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腹部高速弹丸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猪腹部高速弹丸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一、猪腹部高速投射物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桑勇勇[1](2019)在《建立比格犬肝脏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射频消融对肝脏锐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疗效研究;第二部分,建立肝脏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探究射频消融对此类战创伤的救治效果及海水浸泡对战伤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雄性成年比格犬10只,开腹暴露肝脏后用手术刀片刺伤肝脏左叶,然后将比格犬放进海水中浸泡5分钟,5分钟后打捞出水,使用射频消融的方式对肝出血部位止血,记录比格犬在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同时记录比格犬生存时间和存活率。第二部分,选用20只成年雄性比格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10只,外科手术暴露肝脏后用92式训练手枪射击致肝脏左叶火器伤,致伤后A组在海水中浸泡5分钟,B组未浸泡海水,放置5分钟后转移至手术台射频消融止血,记录两组实验犬生存时间、存活率、术前和5分钟后肛温,检测术前和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血常规和血生化、肝脏病理。结果第一部分,比格犬均存活至术后14天,存活率100%,检测相关指标:白细胞、谷丙转氨酶在术后第14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谷草转氨酶在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第二部分,A组实验犬在术后除了白蛋白其余各指标在实验犬处死之前均已恢复,相比于B组,A组白细胞计数在第7天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A组血小板在术后第3天下降,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B组血小板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A组白蛋白浓度术后降低,B组白蛋白浓度术后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显示海水浸泡在这些方面加重了战创伤。结论第一,海水浸泡可以加重犬机体的炎症反应及使射频消融治疗肝脏火器伤后肝功能的损害更加明显;第二,射频消融对海水浸泡的犬肝脏锐器伤和肝脏火器伤的治疗有确切疗效。

张森[2](2014)在《下肢触雷爆炸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地雷是一种放置于地面或地下浅层的爆炸性武器,以自行或人工方式引爆杀伤,其制造简单,使用方便,成为战时执行战场封锁的利器,在人类战争史上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地雷雏形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宋朝,当时被称为“火药炮”,到明朝时,逐渐发展为成熟的“火炮器”。数百年来,借助于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进步,早期地雷得到制式化生产、智能化改造并诞生出庞大的地雷家族,以适应不同战场环境和战争需要。反步兵地雷(Anti-personnel mine, APM)便是其中制造和布设数量最多的一种地雷,这种地雷主要是为杀伤单兵而设计,爆炸当量不高。根据杀伤方式不同又将其分为三类:爆炸式,跳跃式,破片式。目前爆炸式较常见,主要使单兵人员致残,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对方地面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为减小地雷的可探测性,塑料反步兵地雷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塑料反步兵地雷爆炸后其塑料外壳在高温下迅速熔化,很少产生破片,对触雷者的损伤也以原发性损伤为主。因此,研究地雷爆炸导致的原发性损伤伤情特点成为高效救治此类地雷爆炸伤的关键环节。下肢触雷爆炸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突出的肢体毁损表现和较难避免的截肢结局,由此给伤者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促使人类迫切地探寻相关的最佳救治策略。在近一个世纪的地雷爆炸伤探索道路上,虽然国内外学者在地雷爆炸伤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他们的研究更多来源于战伤救治经验总结,由于缺少稳定有效的动物模型而无相应基础研究支持,对于触雷下肢及伴发全身的原发性损伤特点鲜有系统论述,对于如何判断触雷下肢清创范围、截肢平面等问题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研究触雷下肢骨骼、血管、神经、肌肉的损伤特点,对于进一步认识地雷下肢伤、判断触雷下肢清创范围、截肢平面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结合远处主要脏器损伤特点,可以为制定下肢触雷爆炸伤救治策略提供参考。在下肢触雷爆炸的运动和生物力学方面,既往对其与损伤的关系并不清楚,对其特点阐述还未见诸报道,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触雷下肢的诊治及防雷护具研发。二、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模拟下肢触雷的致伤条件和环境,旨在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稳定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致伤后6小时和12小时下肢触雷后局部及远处脏器的损伤特点和伤情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下肢触雷爆炸的运动和生物力学特点,寻找下肢触雷爆炸导致下肢损伤的可能危险因素,为相关临床救治和防护提供依据。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建立实验模型: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在特制致伤架支撑下形成行走姿态。600mg纸质外壳点爆源(爆炸当量约为1.09gTNT)模拟美军M14反步兵地雷(爆炸当量约为29gTNT),放置于实验动物右后肢足底,电引爆致伤,以此模拟人类在行走步态时下肢触雷的情景,并研究:(1)观察模拟状态下,实验动物的局部和远处致伤效应;参照既往相关研究,比较其一致性;多次重复实验,验证本致伤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从体重与爆炸当量比角度探讨模型当量和实验动物体重选择的合理性。2、应用以上动物模型研究触雷下肢的损伤特点(1)分别描述不同组织的大体、显微损伤特点。(2)应用显微病理半定量分析和肢体肌肉活力检测,对触雷下肢进行解剖分区,并对触雷下肢小腿肌群的损伤程度进行比较。3、应用以上动物模型研究全身生理指标:生命体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2)、动脉血氧分压(pappenheimerO2, PO2)、动脉血氧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SO2)、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CK-MB)、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 UCG)变化及远处主要脏器(脑、心、肺、肝、肾、肠、脾)的病理特点。4、通过高速摄影及压力测试了解下肢触雷爆炸的运动和生物力学特点,分析触雷下肢及脏器损伤的机制,探讨损伤的危险因素。四、实验结果1、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操作简单,致伤效应稳定。各实验动物触雷下肢近爆点的部位有燎毛现象,触雷下肢均出现小腿中下段毁损,并呈现典型四区表现(Nechaev分区法),即离散区、撕裂区、挫伤区、震荡区。主要脏器损伤的发生率与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2、实验动物触雷下肢损伤特点(1)不同组织的大体损伤特点和损伤平面差异:触雷下肢普遍出现小腿中下段毁损,创面严重污染;胫骨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不同程度的骨膜剥脱,骨折端呈斜形并外露,可发生多段闭合性骨折(1/15);肌肉间隙筋膜破坏,凝血块残留其间,形成血肿,肌间隙破坏后伤道潜行,内层破坏截面较外层高;膝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积血;实验动物大腿及小腿上段明显水肿,部分触雷下肢大腿上段不规则分布大小及数量不等的点状出血灶;神经外膜出血,神经损伤截面较肌肉和骨骼高(P<0.05);肉眼观触雷下肢断端以上大血管破损不明显,通过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检查显示大血管远离肢体断端处(约膝关节水平)存在痉挛,未见明显破裂。(2)触雷下肢的不同分区(Nechaev分区法)及小腿不同肌群的肌肉显微病理分析和肌肉活力变化:各分区内肌肉随时间进行性坏死,肌肉活力进行性下降,其中撕裂区肌肉组织早期(约伤后6h)坏死最重(P<0.05),此区肌肉活力保持较低水平;挫伤区肌组织坏死随时间(约伤后12h)增加幅度最大(P<0.05),该区肌肉活力下降幅度最大,震荡区肌组织坏死不明显;同一截面(约在距骨折断端2-3cm),胫前肌损伤最重,比目鱼肌损伤最轻(P<0.05)。(3)对触雷下肢解剖分区的新定义和相应的临床处置参考:将触雷下肢大体变化、显微改变和肌肉活力检测结合,可将触雷下肢残肢大体分为三个解剖区:组织分离区(主要表现为软组织严重污染、撕裂,骨折断端及邻近骨质缺少有效的覆盖而暴露,病理表现大部分坏死,肌肉活力低下无保留必要);挫伤血肿区(主要表现为肌组织明显挫伤出血、肌间隙破坏伴血肿形成,肌肉的坏死伤后12h内进行性加重,肌肉活力随时间下降最快,在早期(伤后约6h)处理中,可作为“危险区”尝试保留或行有限清创);震荡水肿区(主要表现为肢体的高度水肿、高位不规则分布的点状出血灶,注意使用止血带时包扎的松紧度)。3、实验动物全身损伤特点(1)主要脏器病理损伤特点:中枢神经损伤发生率最低,脑及脊髓大体观未见明显的出血改变,仅一例实验动物腰段脊髓显微镜见挫伤出血(1/10)(P<0.05);肺损伤发生率最高(13/15)(P<0.05),损伤轻微,大体观以点状出血较多见,显微镜下表现为肺间质破坏、出血、水肿;心脏损伤部位多在心瓣膜纤维环(3/15),显微镜下见心肌局灶性出血、心外膜下出血;腹部空腔脏器损伤发生率较实质脏器高(P<0.05),肉眼见空腔脏器(肠)片状出血表现,但浆膜完整,实质脏器(肝肾)破裂(3/15),肠在显微镜下以粘膜下出血多见(6/15)。(2)生理指标的变化:伤后1h内实验动物的心率和呼吸频率较伤前和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动脉血压伤后短暂(约30min)下降,6h内各时间点(PCO2、PO2、SO2、A-aDO2)变化不明显。(3)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实验动物伤后cTnI和CK-MB较伤前明显增高(P<0.05)。(4)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变化:实验动物伤后NSE较伤前变化不明显,MBP较伤前增加(P<0.05)。(5) ECG检查出现窦性心律不齐、ST段抬高、T波倒置改变,6h内心功能较伤前未见明显变化。4、下肢触雷爆炸的运动和生物力学特点(1)在实验动物的胸腹部检测到爆炸冲击波,达到相应损伤阈值。(2)实验动物触雷下肢的运动:触雷下肢在模拟地雷爆炸后发生膝、髋关节快速、极度屈曲,随后迅速伸展,具有类似“挥鞭样”的损伤机制。(3)实验动物触雷下肢不同部位的加速度差异:触雷下肢小腿和大腿的加速度存在巨大差异(约10倍)。五、结论(1)本实验动物模型简单、经济、可靠。(2)触雷下肢大体病理上具有分区表现,即组织分离区、挫伤血肿区、震荡水肿区。(3)触雷下肢神经损伤的截面较骨骼和肌肉高。(4)触雷下肢的肌群损伤程度存在差异,胫骨前肌损伤最重,比目鱼肌损伤最轻。(5)下肢触雷爆炸导致含气空腔脏器损伤较多见,但损伤形式多轻微,对心肺功能影响不明显。(6)地雷爆炸冲击波是远处脏器损伤的重要因素。触雷下肢在爆炸后瞬间发生急速过限被动运动,膝关节在下肢触雷爆炸中具有重要的能量缓冲作用,使触雷下肢的膝关节及其附属结构存在较大损伤风险。

刘帅[3](2011)在《HIF-1α在失血性动物心肌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血大鼠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ɑ(hypoxia-inducible factor-1ɑ)蛋白和mRNA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建立不同程度的失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失血10%(10-BL),失血20%(20-BL),失血30%(30-BL),利用Powerlab八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功能指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IF-1ɑm RNA及蛋白在失血后30min,1h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ɑ在心肌细胞中的分布。结果:不同程度失血后,心功能均降低,1h比30min降低明显(P<0.05);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10-BL、20-BL、30-BL组HIF-1ɑmRNA表达逐渐增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HIF-1α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细胞质中,在细胞核内也有分布。结论:随失血程度增大,时间延长,HIF-1α表达增加,HIF-1α可能参与失血导致的低氧状态下心肌代谢的适应性调节。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血后猪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ɑ(hypoxia-inducible factor-1ɑ)蛋白和mRNA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用小白猪,建立不同程度的失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失血10%(10-BL),失血20%(20-BL),失血30%(30-BL),利用Powerlab八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功能指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IF-1ɑmRNA及蛋白在失血后1h小白猪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ɑ在心肌细胞中的分布。结果:不同程度失血后,心功能指标降低;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10-BL、20-BL、30-BL组HIF-1ɑmRNA表达逐渐增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HIF-1α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细胞质中,在细胞核内也有分布。结论:失血程度增大,时间延长,HIF-1α表达增加,HIF-1α可能参与失血导致的低氧状态下心肌代谢的适应性调节。

田志强,赵东海,李全岳,余桂湘,曲海燕,陈伯成[4](2009)在《腹部火器伤131例临床救治分析(附9例尸检资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腹部火器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探讨腹部火器伤救治原则及致死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131例腹部火器伤的损伤特点和救治情况;并分析其中9例死亡伤者尸检情况。结果:治愈84例(64.1%),转院21例(16.0%),死亡26例(19.8%);严重并发症主要有:腹腔脓肿21例(16.0%)、切口感染19例(14.5%)、失血性休克30例(22.9%)、感染性休克18例(13.7%)、胃肠瘘18例(13.7%)、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9.2%)。尸体解剖提示死亡原因主要是腹部多脏器损伤合并重症感染、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结论:腹部火器伤感染率、死亡率高;及早行剖腹探查术及彻底清创、早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各种合并症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李崎[5](2009)在《腹部火器伤后脑组织COX-2的表达及其与脑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观察伤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伤后血浆内毒素、TNF-α、IL-6水平、脑组织COX-2、PGE2的表达及脑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探讨COX-2等因子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旨在为腹部火器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7组:对照组和腹部肠管火器伤后1h、2h、4h、8h、12h和24h实验组。实验组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麻醉后军用54式手枪枪击致伤(射击点为脐水平后方2cm处右侧腹壁皱襞下缘无毛区),建立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余步骤与实验组相同。各实验组于伤后相应时间点取材,对照组回实验室立即取材。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各组脑组织学变化,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各组血浆TNF-α、IL-6水平及脑组织中的PGE2表达;采用Tunnel法测定脑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脑组织COX-2的表达。结果:(1)对照组及1h、2h、4h、8h组脑组织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12h、24h组脑组织于光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层次不清、排列紊乱,细胞出现不同程度水肿,毛细血管扩张、腔内红细胞崩解,管腔周围出现较大间隙,间质疏松,呈网状改变。(2)电镜下对照组及1h、2h、4h组的神经细胞结构完整,神经细胞核核膜规则、完整,胶质细胞无肿胀,毛细血管周围无空泡变性,内质网、核糖体分布密集,线粒体内峙规则;8h、12h、24h细胞轮廓模糊,间隙增大,细胞膜结构部分缺失,细胞质呈空洞状态,粗面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肿胀,器池及囊泡消失。线粒体肿胀、扩张及空泡样变,突触结构肿胀变性;细胞核染色质凝集于核边缘,核膜部分溶解,胶质细胞肿胀加重,毛细血管管壁扩张,管腔狭窄,血管周围呈空腔状态溶酶体明显增多,微管扭曲,可见微丝溶解。(3)实验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于伤后8h出现高峰,伤后12h仍维持在高峰值水平。(4)实验各组血浆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均于伤后12h出现高峰。(5)伤后各组脑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实验组各组脑组织COX-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损伤时间的长短成正相关。(7)实验组各组脑组织PGE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损伤时间的长短成正相关。(8)相关分析表明,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血浆TNF-α、IL-6水平、脑组织COX-2、PGE2的表达及脑细胞的凋亡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8、0.911、0.548、0.716、0.892 (P<0.05)。结论:(1)腹部肠管火器伤导致大脑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性变化,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重。(2)腹部肠管火器伤后内毒素血症可刺激刺机体TNF-α、IL-6的产生、刺激脑组织COX-2、PGE2的表达以及脑细胞的凋亡,并通过这些炎症因子介导脑损伤。复杂的内毒素-细胞因子网络在促进腹部肠管火器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薛会朝[6](2009)在《腹部火器伤后心脏iNOS的表达及其与心脏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观察伤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伤后血浆内毒素、心脏NF–κB、iNOS的表达、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探讨心脏iNOS等细胞因子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继发性心脏损伤中的作用,旨在为腹部火器伤后继发性心脏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7组:对照组和腹部肠管火器伤后1h、2h、4h、8h、12h和24h实验组。实验组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麻醉后军用54式手枪枪击致伤(射击点为脐水平后方2cm处右侧腹壁皱襞下缘无毛区),建立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余步骤与实验组相同。各实验组于伤后相应时间点取材,对照组回实验室立即取材。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心脏组织学变化,同时测定血清中LDH、CK、CK-MB水平;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Tun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心肌组织NF–κB、iNOS的表达。结果:(1)心脏外观正常,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及1h、2h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染色一致.动、静脉内皮完整;其中1h、2h组心肌内毛细血管充血。4h、8h、12h、24h组心肌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束间隙增宽、心肌细胞水肿、嗜酸性变。(2)实验组各组血清LDH、CK、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总体分析1h、2h组各心肌酶指标上升速率较快;4h、8h、12h各指标上升速率减慢,但总体仍呈逐渐上升趋势;24h各指标再次快速升高。(3)实验组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于伤后8h出现高峰,伤后12h仍维持在高峰值水平。(4)伤后各组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F-κB的表达在2h内快速上升,4h、2h组、1h组分别与前一组相比P<0.01;伤后8h至12h NF-κB平稳上升(P<0.05);伤后24h组NF-κB再次快速上升(P<0.01),达到最高峰值。(5)伤后各组心肌组织iNOS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2h内iNOS的表达快速增多;伤后4h和8h、12h时iNOS的表达平稳上升,但其IOD值均高于前一组(P<0.05);伤后24h组iNOS再次快速上升(P<0.01),达到最高峰值。(6)伤后2h内凋亡细胞急剧增多;2h到8h间凋亡细胞依然呈增多趋势,但增加较少,其中4h组与8h组凋亡细胞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12h组、24h组凋亡细胞数增加幅度再次加大。(7)相关分析表明,腹部火器伤后猪心脏iNOS表达水平与血清LDH、CK、CK-MB水平、NF-κB的表达、心肌细胞的凋亡、血浆内毒素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0.994、0.984、0.980、0.935、0.778(,P<0.01);心脏NF-κB表达水平与血清LDH、CK、CK-MB水平、心肌细胞的凋亡、血浆内毒素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971、0.957、0.941、0.790,(P<0.01)。结论:(1)腹部肠管火器伤导致心脏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性变化,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重。(2)腹部肠管火器伤可诱导心肌组织NF–κB、iNOS表达并介导心脏损伤。复杂的创伤、内毒素-细胞因子网络在促进腹部肠管火器伤后继发性心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张金洲,易定华,蔡建辉[7](1999)在《胸部火器伤后心脏功能改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胸部火器伤后心脏功能改变及其与血浆环核苷酸的关系.方法:中国本兔16只,随机分为3组.A组:单纯火器伤组(6只);B组:胸部火器伤+心脏撞击伤组(6只);C组:开胸对照组(4只).A,B组小口径步枪(初速350m/s,弹九5.6mm)致伤左侧胸部心前区(切线位),B组于火器伤后开胸撞击左室前壁.结果:①单纯火器伤组平均动脉压伤后明显下降(P<0.05);左室舒张末压伤后6h为伤前的184%倍,12h为伤前的164%倍;中心静脉压伤后明显升高(P<0.01).B组以上指标变化比A组更加显着(P<0.05).②血清CPK-MBA组伤后明显升高(P<0.05);B组撞击伤后1h即显着高于伤前(P<0.01),高水平持续12h.B组撞击伤后1,3,6hCPK-MB均明显高于A组(P<0.01).③A组血浆cAMP浓度在伤后显着升高(P<0.01,P<0.05).B组伤后cAMP增高较A组明显(P<0.05),cGMP随之显着升高(P<0.01,P<0.001).④A组心内膜下点片状出血,超微结构见心肌细胞器变性.B组可见心肌纤维断裂、溶解,血管内皮脱落,有微小血栓形成.结论:①左侧胸壁切线位单纯火器伤可以造

谭颖徽[8](1997)在《高能颌面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和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颌面部火器伤是战争中的常见伤,现代战争中颌面部火器伤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现代火器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损伤的广泛性,高速投射物致伤时,除造成伤区局部的严重损伤外,还会使邻近和远隔脏器发生严重并发伤。目前对颌面部火器伤的研究,多集中于研究局部损伤特点和早期修复相关问题,且致伤模型种类比较单一,对颌面部重型火器伤并发伤的研究很少。故本课题建立不同种类颌面部火器伤动物模型,采用病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方法,研究高能颌面部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实验重点为颅脑并发伤特点和发生机理,同时研究其它临近和远隔重要脏器的损伤病理特点)。 选用犬60只(50只致伤,10只对照),新鲜离体猪头40只,分别采用重1.03g,射速850m/s和1400m/s的钢珠,5.56mm M193型和7.62mm 56式制式弹丸,8号纸壳雷管致伤上、下颌区,建立不同种类颌面部重型火器伤动物模型。伤后1h、6h观察颌面伤情后取材,分别用光镜(HE,Nissl’s染色)、电镜(SEM,TEM)观察脑、视网膜、视神经、耳蜗表面结构、耳蜗神经、肺、心、肝、肾、颞颌关节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在硝酸镧灌注后,用TEM观察血脑屏障改变;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伤前、伤后1h、6h脑脊液中脑型激酸激酶同功酶(CK-BB)、脑含水量、血和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NO)变化值,了解伤后早期机体发生的相关病理生理变化和脑组织内环境变化与并发伤之间的关系;用生物力学方法测定致伤瞬间脑内压力变化、头颅冲击加速度变化和颌骨、颅骨应

安波,刘荫秋,李曙光,王大田[9](1997)在《高能创伤时血流流体力学的非线性变化及其对脏器的损伤》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探讨了高能创伤所致大血管内流体动力学的非线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致伤过程中大血管内血流压力的剧烈变化是明显的,并可传播至相当的距离;其血流流体动力学的非线性变化及其传播可能是引起远隔部位脏器点片状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安波,刘荫秋,李曙光,王大田[10](1995)在《创伤所致主动脉大血管内流体力学非线性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模拟实验和动物实验,分析探讨了创伤所致主管路模拟血管、主动脉大血管内流体动力学的非线性变化及其传播特点.实验结果表明:主动脉血管内血流压力的剧烈变化是明显的,并可传播至相当的距离;其血流流体动力学的非线性变化及其传播、以及对管壁的应力应变作用可能是引起远隔部位脏器点片状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猪腹部高速投射物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腹部高速投射物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建立比格犬肝脏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建立比格犬肝脏锐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实验模型并 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部分:建立比格犬肝脏火器伤实验模型及肝脏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的治疗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2)下肢触雷爆炸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下肢触雷爆炸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导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下肢触雷爆炸致局部损伤的特点
    3.1 导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下肢触雷爆炸致脏器损伤的特点
    4.1 导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下肢触雷爆炸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5.1 导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地雷爆炸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HIF-1α在失血性动物心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缺氧诱导因子-1ɑ在失血性大鼠心肌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大鼠心功能指标检测
        1.2.2 常规HE 染色
        1.2.3 组织RNA 的提取及RT-PCR 反应
        1.2.4 免疫组织化学
        1.2.5 Western blot 检测蛋白的表达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数值
        2.2 常规HE 染色
        2.3 HIF-1ɑ免疫组化染色
        2.4 HIF-1ɑm RNA 的表达
        2.5 Western Blot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缺氧诱导因子-1ɑ在失血性猪心肌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溶液及配制
        1.2.3 主要仪器设备
        1.3 方法
        1.3.1 小白猪心功能指标监测
        1.3.2 常规HE 染色
        1.3.3 RNA 提取及RT-PCR 检测HIF-1αmRNA 表达变化
        1.3.4 免疫组织化学
        1.3.5 Western Blot 检测蛋白的表达
        1.3.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数值
        2.2 病理图片
        2.3 RT-PCR 电泳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Western Blot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火器伤后心血管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腹部火器伤131例临床救治分析(附9例尸检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 受伤后入院时间:
        1.2 致伤物:
        1.3 伤后表现:
    2 腹部脏器损伤情况 (见表1) 。
    3 治疗情况:
    4 尸体解剖:
    5 结果
        5.1 治疗效果:
        5.2 严重并发症情况:
        5.3 尸体剖检结果:
        5.4 死亡原因:
讨 论

(5)腹部火器伤后脑组织COX-2的表达及其与脑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数据处理
结果
    1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2 脑细胞的凋亡表达变化
    3 脑组织COX-2 表达变化
    4 脑组织PGE2 表达变化
    5 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腹部肠管火器伤与脑损伤
    2 COX-2 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伤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3 PGE2 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脑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4 COX-2作为治疗靶点的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腹部火器伤后心脏iNOS的表达及其与心脏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数据处理
结果
    1 动物存活及剖腹探查情况
    2 心脏病理形态学变化
    3 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4 心脏NF-κB 表达的变化
    5 心肌iNOS 的表达变化
    6 心肌细胞的凋亡表达变化
    7 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腹部肠管火器伤与心脏损伤
    2 NF-κB 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心脏损伤中的作用
    3 iNOS 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伤后心脏中的表达及意义
    4 iNOS、NF-κB作为治疗靶点的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高能颌面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和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常用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现代火器伤特点和并发伤致伤机理
    2.颌面部高速投射伤损伤特点
    3.颌面部爆炸伤损伤特点
    4.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伤特点
实验内容总表
    第一部分:邻近和远隔重要脏器并发伤早期特点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研究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
        2.致伤模型
        3.动物观察和标本取材
        结果
        1.局部伤情与能量关系
        2.邻近和远隔重要脏器形态学改变
        3.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
        4.高速投射伤并发脑损伤相关因素
    第二部分:脑组织并发伤的早期病理生理学变化研究
        材料和方法
        1.脑脊液中脑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BB)变化
        2.血、脑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
        3.血、脑中心钠素(ANP)和脑含水量变化
        4.血、脑中一氧化(?)(NO)变化
        结果
        1.脑脊液中CK-BB和TCK活性变化
        2.血、脑中LPO和SOD活性变化
        3.血、脑中ANP和脑含水量变化
        4.血、脑中NO变化
    第三部分:颅脑并发伤的生物力学变化研究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
        2.致伤模型
        3.脑内压力值测试
        4.头颅冲击加速度值测试
        5.颌骨、颅骨应变值测试
        6.统计学处理
        结果
        1.致伤能量和局部伤情
        2.脑内压力测试值
        3.头颅冲击加速度(振动)测试值
        4.颌骨、颅骨应变测试值
讨论
    1.颌面部重型火器伤的局部损伤特点
        1.1.颌面部高速投射伤局部损伤特点
        1.2.颌面部爆炸伤局部损伤特点
    2.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颅脑损伤特点
        2.1.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颅脑伤发生条件和相关因素
        2.2.重型颌面火器伤并发脑损伤早期病理学变化特点
        2.3.脑组织并发伤脑内环境早期变化及其意义
    3.眼、内耳、心、肺等其它邻近和远隔重要脏器并发伤早期病理学特点
        3.1.眼、内耳并发损伤早期病理学特点和发生机理
        3.2.颌面部高速投射伤远隔重要脏器损伤特点与其它部位伤的比较
    4.颌面部高速投射伤并发颅脑损伤发生机理
        4.1.脑内压力变化与颅脑损伤
        4.2.头颅冲击加速度变化与颅脑损伤
        4.3.颌骨、颅骨应变与颅脑损伤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近年来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图

四、猪腹部高速投射物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立比格犬肝脏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D]. 桑勇勇.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2]下肢触雷爆炸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D]. 张森.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2)
  • [3]HIF-1α在失血性动物心肌中的表达[D]. 刘帅.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4]腹部火器伤131例临床救治分析(附9例尸检资料)[J]. 田志强,赵东海,李全岳,余桂湘,曲海燕,陈伯成. 中国伤残医学, 2009(06)
  • [5]腹部火器伤后脑组织COX-2的表达及其与脑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D]. 李崎. 石河子大学, 2009(02)
  • [6]腹部火器伤后心脏iNOS的表达及其与心脏损伤相关机制的研究[D]. 薛会朝. 石河子大学, 2009(02)
  • [7]胸部火器伤后心脏功能改变[J]. 张金洲,易定华,蔡建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01)
  • [8]高能颌面火器伤并发伤早期损伤特点和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D]. 谭颖徽. 第四军医大学, 1997(02)
  • [9]高能创伤时血流流体力学的非线性变化及其对脏器的损伤[J]. 安波,刘荫秋,李曙光,王大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997(01)
  • [10]创伤所致主动脉大血管内流体力学非线性变化的实验研究[J]. 安波,刘荫秋,李曙光,王大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5(01)

标签:;  ;  ;  ;  

猪腹部高速弹丸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