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规范的几点思考

关于审计规范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审计规范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丁世旺[1](2019)在《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1982年宪法对我国政府审计监督体制做出基本设计,双重领导审计制度在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是对我国审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与新使命,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顺应当前国家经济环境与治理环境变化。本文采用借鉴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十九大对政府审计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构建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高质量服务经济发展”、“规范权力运行”为标准,对我国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改革进行总结评价,借鉴我国税务、工商、土地管理部门垂直改革实践经验启示,结合对我国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体制改革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提出我国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实行由省级统一管理、州市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的结论。针对改革从合理规划垂直制度设计、建立审计机构内外监督制度方面提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审计机关执法监督体系,尝试在“设置州市三级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采取州市级以下垂直管理模式,增强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力”、“上收审计人员配置管理权限,强化省级机关统一管理”、“确立法律保障经费来源,巩固审计经费制度保障”、“完善省厅统筹审计业务计划机制,推进审计全覆盖进程”五个方面具体设计地方审计机关垂直制度,并具体分析我国实行省级统一管理、州市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垂直管理在“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整合各级审计系统资源,推进审计全覆盖进程”、“提高审计整体效率,构建权威高效监督体系”三方面带来的优势。

董凡[2](2019)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学者研究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及司法实践,历来注重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责任方式等问题的定性探究,而较少重视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原则、数额的确定等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实证分析。以致于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一直饱受诟病,并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学理界与实务界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情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尚未充分发挥保护权利人、遏制侵权行为、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效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仅简单借用传统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内容,十分缺乏在传承继受基础上形成创新发展性质的研究成果。因此,国内多数研究结论与建议亦无法有效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赔偿低、举证难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基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特殊性以及我国司法审判实践的现实情势,围绕“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具体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路径”与“制度完善对策”四大主轴,设计研究框架,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在“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部分,旨在探求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组成内容及其内涵。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在损害意涵、制度功能、基本原则、多元赔偿方式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同时,通过对1769件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裁判案件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缺失基础理论指引、具体赔偿方式适用空间有限、法定赔偿裁量空间较大以及缺乏专门证据制度等显现问题。在“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部分,深入剖析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两大方面。基于现有侵权情势严峻、赔偿额补偿效果遏制社会创新潜力以及传统民事损害赔偿理念难以解释突破法定赔偿上限等现实状况,进而强调“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将预防功能与救济功能置放于同一功能价值位阶,以发挥其遏制侵权、促进创新的制度效果。传统民事损害赔偿以填平救济原则作为最主要的计赔原则,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坚持填平救济原则的同时,还应当明确引入和确立市场价值原则和比例原则,构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三原则”内容体系。在适用填平救济原则作为确定赔偿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具体适用市场价值原则来确定初步的损害赔偿数额,再适用比例原则确定最终的合理损害赔偿额。在“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规则”部分,实际损失应当厘清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法官在适用实际损失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当持“分摊原则为原则,以整体市场价值原则为例外”的裁判逻辑;适用“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时,应当扩大合理许可费基准范围,适当援引域外计算合理许可费基数的司法经验;同时,应当确立“法定赔偿”的量化裁判标准。同时,我国应当全面引入“惩罚性赔偿”,并在适用规则方面设计精细化赔偿倍数的考量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需从实体法、程序法和相关配套制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实体法维度,应当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及适用关系,即构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赔偿基准、取消适用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限定等;删除许可使用费合理倍数中“倍数”的立法措辞,而以“合理许可使用费”的赔偿方式代替;适当修正法定赔偿的最低判赔限制与至高判赔上限,以及统一“法定赔偿”的立法措辞;提出以“故意侵权”和“实施两次以上的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情节严重”作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并且统一判赔倍数的幅度。在程序法维度,提出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收集阶段确立诉讼证据披露规则与证据保全规则;在诉讼庭审过程中确立举证妨碍规则以及降低证明标准的完善建议。在相关配套措施方面,应当强调通过发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强化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以及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通过上述完善对策的实施,促进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出最优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刘锐[3](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研究 ——基于信用利差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财政部和各省市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6月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存量余额16.65万亿元,债券市场占比22.88%,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市场规模最大的债券品种。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债务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比重为95.20%。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有利于完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落实国家和地方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债券作为我国债券市场占比最大的单一品种,其发行定价对市场参与各方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一定的干预问题,导致发行利差偏低,造成二级市场流通性较差、市场接受程度低、发行难度较大等问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已成为地方债发行工作的核心问题。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市场化,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机制,发挥市场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渐成为共识。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我国2015年以来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信用利差模型,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的形成及定价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的研究,分析影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的主要因素,从而研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形成机制;由于债券票息效应,本文通过研究发行价格与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价格的偏离程度,从而分析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合理性。本文基于信用利差理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引入行政干预因素,构建并优化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模型;通过引入抑价模型,研究发行价格的偏离程度,从而论述发行定价与二级市场定价的区别,验证地方政府债券定价的合理性。研究发现,政府干预与政府信用约束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差的重要因素,发行制度和市场的演变是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定价的重要动力。因此,本文建议应严格约束政府干预行为,促进市场化发行定价。同时应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参考标准,充分参考二级市场定价,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完善二级市场基础设施,发展次主权债券市场,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定价。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构建并优化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信用利差模型,首次引入行政干预因素从而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提供了新的解释;(2)通过信用利差和抑价模型,首次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和二级市场定价的偏离度,从而显示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市场化过程;(3)在公债理论基础上,基于信用利差和抑价模型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债理论。

张甜[4](2016)在《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项审计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活动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国家重大投资项目、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的一种重要的审计职能。专项审计调查在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行政和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审计署和基层各级审计机关广泛开展了各类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政府和公众对专项审计调查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而审计机关特别是广大基层审计机关由于理念落后、信息不对称和审计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中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专项审计调查的一些理念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本文以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济南市以及其他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大量数据与案例,并借鉴以往专项审计调查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发展历程、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同时,从基层审计机关实际出发,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了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的计划编制不科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审计方法单一、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审计调查查处违法问题和揭示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缺乏专项审计调查绩效评价体系和理论研究不足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从计划制定、绩效评价、体制机制、风险识别、成果运用和理论研究等六个环节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济南市和其他基层审计机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建立专项审计调查高风险领域评估制度、建立专项审计调查绩效评价体系、创新专项审计调查方法、推进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提高专项审计调查成果运用能力以及对专项审计调查进行新的准确定位等六项完善基层专项审计调查的对策建议,以期妥善解决其在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更好的发挥专项审计调查在深化改革、完善国家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纵观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虽然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不过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实践的研究并不多,既有的实证研究也由于时期较早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缺乏指导实践的意义。所以,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结合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审计调查现代化的角度,把专项审计调查定位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提出建立专项审计调查高风险领域评估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创新专项审计调查方法、实现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等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建议,这对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由于作者在专项审计调查数据搜集方面面临的困难和视野的局限,本文在数据的分析方面仅能依托于既有的数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准确全面的数据,现有的分析可能存在偏颇之处,另外基于作者作为审计一线工作者而非专业审计理论研究者,本文在审计理论的分析方面也缺乏一些理论研究的深度,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今后专项审计调查的研究者予以弥补。

汪传艳[5](2014)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责任不明确、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过重等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题。2005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从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此次改革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城镇化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大规模问卷调研和访谈,探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机制改革工作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理顺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关系,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校日常运转、减轻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然而,此项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改革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也有机制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不全。新机制改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四项内容,许多需要正常开支的项目如代课教师工资、后勤人员工资、中心校运转资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债务偿还及学校维稳费用等项目都未被考虑在政策范围内,导致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或造成违规列支行为。(2)公用经费拨付方式不合理。我国按照学生生均人数单一的拨款方式对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地域类型及教育政策、教育目标等影响学校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考虑不够,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其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及高寒地区学校最为严重。(3)公用经费拨付总额不足。总体上看,公用经费拨付额度仅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需要。公用经费不足的具体体现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高寒地区主要体现为取暖费不足;中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日常运转资金不足;东部地区主要体现为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资金不足。(4)贫困寄宿生补助政策的实施存在地区差异,补助比例、受惠群体范围及补助方式均存在不合理之处:补助比例过大或过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部分群体因政策因素被排除在外;一次性发放现金的方式造成资金利用低效。(5)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呈现出“中部塌陷”格局。较之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县级财政在各项目的责任分担上均承担了更多的投入责任,但经济发展水平及中央政府资助力度均赶不上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中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6)政府间的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对具体项目而言,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对“分项目”的责任划分存在错位现象,将占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的教师工资交由县级财政负担;而将不易核定、需要因校制宜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交由省级财政负担。这种责任划分方式导致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成为新机制改革成效最低的两项内容。(7)“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对社会时代背景考虑不够。“问题导向型”改革方式拘泥于解决过去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缺少对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的考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及农村学生上学方式、就学地点都有了较大变化,新机制改革执行“城市”、“农村”两种不同的标准,使得部分农村学校、部分农村学生无法分享改革利益。通过上述研究,研究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应立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维持运转的正常开支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内。

张燕,卢召红,张光明[6](2017)在《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资源环境审计是促进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政策落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审计机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存在资源环境审计方式较单一:无评价标准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缺乏具备资源环境专业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源环境审计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源环境审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对当前资源环境审计所涉及的难点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提出了尽快制定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规划;总结审计工作经验,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指南、技术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以专项审计为重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大审计面;重视培养及引进资源环境专业审计人员;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实现与环境监测系统联网审计;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宣传等对策和建议。

安百杰[7](2020)在《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经济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的过程。这是因为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税收,本质上是公民收入的一种让渡。公民的“税收牺牲”必然要求产生相应的效益,这正是开展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原因所在。在我国,财政资金往往会以“项目”的形式来支持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因为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不佳而饱受诟病。开展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促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水平的提高,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加强财政管理、推动治理效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公共服务视角下,有效地提高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水平?”这一研究问题由此而提出。近年来,中国在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进一步考察分析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运作现状和理论立场,结合我国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任务与方向,来寻求建立与“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策略优化路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分析框架的建构是本研究的基础。回顾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涉及的公共管理学、经济学、财政政治学等多重理论渊源,可以发现,除了致力于建构实践工作中使用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框架标准,学界颇多聚焦于对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应更加关注其政治性维度的探讨。财政政治学作为一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过程中共同演进的学科视角,核心内容在于认为研究财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用数据和模型来分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帕累托最优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基于对国家治理效能和政府合法性的分析,关注公平、公民偏好等问题,来阐释财政现象。由此,财政政治学将政治维度纳入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的理论阐述,成为本研究构建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基于财政政治学构建起以“公共价值理念”“PV-4E分析框架”和“实现机制”为核心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模型的核心内容“PV-4E分析框架”包括了“公共价值”“4E评价标准体系”和“多元主体参与”等主要要素。其中,公共价值是判定绩效达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在框架设计中处于顶层设计地位,其外在的衡量标准可以表现为政府行为的回应性和公共性。“4E评价标准体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率、效果、公平”(4E)标准的指标体系设计。“多元主体参与”主要是指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要关注党委、人大、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基于所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按照“历史经验总结——运转现状描述——发现现实差距——寻找优化路径”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首先,研究通过对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历史梳理和政策文本分析分析,考察了其发展的历程与发展特征。一是结合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发展的历史,细化整个发展历程为财政收支平衡考核阶段、财政投资评审阶段、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试点阶段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二是基于2003年以来的中央层面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类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探索总结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实践方向。三是对中央和部分省市级财政部门中负责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管理的工作机构的组建方式和职能文本进行分析,提炼其核心职能分为顶层设计、技术工具、绩效实践和成果利用等内涵。其次,研究通过对一项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活动的案例研究,考察当前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过程。选择了 2017年度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项目资金的财政绩效评价案例,结合对相关人员的“非标准化访谈”记录文本的理解,对项目基本情况、项目评价中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进行描述,最终对权责关系和关键环节予以总结。认为,一是财政绩效评价中的程序设计,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准备、制定评价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综合分析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整理底稿等六个主要环节。二是论述了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权责关系。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涉及多方参与者,主要包括党委、人大机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和独立外部主体等,不同参与方由于其本身政治角色和职能定位特点而权责关系不同。三是财政绩效评价中的关键环节是既注重协商,又要注重评价方法的选择等等。再次,基于“PV-4E”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识别并分析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现实差距。在对收集的案例、政策文本、自填式调查问卷成果等相关文本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依据质性研究的思路,通过构建节点将分析资料的编码位置连接起来,使庞杂的文本资料纳入到“PV-4E”分析框架中予以分析,形成清晰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范畴。从绩效评价理念设计、绩效评价执行和绩效评价信息利用三个维度,总结基于“PV-4E”分析框架的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发现现阶段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差距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有待深化,表现为理念设计未聚焦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和评价指标构建设计呈现“三多三少”的特征。二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操作过程科学性欠佳,表现为目标管理粗放,难以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提供借鉴意义;信息意识缺乏,致使实务操作中信息化水平低下;指标关注不均衡,评价中对合规性指标关注较多;绩效评价机构建设不完善,市场导向缺失。三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利用度有待提升,表现为绩效意识淡薄,信息需求动力未得到充分激发;绩效信息隐匿,信息缺乏公开度、透明度;绩效评价信息挖掘缺失,信息支撑作用难以彰显。最后,在现状运转描述和现实差距分析后,“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探讨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一方面,研究对美国绩效评价工具使用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其经验,寻找对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借鉴之处,主要包括:注重法治建设,寻找行政与法治平衡点以及注重多目标设置等方面。另一方面,研究回应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要求,从价值导向提升、技术性优化和绩效评价信息深度利用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具体包括:在价值导向提升方面,提出要构建公共价值导向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理理念和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开展理念。在技术操作优化方面,提出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项目选择、指标设计、技术使用和执业质量。在绩效评价信息的深度利用方面,提出创新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利用机制,丰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向提升治理效能的转换渠道和强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利用的文化氛围等等。总之,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绩效的十分有效的手段,是尝试用“工具——价值”双重属性的方法来实现对帕累托最优状态后的进一步推进。同时也看到,当前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开展中,各个政府部门普遍聘请专家对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却不符合税收正义的完全受益原则,因为公共支出的效应应该由承担税负的民众而不是专家在密闭空间中来衡量。由此,要发展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让民众来发挥民意表达和参与预算决策的作用,才是符合财政政治学理念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治本之策。从逐步关注政府职能到“治本之策”的发展,其间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作为一项“工具——价值”双重属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要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提升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性作用,而这也是财政政治学理论指导下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关键优化路径选择。

徐淼淼[8](2020)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文中提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众多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研究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对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今外部云诡波谲、内部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以及高职扩招百万的生源量化目标均对高职院校的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何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EFQM卓越模型是欧洲质量奖的管理模型,它致力于组织提升质量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卓越发展,它的非规范性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这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与提升提供新的视角与途径。EFQM模型的非规范性管理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那么其适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合理性何在?EFQM模型内部要素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要素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如何基于EFQM模型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如何?本文从EFQM卓越模型视角出发,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EFQM卓越模型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EFQM卓越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及逻辑性分析,随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接着分析该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并探索其运作的要素:“引擎”主体,管理要素,工具技术,进而从内外部角度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G高职的应用情况。最后从高职院校内部、政府和社会外部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完善的策略。除绪论之外,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以及内涵特征,分析阐述8个基本理念,九大基本准则和RADAR逻辑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首先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个角度对EFQM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从准则和RADAR两方面进行逻辑性分析,最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第三部分是阐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首先分析运作的基本原则,基于原则和EFQM模型从内外部角度探索具体运作模式。第四部分是以G高职为例阐述其应用的背景、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应用中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实施该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基于G高职应用的问题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监控体系完善两方面提出相关策略。

孙梦雨[9](2019)在《医药企业并购的风险识别及防范 ——基于通化金马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医药行业是科技含量、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与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早在2009年,我国就已经发布国家医改新方案,致力于全面发展医药产业,重视管理的提升、增强产业的集中程度。通化金马作为国内百强中药医药企业,由于因上市后存在财务造假、产生巨额亏空和历经“毒胶囊”事件等负面影响,通化金马决定通过并购完成形象转变,扩大规模。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医药企业的并购存在哪些风险?当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医药行业并购战略、估值与绩效评价方面。区别于以往的研究,本文从医药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典型并购案例,采取分段识别法对医药企业并购进行风险识别,优化风险防范体系,使研究更具典型性,对医药企业理性并购具有警示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整理回顾了关于并购风险的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医药企业近几年的并购,对涉及的风险类型进行细分与特征识别;其次,基于企业相关并购理论基础,介绍了通化金马作为医药企业并购圣泰生物的背景、并购动因与并购过程;然后根据分段识别法按前、中、后三个时期对并购风险进行分类和识别,回答了医药企业并购存在哪些风险这一案例研究问题;最后,分析影响风险的因素,针对风险因素并在当前风险防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的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重要论文、期刊、着作,针对企业合并、医药企业并购、风险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2)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本文引用实际的医药企业并购案例,使用相关理论指导实际。本文的研究目的与预期结论:(1)从有明显特征的典型企业案例起始,针对企业并购过程,识别医药企业在并购中产生的风险;(2)得出结论,并针对医药企业并购的风险防范提出优化建议。通过研究医药行业并购的风险,有利于提升医药行业的全面整合,使产业链更加完整,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和决策有效性也将大幅提高,医药企业并购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尽可能将无效的或者不合理的并购避免;最终提高医药企业对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形成多方面的考量和防范体系,进而促使整个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贾云洁[10](2018)在《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8月31日修订通过的《预算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职责授权,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作为一个必经的程序,内嵌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本级决算审计得到完整授权,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授权并非意味着必然的供给。如何确保政府决算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理论研究单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偏少,且以实务操作研究为主,缺乏对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理论认知不统一、系统性研究匮乏。截至目前,既无博士硕士论文对决算审计的专题研究,也无决算审计的专着面世。现有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计实践技术规范的建设,加上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基于现行研究的不足,本文期望在决算审计的发展变迁规律、供求偏差、审计体制改革、决算审计理论理念框架以及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社会契约、委托代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等理论基础的分析支撑之上,本文梳理了我国制度环境变迁下的决算审计授权沿革。研究发现:一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决算审计授权变迁的动力来源,制度环境变化催生了决算审计需求的变化,由此形成不同阶段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业务授权的变化;二是我国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特征:由单纯的行政属性审计逐渐向政治属性审计转变;从单一“上审下”模式逐渐向“同级审”扩展;真实、效益目标逐渐被重视、信息供给维度更加丰富;审计业务模式逐渐同世界接轨;专业化发展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政治属性审计定位下的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其外部“应然”需求特征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专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算审计服务。而我国决算审计的现实供给状况如何?来自审计一线的反馈信息可为佐证。为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法,在统计分析公开的决算审计项目相关信息基础上,优选已开展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四个审计机关作为案例样本,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通过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发现: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探索起步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决算审计模式;在整合利用社会中介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法规体系同步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项目计划、审计方法模式、资源投入与整合、质量控制、审计意见发表、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法规依据、理论认知和审计体制保障等多个方面调查访谈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实然”供给状况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的发挥限受限,信息供给有限,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决算审计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本文在访谈问卷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内置于一级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与本级政府决算审计的政治属性授权存在冲突,出现了“下审上”、“内服务于外”的悖论,其实质影响是架空了政府决算审计的法律授权,政府决算审计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体制保障。二是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滞后,政府决算审计的报表审计业务属性不明确,鉴证职能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系统论证;审计目标层次缺乏区分、认知不统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概念界定不清晰,一致认可的审计意见类型和独立审计报告模式尚未形成。决算审计理论单薄,难以发挥实践指导力,更无法有效统领审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三是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一者是政府决算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尚未实现协同修订,再者是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修订工作还刚刚起步,国家审计准则缺乏有关决算审计的实质性指导条款,决算审计专业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缺位,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分工和绩效考核制度也未能依据决算审计授权及时调整,这一系列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导致政府决算审计实践中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算审计实践的开展。西方国家是否有独立的政府决算审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为了能从世界各国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透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其成熟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政府会计、审计改革起步较早的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综合比较、归纳其较为代表性的经验做法:OECD国家基本没有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叫法和业务授权,与之相近的OECD国家大量开展的法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其是伴随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而同步确立的,且目前大多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随着为数不多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审计体制的改革变迁,OECD国家已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审计保障体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律授权模式包括统一授权和分开授权两种;OECD国家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财务报告审计法律和准则体系,大量整合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和技术,形成了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对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第一,基于政治属性审计的功能定位,提高的审计独立性的和制衡能力、协同互补于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兼顾我国现实制度环境及机构编制精简原则,本文认为,我国审计体制重构宜采取强制性变迁路径,中长期的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设立中央和地方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审计委员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计委员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其直接的上位权力是全国人大行使的最高国家权力,国家审计权与行政、司法、监察权处于同一位阶。将现行审计机关从政府机构中整体移出,成为与本级政府平级的、专司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并考虑其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有效衔接。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向上一级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建立逻辑一致的政府决算审计理论概念认知框架。政府决算审计具备报表审计业务属性,需要发表总体审计意见,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息鉴证,可以提高决算信息的可靠性。政府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针对政府决算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编制是否合法、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业务和事项层的真实、完整、截止、准确和分类目标;账户余额层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和准确目标;列报和披露层的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准确、分类与可理解性目标。政府决算审计目标的实现,需准确界定政府决算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政府决算审计应对政府决算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以提高信息预期使用者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风险是指决算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后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导向决算审计方法模式,在全面了解政府及其环境基础上,评估政府决算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建立融合简式报告优势和信息含量要求的决算审计报告模式。第三,建立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1.依据新预算法,协同修订政府决算审计授权与标准性法规。修订宪法中的审计体制设置条款;修订监督法,单列政府决算审计审查的内容重点,审计工作报告标题中单独提及决算草案审计;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并细化政府决算审计的条款;制定发布政府决算草案编制办法。2.构建决算审计专门法规体系。包括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补充增加决算审计的个性化条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将其归位于基本准则,建立专业的决算审计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完善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修订国家审计准则中利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的相关条款、明确利用方式及责任界定,修订出台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开展审计的管理办法及其审计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建立同业质量复核制度;修订审计管辖权限分工规定,建立与审计署业务协同安排的地方共享税收入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机关分类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审计质量考核比重。

二、关于审计规范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审计规范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2 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理论基础
    2.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 免疫系统论
    2.3 党建理论
3 我国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改革分析
    3.1 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回顾
    3.2 七试点省市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比较
        3.2.1 干部管理
        3.2.2 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
        3.2.3 经费和资产管理
        3.2.4 审计业务管理
        3.2.5 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和公告制度
    3.3 七试点省市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评价
        3.3.1 七试点省市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3.3.2 七试点省市人财物统一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4 我国税务、工商、土地部门垂直管理改革案例借鉴
    4.1 税务部门垂直管理改革
    4.2 工商部门垂直管理改革
    4.3 土地部门垂直管理改革
    4.4 我国税务、工商、土地部门垂直管理经验与启示
5 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问卷调查
    5.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5.1.1 调查对象
        5.1.2 调查方式
        5.1.3 调查问卷提纲
        5.1.4 调查样本选择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1 样本统计分析
        5.2.2 对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认知情况调研
        5.2.3 对十九大以后创新审计体制改革情况调研
    5.3 调查结果启示
6 我国省级以下地方审计体制改革设想
    6.1 省级统一管理、州市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垂直管理制度设计
        6.1.1 设置州市三级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
        6.1.2 采取州市级以下垂直管理模式,增强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力
        6.1.3 上收审计人员配置管理权限,强化省级机关统一管理
        6.1.4 确立法律保障经费来源,巩固审计经费制度保障
        6.1.5 完善省厅统筹审计业务计划机制,推进审计全覆盖进程
    6.2 建立外部多方合作监督与内部监督制度机制
    6.3 省级统一管理、州市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垂直管理优势
        6.3.1 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
        6.3.2 整合各级审计系统资源,推进审计全覆盖进程
        6.3.3 提高审计整体效率,构建权威高效监督体系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学术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与立法依据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
        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依据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现实考察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呈泛化态势
        二、判赔金额与诉请金额间差距较大
        三、部分赔偿额超过法定赔偿的上限
        四、缘于“举证难”致使审理周期较长
        五、判赔额与地区经济水平呈正比关系
        六、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地区分布不均匀
    第三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存在问题
        一、缺失制度特有的基础理论指引
        二、赔偿方式未能彰示其工具价值
        三、法定赔偿适用的裁量空间过大
        四、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证据规则
        五、赔偿方式的规则设计不尽合理
第三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与功能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
        一、矫正正义理论:基石价值
        二、功利主义理论:补充价值
        三、创新激励理论:专有价值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多元功能
        一、救济功能
        二、预防功能
        三、惩罚功能
        四、确认功能
    第三节 预防功能应当定位为核心功能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定位调整的必要性
        二、预防功能定位为核心功能的多维度诠释
        三、预防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必要限定
第四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基点
        一、填平救济原则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石原则
        二、适用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路径
    第二节 市场价值原则:确定赔偿数额的价值原点
        一、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支撑
        二、引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三、确定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量定工具与方法选择
    第三节 比例原则:探寻诉讼当事人利益的衡平点
        一、比例原则的基础内涵与本质属性
        二、比例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诠释
        三、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阶层化操作及其适用
        四、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局限表征与完善径路
第五章 知识产权损害的一般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第一节 实际损失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实际损失的所属类型与赔偿范围
        二、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二节 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侵权获益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择定
        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三节 许可费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理论基础
        二、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适当扩大许可费赔偿的基准范围
        四、丰富我国合理许可费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法定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理论内涵
        二、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六章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与适用规则
    第一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基本内涵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二、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第三节 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考察与镜鉴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二、大陆法系地区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三、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验镜鉴
    第四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与考量因素
        一、厘清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
        二、释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
        三、预防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滥用的适当限制
第七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对策
    第一节 实体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式的法定位阶及适用关系
        二、优化我国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赔偿规则的立法规范
        三、调整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赔偿幅度与规范内容
        四、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基本要件
    第二节 程序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规则的必要性
        二、优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据收集与保全规则
        三、调整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第三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发挥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
        二、强化我国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
        三、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研究 ——基于信用利差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2.1 地方政府
        1.2.2 地方政府债券
        1.2.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
        1.2.4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及评析
    2.1 关于公债发行定价的研究
        2.1.1 关于公债发行的研究
        2.1.2 关于公债发行定价形成的研究
    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研究
        2.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
        2.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
        2.2.3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偏离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公债管理理论
        3.1.2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理论
        3.1.3 信用利差理论
        3.1.4 理论组织框架
    3.2 分析框架
        3.2.1 研究视角
        3.2.2 理论模型与作用机理
    3.3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历史演变、现状及特征
    4.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历史演变
        4.1.1 发行制度的改革
        4.1.2 发行利差的演变
    4.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现状
        4.2.1 发行定价方式
        4.2.2 发行定价管理
        4.2.3 发行定价利差
    4.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特征
        4.3.1 发行利差逐渐扩大
        4.3.2 发行制度日趋市场化
    4.4 本章小结
5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的实证分析:基于发行利差影响因素的视角
    5.1 研究设计
    5.2 模型设定
    5.3 指标选择
        5.3.1 被解释变量
        5.3.2 解释变量
    5.4 数据统计
        5.4.1 数据来源
        5.4.2 样本选取
        5.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 实证结果
        5.5.1 结果分析之一:发行要素与发行利差
        5.5.2 结果分析之二:宏观经济要素与发行利差
        5.5.3 结果分析之三:市场要素与发行利差
        5.5.4 结果分析之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素与发行利差
        5.5.5 结果分析之五: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机制要素与发行利差
        5.5.6 结果分析之六:地方政府债券干预要素与发行利差
    5.6 内生性分析
    5.7 稳健性检验
        5.7.1 信用利差指标分析
        5.7.2 Bootstrap与稳健标准误检验
        5.7.3 基于面板的模型检验
    5.8 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变量标准化回归
    5.9 本章小结
6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偏离实证分析:基于发行溢价率的视角
    6.1 研究设计
    6.2 模型设定
    6.3 指标选择
        6.3.1 被解释变量
        6.3.2 解释变量
    6.4 数据统计
        6.4.1 数据来源
        6.4.2 样本选取
        6.4.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5 实证结果
        6.5.1 结果分析之一: 发行要素与发行溢价率
        6.5.2 结果分析之二: 宏观经济要素与发行溢价率
        6.5.3 结果分析之三: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素与发行溢价率
        6.5.4 结果分析之四: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机制要素与发行溢价率
        6.5.5 结果分析之五: 地方政府债券干预要素与发行溢价率
    6.6 内生性分析
    6.7 稳健性检验
        6.7.1 溢价率指标分析
        6.7.2 Bootstrap与稳健标准误检验
        6.7.3 基于面板模型的检验
    6.8 二级市场定价合理性分析
    6.9 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变量标准化回归
    6.10 本章小结
7 国际经验借鉴
    7.1 以市场化发行定价为原则
    7.2 建立完善的一级发行制度
        7.2.1 确定“黄金法则”发行框架
        7.2.2 明确发行主体责任
        7.2.3 强化信息披露
        7.2.4 发挥信用评级约束功能
        7.2.5 严格约束参与各方行为,促进公平交易与定价
    7.3 建设发达的二级市场,为发行定价提供参考基础
        7.3.1 降低投资门槛和投资成本
        7.3.2 丰富资本市场品种,发展对应的衍生品种
        7.3.3 建立完整的收益率曲线
        7.3.4 丰富地方政府债券投资者群体
    7.4 强化监管和风险处置制度,提高投资者信心
    7.5 税收、风险资产等政策的支持及变革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府干预与政府信用约束是我国发行定价的重要因素
        8.1.2 发行制度和市场的演变是推动市场化发行定价的重要动力
        8.1.3 一般债券与项目收益债券发行定价区别不大
        8.1.4 与二级市场定价相比,发行定价偏离程度较大
        8.1.5 先进国家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8.2 政策建议
        8.2.1 以市场化发行定价为原则,严格约束政府干预行为
        8.2.2 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形成合理定价机制
        8.2.3 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基础设施
        8.2.4 提高利息和交易税收、风险资产等支持力度
        8.2.5 健全地方政府财政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概述
    2.1 专项审计调查的概念和含义
    2.2 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和特征
    2.3 专项审计调查的基本原则
第3章 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的措施及成效
    3.1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进程
        3.1.1 专项审计调查的初始阶段(1989-1994)
        3.1.2 专项审计调查的规范阶段(1995-2005)
        3.1.3 专项审计调查的转型阶段(2006-至今)
    3.2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措施
        3.2.1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以拓宽选题渠道
        3.2.2 以“三结合”的方式统筹配备审计人员
        3.2.3 制定完善规范专项审计调查程序的各项制度
        3.2.4 出台审计限时制以提高审计效率
        3.2.5 开展审前公示和公开审计结果以接受社会监督
    3.3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成效
        3.3.1 提高了审计服务改革发展的精准度
        3.3.2 拓宽了审计监督的领域
        3.3.3 促进了公共资源使用绩效的提高
        3.3.4 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第4章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计划的编制不够科学
        4.1.2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资源分配不太合理
        4.1.3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采用的审计方法较为单一
        4.1.4 审计成果的运用还不能适应政府和公众的需求
        4.1.5 专项审计调查发现违法乱纪和高风险问题的能力较弱
    4.2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在制定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计划时缺乏科学权威的指引
        4.2.2 缺乏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
        4.2.3 创新审计方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4.2.4 识别审计风险存在障碍
        4.2.5 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渠道不足
        4.2.6 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研究存在局限
第5章 优化专项审计调查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专项审计调查高风险领域评估制度
    5.2 建立专项审计调查绩效评价体系
    5.3 创新专项审计调查方法
    5.4 推进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
    5.5 提高专项审计调查成果运用能力
    5.6 赋予专项审计调查新的准确定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城镇化发展给新机制改革带来新的挑战
        1.1.2 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必须深化改革
        1.1.3 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
        1.3.2 新机制改革实施情况研究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村
        1.4.2 农村教育
        1.4.3 机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阶段的方法
        1.5.2 资料分析阶段的方法
    1.6 样本基本特征
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2.1 公共财政理论
        2.1.1 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
        2.1.2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范围
        2.1.3 有关公共财政理论的争议与共识
        2.1.4 公共财政理论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2.2 财政分权理论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2.2.3 财政分权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争议
        2.2.4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
3.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3.1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的体制时期(1985-1993年)
    3.2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为辅”时期(1994-2000年)
    3.3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时期(2001-2005年)
    3.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时期(2006年至今)
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4.1 政府财政投入主渠道功能凸显
        4.1.1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2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分担情况
        4.1.3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情况
        4.1.4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免费教科书资金的分担情况
        4.1.5 地方各级财政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分担情况
    4.2 农村中小学校保运转水平得到提高
        4.2.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生均水平逐年提高
        4.2.2 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逐年提高
    4.3 农民义务教育负担切实减轻
        4.3.1 收费项目和收费额度显着减少
        4.3.2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及补助比例显着提高
        4.3.3 “营养餐改善计划”取得显着成效
    4.4 “校财局管”制度促进经费管理精细化
    4.5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保障
        4.5.1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逐年提高
        4.5.2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4.6 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5.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5.1 公用经费使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 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5.1.2 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转相对困难
        5.1.3 公用经费仍存在被挤占现象
        5.1.4 部分地区市直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偏低
    5.2 “免、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5.2.1 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的质疑较大
        5.2.2 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补助范围及发放方式不尽合理
        5.2.3 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5.3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5.3.1 教师工资福利整体水平偏低
        5.3.2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
        5.3.3 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5.4 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存在的问题
        5.4.1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5.4.2 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
        5.4.3 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困难
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要
    6.2 “分项目”承担主体存在错位现象
    6.3 公用经费拨付方式缺乏科学性
    6.4 诱致性变迁改革方式忽视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6.5 教育部门的“弱经费管理权”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
        7.2.2 以满足学校实际需求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
        7.2.3 构建“以省为主”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及“以县为主”的校舍维修机制
        7.2.4 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源环境审计概述及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1 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1.2 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2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缺乏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2.1.2 资源环境审计方式和手段较单一, 有待创新
        2.1.3 缺乏具备资源环境专业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2.1.4 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源环境审计的水平亟待提高
        2.1.5 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审计环境亟待优化
    2.2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审计理论界缺乏对资源环境审计的系统研究
        2.2.2 缺乏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指南、技术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2.2.3 政府和审计界不够重视
3 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对策建议
    3.1 在审计范围上, 逐步涵盖主要资源类型和重大环境问题[21]
    3.2 在审计作用上, 提供准确、详实的政府决策依据
    3.3 在审计方式上, 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3.4 在审计组织协调上, 建立多元环境审计大格局, 拓宽资源环境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3.5 总结审计工作经验建立我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指南、技术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3.6 审计机关重视培养及引进资源环境审计专业的审计人员
    3.7 审计方法上大力推广计算机审计, 与重点行业的环境监测系统实现联网审计[24]

(7)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观念的风靡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背景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剧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紧迫性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服务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进展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的主题和观点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五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框架
        二、论文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渊源
        一、政府治理基础理论
        二、经济学理论渊源
        三、财政政治学解释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一、现实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构建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PV-4E”分析框架要素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实现机制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构成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内涵分析
        一、理论内涵
        二、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第一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历史进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收支平衡考核阶段
        二、改革开放后的财政项目投资评审阶段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试点阶段
        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
    第二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特征
        一、政策文本的数据选择
        二、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政策发文特征
        三、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推进内容
    第三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管理机构的职能特征
        一、绩效评价中财政部门作用描述的必要性
        二、省级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管理机构组建方式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机构核心职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基于S省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择缘由及概况
        一、项目选择缘由
        二、项目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指标体系设计
        一、指标构建原则
        二、指标设计
        三、指标效度与信度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执行过程
        一、评价流程
        二、评价方法
        三、现场评价的实施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评估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赋分和评等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反馈
    第五节 权责关系与关键环节: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程序设计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权责关系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基于“PV-4E”框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中的“PV-4E”框架分析路径
        一、“PV-4E”框架的分析价值
        二、“PV-4E”框架的分析路径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一、研究设计与文本选择
        二、文本情况简述
        三、数据分析过程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分析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有待深化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操作过程科学性欠佳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利用度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它山之石:美国绩效评价工具的操作经验
        一、美国绩效评价的主要工具及其特征
        二、美国绩效评价工具的治理经验
        三、美国经验对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启示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导向提升
        一、价值导向提升原则
        二、面向新时代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深化路径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优化
        一、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项目选择
        二、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
        三、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性操作
        四、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执业质量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深度利用
        一、创新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利用机制
        二、丰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向提升治理效能的转换渠道
        三、强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利用的文化氛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进程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
        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
        五、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
    第二节 展望
附录一: 论文中所用的表格
附录二: 论文中所用的图示
附录三: 非标准化访谈提纲要点
附录四: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下绩效信息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y位论文y阅及答p情况表

(8)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
        2.高职院校亟待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EFQM卓越模型适合引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增添理论积淀
        2.实践意义: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EFQM卓越模型的研究
        2.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3.已有研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1.质量保障体系
        2.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
        3.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EFQM卓越模型概述
    (一)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
    (二)EFQM卓越模型的核心内容
        1.基本理念和准则
        2.RADAR逻辑
    (三)EFQM卓越模型的内涵
        1.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非规范性管理框架
        2.EFQM卓越模型以RADAR评估为主要管理手段
        3.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认证激励手段
三、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EFQM卓越模型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1.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可能性
        2.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必然性
    (二)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逻辑性分析
        1.准则的对应性分析
        2.RADAR的逻辑性分析
    (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四、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
    (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
        1.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
        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3.注重发挥领导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
        5.坚持过程管理与监控
        6.以评估结果为导向
    (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
        1.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
        2.外部质量监控反馈
五、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应用
    (一)学校概况
    (二)G高职应用的背景
        1.教学诊改浪潮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外部环境
        2.政府支持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创造有益条件
        3.学校管理文化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思想动力
    (三)G高职的具体应用
        1.内部质量管理运行
        2.外部监控反馈情况
    (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六、实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改进
        1.进一步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2.组建扁平化的专业内部评估机构
        3.建设全面的人员管理系统
        4.进一步整合合作伙伴和资源
        5.健全学习..创新的动态评估反馈系统
    (二)外部监控体系的完善
        1.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制度引领教育质量发展
        2.建设长效的人才需求预估机制
        3.扩大公共媒体监督的影响力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医药企业并购的风险识别及防范 ——基于通化金马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企业并购
        2.1.2 并购风险识别
        2.1.3 并购风险成因
        2.1.4 并购风险防范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3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现状分析
    3.1 行业概况
        3.1.1 医药行业的发展概况
        3.1.2 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现状
        3.1.3 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特点
    3.2 医药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
        3.2.1 并购战略不科学
        3.2.2 专业调查不够充分
        3.2.3 高溢价并购
        3.2.4 支付方式以现金为主
        3.2.5 资源整合不到位
    3.3 医药企业并购风险识别
        3.3.1 医药企业并购前期风险识别
        3.3.2 医药企业并购中期风险识别
        3.3.3 医药企业并购后期风险识别
4 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取与框架
        4.1.1 案例的典型性
        4.1.2 案例的代表性
        4.1.3 数据的可得性
        4.1.4 案例分析框架
    4.2 并购双方简介
        4.2.1 并购企业——通化金马简介
        4.2.2 标的企业——圣泰生物简介
    4.3 并购事件概述
        4.3.1 并购过程
        4.3.2 并购动因
    4.4 通化金马并购圣泰生物风险识别
        4.4.1 通化金马并购圣泰生物前期风险识别
        4.4.2 通化金马并购圣泰生物中期风险识别
        4.4.3 通化金马并购圣泰生物后期风险识别
    4.5 通化金马并购圣泰生物风险影响因素
        4.5.1 并购前期风险影响因素
        4.5.2 并购中期风险影响因素
        4.5.3 并购后期风险影响因素
5 通化金马并购圣泰生物风险防范
    5.1 并购风险防范措施的分类原则
    5.2 风险规避措施
    5.3 风险控制措施
        5.3.1 战略风险控制
        5.3.2 标的资质风险控制
        5.3.3 市场风险控制
        5.3.4 估值风险控制
    5.4 风险转移措施
        5.4.1 融资支付风险转移
        5.4.2 商誉减值风险转移
        5.4.3 资源整合风险转移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概念界定
        一、政府决算和决算草案
        二、政府决算草案审计
        三、政府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
        二、风险基础审计含义及程序特征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基础
        一、契约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五、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第二章 政府决算审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需求特征
    第一节 审计监督缺位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专职审计监督职能机构被撤并取代
    第二节 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审计功能定位
        三、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三节 不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主导的审计功能定位
        三、不完整的同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四节 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凸显
        三、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五节 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和现实需求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府决算审计需求特征
第三章 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数据获取
        一、案例研究的思路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目标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四、数据获取与分析
    第二节 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
        一、A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情况
        二、B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三、C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四、D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第三节 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分析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存在较大偏差
第四章 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审计体制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悖论
        一、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环境
        二、政府审计中的多层级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三、决算审计类型与审计体制独立性保障的差异
        四、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的悖论
        五、访谈结果基本印证本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问题
    第二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研究支撑单薄
        一、理论研究缺位,难以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二、基本概念认知不统一,理论支撑单薄
        三、访谈结果印证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一、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协同建设不足
        二、专门性审计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三、访谈结果充分印证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问题
第五章 OECD国家政府决算(财务报告)审计实践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审计制度的发展
        一、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
        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改革背景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其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审计体制及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模式
        一、各国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变迁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分工模式
    第三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二、美国政府财务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第四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资源、技术整合与质量控制
        一、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资源整合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技术整合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做法
第六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政府决算审计体制保障重构
        一、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日趋成熟
        二、审计体制重构的定位、原则
        三、审计体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四、审计体制重构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构架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概念框架
        一、构建政府决算审计目标层次
        二、明确重要性等概念框架及其运用
        三、构建政府决算审计报告模式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构建
        一、协同建设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制度
        二、构建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专门性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审计规范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丁世旺. 云南大学, 2019(03)
  • [2]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 董凡.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定价研究 ——基于信用利差的角度[D]. 刘锐.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4]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问题研究[D]. 张甜. 山东大学, 2016(02)
  • [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研究[D]. 汪传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6]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张燕,卢召红,张光明. 价值工程, 2017(28)
  • [7]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安百杰. 山东大学, 2020(01)
  • [8]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D]. 徐淼淼.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9]医药企业并购的风险识别及防范 ——基于通化金马的案例分析[D]. 孙梦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D]. 贾云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关于审计规范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