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花岗岩时代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懋弘,李忠阳,李青,韦子任,黄宏伟,张志强,肖柳阳[1](2015)在《初论广西大瑶山地区多期次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系列》文中提出广西大瑶山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以盛产石英脉型金矿闻名,近年来又新发现了一批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型钨钼铜金矿床,显示良好的找矿前景。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和相关岩浆岩的基础上,结合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数据,将大瑶山地区花岗质岩浆岩划分为加里东期(430470 Ma)、海西—印支期(240270 Ma)、燕山早期(150170 Ma)和燕山晚期(90110 Ma)等4期,并将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划分为加里东期(430440 Ma)斑岩-夕卡岩-石英脉型钨钼成矿系列、燕山早期(145155 Ma)斑岩型铜钼(金)成矿系列和燕山晚期(90110 Ma)斑岩型-蚀变破碎带型钼金银铜铅锌成矿系列等3个成矿系列。提出大瑶山地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强度、范围和成矿作用可与燕山期的媲美,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寻找夕卡岩-斑岩型钨钼铜矿床的主攻方向之一。
徐德明,蔺志永,骆学全,张鲲,张雪辉,黄皓[2](2015)在《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文中研究表明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Cu-Pb-Zn-Au、W-Sn-Bi-Mo和Fe-Mn-S多金属成矿带。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矿床的成因组合、形成构造环境及其随地质历史演化的特点,将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归纳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新元古代海相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古生代海相沉积-叠生改造型铜铅锌铁锰矿床、加里东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印支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燕山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等7个矿床成矿系列。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的主要矿床类型、矿床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初步认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与大陆边缘岛弧火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和华夏陆块西北缘古岛弧褶皱区;新元古代受变质铁锰矿床与大陆裂谷火山作用有关,并经受了后期区域变质、热变质作用的改造,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古生代层控型铜铅锌铁锰矿床与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关,且不同程度地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改造,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部位;加里东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与奥陶纪末—志留纪陆内造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印支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与印支板块向华南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成矿作用发生在后碰撞伸展阶段,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隆起区边缘;燕山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岩石圈伸展引起的玄武岩底侵作用有关,广泛分布于海西—印支期拗陷区或中生代盆地边缘;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成矿系列,与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有关,主要发育于钦-杭结合带两侧古陆边缘。
李晓峰,冯佐海,肖荣,宋慈安,杨锋,王翠云,康志强,毛伟[3](2012)在《桂东北钨锡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及其地质背景》文中研究表明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桂东北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与华南褶皱带的过渡部位,具有独特的构造地理位置。在精细测试一系列典型矿床及其有关的花岗岩年代学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把该地区矿床分为6个成矿系统:①与志留纪花岗岩有关W-Mo矿;②与二叠世花岗岩有关Pb-Zn矿床;③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W-Mo和Sn-Nb-Ta矿床;④与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⑤与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⑥与花岗岩有关的铀矿。这些矿床的形成与不同时期构造-岩浆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或者碰撞后伸展环境。
曹华文[4](2015)在《滇西腾-梁锡矿带中-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系统论述和总结中国主要大型-超大型锡矿床/带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以腾-梁地区的花岗岩体及来利山、小龙河和叫鸡冠等锡多金属矿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现代成岩-成矿理论以及岩矿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等测试分析技术,开展滇西花岗岩演化与成矿关系、锡多金属成矿过程等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滇西锡矿带与滇东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区域对比研究,揭示滇西锡矿带的展布特征和成矿潜力。综合应用地、物、化、遥等资料,开展滇西地区找矿预测研究,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系统梳理和论述了中国主要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锡矿资源概况。分别从共伴生元素组合特征和成因类型两方面对锡矿床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总结了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划分了锡成矿区/带,探讨了锡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Sn高富集的有利因素。2、详细研究了腾-梁锡矿带10个典型花岗岩体和3个典型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结合研究区前人资料,探讨了岩浆岩演化与成矿的关系;并根据岩浆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含矿性分析,构建了腾-梁地区含锡花岗岩与非含锡花岗岩的定性-定量判别模型。3、全面总结了滇西锡矿带成岩-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滇西锡矿带锡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将滇西锡矿带与滇东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典型锡多金属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三者的成矿差异性和相似性。研究认为滇西(腾冲-保山)成矿带属班-怒成矿带东南延段,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4、在归纳梳理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型,梳理了找矿标志。并结合地质、矿产、Sn-W-Cu-F等元素的化探、重砂、重力和航磁异常,及TM多波段遥感影像资料,开展了滇西锡矿带的成矿潜力评价,圈定A类远景区4处,B类远景区5处和C类远景区4处。
邵靖[5](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张国伟,郭安林,王岳军,李三忠,董云鹏,刘少峰,何登发,程顺有,鲁如魁,姚安平[6](2013)在《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包括:(1)新元古代古板块构造的拼合与裂解,尤其陆内伸展裂谷构造;(2)显生宙以来在板块构造围限下的早古生代与中生代初两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两期复合的陆内造山构造区;(3)统一华南大陆内扬子克拉通与陆内造山的长期并行演化和克拉通的多期逐次迁移活化;(4)中新生代现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板块构造与陆内构造的复合差异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本文旨在综合多学科研究,对比中国大陆与全球地质,总结华南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属性以及所反映的具有普适性的大陆特性和构造规律并梳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科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讨大陆构造与成因及动力学机制,探索回答板块构造尚不能解决的大陆问题,深化发展板块构造,为构建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系统做出努力.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7](2020)在《特提斯地球动力学》文中指出特提斯是地球显生宙期间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巨型海洋,它在新生代期间的闭合形成现今东西向展布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土耳其-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根据演化历史,特提斯可划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阶段,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大约在500Ma左右,冈瓦纳大陆北缘发生张裂,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并使其与塔里木-华北之间的原特提斯洋在420~440Ma左右关闭,产生原特提斯造山作用,与北美-西欧地区Avalonia地体与劳伦大陆之间的阿巴拉契亚-加里东造山作用基本相当。原特提斯造山带之南、早古生代即已存在的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在380Ma向北俯冲,使早期闭合的康西瓦-阿尼玛卿洋重新张开,并由于弧后扩张形成金沙江-哀牢山洋。330~360Ma左右,特提斯西部大洋由于南侧非洲板块和北侧欧洲板块的碰撞而关闭,形成欧洲华力西造山带。而特提斯东段的上述三条古特提斯洋在250Ma左右基本同时关闭,华北、华南、印支等块体聚合形成华夏大陆。该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和华力西造山带一起围限形成封闭的古特提斯残留洋,并一直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水才全部退出。此后,南侧冈瓦纳大陆在三叠纪晚期重新裂解形成新特提斯洋,该洋盆在新生代初期由于印度和亚洲的碰撞而关闭。原、古、新特提斯三次造山作用基本代表了中国大陆显生宙期间的地质演化历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特提斯域金属成矿作用。广布的被动陆缘和赤道附近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后期的造山作用同时也成就了特提斯域内巨量油气资源的形成;塑就的地貌与海陆分布格局,也对当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与原、古、新特提斯洋消亡相关的三次弧岩浆活动与显生宙地球历史上三次温室地球向冰室地球的转变,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上述演化历史同时还表明,特提斯地质演化以南侧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块体向北漂移并与劳亚大陆持续聚合为特征,其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俯冲板片的拖拽力,而地幔柱是否对大陆的裂解与漂移有所贡献,则有待进一步评价。
陈懋弘,莫次生,黄智忠,李斌,黄宏伟[8](2011)在《广西苍梧县社洞钨钼矿床花岗岩类锆石LA-ICP-MS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广西苍梧县社洞矿床是大瑶山隆起南侧正在勘查的一个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矿床,目前估算的资源量已达中型,并具有大型矿床的潜力。文章对矿区内的花岗岩类分别进行了单颗粒锆石LA-ICP-MS测年和辉钼矿Re-Os测年,获得社山复式岩体花岗斑岩的等时线年龄为(91.05±0.31)Ma,花岗闪长岩为(435.8±1.3)Ma,平头背矿段花岗闪长斑岩脉为(432.0±1.7)Ma,与花岗闪长斑岩脉有关的石英脉型辉钼矿的等时线年龄为(437.8±3.4)Ma。由此推断,其钨钼矿形成于早志留世(即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这些高精度测年数据的获得,为讨论华南加里东运动的时限和岩浆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并反映出加里东期可能存在一定强度的W-Mo-Cu-(Au)成矿作用,对大瑶山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9](2017)在《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郭佳[10](2019)在《华南右江盆地锡成矿事件与花岗岩锡成矿能力 ——以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例》文中提出右江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锡矿产地之一,在其边缘孕育着一系列大型和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其中,以云南个旧和广西大厂两个世界级规模的矿床最为典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前人对右江盆地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锡矿的成因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有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因、海底喷流沉积成因以及海底喷流-花岗岩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因等多种认识。本论文以个旧和大厂两个锡多金属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两个地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其与花岗岩的成因联系,剖析了区内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并评估了其锡成矿能力,为矿区今后的找矿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个旧锡多金属矿区主要由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和卡房5个矿床组成。区内矿石类型丰富,以产在隐伏花岗岩附近的矽卡岩型锡石–硫化物矿体和远端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层状/似层状锡石–铁氧化物±硫化物矿体为主。对高松Sn?Cu矿床两种类型矿体锡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二者均形成于晚白垩世(85.183.5 Ma),与区内高峰山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大厂矿区主要由铜坑–长坡、高峰、大福楼、灰乐和亢马5个锡矿床组成。锡多金属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块状以及脉状/网脉状产于泥盆系中。本次工作获得5个矿床不同类型锡矿体中锡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95.490.3 Ma,与区内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一致。个旧和大厂矿区的锡石均具有较高的Fe、W、Mn和低的Nb、Ta含量,与花岗岩岩浆热液体系中锡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锡石晚白垩世的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揭示个旧和大厂地区的锡多金属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个旧地区晚白垩世黑云母花岗岩广泛发育,主要包括西部的龙岔河和神仙水岩体,东部的白沙冲、马松(北炮台)和老卡岩体。个旧地区5个主要的锡矿床均位于东部,而西部则零星分布着一些中、小型锡矿床和锡矿点。作为区内规模最大的花岗岩体,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成矿能力尚待评估。与东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相比,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低的SiO2和Sn含量,低的Rb/Sr和高的K/Rb、Nb/Ta、Zr/Hf比值。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蜕晶作用弱,具有低的Hf和Sn含量;磷灰石发育清晰振荡环带,具有低的Mn和Sn含量;二者REE配分均显示弱的Eu负异常。这些特征表明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相对低的分异程度。锆石Ce4+/Ce3+(高至411)和全岩Fe2O3/FeO(>0.5)比值揭示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中等氧化条件,属磁铁矿系列花岗岩;而东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低的氧逸度,属钛铁矿系列花岗岩。龙岔河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低的分异程度和相对高的氧逸度不利于锡在熔体中富集,岩体的锡成矿能力较弱;而东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分异程度和低的氧逸度,这与我国华南地区其他含锡花岗岩类似。大厂地区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主要包括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富镁铁质暗色包体),其中前者与区内锡多金属矿化密切相关。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侵位于约93 Ma,花岗斑岩脉和镁铁质暗色包体具有一致的成岩年龄,约为86 Ma。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强过铝质、富碱特征,富集P、Li、Rb、Cs、Sn、W和U,亏损Ba、Sr、Eu、Ti等元素,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岩。全岩Zr饱和温度和锆石Ti温度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初始岩浆温度(≥780 oC)。其全岩εNd(t)、锆石εHf(t)和δ18O值分别为-10.0-7.8、-9.9-3.9和6.28.1‰,相应的两阶段Nd和Hf模式年龄集中分布在中元古代。研究表明,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起源于元古代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成矿期后的花岗斑岩脉也具有类似高分异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锆石εHf(t)和δ18O值分别为-9.0-4.9和6.58.2‰,表明其可能具有与黑云母花岗岩相似的源区。而花岗斑岩脉相对高的εNd(t)值(-5.0-4.3),则可能归结于酸性与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从而造成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解耦。镁铁质暗色包体全岩εNd(t)、锆石εHf(t)和δ18O值分别为-0.4-0.3、1.54.9和6.57.2‰,相应的单阶段Nd和Hf模式年龄集中分布在新元古代。研究表明,镁铁质暗色包体是基性与酸性岩浆不完全混合的产物,其基性岩浆端元可能起源于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大厂地区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到成矿期后花岗斑岩脉的演化序列,暗示该区在晚白垩世处于岩石圈伸展的构造背景中。上涌软流圈地幔和底侵玄武质岩浆的加热作用,引起上覆成熟度较高的变沉积岩在相对高温条件下发生黑云母脱水部分熔融。黑云母的分解,能够有效萃取源区岩石的锡,从而形成初始富锡的长英质熔体。随后,这些长英质熔体在低氧逸度条件下结晶分异,最终在地壳浅部就位形成含锡花岗岩(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及相关的热液锡矿化。随着持续的伸展作用,幔源岩浆注入浅部地壳,并与壳源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花岗斑岩脉及镁铁质暗色包体。与黑云母花岗岩类似,成矿期后的花岗斑岩脉也显示具有锡成矿能力。综上所述,个旧和大厂地区的锡多金属矿床均与晚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排除了同生成因。个旧西区的花岗岩锡成矿能力弱,而个旧东区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大厂地区的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脉均显示一定的锡成矿能力,建议在以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中予以重视。
二、广西花岗岩时代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花岗岩时代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初论广西大瑶山地区多期次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
2花岗岩类的时代和基本特征 |
2.1花岗岩类的时代 |
2.2花岗岩类的主要特征 |
2.2.1加里东期花岗岩类 |
2.2.2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类 |
2.2.3燕山早期花岗岩类 |
2.2.4燕山晚期花岗岩类 |
2.3花岗岩类的演化和矿化 |
3成矿系列 |
3.1矿床的成矿时代 |
3.2主要矿床类型和成矿系列 |
3.2.1加里东期(430 Ma)斑岩-夕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矿成矿系列 |
3.2.2燕山早期(150~165 Ma)斑岩型铜钼(金)成矿系列 |
3.2.3燕山晚期(80~100 Ma)斑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钼金银铜铅锌成矿系列 |
3.3成矿作用 |
4找矿方向和下一步研究重点 |
4.1找矿方向 |
4.2下一步研究重点 |
(2)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1.1钦-杭结合带的位置和范围 |
1.2地质构造特征 |
1.2.1沉积建造 |
1.2.2岩浆活动 |
1.2.3区域构造 |
1.3构造演化 |
2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
2.1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Ⅰ) |
2.2新元古代海相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成矿系列(Ⅱ) |
2.3古生代海相沉积-叠生改造型铜铅锌铁锰矿床成矿系列(Ⅲ) |
2.4加里东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Ⅳ) |
2.5印支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Ⅴ) |
2.6燕山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Ⅵ) |
2.7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成矿系列(Ⅶ) |
3时空分布特征 |
3.1成矿时代 |
3.2空间分布规律 |
4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3)桂东北钨锡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及其地质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主要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2.1 越城岭-苗儿山成矿区 |
2.2 海 (洋山) 都 (庞岭) 栗 (木) 成矿区 |
2.3 花山-姑婆山成矿区 |
3 典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其成岩成矿年龄 |
3.1 越城岭-苗儿山成矿区 |
3.2 海 (洋山) 都 (庞岭) 栗 (木) 成矿区 |
3.3 花山-姑婆山成矿区 |
4 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划分 |
4.1 与志留纪花岗岩有关的W-Mo矿床 |
4.2 与二叠世花岗岩有关的Pb-Zn矿床 |
4.3 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有关的W-Mo和Sn-Nb-Ta矿床 |
4.4 与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 |
4.5 与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W-Sn矿床 |
4.6 与花岗岩有关的铀矿 |
5 成矿地质背景探讨 |
5.1 加里东期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 |
5.2 印支期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 |
5.3 燕山期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 |
6 结论 |
(4)滇西腾-梁锡矿带中-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
2.1 锡矿资源概况 |
2.2 锡矿床成因类型 |
2.3 锡矿床的时-空分布 |
2.4 锡矿床主要成矿带 |
2.5 锡矿带大地构造背景 |
2.6 锡矿带有利成矿因素 |
第3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3.1 区域地层 |
3.2 区域岩浆岩 |
3.3 区域变质作用 |
3.4 区域构造与地质演化 |
3.5 区域矿产 |
第4章 腾-梁锡矿带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 |
4.1 侏罗纪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2 早白垩世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3 晚白垩世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4 古近纪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分析 |
4.5 腾-梁锡矿带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分析 |
4.6 腾-梁锡矿带含锡花岗岩的特征与判别标志 |
第5章 腾-梁锡矿带典型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
5.1 叫鸡冠梁子铁锡多金属矿床 |
5.2 小龙河锡矿床 |
5.3 来利山锡矿床 |
第6章 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及区域对比研究 |
6.1 滇西锡矿带岩浆岩-成矿带特征 |
6.2 滇西锡矿带与滇东南锡矿带对比研究 |
6.3 滇西锡矿带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对比研究 |
第7章 滇西锡矿带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与成矿预测 |
7.1 锡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7.2 滇西锡矿带物探、化探、重砂和遥感分析 |
7.3 锡多金属矿潜力评价与找矿预测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8.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测试方法 |
附录二:分析结果 |
附录三:个人简历 |
(5)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文化背景 |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
三、 公共花园雕塑 |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
一、 美术团体 |
二、 美术期刊 |
三、 美术展览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
二、 李金发 |
三、 江小鹣 |
四、 刘开渠 |
五、 滑田友 |
六、 张充仁 |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
一、 孙中山雕像 |
二、 名人塑像 |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美协的成立 |
二、 向苏联学习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四、 “两结合” |
五、 “大跃进” |
六、 文化大革命 |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
五、 名人雕塑作品 |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艺术背景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
一、 工作职能 |
二、 存在问题 |
三、 改变方法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一、 存在问题 |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
结语 |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
引用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大陆主要构造事件属性与厘定 |
1.1 华南大陆现今大地构造背景 |
1.2 华南大陆基本地质构成 |
1.3 华南大陆主要构造事件属性与特征 |
1.3.1 早前寒武纪多块体陆壳记录 |
1.3.2 中、新元古代华南大陆板块形成与裂解 |
1.3.2. 1 晋宁Ⅰ期(~0.9 Ga):扬子与华夏两古陆微板块的分别形成 |
1.3.2. 2 晋宁Ⅱ期(850~820 Ma):扬子与华夏最终拼合和新元古代中晚期统一华南大陆板块的形成 |
1.3.2. 3 古华南大陆板块新元古代晚期的扩张裂解与陆内裂谷构造 |
1.3.3 显生宙华南大陆的两次陆内造山作用 |
1.3.3. 1 华南大陆早古生代的陆内造山作用 |
(1)早古生代扬子与华夏地块间无消失洋壳残存记录,无早古生代(广西期)蛇绿岩及相关的火山岩岩浆活动记录 |
(2)早古生代扬子与华夏地块间不是洋盆分隔而是统一陆内海盆的记录 |
(3)华南大陆东部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呈面状分布,不具板块俯冲碰撞的带状性质 |
(4)华南大陆东部早古生代广泛弥散型面状构造变形、变质、岩浆活动和上下古生界间区域性构造角度不整合 |
1.3.3. 2 华南大陆印支期陆内造山作用 |
(1)华南大陆缺少印支期蛇绿岩与相关火山岩 |
(2)印支期弥散型面状变形岩浆活动与非均一区域性低级变质与非变质作用 |
(3)华南大陆印支期构造:板块构造围限下的大陆板内不同陆块相互作用的陆内造山构造 |
(4)华南大陆东部印支期:面型无极性为特征的花岗质岩岩浆活动 |
1.3.4 中新生代华南大陆构造的复合改造 |
2 华南大陆基本构造格架 |
2.1 华南大陆构造的两大地块与三大类构造单元 |
2.1.1 扬子地块与相对稳定克拉通 |
2.1.2 华南复合陆内造山区与华夏地块 |
2.1.3 周缘盆山与东缘沿海陆缘复合构造单元 |
2.2 华南大陆构造四大变形构造系统 |
2.2.1 华南大陆周缘盆山变形构造系统 |
2.2.1. 1 华南大陆北缘盆山前陆变形构造系统 |
2.2.1. 2 华南大陆西缘盆山复合构造 |
2.2.1. 3 华南大陆西南缘滇黔桂南盘江构造 |
2.2.1. 4 华南大陆东缘复合陆缘构造 |
2.2.2 雪峰陆内变形构造系统 |
2.2.3 复合联合构造变形系统 |
2.2.3. 1 川渝黄金口复合联合构造与对冲构造 |
2.2.3. 2 江汉-大冶一线的复合联合构造与对冲构造 |
2.2.4 多层次滑脱推覆与走滑旋转复合变形构造系统 |
2.2.4. 1 滑脱层与滑脱推覆构造系统 |
2.2.4. 2 走滑旋转复合构造变形系统 |
3 华南大陆构造形成演化与基本特征 |
3.1 Rodinia聚散与原特提斯洋陆格局和统一华南大陆板块形成与陆内再分裂 |
3.2 古特提斯扩张到Pangea的形成确定了华南大陆现今基本块体配置关系及其东古特提斯印支期构造格架 |
3.3 印支期后中新生代全球现代板块构造格局中,板块与陆内双重构造作用下华南大陆的演化 |
4 华南大陆构造的特性与问题 |
4.1 华南大陆的特异性 |
4.2 华南大陆构造关键科学问题 |
4.2.1 华南大陆构造主要争论而有待解决的问题 |
4.2.2 华南大陆构造的基本基础科学问题与讨论 |
4.2.2. 1 中小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及其动力学问题 |
4.2.2. 2 大陆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 |
(7)特提斯地球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提斯概述 |
2 特提斯演化的基本特征 |
2.1 西昆仑造山带 |
2.2 阿尔金山早古生代造山带 |
2.3 祁连-柴达木-东昆仑造山带 |
2.4 秦岭造山带 |
2.5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
2.6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缝合带 |
2.7 班公湖-怒江-腾冲缝合带 |
2.8 雅鲁藏布-印缅缝合带 |
3 若干重要问题讨论 |
3.1 特提斯的划分与对比 |
3.2 冈瓦纳大陆的属性判定 |
3.3 原特提斯及其与欧洲的对比 |
3.4 古特提斯形成时代 |
3.5 古-新特提斯共存问题 |
4 特提斯演化的资源环境效应 |
4.1 特提斯域成矿作用 |
4.2 特提斯域能源矿产 |
4.3 特提斯演化及其环境效应 |
4.4 特提斯演化与显生宙重大生命事件 |
5 特提斯地球动力学 |
5.1 大洋形成的弧后扩张机制 |
5.2 地幔柱与大陆裂解 |
5.3 俯冲带的形成与跃迁 |
5.4 单向裂解与聚合机制 |
5.5 增生、碰撞与造山 |
5.6 特提斯深部动力学 |
6 结语 |
(8)广西苍梧县社洞钨钼矿床花岗岩类锆石LA-ICP-MS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3.1 样品位置和特征 |
3.2 测试方法 |
4 测试结果 |
4.1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
4.2 辉钼矿Re-Os年龄 |
5 讨 论 |
5.1 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对加里东运动时限的制约 |
5.2 大瑶山地区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 |
6 结 论 |
(9)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十余年来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 |
1.1 西藏冈底斯Cu多金属成矿带和班公湖Fe、Cu、Au多金属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查 |
1.2青海西部祁漫塔格铁多金属矽卡岩成矿带的发现和勘探 |
1.3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 (中) 型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 |
1.4新疆白干湖大型钨 (锡) 矿床和沙东大型钨矿床的发现和勘查 |
1.5 中国东部地区矽卡岩矿床找矿的重要进展 |
2 矽卡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演化 |
3 空间分布规律 |
4 讨论 |
5 结论 |
(10)华南右江盆地锡成矿事件与花岗岩锡成矿能力 ——以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锡矿床概述 |
1.1.1 全球锡矿床的时空分布 |
1.1.2 中国锡矿床的时空分布 |
1.2 锡矿床的研究进展 |
1.2.1 锡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
1.2.2 岩浆?热液流体中锡的地球化学行为 |
1.2.3 锡石U?Pb定年研究进展 |
1.2.4 锡石微量元素研究进展 |
1.3 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1 个旧矿区研究现状 |
1.3.2 大厂矿区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及研究思路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1.1 样品薄片制备 |
2.1.2 单矿物挑选和制靶 |
2.1.3 粉末样品制备 |
2.2 实验分析 |
2.2.1 锆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 |
2.2.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2.2.3 全岩FeO及挥发分分析 |
2.2.4 全岩Sr–Nd同位素 |
2.2.5 锡石同位素及成分分析 |
2.2.6 单矿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 |
3.1 右江盆地的性质及演化 |
3.2 区域地层 |
3.2.1 基底 |
3.2.2 沉积盖层 |
3.3 区域构造 |
3.3.1 区域断裂 |
3.3.2 区域褶皱 |
3.4 区域岩浆岩 |
3.5 区域成矿 |
第4章 个旧矿区锡多金属矿床成因:以高松矿床锡石U?Pb年代学及微量元素研究为例 |
4.1 矿区地质 |
4.1.1 矿区地层 |
4.1.2 矿区构造及岩浆岩 |
4.1.3 矿床地质特征 |
4.2 分析结果 |
4.2.1 锡石显微结构 |
4.2.2 锡石U–Pb定年结果 |
4.2.3 锡石的化学组成 |
4.3 讨论 |
4.3.1 高松Sn?Cu矿床的成矿年龄 |
4.3.2 锡石的颜色环带及阴极发光行为 |
4.3.3 锡石的生长环境 |
4.3.4 高松Sn?Cu矿床的成因及指示意义 |
第5章 个旧地区花岗岩锆石、磷灰石成分特征及成岩成矿指示.. |
5.1 地质特征及样品采集 |
5.2 分析结果 |
5.2.1 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5.2.2 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5.2.3 磷灰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
5.3 讨论 |
5.3.1 锆石对岩浆演化及锡成矿的记录 |
5.3.2 磷灰石对岩浆演化的记录 |
5.3.3 个旧西部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成矿能力评估 |
第6章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锡石U–Pb年代学研究 |
6.1 矿区地质 |
6.1.1 矿区地层 |
6.1.2 矿区构造及岩浆岩 |
6.1.3 矿床地质特征 |
6.2 分析结果 |
6.2.1 锡石U–Pb定年结果 |
6.2.2 锡石的化学组成 |
6.3 讨论 |
6.3.1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年代学格架 |
6.3.2 大厂矿区锡多金属矿床成因 |
6.3.3 右江盆地晚白垩世大规模锡成矿作用 |
第7章 大厂地区花岗岩类成因及其成矿指示 |
7.1 岩体地质及样品采集 |
7.2 分析结果 |
7.2.1 锆石U–Pb定年结果 |
7.2.2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 |
7.2.3 全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7.2.4 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 |
7.2.5 单矿物成分特征 |
7.3 讨论 |
7.3.1 花岗岩类的侵位年龄 |
7.3.2 黑云母花岗岩与花岗斑岩脉成因 |
7.3.3 黑云母花岗岩锡的富集机制 |
7.3.4 构造指示意义 |
第8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广西花岗岩时代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初论广西大瑶山地区多期次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系列[J]. 陈懋弘,李忠阳,李青,韦子任,黄宏伟,张志强,肖柳阳. 地学前缘, 2015(02)
- [2]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J]. 徐德明,蔺志永,骆学全,张鲲,张雪辉,黄皓. 地学前缘, 2015(02)
- [3]桂东北钨锡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成矿时代及其地质背景[J]. 李晓峰,冯佐海,肖荣,宋慈安,杨锋,王翠云,康志强,毛伟. 地质学报, 2012(11)
- [4]滇西腾-梁锡矿带中-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成矿关系研究[D]. 曹华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5]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6]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J]. 张国伟,郭安林,王岳军,李三忠,董云鹏,刘少峰,何登发,程顺有,鲁如魁,姚安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10)
- [7]特提斯地球动力学[J].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 岩石学报, 2020(06)
- [8]广西苍梧县社洞钨钼矿床花岗岩类锆石LA-ICP-MS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陈懋弘,莫次生,黄智忠,李斌,黄宏伟. 矿床地质, 2011(06)
- [9]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新进展和时空分布规律[J]. 赵一鸣,丰成友,李大新. 矿床地质, 2017(03)
- [10]华南右江盆地锡成矿事件与花岗岩锡成矿能力 ——以个旧和大厂锡多金属矿区为例[D]. 郭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