检出率75.00%;两者串联诊断CHD的特异性为94.34%,准确率为81.33%,并联诊断CHD的敏感性为81.82%。2.CPET氧摄取动力相关指标中,CHD组中的O2 pulse peak、O2 pulse peak%pred、V’O2/V’O2max、V’O2peak、V’O2Peak%pred较非CHD组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都有显着的差异(P<0.05),分别以V’O2/V’O2max、V’O2Peak%pred、O2 pulse peak%pred比值作为判断CHD的一种预测指标,其中V’O2/V’O2max≤40%作为CHD预测指标时,诊断CHD的特异性为98.11%。结论1、CPET、TET在诊断CHD方面都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者同为运动负荷试验,但是仍存在着不同。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CPET、TET以串联研究方式诊断CHD的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34%,81.33%,可明显降低误诊率;并联研究方式诊断CHD的敏感性为81.82%,可以降低漏诊率。2、在CPET相关气体数据当中,本研究提示V’O2/V’O2max比值作为诊断冠心病预测指标时,排除冠心病价值较高,即无氧阈值越大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小。

二、最大ST段/心率斜率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大ST段/心率斜率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平板运动试验评估冠心病指标优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心电图改变
    1.1 ST段改变
        1.1.1 ST段下移
        1.1.2 ST段抬高
    1.2 QRS波群
        1.2.1 Q波改变
        1.2.2 R波改变
        1.2.3 S波改变
        1.2.4 QRS时限
        1.2.5 QRS积分
    1.3△RST
    1.4 T波
    1.5 U波
2 运动中或运动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2.1 J点后特征点选择
    2.2 ST段延长 (STc)
    2.3 QT离散度 (QTd) 与心率校正QT间期 (QTc)
    2.4 心率校正ST段 (ST/HR)
        2.4.1 ST/HR斜率
        2.4.2 ST/HR指数
    2.5 心率恢复环或心率复缩环 (heartraterecovery loop, HRRL)
    2.6 Duke评分
3 血流动力学改变
    3.1 收缩压 (systolicbloodpressure, SBP) 和舒张压 (diastolicbloodpressure, DBP) 改变
    3.2 HR改变
    3.3 HR反应迟缓和SBP/HR比值
    3.4 收缩压恢复比 (rSBP) 和舒张压运动前后差值 (△DBP)
4 运动量参数

(2)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指标诊断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心电图改变
    1.1 P波改变
    1.2 QRS波群改变
        1.2.1 Q波改变
        1.2.2 R波振幅改变
        1.2.3 S波振幅改变
        1.2.4 QRS波群时限改变
        1.2.5 QRS波群角度及斜率
    1.3 ST段改变
        1.3.1 ST段压低
        1.3.2 ST段抬高
    1.4 T波改变
    1.5 U波改变
2 血流动力学变化
    2.1 收缩压变化
    2.2 收缩压恢复比、收缩压与心率乘积、ST/HR
    2.3 舒张压
    2.4 心率恢复值(HRR)
    2.5 运动时间及完成量
3 症状及体征改变
    3.1 心绞痛及Duke评分(DTS)
4 室性心律失常
5 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5.1 性别
    5.2 年龄
    5.3 高血压
    5.4 糖尿病
6 结语

(3)参术冠心颗粒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1.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1.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1.1.3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1.1.4 冠心病的防治策略
    1.2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1.2.1 胸痹的病名
        1.2.2 胸痹的病因病机
        1.2.3 胸痹的治则治法
    1.3 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概况
        1.3.1 心脾相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2 调脾护心法的辨治特点
        1.3.3 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
        1.3.4 参术冠心方
    1.4 冠心病心绞痛运动耐量相关研究进展
        1.4.1 现代医学对运动耐量的研究概况
        1.4.2 中医药对运动耐量的研究概况
        1.4.3 活动平板试验各指标的预后评估价值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规定
        2.1.7 中止试验规定
        2.1.8 样本含量估算
        2.1.9 随机分组方法
        2.1.10 盲法的实施
    2.2 方案设计
        2.2.1 治疗措施
        2.2.2 合并用药规定
        2.2.3 伴随治疗
        2.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安全性评价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运动耐量各项指标比较
        2.3.3 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2.3.4 CCS心绞痛分级比较
        2.3.5 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2.3.6 中医单症疗效比较
        2.3.7 生活质量比较
        2.3.8 血脂情况比较
        2.3.9 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的内涵与思路
    3.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3.2.1 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
        3.2.2 抗心绞痛疗效
        3.2.3 提高中医证侯疗效
        3.2.4 提高生活质量
        3.2.5 调节血脂
    3.3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机制探讨
    3.4 研究的创新点
    3.5 目前存在问题
    3.6 今后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4)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5)平板运动试验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6)平板运动试验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4.1 平板运动试验
        1.4.2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5 观察指标
        1.5.1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指标判断老年冠心病的效能分析
        1.5.2 平板运动试验各项指标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病变程度的价值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平板运动试验判断老年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2.2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指标判断老年冠心病的结果
    2.3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指标判断老年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2.4 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
3 讨论

(7)基于DSP的ECG中ST段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T 段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冠心病诊断方法
        1.2.3 诊断指标的研究
        1.2.4 运动试验产品的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运动心电分析基础
    2.1 心电图基础
        2.1.1 正常心电图
        2.1.2 ST 段介绍
        2.1.3 MIT 数据库
    2.2 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原理
    2.3 运动性心肌缺血的表现
        2.3.1 胸部不适
        2.3.2 ST 段偏移
        2.3.3 心率失常
    2.4 系统硬件开发环境及 TMS320C6713 芯片
        2.4.1 硬件开发环境
        2.4.2 TMS320C6713 芯片
第三章 运动心电信号分析及诊断
    3.1 运动心电信号预处理
        3.1.1 工频干扰
        3.1.2 高频干扰
        3.1.3 基线噪声
        3.1.4 肌电干扰
    3.2 特征点提取
        3.2.1 QRS 波群
        3.2.2 ST 段
    3.3 诊断参数分析
        3.3.1 运动心电图改变
        3.3.2 运动中或运动后症状及体征变化
        3.3.3 血流动力学改变
        3.3.4 运动量参数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双模态信号集成深度学习的冠心病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基于心电和心音信号的冠心病检测研究进展
        1.2.1 基于心电信号的冠心病检测研究进展
        1.2.2 基于心音信号的冠心病检测研究进展
    1.3 基于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的冠心病检测研究进展
        1.3.1 基于传统方法的冠心病检测研究进展
        1.3.2 基于深度学习的冠心病检测研究进展
    1.4 现存问题和研究思路
    1.5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心电传统和深度学习特征的冠心病检测研究
    2.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2.2 心电信号特征提取和选择
        2.2.1 心电信号特征提取
        2.2.2 心电信号特征选择
    2.3 心电信号分类模型
        2.3.1 集成学习模型
        2.3.2 深度学习模型
    2.4 心电信号分类结果
        2.4.1 传统特征选择分类结果
        2.4.2 深度学习分类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心音传统和深度学习特征的冠心病检测研究
    3.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3.2 心音信号特征提取和选择
        3.2.1 心音信号特征提取
        3.2.2 心音信号特征降维和选择
    3.3 特征融合分类模型
    3.4 心音信号分类结果
        3.4.1 传统特征降维和选择分类结果
        3.4.2 特征融合分类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心电心音传统和深度学习特征的冠心病检测研究
    4.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4.2 心电心音信号特征提取和选择
        4.2.1 心电信号特征提取
        4.2.2 心音信号特征提取
        4.2.3 心电心音信号特征选择
    4.3 双输入神经网络分类模型
    4.4 分类结果
        4.4.1 传统特征选择分类结果
        4.4.2 双输入神经网络分类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心电心音多域深度学习特征的冠心病检测研究
    5.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5.2 频域和时频域图像变换
        5.2.1 频域图像变换
        5.2.2 时频域图像变换
    5.3 多输入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
    5.4 分类结果
        5.4.1 时域、频域和时频域心电分类结果
        5.4.2 时域、频域和时频域心音分类结果
        5.4.3 时域、频域和时频域心电心音联合分类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荣誉或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心肺运动试验
        2.2.2 平板运动试验
        2.2.3 冠状动脉造影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心肺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3.3 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3.4 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不同联合方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3.5 心肺运动试验、平板运动试验在单支冠脉病变与多支冠脉病变的结果
    3.6 冠心病与非冠心病两组心肺运动试验的特点
    3.7 心肺运动试验气体指标作为预测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3.8 单支冠脉病变组与多支冠脉病变组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相关指标特点
4 讨论
    4.1 心肺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4.2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4.3 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最大ST段/心率斜率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板运动试验评估冠心病指标优化的研究进展[J]. 关则宏,周山宏,洪洁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2)
  • [2]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指标诊断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J]. 唐弘玉,郑婕,许祥林. 海南医学, 2017(06)
  • [3]参术冠心颗粒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D]. 党晓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5]平板运动试验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林晓明.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2(03)
  • [6]平板运动试验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陈晓改.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05)
  • [7]基于DSP的ECG中ST段分析系统[D]. 关则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8]基于双模态信号集成深度学习的冠心病检测研究[D]. 李晗. 山东大学, 2020(01)
  • [9]模块式多功能运动心电检测系统的设计[J]. 雷靳灿,廖彦剑,郑小林,侯文生,罗洪艳. 仪器仪表学报, 2010(07)
  • [10]心肺运动试验与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D]. 李福玲.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最大ST段/心率斜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