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介形虫组合

四川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介形虫组合

一、四川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介形类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元青,李茜,白滨,张兆群,徐冉成,王晓阳,张欣玥[1](2021)在《中国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古近纪地层分布广泛,除西藏南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及台湾等地有海相沉积之外,其他地区均以陆相沉积为主。陆相地层中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一直是古近纪生物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确定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群,构建的中国古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框架——哺乳动物分期系统,成为中国建立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阶")的基础。近年来,精细的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与古地磁研究等方法的结合,完善了中国古近纪年代地层序列,可为古近纪地层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参照。本文依据最新成果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各地区古近纪岩石地层序列和对比关系进行梳理,以对比表的形式提供参考。

江瑶,刘雪敏,时志强,李建亭,王燕燕[2](2021)在《中国陆相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地层蕴含了全球性的地质事件信息,特别是显生宙第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如恐龙的灭绝),该界线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目前国内约30个地区发现了陆相K/Pg界线,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证据包括恐龙蛋铱含量及碳氧同位素,恐龙牙齿及蛋化石、微球粒、黏土矿物、介形类动物群、轮藻、孢粉和环境磁学变化,多为古生物方面的研究,这些证据所反映出的气候信息相似,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呈现出等时性和普遍性。中国陆相K/Pg界线与国外海相K/Pg界线相对比,由于陆相地层的缺失、生物演化关系及保存条件的制约,其研究难度大、程度低、进展缓慢,中国发现的大部分K/Pg界线点论据不甚充足,有2个或2个以上证据链的界线点只有9个。

颜茂都,张大文,李明慧[3](2021)在《思茅和呵叻盆地钾盐矿研究新进展和新认识》文中研究表明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带。二者的含钾盐建造在区域分布、沉积特征、成盐层位、析盐矿物组合特征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是中国海相找钾实现突破的重要潜在区之一。尽管目前对两地钾盐矿的成矿认识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对于二者的关系和成矿模式及规律等还存在着较大争议。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建立思茅盆地钾盐矿的成矿规律和实现深部找钾的突破,本文从构造背景、地层年代、古气候环境和物质来源等方面对最近一些重要进展和认识做了梳理,现已确定:(1)思茅陆块与印度支那陆块在中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整体,思茅与呵叻盆地基本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内,在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具有较好的成盐成钾构造和古气候条件;(2)思茅和呵叻盆地在含钾盐及其下伏地层沉积期间可能具有相似的潜在物源区,包括扬子、松潘—甘孜、可可西里、义敦、北羌塘和南羌塘陆块等;(3)思茅与呵叻盆地钾盐矿的成钾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水体,同时也有海水和深部热液补给;(4)思茅和呵叻盆地含钾盐地层的年代部分重叠,但不完全吻合;(5)勐野井钾盐矿与呵叻钾盐矿可能系非同期矿床。综合构造和气候等证据,推测思茅盆地在约85.0 Ma这一呵叻钾盐矿成矿的时段就可能具有了重要的成钾潜力。

刘玉瑞[4](2021)在《苏北—南黄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淡水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认为前人认为苏北—南黄海盆地泰二段、阜二段和阜四段所含的有孔虫等"海相"化石为海侵带来的生物和湖水咸化的生物。但研究发现,有孔虫多不在上述层段;"海相"化石不集中出现,围岩不含膏盐;古气候、古水文不支持湖水咸化。经地层对比证实,97枚有孔虫产自4个新层系,其余3枚在阜二段。海侵源头古东海洋不存在,无海相化石,各门"海相"生物为可生活在淡水中的广盐性分子;晚白垩世—古近纪,湖侵期古气候湿润、古湖泊水深,水域无法咸化;海绿石、磷灰石和微量元素等无法区分海、陆相;不同的广盐性生物多单独繁盛,并与大量的淡水生物共生,围岩相带无膏盐。据此认为,本区各门广盐性生物为淡水古生态,有孔虫在淡水环境可生存,3期区域湖侵不存在湖水咸化现象;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大规模优质烃源岩主要是淡水湖泊沉积的,可提供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覃祚焕[5](2020)在《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文中提出我国冀北地区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沉积连续、保存相对完整,产有着名的热河生物群,包括丰富的介形类等微体化石,是研究早白垩世陆相地层及热河生物群早-中期演化的理想地区。介形类个体较小、数量丰富、演化较快、较易保存成为化石,在非海相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探讨古环境的标志之一。前人对滦平盆地的介形类做过大量研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然而,由于对介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的过高估计和部分介形类分类单元的不同认识,给介形类的分类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争议和困难。本论文旨在以介形类的分类学研究为主线,在详细的岩石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根据介形类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的系统分析和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盆地间介形类生物地层的对比。利用介形类化石的现今亲缘类群的习性,结合埋藏学等手段,讨论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介形类的古生态特征及古环境演替。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整理了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一段的6条代表性剖面的野外描述,通过岩性特征,结合同位素测年、生物面貌等手段,建立了滦平盆地各剖面大北沟组-西瓜园组的划分和对比关系。系统整理和厘定了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识别出介形类化石15属44种。大北沟组的介形类可建立Luanpingella-Eoparacypris-Ocrocypris组合带,大店子组的介形类可建立Cypridea-Tmiriasevia-Daurina组合带,西瓜园组的介形类可建立Cypridea-Linnocypridea-Lycopterocypris组合带。其中,大店子组的介形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带,包括:一段的Cypriidea dabeigouensis(富集)亚带、二段的Cypridea luanpingensis亚带、三段的 Cypridea sudcata亚带、四段的 Cypridea pangi 亚带。总结了大北沟组-西瓜园组其他门类化石的生物地层,以及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等各分支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完善了冀北阶的相关内容。提出Cypridea在我国华北的最低层位的年龄为~130 Ma,年轻于J/K界线年龄。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连续沉积中相继保存的非Cypridea动物群与Cypridea动物群之间具有探索Cypridea起源的潜力,例如大北沟组的Eoparacypris和Daurina等属中的部分种类很可能是Cypridea的先驱分子。另外,大北沟组中繁盛的Luanpingella,很可能由“下伏”土城子组中占据优势地位的Djungarica中的某些种类演化而来。早期热河生物群向中期热河生物群的转换,包括Cypridea在大店子组的出现及快速繁盛,和大个体介形类向小个体介形类的演变,很可能响应了大北沟组-大店子组沉积时期逐渐升温的古气候环境。通过介形类化石的现生亲缘类群的生态特征,结合沉积学、其他指相化石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的古生态特征及古湖泊环境演替。

王燕[6](2020)在《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阜新组、孙家湾组生物地层与上、下白垩统界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发育了良好的陆相早白垩世沉积,构成了中国北方白垩系陆相层序的下部单元,识别其地层序列,对建立可与海相地层对比的年代框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陆相沉积的不连续性,给该地区的地层单位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盆地间的地层单元命名不统一,地层发育时代先后关系不明确,尤其是该地区的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划分存有争议,长期以来制约了陆相地层研究工作的进展,为建立系统的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研究带来了不便。本次研究主要围绕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上、下白垩统界线附近的地层展开。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野外工作,梳理了研究区白垩纪中期的地层序列,进一步讨论了“半拉山组”的归属。以阜新组所含的孢粉化石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阜新组中、上部建立了4个孢粉化石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阜新组中间层段上部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阜新组孙家湾层段Deltoidospora-Appendicisporites-Concentrisporites组合、阜新组水泉层段下部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阜新组水泉层段上部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组合,佐以介形虫、轮藻化石,进行生物地层研究,并分别将阜新组下部与松辽盆地的营城组、阜新组上部与登娄库组进行对比。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认为阜新组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Aptian晚期-Albian期。首次在阜新组上部发现了轮藻化石:旋卷中生轮藻比较种Mesochara cf.voluta(Peck)Grambast和整洁开口轮藻Aclistochara mundula Peck,二者均为白垩纪常见的轮藻类型。以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研究为基础,结合前人资料,从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沉积演化阶段、气候变化等方面对孙家湾组的沉积背景进行综合论述,并将孙家湾组与松辽盆地泉头组进行地层对比,认为孙家湾组的地史时期应归入晚白垩世Cenomanian期,并将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上、下白垩统的分界线置于孙家湾组的底界面。

叶蕴琪[7](2020)在《松辽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嫩江组至四方台组非海相介形类的分类和生物地层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松辽盆地在晚白垩世时期沉积了一套完好的湖相沉积地层,发育精美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是研究陆相白垩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理想地点。本文研究材料来自松辽盆地西南部ZKY2-1井,地层埋藏浅,介形类化石保存完整,通过连续取心,获得了连续的、较少受到后期破坏的晚白垩世陆相地层记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研究的层位为嫩江组和四方台组地层,含有丰富的保存良好的介形类化石,为晚白垩世中晚期的介形类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材料。论文取得以下几个进展:系统地对松辽盆地ZKY2-1井介形类化石进行详细的分类,识别出8属14种:Scabriculocypris trapezoids,Ilyocyprimorpha netchaevae,Cypridea squalida,C.acclinia,C.cavernosa,C.ardua,C.lepida,Candona disjuncta,Lycopterocypris profunda,Mongolocypris magna,M.tera,Talicypridea obliquecostae,T.reticulata和Renicypris?Renalata,并对其中的5个种进行厘定。首次观察到Candona disjuncta与Cypridea acclinia的性双形现象,并进行详细描述;Ilyocyprimorpha netchaevae的个体发育特征第一次在文中进行阐述。在分类的基础上,与盆地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建立3条介形类化石组合带:Mongolocypris magna-Cypridea ardua-Cypridea acclinia带,Ilyocyprimorpha netchaevae-Scabriculocypris trapezoids带和Lycopterocypris profunda-Talicypridea reticulata-Renicypris?renalata带,分别对应嫩江组一段、二段以及四方台组。介形虫化石记录表明盆地南部缺失嫩江组2段上部到5段的地层,与松辽盆地北部相比,嫩江运动在南部造成的地层剥蚀更大。识别出嫩江组下部至四方台组介形类动物群的生物面貌大转变,该转变与嫩江组下部半深湖—深湖相至四方台组浅湖相的变化相一致。

杜圣贤,陈军,陈诚,高黎明,刘凤臣,宋香锁,田京祥,张尚坤,刘书才[8](2020)在《胶莱盆地胶州组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文中认为胶莱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陆相中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王氏群胶州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为跨晚白垩世和古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为确定胶莱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位置,笔者对胶州市的胶州组露头剖面进行测量,并实施了科学钻探JZK01孔和JZK02孔。对露头和钻孔剖面进行系统取样,在胶州组下部发现Turbochara specialis-Collichara taizhouensis-Hornichara prolixa-Raskyaechara gobica轮藻组合、Talicypridea reticulata-Cypridea cavernosa-Mongolocypris distributa-Ziziphocypris simakovi以及3个孢粉组合:Ulmoideipites-Ulmipollenites minor-A quilapollenites minor孢粉组合、Deltoidospora-Schizaeoisporites孢粉组合和Callistopoleenlits-Quercoidites-榆科孢粉组合。在胶州组上部发现Peckichara varzans-Grovesichara changzhuensis-Chara yuntaishanensis轮藻组合和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Sinocyphs cf.funingensis-Mongolocypris longa介形类组合。胶州组下部和上部层位的时代分别被确定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和古新世早、中期,并将JZK02孔的K/Pg界线确定在40.95-73 m之间,JZK01孔确定在9.7-35.55 m之间。

杜圣贤,刘凤臣,陈军,高黎明,宋香锁,陈诚,田兴磊,张增奇,刘书才[9](2019)在《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恐龙等生物大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KPB)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为了寻找更好更连续更典型的非海相KPB剖面,提高非海相KPB研究程度,笔者在平邑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科学钻探和系统的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工作,遴选出了国内少有的具有KPB的碳酸盐岩湖相沉积的典型剖面。通过对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分析鉴定,在卞桥组一段下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Festiella anluensi-Microchara cristata-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acuta;1个介形类组合:Talicypridea reticulata-Mongolocypris distributa--Ziziphocypris simakovi-Frambocythere tumiensis ferreri;1个孢粉组合:Ulmipollenites+Ulmoideipite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在卞桥组一段上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Peckichara zhijiangensis-Gyrogona wubaoensis-Stephanochara huangjianensis-Peckichara varians;1个介形类组合:Paracandona euplectella-Sinodarwinula guangzhuangensis-Cypridea cellularia;1个孢粉组合:Deltoidospora-Ephedripite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Ulmipollenites minor。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白垩系与古近系的界线确定在卞桥组一段内部。通过本次研究,理清了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生物组合,对研究KPB附近的生物群演化规律,恢复平邑盆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以及碳酸盐湖盆的演化规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斌[10](2019)在《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东沟组划分和展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受钻井分层的影响,一般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覆盖区的东沟组很厚且分布很广。但是根据以往积累的钻井古生物化石资料,准噶尔盆地南缘安集海背斜上的东沟组可能缺失,霍尔果斯背斜的东沟组仅几十米厚,目前使用的东沟组分层数据无疑极大地夸大了安集海背斜、霍尔果斯背斜的东沟组储层厚度。为解决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沟组存在的根本问题,本论文在艰苦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实测及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的基础上,通过对露头和井下的东沟组进行全面深入的生物地层研究、沉积学研究、地震地层学研究及电测曲线特征分析,在东沟组的划分及展布规律上获得了许多重要新认识。研究发现露头区东沟组的顶、底界线清楚,底界以连木沁组湖相沉积转变为东沟组辫状河沉积的沉积相转换面为界,并且界线上下的整体色调有差异;顶界以紫泥泉子组底部的厚~巨厚钙质胶结砾岩为标志层,紫泥泉子组下段多为冲积扇,与东沟组的辫状河沉积也有一定差别。经对昌吉河、东沟、玛纳斯河等剖面的东沟组系统采样分析,新发现了1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和1个轮藻化石组合,这两个化石组合与下伏连木沁组和上覆紫泥泉子组下段的同化石门类组合均有明显差异。连木沁组、东沟组和紫泥泉子组下段的介形类、轮藻化石组合序列的建立对准确划分钻井剖面东沟组提供了可靠依据。根据露头连木沁组、东沟组和紫泥泉子组的化石组合序列及岩相、岩性特征,在霍玛吐构造带及邻区选择了井深较大的13口井开展东沟组划分对比研究。经深入研究化石组合分布、单井沉积相、电测曲线特征及地震反射轴终止关系特征,总结提出了井下东沟组划分依据,提出了东沟组钻井分层数据表,可作为今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东沟组划分对比的标准。通过露头、钻井剖面研究及地震追踪对比,发现东沟组在安集海河附近尖灭,在塔西河东沟组的沉积边界向北凸出,在阿克屯背斜以南也缺失东沟组,因此,在研究区内东沟组的沉积范围比之前认为的更小。东沟组在霍尔果斯背斜、安集海背斜上趋于尖灭,霍002井、安4、安7井已缺失东沟组,但是向东东沟组的厚度逐渐增大,玛纳斯背斜、吐谷鲁背斜和呼图壁背斜一带的东沟组较厚,向北至芳3井略减薄。

二、四川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介形类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介形类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古近纪年代地层框架
2 中国古近纪地层分区
3 中国各区域古近纪地层序列及对比
    3.1 北疆区
    3.2 南疆区
    3.3 祁连—贺兰区
    3.4 青藏—滇西区
    3.5 内蒙古—大兴安岭区
    3.6 东北区
    3.7 华北区
    3.8 西南区
    3.9 扬子区
    3.1 0 南岭区
    3.11藏南区
    3.12南海—珠江区
    3.13闽浙—东海区
    3.14台湾区
4 讨论

(2)中国陆相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中国陆相K/Pg界线研究概况
2 中国陆相K/Pg界线研究特点
3 中国陆相K/Pg界线地质证据
    3.1 恐龙蛋
        3.1.1 恐龙蛋种属及特征
        3.1.2 恐龙蛋中的铱
        3.1.3 碳氧同位素
    3.2 恐龙骨骼及牙齿化石
    3.3 微球粒
    3.4 黏土矿物
    3.5 介形类动物群
    3.6 轮藻、 孢粉
    3.7 环境磁学
4 国内外证据对比
5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3)思茅和呵叻盆地钾盐矿研究新进展和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构造特征
    1.1 陆块运移关系
    1.2 盆地构造地质特征
        1.2.1 思茅盆地
        1.2.2 呵叻盆地
2 地层年代
    2.1 勐野井组地层年代
    2.2 马哈萨拉堪组地层年代
3 古气候环境
4 物源
    4.1 碎屑锆石
    4.2 矿物和地球化学
5 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成矿机制
6 结论

(4)苏北—南黄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淡水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孔虫产出层位新认识
    1.1 发现基底浦口组有孔虫
    1.2 发现阜宁组一段有孔虫
    1.3 归位阜宁组二段有孔虫
    1.4 发现戴南组二段有孔虫
    1.5 发现三垛组二段有孔虫
2 否定海侵的证据
    2.1 不存在海侵的任何沉积地层
    2.2 不存在海侵的任一古生物化石
        2.2.1 有孔虫
        2.2.2 多毛纲虫管
        2.2.3 藻类
        2.2.4 鱼类
        2.2.5 新单角介
    2.3 不存在海侵的古海洋入侵条件
        2.3.1 时空上无古东海洋可入侵
        2.3.2 将今论古,不存在海侵
    2.4 没有指示海侵和湖水咸化的矿物
        2.4.1 膏盐沉积物分布特点
        2.4.2 其他指相矿物分布特点
    2.5 地球化学法不能区分海、陆相
        2.5.1 微量元素法
        2.5.2 碳氧稳定同位素法
3 湖侵淡水古环境的证据
    3.1 古气候、古水文不支持湖侵水域咸化
        3.1.1 古气候特点
        3.1.2 古水文特点
    3.2 大量的淡水古生物佐证湖侵水域未咸化
4 地质意义
    (1)丰富古生物的古生态内涵。
    (2)还原苏北—南黄海成盆成烃本真。
    (3)推进中国陆相盆地古生态及生烃富油理论发展。
5 结论

(5)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项目依托
    1.2. 冀北介形类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盆地基底
        2.2.2 中生代地层
        2.2.3 新生代地层
    2.3 岩浆岩、火山岩分布概况
第三章 岩石地层
    3.1. 地层剖面描述
        3.1.1. 张家沟剖面
        3.1.2. 三道沟-马圈沟剖面
        3.1.3. 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
        3.1.4. 大北沟剖面
        3.1.5. 小东沟剖面
        3.1.6. 李营剖面
    3.2. 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3.2.1. 地层界线与标志层
        3.2.2. 地层划分沿革
        3.2.3. 李营剖面地层的归属问题
第四章 介形类生物地层
    4.1. 介形类生物地层的划分
        4.1.1. 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2. 三道沟-马圈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3. 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4. 大北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5. 小东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4.1.6. 李营剖面介形类生物地层
    4.2. 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
    4.3. 介形类组合带的时代
第五章 陆相早白垩世多重地层划分及白垩系底界探讨
    5.1. 冀北其他门类生物地层特征
        5.1.1. 叶肢介生物地层
        5.1.2. 孢粉生物地层
        5.1.3. 轮藻生物地层
        5.1.4. 腹足类生物地层
        5.1.5. 双壳类生物地层
        5.1.6. 昆虫生物地层
        5.1.7. 脊椎动物地层
    5.2. 同位素年代地层
    5.3. 磁性地层
    5.4. 我国陆相J/K界线的研究进展
第六章 白垩系冀北阶的完善
    6.1. 冀北阶名称、来源及存在问题
    6.2. 层型剖面位置及描述
    6.3. 岩石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6.4. 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6.5. 底界层型与标志
    6.6. 时代对比
第七章 介形类古生态与古环境演替
    7.1. CYPRIDEA的繁盛与古环境演替
    7.2. 介形类与古湖泊深度
第八章 介形类演化谱系
第九章 介形类系统描述
    介形虫纲CLASS OSTRACODA LATREILLE,1802
    速足目ORDER PODOCOPIDA MULLER,1894
    速足亚目SUBORDER CYPRIDOCOPINA JONES,1901
    金星介超科SUPERFAMILY CYPRIDOIDEA BAIRD, 1845
    女星介科FAMILY CYPRIDEIDAE MARTIN,1940
    女星介亚科SUBFAMILY CYPRIDEINAE MARTIN,1940
        女星介属Genus Cypridea Bosquet,1852
    准噶尔介科FAMILY DJUNGARIDIDAE GOU ET HOU, 2002
        达乌里亚介属Genus Daurina Sinitsa,1973
        燕山介属Genus Yanshanina Pang, 1984
        脊星介属Genus Ocrocypris Zhang, 2016
        金星介属Genus Eoparacypris Anderson,1971
        准噶尔介属Genus Djungarica Galeeva,1977
        滦平介属Genus Luanpingella Su and Yang, 1981
    球星介科FAMILY CYCLOCYPRIDIDAE KAUFMANN,1900
        达蒙介属Genus Damonella Anderson,1966
    土星介科FAMILY IL YOCYPRIDIDAE KAUFMANN,1900
    土星介亚科SUBFAMILY IL YOCYPRIDINAE KAUFMANN,1900
        刺星介属Genus RhinocyprisAnderson, 1941, emend. Gou (in Hou et al. 2002)
    金星介科FAMILY CYPRIDIDAE BAIRD, 1845
    真星介亚科SUBFAMILY EUCYPRIDINAE SARS,1925
        假似斗星介属Genus Pseudoparacypridopsis Anderson,1971
        狼星介属Genus Lycopterocypris Mandelstam,1956
    浪花介超科SUPERFAMILY CYTHEROIDEA BAIRD, 1850
    湖花介科FAMILY LIMNOCYTHERIDAE KLIE,1938
        季米里亚介属Genus Timiriasevia Mandelstam, 1947
    达尔文介亚目SUBORDER DARWINULOCOPINA SOHN,1988
    达尔文介超科SUPERFAMILY DARWINULOIDEA BRADY AND NORMAN, 1889
    达尔文介科FAMILY DARWINULIDAE BRADY AND NORMAN, 1889
        达尔文介属Genus Darwinula Brady and Robertson, 1885
第十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附录1: 介形类系统描述英文翻译
附录2: 个人简介

(6)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阜新组、孙家湾组生物地层与上、下白垩统界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项目依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2.1 微体古生物学方法
        1.4.2.2 地层对比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
    1.7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概况
        2.2.1 阜新-义县盆地构造概况
        2.2.2 内蒙古平庄盆地构造概况
    2.3 研究区地层序列特征
    2.4 研究区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2.5 研究区白垩纪岩浆活动
第三章 研究现状
    3.1 白垩纪地层研究现状
    3.2 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孙家湾组的时代归属
        3.2.1 孙家湾组与阜新组、“半拉山组”
        3.2.2 孙家湾组与辽北泉头组
        3.2.3 孙家湾组与松辽盆地泉头组
        3.2.4 孙家湾组与大兴庄组
        3.2.5 孙家湾组与张老公屯组
        3.2.6 孙家湾组与大峪组
    3.3 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白垩纪生物地层研究现状
        3.3.1 热河生物群
        3.3.2 阜新生物群
        3.3.3 孙家湾生物群
    3.4 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同位素年代地层研究现状
    3.5 辽西白垩纪沉积学研究现状
第四章 研究剖面描述
    4.1 阜新-义县盆地
        4.1.1 海州露天矿剖面
        4.1.2 半拉山剖面
        4.1.3 阜新宫官营子-上玍木营子剖面
        4.1.4 阜新-义县盆地其它剖面
    4.2 辽西地区其它代表性剖面
        4.2.1 于寺北剖面
        4.2.2 黑水三家东北剖面
    4.3 内蒙古平庄盆地朝阳沟北沟剖面
第五章 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阜新组生物地层与时代讨论
    5.1 阜新-义县盆地阜新组中、上部生物地层
        5.1.1 阜新-义县盆地阜新组中、上部孢粉化石组合及特征
        5.1.2 特殊孢粉类型的生物地层意义
        5.1.3 阜新-义县盆地阜新组孢粉组合时代及与邻区对比
    5.2 阜新-义县盆地阜新组中、上部介形类生物地层与时代讨论
    5.3 阜新-义县盆地阜新组中、上部轮藻生物地层
        5.3.1 旋卷中生轮藻比较种Mesochara cf.voluta(Peck)Grambast
        5.3.2 整洁开口轮藻Aclistochara mundula Peck
        5.3.3 轮藻化石系统描述
    5.4 阜新组同位素测年结果
    5.5 阜新组地质时代讨论
第六章 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上、下白垩统界线划分探讨
    6.1 孙家湾组生物地层及其时代指示
        6.1.1 孙家湾组孢粉生物地层及与邻区对比
        6.1.2 孙家湾组介形类生物地层及与邻区对比
    6.2 同位素年代地层学
    6.3 阜新组与孙家湾组沉积演化特征
    6.4 阜新组与孙家湾组古气候演化特征
    6.5 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上、下白垩统界线划分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附录

(7)松辽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嫩江组至四方台组非海相介形类的分类和生物地层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白垩纪介形类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层位及特征
3 研究材料及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4 系统分类
    4.1 鉴定结果
    4.2 系统描述
    4.3 分类结果总结
5 介形类生物地层对比
    5.1 ZKY2-1 井嫩江组至四方台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5.2 介形类生物地层对比
6 结论及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1
    图版 2
    图版 3
    图版 4
附录

(8)胶莱盆地胶州组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2岩石地层
3生物群及地质时代
    3.1胶州组下部
        3.1.1轮藻组合特征及时代讨论
        3.1.2介形类组合特征及时代讨论
        3.1.3孢粉组合及时代讨论
        3.1.4腹足类
    3.2胶州组上部
        3.2.1轮藻组合及时代讨论
        3.2.2介形类组合特征及时代讨论
4胶莱盆地K/Pg界线
    4.1 JZK02钻孔剖面描述
    4.2 JZK02孔的K/Pg界线讨论
5结论

(9)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2岩石地层
3轮藻生物地层
    3.1卞桥组一段下亚段
        3.1.1轮藻植物群
        3.1.2轮藻组合及时代讨论
    3.2卞桥组一段上亚段
        3.2.1轮藻植物群
        3.2.2轮藻组合及时代讨论
4介形类生物地层
    4.1卞桥组一段下亚段
        4.1.1介形类动物群
        4.1.2介形类组合及时代讨论
    4.2卞桥组一段上亚段
        4.2.1介形类动物群
        4.2.2介形类组合及时代讨论
5孢粉生物地层
    5.1卞桥组一段下亚段
        5.1.1孢粉植物群
        5.1.2孢粉组合及时代讨论
    5.2卞桥组一段上亚段
        5.2.1孢粉植物群
        5.2.2孢粉植物组合及时代讨论
6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讨论
7结论及建议

(10)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东沟组划分和展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3 地层研究简史及划分沿革
第三章 地层剖面及化石分布
    3.1 地层概况
        3.1.1 连木沁组(K_1l)
        3.1.2 东沟组(K_2d)
        3.1.3 紫泥泉子组(K_2-E_(z))
    3.2 剖面描述
        3.2.1 昌吉河剖面
        3.2.2 雀尔沟镇东沟剖面
        3.2.3 塔西河东大沟剖面
        3.2.4 塔西河东岸剖面
        3.2.5 玛纳斯河剖面
        3.2.6 卡拉塔克拉剖面
        3.2.7 南安集海河剖面
第四章 生物群组合特征及其时代讨论
    4.1 介形类
        4.1.1 吐谷鲁群介形类
        4.1.2 紫泥泉子组下段介形类
        4.1.3 东沟组介形类化石研究
    4.2 轮藻
        4.2.1 吐谷鲁群轮藻化石
        4.2.2 东沟组轮藻化石
        4.2.3 紫泥泉子组下段轮藻化石
    4.3 孢粉
        4.3.1 吐谷鲁群孢粉化石组合
        4.3.2 紫泥泉子组孢粉化石组合
    4.4 东沟组的化石组合序列
第五章 地层划分对比
    5.1 露头东沟组的划分对比
        5.1.1 露头东沟组的顶、底界线
        5.1.2 露头剖面沉积相分析
        5.1.3 东沟组存疑露头的划分
    5.2 覆盖区钻井剖面东沟组的划分对比
        5.2.1 井下连木沁组、东沟组和紫泥泉子组下段的化石组合序列
        5.2.2 井下连木沁组、东沟组和紫泥泉子组下段的岩性、沉积相变化特征
        5.2.3 井下连木沁组、东沟组和紫泥泉子组下段的电测曲线特征
        5.2.4 井下东沟组顶、底界地震反射轴接触关系
        5.2.5 东沟组钻井分层新方案
        5.2.6 东沟组钻井分层新方案与现行方案对比
第六章 东沟组空间展布特征
    6.1 东沟组在研究区内的分布范围
    6.2 东沟组在研究区的地下分布特征
    6.3 霍玛吐构造带油气勘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说明

四、四川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介形类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J]. 王元青,李茜,白滨,张兆群,徐冉成,王晓阳,张欣玥. 地层学杂志, 2021
  • [2]中国陆相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研究综述[J]. 江瑶,刘雪敏,时志强,李建亭,王燕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03)
  • [3]思茅和呵叻盆地钾盐矿研究新进展和新认识[J]. 颜茂都,张大文,李明慧. 地学前缘, 2021
  • [4]苏北—南黄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淡水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J]. 刘玉瑞.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1)
  • [5]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D]. 覃祚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阜新组、孙家湾组生物地层与上、下白垩统界线研究[D]. 王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松辽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嫩江组至四方台组非海相介形类的分类和生物地层对比[D]. 叶蕴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胶莱盆地胶州组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J]. 杜圣贤,陈军,陈诚,高黎明,刘凤臣,宋香锁,田京祥,张尚坤,刘书才. 地层学杂志, 2020(01)
  • [9]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J]. 杜圣贤,刘凤臣,陈军,高黎明,宋香锁,陈诚,田兴磊,张增奇,刘书才. 地质学报, 2019(08)
  • [10]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东沟组划分和展布规律研究[D]. 张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标签:;  ;  ;  ;  ;  

四川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介形虫组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