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1990年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研究

仪陇县1990年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研究

一、1990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茜[1](2019)在《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与治贫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凸显。农村老年群体的贫困发生率高,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生理机能下降、社会保障不足的结果,但也是农村老年群体在生命历程中的累积弱势所造成的。因此本文基于生命历程范式,探讨农村老年人在生命历程中的累积弱势对老年贫困的影响,同时探索性研究农村老年贫困的治贫路径。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的追访数据,从经济贫困、健康贫困、精神贫困三个维度对农村老年人贫困现状进行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农村老年治贫因素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倾向值匹配(PSM)法研究社会保险、邻里帮助、家庭经济保障对农村老年贫困的治贫效应。研究发现,农村老年贫困现状方面:当前我国农村老年经济贫困发生率为75.53%,健康贫困发生率为54.51%,精神贫困发生率为34.89%,可见,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健康贫困、精神贫困问题日益严重。贫困影响因素方面:农村老年人所处的时与空位影响老年贫困,生命历程早期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影响老年期的收入来源;农村老年人从相互依存的生命中获取的支持越多,越不容易陷入贫困;农村老年人经历的重大生命事件影响老年贫困,丧偶等会加剧老年贫困;农村老年人个体能够性越强,越不容易陷入贫困。治贫路径方面: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对农村高龄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较强;社会医疗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精神贫困具有显着的较强的减贫效应;邻里帮助对农村老年精神贫困的减贫效应强;家庭经济保障对农村老年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具有显着的较强减贫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农村老年贫困的治贫路径,应从政府、社会、家庭、老年个体几方面出发: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体系,加强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老年生活;社会应积极参与到农村老年服务项目中来,非盈利组织、志愿组织、社区积极投身于农村老年服务事业;家庭应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养老基础保障作用,弘扬传统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的责任伦理;农村老年人应树立积极的老年观念,融入村社共同体生活,过一种更加融入且更具有社会价值的生活。

孙梦瑶[2](2017)在《多重冲击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首次提出食物安全的概念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发生变化,关注点从宏观向微观转移,从数量向质量倾斜,从食物可供给性向食物可持续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世界经济波动愈发剧烈、缺乏劳动力问题不断突出,国内外学者更加关注与之相关的冲击与食物安全问题。本文以云南、贵州、陕西3省6县1368户农户2012、2015年两年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农户食物安全现状,并构建食物安全脆弱性VEP模型研究农户陷入食物不安全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描述性分析样本户遭受的冲击状况,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多元logit等方法重点研究冲击对农户食物安全的静态、动态及脆弱性的影响,最后,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在面对冲击时采用应对策略情况。得出研究结论:1、样本户食物安全脆弱性比例不高。在1368户样本农户中,食物不安全组农户有209户,占15.3%,具有高度脆弱性的农户有23户,其中,既食物不安全又高度脆弱的农户有16户,占样本户的1.2%,食物安全但具有高脆弱性的农户有7户,占比为0.5%。食物不安全且高脆弱性农户的各项家庭特征均最差,具有高脆弱性但食物安全户情况次之。2、样本户大多经历过冲击,且冲击对其影响较大。79%的样本户至少经历过一种冲击。在农户遭受的3大类冲击中,自然灾害冲击占比最大,其次是社会冲击,然后是经济冲击。农户遭受的最多的6大冲击分别是干旱、暴雨洪涝灾害、风灾、家庭成员得病或遭遇意外、缺乏劳动力和高农业投入成本。85.0%以上的农户认为最严重的三种冲击影响了其家庭生产和收入,也对其食物安全状况产生影响。其中陕西省农户遭受的总体冲击较重;贫困户更多遭遇的冲击是缺乏劳动力,富裕户更多遭遇的冲击是农业投入成本过高;种植业型和养殖业型农户更易受到冲击的影响。3、从实证研究看,冲击对农户食物安全有显着影响。从静态影响看,地震、野生动物破坏对农户食物安全有显着影响。具体从农户遭受的6大冲击对食物安全的静态影响看,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最大。冲击对较贫困户影响最大。从动态影响看,冲击增加了农户脱离食物不安全的难度,加大了食物安全户陷入食物不安全的风险。从冲击对农户食物安全脆弱性的影响看,暴雨洪涝灾害和家庭成员得病或遭遇意外对农户食物安全脆弱性有显着正向影响,农业投入成本过高对农户食物安全脆弱性有显着负向影响。4、农户遭受冲击后大多会有应对策略。从冲击看,遭受自然灾害冲击、经济冲击和社会冲击会使农户应对策略增加;从家庭特征看,户主年龄较低、处于收入较高组会促使农户采用应对策略。户主年龄较大的农户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是购买同类低价食品,户主年龄较小的农户倾向于选择外出打工;女性更想家庭通过赚钱方式抵御逆境,男性更愿意动用积蓄;低收入组农户多借钱渡过难关,高收入组优先选择动用积蓄。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完善自然灾害冲击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冲击应对能力;二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冲击应对能力;三是平抑经济周期波动,减缓冲击影响;四是多主体广泛参与,提升农户冲击应对能力;五是多方式并举,改善农户冲击应对能力。

向家宇[3](2014)在《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以S省三个贫困村的农民组织化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这些年的扶贫工作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阻碍贫困治理效率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微观层面上,最为显着的问题在于扶贫对象对扶贫过程的弱参与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治理中“农民主体性”地位的丧失。这使得部分扶贫资源不能有效的切合当地实际需求,也往往造成“久扶不脱贫”的困境。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在未来的农村贫困治理中,我们不能像上世纪末一样依赖于高速经济增长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已有的研究显示,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益贫性和包容性越来越低。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需要更加注重通过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强化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的内源性发展。“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一个新概念。在发展援助中,将援助对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基于一定规则的农民组织,并使其广泛的参与到援助过程中来,这种援助方式起源于一些国际组织的社区发展项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些国际援助机构的影响和推动下,政府主导的农村贫困治理也开始注重农民的参与,并尝试进行组织化的方式推进农村减贫工作。本研究结合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详细梳理了贫困治理中农民组织化出现的历程、基本类型及生成背景。根据援助主体对受援地区的资源输入类型,本研究将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分为强价值输入型、强制度输入型和强利益输入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内源性发展理论出发,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讨论了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与内源性发展理论的内在联系。在实地研究中,本研究选取了S省三个贫困村的组织化贫困治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内源性发展理论,按照资源传递——资源承接——资源内生的研究逻辑对本研究的主题进行了详细考察。研究发现:在资源传递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与社区组织的互动过程中存在多个维度上的显着差异。这种差别体现在项目组织的建构、组织目标和原则、组织监管和组织评估四个维度。组织化贫困治理虽然是政府的一种主动求变的贫困治理方式,但在在政府与社区组织的互动中,仍难以突破对既有体制的依赖,体现为较强的自上而下特征和行政化色彩。而社会组织主导的贫困治理则具有较强的专业化色彩,参与式方法贯穿在组织化的全过程。在贫困治理目标设定上,政府更注重对资金的管理,注重农户经济收入提升,而社会组织则注重以收入为核心的多个维度的社区发展。在资源承接过程中:农民的组织化过程是一个社区公共性的建构过程,因而,这种附带发展资源的组织化会与村社的公共事务相连接,从而形成相互建构的格局。组织化的贫困治理的发展情况,主要遵循着村社内部的治理逻辑,以“参与”为工具的外部干预主体很难介入到社区。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更主要取决于村社自治组织及村社精英的自律能力。在后税费时代,由于村社组织的弱化,以及市场对村社的侵蚀,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过程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在社区生态环境差的地方,进行组织化贫困治理,不仅不会达到减贫效果,甚至还会恶化村社治理。在资源内生过程中:组织化的贫困治理模式虽然不能解决农户的跨越型社会资本,但却在挖掘和深化内部同质性社会资本方面具有优势。以“参与”为核心组织化的贫困治理方式符合贫困地区小农的行动逻辑,通过增加农户的社会资本,从而实现农户生计资本的提升。实证调查显示,以“参与”为原则的组织规则建构能提升农户的生计主体性,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化技术传播方式可以增强农户的养殖能力,社区精英动员能带动贫困户调整生计结构。这种研究表明,需要重视援助过程中微观意义上的细节和发生机制,作为外来者的援助机构,不能仅仅关注农户缺什么,还要关注农户能做什么。在结论与讨论部分,本研究以案例为基础,对中国农村的贫困治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本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大扶贫”的整体格局下,应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农村的介入,以积极的方式实现“精准扶贫”;二是要高度重视贫困村的基层组织在农村贫困治理中的作用,将农村贫困治理与基层组织建设统一起来;三是应该逐步探索通过农村精英带动、一般农户支持、贫困农户参与的方式提升农村贫困治理的效率。在讨论部分,本研究指出,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缓解,要依赖于以国家为单位的内源发展战略。以社区为单位的内源性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微观意义上的减贫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户生计资本增长,但受到的限制性因素多于积极性因素。

何丹[4](2007)在《四川省秦巴卫生项目妇幼卫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四川省秦巴卫生项目妇幼卫生干预效果,分析影响项目妇幼卫生效果的因素,并总结项目妇幼卫生干预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项目地区及其它贫困地区今后更好地实施妇幼卫生项目、开展妇幼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四川省范围内选取1998年与项目县自然、人口、经济、妇幼卫生情况基本相同的非项目县作为对照,收集1998~2005年各县的妇幼卫生指标及其有关数据;在部分项目县和非项目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乡镇卫生院和1998年以来分娩过或目前怀孕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项目县部分有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采用统计描述和单因素方法分析项目妇幼卫生干预评价指标在项目县、项目乡镇和非项目乡镇的变化情况以及项目地区与非项目地区孕产妇及其子女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应用有时序多指标决策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项目县和非项目县1998~2005年的妇幼卫生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反映项目妇幼卫生干预总的效果;并采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影响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利用卫生服务和影响贫困地区妇幼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项目县基本达到项目目标要求,项目乡镇和非项目乡镇除住院分娩率外,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均为项目乡镇优于非项目乡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8~2005年项目县妇幼卫生工作质量处于不断提高之中,非项目县有波动;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县妇幼卫生工作质量提高程度是非项目县的2.34倍,2005年孕产妇及其子女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地区孕产妇的怀孕时登记情况、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均高于非项目地区,项目地区儿童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发生率低于非项目地区(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贫困地区妇女利用产前检查服务的因素有文化程度、是否利用过孕前保健服务、怀孕时是否登记、是否知道自己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影响贫困地区妇女利用住院分娩服务的因素有居住地、是否项目地区、年龄、文化程度、产前检查次数;影响贫困地区妇女利用产后访视服务的因素有居住地、是否知道自己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产前检查次数;影响贫困地区儿童利用儿童保健服务的因素有居住地、母亲怀孕时是否登记、产前检查次数。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贫困地区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的因素有总生育率、农业人口比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妇幼卫生项目个数、人均妇幼卫生费用、每村妇幼卫生人员数、每村接生员数、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是否开展孕产妇儿童死亡评审、是否制定乡镇妇幼卫生人员年度考核制定、县对乡镇妇幼卫生工作督导普及率、高危产妇占总产妇的百分比,同时孕产妇死亡率也是儿童死亡率的影响因素之一,直接作用为0.082。结论:项目妇幼卫生干预实施8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而且影响贫困地区妇幼卫生项目实施效果的因素又众多,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为进一步实施妇幼卫生项目、开展妇幼卫生工作,建议如下:(1)妇幼卫生项目向西部贫困地区倾斜,重点在农村;(2)项目地区各级领导应重视,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3)加强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科室建设,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4)继续推进妇幼卫生人员培训,优化培训模式;(5)保证村妇幼卫生人员数量,注重村接生员职能转变;(6)重视孕前和产后保健,全面落实妇幼卫生工作;(7)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妇幼健康意识;(8)加大贫困医疗救助力度,增加妇幼卫生服务利用;(9)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监督指导,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张俊雄,周明俊,黄晓萍[5](1999)在《1995年仪陇县某乡儿童营养终末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对所承担的 “中国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监测与改善”项目作出全面评价, 于1995年9月在监测乡进行了儿童营养终末调查。结果表明: 与1990 年儿童营养基线调查资料、1993 年儿童营养复查资料相比较, 儿童体格发育有较大改善,且身高的增长优于体重;儿童Kaup 指数的x±s与前二次调查相接近;小儿营养不良检出率由1990年的24.60% 、1993年的22.70% 降至20.58% , 未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佝偻病检出率仍高于1990 年, 比1993年下降13.81% ; 贫血检出率为10.9% , 比1990 年下降2/3 以上, 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仪陇县儿童膳食仍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类型, 膳食质量已有明显改善, 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进一步指导家长合理调配儿童膳食

张俊雄,黄晓萍[6](1995)在《1993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复查》文中指出1993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复查张俊雄,黄晓萍四川省仪陇县卫生防疫站,仪陇县637600)关键词:儿童营养,佝偻病,膳食质量ARepeatinglnvestigationonChildrenNutritioninYilongCountyin1993Zha...

张俊雄,廖周勇,黄晓萍,何杰,刘世政,熊文芬[7](1992)在《1990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仪陇县系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989年农业人口占95%以上,人均纯收入为306元。本县申请参加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几童基金会合作的“1990~1994年几童营养监测与改善”项目。1990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基线调查。了解干预点儿童营养、健康水平,发

二、1990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0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与治贫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农村老年贫困
        三、生命历程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贫困与老年贫困测度
        二、老年贫困人口规模
        三、个体特征与老年贫困
        四、家庭禀赋与老年贫困
        五、社会保障与老年贫困
        六、研究评价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描述统计
    第一节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设置
        三、模型构建
    第二节 描述统计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经济贫困发生率高
        二、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凸显
第四章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研究
    第一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人致贫机理建构
    第二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人致贫因素实证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经济致贫因素分析
        二、农村老年人健康致贫因素分析
        三、农村老年人精神致贫因素分析
    第三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人致贫因素理论分析
        一、时与空位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
        二、相互依存的生命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
        三、重大生命事件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
        四、个体能动性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保障对农村老年人的减贫效应分析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
        一、社会养老保险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样本匹配前后特征变量变化情况
        三、社会养老保险的减贫效应
    第二节 社会医疗保险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
        一、社会医疗保险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样本匹配前后特征变量变化情况
        三、社会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
    第三节 邻里帮助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
        一、邻里帮助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样本匹配前后特征变量变化情况
        三、邻里帮助的减贫效应
    第四节 家庭经济保障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减贫效应
        一、家庭经济保障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样本匹配前后特征变量变化情况
        三、家庭经济保障的减贫效应
第六章 结论与治贫路径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农村老年贫困现状不容乐观,精神贫困问题凸显
        二、生命历程的累积弱势加剧农村老年贫困
        三、社会保险对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减贫效应较强
        四、邻里帮助对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减贫效应较强
        五、家庭经济保障对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减贫效应较强
        六、农村老年人福利来源单一
    第二节 治贫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
        二、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农村老年服务
        三、充分发挥农村家庭养老基本保障作用
        四、鼓励农村老年人树立积极老年观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多重冲击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食物安全重要性
        1.1.2 冲击影响严重性
        1.1.3 冲击对食物安全影响展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相关定义的研究
        1.3.2 关于农户食物安全现状的研究
        1.3.3 关于农户脆弱性的研究
        1.3.4 关于冲击对农户影响的研究
        1.3.5 关于农户应对策略的研究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特色
第二章 理论、数据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食物安全理论
        2.1.2 冲击理论
        2.1.3 脆弱性理论
    2.2 数据
        2.2.1 数据来源
        2.2.2 抽样方法
        2.2.3 重访情况
    2.3 样本户基本特征分析
        2.3.1 家庭情况
        2.3.2 住房情况
        2.3.3 资产情况
        2.3.4 农业情况
        2.3.5 收入及消费情况
    2.4 方法
        2.4.1 食物安全脆弱性研究方法
        2.4.2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第三章 农户食物安全现状与脆弱性分析
    3.1 农户食物安全现状
        3.1.1 调研地区食物安全总体状况
        3.1.2 样本户食物安全状况
    3.2 农户食物安全脆弱性分析
        3.2.1 样本户食物安全脆弱性测量
        3.2.2 脆弱与食物安全交叉组农户的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击对农户食物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农户面临的冲击状况
        4.1.1 调研地区冲击总体状况
        4.1.2 样本户面临的冲击状况
    4.2 冲击对农户食物安全的静态影响
        4.2.1 冲击对样本户食物安全的影响
        4.2.2 冲击对不同财富分组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
        4.2.3 冲击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
        4.2.4 冲击对不同县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
    4.3 冲击对农户食物安全的动态影响
        4.3.1 样本与变量选择
        4.3.2 模型设定
        4.3.3 模型结果与分析
    4.4 冲击对食物安全脆弱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应对冲击的实证分析
    5.1 农户采用应对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5.1.1 农户应对策略总体情况
        5.1.2 农户应对具体冲击的策略情况
    5.2 影响农户选择应对策略的因素分析
        5.2.1 样本与变量选择
        5.2.2 计量模型与结论分析
    5.3 不同类型农户的应对策略选择
        5.3.1 遭受不同类型冲击时农户采用的应对策略
        5.3.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户主的应对策略
        5.3.3 不同收入分组和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应对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讨论
    6.2 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以S省三个贫困村的农民组织化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主题与意义
        1. 研究缘起
        2. 研究主题及研究内容
        3. 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1. 概念界定
        2. 主要理论视角
        3. 研究方法
    三. 个案呈现
        1. D村基本情况及组织化状况
        2. M村基本情况及组织化状况
        3. H村基本情况及组织化状况
    四. 研究的局限性说明
第一章 文献述评
    一. 贫困村互助资金的相关研究
    二. 社区主导型发展的研究
    三. 参与式发展的研究
    四. 简要的评论
第二章 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历程、类型与实践背景
    一. 农村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的生成及基本类型
        1. 农村贫困治理中农民组织化现象的源起与发展历程
        2. 贫困治理中农民组织化的基本类型
    二. 贫困治理中农民组织化的理论指向与生成背景
        1. 贫困治理中农民组织化的理论指向
        2. 组织化贫困治理模式的生成背景
第三章 内源性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一. 发展理论的传统及其演进
        1. 传统发展主义及其内部批判
        2. “内源性发展”的提出及其理论主张
    二. 发展援助中的内源性发展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1. 发展援助的演进
        2. 发展援助中的内源性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与实践体现
        3. 内源性发展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第四章 资源传递:农民组织化进程中援助机构与村社的互动
    一. 政府与社区的互动
        1. 政府主导下贫困治理的基本历程
        2. H村以互助资金为核心的组织化过程中政府与社区的互动
    二. 社会组织与社区的互动
        1.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历程
        2. 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与D、M、H村社区的互动
    三. 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农民组织化过程中的比较性讨论
第五章 资源承接:农民组织化的实践过程考察
    一. 农民组织化的内部环境分析
        1. 国家与农村关系演进中的村社治理
        2. 后税费改革时期的贫困村治理现状
    二. D、H、M村农民组织化的实践过程
        1. D村农民组织化的实践过程
        2. M村农民组织化的实践过程
        3. H村农民组织化的实践过程
    三. 农民组织化的脆弱性分析
        1. 农民组织化与后税费时代的基层自治组织
        2. 农民组织化进程中的村社精英
第六章 资源内生:农民组织化与农户生计资本增长
    一. 生计资本的提出及其在贫困研究中的运用
    二. 贫困地区农户的行动逻辑
        1. 小农的行动逻辑:一个研究回顾
        2. 贫困地区农户的行动逻辑
    三. 组织化与农户生计资本增长的微观机制
        1. 以“参与”为原则的组织规则建构提升农户的生计主体性
        2. 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化技术传播方式增强农户的生计能力
        3. 社区精英动员带动贫困户调整生计结构
结论与讨论
    一.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及其政策涵义
        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2. 本研究的政策涵义
    二. 进一步的讨论:内源性发展话语下的农村贫困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4)四川省秦巴卫生项目妇幼卫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项目简介
    3. 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4. 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6. 技术路线
三、结果
    1. 基本情况
    2. 项目妇幼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3. 项目妇幼卫生效果影响因素
四、讨论
    1. 项目妇幼卫生取得的主要成绩
    2. 项目妇幼卫生积累的经验
    3. 项目妇幼卫生存在的不足
    4. 影响贫困地区妇幼卫生项目效果的因素
五、关于实施妇幼卫生项目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5)1995年仪陇县某乡儿童营养终末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
2 内容和方法
    2.1 健康调查
    2.2 血红蛋白测定
    2.3 膳食调查
    2.4 社区调查
3 结果与讨论
    3.1 身高、体重
    3.2 Kaup指数
    3.3 营养缺乏病检出情况
    3.4 血红蛋白测定
    3.5 膳食调查结果

(7)1990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
2 内容和方法
    2.1 健康调查
    2.2 血红蛋白测定
    2.3 膳食调查
    2.4 社区调查
3 结果与讨论
    3.1 身高、体重
    3.2 伩陇县与九市郊区儿童Kaup指数[2]比较
    3.3 营养缺乏病检出情况
    3.4 血红蛋白测定
    3.5 膳食调查
4 改善儿童营养的建议

四、1990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与治贫路径研究[D]. 吴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9(12)
  • [2]多重冲击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孙梦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3]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以S省三个贫困村的农民组织化实践为例[D]. 向家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4]四川省秦巴卫生项目妇幼卫生效果研究[D]. 何丹. 四川大学, 2007(05)
  • [5]1995年仪陇县某乡儿童营养终末调查[J]. 张俊雄,周明俊,黄晓萍. 现代预防医学, 1999(04)
  • [6]1993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复查[J]. 张俊雄,黄晓萍. 营养学报, 1995(02)
  • [7]1990年仪陇县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的研究[J]. 张俊雄,廖周勇,黄晓萍,何杰,刘世政,熊文芬. 营养学报, 1992(04)

标签:;  ;  ;  ;  ;  

仪陇县1990年儿童营养基线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