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模具设计大典》首发式在京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1)在《张庚年谱简编》文中研究指明例言一、本谱的家族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家谱、官报及家族史着作等;个人史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个人日记、论着及相关档案等。因谱主交游甚广,且与其交往的不少为文艺界、戏剧界知名人士,所以也从相关者的年谱、日记、回忆文章中采取可用之线索。
答光明[2](2020)在《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蔡亮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油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我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美术教育家蔡亮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国内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共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视觉系统。在以事件所标记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一代画家经历过建国前的战火;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特殊时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文化的表征,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作为“经典图像”的输出者,时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这一代人集体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思想,同时,他们以其艺术图像又引导了时代的文化走向。对于蔡亮的个案研究,首先在于其自身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剥离以及艺术线索的梳理;其次,通过蔡亮的个案研究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画家群体,以作品的转向追溯社会的文化导向,进而投射出时代的美术史叙事,乃至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将作品、作者、时代三者关联下的整体性分析是本文对于蔡亮以及其所处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语境研究的初衷。本文的章节设置是基于研究对象具体历史时空下的三段划分:中央美术学院时期、陕西时期以及浙江美术学院时期,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构将以艺术社会学“场域”存在铺垫之上的作品分析同时涉及这三个场景先后转换的逻辑连续。第一部分“中央美院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蔡亮自身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承袭,同时,对于建国初期中央美院的学术体系组成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蔡亮自身的影响将作为观察对象所存在的“场”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陕西时期”蔡亮的个人化造型语言以及历史画创作的风格形成研究,这一部分将作为论文重点展开,涉及蔡亮代表作的深入分析。其次,对于陕西美协生态的构成研究作为蔡亮艺术语言及自身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这种关联还涉及到蔡亮对于陕西美术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浙江美院时期”重点关注于蔡亮艺术转型的现实因素和时代背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艺术体系的场景转换。这三个章节均以作品本身及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同时关联各时期具体“艺术场”内力量构成与存在,这种平行结构基本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此外,对于蔡亮自身或者说蔡亮的艺术成就来说,美术史叙事对其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蔡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各自体系构建的现实遭遇同样将在蔡亮所处不同时期具体“场”的研究中加以解释。最后一章将以国家叙事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前文所涉及到的蔡亮作品及部分同时代艺术家创作中图像文本和艺术特征的观念存在,这一部分研究构筑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语境,并将个案的研究归置于一个大的“权力视角”以及“信仰空间”来观察,权力视角下的叙事逻辑以及具体的历史叙事逻辑将是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把握和事实存在,同时这也是以个案照见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具体反映。
郭倩[3](2019)在《《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素有“易代修史”的优良文化传统,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报送的《〈清史〉纂修工作方案》,决定编纂一部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着,《袁世凯全集》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文献丛刊之一。袁世凯一生经历过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等重要历史事件,并且在一些重要事件中处于重要地位,但袁世凯作为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一直没有全集行世。《袁世凯全集》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套袁世凯存世文字全集,全书共36卷,约3400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袁世凯及清末民初的历史研究,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课题以《袁世凯全集》作为研究对象,从编辑出版学视角出发,主要围绕编辑缘起、编辑理念、编辑出版特色和编辑出版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在编辑缘起方面,主要借鉴蒋广学先生的选题方法研究,从补世之所缺、继往学得新意和执历史之命三方面探析该书的编辑缘起,主编骆宝善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兼具为使命和学术这两种治学态度,这使其一方面可以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指引其坚持不懈的、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另一方面又使其可以坚守科学的专业主义,在《袁世凯全集》的编纂过程中,秉持客观中立,强调对于袁世凯“只论事实,不讲是非”,坚持“史家面前无定论”的原则。在编辑理念方面,骆宝善先生坚持求大而全和史料真实可信的编辑宗旨,对史料的搜集坚持竭泽而渔的原则,史料选编中体现出无一事无根据和无一字无由来的原则,这些编辑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在编辑出版特色方面,《袁世凯全集》作为袁世凯的第一本全集,选题具有开创性,填补了清末历史人物个人全集的一个空白。在内容汇编上采用不分文体的编年体,脉络清晰,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查找资料。选编文献的内容中繁体字的使用准确度高,减少了语言的歧义。排版格式设计清朗大方,对内容传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编校规范认真,一丝不苟,为《袁世凯全集》成为高质量的图书提供了有力保障。《袁世凯全集》从史料搜集、考证到体例、字体等无不体现出编者致力于信史的编辑追求。《袁世凯全集》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发掘了有关袁世凯的史料特别是未刊史料的价值。对各方零散史料的全面搜罗,汇编有关袁世凯的零散史料为一帙,将内容系统化、集约化,产生整体效应,扩大史料的传播范围,挤压社会上袁世凯书籍的作伪空间,“正本清源”,对社会上流传的袁氏家书具有辨伪的作用,提升每次的信息传播效果,为深入研究袁世凯提供了便利,省去了研究者翻检之劳。对史料严谨的考证和选用,使得《袁世凯全集》的史料可信度高,为袁世凯研究和清末民初历史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袁世凯全集》的出版也为出版行业产生启示意义。
孙玉芳[4](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认为
汪红蕾[5](2019)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任重道远——《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首发式在京举行》文中认为2018年12月18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以下简称"北京卷")首发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马国馨,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徐全胜,原首都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知敬等专家、学者及建筑界人士和媒体记者300多人共同见证了新书首发,并参
李润霞,薛媛元[6](2018)在《2012年新诗纪事》文中研究表明[说明]1.《2012年中国新诗纪事》(以下简称《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内地为主,也涵盖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部分诗歌史实。2.《纪事》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对于特殊事件,保留
杨沙林[7](2017)在《齐越生平大事记》文中认为(1922年-1993年)1922年2月23日(阴历正月二十七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满洲里。原籍:河北省高阳县庞家佐村。乳名:宝锷;学名:齐斌濡。笔名:遥拉。1946年到解放区后改名:齐越。父亲:齐肇豫,字叔谦。毕业于北平俄文专修班专修馆。历任中东铁路黑龙江外交署翻译、胪膑县县长。
郭文宁[8](2014)在《“变”:应对与自觉 ——罗工柳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百年的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变”一直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旋律,罗工柳(1916-2004)是这一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罗工柳受到了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和“普罗美术”的影响,学生时代即参加了革命,走上了“为社会而艺术”的道路,艺术成为罗工柳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武器。罗工柳从拿起刻刀开始便以一位文艺战士的身份走在了革命的前沿。自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起,罗工柳就开始艺术之“变”,首先是参与新年画改造,把老百姓难于看懂的“洋木刻”成功地变成了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木刻”,并在长期的革命工作和艺术实践过程中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解放以后,罗工柳又根据长期艺术实践的磨练和对油画的自身理解,创作出《地道战》和《整风报告》这两幅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历史画,之后远赴苏联留学,归国后主持了着名的油画研究班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油画家。同时期,罗工柳创作了倍受争议的油画《前赴后继》,这也是罗工柳试图突破原有历史画创作模式而进行的变革之作。文革之后的罗工柳继续他的艺术之“变”,作为中国写意油画的开拓者之一,罗工柳在写意油画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纵观罗工柳的艺术历程,“变”成为罗工柳艺术的最大特征和重要标志,本文试图在论述罗工柳艺术的同时,通过史料的挖掘和阐释,还原特定历史时代一名“战士”到“艺术家”的艺术历程,通过整理大量的史料细节,多角度分析和探讨罗工柳艺术之“变”以及“变”的动因,为我们呈现艺术家丰富的艺术人生,折射出罗工柳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社会的时代、政治、文化等错综复杂的交错关系。
张西昌[9](2013)在《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的时代语境中愈发显现出矛盾性的生态尴尬。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知识资源日益消减;同时,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认同,传统手工艺又被作为一种遗产资源予以消费,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精神与经济的双重角色。对于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上。本文以法理为依据,突出客观现实对立法研究的反证作用,侧重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并结合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试图将法学研究与艺术学研究相结合,挖掘和梳理传统手工艺行业与知识产权立法之间的需求关系,以图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基础研究,进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的路径选择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由于专业的隔阂,使得大多数的法学工作者无法深入到传统知识形态的内部去理解问题,仅是将其作为一个浑沌的整体去对待,择其点斑,置入预设的法理框架之内予以探讨。其结果是,无法对研究对象做出“分型、分类、分层次”的针对性研究,因此,在立法建设上也便无法具体化,从而影响到立法建议的可操作性。笔者试图从传统手工艺历史纵向和文化横向的两个维度入手,对其文化传播和知识保障体系进行剖析,并结合国际、区域及国内立法和执法的现状,对目前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尤其集中解决在传统手行业中所凸显出来的焦点冲突之上,经过对此类问题的剖析,以求展现传统手工艺及其相关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复杂现状。笔者认为,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生态发展的机制问题。同时,立法研究也不仅仅只是针对法理层面的探讨,而应是注重将立法与执法环境相结合,在充分了解保护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挖掘知识资源权益主体的底层声音,并与国际立法相结合,不断完善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创新的过程。
章宏伟[10](2012)在《风移斑驳墙 珊珊可爱影——2011年出版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1月7日主题为"转企改制资源整合迎接书业新时代"的第五届中国书业营销创新论坛暨全国新华书店"一网通"开通和2010年中国图书榜中榜揭榜盛典在京举行。△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九州英才图书策划有限公司
二、《中国模具设计大典》首发式在京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模具设计大典》首发式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张庚年谱简编(论文提纲范文)
例 言 |
1911年 |
1912-1916年 |
1917-1923年 |
1924年 |
1925年 |
1926年 |
7月 |
9月 |
10月 |
1927年 |
5月 |
7月 |
1928-1931年 |
1932年 |
1-5月 |
本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1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36年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37年 |
1月 |
2月 |
5月 |
7月 |
8月 |
12月 |
本年 |
1938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本年 |
1939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7月 |
10月 |
1940年 |
1月 |
2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2月 |
1941年 |
4月 |
6月 |
8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42年 |
1月 |
2月 |
5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43年 |
2月 |
3月 |
4月 |
12月 |
本年 |
1944年 |
4月 |
5月 |
6月 |
本年 |
1945年 |
4月 |
6月 |
11月 |
12月 |
1946年 |
1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11月 |
12月 |
1947年 |
1月 |
3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本年 |
1948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12月 |
1949年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7月 |
9月 |
11月 |
本年 |
1950年 |
1月 |
4月 |
5月 |
本年 |
1951年 |
1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8月 |
9月 |
12月 |
本年 |
1952年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53年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10月 |
11月 |
本年 |
1954年 |
1月 |
3月 |
6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55年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本年 |
1956年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57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8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58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59年 |
1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本年 |
1960年 |
1月 |
2月 |
3月 |
6月 |
7月 |
8月 |
11月 |
1961年 |
1月 |
4月 |
7月 |
8月 |
12月 |
本年 |
1962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本年 |
1963年 |
1月 |
2月 |
3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本年 |
1964年 |
1月 |
6月 |
8月 |
10月 |
本年 |
1965年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966-1976年 |
1977年 |
3月 |
5月 |
10月 |
11月 |
1978年 |
1月 |
5月 |
6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79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0年 |
1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1月 |
12月 |
1981年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本年 |
1982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83年 |
1月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1984年 |
2月 |
3月 |
5月 |
6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5年 |
2月 |
4月 |
5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6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11月 |
1987年 |
2月 |
4月 |
5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8年 |
1月 |
2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89年 |
1月 |
3月 |
5月 |
9月 |
10月 |
1990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9月 |
12月 |
本年 |
1991年 |
3月 |
4月 |
5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2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9月 |
12月 |
本年 |
1993年 |
1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4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5年 |
1月 |
2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96年 |
1月 |
3月 |
4月 |
6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7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998年 |
1月 |
2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本年 |
1999年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8月 |
12月 |
本年 |
2000年 |
7月 |
9月 |
10月 |
12月 |
2001年 |
1月 |
2月 |
5月 |
6月 |
7月 |
9月 |
10月 |
本年 |
2002年 |
8月 |
本年 |
2003年 |
2月 |
6月 |
7月 |
9月 |
本年 |
(2)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框架 |
(一)、蔡亮造型语言研究 |
(二)、创作理念分析 |
(三)、历史语境的建构 |
(四)、历史叙事的逻辑 |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图像学结合风格学分析 |
(二)、文化社会学概念对于“场域”的构建 |
第一章 历史画的前言(1932-1949) |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情境 |
第二节 西画东渐 |
第三节 抗战美术 |
第四节 蔡亮绘画蒙学 |
第二章 学派与体系(1950-1955) |
第一节 学派与体系 |
第二节 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 |
第三节 建国初期素描教学改革 |
第四节 由《人民空军》看“艺术”与“技术” |
第五节 从“天才”谈起 |
第三章 自我的构建(1955-1981) |
第一节 “年连宣”的现实职能 |
第二节 《延安火炬》及“变体” |
第三节 蔡亮素描 |
第四节 “特殊时期”时期的陕西美术 |
第五节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及草图遗存 |
第四章 观念和风格的转向(1981-1995) |
第一节 “新时期”的艺术处境 |
第二节 “江南”与“西北”的距离 |
第三节 再次面对历史 |
第五章 历史的维度 |
第一节 在场与缺席 |
第二节 语言的惯习与遮蔽 |
第三节 革命美术中的观念 |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的共同历史化 |
第五节 国家叙事与历史重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译着 |
二,专着 |
三,期刊文章 |
四,报纸文章 |
附录1 :蔡亮信件 |
附录2 :蔡亮手稿 |
附录3 :“文革”材料 |
附录4 :蔡亮复查结论 |
附录5 :蔡亮年表 |
致谢 |
(3)《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关于袁世凯现有作品出版的现状 |
二、《袁世凯全集》的编辑缘起 |
(一)时世所需 |
(二)研究所获 |
(三)历史使命感所促 |
三、《袁世凯全集》的编辑理念 |
(一)全而真的编辑宗旨 |
(二)“竭泽而渔”的搜集原则 |
(三)言之凿凿的选编原则 |
四、《袁世凯全集》的编辑出版特色 |
(一)以“袁世凯全集”命名具有创新性 |
(二)采用编年体例,脉络清晰 |
(三)繁体字的使用准确度高 |
(四)版式设计清朗大方 |
(五)编校规范认真,一丝不苟 |
五、《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的意义及启示 |
(一)《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的意义 |
(二)《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任重道远——《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首发式在京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石砌的史书北京建筑遗产超四分之一 |
沉痛的呼吁20世纪建筑遗产亟待保护 |
(7)齐越生平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30年 (8岁) |
1935年 (13岁) |
1941年 (19岁) |
1942年 (20岁) |
1943年秋 (21岁) |
1944年 (22岁) |
1945年 (23岁) |
1946年 (24岁) |
1947年 (25岁) |
1948年 (26岁) |
1949年 (27岁) |
1950年 (28岁) |
1951年 (29岁) |
1952年 (30岁) |
1953年 (31岁) |
1954年 (32岁) |
1955年 (33岁) |
1956年 (34岁) |
1957年 (35岁) |
1958年 (36岁) |
1959年 (37岁) |
1960年 (38岁) |
1961年 (39岁) |
1963年 (41岁) |
1964年 (42岁) |
1965年 (43岁) |
1966年 (44岁) |
1971年 (49岁) |
1972年 (50岁) |
1973年 (51岁) |
1974年 (52岁) |
1975年 (53岁) |
1976年 (54岁) |
1977年 (55岁) |
1978年 (56岁) |
1979年 (57岁) |
1980年 (58岁) |
1981年 (59岁) |
1982年 (60岁) |
1983年 (61岁) |
1984年 (62岁) |
1985 (63岁) |
1986年 (64岁) |
1987年 (65岁) |
1988年 (66岁) |
1989年 (67岁) |
1990年 (68岁) |
1991年 (69岁) |
1992年 (70岁) |
1993年 (71岁) |
后记 |
(8)“变”:应对与自觉 ——罗工柳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第一节、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缘起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学术史综述与研究方法 |
一、学术史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应对”与“自觉”题解及其中国现代美术的变革之路 |
一、“应对”与“自觉”题解 |
二、中国现代美术的变革之路 |
第一章 由“洋”到“土”——罗工柳的木刻艺术之“变” |
第一节 罗工柳早年的求学历程 |
一、地域文化与私塾教育——罗工柳艺术之“变”的萌芽 |
(一)、开平与广州的地域文化 |
(二)、从私塾、新式学堂再到私塾——罗工柳的童年求学经历 |
二、从广州到杭州的求学历程——罗工柳艺术思想的社会基础 |
(一)、中大附中——罗工柳革命思想的启蒙 |
(二)、杭州艺专——罗工柳艺术基础的奠定 |
第二节 从“三厅”到“鲁艺” |
一、武汉三厅——罗工柳革命道路的起航 |
二、延安鲁艺——作为文艺“战士”的选择 |
第三节 罗工柳与鲁艺木刻工作团 |
一、新兴木刻与鲁艺木刻工作团 |
(一)、新兴木刻运动 |
(二)、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创立 |
二、由“洋”到“土”——罗工柳的木刻艺术变化 |
(一)、从“小鲁艺”到“大鲁艺”——罗工柳在鲁艺木刻工作团 |
(二)、新年画改造——木刻艺术的成功之“变” |
(三)、走向“大鲁艺”——“讲话”前后罗工柳的木刻变化 |
本章小结: 作为“战士”的革命自觉 |
第二章 变“土”为“洋”——从“土油画”到“洋油画”的艺术历程 |
第一节 罗工柳与“土油画” |
一、“土油画”的概念 |
二、“土油画”《地道战》与《整风报告》 |
(一)、老百姓教会我画《地道战》 |
(二)、《整风报告》 |
三、“土油画”与革命现实主义 |
第二节 “土油画”的经验总结 |
一、对解放区木刻经验的传承 |
二、对苏俄美术的学习与借鉴 |
第三节 由“土”变“洋”——罗工柳留学期间的油画变化 |
一、留学苏联的时代背景 |
二、留学期间的学习与变化 |
(一)、对国外油画批判地吸收 |
(二)、由“减”到“简”——罗工柳写意油画的萌芽 |
本章小结: 探索油画本体语言的艺术自觉 |
第三章 变“洋”为“中”——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探索 |
第一节 由叙事到象征——罗工柳留学归国后的历史画创作 |
一、“井冈山”系列 |
(一)、《井冈山》——以风景代叙事的题材探索 |
(二)、《毛主席在井冈山上》——“避重就轻”的艺术尝试 |
二、《前赴后继》——由叙事到象征的突破与遭遇 |
第二节 对传统艺术的研究与书法实践 |
一、对传统艺术的研究 |
(一)、对文人画的借鉴 |
(二)、对古代艺术的考察 |
(三)、对古代画论的研读 |
二、书法艺术的实践与探索 |
第三节、诗书画的融合——变“写实”为“写意” |
一、“引书入画”、“引诗入画”的油画探索 |
二、油画材料的拓展 |
本章小结: 探索中国油画之路的文化自觉 |
第四章 “学到手再变”——罗工柳的教学实践与艺术思想 |
第一节 罗工柳艺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建国初期宽松的文艺方针 |
二、“油画民族化”思潮中的艺术主张 |
(一)、“油画民族化”思潮 |
(二)、“油画民族化”的反思与正本清源 |
第二节、罗工柳与央美绘画系教学改革 |
一、绘画系教学的正规化举措 |
二、罗工柳与工作室教学 |
第三节、罗工柳与“油研班”教学 |
一、办班缘起及历史背景 |
二、“油研班”的教学、成就及影响 |
(一)、“学到手”——“油研班”的基础教学 |
(二)、“变”——“油研班”的创作实践 |
(三)、“油研班”——罗工柳艺术思想形成与传播的平台 |
本章小结: 应对“油画民族化”思潮的艺术自觉与文化自觉 |
结语 |
一、基于“战士”的革命自觉 |
二、探索中国油画之路的艺术自觉和文化自觉 |
三、罗工柳艺术之“变”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借鉴与意义 |
罗工柳艺术年表 |
罗工柳作品年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9)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由来及研究方法 |
(一) 选题的由来 |
(二) 相关术语的界定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四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 |
(二)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保护与知识产权立法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的学术界定及保护历程 |
一 传统手工艺的学术界定 |
二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分类 |
三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历程 |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现状及相关立法 |
一 传统手工艺的生态现状 |
二 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立法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质疑 |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
小结 |
第二章 传统手工艺保护中知识产权要素的历史性考查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特征 |
一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结构 |
二 传统手工艺的技术结构及特征 |
三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特征 |
第二节 古代手工艺的生产组织特征及技术权利 |
一 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组织结构 |
二 传统手工技艺的控制与流播 |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手工艺生态 |
一 调整传统手工艺资源的组织机构 |
二 传统手工艺的技术转移 |
第四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手工艺生态 |
一 经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知识产权困境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传统手工艺 |
小结 |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属性 |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的着作权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主体 |
二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客体 |
三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的权益内容 |
四 现有着作权法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局限 |
第三节 专利法与传统手工艺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专利法保护的困境 |
二 外观专利与着作权的协调保护 |
第四节 商标法与传统手工艺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与商标法 |
二 传统手工艺与地理标志 |
第五节 传统手工艺老字号及工艺秘密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 |
二 传统手工艺的工艺秘密保护 |
第六节 传统手工艺的邻接权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邻接权的立法保护 |
二 传统手工艺邻接权的保护现状 |
小结 |
第四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焦点争端 |
第一节 物权占有引起的着作权问题 |
一 物权非法占有所导致的着作权问题 |
二 物权占有所衍生的修改权问题 |
第二节 直接侵权行为下的着作权问题 |
一 署名权 |
二 财产权 |
三 作品完整权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着作权中的“模糊地带” |
一 抄袭与仿冒 |
二 临摹与复制 |
三 引用与汇编 |
四 职务作品侵权 |
第四节 “二度创作”的着作权争议 |
一 “原创”与“二度创作” |
二 “二度创作”的着作权 |
第五节 传统手工艺衍生品的着作权保护 |
一 传统手工艺的衍生品 |
二 传统手工艺衍生品的着作权问题 |
第六节 传统手工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性 |
二 “泥人张”字号之争 |
小结 |
第五章 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知识产权调研 |
个案一:苏州镇湖刺绣产业的知识产权现状 |
第一节 苏州刺绣技艺的历史概况分析 |
一 苏绣的艺术特征 |
二 着作权免费许可的尝试:苏州刺绣研究所 |
三 镇湖刺绣集群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镇湖刺绣产业的知识产权困境及其争端 |
一 频惹官司的《贵妃醉酒》 |
二 镇湖绣娘侵权行为及心理调研 |
三 苏绣的选稿要求及画家群体分析 |
四 艺术家不维权的原因 |
第三节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利益结构及保护措施 |
一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的利益结构 |
二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
第四节 镇湖刺绣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
一 法理与现实的矛盾 |
二 官方与民间立场的矛盾 |
三 法律保护与技艺传承的矛盾 |
个案二:当凤翔泥塑产业遭遇知识产权 |
第一节 凤翔泥塑技艺的历史概况及产业特征分析 |
一 凤翔泥塑的产业空间 |
二 凤翔泥塑的产业形式 |
三 凤翔泥塑的工艺技术特点 |
四 凤翔泥塑艺人的技术观 |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中逐渐显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
一 村落语境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 |
二 凤翔泥塑与邮票设计的权益纠纷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人的权益与知识产权机制 |
一 采稿程序的合法性 |
二 原创作者的确认 |
三 邮票的真正设计主体 |
四 民间工艺的“原创性” |
第四节 村落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伦理语境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评析 |
第一节 利用传统手工艺资源的不同形式 |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公法保护的利弊 |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私法保护的困境分析 |
一 业者:观念淡薄和维权之难 |
二 协会:行业管理的“无效能” |
三 市场:执法的困境及其原因 |
四 制度:认定机制的有待完善 |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局限 |
小结 |
第七章 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立法的路径选择及制度完善 |
第一节 国际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模式及经验分析 |
一 国际及区域的相关立法 |
二 立法模式及经验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特殊保护的制度选择 |
一 侵权机制的完善 |
二 赔偿及利益平衡 |
三 立法制度的协调 |
四 知识产权之外的保护机制 |
第三节 对知识产权特别保护立法内容的建议 |
一 传统手工艺的法律角色定位 |
二 对立法模式选择的建议 |
三 特别知识产权法保护体系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风移斑驳墙 珊珊可爱影——2011年出版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 月7日主题为“转企改制资源整合迎接书业新时代”的第五届 |
1 月9日2011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本届图书 |
1 月11日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1 月14日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其中, 由新 |
1 月18日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 知音期刊集团完成整体改制。 |
1 月19日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成立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 |
1 月23日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 |
1 月由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与法国拉加 |
2 月10日京东商城上线音像及在线读书 |
2 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继与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 |
2 月中旬搜狐正式开展网络付费阅读业务, 搜狐原创频道也正式改版上线。 |
2 月24日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中印集团数字印务有限公司和北 |
3 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做客中央人民 |
3 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
3 月15日《上海市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
3 月18日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
3 月19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94、 |
3 月22日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万榕书 |
3 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商 |
3 月28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成立。 |
3 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 |
4 月6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
4 月11日盛大文学云中书城正式推出 |
4 月13日淘宝网推出“淘宝书城”应用。 |
4 月14日中国联通宣布试推手机阅读业务。 |
4 月16日在南昌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民营 |
4 月19日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联合 |
4 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新闻出版 |
4 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布了“第八次 |
4 月28日首届国际电子书包应用峰会开幕。此届电子书包峰会由 |
4 月30日—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中共 |
5 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当选第六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
5 月10日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创立。 |
5 月13日由中宣部主办的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深圳召开。光明 |
5 月13日汉王在京召开全国代理商大会, |
5 月16日京东商城打出了“全部少儿图 |
5 月18日《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出 |
5 月22日由重庆出版集团和新加坡元大投 |
5 月25日总结“十一五”、部署“十二 |
5 月27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的辞海 |
5 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第 |
5 月29日中国出版集团大佳网正式上线, |
5 月31日北京凤凰联动传媒有限公司成功完成首轮股权融资, 此 |
5 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发出通知:人民卫生出版社、 |
6 月2日北京着名学术书店风入松以“设备整修”为由贴出歇业告示。 |
6 月3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集团重组工作会议在上 |
6 月9日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宣布, 2011年共有153家出 |
6 月10日2011年度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评审完成, 全国共有 |
6 月12日在厦门召开的第三届海峡新闻 |
6 月1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 |
6 月14日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 |
6 月16日2011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 |
6 月17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编 |
6 月21日截至2011年6 月, 交通银行上 |
6 月23日在全党全国隆重庆祝中国共产 |
6 月28日时代出版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平台“时代e博”正式上线, 标志着时代出版的数字出版业务步入商业运营阶段。 |
6 月30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 |
6 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建立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这是继上 |
7 月1日《着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正式实施。 |
7 月2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1版首次实现全球同步上市。 |
7 月4日30位作家以及出版商组成的“作家维权联盟”召开发布 |
7 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
7 月6日中国首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北京成立。中国文化 |
7 月6日和8日 (当地时间) 正在美国访 |
7 月6—9日第四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 |
7 月11日上海文汇出版社、太白文艺出 |
7 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 |
7 月14日《着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
7 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 |
7 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
7 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 |
7 月26日“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工作启 |
7 月27日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新闻出版 (版权) 局、虹口区政府 |
7 月29日国内首个“数字出版与传播”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启动仪 |
7 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和江苏省政府在南京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江苏新闻出版强省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7 月31日新疆人民出版总社 (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 成立暨新 |
7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由中华书局出版。 |
8 月3日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 |
8 月4日《着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
8 月9日总计15卷、1100万字, 收录自 |
8 月11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新媒 |
8 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 |
8 月17日—23日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 |
8 月18日《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出版总结会在沪举行。 |
8 月20日经过五轮投票, 第八届茅盾文 |
8 月25日作家出版社宣布, 向天下霸唱、 |
8 月29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 |
8 月30日我国首个DCI技术联合实验室在京揭牌。该实验室由中 |
8 月31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京举行,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组织民营出版策划企业参展。 |
8 月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网站开通。 |
9 月1日人民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创建90周年, 中共中 |
9 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 (1—4卷)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9 月9日中国知网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宣布, 海外云出版和云数字图书馆系统正式启动。 |
9 月15日百度阅读开放平台 (yuedu. |
9 月15日—16日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五届 |
9 月17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的“顾诚 |
9 月18日由水利部组织的《水工设计手 |
9 月22日—25日Macworld Asia 2011数字世界亚洲博览会 (简称Macworld大会) 在京举行。 |
9 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 |
9 月26日—10月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
9 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通知, 为不断提高新闻出版服务大局、 |
9 月29日亚马逊“中国书店”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这是 |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10年全国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审核 |
1 0 月8日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促进印刷 |
1 0 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 |
1 0 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 |
1 0 月20日—21日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评审会在京举 |
1 0 月21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就转变发展 |
1 0 月24日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史蒂 |
1 0 月27日全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亚马逊 |
1 0 月29日光合作用书店在北京的五道口 |
1 0 月31日苏宁易购图书频道正式上线, |
1 0 月由“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与数字出 |
1 1 月8日由江泽民同志倡导撰写的《中 |
1 1 月9日盛大文学宣布对移动阅读平台和服务提供商百阅进行战 |
1 1 月10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出版座谈会暨全媒体首发仪式在京举行。 |
1 1 月10日—1 1日新闻出版总署在安徽合肥召开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 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 扶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
1 1 月15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与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签订《关 |
1 1 月18日《人民文学》推出英文版试刊《PATHLIGHT》。 |
1 1 月26日在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主办的限量收藏品新 |
1 1 月28日凤凰新华创意产业园暨凤凰印PO D数码连线启动仪式 |
1 1 月29日国家标志性公益文化工程《清史》出版签约仪式在京举 |
1 1 月30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海证交所。 |
1 1 月由山西书海数字网络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出版传媒集 |
1 2 月7日港澳台和内地出版协会在澳门 |
1 2 月8日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 |
1 2 月1 2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十二届 |
四、《中国模具设计大典》首发式在京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庚年谱简编[J]. 张静. 艺海, 2021(10)
- [2]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D]. 答光明.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3]《袁世凯全集》编辑出版研究[D]. 郭倩. 河南大学, 2019(01)
- [4]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5]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任重道远——《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首发式在京举行[J]. 汪红蕾. 建筑, 2019(01)
- [6]2012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8(01)
- [7]齐越生平大事记[J]. 杨沙林.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8]“变”:应对与自觉 ——罗工柳艺术研究[D]. 郭文宁. 中央美术学院, 2014(12)
- [9]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张西昌. 西安美术学院, 2013(12)
- [10]风移斑驳墙 珊珊可爱影——2011年出版大事记[J]. 章宏伟. 编辑之友, 2012(01)
标签:艺术论文; 中国模具设计大典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