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硼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车升国[1](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邹娟[2](2010)在《冬油菜施肥效果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饲用蛋白源作物和养地作物,也是理想的生物能源作物。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主要产区,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冬油菜生产区域,其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油菜面积的80%、全球的20%。过去的50年间,长江流域油菜籽单产水平增加了3倍以上,施肥对油菜籽产量增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明确油菜施肥产量、品质及经济效应对于保障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开展,大量的农田土壤被送进化验室测试分析,可根据土壤养分的测试结果来进行测土施肥,而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确定是测土施肥技术的核心。由于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及土壤测试方法的改进,当前迫切需要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和更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本研究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从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全面揭示了氮磷钾硼肥施用对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影响;分析评价了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平衡现状;初步建立和更新了油菜养分需求规律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数据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用常规法、ASI法及M3法测定长江流域10个油菜主产省(市)的272个土壤样品,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测试值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应的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对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油菜种植土壤养分不平衡,不同区域养分含量的变异较大。对3种方法土壤养分测定值的两两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H、有效P、K、Ca、Mg、S、Fe、Mn、Cu、Zn的常规法测定值与ASI法测定值达到极显着正相关;有效P、K、Ca、Mg、S和Fe的常规法与M3法测定值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有效P、K、Ca、Mg、S、Fe、Cu和Zn的ASI法与M3法测定值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综合常规法、ASI法及M3法的测定结果及相应分级指标,表明长江流域油菜种植区土壤有机质、N、P、K及B含量大部分处于缺乏或中等水平,而Ca、Mg、Fe、Mn、Cu含量则相对丰富,S和Zn可能成为油菜生产中土壤养分潜在缺乏因子。(2)长江流域冬油菜施用氮磷钾硼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氮磷钾硼肥配合处理(NPKB)平均产量为2654 kg/hm2,与PKB (-N)、NKB (-P)、NPB (-K)及NPK (-B)处理相比,平均每公顷增收油菜籽1133、568、307和324 kg;施用磷、钾及硼肥的增产幅度随土壤有效磷、钾及硼含量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扣除肥料成本后,施用NPKB效益达到7439元/hm2,与—N、—P、—K和—B处理相比,每公顷经济效益分别增加3067、1589、620和1028元,其中施用氮、磷、钾肥产投比>2.0的试验点分别占总数的89%、78%和57%,结果表明氮磷钾硼配合施用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3)合理施肥能改善油菜籽品质。氮、磷、钾和硼肥施用对油菜籽的品质效应在不同试验点表现不尽相同,其总体趋势是:施用氮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降低油分含量;施磷、钾或硼肥有提高油菜籽含油量而降低蛋白质含量的趋势;施肥对油菜籽硫甙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油菜籽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千粒重显着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施氮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磷、钾和硼肥能减少因施氮引起的油分损失。(4)油菜地上部N、K、Ca、Mg、Fe、Mn、Cu和Zn养分含量随生育期推进总体呈现降低趋势,P、S和B含量呈“M”型变化趋势;籽粒是N、P2O5、MgO、Mn、Cu和Zn的累积中心,而茎秆和角壳则是K2O、CaO、S、Fe及B的累积中心。籽粒中养分含量受施肥的影响相对较小,而茎秆和角壳养分含量受施肥的影响较大;当油菜植株缺乏某一营养元素时,相应养分优先分配于籽粒中;冬油菜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QUEFTS的系数aN=13.3,dN=28.5,aP=30.7,dP=85.1,aK=8.7,dK=28.3。每生产100kg油菜籽养分的需求量平均为N 4.7~5.5 kg、P2O51.9~2.7 kg、K2O6.8~8.7kg、CaO 6.2~6.4 kg、MgO 1.4~2.0 kg、S1.8~1.9 kg, Fe31.8~47.0 g、Mn 7.2~8.3g、Cu 0.9~1.0g、Zn 6.4~7.7g和B 4.4~5.4g,N:P205:K20=1:0.5~0.6:1.6~1.8。不同品种、不同施肥措施、不同产量水平时百千克籽粒氮磷钾需求量有差异,优质高产油菜对磷、钾的吸收量较大。(5)试验条件下,油菜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6.2 kg/kg N、6.3 kg/kg P2O5和2.6kg/kg K2O,表观利用率为N 34.2%、P2O517.2%和K2O36.9%,生理利用率为18.5kg/kg N、35.5 kg/kg P2O5和9.2 kg/kg K2O,氮磷钾肥对油菜籽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8%、21.0%和11.4%。与氮磷钾硼配施处理相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油菜籽产量及肥料利用率明显偏低,氮素农学效率、表观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为4.1kg/kg、23.1%和17.6%,说明氮磷钾硼配合施用技术能同时提高油菜籽产量和肥料利用率。(6)长江流域油菜田养分收支平衡的整体状况是,氮、磷盈余,钾亏缺。当肥料用量分别为180kgN/hm2,90kgP2O5/hm2,120kgK2O/hm2和7.5 kg/hm2硼砂时,施肥处理土壤养分平衡状况表现为氮、磷素有不同程度的盈余,氮、磷、钾及硼配合施用有利于降低氮、磷过量带来的环境风险;钾素处于亏缺状态,需通过增加无机、有机钾源来调节土壤钾素平衡,以实现油菜优质、高产和稳产。(7)根据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相应不施肥区相对产量的关系,建立基于常规法、ASI法及M3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以相对产量<60%,60~75%,75~90%,90-95%和>95%为标准,分别将土壤有效磷、钾和硼分成“严重缺乏”、“缺乏”、“轻度缺乏”、“适宜”和“丰富”5级。土壤有效磷的5级指标分别为,常规法:<6.0、6.0~12.0、12.0~25.0、25.0~30.0和>30.0mg P/kg; ASI法:<5.5、5.5~12.5、12.5~28.5、28.5~38.0和>38.0mg P/L;M3法:<8.0、8.0~23.5、23.5~70.0、70.0~100.0和>100.0mgP/kg。土壤有效钾“缺乏”、“轻度缺乏”、“适宜”和“丰富”的指标分别为,常规法:<60、60~135、135~180和>180mg K/kg; ASI法:<30、30~75、75~100和>100 mg K/L;M3法:<50、50~135、135~185和>185mgk/kg.土壤有效硼“缺乏”、“轻度缺乏”、“适宜”和“丰富”的指标分别为,常规法:<0.2、0.2~0.6、0.6~0.8和>0.8 mg B/kg;ASI法:<0.25、0.25~1.0、1.0~1.5和>1.5 mg B/L。本研究结果显示—N处理籽粒相对产量与土壤氮素测定值关系不明显,而—P、—K和—B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效硼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据此建立的基于常规法、ASI法和M3法的土壤有效磷、钾及硼丰缺指标可以用来指导长江流域油菜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杨美[3](2006)在《硼钼锌营养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甘蓝型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硼(B)、钼(Mo)、锌(Zn)及其互作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同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硼水平对两个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 在本小区试验条件下单施B显着增加油菜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单施Mo增加每株角果数,而单施Zn降低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籽粒产量。BMoZn三者配施对增加籽粒产量最为有利,比对照增加68.0%。B、Mo、Zn两两配合以BMo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加66.8%,MoZn的增产效果较差。B×Mo×Zn和Mo×Zn有极显着的交互作用,而B×Mo和B×Zn没有交互作用。说明在本试验中B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与Mo、Zn配施时B掩盖了Mo、Zn的作用。 2 油菜主花序籽粒的发育表现为籽粒干重先迅速增重后少量降低,而角果皮干重先增加后快速降低。含硼处理籽粒干重的累积速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而其角果皮在前期累积多,后期快速降低,从而导致上述施硼处理显着提高籽粒产量的结果。说明施B有助于角果皮的营养物质及时向籽粒转移,从而促进籽粒的发育。 3 B、Mo、Zn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主花序籽粒的含油量,降低硫苷含量。单施B降低蛋白质含量,而单施Mo、Zn增加蛋白质含量。B与Mo、Zn配施时蛋白质下降不显着,而MoZn显着增加蛋白质含量。B、Mo、Zn配施对含油量和蛋白质有交互作用。单施B增加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亚麻酸和芥酸含量,而单施Mo和Zn影响不显着,B、Mo、Zn配施的效应主要取决于三者的平衡作用。其中BMoZn的含油量显着高于对照,而蛋白质、硫苷和芥酸显着低于对照,而且该处理的油酸最高,亚油酸和亚麻酸最低,说明BMoZn三种微肥配施最有利于油菜品质的改善。 4 随着种子发育的进行,主花序籽粒含油量在花后迅速增加,43天达到最高;蛋白质一直缓慢增加,最终趋于稳定;而硫苷含量迅速下降并达到稳定。油酸在28天之前迅速升高,后期稳定增加;亚油酸、亚麻酸变化趋势与油酸相反;芥酸一直缓慢下降。B、Mo、Zn对品质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与最终品质的结果基本一致。 5 施用B、Mo、Zn增加苗期和盛花期地上部B、Mo、Zn元素的含量,缺B、Mo、Zn降低B、Mo、Zn的含量,进而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6 通过研究不同硼水平对两油菜品种(华双4号和中油821)籽粒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在硼用量为0.3-2.5mg/kg的范围内,两品种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随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也随之增加。当硼用量达到5.0mg/kg时,对油菜造成了毒害,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降低,籽粒产量下降。两品种在缺硼和硼过量时的减产程度不同,华双4号对缺硼的反应较中油821敏感。 7 在适宜硼范围内,随着硼浓度增加两个油菜品种的含油量和油酸含量增加,而蛋白质、硫苷、芥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降低,油菜品质较好。当硼浓度达到
陈芳[4](2019)在《不同氮肥施用次数与缓释肥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化学氮肥施用过量,氮肥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根据油菜氮素吸收规律,采用适宜的基追比与合适的追肥时间,具有减少肥料投入,提高产量的作用。缓释肥采用包膜技术,炭基肥利用生物炭多孔结构保肥保水,两种肥料均有一次施肥达到多次施肥的效果;长期施用炭基缓释肥则有利用于废弃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供植株有机养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多重作用。本研究采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的早熟品种圣光127和中熟品种华油杂9号进行盆栽和大田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氮肥基追比例(基追肥比例分别为10:0:0:0、5:0:5:0、5:0:2:3、3:2:2:3)和追肥次数(1次、2次、3次、4次)、化学缓释肥(简称化缓肥)及炭基缓释肥(简称炭基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育进程、个体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该研究在减氮增效、改善农田环境及可持续农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化缓肥、炭基肥和分次施肥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化缓肥和炭基肥能够显着推进油菜生育进程,分次施肥能够显着延长油菜全生育期。化缓肥和炭基肥较一次施肥全生育期缩短1-4、3-10天,而分次施肥延长油菜全生育期2-17天。2.化缓肥、炭基肥和分次施肥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化缓肥和炭基肥较一次施肥株高显着增加3-6.25cm、3.5-9.0cm,根颈粗显着增加0.32-0.55mm、0.11-0.41mm,主茎出叶总数显着多2.25-3.25、1.17-2.25叶,主茎绿叶数显着多1.66-2.75、0.66-1.25叶,油菜叶面积显着增加117.2-455.4、310-560cm2/株。分次施肥较一次施肥株高显着降低4.75-17.98cm,根颈粗显着减少0.84-2.69mm,总叶数显着多1-4.25叶,单株绿叶数显着多1.75-3.75叶,单株叶面积显着减少405.5-673.3cm2/株。3.化缓肥、炭基肥和分次施肥对油菜干物质的影响化缓肥和炭基肥能够显着较一次施肥能够显着提高油菜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化缓肥、炭基肥茎干重分别较一次施肥多3.11-3.77g/株、0.54-0.66g/株,结实器官分别重0.55-10.86g/株、10.19-14.91g/株,地上部总干重分别多1.39-12.60g/株、2.56-6.57g/株。分次施肥茎干重较一次施肥低0.88-6.82g/株,结实器官多6.43-10.68g/株,地上部总干重降低4.03-14.01g/株。4.化缓肥和分次施肥对油菜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化缓肥能够显着提高油菜的氮素利用率。化缓肥与一次施肥相比,氮农学利用率提高1.59-1.65kg/kg、氮偏生产力提高1.60-1.64kg/kg、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21.06-23.8个百分点、氮素收获指数提高1-4.73个百分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提高0.50-1.25kg/kg,氮素生理效率提高2.50-3.11kg/kg,比叶面积多50-100mm2/g花期净光合提高4.67μmolCO2m-2s-1,大田油菜叶面积指数提高0.5-1.16,提高幅度达12.56%。分次施肥较一次施肥能够显着提高氮素利用率。分次施肥与一次施肥相比,氮农学利用率显着提高1.57-2.25kg/kg、氮偏生产力提高1.24-1.57kg/kg、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3.73-14.33个百分点、氮素收获指数提高1.54-1.68个百分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提高2.34-3.09kg/kg,氮素生理效率提高0.66-4.74kg/kg;花后比叶面积增加300mm2/g,花期净光合增强4.37μmolCO2m-2s-1,叶面积指数幅度提高17.49-30.80%,显着提高花后生理活力,有利于花后产量形成。5.化缓肥、炭基肥和分次施肥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影响化缓肥、炭基肥较一次施肥主花序长度显着增加1.90-3.80、0.32-0.8cm,一次分枝显着增加1-2、0.4-0.7个,二次分枝显着增加0.3-0.6、0.4-0.5个,单株角果数显着增加21-28、26.8-45.33个;化缓肥与一次施肥千粒重差异不显着,炭基肥较一次施肥的千粒重增加0.2-0.23g。分次施肥较一次施肥增加单株角果22-64个,千粒重增加0.17-0.31g。化缓肥较一次施肥单株生物产量显着增1.05-10.62g,单株生物量提高了2.6%-21.89%;单株经济产量显着增加2.0-5.21g,提高了23.80%-29.28%。炭基肥较一次施肥单株生物产量显着增加3.34-20.58g,提高了8.31%-42.42%;单株经济产量增加2.49-5.93g,提高了36.46%-44.32%。分次施肥单株生物产量显着减少了8.55-24.60g,降低了15.05%-36.89%;单株经济产量显着增加1.67-6.87g,提高了24.45%-33.58%。6.化缓肥、炭基肥和分次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化缓肥与一次施肥相比,土壤铵氮含量显着降低0.12mg/kg,硝态氮含量显着增加4.49mg/kg,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着增加2.44mg/kg、10.29 mg/kg,EC值显着增加0.67。炭基肥与一次施肥相比,土壤铵氮含量显着增加0.25 mg/kg,硝态氮显着增加5.46 mg/kg,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着增加4.48mg/kg、20.58mg/kg,EC值显着增加0.99。分次施肥较一次施肥土壤铵氮显着提高0.14-0.45mg/kg,硝态氮含量显着增加3.41-9.43mg/kg,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显着增加1.99、20.14mg/kg,EC值显着增加0.47-0.77。
刘红恩[5](2009)在《甘蓝型油菜钼磷营养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钼磷营养关系是植物营养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关于植物钼磷营养的研究尚未有明确的结论。甘蓝型油菜是长江流域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其对钼、磷缺乏均比较敏感,而其主要种植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普遍缺钼缺磷。关于甘蓝型油菜钼磷营养关系的系统研究尚鲜见报道。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钼磷营养关系和油菜钼营养特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土培和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系统研究了甘蓝型油菜钼磷营养互作效应,并初步分析了钼磷营养互作效应产生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干物质的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和施磷均极显着增加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且两者对苗期干物质累积具有极显着的协同效应,苗期是甘蓝型油菜的缺钼敏感期。不论施钼与否,施磷均增加籽粒产量,而仅当与磷肥配合施用时,钼肥才能提高籽粒产量,钼肥、磷肥对油菜籽粒产量亦存在协同效应。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和累积速率、株高和株高增速、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及收获指数的最高值均出现在钼肥和磷肥配合施用的处理。此外,磷肥主要通过增加分枝数和角果数来提高籽粒产量,而钼肥则主要通过增加角果数、提高千粒重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2.研究了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增加油菜籽粒含油量、油的产量及油酸、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却降低籽粒蛋白质、硫甙及亚麻酸和硬脂酸等人体非必需脂肪酸组分的含量,改善油菜脂肪酸的组成。施磷则提高籽粒油的产量,增加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组分的含量,而降低芥酸、硫甙及二十碳烯酸等非必需氨基酸组分的含量,且磷肥和钼肥配合施用对提高籽粒油的产量和油酸含量、降低芥酸含量存在协同效应。钼磷配施对油菜籽粒总氨基酸组分中的蛋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和酪氨酸这7种组分影响较大。施钼对各氨基酸组分含量及比例的影响受磷水平的影响:配合施用0.20 g P2O5 kg-1磷肥时,施钼提高了人体必需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及其占总氨基酸的百分比,提高了油菜籽粒的营养价值,改善了籽粒品质。3.研究了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苗期光合特性及一些氮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和施磷均增加油菜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及地上部干物质重,两者配合施用存在协同效应,磷肥的施用促进了钼肥肥效的发挥。钼肥和磷肥提高油菜光合速率的机制有所不同:钼肥主要通过提高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而磷肥则通过增加气孔导度。施钼和施磷均降低油菜叶片硝态氮含量,两者存在显着的协同效应。施钼能够提高油菜叶片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但在较高的磷肥水平下,施钼则降低油菜游离氨基酸含量。此外,钼肥对油菜苗期地上部总氨基酸各组分含量及比例的效应也受磷肥水平的影响,钼磷配合施用对胱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等几种组分影响较大。同时,施钼提高亲水氨基酸含量及比例,降低疏水氨基酸的比例,增强细胞对水的束缚力,利于植物细胞抗寒及抗旱力的形成。4.采用土培和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钼磷水平对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钼、磷和其他养分吸收累积及成熟期各器官中钼、磷和其他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提高油菜花期Mo含量,且钼、磷对提高苗期和花期Mo含量存在协同效应。施磷增加苗期、花期和成熟期Mo累积量,且钼、磷对苗期和成熟期Mo累积量也具有协同效应。施磷降低籽粒Mo含量,抑制Mo从茎叶向角果、角果向籽粒的迁移。施磷增加茎叶、角果和整株Mo累积量,降低籽粒Mo累积量,且钼、磷对角果和整株Mo累积量存在协同效应,对籽粒Mo累积量存在拮抗效应。施磷降低Mo在角果、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抑制Mo从非生殖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迁移,尤其籽粒中,且在缺钼下表现更加明显。缺钼状况下,Mo主要累积在根、茎叶等非生殖器官中,施钼则促进Mo由非生殖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移;施钼提高苔期P含量,增加苗期、苔期和成熟期P累积量,且钼、磷对苔期地上部P含量、苗期和苔期P累积量均存在协同效应。施钼对成熟期油菜各器官P含量无显着影响,却增加籽粒P累积量,且钼、磷对籽粒P累积量具有协同效应。施钼增加籽粒中P的分配比例,降低角果中P分配比例,促进角果中的P素向籽粒的转移;水培试验表明,磷增加地上部而降低地下部Mo含量和累积量,促进Mo从根部向地上部迁移。当配合供应磷营养时,适宜浓度的钼能够提高根部P含量及地上部和根部P累积量,并促进P素向根部分布;施磷和施钼对油菜体内N、K、Ca、Mg、B、Fe、Mn、Cu和Zn等的元素含量、累积量及迁移、分配均有影响,既有协同效应也有拮抗效应,且各生育期和各器官都有所不同。5.采用土壤模拟培养和根箱种植油菜的方式,研究了不同钼磷水平对甘蓝型油菜根-土界面钼、磷两种元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钼有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的趋势,且与施磷与否、培养天数有关。同时,施钼对土壤pH也具有一定影响,且与施磷与否和培养天数有关。培养40天时,施钼有提高土壤APase活性的趋势,这些都是施钼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的可能原因。施磷有降低土壤本底钼的有效性的趋势,却又增加外源钼的有效性的趋势,施磷对土壤pH的影响与施钼与否、培养天数都有关系;施钼和施磷均促进根箱油菜的生长及钼、磷的累积量,且钼、磷之间存在协同效应。施磷提高钼肥的有效性,促进钼由非根际区域向根际的迁移,使其更易被油菜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增加油菜对钼的吸收。施钼则促进了土壤中活性有机磷(NaHCO3-Po)向活性无机磷(NaHCO3-Pi)的转化,并促进非根际土壤中活性无机磷(NaHCO3-Pi)向根际的迁移,并使H2O-Pi活性无机磷组分含量下降,H2O-Pi和NaHCO3-Pi是油菜吸收利用最有效的磷素形态。同时,施钼对土壤潜在活性有机磷组分(NaOH-Po)和HCl-Pi(Ca-Pi)的影响受施磷与否的影响:不施磷时,施钼有促进潜在活性有机磷分解和提高Ca-Pi的趋势,而在施磷时,施钼却有促进潜在活性有机磷累积和降低Ca-Pi的趋势。同时,施钼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磷的抑制效应可能与钼对土壤APase的促进效应有关。6.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根系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0.01 mg L-1的钼增加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和根体积,高钼浓度下,则有抑制效应。0.01 mg L-1的钼也有增加油菜根长的趋势,且配合较高的磷水平表现更加明显。此外,钼具有提高根冠比的趋势。0.01 mg L-1的钼增加根系总吸收和活跃吸收面积,且较高的磷水平有助于发挥钼对活跃吸收面积的促进效应。钼也具有增加活跃吸收面积百分比、降低比表面积的趋势,暗示钼通过提高根系单位吸收面积上磷的吸收能力的途径来提高植株对磷的吸收。钼增加了根系ATPase活性,改善了根系的能量状况,却降低了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从侧面反映钼提高磷的吸收、改善植株磷营养状况。7.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根系磷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及磷转运子表达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钼浓度均能够降低根系的Km和Cmin,优化根系磷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增强根系与磷酸根离子的亲和力和对外界低磷胁迫的忍耐能力,提高根系对磷的吸收能力。在低磷条件下,施钼显着降低油菜根系Pht1;1和Pht1;4的表达量,且Pht1;1下降幅度更大。同时,不论施磷与否,施钼均显着降低根系Pht2;1表达量且有降低根系Pho1表达量的趋势。配合施磷时,施钼也显着降低根系Pht3和Pht5的表达量。说明,Pht1;1、Pht1;4、Pht2;1、Pht3和Pht5磷转运子的表达也到受缺钼的强烈诱导,推测植物能够通过根系质膜上的磷酸根吸收位点来吸收钼酸根离子。正常磷水平下,施钼则显着提高油菜根系Pht1;1的表达量,对Pht1;4的表达量却无明显影响。说明,在正常磷水平下,Pht1;1是油菜根系磷转运子的主要表达形式,施钼主要通过增强Pht1;1的表达来提高油菜根系对磷的吸收能力。8.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体内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转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钼提高甘蓝型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APase活性,且钼对APase活性的效应还受磷水平的影响。低磷和30 mg L-1磷水平下,钼提高地上部和地下部无机磷的含量,而在90 mg L-1磷水平下,钼则降低地上部和地下部无机磷含量。低磷条件下,随着钼水平的增加,地下部不溶性有机磷的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30和90 mg L-1磷水平下,钼则有降低地下部不溶性有机磷含量的趋势。钼增加地上部和地下部无机磷、可溶性磷占总磷含量的百分比,使磷素在植株体内的迁移能力增强、磷素的再利用能力提高。9.总结提出施钼增强油菜植株对磷的吸收能力的可能机制:施钼影响土壤pH、APase活性和根际、非根际土壤磷形态的转化,提高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施钼增加根长、根体积、吸收面积和根冠比,改善根系形态特征;施钼提高ATPase活性,改善根系能量状况。施钼改善根系磷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并增强根系磷转运子的表达,增强根系磷的吸收能力;施钼增加油菜体内APase活性,增加无机磷含量而降低不溶性有机磷含量,提高无机磷和可溶性磷比例,增强磷素的迁移和再利用能力。
张子龙[6](2007)在《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重要的食用油源和蛋白质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子种皮薄,种子含油量普遍高于黑、褐籽,而且油无色素,少杂质,清澈透明;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低,饲料利用价值高。因此,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及其相应的品种选育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都把甘蓝型黄籽油菜作为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先后有一批黄籽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对于甘蓝型黄籽油菜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黄籽的解剖学、遗传规律、种皮生理生化特性、品质特性以及种子生理特性等方面,对于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调控规律等方面涉及甚少。本研究以甘蓝型黄、黑籽油菜4对近等基因系(L1,L2、L3,L4、L5,L6和L7,L8)为材料,对比研究了黄籽油菜和黑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及养分效率差异,探讨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生理机制。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又以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渝黄2号”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硼肥五因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和品质的调控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生育时期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植株的含氮量和含磷量均以苗期最高,以后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苗期和越冬期黄籽油菜的含氮量较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低,但蕾薹期直至开花期和成熟期,黄籽油菜的全株含氮量都高于相应的黑籽油菜。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磷量高于黑籽1%~12%。钾主要分布在果皮中,在籽粒中的含量很低。开花期黄籽油菜的含硼量较低,但在成熟期黄籽油菜累积在茎中的硼开始向籽粒中运输,且黄籽的运输强度大于黑籽,成熟期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硼量与黑籽相当,有的甚至高于黑籽。黄籽油菜氮、磷、钾素的累积量均高于黑籽油菜,且籽粒中氮、磷的比例高于黑籽。2.养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后油菜籽粒中的氮、磷含量变化不显着,但硼的含量大幅下降,黄籽油菜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的降低幅度高于黑籽。低磷胁迫下黄籽油菜茎和籽粒中含磷量的下降幅度大于黑籽,而果皮中含磷量的降幅小于黑籽。黄籽油菜磷素、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均小于相应的黑籽。低硼胁迫下黑籽油菜钾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大于黄籽,说明黑籽的钾素积累量更易受低硼胁迫的影响。低硼胁迫后油菜植株茎和果皮中氮素的分配比例下降,而籽粒中的比例上升,且黑籽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黄籽的,表明低硼胁迫下黑籽中氮素的运转能力更强。3.运用Lynch对养分效率的评价方式分别对供试油菜的氮、磷、硼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L1和L8属于氮低效不敏感型,L2属于氮高效不敏感型,L7属于氮低效敏感型。黄籽基因型L1、L3和L5为磷高效敏感类型,而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磷低效不敏感类型。L3和L5为硼高效敏感类型,L1为硼低效敏感类型,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硼低效不敏感类型。研究发现,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均与产量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贡献更大。低磷胁迫条件下,磷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但正常供磷时,磷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硼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硼素利用效率,硼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比较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氮、磷和硼素的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黄籽油菜的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高于黑籽,而土壤氮素依存率显着低于黑籽。供试黄籽油菜的磷素偏生产力、平均硼素生理利用率、硼素偏生产力和土壤硼素依存率均高于黑籽的。4.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糖高氮低”是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一个重要的生理特性。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是黄籽油菜含糖量高,含氮量低。越冬期黄籽油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低于黑籽油菜,且硝酸还原酶活性在黄、黑籽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高于黑籽,但LAI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却显着低于黑籽。10叶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在黄、黑籽间无太大差异,但在10叶期到越冬期之间,黄籽的干物质积累显着低于黑籽。越冬期以后黄籽油菜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超过对应的黑籽油菜,到成熟期黄籽的单株干物重明显高于黑籽,且黄籽籽粒占干物重的比例显着高于黑籽的。5.以黑籽油菜为对照,研究甘蓝型黄籽油菜角果的生长特性及角果发育期间的生理代谢特点,结果表明,角果长在花后17天左右基本定型,而角果平均宽和表面积在花后24天左右才定型,以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角果的长和宽会略有下降,黄、黑籽油菜角果的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但供试黄籽油菜角果的平均长度和表面积均显着大于黑籽的,角果的平均宽在黄、黑籽之间无显着差异。黄籽油菜角果干物质最大积累强度(快速积累期)大于(长于)黑籽,而且黄籽油菜的果皮输出能力也比黑籽强。黄籽油菜花后各时期的LAI均显着高于相应的黑籽,黄籽油菜初花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角果成熟期的PAI以及角果的光合色素含量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黑籽。黄、黑籽油菜角果的光合速率在角果发育的初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但在花后17~31天左右,黄籽角果的光合速率显着高于黑籽的。黄籽油菜果皮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活性以及果皮的SPS、GS活性均比黑籽的高,表明黄籽果皮中可以合成更多的蔗糖,可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且角果有更强的氮素同化能力。黄籽油菜籽粒的SS活性高于黑籽,说明其“库”器官中蔗糖供应充足,蔗糖降解代谢旺盛,为籽粒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在角果的发育进程中,尤其是从花后17天左右开始,油菜角果果皮的CAT和SOD活性在逐渐下降,而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但黄籽果皮的CAT和SOD活性都高于相应的黑籽,且黄籽这两种酶的下降较黑籽慢,此外,黄籽果皮的MDA含量也低于相应的黑籽,表明黄籽油菜果皮的衰老比相应的黑籽慢。6.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表明,黄籽油菜主花序籽粒产量及角果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油菜的,而主花序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在黄、黑籽之间差异不大。黄籽油菜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千粒体积和角果表面积以及二次分枝籽粒产量和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农艺性状主要是一次分枝起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有效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而影响黑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是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株高和有效一次分枝数,其次是主花序角果表面积。7.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黑籽油菜的油分积累趋势基本一致,但从花后24天起,黄籽的含油量显着比相应的黑籽高,至成熟期黄籽的含油量平均比黑籽高3个百分点。各供试基因型油菜种子油分的最大积累强度都出现在花后30天左右,但黄籽油菜的油分最大积累强度大于黑籽的。棕榈酸含量在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油酸含量在开花至花后31天上升很快,之后迅速下降;亚油酸的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亚麻酸含量在17~31天呈下降趋势,以后维持在11%左右的水平;花生烯酸含量在花后17天时仅有1%左右,之后迅速上升,花后45天基本稳定在10%左右,直至成熟;芥酸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开花24天以后上升极快,成熟时达最大值。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趋势在黄、黑籽之间基本相似,但黄籽油菜的亚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黑籽高,而芥酸含量则较黑籽低,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8.油菜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但它们与芥酸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对黑籽油菜而言,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这三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但与花生烯酸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对于黄籽油菜而言,这三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呈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花生烯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黑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芥酸之间分别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和正相关,但黄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和芥酸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此外,花生烯酸与芥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在黄、黑籽之间也恰好相反。此外,对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于品质性状中的花生烯酸、芥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角果农艺性状中的角果长、每角粒数、角果表面积、果喙长的相关引起的。成熟期种子的含油量与终花期果皮中的光合色素含量之间有显着正相关,与籽粒中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9.研究养分胁迫条件下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及黄、黑籽油菜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低氮胁迫下,种子含油量上升幅度小,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较大,低氮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更大。无论低氮胁迫与否,供试基因型L1、L7和L8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都较高,而L2的一直较低。氮素对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有显着影响,低氮胁迫处理后黄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不变或者略有增加,而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但对低硼胁迫更为敏感。无论磷、硼胁迫与否,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均显着高于黑籽的。磷素、硼素及其互作只对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而对棕榈酸、油酸和芥酸的影响不显着。低硼处理使供试黄籽油菜棕榈酸含量提高,而使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降低。10.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主序、分枝农艺性状及最终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水平下,主花序有效长主要受密度、氮素的影响,且氮、硼互作对其有一定影响。主花序的籽粒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密度、磷、钾和硼素对其无明显影响。主花序角果形态指标对密度和氮、磷素较为敏感,而钾素和硼素对角果的形态指标影响不大。主花序角果PPA与密度及施肥有一定关系,尤其与氮素的关系密切,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PPA也有一定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效应。对主花序角果SNPA影响最大的是硼素,氮素和磷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SNPA也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主花序群体产量,而密度过大之后,由于个体生长条件变差,因此也会进而影响主花序的群体产量。在本试验水平下,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体积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素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硼素互作均对一次分枝籽粒体积有显着影响,且均呈协同正向互作。磷素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钾素,随二者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密度和钾素的互作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也有极显着影响,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主要受氮素的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也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磷互作以及氮硼互作对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都有显着影响,且都呈等量促进,差量抑制的正向互作效应。密度与一次分枝角果长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角果长逐渐变小。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一次分枝角果长也有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钾素对一次分枝角果长的影响也不相同,可能表现为正效应,也可能表现为负效应。密度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正效应,氮素与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之间呈抛物线关系。氮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极显着负效应,密度和磷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正效应,而钾素和硼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无显着影响。氮素与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硼素和密度对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有负效应。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密度,其次为氮素。密度与氮素之间互作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也有影响。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呈极显着上升的趋势,钾素与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硼素互作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也有影响,硼素的施用必须视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高密度下配施较多的硼素才能保证获得高的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而言,磷素和钾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互作,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是等量促进的关系。氮素对单株有效二次分枝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而对群体有效二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氮素和磷素与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的关系密切。在本试验条件下,要保证“渝黄2号”籽粒产量在2178.06 kg/hm2以上,密度的取值范围是11.66~11.99万株/hm2,肥料的优化方案为:施N 201.60~211.58 kg/hm2,施P2O5 115.20~124.80kg/hm2,施K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49~1.61 kg/hm2。供试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和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以及对群体干物重的影响基本一致,各供试因素主要是影响了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进而间接对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重产生影响。11.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含油量、产油量、脂肪酸组成及籽粒中色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供试因素中对含油量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无论是主花序种子含油量还是一次分枝种子含油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但氮素与主花序胚含油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氮素互作、密度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钾素互作都会对主花序胚含油量产生显着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保证“渝黄2号”种子产油量在940.80 kg/hm2以上的最优栽培措施是:密度取11.82~12.15万株/hm2,施N 197.10~207.53 kg/hm2,施P2O5 115.08~124.92 kg/hm2,施K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51~1.63 kg/hm2。供试因素对产油量和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相似,说明高的产油量必须以高的籽粒产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增加硼素施用量来实现增加产油量的目的。本试验设计水平下,硼素与棕榈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随着硼素施用量的增加,棕榈酸含量表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最大值→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5个供试因素中对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磷素,磷素与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对亚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钾素,钾素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氮素和磷素对亚麻酸含量影响较大,二者与亚麻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对于亚麻酸含量有等量抑制,差量促进的作用。磷素与硼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磷素对花生烯酸含量影响较大,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花生烯酸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芥酸含量高低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氮素对籽粒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大,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氮素和硼素对籽粒叶绿素b含量影响较大。各试验因素对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效应,表明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很可能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张舒玄,聂欣,杜鹃,赵荷娟,王琳,王东升,胡锋,李辉信,焦加国[7](2017)在《不同微量元素叶面肥对草莓育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将硼、钼和铁等微量元素复配成单一或复合叶面微肥,应用于草莓育苗,通过分析草莓生长情况,以确定硼、钼和铁肥的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单施硼、钼、铁肥及配施叶面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草莓繁苗数、母株的株高、净光合速率以及母株和子苗的叶面积、SPAD值和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其中硼、钼对繁苗数、叶面积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铁对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总体来看,随着铁浓度的增加,其对母株叶面积、SPAD值、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子苗的叶面积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但高浓度的硼、钼促进作用则减弱,甚至对繁苗数产生抑制作用;不同微量元素的配施处理中,以硼和钼配施微肥效果最好,显着提高了草莓母株和子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由此,本试验中0.2%硼肥、0.2%钼肥及各浓度的铁肥以及硼、钼配施为草莓育苗微肥的最佳施用方式。
陈震[8](2016)在《茄子优化施肥方案及对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在我国的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是我国内销及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之一。在生产中存在盲目施肥现象,过量施肥不仅会影响茄子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茄子的经济效益,而关于茄子氮磷钾配施及对矿质营养吸收、分配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蛭石培和营养液滴灌方式,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在确定了茄子优质高产优化施肥方案的基础上;以山崎茄子(1978)配方为对照,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茄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茄子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分配规律,为茄子生产中水肥一体化施肥方案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氮、磷、钾施用量为变量因子,茄子产量及品质为目标函数的三元二次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表明,三种元素对茄子产量和品质均有显着影响。对产量的影响以钾肥较大,氮肥次之,磷肥较小;对品质的影响则为钾肥最大,磷肥次之,氮肥较小。氮磷、氮钾、磷钾交互对茄子产量有显着影响,其互作效应较显着的区域为:N 13.7522.00 mmol·L-1、P 1.902.78 mmol·L-1、K 5.2514.00 mmol·L-1。氮钾交互对茄子品质亦有显着影响,且较为显着的区域为:N 16.5022.00 mmol·L-1、K 9.6314.00mmol·L-1。2.本试验条件下,茄子单株产量达3600 g的施肥方案为:氮15.99419.986 mmol·L-1、磷2.2022.619 mmol·L-1、钾9.89312.857 mmol·L-1;品质综合评分达90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氮18.02821.057 mmol·L-1、磷1.8762.587 mmol·L-1、钾10.64513.297 mmol·L-1。进而可得出茄子优质高产的施肥方案为:氮18.02819.986 mmol·L-1、磷2.2022.587mmol·L-1、钾10.64512.857 mmol·L-1;适宜的氮磷钾三元素施用比例为:7.9:1:4.9。3.高产优质施肥配方(T处理)处理下,其植株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CK处理。T处理下,茄子株高和茎粗分别比CK高出11.0%和12.9%;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出10.9%、8.4%和1.5%,果实总干重高出29.5%;叶绿素a、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均显着高于CK,分别高出14.7%、11.5%和133.3%,而叶绿素b和叶绿素a/b无显着差异;净光合速率比CK高出33.4%;ΦPSII和Fv/Fm分别比CK高出39.4%和4.7%;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分别比CK高出85.9%、85.9%、91.3%和72.8%。4.高产优质施肥配方可显着提高茄子品质和产量。除茄子果肉中可溶性糖含量两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外;T处理下,其茄子果肉中Vc、FAA、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茄皮中花青素、总酚、类黄酮含量均显着高于CK。T处理下每667m2茄子产量比CK显着高出22.9%。5.T处理下,茄子植株在幼苗期吸收的氮磷钾量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12%14%,而CK处理除钾吸收量达10%以外,氮、磷的吸收量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而T处理结果期内吸收的氮磷钾量占全生育期的85%88%,CK则占89%96%。不同生育期茄子根茎叶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表现为,钾最高,氮次之,磷较小。T处理下每生产1000g茄子果实,约分别吸收N、P、K元素1.72 g、0.97 g和4.90 g,CK处理下则约分别吸收1.81 g、1.00 g和5.11 g。
许幼生,龙成凤,陈防,陈行春,宁昌会[9](1991)在《硼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 国内外关于钾硼的互作效应对玉米、棉花等作物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多。Woodruff(1987)在玉米试验中发现,当不施硼时,施高量钾比施低量钾减产18.2%。皮美美等(1988)指出,在严重缺硼的土壤上,单施钾肥会加重缺硼,导致棉花减产。但有关钾硼配施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尚少报
兰子汉[10](2018)在《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且能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本研究结合大田生产实际,选取目前海南省主栽芒果品种红金龙为试验对象,通过研究纯硼四个水平(0/株、1.13g/株、2.26g/株、3.39g/株)、纯镁四个水平(Og/株、10g/株、20g/株、30g/株)配施对红金龙芒果叶片营养,果实营养、土壤养分、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对海南省红金龙芒果生产提供参考。本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成花率和挂果率的影响。镁肥施用量与成花率达到显着性相关,硼、镁肥用量与挂果率均呈现正相关,且硼肥与挂果率相关性更大。综合来说,处理E(Mg2B2)的成花率和挂果率最好,I(Mg3B3)处理的效果次之。且施用不同用量的硼、镁肥对成花率和挂果率总体都有促进作用。2.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处理D(Mg2B1)与对照相比增重的效果最明显,但增产的效果却较差;E(Mg2B2)处理的单果重效果仅次于D(Mg2B1)、G(Mg3B1),但是增产效果最好,达到35.68%;效果最差的是处理A(Mg1B1),单果重和产量与对照相比均降低了。综合各处理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以处理E(Mg2B2)的效果最好,处理A(Mg1B1)的效果最差。3.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果实VC含量和外观品质的影响。除了处理A(Mg1B1)、B(Mg1B2)的维生素C含量比CK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要低,其余处理均比CK处理含量高。处理H(Mg3B2)的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效果最差的是处理A(MgiBi)。对果实外观品质影响中,处理G(Mg3B1)的效果最好,处理E(Mg2B2)、D(Mg2B1)其次,中-高用量镁肥,低-中用量硼肥的纵径明显比其他施肥处理要高;对果实横径增加最明显的是处理D(Mg2B1)其次是处理F(Mg2B3),中高水平镁肥对果实横径影响最大,硼肥对果实横径影响较小。4.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固酸比的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在可溶性固形物上,处理F(Mg2B3)的效果最好;效果最差的是处理D(Mg2B1),只提高了 3.48%。在可滴定酸上,处理C(Mg1B3)的降低效果最明.显;降低效果最差的是处理B(Mg1B2),仅降低了 8.33%。在固酸比上,处理I(Mg3B3)的效果最明显;效果最差的是处理B(Mg1B2),降低了 1.85%。综合各处理的影响,处理I(Mg3B3)的效果最好。5.硼、镁肥配施对叶片和果实矿质养分的影响。施用不同用量硼、镁肥均能增加叶片中B、Mg养分,促进果实吸收Mg、B养分,但是当硼、镁肥过量施用时,会抑制果实对其他养分的吸收。并不是土壤中养分含量越高,果实吸收养分的能力就越强。6.推荐施肥量。根据因子评价优良度排序,推荐本研究较佳的施肥配比组合是N(纯量)490g/株+P(P2O5 计)112g/株+K(K2O 计)540g/株+Mg(纯量)20g/株+B(纯量)2.26g/株。
二、硼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硼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2.1.1 研究目标 |
2.1.2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3.1 研究方法 |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
3.1 引言 |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
3.2.1 配方依据 |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
3.5 模型评价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4.1 引言 |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5.1 引言 |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6.1 引言 |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7.1 引言 |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7.5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8.1 引言 |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8.5 小结与讨论 |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9.1 引言 |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9.5 小结与讨论 |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0.1 引言 |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10.5 小结与讨论 |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1.1 引言 |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11.5 小结与讨论 |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主要结论 |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
1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据来源 |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冬油菜施肥效果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油菜生产发展现状 |
1.2 油菜营养与施肥的产量及品质效应 |
1.2.1 油菜营养特点 |
1.2.1.1 氮素营养特点 |
1.2.1.2 磷素营养特点 |
1.2.1.3 钾素营养特点 |
1.2.1.4 硼素营养特点 |
1.2.2 施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1.2.2.1 施氮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1.2.2.2 施磷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1.2.2.3 施钾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1.2.2.4 施硼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1.2.3 施肥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1.2.3.1 施氮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1.2.3.2 施磷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1.2.3.3 施钾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1.2.3.4 施硼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1.3 推荐施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肥料效应函数法 |
1.3.2 测土施肥法 |
1.3.2.1 养分平衡法 |
1.3.2.2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
1.4 我国油菜施肥现状分析 |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意义 |
2.1.1 油菜生产的重要性 |
2.1.2 施肥对油菜生产的意义 |
2.1.3 目前的问题 |
2.2 研究内容 |
2.2.1 长江流域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状况及评价 |
2.2.2 氮磷钾硼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2.2.3 氮磷钾硼肥硼肥对油菜经济效益的影响 |
2.2.4 氮磷钾硼肥硼肥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2.2.5 油菜生产中肥料利用率现状 |
2.2.6 油菜种植中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及评价 |
2.2.7 油菜养分需求规律研究 |
2.2.8 长江流域油菜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
2.2.9 长江流域油菜施肥技术体系的初步构建 |
2.3 技术路线 |
3 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土壤养分状况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3.1.2 测试方法 |
3.1.2.1 常规法 |
3.1.2.2 ASI法 |
3.1.2.3 M3法 |
3.1.3 土壤养分分级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于常规法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
3.2.2 基于ASI法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
3.2.3 基于M3法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
3.2.4 不同方法的土壤养分测试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比较不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值相关性的意义 |
3.3.2 土壤养分分级指标的准确性 |
4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长江流域油菜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4.1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NPKB、FFP及CK处理油菜籽产量的比较 |
4.1.2.2 施用氮磷钾硼肥的增产效应 |
4.1.2.3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对油菜施肥效应的影响 |
4.1.2.4 施用氮磷钾硼肥的经济效益分析 |
4.1.2.5 油菜施肥效果历史演变 |
4.1.3 小结与讨论 |
4.2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数据来源 |
4.2.1.2 测定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油菜籽品质指标状况 |
4.2.2.2 施肥对油菜籽油分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2.3 施肥对油菜籽硫甙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2.2.4 油菜籽经济性状对含油量的影响 |
4.2.3 小结与讨论 |
4.2.3.1 油菜施肥的品质效应 |
4.2.3.2 油菜籽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及籽粒经济性状关系的探讨 |
4.2.3.3 油菜施肥的品质效应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 |
5 油菜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
5.1 优质双低油菜养分吸收动态研究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1.1 试验材料 |
5.1.1.2 测定项目 |
5.1.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2.1 地上部干物质累积变化动态 |
5.1.2.2 养分含量变化动态 |
5.1.2.3 养分积累变化动态 |
5.1.2.4 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累积量 |
5.1.2.5 养分分配及形成单位产量养分需求量 |
5.1.3 小结与讨论 |
5.1.3.1 油菜对养分需求的变化 |
5.1.3.2 养分需求特性在推荐施肥中的应用 |
5.2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油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1.1 试验材料 |
5.2.1.2 测定项目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2.1 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 |
5.2.2.2 对油菜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5.2.2.3 对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
5.2.2.4 对百千克籽粒养分需求量的影响 |
5.2.3 小结与讨论 |
5.3 基于QUEFTS模型的油菜氮磷钾养分需求量研究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1.1 QUEFTS模型概述 |
5.3.1.2 数据来源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2.1 氮磷钾肥施用对油菜养分内部利用率的影响 |
5.3.2.2 QUEFTS模型描述油菜产量与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关系 |
5.3.2.3 一定目标产量时氮磷钾养分需求量 |
5.3.2.4 模型验证 |
5.3.3 小结与讨论 |
6 长江流域油菜肥料利用率现状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计算参数及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油菜肥料利用效率 |
6.2.2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对油菜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6.2.3 习惯施肥与推荐施肥氮磷钾肥利用率 |
6.2.4 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分布 |
6.2.5 不同计算方法肥料表观利用率的差异 |
6.3 小结与讨论 |
7 油菜种植中农田养分收支平衡状况及评价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数据来源 |
7.1.2 计算参数及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农田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 |
7.2.2 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状况的评价 |
7.3 讨论与结论 |
8 长江流域油菜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数据来源 |
8.1.2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确定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 |
8.2.2 土壤有效钾丰缺指标 |
8.2.3 土壤有效硼丰缺指标 |
8.3 小结与讨论 |
9 长江流域冬油菜施肥技术体系的初步构建 |
9.1 肥料推荐用量 |
9.1.1 氮肥用量的确定 |
9.1.2 磷肥用量的确定 |
9.1.3 钾肥用量的确定 |
9.1.4 硼肥用量的确定 |
9.2 长江流域冬油菜施肥指导意见 |
9.2.1 油菜施肥原则 |
9.2.2 油菜施肥建议 |
10 主要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论文特色和创新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硼钼锌营养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油菜生产的概况 |
1.2 油菜籽油脂品质改良的方向 |
1.3 矿质营养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1 氮、磷、钾与油菜产量和品质 |
1.3.2 硫与油菜产量和品质 |
1.3.3 硼、钼、锌与油菜产量和品质 |
1.4 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 |
1.4.1 油菜结实过程中干物质动态变化过程 |
1.4.2 油菜结实过程中品质的动态变化过程 |
1.5 油菜籽粒在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1.5.1 油菜籽粒脂肪酸合成 |
1.5.2 油菜籽粒蛋白质的合成 |
1.5.3 油菜籽粒硫昔的合成 |
2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硼钼锌及其互作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及形成的影响 |
2.2.2 不同硼水平对两个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3 技术路线 |
3 硼钼锌及其互作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及形成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实施 |
3.1.4 样品采集 |
3.1.5 测定方法 |
3.1.6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硼钼锌及其互作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2 硼钼锌对油菜产量动态形成过程的影响 |
3.2.3 硼钼锌及其互作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2.4 硼钼锌对主要品质动态形成过程的影响 |
3.2.5 硼钼锌对脂肪酸组成动态形成过程的影响 |
3.2.6 硼钼锌对油菜植株硼、钼、锌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硼、钼、锌营养对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3.2 硼、钼、锌营养对油菜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 |
3.3.3 硼、钼、锌营养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3.4 硼钼锌对油菜主要品质动态形成过程的影响 |
3.3.5 硼钼锌对油菜脂肪酸组分动态形成过程的影响 |
3.3.6 硼钼锌对油菜硼、钼、锌含量的影响 |
3.4 结论 |
4 不同硼水平对两个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供试土壤 |
4.1.3 试验设计及实施 |
4.1.4 样品采集 |
4.1.5 测定方法 |
4.1.6 数据分析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硼水平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2.2 不同硼水平对油菜籽品质指标的影响 |
4.2.3 不同硼水平对植株硼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硼水平对两个油菜品种产量的影响 |
4.3.2 不同硼水平对两个油菜品种品质的影响 |
4.3.3 不同硼水平对两个油菜品种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4.3.4 不同硼水平对两个油菜品种植株硼含量的影响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同氮肥施用次数与缓释肥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
1.2 油菜的需肥特性 |
1.3 当前油菜施肥面临的问题 |
1.4 追施氮肥对油菜生长的重要性 |
1.5 实现氮肥高效利用的途径 |
1.5.1 氮高效品种的筛选 |
1.5.2 氮磷钾配合使用 |
1.5.3 适宜的施氮量 |
1.5.4 氮肥施用的时间运筹 |
1.5.5 施用氮肥形态 |
1.5.6 缓释肥的研究与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品种 |
2.1.2 试验肥料 |
2.2 试验设置 |
2.2.1 盆栽试验设置 |
2.2.2 大田试验设置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生育期记载 |
2.3.2 生长情况调查及农艺性状调查 |
2.3.3 干物质测定 |
2.3.4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5 群体冠层特性测定 |
2.3.6 考种测产 |
2.3.7 品质测定 |
2.3.8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全生育期的影响 |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花前花后生育时期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个体发育的影响 |
3.2.1 对油菜株高的影响 |
3.2.2 对油菜根颈粗的影响 |
3.2.3 对油菜主茎出叶数的影响 |
3.2.4 对油菜主茎绿叶数的影响 |
3.2.5 对油菜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
3.3 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1 对油菜叶片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2 对油菜茎枝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3 对油菜结实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4 对油菜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5 对油菜花前期和花后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比叶面积的影响 |
3.4.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4.4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薹花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含氮量的影响 |
3.5.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各器官氮浓度的影响 |
3.5.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各器官的总氮含量的影响 |
3.5.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6.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6.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
3.6.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7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
4.1.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干物质的影响 |
4.1.4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生理代谢的影响 |
4.1.5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1.6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矿质元素的影响 |
4.2 讨论 |
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甘蓝型油菜钼磷营养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钼磷营养关系 |
1.1.1 植物对钼的吸收运输规律 |
1.1.2 钼磷互作对作物产量、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
1.1.3 钼磷互作对植物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 |
1.1.4 植物钼磷营养互作效应的可能机制 |
1.2 钼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 |
1.2.1 钼与大、中量营养元素的关系 |
1.2.2 钼与微量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 |
1.2.3 钼与有毒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 |
1.3 油菜钼营养特性 |
1.3.1 油菜缺钼的症状 |
1.3.2 油菜对钼的吸收和分布规律 |
1.3 3 钼对油菜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 |
1.3.4 钼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3.5 钼对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展望 |
2 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3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干物质累积、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处理 |
3.2.3 施肥及管理 |
3.2.4 试验方法 |
3.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
3.3.2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速率的影响 |
3.3.3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苗期水分含量及苔期株高的影响 |
3.3.4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 |
3.3.5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苗期是甘蓝型油菜对土壤缺钼的反应敏感期 |
3.4.2 钼、磷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干物质累积及产量具有协同效应 |
3.5 结论 |
4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处理 |
4.2.3 施肥及管理 |
4.2.4 试验方法 |
4.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2.6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含油量和油产量的影响 |
4.3.2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3.3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芥酸和硫甙含量的影响 |
4.3.4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4.3.5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籽粒总氨基酸组分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施用钼肥能够改善油菜籽粒品质 |
4.4.2 钼肥和磷肥配合施用对改善油菜籽粒品质存在协同效应 |
4.5 结论 |
5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苗期光合特性及一些氮代谢指标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处理 |
5.2.3 施肥及管理 |
5.2.4 试验方法 |
5.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5.2.6 数据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苗期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
5.3.2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苗期氮代谢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钼、磷对提高油菜苗期光合速率存在协同效应,但两者提高光合速率的机制不同 |
5.4.2 钼磷配施能够促进油菜苗期氮代谢过程,但钼的效应受磷水平的制约 |
5.5 结论 |
6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处理 |
6.2.3 施肥及管理 |
6.2.4 试验方法 |
6.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6.2.6 数据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钼的吸收累积的影响 |
6.3.2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磷的吸收累积的影响 |
6.3.3 水培条件下,不同钼磷水平对甘蓝型油菜钼和磷的吸收和迁移的影响 |
6.3.4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各生育期其他养分元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
6.3.5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体内钼的运输、分配的影响 |
6.3.6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成熟期各器官磷的运输、分配的影响 |
6.3.7 钼磷配合施用对甘蓝型油菜成熟期各器官其他养分元素运输、分配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施用钼肥和磷肥对促进甘蓝型油菜对钼的吸收具有协同效应,且施磷抑制油菜籽粒中钼的累积 |
6.4.2 施用钼肥和磷肥对促进甘蓝型油菜对磷的吸收也存在协同效应 |
6.5 结论 |
7.根-土界面钼磷两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供试材料 |
7.2.2 试验设计及实施 |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7.2.4 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土壤培养条件下,钼、磷两种元素的相互作用 |
7.3.2 甘蓝型油菜钼、磷营养的根际效应研究 |
7.4 讨论 |
7.4.1 土壤培养条件下,钼肥的施入有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趋势,而施磷有降低土壤本底钼却提高外源钼的有效性的趋势 |
7.4.2 甘蓝型油菜钼、磷的根际效应 |
7.5 结论 |
8 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的根系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试验材料 |
8.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8.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8.2.4 数据统计分析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根系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
8.3.2 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根系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
8.4 讨论 |
8.5 结论 |
9 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根系磷吸收动力学参数及磷转运子表达差异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2.1 试验材料 |
9.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9.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9.2.4 统计分析 |
9.3 结果与分析 |
9.3.1 施钼对甘蓝型油菜根系磷的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9.3.2 钼对甘蓝型油菜根系磷转运子表达差异的影响 |
9.4 讨论 |
9.4.1 施钼通过改善根系磷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增强根系对磷的吸收能力 |
9.4.2 钼与油菜根系磷转运子表达的关系 |
9.5 结论 |
10 钼对甘蓝型油菜体内无机磷和有机磷代谢过程的影响 |
10.1 引言 |
10.2 材料与方法 |
10.2.1 试验材料 |
10.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
10.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0.2.4 数据统计分析 |
10.3 结果与分析 |
10.3.1 不同磷水平下钼对甘蓝型油菜体内无机磷含量的影响 |
10.3.2 钼对甘蓝型油菜体内可溶性有机磷含量的影响 |
10.3.3 钼对甘蓝型油菜体内不溶性有机磷含量的影响 |
10.3.4 钼对甘蓝型油菜体内无机磷和可溶态磷占总磷比例的影响 |
10.3.5 钼对甘蓝型油菜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10.4 讨论 |
10.4.1 钼能够提高甘蓝型油菜体内酸性磷酸酶的活性 |
10.4.2 钼增强甘蓝型油菜体内磷的迁移能力和再利用能力 |
10.5 结论 |
11 讨论与总结 |
11.1 讨论 |
11.1.1 钼、磷对甘蓝型油菜养分吸收及生理代谢、产量和品质均存在协同效应 |
11.1.2 施钼促进甘蓝型油菜对磷的吸收的可能机制 |
11.2 主要结论 |
11.3 创新之处 |
11.4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Trizol总RNA抽提试剂使用说明书 |
附录Ⅱ 第一链cDNA合成程序 |
附录Ⅲ 热启动荧光定量PCR核心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经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6)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甘蓝型黄籽油菜研究概述 |
1.1.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发现 |
1.1.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特点 |
1.1.3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来源 |
1.1.4 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2 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 |
1.2.1 油菜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
1.2.2 油菜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特性 |
1.2.3 施肥对油菜营养特性的影响 |
1.3 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
1.3.1 油菜产量的形成及调控 |
1.3.2 油菜品质的形成及调控 |
1.4 营养元素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调控 |
1.4.1 氮、磷、钾素营养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1.4.2 硫、硼及其它微量元素营养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
2.3 研究创新点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3.1.1 材料来源 |
3.1.2 肥料 |
3.1.3 试验地点及肥力状况 |
3.1.4 试验设计与实施 |
3.2 养分含量测定 |
3.2.1 土壤养分测定 |
3.2.2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
3.3 生理指标测定 |
3.3.1 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测定 |
3.3.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3.3.3 叶面积测定及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
3.3.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3.3.5 硝态氮含量测定(比色法) |
3.3.6 硝酸还原酶活力测定(活体法) |
3.3.7 油菜角果光合强度(光合速率)测定 |
3.3.8 种子体积测定 |
3.3.9 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测定 |
3.3.10 果皮淀粉酶活性测定 |
3.3.11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测定 |
3.3.1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测定 |
3.3.1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3.3.1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3.3.15 丙二醛(MDIA)含量测定 |
3.4 主要品质性状测定 |
3.4.1 含油量测定 |
3.4.2 脂肪酸组分测定 |
3.5 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参数计算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研究 |
4.1.1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吸收积累和分布特点 |
4.1.2 低氮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氮营养效率研究 |
4.1.3 低磷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磷营养效率研究 |
4.1.4 低硼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硼营养效率研究 |
4.2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特性及其调控规律 |
4.2.1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
4.2.2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 |
4.2.3 密度和肥料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相关性状及产量的调控 |
4.3 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特点 |
4.3.1 甘蓝型黄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 |
4.3.2 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养分胁迫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4.3.4 密度和肥料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调控 |
第5章 讨论 |
5.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 |
5.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养分效率 |
5.3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
5.4 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形成规律 |
5.5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调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后记 |
(7)不同微量元素叶面肥对草莓育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微肥对草莓母株生长的影响 |
2.1.1 对草莓母株繁苗数的影响 |
2.1.2 对草莓母株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
2.1.3 对草莓母株SPAD值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2.1.4 对草莓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 |
2.2 不同微肥对草莓子苗生长的影响 |
2.2.1 对草莓子苗叶面积的影响 |
2.2.2 对草莓子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3 对草莓子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8)茄子优化施肥方案及对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氮磷钾的生理作用 |
1.1.1 氮的生理作用 |
1.1.2 磷的生理作用 |
1.1.3 钾的生理作用 |
1.2 氮磷钾配施对植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1.3 平衡施肥技术 |
1.3.1 平衡施肥技术的概念 |
1.3.2 平衡施肥技术的基本方法 |
1.3.2.1 营养诊断法 |
1.3.2.2 测土施肥法 |
1.3.2.3 肥料效应函数法 |
1.3.3 平衡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2.1 茄子氮磷钾优化施肥方案 |
2.2.2 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株高和茎粗的测定 |
2.3.2 植株干重的测定 |
2.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4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5 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6 根系构型参数的测定 |
2.3.7 茄子果肉品质的测定 |
2.3.7.1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2.3.7.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7.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7.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3.8 茄皮品质的测定 |
2.3.9 品质综合评定 |
2.3.10 产量统计 |
2.3.11 植株体内氮磷钾含量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茄子氮磷钾优化施肥方案 |
3.1.1 回归模型的建立 |
3.1.2 因子主效应分析 |
3.1.3 单因子效应分析 |
3.1.4 因子边际效应分析 |
3.1.5 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
3.1.6 利用模型进行决策 |
3.2 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
3.2.1 氮磷钾配施对茄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1 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3.2.1.2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1.3 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1.4 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1.5 对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1.6 对根系构型参数的影响 |
3.2.2 氮磷钾配施对茄子品质的影响 |
3.2.2.1 对果肉维生素C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2.2 对果肉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2.3 对茄皮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
3.2.3 氮磷钾配施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
3.2.4 氮磷钾配施对茄子氮磷钾积累动态的影响 |
3.2.5 茄子根茎叶中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5.1 茄子根茎叶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5.1.1 根中氮含量的变化 |
3.2.5.1.2 茎中氮含量的变化 |
3.2.5.1.3 叶中氮含量的变化 |
3.2.5.2 茄子根茎叶中磷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5.2.1 根中磷含量的变化 |
3.2.5.2.2 茎中磷含量的变化 |
3.2.5.2.3 叶中磷含量的变化 |
3.2.5.3 茄子根茎叶中钾含量的动态变化 |
3.2.5.3.1 根中钾含量的变化 |
3.2.5.3.2 茎中钾含量的变化 |
3.2.5.3.3 叶中钾含量的变化 |
3.2.6 茄子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
3.2.7 氮磷钾在茄子植株体内的分配规律 |
4 讨论 |
4.1 氮磷钾配施对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 氮磷钾配施对茄子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茄子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分配规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外芒果栽培现状 |
1.1.1 国外芒果产业现状 |
1.1.2 国内芒果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
1.1.2.1 国内芒果生产现状 |
1.1.2.2 国内芒果生产主要问题 |
1.1.3 海南芒果生产现状及主要问题 |
1.1.3.1 海南芒果生产现状 |
1.1.3.2 海南芒果生产主要问题 |
1.2 配方施肥在果树上的研究现状 |
1.3 镁、硼元素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1.3.1 镁元素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1.3.1.1 镁素的生理功能 |
1.3.1.2 镁素的研究现状 |
1.3.2 硼元素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1.3.2.1 硼素的生理功能 |
1.3.2.2 硼素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采样、制样和测定方法 |
2.3.1 土壤采集方法与制备 |
2.3.2 叶片样品采集方法与制备 |
2.3.3 果实样品采集方法与制备 |
2.3.4 产量及品质测定方法 |
2.3.5 样品矿质元素分析及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硼、镁肥配施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1 硼、镁肥配施对成花率和结果率的影响 |
3.1.2 硼、镁肥配施对单果重和产量的影响 |
3.1.3 硼、镁肥配施对VC含量的影响 |
3.1.4 硼、镁肥配施对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1.5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2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和叶片主要矿质元素的影响 |
3.2.1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N元素的影响 |
3.2.2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P元素的影响 |
3.2.3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K元素的影响 |
3.2.4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Mg元素的影响 |
3.2.5 硼、镁肥配施对果实与叶片中B元素的影响 |
3.2.6 小结 |
3.3 硼、镁肥配施处理与成熟期叶片、果实、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3.4 硼、镁肥配施处理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3.5 不同配方施肥处理的综合因子评价 |
3.5.1 果实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
3.5.2 果实性状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与处理优良度排序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硼、镁肥配施对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的影响 |
4.1.2 硼、镁肥配施对成花率和结果率的影响 |
4.1.3 硼、镁肥配施对单果重和产量的影响 |
4.1.4 硼、镁肥配施对品质的影响 |
4.1.5 因子评价推荐施肥量 |
4.2 结论 |
4.2.1 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成花率和挂果率的影响 |
4.2.2 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单果重的影响 |
4.2.3 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内在品质的影响 |
4.2.4 硼、镁肥配施对叶片与果实矿质养分影响 |
4.2.5 本试验推荐施肥量 |
4.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硼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2]冬油菜施肥效果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D]. 邹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3]硼钼锌营养对油菜产量品质及其形成的影响研究[D]. 杨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4]不同氮肥施用次数与缓释肥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D]. 陈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5]甘蓝型油菜钼磷营养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刘红恩.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张子龙. 西南大学, 2007(04)
- [7]不同微量元素叶面肥对草莓育苗生长的影响[J]. 张舒玄,聂欣,杜鹃,赵荷娟,王琳,王东升,胡锋,李辉信,焦加国. 土壤, 2017(02)
- [8]茄子优化施肥方案及对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D]. 陈震.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9]硼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许幼生,龙成凤,陈防,陈行春,宁昌会. 湖北农业科学, 1991(01)
- [10]硼、镁肥配施对红金龙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兰子汉. 海南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