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文章《简易液压缸》

补充文章《简易液压缸》

一、对《简易液压油缸》一文的补充(论文文献综述)

程舒燕[1](2021)在《大孔径卸压螺旋钻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卢莹[2](2019)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长句翻译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4-6章)的汉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倡议的提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作为沟通文化与经济的重要媒介,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科技英语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翻译学和语言学学者的关注。作为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功能翻译理论提倡依据翻译的目的,判断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进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语义重构。其中,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诺德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和功能加忠诚理论是比较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理论。本文尝试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包孕法、倒置法、切断法、拆离法、重组法这五种翻译方法对《联合舰船维修手册》中的长句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注重中英语言习惯和语义逻辑之间的不同,使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信息,实现了译文功能,同时也照顾到了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对科技英语中长句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大涛[3](2019)在《面向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协同决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制造业正面临产品日趋个性化、多元化,设计和制造手段复杂化、系统化及智能化等一系列变革,产品设计在满足原有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还需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和服务。传统产品设计对象需进化为更加智能互联的复杂产品设计对象,过去以单一机械设计为主的制造模式需转变为跨领域、跨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研发,这为产品设计决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角度来讲,为响应日渐多元化的用户及市场设计需求,企业要求对复杂产品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决策、管理和重组,提高设计过程的协同并行能力,以减少设计迭代,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从系统工程角度来讲,在产品设计信息模糊、不精确或不完备的情况下,要求对多领域、多学科复杂知识、信息进行协同集成与有效耦合,为复杂产品设计决策提供数据与信息参考。因此,如何进行复杂产品设计协同决策,成为设计决策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产品设计决策问题研究已经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多聚焦在单一阶段或组合阶段的设计决策过程上,未能覆盖产品设计全周期,缺少对设计过程进行统一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决策的协同机制,存在决策结果单一性、不确定性或局限性等问题,导致设计过程冗余,降低了设计质量和效率,难以解决复杂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协同决策与规划问题。本文依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面向一般用户的产品开发全过程决策方法及集成平台构建研究(18YJAZH048)”,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针对复杂产品设计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前期设计需求定位、中期技术特性映射、后期概念方案择优的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协同决策机制。其研究目的和意义在于: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层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全周期协同决策方法,实现复杂产品设计过程与市场、技术、资源等多领域、多学科复杂知识及信息的匹配度和协同度,丰富和完善了相关产品设计决策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复杂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应用研究层面,为相关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提供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设计决策机制,以便精准地掌握关键信息,快速地完成复杂分析与执行系统化的评估,获得更具一致性和更高质量的决策,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在对复杂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复杂产品设计的霍尔三维结构要素模型,对复杂产品设计过程存在的决策问题进行描述;进而以设计全周期阶段划分的结果为基础,提取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各阶段决策问题,具体包括:前期设计需求决策问题、中期技术特性决策问题、后期概念方案择优问题;针对这三个阶段存在的决策问题,构建面向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协同决策模型(SDH),并给出了SDH各阶段决策问题的研究框架。这些基础性研究框架,为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协同决策问题的研究提了一个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并为进一步展开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前期设计需求定位的协同决策问题,在对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用户设计需求信息的来源,为设计需求信息的挖掘与分析提供了对象和内容;在构建设计需求信息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设计需求数据挖掘方式、需求信息可视化方式以及需求信息重要度算法;以此模型对4LZ-1.0B型联合收割机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了挖掘与分析。(3)针对中期技术特性映射的协同决策问题,在对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技术特性映射质量屋(HOQ)的基本功能与结构形式;并分析了HOQ的四个构建阶段,包括质量规划、技术特性展开、相关系数矩阵、技术规划阶段;以此模型对4LZ-1.0B型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特性目标值进行了分析。(4)针对后期概念方案择优的协同决策问题,在对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群组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多粒度、多语义,以及确定语言变量和不确定语言变量共存的复杂性问题;并对语言信息决策理论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概述;提出一种复杂语言信息环境下的多粒度混合型语言变量决策模型,客观、准确地描述专家评判信息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保证择优结果的可靠性;以此模型对4LZ-1.0B型联合收割机的概念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全文通过4LZ-1.0B型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一系列产品设计案例对各个章节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据挖掘、质量屋(HOQ)、语言信息决策理论等相关方法所构建的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协同决策机制(决策屋SDH)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丰富和拓展了产品设计决策理论研究工作,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理[4](2019)在《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规划控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桥梁底部结构检测的特种作业任务,是路政管理和桥梁养护部门的工作重点和技术难题。目前,我国桥梁养护单位主要采用传统桥梁检测车将检测工程师装载并运送到桥梁底部,进行现场人工检测,工作环境危险恶劣,有危及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风险,其次人工检测作业效率低,检测结果主观性强,容易漏检。因此,针对桥梁检测的特种作业技术需求,设计研制了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可以实现桥梁底面、侧面结构的快速、高效和少人参与的检测拍摄作业,降低现场人工作业工作劳动强度和工作危险性。本文在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的研究背景意义、机器人本体机构设计、末端作业机构位姿估计方法、作业规划和位姿优化方法以及末端机器手运动控制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指标测试和试验验证相关工作,并将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应用在检测示范工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性能改进和功能优化的研究工作。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我国桥梁结构病害主要形成的原因;研究桥梁病害检测特种作业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详细介绍传统桥梁管理养护和病害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目前国内外采用自动化机器人检测的研究成果,指出采用人工检测桥梁病害的不足和目前自动化检测设备工程化应用难题;同时结合桥梁检测的工程应用环境,分析了国内外的发展趋势。2、针对桥梁检测的市场需求,制定总体设计指标。以设计指标为目标,本论文详细阐述桥梁病害视觉检测特种作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总体设计方案和研究开发思路,设计具有多自由度的长柔性机械臂和末端灵巧机器手的桥梁特种检测作业机器人,实现桥底面结构的图像采集分析工作。论文详细的介绍了检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并且对设备选型、安装等参数计算过程和设备之间的标定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阐述了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的工作流程,介绍了多语言、多模块、多任务的检测机器人软件框架和软件界面功能。3、论文从末端位姿估计的角度介绍了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和工作流程,详细介绍了采集末端位姿估计系统的软硬件设计。首先,根据桥梁的结构化线特征和线轮廓模型,研究基于Hough变换和基于LSD的结构化线特征的检测方法,接着在最小二乘框架下实现了连续位姿估计,并提出了基于鲁棒估计的加权最小二乘算法的连续位姿估计。最后设计了仿真实验对本文的算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桥梁采集末端位姿估计的方案和算法具有很好的效果,精度和时效都能很好的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通过现场桥梁测试,本文设计的采集末端位姿估计系统能够达到很好的位姿估计效果,并且在实际工程上进行了应用。4、本论文针对桥梁检测数据拍摄要求,建立桥梁规划参数模型,设计了最优拍摄参数约束的桥底面视觉拍摄位姿规划方法,并推导了算法公式。本论文提出采用安全保护策略的位姿优化方法,建立约束优化模型,介绍了代数求解方法并给出数值法求解步骤,解决了小箱梁和T型梁特殊结构导致规划的位姿结果不符合工程应用的问题。针对T型梁横隔板的拍摄要求,本文介绍了拍摄位姿规划方法;最后分别选用空心板和小箱梁对桥底面拍摄位姿规划和安全位姿优化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测试,实验结果效果良好,符合工程应用。5、本论文以设计制造的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为对象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分别阐述了液压机械臂和末端机械手的运动学建模过程和工程简化模型,并给出了逆运动学求解过程和算法。然后重点介绍最优检测位姿的末端机器臂控制方法,针对桥梁偏角结构情况,提出初始姿态搜索对准控制方法,实现了机器手初始定位检测位置对准的工程要求;设计了基于位置动力学模型的滑模控制方法,实现了机器手末端轨迹跟踪控制;针对柔性机械臂的挠度和转角问题,设计液压柔性机械臂挠度补偿方法,修正了机械臂伸长过程中挠度导致末端机器手位置偏差的问题;针对桥梁外侧面和横隔板拍摄要求,设计了对应拍摄位姿控制策略。最后通过现场大量实验测试,证明研究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6、本论文在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本体设计、末端定位方法、作业规划优化方法和机器人控制方法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桥梁检测应用研究和运输管理平台建设相关工作。本文采用基于形态的方法进行病害的提取,并依据图像像素与实际的映射关系估算裂缝长度宽度等数据,经算法集成,开发了具备三维可视化显示功能桥梁病害检测分析系统。然后,本论文重点介绍了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承担的应用示范工程任务,列举了待检桥梁参数信息和特种作业检测分析结果。介绍了在高速公路管理局应用的超限车运输管理系统,依据桥梁检测数据和超限车辆数据,计算通行规则,辅助交通管理部门完成对桥梁的管理保护等研究工作。经过示范应用实践验证,研究的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本体设计、定位估计方法、作业规划优化方法和运动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满足应用推广需求。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和实验证明了提出的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控制系统和软件设计的合理性,设计的定位、规划和控制等算法的正确性,解决了实际工程应用中遇到的不少问题。

石泰百[5](2019)在《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性能多功能层合薄膜具有轻质、高强、耐候、气密及加工运输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为囊体材料,并用于制造囊体结构。而考虑到囊体结构独特的力学性能和物理特性,其典型应用场景为制造平流层飞艇、超压气球等高空长航时荷载平台,而尤以平流层飞艇的研发与制造受到航天科技强国的重视。与固定翼飞机、旋翼飞机、航天飞船、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不同,平流层飞艇的驻空依靠环境大气浮力和结构自身重量之差产生的净浮力实现,故根据设计,其能够在低能耗状态条件下维持20 km以上长时间驻空。因此,平流层飞艇在对地观测、灾害预警、国家防御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平流层飞艇在国内外尚未完全成熟和部署,仅处于关键技术突破和总体集成验证阶段。目前仍面临诸多的基础问题和瓶颈技术问题,其中,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便是重要问题之一。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囊体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主要基于囊体材料单轴拉伸破坏试验以及低应力水平下的囊体材料双轴循环拉伸试验,由此目前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的力学行为分析普遍采用单轴抗拉强度、低应力水平下的弹性常数等参数。这与囊体材料在平流层飞艇结构中的实际受力状态、囊体结构的真实工况条件存在偏差,基于上述试验和参数的结构设计分析,特别是强度分析和破坏模拟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面向囊体结构的实际工况系统性地进行了囊体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并得到囊体材料的焊缝力学模型、老化力学模型、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与双轴强度模型等,对囊体结构的充气破坏进行了强度分析和数值模拟。首先,对囊体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典型囊体材料进行拆解,得到由经纬纱线按照一定规律编织而成的囊体材料持力层(结构层)和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功能层。而后采用放大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设备对囊体材料结构层进行观测,得到了囊体材料结构层平纹编织几何特征、经纬向纱线横断面几何特征等结果。随后对囊体材料结构层进一步拆解,得到经、纬向纱线并对其进行单轴拉伸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发现囊体材料单轴抗拉强度Pu与其理想纱线承载力总和Pideal之比为87.59%。综合经纬向纱线力学模型、纱线横断面和结构层平纹编织几何特征等,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建立数值模型并模拟其单轴力学行为,从而建立起囊体材料单轴力学行为和纱线力学行为的联系,为囊体材料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针对囊体结构长期服役后囊体材料力学性能在自然工况下发生的力学行为蜕化进行了研究。因长期处于高空服役,囊体结构实际工况中存在高低温循环、宇宙射线辐射、臭氧氧化等特殊环境条件。本研究在一实际服役逾800天的囊体结构上进行试件取样,系统性地进行了单轴拉伸破坏试验、单轴循环拉伸试验、双轴循环拉伸试验等研究,发现老化囊体材料经纬向单轴抗拉强度分别下降46.02%及27.04%,双轴抗拉模量下降54.98%和56.07%。接下来,对在囊体结构中有广泛应用场景的囊体材料节点——热合缝的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对平流层飞艇等囊体结构,囊体材料裁片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热合接缝的形式实现,而现阶段对囊体材料热合缝的力学性能,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其破坏强度值的讨论,而对其受力过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缺少研究。本文根据在囊体结构中常用的三种囊体材料热合缝形式,分别设计制作了试件并进行单轴拉伸破坏试验,得到三种囊体材料热合缝节点的抗拉强度分别为52.66 N/mm,50.37N/mm,51.08 N/mm。对三种热合缝试件的横截面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得到热合缝微观结构及热合加工影响域范围。基于试验数据及扫描电镜观测分析,揭示了囊体材料热合缝的破坏机理进行。第四,过往研究中面向囊体材料强度的试验研究,仅有囊体材料经纬向单轴拉伸破坏试验,而单轴拉伸破坏试验与囊体结构实际工况中双轴受拉应力状态不符,故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强度及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与此同时,日本、德国等提出的测试标准及行业规范中,双轴十字型试件由于应力集中等原因,仅适用于较低的双轴受拉应力水平,无法得到囊体材料真实双轴受拉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测试试验方法,设计了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试件。结合高速摄影仪、双轴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对囊体材料进行了双轴抗拉强度试验。得到了三种典型囊体材料在经纬向应力比1:1条件下的双轴抗拉强度分别为89.04 N/mm、83.81 N/mm、115.59 N/mm,并首次捕捉到了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形态。发现囊体材料在双轴受拉情况下抗拉强度提升,计算得到三种囊体材料的抗拉强度比,并提出囊体材料双向受拉破坏包络面形态设想。第五,采用所提出的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试件及试验方法,对典型囊体材料进行了多个经纬向应力比下的双轴拉伸破坏试验。采用基于数字散斑的摄影测量手段,得到了多应力比下囊体材料由加载开始至双轴拉伸破坏全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捕捉到了在不同应力比下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的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基于在双轴应力-应变空间均匀分布的试验曲线,得到了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根据囊体材料在多个经纬向应力比下的双轴抗拉破坏强度,提出了由五个双轴拉伸作用系数表征的五参数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模型,由模型预测了囊体材料的单轴抗拉强度,并与刚性复合材料领域内经典的Tsai-Hill强度理论、Yeh-Stratton强度理论、Norris强度理论等进行了对比。第六,结合囊体材料热合缝力学模型、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与强度模型,对囊体结构进行数值模型建模并对其力学行为进行模拟。与一般工程设计数值模型相比,本文对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并模拟其充气破坏过程。引入囊体结构制造过程中的裁切效应及基于试验结果的热合缝力学性能,并赋予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当囊体结构应力达到特定水平后,采用本文提出的五参数双轴抗拉强度模型判定结构失效破坏。数值模拟过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VUMAT子程序进行分析,并基于显式动力法求解方程。对囊体结构的充气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结构充气破坏形态与破坏荷载,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温毅[6](2018)在《垂直井筒紧急救援用液压提升绞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煤矿自身埋藏深等特点,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相对国外要高很多。一套可靠实用的紧急救援系统能在煤矿发生安全事故时安全快速的将被困人员提升到地面。目前的紧急救援系统在设计时其中的绞车部分大都采用了依据其它行业标准设计的绞车,而该类型绞车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紧急救援。本文针对紧急救援的具体情况,对垂直井筒紧急救援用液压提升绞车系统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根据紧急救援的具体情况,对紧急救援系统的整体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并针对已研制的常规液压绞车卷筒体积过大的情况,在参考相关行业绞车卷筒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垂直救援系统中液压绞车卷筒的小型化改造方法,可以有效缩小卷筒的体积。并在卷筒设计完成后分别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校核了卷筒强度和刚度。针对目前液压绞车的控制方式大多为开环手动控制和单纯PID闭环控制,液压绞车运行的平稳程度,尤其是下放调速时的平稳程度完全取决于司机的经验和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PLC和PID控制器进行控制的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在完成液压阀的选型后,建立了液压系统主回路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液压系统主回路的动态性能,然后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中建立了液压绞车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对液压绞车的下放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设计了一种气囊式救生舱。然后对承载液压绞车系统的车辆进行了选型,并完成了液压绞车系统在车辆底盘上的布置。

蔡栩[7](2018)在《舰艇并靠导弹补给主动式波浪补偿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海洋安全一直是我国国防建设中的较为薄弱的环节,海上导弹补给是保证我国海军很好的维护海洋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而由于海上风、浪、流等因素作用导致海上导弹补给困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舰毁人亡。本文分析了控制系统的时滞问题,结合了时间最优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最优的主动式波浪补偿舰艇并靠导弹补给控制系统,并使用了MATLAB和AMESIM进行了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实验验证了设计的Bang-Bang-PDF能够实现导弹平稳起吊、平稳释放等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主动式波浪补偿、时滞问题、时间最优控制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分析了主动式波浪补偿在海上导弹补给方面的优势,说明了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性研究、时间最优控制的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用价值,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方案。然后,本论文进行主动式波浪补偿的系统设计、液压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其重要控制元器件的选择等工作,还简要介绍了目前的主动式波浪补偿技术中较为热门且关键的周期预报的问题。在完成了基本模型的构建之后,本论文开始了对时滞控制算法的研究,分析了时滞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分析了目前运用较多的PID控制及其衍生出来的PDF控制算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PDF的改进方法,并且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基于这几种控制方法的主动式波浪补偿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比分析说明了这些方法的优劣性及其能否符合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的要求。此外,本论文还进行了基于时间最优的控制系统的研究。在这一部分,论文介绍了时间最优控制的相关问题,分析了运用较多的时间最优的Bang-Bang控制方法及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了Bang-Bang控制和PDF控制的BangBang-PDF控制的方法,且进行了基于AMESIM/Simulink的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通过联合仿真验证了本文设计的Bang-Bang-PDF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且电机的速度控制与波浪补偿控制的过程较为相似,在本文的最后我们搭建了简易的基于电机速度控制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时间最优的Bang-Bang-PDF控制方法相比于PDF控制来说,既提高了主动式波浪补偿系统的响应速度,也保证了系统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实际工程运用的价值。

蒋维(John Jiang)[8](2018)在《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文中提出擦窗机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外墙的维护和清洗工作,因其具有安全性高、经济效益好、功能完善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擦窗机设计主要采用单件设计的方法,即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进行具体的机型设计,这样就降低了设计工作效率。不过,看似外形迥异的擦窗机其组成却是相似的,很多零部件也具有通用性,这就为计算机替代人工完成设计过程中重复的计算以及绘图工作提供了可能,为此,本文针对油缸伸缩式擦窗机开发了辅助设计软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简单介绍开发本软件所用到的主要工具,以及软件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对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长度计算以及强度计算进行了介绍,针对富余应力值讨论了打孔或者贴板的计算方法,用三种不同方法对强度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其次,对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的整机稳定性以及俯仰油缸铰点位置的优化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在整机的稳定计算研究中,说明平衡臂以及配重的计算思路。利用粒子群算法,对俯仰油缸铰点位置的布置问题,提出了完整的优化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法。最后,重点介绍油缸驱动擦窗机辅助设计软件。主要介绍了软件开发平台以及整个软件的界面设计过程,同时介绍新设计菜单下,零部件以及整机的设计过程,给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在最后,详细地介绍设计资料库以及图库管理菜单,包括菜单下面包含的内容,以及这些菜单的制作方法和管理的思路。与以往的设计方法相比较,该课题开发出的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仅能够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还能够提高设计的精度,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配合,决定其之后良好的发展前景。

商云松[9](2018)在《抽油泵人工举升模拟试验装置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后期,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是油田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油田加大了水平井、定向井技术的攻关研究与应用。为了使室内试验研究走到生产应用的前沿,保障新型采油装备现场施工成功率,并为装备性能分析评价提供技术支持,有必要研制建立一套适合于油田水平井、定向井和直井开发的抽油泵人工举升模拟试验装置,对常规或新型抽油泵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新型抽油泵的工作性能,提出改进措施,以满足油田采油的需要,提高油田开发效益。本论文对国内外有关抽油泵人工举升模拟试验装置的资料进行了查阅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抽油泵模拟试验系统的总体方案。论文主要内容如下:提出了适用于水平井、定向井和直井的抽油泵人工举升模拟试验装置总体设计方案,在倾角模拟系统中,利用有限元理论分析了支撑架与立架在最大工作参数下的受力变形情况,并对其材料的刚度和强度进行了校核。在倾角锁定系统中,设计计算了作为主要受力部件的活塞杆的材料、尺寸和工作速度。通过计算确定了起升支撑架的电动葫芦的功率,根据滑动摩擦理论确定了合理的斜坡倾角。在机械连接系统中,对固定装置、扶正装置、动力滑车、扶正滑车和半程式随动装置进行了相关的设计计算。在流程循环系统中,对储液罐和计量罐的尺寸进行了设计计算,并对其强度进行校核,确定了蓄能器的大小和供液螺杆泵的功率。通过不同泵型典型工况下的试验研究,该套装置实现了泵出口压力15MPa、入口压力3MPa、最大冲程5m和冲次一定范围内连续可调的目标。整套装置工作稳定可靠,达到了研制目的。

文武[10](2017)在《耙吸挖泥船高效节能耙头的研发与应用》文中指出耙吸挖泥施工船舶属于高能耗船舶,对疏浚设备进行节能研究和应用来降低其能耗,不仅可以节省疏浚工程燃油费用,降低成本,还可以降低挖泥船的废气排放量,在经济和环保双方面获得效益。耙头安装在挖泥船耙吸管的最下端,挖泥作业时将耙头紧靠水底待挖掘的泥面,在船的拖拽作用力下将泥土松动,由此形成泥水混合物,再由泥泵将泥水混合物一起排往泥舱或者抛待处理区域两侧,达到清淤、疏浚、工程开挖的目的。因此,耙头作为耙吸挖泥船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耙吸挖泥船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在世界疏浚行业耙头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针对长江口疏浚工程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土质等实际情况,本文对新型高效节能系列耙头进行了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的结构设计,并以航浚9002、新海虎、新海马船舶在上海长江口三期12.5米深水航道维护工程中的运用为试点验证,采用该系列耙头,疏浚工程施工效率大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本文从耙头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找出了旧式耙头的存在的缺陷,对比分析了主动型高效耙头节能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利用CFD模拟软件研发了主动型高效耙头,并且将该系列耙头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分析了其节能减排的效果。通过对2012年~2013年航浚9002、新海虎、新海马在国家重点工程长江口三期深水航道疏浚维护工程试点中的旧挖泥船耙头和高效节能耙头实际应用对比,高效节能耙头运行良好,在同种施工环境下,较旧式耙头施工效率提高了30%~40%,为该项目节约能源共4875.53吨标煤,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977.72吨。

二、对《简易液压油缸》一文的补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简易液压油缸》一文的补充(论文提纲范文)

(2)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长句翻译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4-6章)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翻译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2.2 翻译任务文本分析
        2.2.1 翻译材料的文体特点
        2.2.2 翻译材料的句法特点
    2.3 翻译标准
    2.4 翻译材料的选择标准
    2.5 翻译工具和参考文献
        2.5.1 翻译工具
        2.5.2 参考文献
    2.6 翻译计划
3.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科技英语长句翻译的指导方法
    3.1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3.1.1 国内研究现状
        3.1.2 国外研究现状
    3.2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方法
        3.2.1 包孕法
        3.2.2 倒置法
        3.2.3 切断法
        3.2.4 拆离法
        3.2.5 重组法
4.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长句翻译——实例分析
    4.1 包孕法
    4.2 倒置法
    4.3 切断法
    4.4 拆离法
    4.5 重组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3)面向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协同决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复杂产品设计决策为企业实践带来新的挑战
        1.1.2 复杂产品设计决策为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1.1.3 研究复杂产品设计决策机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阶段的单一产品设计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1.2.2 多阶段的组合产品设计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来源
    1.5 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1.6 数学公式符号及用语说明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决策问题及研究框架
    2.1 复杂产品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 复杂产品设计的结构要素分析
        2.1.2 复杂产品设计的定义与特点
    2.2 复杂产品设计的决策问题分析
        2.2.1 复杂产品设计的决策问题描述
        2.2.2 复杂产品设计的决策阶段划分
        2.2.3 各阶段决策问题分析
    2.3 各阶段决策问题的研究框架
        2.3.1 前期设计需求定位问题的研究框架
        2.3.2 中期技术特性映射问题的研究框架
        2.3.3 后期概念方案择优问题的研究框架
    2.4 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协同决策模型构建
        2.4.1 协同决策屋(SDH)的模型构建
        2.4.2 协同决策屋(SDH)的创新性及应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前期设计需求定位的协同决策模型
    3.1 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
    3.2 设计需求信息的来源和特征
        3.2.1 设计需求信息的来源分类
        3.2.2 设计需求信息的问题特征
    3.3 传统设计需求信息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3.4 基于DM技术的双螺旋设计需求信息分析模型研究
        3.4.1 DHS-DRI分析模型的优势
        3.4.2 DHS-DRI分析模型的层次框架
        3.4.3 DHS-DRI分析模型的实现方法
    3.5 实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期技术特性映射的协同决策模型
    4.1 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
    4.2 技术特性映射质量屋(HOQ)的功能与形式
        4.2.1 HOQ的基本功能
        4.2.2 HOQ的基本结构
        4.2.3 HOQ的结构说明
    4.3 技术特性映射质量屋(HOQ)的构建过程
        4.3.1 目标质量规划阶段
        4.3.2 技术特性展开阶段
        4.3.3 相关关系确定阶段
        4.3.4 技术特性规划阶段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后期概念方案择优的协同决策模型
    5.1 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
        5.1.1 后期概念方案择优的协同决策特征
        5.1.2 后期概念方案择优的协同决策问题
    5.2 多粒度混合型语言变量的群组决策模型
    5.3 MG&MLV群组决策模型的构建过程
        5.3.1 语言信息决策理论的预备知识
        5.3.2 多粒度语言信息的一致化处理
        5.3.3 专家个体的动态赋权
        5.3.4 混合型语言信息的集成算子
        5.3.5 基于TOPSIS的语言信息权重排序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专利文本信息(前50项)
    附录 B:词频统计数据(前700 词汇的词频)
    附录 C:词频共现矩阵(部分)
    附录 D:相关模型算法的MATLAB程序代码
    附录 E: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与发表学术论文

(4)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规划控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桥梁建设和发展现状
        1.1.2 桥梁病害形成原因
    1.2 桥梁病害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车载桥梁检测特种作业平台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本文内容结构安排
第2章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总体需求设计指标
    2.3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2.4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
    2.5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2.5.1 机械负载平台
        2.5.2 臂架系统
        2.5.3 回转机构
        2.5.4 伸缩机构
    2.6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2.6.1 硬件组成与数据通讯
        2.6.2 末端检测控制系统
        2.6.3 坐标系定义和系统标定
    2.7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的工作流程及软件构架
        2.7.1 系统工作全流程
        2.7.2 一键展收臂技术和实现流程
        2.7.3 系统软件构架和操作界面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器人作业末端位姿估计方法
    3.1 引言
    3.2 机器人位姿估计系统设计
        3.2.1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的机构设计
        3.2.2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的采集末端结构设计
        3.2.3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采集末端位姿估计系统
    3.3 桥梁底面结构线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3.3.1 桥梁的2D结构化线轮廓建模
        3.3.2 基于HOUGH和LSD的直线段检测与提取算法
        3.3.3 序列2D结构化线特征采集末端位姿估计算法
        3.3.4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采集末端连续位姿跟踪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器人作业规划与安全优化方法
    4.0 引言
    4.1 桥面重载车辆运动规划方法
    4.2 规划坐标系和参数定义
    4.3 桥底面视觉拍摄位姿规划与优化方法
        4.3.1 视觉采集规划参数定义
        4.3.2 基于最优拍摄参数约束的作业位姿规划方法
        4.3.3 基于安全保护策略的作业位姿优化方法
        4.3.4 横隔板视觉采集位置规划方法
    4.4 仿真实验及结论
        4.4.1 最优拍摄参数约束位姿规划方法的仿真结果
        4.4.2 安全保护位姿规划优化方法的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
    5.1 引言
    5.2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5.2.1 机器人空间描述和变换定义
        5.2.2 液压机械臂的运动学建模和工程简化
        5.2.3 末端机器手的运动学建模和工程简化
        5.2.4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
    5.3 基于最优检测位姿的末端机器臂控制方法
        5.3.1 初始姿态搜索对准控制方法
        5.3.2 基于位置动力学模型的机器手末端轨迹跟踪滑模控制
        5.3.3 液压柔性机械臂挠度补偿方法
        5.3.4 桥梁外侧面和横隔板检测拍摄位姿控制策略
    5.4 实验结果
        5.4.1 小箱梁底面拍摄控制测试实验结果
        5.4.2 桥梁侧面拍摄控制测试实验结果
        5.4.3 横隔板拍摄控制测试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示范应用
    6.1 引言
    6.2 桥梁病害检测分析系统开发
        6.2.1 基于形态的裂纹病害提取与测量方法及应用
        6.2.2 桥梁病害检测分析系统界面介绍
    6.3 桥梁特种检测作业实施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参与的科研课题与获得的奖励
致谢

(5)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囊体结构概述
        1.2.1 囊体结构的特点
        1.2.2 囊体结构的分类
        1.2.3 囊体结构研究现状
    1.3 囊体材料概述
        1.3.1 囊体材料的微观结构
        1.3.2 囊体材料的发展过程
        1.3.3 囊体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囊体材料结构层纱线力学行为及强度研究
    2.1 引言
    2.2 囊体材料拆解及其微观结构分析
        2.2.1 囊体材料拆解方法及过程
        2.2.2 囊体材料结构层及功能层微观结构分析
    2.3 囊体材料及其结构层纱线单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2.3.1 纱线单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2.3.2 囊体材料单轴拉伸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2.3.3 拉伸试验结果对比及数值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囊体材料自然老化条件下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囊体结构自然老化及试件取样
        3.2.1 囊体结构自然老化过程
        3.2.2 囊体材料自然老化试件取样
    3.3 单轴单调拉伸试验
        3.3.1 老化材料单轴单调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3.2 强度参数对比
    3.4 单轴循环拉伸试验
        3.4.1 加载机制与试验过程
        3.4.2 老化材料单轴循环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5 双轴循环拉伸试验
        3.5.1 试验设备及试验过程
        3.5.2 试验结果及弹性常数计算
    3.6 老化折减函数的构想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囊体材料热合缝力学行为及强度研究
    4.1 引言
    4.2 热合缝试件
        4.2.1 母材及焊接带
        4.2.2 热合缝试件焊接形式
        4.2.3 试验制备
    4.3 热合界面微观结构观测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设备
        4.3.2 热合界面观测过程
        4.3.3 热合界面观测结果
    4.4 囊体材料热合缝节点拉伸试验
        4.4.1 试验设备及DIC非接触测量技术
        4.4.2 试验过程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测试方法及新型试件设计
    5.1 引言
    5.2 双轴抗拉强度试件设计
        5.2.1 双轴抗拉强度试件设计分析
        5.2.2 双轴抗拉强度试件设计方案
    5.3 囊体材料双轴拉伸强度试验
        5.3.1 三种材料的试件制备
        5.3.2 强度试验设备
        5.3.3 试验过程
    5.4 试验结果及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初步讨论
        5.4.1 破坏形态分析
        5.4.2 试验曲线分析
        5.4.3 核心区单层窗名义应力分析
        5.4.4 囊体材料双轴抗拉强度初步讨论
        5.4.5 破坏包络面的提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及强度模型
    6.1 引言
    6.2 多应力比双轴抗拉强度试验
        6.2.1 试件制备
        6.2.2 双轴试验机及高速摄影仪
        6.2.3 经纬向应力比选定
        6.2.4 试验过程
    6.3 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关系及破坏模型
        6.3.1 试验应变场分析
        6.3.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6.3.3 响应面及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
        6.3.4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6.3.5 囊体材料多应力比双轴抗拉强度分析
        6.3.6 囊体材料双轴受拉破坏强度模型
        6.3.7 五参数强度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囊体结构精细化数值建模及强度分析
    7.1 引言
    7.2 囊体结构精细化建模
        7.2.1 典型飞艇囊体结构理想几何
        7.2.2 典型飞艇囊体结构几何建模
    7.3 材料定义及边界条件
        7.3.1 囊体材料双轴受拉全过程的本构模型解析表达
        7.3.2 囊体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及五参数强度模型数值方法
        7.3.3 边界条件设置
        7.3.4 荷载设置
        7.3.5 单元信息汇总
    7.4 显式动力法
        7.4.1 显式动力法原理
        7.4.2 显式动力法特点及选用原因
        7.4.3 显式动力法参数设置及系统能量
    7.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5.1 理想回转体飞艇囊体结构模型充气破坏模拟结果
        7.5.2 精细化飞艇囊体结构模型充气破坏模拟结果
    7.6 关于模拟结果的讨论
        7.6.1 临界气压分析
        7.6.2 破坏位置与破坏机理
        7.6.3 数值模拟的局限性
    7.7 囊体结构的优化方向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囊体材料VUMAT用户子程序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及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垂直井筒紧急救援用液压提升绞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垂直井筒紧急救援系统研究现状
        1.2.2 液压绞车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小结
第二章 救援系统整体结构
    2.1 引言
    2.2 救援系统的功能分析
    2.3 救援系统的结构
        2.3.1 承载车辆
        2.3.2 井架
        2.3.3 电气控制系统
        2.3.4 救生舱
        2.3.5 液压绞车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压绞车卷筒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设计要求
    3.3 钢丝绳的选型
        3.3.1 钢丝绳的选择
        3.3.2 钢丝绳的校核
    3.4 卷筒的改造
        3.4.1 卷筒与钢丝绳的匹配
        3.4.2 钢丝绳寿命的校核
        3.4.3 卷筒尺寸的改造
        3.4.4 卷筒宽度和挡绳板直径的设计
    3.5 卷筒的理论校核
    3.6 卷筒有限元分析
        3.6.1 ANSYSWORKBENCH软件介绍
        3.6.2 建模与划分网格
        3.6.3 添加载荷和约束
        3.6.4 有限元分析结果
    3.7 液压绞车卷筒支座建模与受力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囊式救生舱的设计
    4.1 引言
    4.2 救生舱整体方案
        4.2.1 救生舱的设计要求
        4.2.2 救生舱结构设计思路
    4.3 救生舱结构
        4.3.1 救生舱的选材
        4.3.2 上导向舱的结构
        4.3.3 生命舱结构
        4.3.4 下导向舱结构
        4.3.5 气囊舱结构
    4.4 救生舱舱体之间的连接
    4.5 救生舱的强度校核
        4.5.1 挂钩与上导向舱组合的强度分析
        4.5.2 救生舱整体强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绞车液压驱动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液压系统设计
        5.2.1 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的选择
        5.2.2 液压绞车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5.3 液压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5.4 液压系统元件参数计算
        5.4.1 技术要求
        5.4.2 液压马达的参数计算
        5.4.3 液压泵的参数计算
        5.4.4 液压阀组的参数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液压绞车主回路建模与仿真
    6.1 引言
    6.2 液压系统主回路数学模型的建模
    6.3 在AMEsim环境中建模与仿真分析
        6.3.1 建立液压系统主回路仿真模型
        6.3.2 PID参数调整和设置
        6.3.3 下放重物过程的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车载平台的设计
    7.1 引言
    7.2 承载绞车的车辆选择
    7.3 车载平台结构设计
        7.3.1 救援系统安装底座的设计
        7.3.2 救援系统整体布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舰艇并靠导弹补给主动式波浪补偿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主动式波浪补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时滞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时间最优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快速响应性及其研究意义
    1.4 时间最优控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主动式波浪补偿系统设计研究
    2.1 主动式波浪补偿的原理
        2.1.1 张力补偿的原理
        2.1.2 速度补偿的原理
    2.2 控制系统设计
        2.2.1 总体设计
        2.2.2 性能指标
    2.3 液压系统设计
        2.3.1 液压系统整体设计
        2.3.1.1 液压系统驱动方案的选择
        2.3.1.2 负载敏感技术及其应用
        2.3.2 液压系统回路设计
        2.3.2.1 制动回路
        2.3.2.2 恒张力负载平衡回路
        2.3.2.3 补偿缸负载平衡回路
        2.3.3 液压系统设计
    2.4 舰船姿态运动预报简介
        2.4.1 舰船姿态运动预报概述
        2.4.2 舰船姿态运动预报方法
        2.4.3 船舶姿态运动预报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滞控制算法研究
    3.1 时滞行为理论研究
        3.1.1 时滞系统及其特点
        3.1.1.1 时滞简介
        3.1.1.2 时滞系统传递函数
        3.1.2 时滞原因分析
        3.1.2.1 机械系统时滞分析
        3.1.2.2 液压系统时滞分析
        3.1.3 时滞参数辨识
        3.1.3.1 时滞参数在线识别方法
        3.1.3.2 基于互相关函数的参数辨识原理
    3.2 新型PDF控制理论
        3.2.1 经典PID控制理论
        3.2.2 经典PDF控制理论
        3.2.3 新型PDF控制理论
    3.3 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
        3.3.1 MATLAB/Simulink软件介绍
        3.3.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建模仿真
        3.3.2.1 两种PDF控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动式波浪补偿的时间最优控制研究
    4.1 时间最优控制简介
    4.2 基于时间最优的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4.2.1 控制方案总体设计
        4.2.2 Bang-Bang控制原理
        4.2.3 切换阈值的选取
        4.2.4 基于Bang-Bang控制的仿真研究
        4.2.4.1 基于Bang-Bang控制的系统建模
        4.2.4.2 仿真结果分析
    4.3 基于Bang-Bang-PDF复合控制的仿真研究
        4.3.1 复合控制系统仿真
        4.3.1.1 无扰动下的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3.1.2 有扰动下的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3.2 多控制系统仿真对比及结果分析
        4.3.2.1 无扰动下的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3.2.2 有扰动下的多仿真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MESIM/Simulink的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
    5.1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简介
    5.2 基于AMESIM的仿真建模
        5.2.1 AMESIM简介
        5.2.1.1 AMESIM软件及其特点
        5.2.1.2 AMESIM的仿真步骤
        5.2.2 仿真模型的创建
        5.2.2.1 总体模型的建立
        5.2.2.2 行星轮绞车建模
        5.2.2.3 压力补偿器建模
        5.2.3 仿真参数的设定
    5.3 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
        5.3.1 AMESIM的仿真模型
        5.3.2 MATLAB/Simulink的仿真模型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研究
    6.1 实验简介
    6.2 实验系统硬件
        6.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6.2.2 功率放大器
        6.2.3 光电编码器
        6.2.4 阀控操纵手柄
    6.3 实验系统软件
        6.3.1 PLC运行Bang-Bang-PDF控制算法
        6.3.2 PLC通讯方式
        6.3.3 基于LABVIEW的计算机控制界面编制
        6.3.4 基于LABVIEW的程序设计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1 实验结果
        6.4.2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8)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与发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伸缩臂长度以及强度的计算研究
    2.1 软件整体介绍
        2.1.1 软件开发所用到的具体工具
        2.1.2 软件所包含具体功能介绍
    2.2 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长度计算
        2.2.1 已知条件的说明
        2.2.2 伸缩臂长度设计方案介绍
        2.2.3 伸缩臂长度计算举例
    2.3 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伸缩臂强度计算
        2.3.1 伸缩臂强度计算研究
        2.3.2 基于统计规律的伸缩臂质量和质心位置计算
        2.3.3 基于三维模型的伸缩臂质量和质心位置精确计算
        2.3.4 伸缩臂强度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机稳定性计算与俯仰油缸铰点位置优化
    3.1 整机稳定性以及平衡臂和配重的设计与计算
        3.1.1 整机的稳定性验算
        3.1.2 平衡臂和配重的设计与计算研究
    3.2 优化方法介绍
        3.2.1 典型优化方法介绍
        3.2.2 粒子群算法介绍
    3.3 俯仰油缸铰点位置的优化
        3.3.1 优化设计概述
        3.3.2 设计变量的选取
        3.3.3 目标函数的确定
        3.3.4 约束条件的建立
        3.3.5 粒子群算法优化求解
        3.3.6 优化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软件开发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以及界面设计
        4.1.1 开发平台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
        4.1.2 软件界面设计
        4.1.3 具体实现过程举例
    4.2 新设计菜单介绍
        4.2.1 零件设计过程介绍
        4.2.2 部件设计过程介绍
        4.2.3 整机设计过程介绍
    4.3 设计资料库以及图库管理菜单介绍
        4.3.1 设计资料库涵盖内容介绍
        4.3.2 设计资料库具体制作过程举例
        4.3.3 图库的修改与添加功能介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致谢

(9)抽油泵人工举升模拟试验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工举升设备概述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课题的难点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倾角模拟系统设计
    2.1 该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抽油泵倾角模拟系统设计
        2.2.1 支撑架强度计算
        2.2.2 立架力学分析计算
    2.3 倾角锁定机构设计
        2.3.1 活塞杆材料的选择
        2.3.2 活塞杆工作速度计算
        2.3.3 液压系统电机功率的确定
    2.4 电动葫芦速度的确定
    2.5 斜坡装置倾角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连接系统设计
    3.1 机械连接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3.2 固定装置的设计
    3.3 扶正装置的设计
    3.4 动力滑车的设计
    3.5 扶正滑车的设计
    3.6 半程式随动装置的设计
    3.7 附架的设计
    3.8 支承辊的设计
    3.9 活节式泵筒连接器的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程循环系统设计
    4.1 流程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2 储液罐的设计与强度计算
    4.3 计量罐的设计与强度计算
    4.4 蓄能器的设计与计算
    4.5 供液螺杆泵功率的确定
    4.6 系统工艺管线强度计算
    4.7 高压胶管的强度校核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抽油泵地面试验
    5.1 试验装置特点
    5.2 典型工况下的两种类型装置试验
    5.3 泵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耙吸挖泥船高效节能耙头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耙头的发展及类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耙头的结构及挖掘原理
    2.1 耙头的基本结构
    2.2 耙头挖掘的原理
    2.3 常规耙头存在的问题
        2.3.1 效率低、能耗大
        2.3.2 磨损严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动型高效耙头的开发及应用
    3.1 主动型高效耙头节能减排的原理
        3.1.1 高效耙头节能的原理
        3.1.2 高效耙头减排的原理
    3.2 高效耙头研发及应用
        3.2.1 降低耙齿切削阻力
        3.2.2 耙头结构尺寸优化
        3.2.3 高压冲水系统优化
        3.2.4 提高耙头破土能力研究
        3.2.5 可拆式可调节耙齿齿杆研制
        3.2.6 耙头耐磨材料研究
        3.2.7 耙头备件统一
    3.3 实物图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效节能耙头应用节能减排效果
    4.1 项目实施前能耗基本情况
        4.1.1 航浚9002轮能耗情况
        4.1.2 新海虎轮能耗情况
        4.1.3 新海马轮能耗情况
    4.2 项目实施后能耗基本情况
        4.2.1 航浚9002轮能耗情况
        4.2.2 新海虎轮能耗情况
        4.2.3 新海马轮能耗情况
    4.3 节能减排量测算的依据和方法
        4.3.1 单船万方节能量
        4.3.2 项目各船总节能量
    4.4 项目实施后的节能减排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本文所做的工作
    5.2 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对《简易液压油缸》一文的补充(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孔径卸压螺旋钻机关键技术研究[D]. 程舒燕.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长句翻译 ——以《联合舰队维修手册》(第4-6章)的汉译为例[D]. 卢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3]面向复杂产品设计全周期的协同决策机制研究[D]. 周大涛.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9)
  • [4]桥梁特种作业机器人规划控制及应用研究[D]. 刘理. 湖南大学, 2019
  • [5]囊体材料与囊体结构强度模型及试验研究[D]. 石泰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垂直井筒紧急救援用液压提升绞车系统研究[D]. 温毅.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7]舰艇并靠导弹补给主动式波浪补偿控制系统研究[D]. 蔡栩.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8]油缸驱动伸缩式擦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D]. 蒋维(John Jiang). 长安大学, 2018(01)
  • [9]抽油泵人工举升模拟试验装置研制[D]. 商云松.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10]耙吸挖泥船高效节能耙头的研发与应用[D]. 文武.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补充文章《简易液压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