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许念一[1](2015)在《中国汉字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汉字规划视为汉语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因此上述观点不仅反映了汉字和汉语的密切关系,也维护了汉语规划研究的完整性。然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中国社会汉字问题,我们也应从汉字的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并强调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汉字规划研究”作为论文选题,集中解答了以下五方面问题。(1)为何要开展专门性的汉字规划研究?汉字规划的属性和定义是什么?(2)中国汉字规划经历了怎样的古今演变?(3)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汉字规划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4)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是什么?其划分依据和理论内涵又是什么?(5)当前的中国汉字规划问题有哪些?我们应如何有效应对?虽然汉字规划对汉语规划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但其独立性也十分显着。换言之,汉字规划兼具依附性和独立性两重属性。这一观点可由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来证实。我们认为,国家认同、社会交往、教育启蒙和文化传播是汉字规划的主要社会功能。一方面,由于汉字规划在国家认同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方面是汉语规划的有益补充,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汉语规划而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体表意性和文化传承性赋予了汉字规划超越汉语规划的特殊功能优势——教育启蒙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因此汉字规划的独立性也十分鲜明。据此,我们应在承认汉字规划依附性的基础上,强调和重视汉字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并将汉字规划作为独立的学术概念加以界定。所谓汉字规划,是指政府、社团、学者或个人通过颁行汉字政策、制定汉字法律、编写汉字规范等方式,对汉字的政治地位、本体要素(主要包括汉字的字形、字音、字量、字序等)、社会使用、国内教育和海外传播等方面所进行的前瞻性的动态引导与调节,旨在妥善解决与汉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使汉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古到今,中国汉字规划先后经历了启蒙与成长、变革与探索、改革与稳进等阶段。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汉字规划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指导体系,实践范围也不断扩大,全面涵盖了汉字地位、汉字字形、汉字字音、汉字字量、汉字字序、汉字典籍、社会用字、汉字教育、汉字传播和汉字社会活动等规划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如下:启蒙时期(先秦时期)的汉字规划内容简单、形式原始;成长时期(秦代-清代)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统一,服务于专制统治;变革与探索时期(民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汉字改良,突出汉字普及;改革与稳进时期(新中国时期)的汉字规划注重宏观引导,强调汉字规范。除中国大陆外,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也值得探讨与学习。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双文政策和繁简由之,台湾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繁体为正和简体为用,日本的规划经验表现为分门别类和注重应用,韩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教育为先和韩汉并用,新加坡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全面简化和数位教学,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汉字规划经验表现为顺时简化和简化推广。中国汉字规划具有政治范畴、社会范畴、教育范畴和传播范畴四个主要范畴。四大范畴的划分依据为:第一,避免了类型划分的弊端;第二,与汉字规划的社会功能相互照应,突出了本文的理论主线;第三,有助于揭示中国汉字规划的本质与规律。四大范畴的理论内涵为:政治范畴是指汉字的政治地位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显隐之辨、民国时期的存废之争和新中国时期的文字平等为代表;社会范畴是指汉字的社会使用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统一、民国时期的汉字改良和新中国时期的汉字标准制定为代表;教育范畴是指汉字的国内教育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强权、民国以后的汉字启蒙和近年来的汉字能力建设为代表;传播范畴是指汉字的海外传播规划,它以封建时期的汉字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汉字教学和2000年以后的汉字推广为代表。当前的汉字规划问题可以分为四类: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和传播问题。其中,政治问题包括字母词的地位界定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社会问题包括繁体字的境内使用、地名用字规范、人名用字规范、网络用字管理和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教育问题包括汉字教育安全维护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传播问题包括简化字的境外推广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我们建议:在开展字母词地位界定时,应明确字母词的性质,区分字母词的政治地位和功能地位。在开展汉字国际地位规划时,应避免文字霸权主义,积极应对大国文字的挑战,以获取国际话语权为规划核心。在开展繁体字的境内使用规划时,应理清简繁字关系,巩固简化字的社会通用地位,制定专门性的“繁体字表”,开展多种类型的繁体字活动。在开展地名用字规划时,应将规范观与实用观相结合,地名选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政府、公众、企业利益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在开展人名用字规划时,应吸取他国的规划经验,开展人名用字动态监测,完善人名用字法规建设,研制推荐性人名用字表。在开展网络用字管理时,应认清网络新字的作用与性质,对其使用范围加以限制。在开展汉字信息产业建设时,应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汉字信息法律建设,注重汉字信息行业升级。在维护国内汉字教育安全时,应提高汉字教育安全意识,重视各阶段的汉字教育,合理部署外文教育战略。在提升全民汉字书写能力时,应正视“提笔忘字”问题,加强汉字书写教育,勿忘汉字文化之根。在完善简化字的境外推广时,应摒弃简繁对立的错误观念,发挥简化字固有的形体优势,增加简化字文化介绍。在开展对外汉字传播规划时,应增强宏观政策引导,构建对外汉字传播模式,开辟汉字文化走廊。
王保红[2](2013)在《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文中认为描述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科学史研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到目前为止,对20世纪科学的发展态势,很少有全面系统地给予科学史视角的分析论证。因此,本论文将20世纪的科学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选取在国际上影响卓着的最典型的两份综合性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内容定量分析方法,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1901~2000年各100年间的内容做计量分析,并对20世纪科学发展的内史做了进一步阐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梳理20世纪科学发展的微观历史过程,探索20世纪科学发展动态与趋势,并对21世纪科学发展做一点预测。计量分析的基础是针对计量对象设置出科学有效的计量指标。本文计量指标的设定关键是要对科学进行分类。因此我们首先对现今存在的科学分类方式分六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对科学分类做了探讨,同时也为本文涉及到的科学的相关词汇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次对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体系及现今采用的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了微观上的实证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厘清了科学的分类,为本文计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也是本文探讨科学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结合计量对象Nature和Science本身所使用的科学分类方式,最后确定了本文的计量指标,并对资料概况、指标的范畴、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做了详细的陈述。分别对Nature和Science进行计量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将Nature内容分13类学科、Science内容分11类学科进行分类统计,按照年代和期刊号生成相应的学科分布表,将此作为原始数据进一步做出学科发展曲线图、柱形图以及比较图,阐明就此反映出的学科发展态势,并将其归于基础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分别讨论了其学科发展态势,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分析,得出由Nature和Science各自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进一步将Nature和Science共有的六大基础科学、两个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两个应用科学,分别做相对应的比较分析,得出各个学科的发展态势,以及三大类的相应发展态势,再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对比分析,得出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各个学科20世纪的发展内史,将计量分析结果与内史的分析论证相结合,归结出各个学科20世纪发展的特点和态势,以及各个学科可能的21世纪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物质层次结构与科学学科结构的关联性分析,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关联性、整体性、共融性和逻辑层次性。关于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本文提出几点结论:20世纪科学发展以物理学为先导,带动其他基础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时代;20世纪科学发展整体上是上升的,但有兴盛期、静默期,甚至是停滞和消退阶段的存在;基础科学发现、应用技术发明、改变人类生存模式、再到人文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完整链条等。在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做了一点科学预测,认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将是21世纪的科学前沿,而且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仍然是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学科,21世纪科学将是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并生成崭新的综合学科发展的时代。
陈威[3](2010)在《近代以来的武术文化传承 ——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术文化作为先民的生活方式,浓缩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然而,社会变迁对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产生不可避免的冲击,因而,多年来武术文化的传承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的传承观点多限于理论思考,很少真正深入实际调查。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原则,由宏观思考到微观切入,进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参照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选择素有“武术之乡”美誉的沛县作为实证研究个案,通过田野作业、口述史和文献资料等方法。由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梳理近代以来沛县武术发展的脉络,分别从武术活动的内容、习武的人群特征、组织形式、活动过程、习武动机等武术文化的不同层面切入。通过以史代论,对不同时期武术活动的相关事项的深描,探寻近代社会变迁中沛县武术的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其传承的路径。运用社会变迁理论剖析其影响因素,并以之为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寻求启发,解读目前的武术发展状况,探寻源于农耕文明的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近代以来,民风尚武的沛县武术活动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到清末逐渐出现了林立的拳种流派;民国期间,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达到了第一个习武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在延续传统的武术活动图式基础上迎来了武术的体育化转型,出现了精英武术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浪潮的带动下武术活动出现了快速的变化;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沛县武术出现明显的传统失落。近代以来沛县武术活动的系列变化特征,追其根源是来自社会变迁的各个不同方面。是由社会变迁过程中生存和交通环境,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等社会结构,政权的更迭和法律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教育、文化传媒和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变化而综合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沛县武术文化变迁说明武术文化是一个“生”的文化,武术活动的变化缘于人们的求生、谋生、营生、健生等诉求的变化;传统的失落是现代化的必然,太极拳等健身武术活动的兴起和武术竞技的发展体现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创新或发展;传统的武术文化传承方式仍将存在于相对狭小的日常生活之中,武术竞技、教育、产业等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武术活动成为武术文化传承的另一途径,能够提供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相互渗透的武术“社团”活动将成为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图式。
王妹[4](2007)在《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纸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加速了造纸工业的发展。但是,造纸工业是高消耗能源的产业,也是重污染产业之一,因此,纵观历史与全局,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森林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林纸一体化成为世界造纸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林纸一体化也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探索,进程依然缓慢,其原因是众多的。如何鼓励企业实施林纸一体化战略,使造纸业与森林资源协调发展,一方面,就是改革林业传统思想,树立全新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把森林功能产出视为产品或服务,通过计量、计价与核算等一系列方法,在不断建立与完善森林资源资产市场的条件下,在等价交换与公平交易规则下,逐步实现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特别是森林环境价值,从而得到应有的补偿,保证森林资源与环境再生产的足额投入,以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作为林纸一体化企业,应该让利益相关者,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企业通过植树造林为生态环境所作出的贡献,以及降低环境负荷影响所作出的努力,即在造纸过程中为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情况。所有这些,需要建立一种完善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全面、连续、系统地记量、记录、计算、汇总和报告林纸一体化企业的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在此指导思想下,本文研究了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构建问题,并且以案例形式指导企业如何应用该体系,以促进企业规范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核算,也可帮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相关研究成果中可借鉴的、存在的和需要完善的问题,为本文研究确定了方向,找到了突破点。其次,本文界定了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REA-Resource-Environment Accounting)体系的概念,阐述了该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支撑,明确了该体系的目标,核算对象,提出了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基本要素及其框架结构,为后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本文研究了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的理论问题。界定了森林资源资产的概念,确定了林纸一体化企业森林资源资产的要素、计量方法,具体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等。设计了林纸一体化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提出了规范性要求。第四,本文研究了环境成本的理论问题。首先,界定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成本概念,提出在目前环境会计技术水平下,内部环境成本和已经内部化的外部环境成本是企业狭义环境成本,企业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加上狭义环境成本是广义环境成本,它们是企业可以进行会计核算的环境成本。其次,将该定义运用于林纸一体化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作为资源—环境核算内容的一部分。最后,将运用该原理得出的核算结果,设计了环境成本表和环境影响负荷表作为企业环境披露内容的一部分。第五,本文综合论文研究成果,选取有代表性的林纸一体化企业,进行案例分析,以达到推广成果的目的。
王剑涛[5](1993)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讨论了当代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两大困惑:职业化问题;兴奋剂问题。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讨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此两大问题的发展走向。
王剑涛[6](1993)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文中提出本文讨论了当代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两大困惑:职业化问题;兴奋剂问题。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讨论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此两大问题的发展走向。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汉字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汉字规划的界定 |
第一节 语言规划与文字规划 |
一、何为“语言规划” |
二、语言规划中的“文字规划” |
第二节 汉语规划与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与汉语规划的关系 |
二、汉字规划附属地位的利与弊 |
第三节 汉字规划的依附性与独立性 |
一、汉字规划的依附性 |
二、汉字规划的独立性 |
第四节 汉字规划的问题与反思 |
一、汉字规划的基本问题 |
二、汉字规划的理论反思 |
第二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与成长 |
第一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启蒙 |
一、汉字规划的启蒙标志 |
二、启蒙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成长 |
一、汉字规划的封建指令 |
二、汉字规划的成长演进 |
三、成长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三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变革与探索 |
第一节 汉字规划的变革背景 |
一、切音字运动 |
二、“万国新语”之争 |
三、汉字简化思潮 |
第二节 汉字规划的探索领域 |
一、汉字地位 |
二、汉字字音 |
三、汉字字形 |
四、汉字字量 |
五、汉字教育 |
六、变革与探索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四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改革与稳进 |
第一节 改革阶段(1949年-1966年)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改革历程 |
第二节 稳定阶段(1972年-1999年)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稳定历程 |
第三节 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的汉字规划 |
一、汉字规划的宏观引导 |
二、汉字规划的推进历程 |
第四节 改革与稳进时期的汉字规划特点 |
第五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他者经验 |
第一节 港、澳、台地区的汉字规划经验 |
一、香港、澳门地区 |
二、台湾地区 |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汉字规划经验 |
一、日本 |
二、韩国 |
三、新加坡 |
四、马来西亚和泰国 |
第六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主要范畴 |
第一节 划分依据 |
一、“范畴”与“类型” |
二、理论依据 |
三、现实依据 |
第二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政治范畴 |
一、显隐之辨 |
二、存废之争 |
三、文字平等 |
第三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社会范畴 |
一、汉字统一 |
二、汉字改良 |
三、汉字标准 |
第四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教育范畴 |
一、汉字强权 |
二、汉字启蒙 |
三、汉字能力 |
第五节 中国汉字规划的传播范畴 |
一、汉字交流 |
二、汉字教学 |
三、汉字推广 |
第七章 中国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政治思考 |
一、字母词地位界定 |
二、汉字国际地位规划 |
第二节 社会思考 |
一、繁体字的境内使用 |
二、地名用字规范 |
三、人名用字规范 |
四、网络用字管理 |
五、汉字信息产业建设 |
第三节 教育思考 |
一、汉字教育安全维护 |
二、汉字书写能力提升 |
第四节 传播思考 |
一、简化字的境外推广 |
二、对外汉字传播探索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汉字规划的学术界定 |
二、汉字规划的历史经验 |
三、汉字规划的国际视野 |
四、汉字规划的理论范畴 |
五、汉字规划的战略思考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汉字规划的理论构建 |
二、汉字规划的实践探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部分 |
二、论文部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3 研究思路及内容结构 |
4 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科学的分类与计量的基础 |
1.1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 |
1.1.1 科学的一维分类 |
1.1.2 科学的二维分类 |
1.1.3 科学的三维分类 |
1.1.4 科学的四维分类 |
1.1.5 科学的五维分类 |
1.1.6 科学的六维分类 |
1.2 科学分类的实证研究 |
1.2.1 国际标准学科分类体系 |
1.2.2 国际标准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
1.2.3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学科分类体系 |
1.2.4 国际实用信息资源自然科学学科分类体系 |
1.2.5 结论与启示 |
1.3 计量指标的设定 |
1.3.1 资料来源 |
1.3.2 计量指标的确定与范畴 |
1.3.3 计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二章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2.1 NATURE的综述 |
2.2 NATUR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2.2.1 NATUR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
2.2.2 NATUR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
2.2.3 NATUR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
2.2.4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
2.3 从NATUR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
第三章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3.1 SCIENCE的综述 |
3.2 SCIENCE 1901-2000内容的计量分析 |
3.2.1 SCIENCE反映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 |
3.2.2 SCIENCE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 |
3.2.3 SCIENCE反映的应用科学发展态势 |
3.3 从SCIENCE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
第四章 NATURE和SCIENCE的计量结果比较分析及验证 |
4.1 总信息量的比较 |
4.2 NATURE和SCIENCE反映出的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1 基础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3 应用科学发展态势对比分析 |
4.2.4 与国内外对NATURE和SCIENCE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
4.3 NATURE和SCIENCE共同反映出的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 |
第五章 20世纪科学发展态势分析 |
5.1 20世纪基础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
5.1.1 20世纪生物学发展态势 |
5.1.2 20世纪化学发展态势 |
5.1.3 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
5.1.4 20世纪数学发展态势 |
5.1.5 20世纪物理学发展态势 |
5.1.6 20世纪天文学发展态势 |
5.2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
5.2.1 20世纪人类学发展态势 |
5.2.2 20世纪历史学及艺术与文学发展态势 |
5.3 20世纪应用科学发展态势研究 |
5.3.1 20世纪医学发展态势 |
5.3.2 20世纪工程技术发展态势 |
5.4 20世纪科学发展总态势分析 |
结束语 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1 NATUR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
附录2 SCIENCE 20世纪内容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近代以来的武术文化传承 ——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学界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观点综述 |
2.1 从"保护"的角度对武术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2.2 从"综合创造"的角度对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 |
2.3 有关"(折衷)协调"发展武术文化的研究 |
2.4 突出"文化"对武术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 |
2.5 对武术文化传承中的个案研究 |
小结 |
3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理论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理论依据 |
3.1.1.1 现代化理论 |
3.1.1.2 社会转型理论 |
3.1.1.3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3.1.2 相关概念的阐释 |
3.1.2.1 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 |
3.1.2.2 武术文化 |
3.1.2.3 武术文化传承 |
3.2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及基本视角 |
3.2.2 研究方法 |
3.2.2.1 文献资料法 |
3.2.2.2 田野作业方法 |
3.2.2.3 口述史方法 |
3.2.2.4 访谈法 |
3.3 研究的理论假设与创新点 |
3.3.1 研究假设 |
3.3.2 创新点 |
3.4 研究的总体技术框架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近代以来的沛县武术流变 |
4.1.1 那一方热土——沛县及沛县武术概况 |
4.1.1.1 汉风古韵——沛县概述 |
4.1.1.2 武术之乡——民风尚武由来已久 |
4.1.2 大河北去,拳师南来——沛县近代拳种流派的初步形成 |
4.1.2.1 鲁民与湖团——大河北去带来的直接结果 |
4.1.2.2 封建王朝里最后的呐喊——由捻军到义和团运动 |
4.1.2.3 名师南来与拳种流派的初步形成 |
小结 |
4.1.3 城头变幻与习武高潮——民国期间特殊社会环境下的武术活动 |
4.1.3.1 匪患——社会剧变的阵痛 |
4.1.3.2 舍身临阵,武之大也——由从戎求生到抗日报国 |
4.1.3.3 癸亥比武——近代以来第一个习武高潮的一角 |
小结 |
4.1.4 新旧交替———沛县武术重要转型期 |
4.1.4.1 打拳卖艺与设场教拳——武者生存之道的承袭 |
4.1.4.2 少林拳师的最后一手——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一瞥 |
4.1.4.3 与李连杰等对决赛场——沛县武术的体育化转变 |
小结 |
4.1.5 新的繁荣——发展经济浪潮中的沛县武术活动 |
4.1.5.1 "牛角拐"——稀有"挖整"兵器之一的背后 |
4.1.5.2 "武术之乡"——社会武术活动的盛誉 |
4.1.5.3 武术馆校的兴起——发展经济观念下的催生之物 |
4.1.5.4 "精英杯"——武术比赛的龙头和武术发展的晴雨表 |
4.1.5.5 武术硬气功团——沛县武术的一张"名片" |
4.1.5.6 武风下的世界冠军——技巧等运动的述略 |
4.1.5.7 中国功夫馆与跆拳道——社会变迁中的文化交流 |
小结 |
4.1.6 传统的失落——新世纪沛县武术活动的变化 |
4.1.6.1 无可奈何花落去——"精英杯"的尴尬 |
4.1.6.2 太极拳运动的勃兴——顺应时代的转型 |
4.1.6.3 武术的快餐——沛县散打运动的发展 |
4.1.6.4 网吧前晨练拳师——但愿不是最后的守望者 |
4.1.6.5 申遗——试图留住记忆之举 |
小结 |
4.2 逝者如斯——近代社会变迁与沛县武术文化的转变 |
4.2.1 环境变迁对沛县武术的影响 |
4.2.1.1 生存环境的变化与武术活动的变迁 |
4.2.1.2 交通环境的变化与沛县武术活动 |
4.2.2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沛县武术活动 |
4.2.2.1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沛县武术活动 |
4.2.2.2 就业结构的转变对武术活动影响 |
4.2.2.3 城镇化与武术活动 |
4.2.2.4 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武术活动 |
4.2.2.5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与武术活动 |
4.2.3 社会政治变迁与武术活动 |
4.2.3.1 政权的频繁更迭对武术活动的影响 |
4.2.3.2 不同时期政策法律的变化对武术活动的影响 |
4.2.4 经济变迁对沛县武术活动的影响 |
4.2.4.1 生活水平的变化与武术活动 |
4.2.4.2 产业结构变化与沛县武术活动 |
4.2.5 文化的变迁与武术活动 |
4.2.5.1 学校教育与沛县武术活动 |
4.2.5.2 文化传媒变化与武术活动 |
4.2.5.3 文化的冲突、融合对武术活动的影响 |
4.2.6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沛县武术活动 |
4.2.6.1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对武术活动的影响 |
4.2.6.2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武术活动的影响 |
小结 |
4.3 生活源本——沛县武术文化传承的启示 |
4.3.1 与"生"而来——和生存息息相关的沛县武术活动 |
4.3.2 适者生存——现代化进程中的沛县武术转型 |
4.3.2.1 传统的失落是现代化的必然 |
4.3.2.2 以太极拳等作为健身的武术活动的兴起体现了文化创新 |
4.3.2.3 武术竞技的发展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形式 |
4.3.3 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日常生活批判下的武术文化传承 |
4.3.3.1 日常生活领域之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
4.3.3.2 走向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武术文化传承 |
4.3.3.3 两种生活世界相互渗透的武术文化传承 |
5 结论、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设想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研究现状 |
二、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研究现状 |
三、环境成本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造纸业与森林资源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我国造纸业与森林资源协调发展现状 |
一、我国已成为纸业大国 |
二、原料结构中木浆比例低,环境污染仍很严重 |
三、纸业消耗着巨大的资源和能源 |
四、多种林纸一体化模式并存 |
第二节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我国林纸结合的作用 |
一、林纸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在林纸结合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构建 |
第一节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
一、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概念的界定 |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 |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构建的方法支撑 |
第二节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 |
一、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基本前提 |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一般原则 |
第三节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的框架设计 |
一、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目标 |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 |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框架图 |
第四章 林纸一体化企业有形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研究 |
第一节 核算有形森林资源资产的林纸一体化模式的界定 |
一、界定依据 |
二、界定程序 |
第二节 林纸一体化企业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研究 |
一、林纸一体化企业林木资产的会计属性 |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要求 |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林木资产计量方法 |
四、林纸一体化企业林木资产会计业务处理 |
第三节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研究 |
一、土地法律制度对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影响 |
二、林地资产会计计量方法 |
三、林地资产会计业务处理 |
第五章 林纸一体化企业无形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研究 |
第一节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会计特殊性 |
一、会计准则的相关原则和条款 |
二、会计准则的相关原则和条款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会计核算的适用性分析 |
三、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会计特殊性的协调 |
第二节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
一、基本方法 |
二、几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计量方法 |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 |
第三节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会计业务处理 |
一、会计科目设置 |
二、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
第六章 林纸一体化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 |
第一节 环境成本的涵义 |
一、宏观层面环境成本概念 |
二、微观层面环境成本概念 |
三、具有可操作性环境成本概念 |
第二节 环境成本的内容 |
一、按环境成本产生的原因来分类确定的环境成本的内容 |
二、按管理环境成本的过程来分类确定的环境成本的内容 |
三、按环境成本是否由企业承担来分类确定的环境成本的内容 |
四、按照具体的成本项目分类确定的环境成本的内容 |
第三节 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
一、环境成本确认的理论依据 |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 |
三、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原则 |
第四节 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 |
一、企业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的核算 |
二、狭义环境成本核算 |
三、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流程图 |
第七章 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报告设计 |
第一节 林纸一体化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披露 |
一、林业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披露现状 |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披露内容 |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披露方式 |
四、林纸一体化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披露的主要会计报表及附表 |
第二节 林纸一体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
一、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成本信息需求的内容 |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基本模式 |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
第八章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公司林纸一体化状况 |
二、公司营林模式 |
三、营林管理现状 |
第二节 公司森林资源资产核算举例 |
一、林木资产核算 |
二、林地资产核算 |
三、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核算 |
四、公司森林资源资产信息披露 |
第三节 环境成本核算举例 |
一、企业生产流程简介 |
二、企业环境成本核算 |
三、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汉字规划研究[D]. 许念一. 武汉大学, 2015(03)
- [2]基于Nature和Science20世纪内容计量分析的科学发展态势研究[D]. 王保红. 山西大学, 2013(12)
- [3]近代以来的武术文化传承 ——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个案研究[D]. 陈威. 北京体育大学, 2010(08)
- [4]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研究[D]. 王妹.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5]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J]. 王剑涛. 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S1)
- [6]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困惑及发展走向[J]. 王剑涛. 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