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宁远地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复理石组的发现

湘南宁远地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复理石组的发现

一、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关尹文,胡火炎,李浩鸣,潘传楚,王伏泉,龙淑珍[1](1983)在《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们于1979年至1980年底,在湘南宁远、江永、江华、道县、兰山一带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发现本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复理石建造特征,值得提供大家参考。

关尹文[2](1984)在《活动区沉积建造特征》文中指出地槽区和地洼区都是地壳中的活动区,但由于它们的发展历史和沉积背景不同,沉积建造是有区别的。 沉积韵律:地槽区的韵律通常为海相,每个韵律的厚度较薄,一般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地洼区的韵律通常为陆相,单个韵律一般厚几米至几十米。 火山和地震活动:沉积岩和火山岩的总厚度在优地槽中较大,地槽区的火山岩包括熔岩流、凝灰岩和浅成的岩墙和岩床。火山岩的组成通常是安山岩,但在某些地区玄武岩质和流纹岩质也很丰富。它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具有较高的铁、镁质、钾、钠较低。 地洼区火山岩为陆相。由中性和酸性侵入岩或喷出岩组成。在广东东部是一套陆相沉积—火山岩复理石建造。它的地球化学成分与地槽区不同,钾、钠较高,铁、镁较低。 地槽区和地洼区都存在古代地震的遗迹。它们表现在由古代滑坡所形成的滑动型卷曲层理。在地洼区中则以大陆滑坡和网状裂隙为主。 岩石特征:两个活动区中都有由于快速沉积而形成的分选不良的复矿砂岩。复矿砂岩是由硬砂岩和长石砂岩所组成。硬砂岩以地槽区为常见,长石砂岩常见于地洼区。 地槽区的磨拉石建造与地洼区建造有某些相似。二者不同的是在垂直剖面上岩性和岩相的变化和与下伏构造层的不同。 发育阶段:两个活动区分别具有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发展历史。地槽常受深断裂控制。在开始阶段主要沉积页岩建造和石灰岩建造,页岩建造是由海相泥质、粉砂质和火山碎屑组成,常常夹有浊流沉积。石灰岩建造常为黑色、灰黑色碎屑石灰岩、燧石层、粉砂质泥板岩和礁灰岩组成,常夹递变层理。最后阶段常见碎屑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 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地洼区的建造以陆相为主,现以广东东部为例。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地洼区发育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开始是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沉积,称之为少矿砂岩建造;往上变为近海湖盆沉积,由砂岩、页岩组成,具有陆相盆地滑坡的标志,称为复矿砂岩建造。中侏罗—早白垩世为地洼发展的中 期,在火山盆地沉积中有凝灰岩、流纹岩、火成碎屑岩、富含炭质页岩、砂岩,名为陆相沉积-火山岩复理石建造。晚白垩—新第三纪为地洼发育的后期,具有角砾岩、砾岩、砂岩和页岩沉积,粗粒和厚层是它的特征。

蒋德和[3](1989)在《湘南晚泥盆世佘田桥期碳酸盐碎屑流沉积》文中研究表明 湘南地区佘田桥期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十分发育。据近年来的研究,其类型很多,包括台缘滑塌沉积、滑动沉积、碎屑流沉积、颗粒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关伊文等,1983;杨振强,1984;湖南地科所,1984;沈德麒等,1987;曾允孚等,1988)。近来笔者对该区的重力流沉积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其中的碳酸盐碎屑流沉积的研究尤为详细。本文材料是由笔

梁薇[4](2012)在《湘中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的指导思想下,针对湘中南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沉积特征、沉积相、沉积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利用野外及室内工作、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野外剖面、岩石显微薄片观察为基础,结合岩石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对比等地化资料,对研究区寒武系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相展布,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建立相关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寒武系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圈定寒武系有利的烃源岩沉积区。同时为探讨寒武纪时期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大地构造格局与“华南洋”存在与否的提供了相关沉积学证据。1.通过对湘西北古丈、花垣寒武系第三统典型沉积物——条带灰岩沉积特征的研究,发现其并非“泥质条带灰岩”,而是由灰岩条带——颗粒灰岩、泥晶灰岩与粉砂质条带——粉砂质灰岩、纹层状含炭质粉砂质灰岩互层组成,表现出内源碳酸盐沉积物与陆源碎屑沉积物混积以及陆棚环境沉积物的典型特征。砾屑灰岩及伴生岩石组合发育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等众多风暴成因的沉积构造,为具有不同风暴沉积序列的风暴沉积物,而非“碳酸盐碎屑流沉积物”。结合沉积物中浅水生物组合,认为湘西北第三统的沉积环境应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受周期性强风浪作用影响的混积陆棚环境,而非“台地边缘斜坡”。2.对位于研究区内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界线——萍乡—郴州断裂两侧寒武系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水流方向、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表明,萍乡—郴州断裂两侧寒武系沉积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是沉积于同一沉积环境的产物,表现为浅海碎屑岩陆棚相。通过对简单的物源区性质以及古流向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扬子与华夏陆块的沉积物物源来自同一方向—东南侧、东侧的华夏陆块,均表现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即活动大陆边缘的物源区性质。3.在野外露头剖面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寒武纪各时期沉积物的宏观特征、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研究,归纳出湘中南地区寒武系存在2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分别为:陆棚相、盆地相,其中陆棚相中又分为3个亚相类型:混积陆棚相、碳酸盐深水陆棚相、碎屑岩陆棚相。4.以寒武纪纽芬兰世—第二世早期、第二世晚期、第三世、纽芬兰世4个时期为编图单元,整理了研究区寒武纪4个时期的沉积相带的展布,并编制了上述4张寒武纪对应时期的湘中南地区岩相古地理图。成果显示寒武纪时期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沉积相及跳相现象,是沉积相带展布呈一连续过渡完整的方式。5.建立了研究区寒武系由西北侧扬子陆块、东南侧华夏陆块向中间变深的沉积格沉积模式。湘中地区始终是研究区寒武纪时期水深最深区域,为一发育于陆棚之上的深水盆地,而盆地两侧各自发育沉积特征有差异的浅海沉积物。6.研究区中部的湘中地区纽芬兰世—第二世早期所发育的深水盆地环境沉积了一套岩性以黑色炭质板状页岩夹硅质岩、含炭质硅质页岩、粉砂质炭质板状页岩等为主稳定的黑色岩系,夹数层石煤,有机质含量高,是具有良好生油潜力的烃源岩。这些沉积特征表明湘中地区是寒武系时期存在有利烃源岩沉积区,为油气成藏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7.研究区寒武系连续的相带分布和沉积格局表明,寒武纪时期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已经拼合在一起,为同一沉积海域,中间不存在“华南洋”,最深的水域仅为发育在陆棚之上的深水盆地。

章荣清[5](2015)在《湘南含钨和含锡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作用 ——以王仙岭和新田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岭地区以富集有色和稀有金属矿床以及与此有关的多旋回、多成因的花岗岩着称。王仙岭地区位于南岭中部。本文利用原位锆石和锡石U-Pb、辉钼矿Re-Os和白云母40Ar-39Ar定年技术来限定该地区的花岗岩以及W-Sn矿的形成年龄。对一个王仙岭岩体的中心相中粒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和三个边缘相的中粒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王仙岭岩体侵位于约224 Ma。水源山钨矿和野鸡窝钨矿含钨石英脉中的辉钼矿Re-Os定年给出等时线年龄为224 Ma,与王仙岭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表明钨矿化与晚三叠世王仙岭花岗岩有关。水源山钨矿云英岩中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4.3 Ma,表明王仙岭岩体冷却了约10 My。荷花坪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6 Ma,花岗斑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156 Ma。打鼓岭含锡矽卡岩和野鸡窝含锡云英岩的原位锡石U-Pb定年给出平均等时线年龄为156 Ma,表明荷花坪矿区的锡矿化与晚侏罗世的花岗岩类有关。在王仙岭地区可以识别出两期W-Sn矿化事件。钨矿化事件主要和晚三叠世的王仙岭花岗岩有关,而锡矿化事件则和荷花坪黑云母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脉有关。晚三叠世的王仙岭含钨花岗岩具有相对较高的P2O5(0.22 wt%)和A1203(14.37 wt%),低的Zr+Nb+Ce+Y(118.3 ppm)和REE(65.6ppm)含量。它们的初始8786Sr比值、εNd(t)和εHf(t)值分别为0.7172~0.7305,-7.1~-9.5,-10.2~-11.5。对应的Nd和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83~1.95 Ga和1.5~2.0 Ga。晚侏罗世的荷花坪含锡黑云母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脉具有较低的low P205(0.04 wt%)和Al2O3(12.91和12.25 wt%),高的 Zr+Nb+Ce+Y(334 和 385 ppm)and REE(287 和 303 ppm)含量。与王仙岭花岗岩相比,它们具有相对较低的初始87Sr86Sr 比值(<0.7200),高的εNd(t)和εHf(t)值(-8),以及年轻的Nd和Hf两阶段模式年龄(~1.5 Ga)。王仙岭花岗岩和荷花坪花岗岩类具有分别类似于S型和A2型花岗岩的特征。王仙岭花岗岩来自于古元古代变质基底的部分熔融,而荷花坪两类花岗岩则形成于麻粒岩化的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部分熔融。新田岭钨矿位于南岭中部,储量为80.9 Mt@0.36%W03,为世界上最大的钨矿之一。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新田岭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侵位在165 Ma、164 Ma和147.5 Ma。这与南岭地区区域构造岩浆事件活动年龄一致。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中具有U-Pb年龄为205~210 Ma的继承锆石,可能暗示这些花岗岩在形成时卷入了晚三叠世花岗岩。新田岭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磁铁矿含量,高的全岩Fe2O3/FeO比值和磁化率,高的锆石Ce4+/Ce3+比值和黑云母Fe3+/Fe2+比值,明显不同于南岭地区其他含钨花岗岩。这些特征表明新田岭花岗岩为磁铁矿系列花岗岩(氧化性),花岗质熔体的氧逸度不影响钨的富集与成矿,解释了该岩体缺少锡矿化。岩石地球化学、矿物成分、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表明新田岭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类似于S型和铝质A型花岗岩。氧化性的新田岭含钨花岗岩明显不同于骑田岭花岗岩,表明其为一独立的岩体。新田岭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起源于古元古代低成熟度的变质瓦克岩和中元古代麻粒岩化变质沉积岩的重熔。这些过程受控于华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上涌机制。新田岭白钨矿矽卡岩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61.8 Ma,表明矿化与新田岭花岗岩有关。矽卡岩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阶段,白钨矿-普通角闪石-阳起石-钙铁榴石阶段,白钨矿-电气石-绿帘石-萤石-石英脉阶段,硫化物-锰铝榴石阶段。矽卡岩经历了氧逸度升高然后降低的过程。钨矿化主要发生在氧逸度最高的阳起石和钙铁榴石阶段。C-O同位素表明,矽卡岩形成时碳的来源为地层碳和岩浆碳的混合。石英H-O同位素表明,新田岭矽卡岩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混入了少量大气水。硫化物的硫同位素表明,矿石中硫的来源为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Pb同位素表明矽卡岩钨矿成矿物质为地壳来源。

丁腾[6](2016)在《湘东南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矿床成因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湘东南地区位于华夏地块十-杭成矿带与南岭地区相交区域,该地区以广泛出露中生代岩浆岩及与其相关的大型-超大型钨、锡、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为特征。本文选取湘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铅锌铜(钼)矿床(宝山)以及典型的矽卡岩型钨钼铅锌多金属矿床(黄沙坪)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湘东南地区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及成矿过程,探讨中生代不同类型多金属矿床在湘东南地区叠加的区域成矿机制。研究表明,宝山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的δ34S值为+1.5‰~+3.5‰,与前人发表的该矿床铅锌硫化物矿石的δ34S值相一致;同时,斑岩中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壳源的特征,且与铅锌硫化物矿石的铅同位素分布范围相吻合。宝山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矿床内花岗闪长斑岩应该是铅锌矿化的主要硫源及金属来源。宝山矿床铅锌矿石中萤石脉石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低温(130℃~150℃)、低盐度(<8%)的特征,可能是岩浆热液演化到晚期的产物。黄沙坪矿床内花岗岩类具有两阶段侵入的特征,其中第一阶段石英斑岩的侵入时间为160.5±1.3 Ma;第二阶段为霏细岩和花岗斑岩,霏细岩侵入时间为156.6±1.4 Ma,结合前人的资料及本文提供的新证据,认为花岗斑岩的侵位时间约为155.2 ± 0.4 Ma,侵入时间均为侏罗纪晚期。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显示花岗斑岩与霏细岩来自同一岩浆房,该岩浆具有上地壳基底熔融的特征,花岗斑岩分异结晶程度比霏细岩更高;而石英斑岩侵位时间更早,结合该斑岩中包体的锆石和磷灰石成分特征,指示其岩浆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黄沙坪矿床岩浆岩侵入与晚侏罗纪湘东南处于弧内拉张、地幔物质上涌的构造背景有关,早期的石英斑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熔融加上地幔物质的混合,而该岩浆底侵过程中导致了上地壳物质的熔融形成了第二阶段的霏细岩及花岗斑岩。其中,霏细岩演化程度较低,可能与其快速上侵及冷却有关。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黄沙坪白钨矿通常由黑色的核和白色的边组成,指示白钨矿可能是多期次矿化的结果。同时,该矿床内的石榴子石可以分为粗粒石榴子石、中粒石榴子石和浅色的交换边三类。原位LA-ICP-MS成分分析结果指示,形成三类石榴子石的流体成分和氧化还原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白钨矿的成分则进一步证明该矿物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性,早期白钨矿核具有高Mo含量以及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的特征,暗示成矿流体为氧化的岩浆水。同时该期次的白钨矿Y/Ho比值低于球粒陨石,表明相关流体可能经历过早期无水矽卡岩石榴子石的沉淀作用;而晚期白钨矿的白边Mo含量低且具有中稀土富集的特征,暗示相关流体可能具有还原性,并经历过大规模的热液循环。同时其Y/Ho比值与球粒陨石一致,该流体没有经历过早期石榴子石的沉淀。黄沙坪矿床较低中段铅锌矿石的δ34S值较低,且分布范围较窄(-96m:+4.4‰~+6.6‰,n=13),表现为岩浆硫的特征;而矿床较高中段铅锌矿石的δ34S值较高(20m:+8.3‰~+116.3‰,n=19),可能是蒸发岩中硫酸盐的热力学还原,铅锌矿化的硫源是两个端元混合的结果。硫化物初始Sr同位素组成介于矿床内花岗岩类与地层碳酸盐之间,且从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依次降低,与矿物从早到晚的生成次序一致,暗示着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地层流体的混合。黄沙坪矿床铅锌硫化物矿石的Pb同位素组成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且与赋矿灰岩中浸染状黄铁矿以及黄沙坪侏罗纪花岗岩类差异很大,同时却与湘东南地区同时期的其它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中的硫化物有相同的Pb同位素特征,且均具有较高的207Pb/206Pb比值,指示黄沙坪硫化物矿石铅源可能是来自对该地区下伏基底的萃取,黄沙坪晚侏罗纪花岗岩类为铅锌矿化提供了长时间的热源以及大量的流体,有利于热液循环对基底成矿金属的萃取。现有的年龄证据显示,湘东南地区与铅锌矿化有关的岩浆岩侵位时间包括~203 Ma与~155 Ma两个阶段,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的熔融,可能有同时期的地幔物质加入。该区域铅锌硫化物矿石的硫同位素指示大部分矿床内岩浆硫是铅锌矿化的主要硫源,部分矿床受地层膏盐层还原硫的影响明显。同时,铅同位素则指示成矿金属既可以直接来自矿床内岩浆岩也可能是对下伏基底的萃取,两种方式都主要受到该区域下伏变质基底的控制。此外,脉石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与脉石石英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则指示铅锌矿化的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在湘东南地区,对不同成矿花岗岩类的磷灰石组成对比揭示,与铜铅锌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磷灰石具有最高的δEu和最低的δCe值;含钨花岗岩具有中等的δEu和中等的δCe值;而含锡花岗岩则具有最低的δEu和最高的δCe值。这表明与铜铅锌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具有最高的氧逸度,与钨矿化有关的花岗岩具有中等的氧逸度而与锡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为还原环境。同时,与铜铅锌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磷灰石具有最高的Cl的含量和最低的F含量;钨、锡花岗岩具有较低的Cl的含量及较高的F含量。这指示与铜铅锌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可能受俯冲板块脱水的影响,而钨-锡花岗岩的形成可能来自地壳物质的熔融。这也与铜铅锌花岗闪长斑岩的磷灰石具有较低的接近地幔的Sr同位素组成,而钨锡花岗岩磷灰石具有较高的接近变质沉积岩的Sr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一致。在与铜铅锌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中,磷灰石的La/Sm比值变化不大,而Sr/Th比值变化较大。这进一步指示,应该有板块脱水的流体加入母岩浆房。而与钨-锡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中,磷灰石的Sr/Th比值及La/Sm比值均变化不大,指示与板块俯冲作用无关。结合十-杭带附近晚中生代的铜铅锌成矿早于钨锡的特征,磷灰石的成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在180~160 Ma时间段,十杭带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环境中,板块脱水形成富H20、Cl、C02的流体有利于地幔楔的熔融和成矿金属的萃取,部分下地壳熔融加入并上侵形成具有铜铅锌成矿能力的花岗闪长斑岩;而在160~140 Ma期间,太平洋板块断裂折返,软流圈上涌致使地壳熔融,熔融形成的岩浆分异结晶后形成花岗岩类,并在后期热液流体作用下形成钨锡矿床。这也是为什么较早期的铜铅锌矿床和较晚的钨锡矿床在湘东南同一区域叠加成矿的原因。

张婧妍[7](2017)在《江西龙南东坑盆地余田群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性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南部余田群火山岩,沿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寻乌断裂带出露于龙南东坑盆地和临江盆地、定南白面石盆地、寻乌菖蒲盆地中,岩石组合为“流纹岩—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地质时代属早侏罗世早期。本文以东坑盆地余田群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考查、镜下鉴定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单斜辉石物质组成的系统研究,厘定余田群的岩石地层划分,查明了东坑盆地玄武岩及单斜辉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源区性质和形成的构造环境。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地质剖面分析,余田群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杂色砾岩、砂岩夹粉砂岩、玄武岩,属沉积喷发相,可称为水头迳组;中部为“流纹岩—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属喷发相,可称为菖蒲组;上部为黄绿、黄色砾岩、含砾砂岩、黄绿色凝灰质砂岩和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属湖相沉积岩,可归入罗坳组。不仅证实余田群是一个完整火山旋回的产物,而且首次证实罗坳组整合于菖蒲组之上。东坑盆地玄武岩的SiO2含量为47.1%50.1%,平均48.9%,K2O相对Na2O含量较低,K2O含量为0.52%1.59%,平均1.19%;Na2O含量为2.23%3.06%,平均2.51%;全碱含量2.75%4.65%,平均3.70%;在TAS图解中多数点落在亚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区;MgO含量4.16%5.83%,平均4.95%,TFeO含量为14.3%17.1%,平均16.2%,在A-F-M图解上投点落于拉斑系列区,指示玄武岩属拉斑系列玄武岩。在主量元素Harker图解上,随着MgO含量的降低,CaO含量增加,TiO2、Fe2O3、Na2O和MnO的含量增加,SiO2、FeO和K2O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指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结晶分异。东坑盆地玄武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变化范围较小,ΣREE=113.9×10-6255.5×10-6,平均184.2×10-6,轻重富集,重稀土亏损,LREE/HREE值为2.344.11,平均3.5,在稀土配分曲线图上表现为不太明显的右倾型,Eu负异常不明显,东坑盆地玄武岩富集高场强元素Nb、Zr、Hf、Th、La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U,相对亏损Rb、Ce;在Zr/Al2O3-TiO2/Al2O3判别图解及2Nb-Zr/4-Y图解上,投影点均落在板内拉张区域,指示玄武岩形成于拉张构造环境。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单斜辉石具有低Ti、Al和Na,以及高Si、Fe的特征,SiO2=51.6%53.0%,Al2O3=2.04%2.62%,TiO2=0.23%0.38%,MgO=15.3%16.7%,MnO=0.16%0.34%,CaO=12.0%13.2%,Na2O=0.1%0.19%,TFeO=15.1%16.9%,Mg#=54.357.8,Wo=27.2%28.0%,En=43.5%47.9%,Fs=23.4%27.9%,结晶温度为1 1391 165℃,压力为0.0010.24 GPa;在SiO2-Al2O3图解上落在亚碱性系列范围内;在Al2O3-TiO2图解上全部落在拉斑玄武岩系列范围内,与全岩系列划分结果一致;在Wo-En-Fs图解上全部落入铁普通辉石范围;在F1-F2双因子判别图解中大部分落在板内拉斑玄武岩+洋底玄武岩范围,与全岩构造特征一致。玄武岩具有较高的ISr=0.709260.72944(平均0.70933),和较低的εNd=0.40.7值(平均0.53),在t/Ga-ISr、t/Ma-εNd等图解上,表现出地幔物源的性质,同时微量元素Nb/U、Nb/Th、Ti/Yb的比值证明该岩浆有壳源物质加入,Nb/Y与Th/Y比值、87Sr/86Sr与δ18O的相关性证明岩浆受到源区混合作用影响;较低的(206Pb/204Pb)t=18.0118.19(平均18.11)、(207Pb/204Pb)t=15.3115.45(平均15.36)、(208Pb/204Pb)t=37.8038.40(平均38.10)、在208Pb/204Pb-206Pb/204Pb和207Pb/204Pb-206Pb/204Pb图解上也显示出具有亏损地幔DMM和EMⅡ型富集地幔物源的特征。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917949Ma),结合本区铁镁质火山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的特征,表明其很可能是大陆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地幔混合的产物。

二、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特征
二、沉积环境的变化

(4)湘中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第四节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五节 论文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构造概况
    第二节 地层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积相标志及特征
    第一节 沉积相标志
    第二节 萍乡—郴州断裂两侧沉积物特征对比
    第三节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模式及岩相古地理
    第一节 沉积模式及其演化
    第二节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油气地质条件与“华南洋”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分析
    第二节 关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关系的认识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引用的内部资料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湘南含钨和含锡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作用 ——以王仙岭和新田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钨锡矿概述
        1.1.1 锡矿床分布及锡的元素行为
        1.1.2 钨矿床分布及钨的元素行为
    1.2 花岗岩分类与成矿专属性
    1.3 矽卡岩型锡矿和钨矿及其对应的花岗岩特征
    1.4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5 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5.1 论文选题
        1.5.2 研究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主要岩浆岩
    2.4 区域成矿特征
第三章 分析与测试方法
    3.1 锆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
        3.1.1 锆石U-Pb年龄
        3.1.2 锆石Hf同位素
    3.2 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
    3.3 Sr-Nd-Pb同位素分析
    3.4 成矿年龄
        3.4.1 辉钼矿Re-Os测年
        3.4.2 原位锡石LA-ICPMS U-Pb定年
        3.4.3 白云母~(40)Ar-~(39)Ar测年
    3.5 电子探针
    3.6 稳定同位素
        3.6.1 C-O同位素分析
        3.6.2 H-O同位素分析
        3.6.3 S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王仙岭—荷花坪地区花岗岩成因及钨锡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4.1 研究概况
    4.2 含钨王仙岭花岗岩与含锡荷花坪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
        4.2.1 花岗岩产状与岩相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
        4.2.3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4.2.4 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4.2.5 讨论
    4.3 与王仙岭与荷花坪花岗岩有关的钨矿和锡矿的成矿年代学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成矿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第五章 新田岭氧化性S型花岗岩及矽卡岩型白钨矿成因
    5.1 研究概况
    5.2 新田岭氧化性S型花岗岩与还原性A型花岗斑岩成因
        5.2.1 花岗岩产状和岩相学
        5.2.2 锆石U-Pb定年
        5.2.3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5.2.4 Sr-Nd-Hf同位素组成
        5.2.5 矿物特征及成分
        5.2.6 岩石成因及指示意义
    5.3 新田岭白钨矿的矽卡岩成因、成矿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特征
        5.3.1 矽卡岩交代蚀变期次与矿物成分
        5.3.2 辉钼矿Re-Os定年
        5.3.3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示踪
        5.3.4 成矿年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探讨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已完成论文和参加会议

(6)湘东南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矿床成因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花岗岩的分类及其成矿专属性
    1.2 沉积岩赋矿的铅锌矿床特征
    1.3 研究背景及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4 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成矿作用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
    3.1 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
    3.2 Sr-Nd同位素分析
    3.3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
    3.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5 硫同位素分析
    3.6 铅同位素分析
    3.7 磷灰石及白钨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3.8 电子探针分析
第四章 黄沙坪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因:来自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证据
    4.1 前言
    4.2 黄沙坪矿床地质
        4.2.1 矿床构造
        4.2.2 花岗岩类
    4.3 分析结果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元素
        4.3.3 微量元素
        4.3.4 锆石U-Pb年龄
        4.3.5 锆石Hf同位素
        4.3.6 Sr同位素组成
        4.3.7 Nd同位素组成
        4.3.8 Pb同位素组成
        4.3.9 磷灰石化学成分组成
    4.4 讨论
        4.4.1 黄沙坪花岗岩类型及构造背景
        4.4.2 石英斑岩中花岗质包体的来源和成因
        4.4.3 岩浆物质来源——来自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的证据
        4.4.4 霏细岩、花岗斑岩与石英斑岩的成因联系
    4.5 小结
第五章 黄沙坪白钨矿的不均一性及其对多阶段矿化的指示意义
    5.1 前言
    5.2 蚀变分带
    5.3 分析结果
    5.4 讨论
        5.4.1 REE替换模式
        5.4.2 氧化还原状态
        5.4.3 白钨矿成矿流体来源
    5.5 小结
第六章 黄沙坪矿床铅锌矿化的物质流体来源——来自S、Pb和Sr同位素制约
    6.1 前言
    6.2 花岗岩类中次生硫化物
    6.3 结果
        6.3.1 硫同位素
        6.3.2 铅同位素
        6.3.3 锶同位素
    6.4 讨论
        6.4.1 硫同位素特征及硫的来源
        6.4.2 锶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流体混合
        6.4.3 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金属来源制约
        6.4.4 黄沙坪花岗岩的矿化作用及其矿化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湘东南宝山矿床花岗岩类硫-铅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7.1 前言
    7.2 矿床地质
    7.3 结果
    7.4 讨论
        7.4.1 硫同位素对铅锌矿化硫源的指示
        7.4.2 铅同位素对铅锌矿化金属来源的指示
        7.4.3 流体包裹体对铅锌矿化流体来源的指示
    7.5 小结
第八章 湘东南与岩浆活动有关的Pb-Zn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8.1 研究对象
        8.1.1 清水塘与康家湾矿床
        8.1.2 水口山、宝山及铜山岭矿床
        8.1.3 黄沙坪矿床
    8.2 结果与讨论
        8.2.1 与铅锌矿化有关岩浆岩的成岩过程
        8.2.2 铅锌矿床的硫同位素及硫来源
        8.2.3 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及成矿金属来源
        8.2.4 C-H-O同位素及成矿流体的来源
    8.3 小结
第九章 湘东南花岗岩类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指示意义
    9.1 前言
    9.2 代表性矿床及花岗岩类的地质特征
        9.2.1 锡田钨-锡矿床和新田岭白钨矿矿床
        9.2.2 芙蓉和荷花坪锡矿床
    9.3 分析结果
    9.4 讨论
        9.4.1 氧化还原条件
        9.4.2 磷灰石Sr同位素
        9.4.3 岩浆中流体特征及其来源
        9.4.4 区域成矿作用与构造背景
    9.5 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
致谢
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附表

(7)江西龙南东坑盆地余田群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格局与演化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岩浆活动
    1.4 区域断裂
2 盆地特征与岩石地层单位
    2.1 盆地特征
    2.2 实测剖面图
    2.3 地层接触关系
    2.4 地层单位归属
3 岩石矿物学特征
    3.1 岩相学特征
    3.2 单斜辉石系列划分
    3.3 单斜辉石形成环境及分类
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系列类型划分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4.4 微量元素特征
    4.5 同位素特征
5 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5.1 地壳混染
    5.2 源区性质
    5.3 构造环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湘南宁远一带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复理石建造的发现[J]. 关尹文,胡火炎,李浩鸣,潘传楚,王伏泉,龙淑珍. 沉积学报, 1983(04)
  • [2]活动区沉积建造特征[J]. 关尹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4(02)
  • [3]湘南晚泥盆世佘田桥期碳酸盐碎屑流沉积[J]. 蒋德和. 岩相古地理, 1989(06)
  • [4]湘中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D]. 梁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0)
  • [5]湘南含钨和含锡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作用 ——以王仙岭和新田岭为例[D]. 章荣清. 南京大学, 2015(05)
  • [6]湘东南中生代花岗岩与多金属矿床成因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D]. 丁腾. 南京大学, 2016(04)
  • [7]江西龙南东坑盆地余田群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性质分析[D]. 张婧妍.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2)

标签:;  ;  

湘南宁远地区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复理石组的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