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捕捉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论文文献综述)
赵虹艳,齐军[1](2021)在《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内涵、价值、缺失及生成》文中认为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是师生通过有意识的目光接触,进行视觉信息与情感的双向传递,最终实现心灵相通的教学艺术,其具有改善课堂交往氛围、重构师生关系和重塑课堂主体的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存在师生视觉信息与情感传递僵化、学生的视觉主体性被遮蔽、师生视觉信息和情感传递错位等方面的缺失。为生成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需要采取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重塑课堂主体关系、变革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等应对策略。
王瑶[2](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刘玮莉[3](2021)在《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课程与教学改革对师生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课堂师生互动是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新任教师正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步阶段,要更加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不仅能够促使新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发展。因此,小学新任教师注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十分有必要。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特色与创新点进行的详细阐述。第二章对课堂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影响课堂师生互动主要理论,分别为符号互动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合作教育学理论。第三章主要是通过笔者前期的教学实践及对小学新任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两个途径,了解当下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为后期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第四章以师生互动突出表现的课堂提问、讨论、角色表演为侧重点,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实录展示、反思与总结四个方面尝试开展三次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践。第五章是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从巧设互动问题、了解学情、公平对待教育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以及注重情感互动等多方面提出改善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建议。第六章是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即结论部分。
邓晶艳[4](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陶玥[5](2021)在《单性别教学环境中韩国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对比分析》文中指出受韩国本土文化影响,韩国现代教育仍保留着大量的单性别教学环境,而国家汉办派往韩国的志愿者教师,面对这种单性别教育大多较为陌生,为志愿者教师在海外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带来一定挑战。笔者有一年在韩国汉语教学经验,因此选取单性别教学环境中韩国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单性别教学环境下的汉语课堂进行观察。从汉语课堂两个重要的方面——教师的输入和师生间的互动入手,通过收集真实的课堂录音,建立语音转写语料库,对韩国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在对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男子高中与女子高中汉语课堂在目的语与媒介语的使用、话题使用、句子使用、师生话语量、教师的提问与反馈上都呈现出了不同特点。本文通过六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探讨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语料说明。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韩国高中教学体制以及汉语教学开展情况;对韩国高中分类情况及单性别学校占比情况进行说明,详细介绍了当前韩国汉语教学政策及教学开展情况,对2019年CPIK项目的开展及志愿者教师赴任情况做出介绍。第三部分从教师的输入特征对课堂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目的语与媒介语使用比例,话题的使用、句子的使用三个方面对单性别教学环境中汉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了探析。第四部分从师生互动特征对课堂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师生话语比例、提问模式、反馈模式三个角度开展了对比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不仅可以了解韩国本土汉语教学的风貌,还可以从中发现单性别教育环境中汉语教学的特点。第五部分针对研究所得结果为志愿者教师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有助于志愿者教师更好地开展汉语教学。第六部分为本文结语。
刘焕申[6](2021)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发展道路的选择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境况。1893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俄国的基本国情,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的回答和解决了俄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走这条发展道路的问题,形成了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革命家的列宁,其俄国发展道路思想随着俄国革命实践的推进而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此,学界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上承马克思恩格斯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下启中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向多国发展,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和实践。由于时代因素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有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之处,探究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来龙去脉,分析和厘清列宁在探索俄国发展道路中的心路历程,总结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明晰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概括的说,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就是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立足俄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动员和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农民阶级共同斗争,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尽快摆脱沙皇专制,消除农奴制度,缩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尽可能减少俄国人民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努力使俄国率先走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推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最终促使全世界成功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探索。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所谓列宁主观想象、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时代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它是俄罗斯民族立国千年来向东还是向西的阶段性表现,有其内在的历史发展基因,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历史依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并在俄国传播的结果,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时代依据;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农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现实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理论依据。列宁个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俄国国民性和俄国国情的谙熟、勇于和善于联系实际等主观条件也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列宁据此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列宁联系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结合俄国具体国情,对俄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列宁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沙皇政府得到扶持和外资的大量涌入,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得俄国资产阶级既有通过革命推翻专制政权,消灭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性;又有对沙皇专制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和妥协性。他们担心民主革命中工农运动的壮大和兴起会威胁到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必定会在革命的关键节点同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共同对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能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因此,资产阶级不能担当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组建了统一政党的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应当而且能够承担起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坚强同盟军,通过满足农民的利益组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保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走一条新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进行下一步的社会主义变革准备条件。列宁指出,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跳跃式和剧烈冲突的性质,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而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在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策略的指导下,俄国完全可以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文以《列宁全集》60卷为依据,结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进程,系统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发掘其时代价值。研究按照形成依据、形成过程、形成内容、形成意义的逻辑理路展开。论文主体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三大部分,分为六章:第一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社会背景。通过阐述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交汇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文化特征和近代以来俄国统治阶级和思想界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思考探索以展示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文化渊源、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依据;通过阐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使列强大肆入侵落后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使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促进了源自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的俄国的广泛传播,论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时代依据;通过论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沙皇政府资产阶级改革促进了各社会力量组建政党表达政治诉求,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敢也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基本国情,即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通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及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等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厚重的理论依据。通过概述列宁个人成长学习经历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国情相结合的思维特点,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主观依据。第二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演进。通过阐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三个阶段论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演进。第一阶段,1893年到1905年,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俄国经济社会实际,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程,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第二阶段,1905年到1914年,列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剖析俄国社会各阶级,阐释了无产阶级必须掌握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权,领导农民等小资产阶级在俄国走工农民主专政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三阶段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腐朽性和垂死性决定这一阶段必然向新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革命形势要求俄国无产阶级应当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巴黎公社制的新型国家——苏维埃共和国。第三章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论证。通过分析列宁相关论着,阐释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历史进步性、特殊性和落后性的思想,雄辩的说明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城乡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但俄国资本主义和农奴制同步形成同时发展的并存性和对内对外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俄国资产阶级对沙皇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软弱性和滞后性,内外矛盾交织尖锐,使俄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第四章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通过分析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论着,论证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外因思考和探索,阐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等思想。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完全有条件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只有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对沙皇专制的彻底胜利,才能以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形式完成民主革命。实现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列宁认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之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掀开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以帮助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五章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通过研读《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论着,阐述列宁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及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阐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论断和俄国无产阶级应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列宁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没落的、腐朽的、垂死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阶梯,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应当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大胆出击,在本国无产阶级努力和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实现从民主革命想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第六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影响和价值。通过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俄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深刻影响来论述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俄国价值、世界价值和中国价值。首先,通过阐述这一思想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指明了俄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这一思想论证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和策略,坚定了俄国党和人民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引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其次,论述这一思想对十月革命后俄国巩固政权和国家建设的影响。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源头,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直接影响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展道路探索和实践。再次,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探求独立解放道路的影响。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联系俄国革命的经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党建设、统一战线、革命策略等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民主民族独立斗争的开展,坚定了他们开辟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第四,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关于民主革命性质理论、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农民地位作用理论、革命发展阶段理论、革命前途理论等对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理论、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领导权理论、工农联盟理论、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理论等的直接影响来说明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实践的重大理论指导作用。第五,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全球化理论等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制和平相处理论的重大启示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启迪。第六,通过阐释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在时代主题认知、革命家集团培养、意识形态教育、历史机遇把握、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利弊、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理论贡献,说明这一思想在决策制定、领导核心建设、人才培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启示。
张静[7](2021)在《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教学机智是一种高超的教师职业能力,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所表现出的敏捷正确的教学行为以及出现教学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紧急应对行为。这种教学机智不是教师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凭借自己的教学敏感性和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发展和培养出来的,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因此,对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将有助于高中化学教师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机智,了解引发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并把握教学机智的培养路径,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访谈得到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对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生成的基本环节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挖掘出教学机智的内涵与外延,完善了教学机智在化学教学领域的理论成果,最后对化学必修1中实验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实践与评析,从而可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教学机智在化学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本文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机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解决实验中的意外事件,并能有效的将这种“意外”转化为生成性资源,使得教学流程更顺畅,教学内容顺利的实现;(2)有利于将学生被分散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上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根据实践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建议中学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积累教学经验,才能够准确把握中学化学教学机智的特点、分类、作用机制,及时引发生成教学机智,更好地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运用教学机智;(2)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的学科知识、教学敏感性和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发挥教学机智,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课堂实践;(3)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需要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素养为本”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韦玅伶[8](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就是要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根本体现,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定,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时政资源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资源,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源能为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提供具有真实性的社会政治生活素材,通过时政素材营造培育政治认同的积极氛围,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内化形成并坚定政治认同。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研究符合新课改关于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现实的发展需要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研究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进行调研,旨在探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选取和运用时政资源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通过借助时政资源这个鲜活载体营造积极的政治认同氛围,从而给予学生真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积极认同以达到培育政治认同的目的。从研究思路来看,主要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总体脉络开展。首先在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对时政资源的内涵、类型和特征,政治认同的内涵和培育逻辑,在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源对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意义进行理解和阐述;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课堂观察的调研方法归纳得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提升,同时学生自主建构政治认同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逐渐提升。但是由于教师对指向政治认同目标的时政资源读取能力不足、教师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还存在课前时政资源的选用不够合理、课中时政资源的融入不透彻、课后教学效果的反馈不及时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效果并不如人意。最后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课前做好运用时政资源的教学准备、课中有效融入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进行发展性评价与教学反思强化政治认同三个方面的改进策略,为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提出可行性建议。
冀瑜琼[9](2021)在《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物理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步骤,也是培养高中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要素。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而劳动教育在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7月由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生要面对真实的劳动情境,亲历劳动过程,注重手脑并用,善于观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基于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本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劳动教育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策略的相关研究,陈述了培养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理论基础,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需遵循的原则:一是劳动中产生疑问的原则;二是劳动中主动探究的原则;三是劳动中产生问题情境的原则;四是依据教学安排劳动的原则;五是整合资源开展劳动的原则。同时,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五条培养策略,分别为融合劳动教育,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科学指导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调动劳动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多样劳动,深化学生逻辑思维;再现劳动过程,引导学生科学表达问题。之后,依据策略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课堂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度高;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明显增多,可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由此可以说明,真实的劳动体验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一线中学教师做一些参考。
黄春源[10](2021)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中班建构游戏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建构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发展幼儿的协商合作、空间想象及构造等具有独特的意义。然而幼儿的需求和当前建构游戏中的矛盾冲突提醒着我们对教师支持的关注。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DT)中儿童的三种基本需求(能力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相应提出教师的三种支持: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自主支持。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结合建构游戏的特点梳理和归纳出教师在建构游戏中三种支持的主要内容。本研究着眼于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支持,以S幼儿园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存在的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自我决定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行动研究为主线,运用文献研究、观察、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收集相关材料。通过前期的调查,了解到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认知支持上,教师未能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归整与投放,没有对幼儿建构经验的获得及时给予支持;在情感支持上,教师未能给予幼儿积极正面的反馈,忽视幼儿的情绪心理,过于关注建构结果;在自主支持上,教师过于注重游戏的自由氛围,未支持幼儿充足的自主建构时间等。针对教师支持存在的问题,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行动路径,构思生成行动方案,加以反思改进,实践过程呈螺旋式上升。本研究共采取三轮行动,取得了教师的认知支持更具体、情感支持更尊重幼儿、自主支持更务实的成效,同时教师研究的主体意识和信心也显着增强。在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四条结论:第一,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支持可从幼儿的三种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及自主需要)着手,提供相应的认知、情感及自主支持;第二,教师情感支持的实现需要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需和家庭的情感教育通力合作达成;第三,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认知支持具有启发性和生成性特点,情感支持具有渗透性和互动性特点,自主支持具有接纳性和激励性特点;第四,教师在建构游戏中提供的支持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是自身对建构游戏的认知、教育风格及其个性特点等,客观因素主要来自幼儿园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对建构游戏的重视程度和家长层面对建构游戏的认识等。通过研究总结,从教师、幼儿园和家长三个层面提出教育建议。最后,本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不足,有待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完善与改进研究方法等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情感支持。
二、怎样捕捉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捕捉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1)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内涵、价值、缺失及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的内涵 |
二、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的价值 |
(一)有助于改善机械冰冷的课堂交往氛围,营造温暖和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场域 |
(二)有助于打破师尊生卑的师生等级,搭建平等、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 |
(三)有助于转变师生间主客二元相对的立场,塑造交融共生的课堂主体 |
三、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的缺失 |
(一)身心二元的教学理念致使师生视觉信息与情感传递僵化 |
(二)教师惯性的课堂霸权造成学生的视觉主体性被遮蔽 |
(三)教师长期的静态教学思维导致师生视觉信息和情感传递错位 |
四、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的生成策略 |
(一)通过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唤醒教师视觉交往意识 |
(二)基于重塑课堂主体关系释放学生视觉主体活力 |
(三)依靠变革教师教学思维方式,捕捉和创造视觉交往时机 |
五、结语 |
(2)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
3.2.1 推拉理论 |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
3.2.3 承认理论 |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
5.1.1 世界观考察 |
5.1.2 政治观考察 |
5.1.3 人生观考察 |
5.1.4 法治观考察 |
5.1.5 道德观考察 |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师生互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
1.1.2 课程与教学改革呼唤高质量的师生互动 |
1.1.3 新任教师师生互动问题显着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课堂师生互动本质研究 |
1.3.2 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研究 |
1.3.3 课堂师生互动类型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师生互动 |
2.1.2 课堂师生互动 |
2.1.3 新任教师 |
2.2 理论基础 |
2.2.1 符号互动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合作教育学理论 |
第3章 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分析 |
3.1 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值得借鉴的经验 |
3.1.1 有互动意识,能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
3.1.2 有改善课堂师生互动的愿望,并付诸于行动 |
3.2 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
3.2.1 互动问题没有深度,缺乏设计性 |
3.2.2 互动内容脱离学情 |
3.2.3 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不均等 |
3.2.4 师组互动不足,流于形式 |
3.2.5 评价语缺乏针对性,互动评价方式单一 |
3.3 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对师生互动本质认识不清 |
3.3.2 执教能力应用化,角色转换适应不良 |
3.3.3 课堂教学掌控能力不强 |
3.3.4 对学生特点把握不足 |
3.3.5 反思与总结不足 |
第4章 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探索 |
4.1 课例一:《难忘的泼水节》 |
4.1.1 教学内容 |
4.1.2 学情分析 |
4.1.3 教学实录 |
4.1.4 反思与总结 |
4.2 案例二:《狐假虎威》 |
4.2.1 教学内容 |
4.2.2 学情分析 |
4.2.3 教学实录 |
4.2.4 反思与总结 |
4.3 案例三:《雪孩子》 |
4.3.1 教学内容 |
4.3.2 学情分析 |
4.3.3 教学实录 |
4.3.4 反思与总结 |
第5章 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改进建议 |
5.1 巧设问题,提高互动质量 |
5.2 以学情为基础,选择恰当的互动内容 |
5.3 关注教育对象,实现互动公平 |
5.4 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丰富互动评价方式 |
5.5 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增加积极情感体验 |
5.6 注重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 |
5.7 重视互动反思,提高互动能力 |
5.8 学校要高度重视新任教师早期互动能力的培养 |
5.8.1 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 |
5.8.2 实行师徒结对制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析 |
第三节 逻辑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一、大数据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
一、线性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
一、普适教育 |
二、个性化培育 |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
一、认知培育 |
二、实践养成 |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
一、需求侧适应 |
二、供给侧发力 |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守正创新原则 |
三、趋利避害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
一、数据画像 |
二、精准资助 |
三、异常告警 |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单性别教学环境中韩国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课堂话语研究现状 |
1.2.2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现状 |
1.2.3 关于韩国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及转写说明 |
第2章 韩国单一性别高中汉语教学情况 |
2.1 韩国高中情况概述 |
2.1.1 按照办学侧重点分类 |
2.1.2 按学生性别分类 |
2.2 韩国高中汉语教学开展情况 |
2.2.1 汉语教学相关政策 |
2.2.2 首尔市汉语教学开展情况 |
2.2.3 CPIK项目开展情况 |
第3章 单一性别环境下教师课堂话语的输入特征分析 |
3.1 目的语与媒介语使用比例 |
3.1.1 男子高中使用比例 |
3.1.2 女子高中使用比例 |
3.1.3 对比结果分析 |
3.2 话题的特征分析 |
3.2.1 男子高中使用特征 |
3.2.2 女子高中使用特征 |
3.2.3 对比结果分析 |
3.3 句子的使用特征分析 |
3.3.1 句子平均长度 |
3.3.2 句类分布 |
第4章 单一性别环境下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 |
4.1 话语量分析 |
4.1.1 男子高中师生话语占比及其特点 |
4.1.2 女子高中师生话语占比及其特点 |
4.1.3 对比结果分析 |
4.2 提问模式分析 |
4.2.1 提问类型分布 |
4.2.2 等待时间及策略 |
4.2.3 对比结果分析 |
4.3 反馈模式分析 |
4.3.1 反馈语使用情况 |
4.3.2 反馈语出现时机 |
4.3.3 反馈语互动性 |
第5章 韩国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改进建议 |
5.1 提高话语质量的建议 |
5.1.1 提高输入质量的建议 |
5.1.2 提高互动质量的建议 |
5.2 针对不同单性别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建议 |
5.2.1 针对男子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建议 |
5.2.2 针对女子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发展概念的界定 |
(二)社会发展概念的界定 |
(三)社会发展道路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 |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历史依据:东向还是西向的千年徘徊 |
(二)时代依据:世纪之交世界历史时代的形成 |
(三)现实依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沙皇俄国的基本国情 |
(四)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索 |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进步的家庭环境 |
(二)接受并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熟悉了解俄国国情 |
(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和初步探索时期 |
(一)联系俄国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方法论 |
(二)论证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三)阐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力量 |
二、形成和基本确立时期 |
(一)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深度思考 |
(二)阐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道路 |
(三)俄国民主革命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三、发展和成熟时期 |
(一)帝国主义时代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条件 |
(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途径 |
(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
第三章 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
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 |
(一)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 |
(三)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四)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 |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 |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
三、俄国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和落后性 |
(一)资本主义和农奴制的并存性 |
(二)俄国资本主义对内外的依赖性 |
(三)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滞后性 |
第四章 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
一、无产阶级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
(一)俄国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具有不彻底性 |
(二)俄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
(三)俄国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四)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
(五)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途径和保证 |
二、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 |
(一)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
(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可能性 |
(三)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合适形式 |
三、民主革命胜利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二)俄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后要及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
四、工农民主专政与世界革命 |
(一)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要通过把革命纳入到世界革命体系 |
(二)俄国的民主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
第五章 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阶梯 |
(一)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 |
(二)从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
(一)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策源地 |
(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
三、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
(一)俄国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
(二)俄国已经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前提 |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第六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价值 |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遵循 |
(一)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科学理论 |
(二)指引俄国党和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世界其他国家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南 |
(一)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崩溃 |
(二)吸引世界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三)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
三、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依据 |
(一)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 |
(二)提供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 |
四、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借鉴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指导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指导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镜鉴 |
五、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制定正确决策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打造坚强领导核心 |
(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培育合格建设者 |
(四)坚持把握历史机遇,及时全面深化改革 |
(五)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利弊,积极主动予以扬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7)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
1.1.2 新课标背景下,研究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
1.2 “教学机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教学机智”的研究现状 |
1.2.2 化学领域关于教学机智的研究现状 |
1.3 文献综述的启示——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路径 |
第2章 教学机智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2 概念的界定 |
2.2.1 “教学机智”的界定 |
2.2.2 化学教学领域“教学机智”的界定 |
2.3 化学教学机智的分类 |
2.3.1 预设型教学机智 |
2.3.2 生成型教学机智 |
2.4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机智的特征 |
2.4.1 敏锐观察并及时处理实验中的问题 |
2.4.2 巧妙采用学科方法引领学生理解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 |
2.4.3 合理应对实验中的突发事件 |
2.4.4 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化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5 教学机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独特价值 |
2.5.1 创设丰富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
2.5.2 妥善处理实验中的突发事件,构建高效的化学实验课堂 |
2.5.3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3章 高中课堂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高中课堂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访谈提纲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对教学机智的认识 |
3.2.2 高中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现状 |
3.2.3 高中课堂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学机智的生成与建构 |
4.1 高中化学必修1 实验内容分析 |
4.1.1 性质实验 |
4.1.2 生活化实验 |
4.1.3 探究性实验 |
4.2 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学机智的生成 |
4.2.1 积累教学经验,敏锐觉察问题 |
4.2.2 营造教学情境,捕捉实验意外 |
4.2.3 形成正确判断,作出切适反应 |
4.2.4 实施恰当措施,有效的教学反思 |
第5章 运用教学机智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及分析 |
5.1 运用教学机智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案例 |
5.1.1 教学案例的评析---《粗盐的提纯》片段 |
5.1.2 教学案例的评析---《氨气的制取及喷泉实验》片段 |
5.1.3 教学案例的评析---《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5.1.4 教学案例的评析---《Fe~(2+)与Fe~(3+)氢氧化物的生成》片段 |
5.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机智实施情况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启示与教学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选题来源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理论依据 |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相关概述 |
(一)时政资源的相关概述 |
1.时政资源的内涵 |
2.时政资源的类型 |
3.时政资源的主要特征 |
(二)政治认同的相关概述 |
1.政治认同的内涵 |
2.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政治认同的内容和目标 |
3.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政治认同的一般逻辑 |
(三)时政资源的运用对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意义 |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
2.有利于推动学生形成积极的政治认同 |
3.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
(一)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已取得的成绩 |
1.教师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提升 |
2.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建构政治认同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提升 |
(二)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时政资源的选用不够合理,无法明确指向政治认同培育 |
2.时政资源的融入不透彻,偏离政治认同培育的一般逻辑 |
3.教学效果的反馈不及时,错失强化政治认同的有效时机 |
(三)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1.教师对指向认同目标的时政资源读取能力不足 |
2.教师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教学能力不足 |
3.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策略探究 |
(一)课前做好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教学准备 |
1.加强时政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分类建立时政资源库 |
2.把握时政素材的选取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 |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营造培育政治认同的整体氛围 |
(二)课中通过有效融入时政资源培育学生政治认同 |
1.从学生主体出发,遵循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规律 |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培育政治认同的施教能力 |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的自主内化 |
(三)通过发展性评价与教学反思强化政治认同 |
1.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
2.重视多元性评价,获取更全面的教学反馈 |
3.加强反思与总结,积累培育政治认同的经验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 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3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物理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劳动教育的全面展开 |
1.1.2 新课改的要求 |
1.1.3 高中物理课堂中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劳动教育的现状 |
1.2.2 关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劳动实践 |
2.1.2 劳动教育 |
2.1.3 提问 |
2.1.4 课堂提问 |
2.1.5 提问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2.2.2 动机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原则与策略 |
3.1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原则 |
3.1.1 劳动中产生疑问的原则 |
3.1.2 劳动中主动探究的原则 |
3.1.3 劳动中产生问题情境的原则 |
3.1.4 依据教学安排劳动的原则 |
3.1.5 整合资源开展劳动的原则 |
3.2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策略 |
3.2.1 融合劳动教育,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
3.2.2 科学指导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
3.2.3 调动劳动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
3.2.4 开展多样劳动,深化学生逻辑思维 |
3.2.5 再现劳动过程,引导学生科学表达问题 |
4 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实践与效果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变量 |
4.1.4 实验时间 |
4.1.5 研究方法及评价细则 |
4.2 实践案例的基本思路与流程 |
4.2.1 课前布置劳动的思路与流程 |
4.2.2 课中实施劳动的思路与流程 |
4.2.3 课后实践性作业的思路与流程 |
4.3 教学案例及课堂观察效果 |
4.3.1 课前布置劳动教学案例及效果 |
4.3.2 课中实施劳动教学案例及效果 |
4.3.3 课后实践性作业案例及效果 |
4.4 访谈调查效果分析 |
4.4.1 教师访谈效果分析 |
4.4.2 学生访谈效果分析 |
4.5 实践结论 |
5 总结 |
5.1 总结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中班建构游戏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建构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 |
1.1.2 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必要性 |
1.1.3 当前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现实需求 |
1.2 文献综述 |
1.2.1 建构游戏的相关研究 |
1.2.2 教师支持的相关研究 |
1.2.3 幼儿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相关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1.6 理论基础 |
1.6.1 建构主义理论 |
1.6.2 自我决定理论 |
1.7 研究创新点 |
2 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建构游戏 |
2.1.2 教师支持 |
2.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2.2 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维度 |
2.2.1 教师的认知支持 |
2.2.2 教师的情感支持 |
2.2.3 教师的自主支持 |
2.3 建构游戏中教师有效支持的价值 |
2.3.1 有效的认知支持是实现建构游戏价值的基础 |
2.3.2 有效的情感支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 |
2.3.3 有效的自主支持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
3 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准备 |
3.1 背景资料 |
3.1.1 研究场所 |
3.1.2 参与教师 |
3.1.3 参与幼儿 |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 |
3.2.1 研究资料的收集 |
3.2.2 研究资料的编码 |
3.3 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教师认知支持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2 教师情感支持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3 教师自主支持存在的问题分析 |
4 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过程 |
4.1 第一轮行动实施及反思—尝试与探索 |
4.1.1 制定行动方案 |
4.1.2 行动实施 |
4.1.3 行动反思 |
4.2 第二轮行动实施及反思—改进与提高 |
4.2.1 调整行动方案 |
4.2.2 行动实施 |
4.2.3 行动反思 |
4.3 第三轮行动实施及反思—完善与巩固 |
4.3.1 完善行动方案 |
4.3.2 行动实施 |
4.3.3 行动反思 |
5 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成效 |
5.1 教师支持建构游戏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
5.1.1 教师的认知支持更具体 |
5.1.2 教师的情感支持更尊重幼儿 |
5.1.3 教师的自主支持更务实 |
5.2 教师自身研究主体意识的萌发 |
6 分析与讨论 |
6.1 教师支持得到优化的原因分析 |
6.1.1 研究合乎幼儿基本需要 |
6.1.2 研究贴合教师实际需求 |
6.2 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分析 |
6.3 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特点 |
6.3.1 教师认知支持的特点 |
6.3.2 教师情感支持的特点 |
6.3.3 教师自主支持的特点 |
6.4 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支持的影响因素 |
6.4.1 主观因素 |
6.4.2 客观因素 |
7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对教师的建议 |
7.2.2 对幼儿园管理者的建议 |
7.2.3 对家长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建构游戏教师支持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 B 观察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怎样捕捉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论文参考文献)
- [1]课堂教学视觉交往艺术:内涵、价值、缺失及生成[J]. 赵虹艳,齐军. 教育参考, 2021(06)
- [2]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3]小学新任教师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实践研究[D]. 刘玮莉. 沈阳大学, 2021(09)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单性别教学环境中韩国高中汉语教师课堂话语对比分析[D]. 陶玥. 沈阳大学, 2021(09)
- [6]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D]. 刘焕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张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时政资源培育政治认同研究[D]. 韦玅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物理课堂提问能力的研究[D]. 冀瑜琼.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中班建构游戏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D]. 黄春源. 成都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