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添加形式对基质诱导的肺活量测量测定的影响

葡萄糖添加形式对基质诱导的肺活量测量测定的影响

一、葡萄糖加入形式对基质诱导呼吸量测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正[1](2021)在《微生物菌剂在黄瓜育苗和基质栽培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

赵颖志[2](2021)在《典型毛竹入侵阔叶林生境的凋落叶-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研究表明

赵航晨[3](2021)在《人工湿地去除污水厂尾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的研究》文中提出

王宇阳[4](2021)在《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选用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木槿(Hibiscus syriacus)、夹竹桃(Nerium oleander)4种木本植物,以人工湿地微宇宙为实验平台,通过人工模拟实验,配置3个物种丰富度水平(1,2,4)和11个植物多样性组合,探讨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效果、植物生长量和氮磷积累量、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人工湿地物种选择及多样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人工湿地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增强,4物种混种系统对TN、NH4+-N、TP和TOC去除率均显着高于单种系统。不同木本植物组合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水蜡×木芙蓉×木槿×夹竹桃四物种混种系统对于TN、NH4+-N具有最好的净化效果,夹竹桃单种系统对于TP、TOC具有最好的净化效果。在相同物种丰富度下,物种组成对于人工湿地污染的去除也有很大影响,夹竹桃的存在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显着正效应。(2)植物地上生长量和总生长量与物种丰富度极显着正相关,但地下生长量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响应。物种组成上,夹竹桃单种系统具有最高的地下生长量、地上生长量和总生长量,木槿单种系统最低。除TN去除率以外,NH4+-N、TP、TOC去除率与总生物量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3)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人工湿地的植物N、P积累量上升。不同物种丰富度下人工湿地微宇宙的N、P积累量存在显着差异,湿地系统的植物N、P积累量均与物种丰富度存在显着正相关。物种组成上,N元素富集能力最强的是木芙蓉×夹竹桃混种系统,P元素富集能力最强的是夹竹桃单种系统。夹竹桃的存在对促进木本植物吸收、同化环境中的N、P元素具有显着正效应。(4)随着丰富度的增加,Chao1、Simpson、Shannon、Pielou’s evenness、Faith’s PD等5个多样性指标均存在上升趋势,但相关性不显着。11种木本植物组合中,水蜡×夹竹桃组、水蜡×木芙蓉×木槿×夹竹桃组样品的细菌群落的均匀度较高,木槿(Hs)组细菌群落的均匀度为11组中最低。水蜡×夹竹桃组Faith’s PD指数最高,木槿组Faith’s PD指数最低。(5)在人工湿地基质细菌中,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蓝藻门、放线菌门、Patescibacteria;属水平上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5、Saccharimonadales为木本植物人工湿地的共有优势菌属。

马冀[5](2021)在《Seahorse XF原位检测恶性疟原虫能量代谢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作为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疟疾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19年WHO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中显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疟原虫,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发病病例占病例总数的99.7%。可见,合理的解决疟疾问题,仍是人类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能够寄生于按蚊和脊椎动物中,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阶段称作红内期。红内期疟原虫主要以糖酵解作为主要的供能方式,由氧化磷酸化途径的产能较少。红内期疟原虫通过增加自身糖酵解途径相关酶的蛋白表达以及改变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满足红内期阶段对葡萄糖的大量需求。疟原虫与肿瘤细胞相似,对能量的快速需求使其更偏向于反应过程较短且在胞浆中完成的糖酵解方式,糖酵解途径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能量。虽然氧化磷酸酸化途径供能较少,但是疟原虫的线粒体却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的国际一线抗疟药物青蒿素类化合物而言,其抗疟机制仍是众说纷纭,但是众多假说中都提到了线粒体的参与作用,更有一种假说认为线粒体激活了青蒿素进而发挥抗疟作用。所以,线粒体作为抗疟药物可能作用的潜在靶点,本文旨在寻找一种能够测量疟原虫能量代谢途径的方法,用于考察红内期疟原虫有氧呼吸和糖酵解的作用。目前,细胞外通量分析已经成为检测细胞中生物能的一种主流方法,能够在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和不破坏细胞自身结构的前提下,实时监测细胞的能量代谢。Seahorse XF分析仪能够同时对细胞的有氧呼吸和糖酵解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得到的氧浓度与pH值转化为相应的OCR和ECAR值。本文所选用的Seahorse XFe96分析仪可以一次性测量多达96个样本的能量变化,其高通量的特点克服了传统使用Clark氧电极的局限性,使测量变得更高效,更灵活且便于重复。Seahorse XF分析多用于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元细胞和T细胞等细胞的分析,对于红细胞和红内期疟原虫的分析较少,缺乏较为成熟的方法。因此,本文综合现有理论和方法并根据红细胞和疟原虫自身的特点,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与确定,最终建立了一种可实时原位检测红内期疟原虫能量代谢的新方法。并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现有的国际一线抗疟药物、在研药物以及相关抑制剂化合物作用于疟原虫的能量代谢进行考察,分别评价各类化合物对红内期疟原虫线粒体有氧呼吸和糖酵解的影响,为后续红内期疟原虫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1.基于Seahorse XF分析仪——实时原位检测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能量代谢方法的建立体外培养P.falciparum 3D7,经多次同步化处理后培养出虫期较一致的滋养体期疟原虫,利用磁珠分选的磁性原理分离富集高纯度的滋养体期疟原虫,流式细胞仪检测富集纯度可达90.55%。富集的滋养体期疟原虫用于SeahorseXF分析的上机检测。首先对4种粘附剂进行筛选,初步确定Poly、C1010和Rat-0.12共3种粘附剂进行后续同细胞密度的同步筛选。在粘附剂和细胞密度同步筛选的过程中,分别优化了检测程序和上机培养基成分。检测程序由原来初始的3个Cycle增加至4个Cycle并取消了仪器原有的Mix过程,为了保证检测数值能在仪器的最适检测范围20-160pmol/min,初步将仪器建议的上机检测培养基AM改为与疟原虫生长相关的UB培养基。上机结果显示,细胞密度过高(9-10M)会导致疟原虫自身营养不足,活性降低最后死亡,检测的OCR值小于20pmol/min;低密度下,因疟原虫单位个数较少而不能满足仪器的最适检测范围,OCR值仅为20pmol/min左右,故综合后两次实验结果最终确定疟原虫最适的细胞密度为5M。然后在5M的最适细胞密度下寻找最佳的粘附剂,通过上清细胞个数和OCR值双重指标最终确定Poly作为上机选用的粘附剂,此时OCR值最大可达到78.18 pmol/min。随后采用最佳粘附剂Poly和最适细胞密度5M进行后续指标的筛选。在筛选粘附剂和细胞密度条件时,对上机培养基进行了初步的优化,所以又对上机检测培养基进行了详细的筛选。将包括疟原虫生长培养基在内的4种培养基进行了成分的比较,发现AM与其他3种培养基相比,缺少了部分缓冲成分,不适合疟原虫生长。上机整个过程的pH值比较发现,UB和UBP均能够维持疟原虫上机过程的生长环境,表现为疟原虫的活性状态较好,OCR值也相应较高。上机OCR值比较可知,AM作为上机培养基时整个检测过程的OCR值均在20pmol/min以下,UB和UBP的初始OCR值均为40pmol/min左右,检测过程中的OCR值均有上升趋势,其中UBP作为上机检测培养基时OCR值的上升趋势更大。结合上机前后pH值和OCR值响应的两个因素,最终确定UBP作为疟原虫上机检测的培养基。确定了粘附剂、细胞密度和上机检测培养基等几个条件后,对线粒体压力测试试剂盒中的Oligo和FCCP两种工具药物浓度进行筛选。结果显示,Oligo在低浓度(0-5μM)时不会降低体系的OCR值,系统无响应;逐渐增加Oligo的浓度后,在10 μM以上的浓度时体系的OCR值有降低趋势,10-15 μM浓度的效果相近。综合系统OCR值的响应程度和工具药物的作用趋势,得到两组较为合适的浓度,分别是Oligo浓度为10 μM、FCCP浓度为0.5μM和Oligo浓度为12.5 μM、FCCP浓度为1μM。将两组浓度再进一步比较后,最终选择Oligo浓度为10 μM、FCCP浓度为0.5μM的工具药组合作为疟原虫上机检测的最适工具药浓度。将粘附剂、细胞密度、上机检测培养基以及线粒体复合物的抑制剂等条件筛选确定后,编写了适合红内期疟原虫检测的一般程序,并绘制了P.falciparum 3D7正常情况下的线粒体呼吸图。2.同等实验条件下抗疟药物对恶性疟原虫增殖的影响对包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内的10大类别国际一线抗疟药物以及3大类别国际在研药物进行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抗疟活性评价,得到24个化合物的IC50值。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国际一线抗疟药物来说,大部分药物的IC50值为nM级别,仅有少数类别的药物IC50值为μM级别。抗疟活性优于ART的药物有:CQ(IC50=14.10 nM),Amo(IC50=4.48 nM),Mef(IC50=10.50 nM),Lum(IC50=11.22nM),ARE(IC50=7.88 nM),ARM(IC50=5.47nM),ATS(IC50=5.00 nM),DHA(IC50=3.80nM),Ato(IC50=0.37nM),Mal(IC50=4.27 nM)。其中Ato作为已知的ETC复合物Ⅲ的抑制剂其药效更是优于DHA。另外,3种在研药物均具有较好的抗疟活性,其IC50值低于大多数国际一线抗疟药物,IC50值分别为:DSM(IC50=7.84nM),Cip(IC50=1.19nM),Blue(IC50=5.93 nM),3种药物的抗疟活性均优于ART,其中Cip的药效优于DHA。后续实验剔除IC50值较大的2种抗疟药物Sul和Cli,将其余的抗疟药物在同等IC50水平下进行考察。3.抗疟药物和相关抑制剂对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选择线粒体压力测试试剂盒并利用已建立的方法对P.falciparum3D7线粒体不同时刻的生物能进行评价。绘制折线图直观的反应药物对疟原虫的实时影响,结果显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无论是低剂量还是高剂量均对P.falciparum3D7线粒体有氧呼吸无明显的影响。绘制能够代表线粒体功能的柱状图显示,ARM在增加线粒体的最大呼吸和质子漏上具有显着性(P≤0.001),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线粒体呼吸,但是并没有从实质上破坏线粒体的ETC。对抗疟药物和在研药物的考察结果显示,13大类别共22种化合物在5×IC50和10×IC50两种浓度下,多数抗疟药物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无明显影响,并未破坏疟原虫线粒体ETC,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果与上述单独考察的结果相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提高线粒体最大呼吸的显着性增强。CQ和QN,在10×IC50浓度时对增加线粒体质子漏和降低储备呼吸量的水平具有显着性(P≤0.001),但整个过程并未完全破坏疟原虫线粒体ETC的功能。Dap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线粒体的抑制作用增强,10×IC50浓度下能够造成对线粒体呼吸的抑制,加药后能够显着增加线粒体的基础呼吸水平(P≤0.0001)。Azy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线粒体的抑制效果增强,10×IC50浓度下能够显着降低线粒体的最大呼吸(P≤0.001)。Pro仅在高剂量10×IC50浓度下对线粒体呼吸有抑制作用,能够显着降低线粒体的最大呼吸(P≤0.0001)。Ato作为线粒体ETC复合物Ⅲ的抑制剂,在5×IC50和10×IC50浓度下,均能对曲线有明显的改变,表现为OCR值降低,耗氧率下降,能够明显抑制线粒体ETC,抑制疟原虫线粒体有氧呼吸。DSM和Cip在5×IC50浓度时对增加线粒体最大呼吸有显着性(P≤0.01),Blue在10×IC50浓度时能够显着降低线粒体的最大呼吸(P≤ 0.01),但是3种在研药物并未完全破坏疟原虫线粒体ETC的功能。所以在本实验条件方法及所选浓度下,除个别药物外,多数抗疟药物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均无明显影响,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多数抗疟药物在发挥抗疟作用时并不是最先启动线粒体的死亡机制,也反映出疟原虫死亡的过程中线粒体在其中应该不是早期事件。随后,对铁死亡诱导剂和与铁离子转运相关的离子通道抑制剂进行考察,结果显示,10×IC50浓度下Era和Sor能够抑制疟原虫的线粒体呼吸,RSL3对疟原虫线粒体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3种铁死亡诱导剂均能显着降低线粒体的基础呼吸和减少质子的泄漏(P≤0.01)。20×IC50浓度的离子通道抑制剂作用于疟原虫后,Baf和EIPA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无明显的影响,Ami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DHA与Ami、Baf和EIPA共3个离子通道抑制剂分别联用的结果显示,联用后三组药物均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有抑制作用,可见DHA与离子通道抑制剂的药物联用对疟原虫线粒体的抑制效果有一定的协同作用。4.青蒿素类化合物和铁死亡诱导剂对恶性疟原虫糖酵解的影响选择糖酵解速率分析试剂盒并利用已建立的方法对P.falciparum 3D7糖酵解进行评价。为了排除RBC对疟原虫糖酵解检测造成影响,所以最先对RBC和iRBC的糖酵解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iRBC糖酵解的ECAR值在50-70左右,RBC糖酵解的ECAR值则在基线附近,iRBC的糖酵解强度大约是RBC的50-70倍。随后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考察结果显示,5种化合物在高浓度下对糖酵解仅有轻微的抑制趋势,抑制效果不明显,可见在本实验条件方法及所选浓度下,青蒿素类化合物对P.falciparum3D7糖酵解无明显的影响。能够反应糖酵解贡献率的PER百分比显示,ART不同剂量组和空白组的糖酵解PER与基础PER的百分比均能达到96%以上,线粒体OCR值与糖酵解PER的比值均小于0.1。说明红内期疟原虫是以糖酵解作为其主要的供能方式,由线粒体产生的供能少之又少。此外,对铁死亡诱导剂的考察结果显示,由于系统的检测时间过长导致了疟原虫的自身活性降低,空白组的曲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所以提示在使用仪器分析红内期疟原虫能量代谢的途径时,系统整体的检测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3h以内,以保证疟原虫自身的活性和系统检测的准确性,因此铁死亡诱导剂对于P.falciparum 3D7糖酵解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察。

赵恺[6](2021)在《干燥过程对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态制剂是抗生素的绿色有效替代品,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行业。枯草芽孢杆菌因其可产生抗逆性芽孢,有利于在环境中生存,是微生态制剂重要菌种之一。有效生物量与芽孢性质是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品质的关键特性。干燥是微生态制剂生产中继前处理与发酵后的重要环节,对枯草芽孢杆菌营养体、芽孢形成及性质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探究干燥过程对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品质的系统影响及机制。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考察不同干燥过程对固态基质、有效生物量、芽孢形成关键基因及芽孢性质的系统影响,确定最优干燥条件并揭示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燥过程影响培养基水分状态,进而影响芽孢形成。初始培养基中管腔水占比90%,结合水占比7.7%;60°C热风干燥4 h,80°C热风干燥2 h,真空冷冻干燥4 h,微波低火干燥20 min后培养基中管腔水占比分别降至12%、5.9%、7.2%、2.7%,结合水占比分别增加至88%、93.8%、92.4%、97.4%。结合水与发酵底物结合紧密,流动性弱,使得枯草芽孢杆菌可利用的水分减少,无法维持生存从而向芽孢转化,而培养基中葡萄糖、木糖的营养成分的减少,使得枯草芽孢杆菌的生存环境更为不利,转化为芽孢。2、60°C热风干燥5 h后培养基达到恒重,该干燥条件下有效生物量最大,达6.18×1010CFU/g干重,为干燥起始值的3.12倍;分别较80℃热风干燥,微波低火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提高5.03倍,7.97倍,12.01倍。3、干燥改变了枯草芽孢杆菌生存环境,从而影响芽孢形成关键基因spo0A、sig F及sig E表达。以干燥0 h基因表达量为对照,60°C热风干燥4 h后spo0A、sig F及sig E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 h的2.03倍、1.61倍、1.98倍;80°C热风干燥2 h后为1.49倍、1.19倍、1.48倍;真空冷冻干燥2 h后为1.75倍、1.55倍、1.24倍;微波干燥20 min后为1.71倍、1.51倍、1.37倍。spo0A、sig F及sig E基因表达量增加,调控芽孢形成,使得芽孢率均明显提高,热风干燥与微波干燥的芽孢率可以稳定在100%,真空冷冻干燥的芽孢率稳定在90%以上。4、干燥引起芽孢内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改变,芽孢中脂肪酸多以iso与anteiso形式存在,在所有干燥过程中,芽孢中都含有12:0、15:0anteiso、16:0iso、16:0四种脂肪酸为主体且含量均在40%-70%之间,稳定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使得芽孢衣、细胞膜结构稳定,芽孢的抗逆性增强,并且芽孢的形成温度越高,其耐热性越强。综上所述,60°C热风干燥5 h后有效生物量最大,为6.18×1010CFU/g,芽孢形成关键基因spo0A、sig F、sig E表达量增加,芽孢率达到100%,芽孢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稳定,芽孢结构稳定抗逆性强,且培养基达到恒重,为最优干燥条件。

马寰菲[7](2021)在《秦岭太白山土壤胞外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酶基因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发生微小的变化都会对大气CO2含量和全球碳平衡产生深远影响。土壤胞外酶作为森林土壤碳库分解的重要驱动力,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海拔梯度变化引起环境因子和土壤基质的差异,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秦岭太白山1503 m、1915 m、2451 m、2753 m和3182 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等指标,结合生态化学计量理论和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土壤胞外酶及酶化学计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的调控因子,探索微生物应对化学计量失衡和营养限制的对策,阐明海拔梯度上功能微生物类群对微生物源碳的分解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区域(1503-3182 m)内,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纤维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ER)沿海拔梯度上升整体呈现出波动升高的趋势,均在海拔3182 m处酶活性最高,总体表现出中低海拔酶活性较低,高海拔酶活性较高。此外,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总磷、可溶性有机磷、可溶性有机碳分别解释土壤胞外酶活性和酶计量比变异的61.2%、60.2%、57%、51.3%、39.6%、39.6%。(2)研究区域内,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的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升高。5个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在C:N和C:P水平上均处于稳态,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具有较高的氮利用率(NUE)和磷利用率(PUE)。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胞外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值以及通过调节元素利用效率以适应化学计量失衡。(3)土壤糖苷水解酶家族(GHs)和辅助氧化酶家族(AAs)丰度沿海拔梯度上升呈下降的变化趋势,细菌群落在微生物源碳分解中起着主要作用。此外,土壤可利用底物(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沿海拔梯度诱导了分解微生物源碳的微生物的变化。

周瑶瑶[8](2021)在《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工艺及其原位操作方式的研究》文中提出固态发酵是一种节水节能、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在生物炼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以固态发酵基质为切入点,研究了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工艺,通过复合诱变和培养基优化来提高里氏木霉菌株的产酶能力,利用氮气周期脉动提高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乙醇产率,研究了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真空周期脉动原位灭菌方法,建立种子液在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中的入渗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的原位接种过程,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发了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工艺,研究了载体的材料、孔径、持水量、填料深度对纤维素酶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惰性吸附载体可以有效提高里氏木霉发酵纤维素酶的能力,以炭黑聚氨酯海绵(PAF)为惰性吸附载体在发酵11天后,滤纸酶活达到0.368FPU/mL,相比于液态发酵纤维素酶提高了 40.5%,SDS-PAGE结果显示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的纤维素酶酶系比液态发酵更加丰富,在以PAF为惰性载体、孔径为0.6 mm、载体持水量为1:50、填料深度为15 mm时,发酵的纤维素酶酶活更高,此外,在经过6批次重复发酵后,惰性吸附载体产酶仍保持着较高活性,滤纸酶活为0.514 FPU/mL。(2)采用物理化学复合诱变的方式来提高里氏木霉菌株的产酶能力,优化了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紫外诱变筛选得到的突变菌株UVA-7,其发酵纤维素酶能力达到0.513 FPU/mL,较原始菌株UVA-0提高了 29.55%,采用紫外(UV)、亚硝基胍(NTG)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选育的突变菌株UTE-6,其产纤维素酶能力达到0.927FPU/mL,较原始菌株UVA-0提高了 2.3倍。以30g/L微晶纤维素作为碳源时,发酵纤维素酶的能力更佳,滤纸酶活达到了 0.990 FPU/mL,同时以6 g/L蛋白胨为氮源,2.5 g/L KH2PO4、pH为4.8、10%接种量条件下,发酵的纤维素酶酶活更高。(3)针对固态发酵过程中传质传热效率不足、高氧分压抑制乙醇发酵的问题,开发了氮气周期脉动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氮气周期脉动可以为发酵菌株提供良好的厌氧发酵环境,发酵90 h时,氮气周期脉动惰性吸附载体发酵体系中乙醇的浓度达到了 42.79 g/L,而静置组和空白组的乙醇浓度分别为40.91 g/L和36.56 g/L,代谢流分析表明,采用氮气周期脉动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技术,葡萄糖通往乙醇节点的代谢通量提高了 18.3%,因此,氮气周期脉动是一种提高乙醇发酵的有效方式。(4)针对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灭菌效率低、易染菌的问题,建立了真空周期脉动原位灭菌方法。结果表明,不可冷凝气体的存在会降低有效蒸汽温度,阻隔蒸汽和基质的热传导,从而降低灭菌效率。通过真空周期脉动可以有效降低不可凝气体的含量,在真空度为40 kPa下置换4次可以将不可冷凝气体的含量降低至2.56%。(5)针对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接种过程操作效率低、混合均匀性差的问题,建立了种子液在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中的入渗模型,研究了种子液在基质中入渗运动情况。结果表明,种子液在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中的垂直入渗速度大于水平入渗速度,在不同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的入渗速率为:麦麸>秸秆>汽爆秸秆,同时,提高滴灌流速和基质初始含水量下,可以增加种子液的入渗速率,对于汽爆秸秆基质来说,在滴灌流速为5 cm/s、初始含水量为0.4(v/v)、滴灌间距为5 cm时,可以有效提高种子液的入渗效果,从而提高接种过程的操作效率。

刘颖[9](2021)在《基于转录组学研究人参皂苷Rh2抑制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h2对宫颈癌衍生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其作用靶点并深入探讨分子机制,为宫颈癌相关的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20(S)型人参皂苷Rh2(20(S)-GRh2)与20(R)型人参皂苷Rh2(20(R)-GRh2)对宫颈癌细胞活力的影响,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对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程度。2、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化学发光技术检测20(S)-GRh2对宫颈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TP水平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采用胞外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20(S)-GRh2对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蛋白表达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酶活性。3、基于Illumina Hiseq平台建立20(S)-GRh2给药前后He La细胞转录组数据库,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筛选。4、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活性,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细胞色素C、VDAC1、HK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si RNA干扰敲低VDAC1,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20(S)-GRh2对宫颈癌细胞He La和C33A的细胞活力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显着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5μM(He La)和55μM(C33A),20(R)-GRh2则几乎无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观察到凋亡样细胞显着增多,20(S)-GRh2诱导He La和C33A细胞凋亡(***p<0.001,*p<0.05)。2.20(S)-GRh2能够显着降低He La和C33A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01,*p<0.05),抑制ATP生成量(**p<0.01,*p<0.05),这种抑制作用对HPV阳性细胞(He La)更为显着;选取He La细胞进一步研究,20(S)-GRh2可诱导He La细胞活性氧水平增加(**p<0.01),抑制He La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过程,且对氧化磷酸化过程的抑制更为显着;20(S)-GRh2显着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II及V的活性(**p<0.01),对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影响。3.45μM 20(S)-GRh2处理前后He La细胞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每个样本进行三次生物学重复,均获得了超过6.5G的数据量,序列长度150bp,碱基含量分布稳定,测序质量较好,Q20值达到98%以上,Q30值达到96%以上。通过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定位到基因组上的Reads超过94%,转录组数据利用率较高。m RNA上覆盖的Reads较均匀,随机性较高。4.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表达差异的基因。与对照组相比,20(S)-GRh2处理组共有差异基因414个,其中上调361个,下调53个。差异基因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细胞凋亡调控、代谢、细胞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5.20(S)-GRh2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He La细胞凋亡,其能够显着降低Caspase-3、Caspase-9活性(***p<0.001,*p<0.05),诱导Bax蛋白表达,促进Bax线粒体移位,降低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6.结合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结果,Western blot证实20(S)-GRh2能够上调VDAC1蛋白表达(***p<0.001),抑制HK2蛋白表达(*p<0.05),VDAC1与HK2表达趋势呈负相关;VDAC1敲低后20(S)-GRh2凋亡诱导能力降低(##p<0.01),且降低了促凋亡蛋白Bax的蛋白表达。结论:基于转录组数据库的建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最终阐明:20(S)-GRh2能够通过上调VDAC1蛋白表达,抑制HK2蛋白表达,并促进Bax从细胞质转移至线粒体,损伤线粒体功能,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及糖酵解途径,最终促进线粒体依赖的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

吴小涛[10](2021)在《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调控肿瘤外泌体形成及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恶性肿瘤是困扰整个人类的一大难题,其本身具有强烈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而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一开始被认为是细胞代谢废物,后来研究发现在肿瘤发展的这一进程中,外泌体的影响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未来外泌体或将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靶点,在肿瘤难题的攻克中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硫酸乙酰肝素(HS)作为线性多糖的一种,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外基质中,在生理病理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HS在外泌体的生物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尚未明晰。因此本研究旨在合成结构确定的HS类似物,研究不同硫酸化位点和不同分子量大小的HS类似物对肿瘤细胞合成外泌体的大小、数量、组成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HS类似物介导肿瘤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从而为肿瘤微环境的调控及肿瘤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的制备和表征。从肝素出发,通过化学衍生法进行去硫酸化改造,制备得到6-O-去硫酸化肝素,主要采用的去硫酸化试剂是N,O-三甲基三氟乙酰胺(BTSA)。通过FT-IR、1H-NMR、13C-NMR的方法进行产物的结构表征,通过GPC-MALLS的方法来确定样品的分子量。同时,使用Zeta电位仪测定了样品的Zeta电位;使用元素分析仪对样品的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在进行一系列表征后,证实成功制备了6-O-DeSH。(2)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肿瘤外泌体生成的影响。通过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加入HS类似物刺激获得外泌体,得到不同结构的HS诱导产生的外泌体,采用的外泌体提取方法有差速离心法,试剂盒提取法以及超滤离心法。在外泌体的表征方面,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外泌体的形态,通过纳米粒子追踪技术(NTA)以及动态光散射(DLS)的方法测定了外泌体粒径的大小,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外泌体标记性蛋白的检测(CD63、TSG101),确定成功提取出了外泌体。分别采用了NTA法、BCA法、Western blot法来探讨不同的HS类似物对外泌体生成的粒径大小、外泌体数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HS类似物的分子量变化、硫酸化位点变化对外泌体的分泌和组成产生的影响较为显着,但是对粒径的大小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3)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肿瘤外泌体功能的影响。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的迁移和侵袭实验来探讨不同的HS类似物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HS类似物对外泌体功能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在不同硫酸化位点修饰的HS类似物中,肝素组的外泌体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功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6-O硫酸化基团去除后,抑制功能明显减弱,说明硫酸化位点对其功能的影响作用显着。在迁移、侵袭功能的研究方面,也发现了和增殖实验中类似的实验结果。为了初步探讨不同HS类似物对功能的影响机制,通过Western blot法测定外泌体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通过ELISA法来测定外泌体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肝素刺激的肿瘤细胞所分泌的外泌体的乙酰肝素酶含量明显降低。与此同时,细胞因子的检测发现,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组别的IL-6细胞因子的表达较低,而在IL-10以及TGF-β的细胞因子表达上呈现出较高的表达。6-O位置的硫酸根去除后,IL-10以及TGF-β的细胞因子无显着变化,IL-6表达较高。表明该位点的硫酸化对外泌体细胞因子的表达起到关键的介导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不同结构的HS类似物,探讨了它们对肿瘤外泌体生成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S类似物分子量变化对外泌体生成及功能的影响显着,同时,HS类似物中的6-O硫酸根基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缺失,相应的功能显着减弱,其可能的机制在于不同结构HS类似物通过调控肿瘤外泌体负载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

二、葡萄糖加入形式对基质诱导呼吸量测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糖加入形式对基质诱导呼吸量测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4)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人工湿地研究概述
        1.1.1 人工湿地的定义
        1.1.2 人工湿地的类型
        1.1.3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1.1.3.1 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
        1.1.3.2 人工湿地中磷的去除
    1.2 人工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1.2.1 植物多样性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1.2.2 人工湿地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1.3 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植物配置
    2.3 取样与测定方法
        2.3.1 水样采集与测定
        2.3.2 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1 植物生长量测定
        2.3.2.2 植物氮磷含量测定
        2.3.3 基质样品采集与测定
        2.3.3.1 DNA提取与PCR扩增
        2.3.3.2 测序与序列聚类
    2.4 统计分析
3 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3.1 物种丰富度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3.1.1 物种丰富度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出水浓度的影响
        3.1.2 物种丰富度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3.2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
        3.2.1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出水TN浓度的影响
        3.2.2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出水NH_4~+-N浓度的影响
        3.2.3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出水TP浓度的影响
        3.2.4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出水TOC浓度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生长量和氮磷积累量的影响
    4.1 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植物生长量的影响
        4.1.1 物种丰富度对人工湿地植物生长量的影响
        4.1.2 不同物种丰富度下人工湿地植物生长量的比较
        4.1.3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植物生长量的影响
        4.1.3.1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植物地下生长量的影响
        4.1.3.2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植物地上生长量的影响
        4.1.3.3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植物总生长量的影响
        4.1.4 不同物种的存在对人工湿地植物生长量的影响分析
    4.2 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植物氮磷积累量的影响
        4.2.1 物种丰富度对人工湿地植物氮磷积累量的影响
        4.2.2 不同植物丰富度下人工湿地植物氮磷积累量的比较
        4.2.3 物种特性对人工湿地植物氮磷积累量的影响
        4.2.3.1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N积累量的影响
        4.2.3.2 物种组成对人工湿地P积累量的影响
        4.2.3.3 不同物种的存在对人工湿地N、P积累量的影响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1 物种丰富度对人工湿地基质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2 植物组合对人工湿地基质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3 植物组合对人工湿地基质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5.3.1 门水平物种组成
        5.3.2 属水平物种组成
    5.4 基质菌群物种差异与标志物种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Seahorse XF原位检测恶性疟原虫能量代谢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综述-红内期疟原虫能量代谢过程
    1 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机制现状
    2 红内期疟原虫能量代谢概述
    3 疟原虫糖酵解途径
    4 疟原虫氧化磷酸化途径
    5 疟原虫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其他途径
    6 能量代谢途径与其他途径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Seahorse XF分析仪——建立实时原位检测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能量代谢的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剂配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磁珠分选恶性疟原虫的富集纯度
        2.2 不同粘附剂对上机检测恶性疟原虫贴壁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粘附剂与细胞密度对上机检测恶性疟原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2.4 不同培养基对上机检测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2.5 不同浓度工具药Oligo、FCCP和Rot/AA对上机检测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2.6 基于Seahorse XF细胞外通量分析——实时原位检测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能量代谢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第二章 常用抗疟药物对恶性疟原虫增殖的抑制强度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剂配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原虫增殖的影响
        2.2 国际一线抗疟药物对恶性疟原虫增殖的影响
        2.3 国际在研抗疟药物对恶性疟原虫增殖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常用抗疟药物和相关抑制剂对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剂配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2.2 国际一线抗疟药物对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2.3 国际在研抗疟药物对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2.4 铁死亡诱导剂对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2.5 离子通道抑制剂对恶性疟原虫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常用抗疟药物和相关抑制剂对恶性疟原虫糖酵解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剂配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原虫糖酵解的影响
        2.2 铁死亡诱导剂对恶性疟原虫糖酵解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干燥过程对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微生态制剂
        1.1.1 微生态制剂定义及分类
        1.1.2 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1.1.3 微生态制剂重要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1.1.4 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
        1.1.5 微生态制剂应用现状
    1.2 干燥过程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不同干燥过程对基质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试剂药品
        2.2.3 仪器设备
        2.2.4 培养基葡萄糖、木糖含量测定
        2.2.5 培养基含水率测定
        2.2.6 培养基水分状态测定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干燥过程培养基含水率变化
        2.3.2 不同干燥过程培养基中葡萄糖、木糖含量变化
    2.4 小结
三、不同干燥过程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效生物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试剂药品
        3.2.3 仪器设备
        3.2.4 种子活化液制备
        3.2.5 固态发酵
        3.2.6 不同方式干燥条件
        3.2.7 活菌数、芽孢数与有效生物量测定
        3.2.8 芽孢率测定
    3.3 结果分析
        3.3.1 干燥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芽孢数与有效生物量变化
        3.3.2 干燥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率变化
    3.4 小结
四、不同干燥过程影响芽孢形成的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
        4.2.2 总RNA的提取
        4.2.3 RNA除杂与反转录
        4.2.4 关键基因PCR扩增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 结果分析
        4.3.1 功能基因PCR电泳结果
        4.3.2 spo0A基因定量结果分析
        4.3.3 sigma因子定量结果分析
    4.4 小结
五、不同干燥过程对芽孢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菌株
        5.2.2 试剂药品
        5.2.3 仪器设备
        5.2.4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耐热性测定
        5.2.5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5.3 结果分析
        5.3.1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耐热性曲线
        5.3.2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5.4 小结
六、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干燥过程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脂肪酸含量及组成表
致谢

(7)秦岭太白山土壤胞外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酶基因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森林土壤胞外酶
        1.2.2 森林土壤元素利用效率
        1.2.3 森林土壤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AZy)及其研究趋势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与样品采集
        2.2.1 样地选择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3 土壤样品测定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 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
        2.3.3 土壤水解酶的测定
        2.3.4 土壤氧化酶的测定
        2.3.5 土壤宏基因组测序
    2.4 数据计算
        2.4.1 微生物量和胞外酶的计算
        2.4.2 微生物群落稳态、元素利用效率、元素阈值的计算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秦岭太白山不同海拔土壤胞外酶活性变化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3.1.2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3.1.3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值的影响
    3.2 讨论
        3.2.1 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2.2 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3 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计量比值的关键调控因子
    3.3 小结
第四章 秦岭太白山不同海拔元素利用效率和元素限制变化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稳态的变化特征
        4.1.2 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元素阈值的变化特征
        4.1.3 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酶基因在微生物源碳降解中的关键作用及影响因子
    5.1 结果与分析
        5.1.1 糖苷水解酶家族和辅助氧化还原酶家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5.1.2 参与降解微生物源碳的特定酶家族的变化
        5.1.3 土壤基质、环境特性和植被特性对土壤微生物酶基因的影响
    5.2 讨论
        5.2.1 森林土壤中碳水化合物酶基因的变化
        5.2.2 森林土壤中特定酶家族在降解微生物源碳中的关键作用
        5.2.3 森林土壤碳水化合物酶基因的影响因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8)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工艺及其原位操作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1.1 木质纤维素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1.1.2 木质纤维素组成与结构
    1.2 纤维素酶概述
        1.2.1 纤维素酶组成与结构
        1.2.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1.2.3 纤维素酶的合成调控
        1.2.4 纤维素酶生产菌株
        1.2.5 纤维素酶生产研究进展
        1.2.6 纤维素酶的应用
    1.3 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技术
        1.3.1 固态发酵简介
        1.3.2 营养性载体基质固态发酵
        1.3.3 惰性载体基质固态发酵
        1.3.4 惰性载体基质固态发酵发展前景
    1.4 木质纤维素固态发酵乙醇研究进展
    1.5 真空周期脉动灭菌研究进展
        1.5.1 固态发酵培养基灭菌方法
        1.5.2 不可冷凝气体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1.5.3 真空周期脉动灭菌过程
    1.6 固态发酵原位接种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1.7 立题依据、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菌株与培养基
        2.2.4 汽爆玉米秸秆制备
        2.2.5 惰性吸附载体的改性处理
        2.2.6 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
        2.2.7 红外光谱分析
        2.2.8 菌丝体的电镜观测
        2.2.9 SDS-PAGE凝胶电泳
        2.2.10 酶活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处理后惰性吸附载体化学结构变化
        2.3.2 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
        2.3.3 载体孔径对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2.3.4 载体持水量对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2.3.5 填料深度对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2.3.6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2.3.7 多批次重复固态发酵纤维素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里氏木霉菌株的诱变选育及产酶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3.2.2 实验仪器
        3.2.3 菌株的诱变与筛选
        3.2.4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初筛与复筛
        3.2.5 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
        3.2.6 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热稳定性
        3.2.7 纤维素酶的最适pH、pH稳定性
        3.2.8 酶活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诱变方式诱变剂量的选择
        3.3.2 紫外诱变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
        3.3.3 UV-NTG-EMS复合诱变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
        3.3.4 碳源诱导物对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3.3.5 氮源对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3.3.6 矿物质组分对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3.3.7 初始pH对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3.3.8 接种量对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的影响
        3.3.9 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3.3.10 纤维素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氮气周期脉动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乙醇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菌株与培养基
        4.2.3 种子液制备
        4.2.4 汽爆秸秆的预酶解
        4.2.5 氮气周期脉动固态发酵系统
        4.2.6 氮气周期脉动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乙醇
        4.2.7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乙醇情况
        4.3.2 氮气周期脉动强化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乙醇
        4.3.3 氮气周期脉动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乙醇代谢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态发酵基质真空周期脉动原位灭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蒸汽压力与温度的关系
        5.2.2 多孔介质中气体的渗透扩散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可冷凝气体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5.3.2 真空周期脉动过程气体置换模型
        5.3.3 固态发酵培养基多孔基质冷凝传质传热模型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固态发酵基质原位接种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水分运动模型建立
        6.2.2 几何模型的构建与网格划分
        6.2.3 定解条件
        6.2.4 模型求解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的水分特征参数的确定
        6.3.2 种子液在不同固态发酵培养基基质中的入渗过程模拟
        6.3.3 不同滴灌流速下种子液入渗过程模拟
        6.3.4 不同初始含水量下种子液入渗过程模拟
        6.3.5 不同种子液滴灌间距下的入渗效果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图对应参数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转录组学研究人参皂苷Rh2抑制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人参皂苷Rh2 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人参皂苷Rh2 对宫颈癌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表型的作用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人参皂苷Rh2 诱导人宫颈癌He La细胞凋亡的转录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人参皂苷Rh2 诱导人宫颈癌He La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10)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调控肿瘤外泌体形成及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硫酸乙酰肝素
        1.2.1 硫酸乙酰肝素的结构及功能
        1.2.2 硫酸乙酰肝素的生物学活性
        1.2.3 硫酸乙酰肝素在肿瘤进展中的角色及临床应用
    1.3 外泌体
        1.3.1 外泌体的生物合成
        1.3.2 外泌体的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作用
        1.3.3 外泌体的临床应用
    1.4 肿瘤调节关键靶点乙酰肝素酶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肝素吡啶盐的制备
        2.3.2 6-O-去硫酸化肝素(6-O-DeSH)的制备
        2.3.3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红外光谱测定
        2.3.4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的核磁测定
        2.3.5 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样品分子量
        2.3.6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的Zeta电位的测定
        2.3.7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的元素分析
        2.3.8 细胞的培养
        2.3.9 细胞毒性实验
        2.3.10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的细胞毒性分组
        2.3.11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红外光谱分析
        2.4.2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核磁图谱分析
        2.4.3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分子量变化分析
        2.4.4 其他表征
        2.4.5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肿瘤外泌体生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药物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加药
        3.3.2 外泌体获取方式
        3.3.3 外泌体分离纯化
        3.3.4 外泌体透射电镜表征
        3.3.5 外泌体粒径的测定
        3.3.6 外泌体标记性蛋白表达的测定
        3.3.7 外泌体浓度测定
        3.3.8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B16-F10 外泌体形态表征分析
        3.4.2 B16-F10 外泌体粒径表征分析
        3.4.3 B16-F10 外泌体标记性蛋白表征分析
        3.4.4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外泌体大小影响
        3.4.5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外泌体数量的影响
        3.4.6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外泌体组成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对肿瘤外泌体功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药物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加药分组
        4.3.2 外泌体加药组别
        4.3.3 细胞增殖实验
        4.3.4 细胞划痕实验
        4.3.5 细胞迁移、侵袭实验
        4.3.6 IL-6、IL-10、TGF-β含量测定
        4.3.7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硫酸乙酰肝素酶的表达
        4.3.8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HS类似物对外泌体介导的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4.4.2 HS类似物对外泌体介导的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4.4.3 HS类似物对外泌体介导的肿瘤细胞侵袭影响
        4.4.4 HS类似物影响肿瘤外泌体功能的机制初探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葡萄糖加入形式对基质诱导呼吸量测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菌剂在黄瓜育苗和基质栽培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 王君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典型毛竹入侵阔叶林生境的凋落叶-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 赵颖志.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3]人工湿地去除污水厂尾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的研究[D]. 赵航晨.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木本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功能的影响[D]. 王宇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5]Seahorse XF原位检测恶性疟原虫能量代谢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 马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干燥过程对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品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恺. 内蒙古大学, 2021
  • [7]秦岭太白山土壤胞外酶活性和碳水化合物酶基因对海拔梯度的响应[D]. 马寰菲. 西北大学, 2021(12)
  • [8]惰性吸附载体固态发酵工艺及其原位操作方式的研究[D]. 周瑶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9]基于转录组学研究人参皂苷Rh2抑制宫颈癌细胞能量代谢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D]. 刘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调控肿瘤外泌体形成及功能的研究[D]. 吴小涛.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葡萄糖添加形式对基质诱导的肺活量测量测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