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论文文献综述)

孙红军[1](2016)在《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目标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并且要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来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战略、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一环。本文重点研究了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目标与路径问题。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地方政府法治化概述,主要阐述本文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法治与法治化;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角色;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等,主要是本文在后面的写作和分析要涉及到的一些概念。第二章为中西政府法治化历程与检视,主要是简要回顾和总结中国清末以前、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府法制(治)化历程;简要回顾和总结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政府法治化历程,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进程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三章为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现状、成就、实践困境和原因分析,主要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法治化取得的成就(这成为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现实基础),剖析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为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目标:建成法治政府,并将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具体化为建成依法行政的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价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第五章为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路径选择,主要是从执政党与中央政府“下压”、社会大众“上推”与地方政府相关的上下左右联动、协同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动力机制,从地方政府主体自律、社会主体参与、政社互动等三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程序机制,从观念更新(法律至上、以人为本、权利本位和公平正义)、制度创新(党政关系、央、地关系、吏治法治化)、和市民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具体实现路径。最后是简短的结论,本文认为,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最终目标是建成法治政府,而这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魏红征[2](2019)在《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化改革开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所在。基于“以评促建”的激励原理,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客观上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其中:指标体系决定评价的科学性,居于评价体系的核心地位。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法学、公共管理学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课题,涉及多学科理论方法和价值融合。采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法治经济、法治政府和法治评价的相关理论,按照“理论分析—技术体系—实证研究—反馈建议”的逻辑脉络,在审视国内外法治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服务于评价目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涉及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功能定位、路径方法和结构维度。采用改良的层次分析法,参考专家咨询调查结果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并通过实证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出进一步完善体系的思路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融合客观指标、专家评议、企业满意度和公众满意度为一体,包括营商法制环境、营商执法环境、营商司法环境和营商守法环境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及50项三级指标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利用上述体系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法治化营商环境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法制环境、执法环境和守法环境为“短板”,滞后于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区域之间不平衡,公众满意度相对偏低,同时,法治化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从方法论角度,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效度受评价目的、评价主体、数据来源、结果运用和技术方法等因素影响,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需要匹配内外环境条件。研究的创新在于:一是涉足重要领域,聚焦新问题。指标体系构建立足于价值目标与技术目标统一,满足了现实需要;二是基于第三方评价主体视角,导入政府绩效评价的理念方法,体现结果导向与满意度导向理念;三是基于改良的层次分析法,并进行大范围实证研究,结合实证结果反照指标体系,作为完善依据,实现技术路径的创新。但同时,由于主客观原因,研究有关法治化营商环境量化评价及主客观指标的应用边界、指标体系适用条件及构建技术方法还存在不足,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探讨。

马怀德,孔祥稳[3](2018)在《中国行政法治四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时至今日,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行政法律制度初步实现了对行政权的规范,依法行政的观念和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篇章,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速增效。未来的行政法治建设应当及时回应国家治理、社会变迁、新兴科技发展所提出的理论需求,继续完善中国特色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应当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破解法治政府建设的现实难题,着力推进法律的实施和制度的落实;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张瑞岚[4](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发展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建国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思想,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而政治体制改革更成为影响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梳理、总结和凝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对于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进行分析和考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本文写作的整体构想。此部分在界定“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思想”等核心概念以及与选题相关的其他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与历史资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次,具体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至1989年:“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89至1997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7至2002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2002至2007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7年至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文献分析,主要考察: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道路的思想,即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和途径的思想。首先,民主和法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基本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方面,通过研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思想,系统地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从立法、执法(执政)和法治观念的角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以探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其次,研究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途径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政治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指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并为新形势下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洁,肖金明[5](2015)在《依法行政新命题与创新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部署,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近期目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战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思想观念、政策法律、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能力水平、效果效应的不断创新,夯实依法行政的政治前提和法治政府的社会基础,将政府立法决策与监督问责纳入法治轨道,以及通过司法有效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李步云,李林,胡云腾,程燎原,周汉华,马怀德,付子堂,孙笑侠,刘作翔,李洪雷,周尚君[6](201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迈向法治新时代》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或许已踏上法治中国的又一个新起点。近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等话语,自上而下,流行全国。劳教制度改革、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已被列为今年政法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于1月19日主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会议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发展目标及依宪治国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本刊选发部分会议发言或论文精要,以飨读者。

郑方辉,尚虎平[7](2016)在《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政府绩效评价》文中提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必经之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法治建设及组织考评的演进历程,历经了多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这一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但其本质上还是目标性考评。目前存在的目标导向及功能定位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动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甚至形成各自为政、重复考评、无所适从等现实困境,都肇源于考评理论悖论、考评主体单一、制度建设滞后、顶层设计缺失等因素。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耦合,以政府绩效评价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既体现了法治精神及政府绩效的价值理性,又强化了考评作为组织管理的工具属性,有助于提升治理的合法性。未来应创新评价理论,扩大公众参与,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完善技术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培育绩效文化。从目标考评到法治政府绩效评价的转变,有助于衍生一门新的学科——法治政府绩效评价学,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管理理论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肖金明[8](2015)在《法治中国建设视域下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新探》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全面加快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战略。我们应当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党、法治政党、依法执政"三个组合中,理解和把握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在"加强党内法治建设、促进党内依法治理"、"有效推进依法执政,重点在于推进依宪执政"与"立足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切实通过人大执政"三个层面上,探求依法执政的实践途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推进依法执政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加强党内法治建设和依法治理,为依法执政奠定制度基础和蓄积法治定势,将依法执政提升到依宪执政的高度并具体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执政的制度实践中。毫无疑问,这是实现依法执政、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卓泽渊[9](2016)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学理阐释》文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展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其中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及推动和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罗重谱[10](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演进轨迹》文中指出邓小平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围绕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我们党完成了对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作出了部署,且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新思想,对依法治国方略进行了全面升华。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目标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和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地方政府法治化概述
    第一节 法治与法治化
        一、法治与法制
        二、法治的构成要件
        三、法治与人治
        四、法治与道德
        五、法治与改革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角色定位
        一、政府概述
        二、地方政府概述
        三、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二、法治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三、法治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依法执政的涵义与特征
        三、依法行政的内涵与特征
        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协同关系
    第五节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法治方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
第二章 中西政府法制(治)历程与检视
    第一节 中国政府法制(治)化进程
        一、清末宪政改革前的政府法制化历程与检视
        二、清末行政改革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政府法制化历程与检视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法治化历程与检视
    第二节 西方政府法制(治)进程检视
        一、英国政府从法制到法治进程及检视
        二、美国政府从法制到法治进程及检视
        三、法国政府从法制到法治进程
        四、德国政府从法制到法治进程及检视
    第三节 中西政府法制(治)化比较与检视
        一、历史推进中的关键条件差异
        二、法治进程中的核心动力差异
        三、法治发展的文化土壤不同
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现状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实践
        一、地方政府的法治实践探索
        二、地政府政府法治实践的共同点
        三、地方政府法治实践的特色与个性
        四、地方政府法治思维的共同点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成就
        一、法治政府建设氛围日渐浓厚
        二、政府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三、制度建设质量切实提高
        四、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五、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
        六、行政争议解决机制不断完善
        七、行政执法监督效能不断提升
    第三节 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实践困境
        一、各级地方政府仍然过于依赖行政手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够
        二、社会价值多元,社会心理失衡,对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提出新挑战
        三、新兴媒体成为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必须应对的全新课题
        四、地方政府立法“不良”与执法“不善”问题并存
        五、地方政府运作“财权”与“事权”界限不清
        六、地方政府监督的“体制内”与“体制外”双重软化
    第四节 制约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制度供给不足
        二、人治影响根深蒂固,法治观念尚未全面确立
        三、政府角色定位尚不准确,角色错位、越位和不到位情况依然存在
        四、“以物为本”的观念影响仍然很深,“以人为本‘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
第四章 法治政府: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目标
    第一节 从政策行政走向法治行政,建成依法行政的政府
        一、依政策治国理政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传统和习惯
        二、重政策、轻法律有特定的社会历史与现实背景
        三、依政策行政在我国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有浓重的人治特质
        四、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必须实现从政策行政向法治行政的转变
        五、从政策行政走向依法行政的着力点
    第二节 从全能走向有限,建成有限政府
        一、有限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
        二、权力有限:地方政府权力不是无边的
        三、职能有限:地方政府不是万能的
    第三节 从价值追求走向制度实践,建成责任、诚信、廉洁与服务型政府
        一、权责统一:建成责任政府
        二、诚实守信:建成诚信政府
        三、廉洁高效:建成廉价政府
        四、善政善治:建成服务型政府
第五章 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路径
    第一节 动力机制:上下互动与联动
        一、下压:执政党与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二、上推:民众权利意识觉醒和维权意识增强
        三、协力:上下联动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
    第二节 程序机制:主导律己、参与透明与环节细化
        一、地方政府律己严谨化
        二、社会主体参与明晰化
        三、政社互动程序规范化
    第三节 路径选择: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法治连贯
        一、理念更新: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前提
        二、制度创新:地方政府法治化的核心要求
        三、行为约束: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关键所在
        四、社会自治:夯实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社会基础
结论
    一、推进地方法治政府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工程
    二、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离不开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下压”
    三、地方法治政府建设也离不开自治型市民社会的建设和民众的“上推”
参考文献
科研情况
后记

(2)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指标体系
        三、营商指数
        四、法治评价
        五、企业满意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营商环境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
        二、关于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关于国内外法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四、文献简析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规范分析法
        四、实证分析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结构
第二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方法与经验
    第一节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法治经济理论
        二、法治政府理论
        三、法治评价理论
    第二节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论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一、国际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
        二、国内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
        三、国内外法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与评价维度
    第一节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逻辑起点
        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内涵
        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
        三、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功能
    第二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与整体思路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
    第三节 评价维度的构建理据
        一、评价维度构建的规范分析
        二、评价维度构建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评价维度的主要内容
        一、营商法制环境
        二、营商执法环境
        三、营商司法环境
        四、营商守法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设计与遴选
    第一节 指标设计与遴选的技术路径与基本原则
        一、技术路径
        二、基本原则
    第二节 二级指标的设计与解析
        一、二级指标设计思路与特点
        二、二级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三、二级指标的内容解析
    第三节 三级指标的遴选与释义
        一、三级指标遴选思路与特点
        二、三级指标的遴选
        三、三级指标的释义
    第四节 指标权重分配与评分标准
        一、指标权重分配
        二、指标评分标准
    第五节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实证说明
        一、评价对象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实证结果
        一、按类型分类评价结果
        二、按层级分类评价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改进对策
        一、基本思路
        二、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外部问题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内部问题
    第二节 完善指标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顶层设计
        二、改善第三方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的配套条件
        三、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
        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五、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民意调查信度与效度
        六、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第三节 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关于法治评价中主客观评价关系
        二、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主体
        三、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顶层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国行政法治四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十年来行政法治的发展历程
    (一)行政法治的复苏阶段:1978年—1985年
    (二)以行政立法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1986年—1996年
    (三)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点推进依法行政阶段:1997年—2012年
    (四)法治中国建设中“共同推进、一体建设”阶段:2013年至今
二、四十年来行政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理论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
    (二)制度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
    (三)观念上,公务人员初步形成依法行政意识,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
三、四十年来行政法治建设的经验
    (一)自上而下,重视引领
    (二)立足国情,兼容并蓄
    (三)重视实践,鼓励创新
    (四)尊重规律,先易后难
四、未来行政法治的展望
    (一)回应时代要求,着力完善中国特色行政法学理论体系
        1. 回应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理论需求
        2. 回应政府治理和社会变迁带来的理论变革
        3. 回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带来的理论挑战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 完善行政组织立法,推进行政程序立法,研究制定行政法总则
        2. 坚持问题导向,依法破解政府治理难题
        3. 重视制度落实,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三)抓住“关键少数”,增强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
        1.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保证法治意识入脑入心
        2. 各方形成合力,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思想
    2.2 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
        2.2.1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民主理论
        2.2.2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理论
        2.2.3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理论
    2.3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3.1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
        2.3.2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2.4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4.1 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4.2 在阶级斗争的思路下开展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3.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1989年)
        3.1.2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9年-1997年)
        3.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2002年)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
        3.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2年-2007年)
        3.2.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7年-今)
4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思路
    4.1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4.1.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4.1.2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集合
        4.1.3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2.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4.2.2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了三者有机统一的实现
        4.2.3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
    4.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3.1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发展模式
        4.3.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
    5.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5.1.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1.2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5.1.3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5.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5.2.1 “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
        5.2.2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5.3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5.3.1 重点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制约监督
        5.3.2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6 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
    6.1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6.1.2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2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6.2.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2.2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6.2.3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3 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6.3.1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
        6.3.2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7 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7.1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7.1.1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7.1.2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7.1.3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7.1.4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
    7.2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7.2.1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7.2.2 “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7.3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7.3.1 完善党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
        7.3.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7.4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4.1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7.4.2 “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关键”
        7.4.3 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7.5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7.5.1 妥善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7.5.2 培养忠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骨干
        7.5.3 加快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
        8.1.1 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
        8.1.2 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
        8.1.3 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
        8.1.4 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意义
        8.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8.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依法行政新命题与创新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依法行政的历史进程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行政的新课题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学理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
    ( 一)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 二)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三) 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 一)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统一整体
    ( 二)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必须共同推进
    ( 三)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何以共同推进
三、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一)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内在依据
    ( 二)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何以一体建设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建设法治中国
    (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保障
    (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建设法治中国

(10)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演进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邓小平法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一)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1. 强调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2. 明晰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3. 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二)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1.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 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3. 法制建设的原则
        4. 法制建设与党的领导
        5. 法制宣传与普及
        6.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7. 法制建设与改革的关系
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发展
    (一) 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内涵
    (二) 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
    (三)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四)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五)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依法治国方略的升华
    (一)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
    (二) 提出“三推进”、“三个一体化”、“两个结合”
    (三) 强调“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四) 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
    (五) 强调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

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目标与路径研究[D]. 孙红军. 苏州大学, 2016(08)
  • [2]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魏红征.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中国行政法治四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J]. 马怀德,孔祥稳. 法学, 2018(09)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 张瑞岚. 武汉大学, 2014(06)
  • [5]依法行政新命题与创新进路[J]. 马洁,肖金明. 中国行政管理, 2015(09)
  •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迈向法治新时代[J]. 李步云,李林,胡云腾,程燎原,周汉华,马怀德,付子堂,孙笑侠,刘作翔,李洪雷,周尚君. 法学研究, 2013(02)
  • [7]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的政府绩效评价[J]. 郑方辉,尚虎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1)
  • [8]法治中国建设视域下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与实现途径新探[J]. 肖金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学理阐释[J]. 卓泽渊. 法学杂志, 2016(01)
  • [10]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演进轨迹[J]. 罗重谱. 改革, 2014(08)

标签:;  ;  ;  ;  ;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