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靠自我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叶叶[1](2016)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随着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和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如何实现自我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应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趋势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自我教育正是主体性发挥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实现问题,对于增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性,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入手,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概念,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其心理机制、思想渊源和理论根据的阐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可行性,又通过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当前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论证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实现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最后,通过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方法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的系列措施,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实现的条件创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在现实中的实现建构可行性方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推动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实现。
王海霞[2](2019)在《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结晶和升华,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历代党的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精髓要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求意识形态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客观认识和安排部署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作为主要创立者,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针对党员干部、学生、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提出“四个讲清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习近平主要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遵循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等原则。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习近平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习近平倡导并使用了宣传教育法、舆论斗争法、辩证分析法、示范警示法、滴水穿石法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习近平主要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教育队伍建设、重要支撑构筑等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在宣传教育方面,他主张正面宣传教育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和分层分类教育相结合、教育“软约束”和制度“硬措施”相结合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主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法规等,在教育队伍建设方面,他主张选拔和任用优秀教育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培训和管理、增强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加大对教育者的考核激励力度等,在重要支撑构筑方面,他分别从话语支撑、理论支撑、文艺支撑、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起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体系。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具有丰富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主张寓言于教,在形象生动的话语隐喻中彰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实践方面,它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而辩证的特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李妍[3](202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处在发展变化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良好品性的养成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引导,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因素发挥作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素养与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的形成和自我教育习惯的养成,借助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实践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短期效果和重要的长期影响,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和创新发展。为了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与创新发展,本研究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针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径,以此作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补充,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问题进行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理论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必要性、相关理论和特征进行的阐述。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现状,找出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自我教育路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第四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路径进行研究,从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内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育人效能、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和搭建自我教育新载体几个方面,阐述实现自我教育的具体路径。
郎慧芬[4](2012)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方略》文中指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环节,没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完全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学生自我教育凸显出更强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生自我教育重视不够,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有利于丰富自我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除导论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在阐释大学生自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突出特征:教育指向的自我性、教育内容的自选性、教育动力的内生性、教育行动的自控性、教育过程的连续性。第二部分,论述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的价值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本文认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包括品德修养价值、价值引导价值、人格发展价值、能力提升价值等;二是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包括生存价值、行为规范价值、角色社会化价值、理想建构价值等;三是指导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学习激励价值、生活指导价值、人际关系协调价值、心理调适价值等;四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包括理念更新价值、目标保证价值、模式创新价值、环境优化价值等。第三部分,提出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实现的方略。这是全文的落脚点。针对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从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创设教育条件,营造良好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实现方略。
张颖[5](2018)在《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着称于世界,中国共产党靠艰苦奋斗兴旺发达。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优良传统,而且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取向,是一种敬业奉献、朴实简约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行为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提倡艰苦奋斗,绝不是让人们再去过“苦行僧”式生活,而是要人们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保持一种以奋斗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幸福是在奋斗中产生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靠奋斗才能实现,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点,同时,要重视青年大学生群体。为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本论文站在时代高度,努力在创新上下功夫,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答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现实问题。第一章,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相关概念梳理。在阐释艰苦奋斗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概念基础上,重点阐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认为大学生具备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艰苦奋斗精神包括: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优良学风,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勤劳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醒自觉,胸怀天下、以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情操。新时代开展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意义在于:它是大学生创造美好生活和出彩人生的内在需要,社会倡导和弘扬积极价值观的迫切要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接续力量的客观要求。第二章,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资源挖掘。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勤美德、克俭风尚、刻苦精神等艰苦奋斗观,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艰苦奋斗思想,着力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保持党的政治本色为旨归、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保证的艰苦奋斗教育思想。第三章,我国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历史考察。考察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历程,总结了经验启示,认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定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服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不断改革创新原则,提高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第四章,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实状况分析。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总结成绩,查摆现在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认为从教育视角来看,当前影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目标实现,主要有三种思维方式,即放任的教育思维、形式化教育思维、保姆式教育思维。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幸福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奋斗为荣的价值取向、弘扬重在践行作风;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言教与身教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基本内容是勤奋刻苦奋斗精神教育、朴实简约优良作风教育、不畏艰难意志品质教育、求真笃实知行统一教育、积极奉献高远志向教育。第六章,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路径构想。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件精神为依据,阐明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服务立德树人理念、在改革中创新理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理念,提出在艰苦奋斗教育中突出理想信念导向、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坚守艰苦奋斗意志、在成长成才教育中培育艰苦奋斗品格、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砥砺艰苦奋斗作风、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坚持艰苦奋斗方向的具体路径,以及构建协同的教育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的建议。
邓远萍[6](2016)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戴晓慧[7](2017)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国家之力量,民族之希望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以高度的理论自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厚的群众基础、奋进的创新精神和高远的世界视野,成为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过程不仅包含由外向内的灌输过程,而且应囊括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二者统一于青年为祖国奉献自我力量的实践中。灌输难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跨越“培”的短效性。探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内而外自我“养”成的过程,对于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引领社会风气、维护国家主流意识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培养了大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国家独立和社会发展积聚了人才力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完全激发其自我教育能力,表现在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究其原因,在于高校青年自我角色意识的弱化、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自我实践经验的欠缺以及自我评价标准的固化。因此,有必要从自我认识、自主学习、自我实践、自我评价等动态环节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螺旋上升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自我认识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认识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了解自身马克思主义者角色的要求,自觉将自身角色要求内化于心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分化、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分离、社会要求与自我需求的矛盾要求身处复杂关系中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对自身有科学的把握,因此必然要在悦纳自己、认同身份中开启自知,在交互反观、角色采抉中达到自明,在共生共存、自我确认实现自觉。自主学习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核心。自主学习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学会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在激发自我主动学习欲望的基础上,充实自主学习的内容,主动接受先进理论的指导,探索多元立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资源,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自我实践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根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还需主动自觉进行实践。首先,要把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起来,实现理论修养与实践水平的相互促进。其次,要善于把社会观察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察社会,躬身实践。再次,注重践履角色与立足基层相结合,在基层锻炼中不断提升自身践履角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积累经验夯实基础。自我评价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节点。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循环上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开启新的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方法在自我教育中的具体运用。首先,要增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评价的主体意识。其次,营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评价的优良环境,引导构建良好的个人心理环境及群际关系环境。最后,建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包括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采用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自我评价形式。
户可英[8](2014)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应对西方价值输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着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的重要性。高校是意识形态争锋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试图渗透的重要对象。当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转型的日趋发展,这一系列的复杂形势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因此,如何立足于新环境,通过科学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并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时代境遇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系统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思想基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点与功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等系列问题。第一章主要对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选题价值、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相关概念、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创新点和重点难点等一些列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引领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联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纽带,是保障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手段。结合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本论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理论体系。第二章主要对我国古代社会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发达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这些方法不仅为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要求。第三章主要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时代背景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现状着手,指出了教育方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尝试着构建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新体系。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为基本维度,按照教育者和参与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分为:以社会、家庭和高校共同合作参与的合力育人法,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教育法、以及以受教育者大学生为主导的自我教育方法共三大类基本教育方法。这三类教育方法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体现出了协作性与融合性等特征。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原则、特点和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明确在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各种方法相互结合,交错使用,实现方法的合力效应。第五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育人方法。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都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依赖于高校教育力量外,社会、家庭、高校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合作也是必须的。只有整个社会都凝聚成一股绳,有劲往一处使,有力往一处用,共同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无形之中,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教育效果。第六章主要论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教育法。建设一个良性运转的网络系统,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教育者一定要主动抓住网络媒体这个有力的现代武器,优化网络环境,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健康心理,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这是有效应对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七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我教育方法。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大学生追求自觉提升的一项重要方法。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克服了思想和行为中恶的一面,张扬了善良和德行的一面,再经过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最终实现个体的自觉转变。
宫建伟[9](2017)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不断地得到发展,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瓶颈,在教育理念认同、顶层设计规划、组织协调配合、师资技能培训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存在着碎片化、形式化和边缘化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理论教育,疏离日常生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必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努力探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充分借鉴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构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厘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着重把握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避免产生非此即彼的排他性实践应用。形成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不断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六个构成要素,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突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寻找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理,重点对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进行分析。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两个角度,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机制、暗示机制、动力机制和接受机制,总结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和控制原则。通过覆盖东中西部地区,涵盖985、211及省属大学不同类型的近3000份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的作用,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强化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性向生活化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树立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举措,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郝玉芳[10](2011)在《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编制适合国情的护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问卷的基础上,调查、描述护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的现状,根据护生职业心理现状设计适合其提升职业认同的自我教育活动方案,并就自我教育对护生职业认同、自我效能的影响做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尝试构建与现代教育形势相协调的护生职业认同的自我教育模式,变教师“教化”为本位的教育为学生“内化”为本位的教育,促使护生提高其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其职业适应等能力;为拓展护生的职业认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工具。研究方法:①以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文献法、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法,编制“护生职业认同问卷”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并检验问卷的信效度。②运用上述两个问卷调查京、沪两地3所护理院校一至四年级护生累计2854人,了解护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现状,分析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③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和问卷调查,设计护生职业认同的自我教育干预模式雏形;选取北京一所大学护理学院2008级110名护理本科生设为干预组(进行为期两年半的干预),选择北京另一所大学的2008级58名护理本科生设为对照组Ⅰ(接受常规的职业教育活动);以上述两个问卷在两个时间点(2008.12和2010.12)调查、比较两组护生第一、三学年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变化的差异。④2007.12调查干预组护生所在学校的2005级本科护生85名(设为对照组Ⅱ),与干预组护生第三学年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了解同为大学三年级的两组护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结果:①职业认同问卷:主成分分析显示该问卷包含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共17个条目,累计贡献率为58.882%,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0.827,折半信度0.842。②职业自我效能问卷:主成分分析显示该问卷包含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职业态度及信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职业信息和职业规划能力、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职业选择,共27个题目,累计贡献率51.489%。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0.841,分半信度0.775,重测信度0.741。③4个年级护生的职业认同总分及其5个因子、职业自我效能总分及其5个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否职业相关社会实践护生的职业认同总分和3个因子、职业自我效能总分和4个因子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④干预组护生第一、三学年的职业认同总分及其职业自我概念、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3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Ⅱ的职业认同总分及其职业自我概念、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3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干预组护生第一、三学年的职业自我效能总分及其职业态度与信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认知、职业价值4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Ⅱ的职业自我效能总分及其职业态度与信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认知、职业价值4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护生职业认同自我教育模式雏形。②自制问卷的心理学测量指标良好,适用于我国护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水平的测定。③现状分析结果显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护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在此基础上修订职业认同自我教育模式。④职业认同自我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假说。模式的设计围绕两个标准展开。一是活动是否是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是体现职业自我体验。二是各项活动的设计运用生涯自我效能模式,能体现生涯自我效能的四个信息来源。模式中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在医院服务患者的志愿者活动为主,各类活动的主题突出职业认同的目的。
二、靠自我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靠自我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概念辨析 |
1. 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含义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征 |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一般特征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 |
1. 自我意识的发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动机 |
2. 自我内部矛盾的运动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动力 |
3. 主体性的发挥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运行的保证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思想渊源 |
1.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修身理念 |
2. 西方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思想因素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 |
1.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
2.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 |
3.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存在问题及成因 |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欠缺 |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现实需要 |
1.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 |
2.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应对社会转型期挑战的必然选择 |
3.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顺应新的时代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1.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
2.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
3.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要途径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实现 |
(一)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方法 |
1. 自我修养 |
2. 自我学习 |
3. 批评和自我批评 |
4. 自我实践 |
(二)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能力 |
1. 把握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
2. 丰富情感体验的形式内容,提升自我感悟能力 |
3.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我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
4. 掌握科学适当的调适方法,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
(三) 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实现条件 |
1. 注重正面激励和引导,加强自我教育正面引导的有效性 |
2. 重视外部教育模式调整,增强自我教育活动实现的自觉性 |
3. 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拓展自我教育开展的有效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解析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思想溯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
二、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任务 |
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
四、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二、列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第三节 中共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四、胡锦涛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 |
第一节 时代召唤: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
一、历史方位 |
二、国际背景 |
三、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历史借鉴: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历史依据 |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败得失的反思 |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的借鉴 |
第三节 现实需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现实依据 |
一、顺应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 |
二、解决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 |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 |
第四节 发展历程: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
一、孕育阶段 |
二、萌芽阶段 |
三、探索阶段 |
四、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三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宏观设计 |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一、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二、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 |
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 |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任务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 |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方针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
第四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具体部署 |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
四、党史国史教育 |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
一、宣传教育法 |
二、舆论斗争法 |
三、辩证分析法 |
四、示范警示法 |
五、滴水穿石法 |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
一、宣传教育途径 |
二、制度建设途径 |
三、教育队伍建设途径 |
四、重要支撑构筑途径 |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多维视角及具体要求 |
一、领域维度具体要求 |
二、群体维度具体要求 |
第五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价值和特征 |
第一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 |
一、哲理深邃: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哲学意蕴 |
二、寓教于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话语隐喻 |
第二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价值 |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理论价值 |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三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特征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理论 |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 |
2.1.1 自我教育的概念 |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
2.2.1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
2.2.2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
2.2.3 自我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 |
2.2.4 自我教育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 |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相关理论 |
2.3.1 唯物辩证法中的内因和外因原理 |
2.3.2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 |
2.3.3 人本主义理论中的自我教育理念 |
2.3.4 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的自我教育理念 |
2.3.5 儒家修身思想中的自我教育思想 |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特征 |
2.4.1 自我教育主客体的统一性 |
2.4.2 自我教育的自主性 |
2.4.3 自我教育的实践性 |
2.4.4 自我教育的终身性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研究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对象 |
3.1.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问卷的数据分析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3.2.1 自我教育意识较为薄弱 |
3.2.2 自我教育态度有待改善 |
3.2.3 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 |
3.2.4 自我教育实践的重视不够 |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问题成因分析 |
3.3.1 大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不均衡 |
3.3.2 教育者的引导力度不够 |
3.3.3 不良家庭教育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 |
3.3.4 外界因素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实现路径 |
4.1 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内需 |
4.1.1 树立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理念 |
4.1.2 激发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需要 |
4.2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育人效能 |
4.2.1 塑造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教育理念 |
4.2.2 增强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 |
4.2.3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
4.3 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
4.3.1 树立家庭新教育理念 |
4.3.2 营造家庭良好教育环境 |
4.3.3 倡导家庭民主教养方式 |
4.4 搭建自我教育新载体 |
4.4.1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4.4.2 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
4.4.3 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开展辅助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
(二)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特征 |
1. 教育指向的自我性 |
2. 教育内容的自选性 |
3. 教育动力的内生性 |
4. 教育行动的自控性 |
5. 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的内涵 |
(二) 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的内容 |
1.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
2. 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
3. 指导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
4.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实现的方略 |
(一)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 |
1. 提高自我认识的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
2. 提高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
3. 提高自我训练的意识与自我实践的能力 |
4. 提高自我监督的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有效指导 |
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
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4.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
(三) 创设教育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2.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
3.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
4. 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
(二) 关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之处 |
(二)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概念梳理 |
一、艰苦奋斗精神 |
(一) 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含义 |
(二) 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 |
(三) 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价值 |
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一)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释义 |
(二)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特点 |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一)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概念界定 |
(二)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时代内涵 |
(三)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一) 崇勤美德 |
(二) 克俭风尚 |
(三) 刻苦精神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艰苦奋斗思想 |
(二) 列宁的艰苦奋斗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教育思想 |
(一) 以保持党的政治本色为旨归 |
(二) 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 |
(三) 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 |
(四) 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保证 |
四、国外节俭奋斗理念的教育资源 |
(一) 节约节俭理念与培养 |
(二) 奋斗精神与培养 |
(三) 劳动奉献意识与培养 |
第三章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我国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教育的正确方向 |
(二) 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把握教育的根本目的 |
(三) 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
(四) 坚持制度建设,构建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状分析 |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一) 调研目标 |
(二) 问卷设计 |
(三) 调研实施 |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成效 |
(一) 艰苦奋斗精神具有较高认知度 |
(二)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获得大学生较高认同度 |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面临困境 |
(一)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效果与预期目标仍有差距 |
(二)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在部分高校未受到重视 |
(三)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未引起部分大学生的共鸣 |
四、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困境的思想根源 |
(一) 放任的教育思维 |
(二) 形式化教育思维 |
(三) 保姆式教育思维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
一、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目标 |
(一) 培养现代幸福意识 |
(二) 树立创新创业精神 |
(三) 倡导奋斗为荣价值 |
(四) 弘扬重在践行作风 |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二)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
(三)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 |
(一) 勤奋刻苦奋斗精神教育 |
(二) 朴实简约优良作风教育 |
(三) 不畏艰难意志品质教育 |
(四) 求真笃实知行统一教育 |
(五) 积极奉献高远志向教育 |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路径构想 |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
(一)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
(二) 坚持服务立德树人理念 |
(三) 坚持在改革中创新理念 |
(四) 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理念 |
二、开拓有效的教育路径 |
(一) 在艰苦奋斗教育中突出理想信念导向 |
(二) 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坚守艰苦奋斗意志 |
(三) 在成长成才教育中培育艰苦奋斗品格 |
(四) 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砥砺艰苦奋斗作风 |
(五) 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坚持艰苦奋斗方向 |
三、构建协同的教育机制 |
(一) 完善高校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
(二)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育机制 |
(三) 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机制 |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
(一)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二) 发挥网络载体作用 |
(三) 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涵义 |
一、自我教育的历史嬗变 |
二、自我教育的定义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涵义 |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当代价值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个体价值 |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社会价值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研究视角及存在问题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研究视角 |
二、目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
一、人的现代化内涵 |
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
三、运用人的现代化视角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章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 |
一、共产主义新人理想人格思想 |
二、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思想 |
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 |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一、毛泽东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认识 |
二、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点 |
三、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一、邓小平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三、胡锦涛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四、习近平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四节 对相关理论资源的借鉴 |
一、自律理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伦理学依据 |
二、自主学习理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
三、自我发展理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
第三章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及归因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者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引导不力 |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过程缺乏连贯性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
四、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低下 |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问题的归因 |
一、微观原因: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善 |
二、中观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
三、宏观原因: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负面性冲击 |
第四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重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的重构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重构的依据 |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重构的具体内容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重构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的重构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重构的前提 |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重构的具体方面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重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重构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内部机制的优化 |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外部机制的优化 |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整合 |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的重构 |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单向发展过程的完善化 |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完善化 |
第五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评估的重构 |
一、确立大学生自我教育评估的新标准 |
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评估的新探索 |
第五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 |
第一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 |
一、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 |
二、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任务 |
三、拓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 |
第二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网络实现模式 |
一、突出大学生自我教育网络引导内容的重点 |
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网络引导原则 |
三、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网络实现途径 |
第三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社会实践实现模式 |
一、矫正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三、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现路径 |
第六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之思索 |
一、对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的思考 |
二、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的思考 |
第二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
一、坚持科学的教育指导方针,正确导向大学生自我教育 |
二、注重人的能力建设,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
三、创设规章制度,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稳定运作 |
四、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
第三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
一、巧用个性发展引导法,实现疏导结合 |
二、重用创新精神培育法,实现知行结合 |
三、妙用现代人格塑造法,实现情理结合 |
四、善用自我管理法,实现劳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相关概述 |
2.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涵义及特征 |
2.1.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涵义 |
2.1.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征 |
2.2 自我教育的意蕴 |
2.2.1 自我教育的内涵 |
2.2.2 自我教育的意义 |
2.2.3 自我教育与教育的关系辨析 |
2.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界定与特征 |
2.3.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界定 |
2.3.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特征 |
2.4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动态结构 |
2.4.1 前提:自我认识 |
2.4.2 核心:自主学习 |
2.4.3 根本:自我实践 |
2.4.4 节点:自我评价 |
2.5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价值旨归 |
2.5.1 助力青年群体成长 |
2.5.2 引领社会风气发展 |
2.5.3 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
第3章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学理支撑 |
3.1 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
3.1.1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
3.1.2 主客体对立统一思想 |
3.1.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
3.2 指导: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思想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 |
3.3 继承:中国传统自我教育思想 |
3.3.1 认识自我:自知者明 |
3.3.2 教化自我:反躬自省 |
3.3.3 慎独修身:反求诸己 |
3.4 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 |
3.4.1 心理学借鉴: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
3.4.2 社会学借鉴:自我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
3.4.3 教育学借鉴:“教是为了不教” |
第4章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理性省思 |
4.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状况 |
4.1.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程 |
4.1.2 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成就 |
4.1.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困境 |
4.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现状 |
4.2.1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成就 |
4.2.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困境 |
4.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困境的根源 |
4.3.1 自我认识缺乏自觉 |
4.3.2 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
4.3.3 自我实践经验不足 |
4.3.4 自我评价标准不一 |
第5章 自我认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前提 |
5.1 自我认识的概念及作用 |
5.1.1 何谓自我认识 |
5.1.2 自我认识的作用 |
5.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认识的发生 |
5.2.1 自我意识的成熟与分化 |
5.2.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
5.2.3 外在要求与自我需求的矛盾 |
5.3 在把握规律中促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正确自我认识 |
5.3.1 自知:悦纳自己,认同身份 |
5.3.2 自明:交互反观,采抉角色 |
5.3.3 自觉:共生共存,自我确认 |
第6章 自主学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核心 |
6.1 自主学习的涵义及功效 |
6.1.1 自主学习的涵义 |
6.1.2 自主学习的功效 |
6.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主学习的发生 |
6.2.1 自我识别水平的提升 |
6.2.2 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
6.2.3 自主学习需要的强化 |
6.3 在顺应规律中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主学习能力 |
6.3.1 刺激主动学习欲望 |
6.3.2 选择自主学习策略 |
6.3.3 建构多元立体的自主学习模式 |
第7章 自我实践: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根本 |
7.1 自我实践的概念及功能 |
7.1.1 自我实践的概念 |
7.1.2 自我实践的作用 |
7.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实践的发生 |
7.2.1 自我发展与实现的需要 |
7.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
7.2.3 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需要 |
7.3 在掌握规律中强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实践能力 |
7.3.1 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融合 |
7.3.2 社会观察与亲身实践相结合 |
7.3.3 践履角色与立足基层相结合 |
第8章 自我评价: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教育的节点 |
8.1 自我评价的内涵及其功能 |
8.1.1 自我评价的内涵 |
8.1.2 自我评价的功能 |
8.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评价的发生 |
8.2.1 自我角色内化认同的需要 |
8.2.2 自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
8.2.3 归因偏差亟需纠正的需要 |
8.3 在尊重规律中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我评价能力 |
8.3.1 增强自我评价主体意识 |
8.3.2 营造良好的自我评价环境 |
8.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1.2.4 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思想渊源与时代发展 |
2.1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探索 |
2.1.1 儒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
2.1.2 道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
2.1.3 法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
2.1.4 中国古代思想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评析 |
2.2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开创 |
2.2.1 通过批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 |
2.2.2 领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法是实践 |
2.2.3 坚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
2.2.4 开展多形式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
2.3 发达国家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动 |
2.3.1 注重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 |
2.3.2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感受社会核心价值观精神 |
2.3.3 借助大众传媒和环境熏陶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
2.3.4 利用心理咨询奠定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
2.4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 |
2.4.1 加强国家政策的宣传工作 |
2.4.2 提倡党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 |
2.4.3 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与斗争 |
2.4.4 关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
3.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背景 |
3.1.1 全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冲击 |
3.1.2 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要求 |
3.1.3 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影响 |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现状 |
3.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取得的成效 |
3.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3.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体系构建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原则、特点和功能 |
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应用原则 |
4.1.1 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
4.1.2 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4.1.3 理论灌输与全面渗透相结合 |
4.1.4 正面教育为主与批评引导相结合 |
4.1.5 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教育方法相结合 |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征 |
4.2.1 关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
4.2.2 凸显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
4.2.3 重视教育方法的传承性 |
4.2.4 注重教育理念的开放性 |
4.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功能 |
4.3.1 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
4.3.2 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目标 |
4.3.3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力育人法 |
5.1 合力育人方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
5.2 合力育人方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
5.2.1 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
5.2.2 把握重点、全程育人 |
5.2.3 协调合作、全员育人 |
5.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常用方法 |
5.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法 |
5.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管理育人法 |
5.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服务育人法 |
5.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法 |
5.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推动法 |
5.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家庭、高校协同性方法 |
5.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优化法 |
5.4.1.1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
5.4.1.2 优化高校教育环境 |
5.4.1.3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
5.4.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舆论引导法 |
5.4.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行代偿法 |
5.4.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推进法 |
5.4.5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德法兼治法 |
第六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 |
6.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
6.1.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的内涵阐释 |
6.1.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法的实施依据 |
6.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具体方法 |
6.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环境优化法 |
6.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互动法 |
6.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自律法 |
6.2.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实践法 |
第七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法 |
7.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阐释与实施依据 |
7.1.1 自我教育方法的内涵阐释 |
7.1.2 自我教育方法的实施依据 |
7.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
7.2.1 主动提升自我剖析能力 |
7.2.2 积极树立自我教育目标 |
7.2.3 认真实施自我管理计划 |
7.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常用的具体方法 |
7.3.1 自学自得法 |
7.3.2 自我净化法 |
7.3.3 互动自教法 |
7.3.4 自我修养法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
2.1 大学生隐性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思想政治教育 |
2.1.2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
2.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2.1.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2.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
2.2.4 中国共产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
2.3.1 心理学的内隐学习理论 |
2.3.2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
2.3.3 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
3.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
3.1.1 核心主体 |
3.1.2 骨干主体 |
3.1.3 基础主体 |
3.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
3.2.1 学生党员 |
3.2.2 学生干部 |
3.2.3 普通学生 |
3.2.4 特殊学生 |
3.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3.1 思想教育 |
3.3.2 政治教育 |
3.3.3 道德教育 |
3.3.4 心理健康教育 |
3.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3.4.1 感染教育法 |
3.4.2 体验教育法 |
3.4.3 示范教育法 |
3.4.4 激励教育法 |
3.4.5 咨询辅导法 |
3.4.6 自我教育法 |
3.5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3.5.1 物质载体 |
3.5.2 文化载体 |
3.5.3 管理载体 |
3.5.4 实践载体 |
3.5.5 传媒载体 |
3.5.6 网络载体 |
3.5.7 人际关系载体 |
3.6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3.6.1 现实环境 |
3.6.2 虚拟环境 |
3.7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理 |
4.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 |
4.1.1 设计和准备 |
4.1.2 实施和引导 |
4.1.3 评估和强化 |
4.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分析 |
4.2.1 认知过程 |
4.2.2 情感过程 |
4.2.3 意志过程 |
4.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
4.3.1 导向机制 |
4.3.2 暗示机制 |
4.3.3 动力机制 |
4.3.4 接受机制 |
4.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
4.4.1 转化促进律 |
4.4.2 融合引导律 |
4.4.3 契合激发律 |
4.5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原则 |
4.5.1 方向性与隐蔽性相结合 |
4.5.2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4.5.3 系统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
4.5.4 创新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
4.6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考察 |
5.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5.1.1 调查方案 |
5.1.2 统计结果 |
5.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5.2.1 主动开展隐性教育的意识不强 |
5.2.2 “三全”育人模式没有真正建立 |
5.2.3 教育活动还不能适应学生需要 |
5.2.4 社会环境与学校思想教育脱节 |
5.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5.3.1 教育理念的束缚 |
5.3.2 组织领导的局限 |
5.3.3 教育方法的滞后 |
5.3.4 多元文化的冲击 |
5.4 本章小结 |
6 强化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6.1 更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
6.1.1 实践育人 |
6.1.2 环境育人 |
6.1.3 协同育人 |
6.2 强化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 |
6.2.1 掌握主动权 |
6.2.2 明确管理权 |
6.2.3 抓住话语权 |
6.3 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举措 |
6.3.1 创新教育方法 |
6.3.2 开发教育载体 |
6.3.3 优化教育环境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10)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及目的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流程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职业认同及其相关研究 |
二、职业自我效能及其相关研究 |
三、自我教育及其相关研究 |
第三部分 本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 |
一、理论依据 |
二、护生职业认同自我教育模式的理论框架 |
三、设计护生职业认同自我教育模式雏形 |
四、研究假说 |
第四部分 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问卷的编制 |
一、研究目的 |
二、问卷的编制流程 |
三、护生职业认同问卷的编制 |
四、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的编制 |
第五部分 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现状研究 |
一、护生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 |
二、护生职业自我效能的现状研究 |
第六部分 自我教育模式对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影响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职业认同自我教育方案 |
四、统计方法 |
五、结果 |
六、讨论 |
第七部分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三、本研究对护理教育的启示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附录1:护生职业认同问卷一稿 |
附录2:护生职业认同问卷二稿 |
附录3:护生职业认同问卷正式稿 |
附录4: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一稿 |
附录5: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二稿 |
附录6: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三稿 |
附录7: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四稿 |
附录8: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问卷正式稿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靠自我教育开展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实现研究[D]. 王叶叶.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2]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D]. 王海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路径研究[D]. 李妍.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方略[D]. 郎慧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5]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D]. 张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9)
- [6]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02)
- [7]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教育研究[D]. 戴晓慧. 湖南大学, 2017(06)
-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D]. 户可英.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2)
- [9]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宫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10]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 郝玉芳. 第二军医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