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谢元氏宗谱表》王氏宗谱补充

《南北朝谢元氏宗谱表》王氏宗谱补充

一、《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王氏世系订补(论文文献综述)

龙成松[1](2016)在《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不少出身北方民族的胡姓家族,贯穿于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宗教、艺术、文学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自身的兴起、发展、蜕变过程,即是一部微观的民族史和文化史,这即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绪论是对论题范围、研究回顾以及研究旨趣的概述,其中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是为全文的总纲。绪论之外分为族源研究、地域研究、文化研究三个部分、十个章节展开。这三个板块的设计,是据于胡姓家族研究成果的提炼以及胡姓家族之间内在联系的总结。其中族源研究部分主要关注胡、汉融合中相关认同因子嬗变的问题,如族源追溯、姓源神话、郡望攀附、谱系建构等,希望借助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个案以及一些微观情景的剖析,深入探讨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地域研究部分重点在胡姓家族的融入汉人地方社会进程中的诸问题,包括胡姓家族内部结构的凝聚和分化,地域分布、聚居,地方认同等,而粟特后裔会稽康希铣家族正好提供了剖析胡姓家族地方社会的经典案例。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文化研究部分选取了宗教、族群文化、经学、文学四个方面的家族案例,点、面结合,试着勾勒中古胡姓家族的文化群像,概观地认识这一群体在中古文化史上的影响。族源研究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是对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关系的考察。族源叙事广泛存在于人物传记、碑志、谱牒等文献中,而胡姓家族族源叙事呈现出三种主要类型:居边、封边型;避地、没蕃型;因官、出使型。这三类模式化的族源叙事,各有其历史的渊源及现实的背景,而皆与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有关。胡姓家族的族源叙事在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分支、层递三种主要特征,也渊源于古代经典民族叙事文本。通过中古时期碑志文献中“五帝”族源的统计,我们发现胡、汉之间的族源追溯各有特点,而“黄帝”认同的形成与北朝时期胡姓家族普遍攀附“黄帝”的“倒逼”作用有关,这是中古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原理。第二章是对胡姓家族谱系建构的研究,其一、二、三节概述了胡姓家族谱系文本的基本类型,传播、接受情况,以及谱系建构在胡、汉族群认同中的意义,重点分析了胡、汉谱系伪冒的问题。第四节窦氏家族谱系文本层累的个案研究,梳理了中古时期鲜卑窦氏谱系嫁接到汉人窦氏的过程。第五节独孤及的家族谱系建构个案分析,则从独孤及的文化心态和盛唐时期复古主义潮流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独孤通理灵表》这一重要独孤氏谱系文本的内涵。第三章是对《氏族论》的研究。《氏族论》是中国古代谱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古时期胡、汉氏族问题在理论上的集大成之作,是胡姓家族研究的理论指南。本章在前人基础上,对于该文的作者、史源、理论渊源等问题作了重新考订。《氏族论》原本依托韦述、柳芳等人修撰《唐书》“氏族志”而存在,其内容来源于韦述的谱学着作,在编入《唐书》时柳芳可能作了增补,遂留下了龃龉的痕迹,可以据此复原其文本形态。该文所宣扬的氏族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隋书·经籍志》谱牒类叙录,但渐染了天宝时期复古主义潮流的氏族理想。地域研究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其中第四章为总论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第一节围绕胡姓家族的“房”和“郡望”发育两大问题展开。胡姓家族“房”的萌芽,说明家族形态、结构发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胡姓家族郡望的诞生,表明他们地方化程度的加深。本节通过对主要胡姓郡望分布历时、共时演变的分析,勾勒出了中古时期胡姓家族地方化的一些整体特征。胡姓家族的地方化,向上表现为京邑的规模聚居,向下表现为乡村世界的零星活动,本章第二节以唐代两京长安和洛阳的胡姓家族分布为例,基于笔者设计的唐两京胡姓家族宅第分布数据库,通过宅第的共时、历时分布规律,对胡姓家族在两京的聚居和分化情况作了总体的概括。其中窦氏、于氏家族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家族聚居和分化的规律。第三节转向乡里村落世界,对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地方活动作了钩沉。因为族群文化特征的不同,西域系和鲜卑系胡姓家族的地方进程不同步,侧重也不同。本节重点描述了西域胡人如何从蒙着浓厚族群性色彩的聚落转变成地方家族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他们“乡里意识”的变迁。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不乏诗意的描绘,本章第四节即是对胡姓家族“双家制”与“双城记”诗意生活剪影的论述。“双家制”生活围绕园林、别业、池馆等展开,而游乐行赏、文人雅集、宗教需求是其主要的内容。胡姓家族双家生活的“诗意栖息”,表明他们已从文化上贴近了地方社会。地方认同在胡、汉之间得到双向展开,这是本章第五节所关注的主题。胡姓家族地域认同产生一个重要指标为乡土情结,这从穆宁和白居易的乡里意识可以看出。祖茔也是地域认同的重要因素,从族群互动原理看,孝文帝以来胡姓家族聚葬洛阳的运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汉人归葬洛阳的潮流。汉人地方社会对胡姓家族的认同和反馈,则通过地方知识和文本(地方志、地方传说、祠祀系统、文学书写等)传播。本文第五章,运用胡姓家族地方化的相关原理,对会稽康氏家族作了个案研究。康氏会稽望的所指,荣新江先生有异见,本文结合康氏郡望的演变规律和康希铣家族的地方文化遗迹,提出了一种新解。会稽康希铣家族是唐代前、中期非常有影响的粟特族裔文化世家,文中重点阐述了其家学渊源和主要成就。文化研究部分包括一章总论和四章个案研究。胡姓家族的族群出身及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们不同于汉人的文化习得过程,本文第六章即是相关问题的总述,其中重点介绍了与文学相关的一些微观情景在胡姓家族文化身份转型中的意义,以为后面四个案例研究张本。文化的外延很广,本部分的后四章,从宗教、民族文化、经学和文学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侯莫陈琰、王硅、何妥、于邺四个胡姓家族作为案例研究。敦煌所出侯莫陈琰所撰《顿悟真宗要诀》,是禅宗北宗早期重要文献。传世文献和近年新出石刻、墓志揭示了北朝以来莫陈氏族人佛教信仰的渊源,而侯莫陈琰家族与萧岿、徐彦伯、徐浩、汤贲家族的联姻,也贯串着宗教的因子。通过对辑本《元和姓纂》候莫陈氏改姓陈氏条所载内容的辨误,我们推测唐代着名画家陈闳出自候莫陈氏,而陈闳所画《六祖禅师像》推崇北宗,正好契合候莫陈琰《顿悟真宗要诀》北宗禅法的统系,是其家世信仰的延续。王琏是唐初着名的文儒,但史载其祭祀祖先“不营私庙”,有违礼法。考王琏家世出于乌丸,而包括乌丸在内的中古、近世东北民族,深受萨满文化影响,祭祀特征迥异汉人。王珪不营私庙正是遗传了家世民族文化之因子并熏习关中萨满教文化的结果。与王珪同出乌丸王神念的唐玄宗王皇后一系,也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痕迹,可以作为对照。何妥是中古经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留下了不少《易》、《礼》、《乐》相关论着,同时还有一些富有特色的诗文,史传和新出敦煌史料可证其出于西域胡人。因为家世“异域之血”而生平、学养兼擅南北,所以何妥的经学思想表现出某种特异性,这为经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种民族学的视角。何妥一生最大的争议是开皇议乐中被诬为“佞人”,但通过相关史料的辨析,本文中我们将为他“翻案”,重塑其杰出胡姓经学家的形象。河南于氏家族是中古时期少见的胡姓士族和文学世家,其中于武陵、于邺生平的纠缠和诗集的互见重出,是文学史上一个难题。新出崔特夫人于氏墓志,揭示了诗人于邺家世的重要信息,缝合了其家族谱系,这是辨清于武陵、于邺生平的重要史料。结合二人可靠的生平事迹,通过二人诗集版本的排查比对,可以厘清二人诗歌互见重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原二人诗集的原貌。上述四个案例中,我们并不强调胡姓家族自身单一的文化因子,而希望借助婚姻关系、政治关系、地域熏习等联系,将胡、汉文化整合在一起,这是本文以“共同体”取代民族融合叙事观念的集中体现。

吴炯炯[2](2012)在《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刊唐代墓志数量巨大,爲我们阴展隋唐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材料的发现拓宽了隋唐史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极大地推勤了中国中古研究的进程。唐代墓志作爲久埋地下且爲富时人所作的石刻文献,兼具原始性和可靠性。中古时期重门第宗法,墓志更是祥细记载了志主的家族世系、历官婚媾等情况。在中古姓氏害类文献傅世稀少的今天,唐志中的这类资料是我们研究中古时期家族世系的重要原始素材之一,可以大量地补史志之阙。通过搜集近年来新刊怖唐代墓志文献,从中辑录、整理有关家族世系的那部份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封比有阴中古家族世系最重要的雨部姓氏害,《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主要选择在《新唐害·宰相世系表》中有而今本《元和姓纂》无的那部分家族世系进行考订,尤其是崔、卢、李、郸、王等畏期活跃在中古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高门大族,其研究意思显而易见。唐代三百年间,因爲很多重要的人物都出任遇地方行政畏官,所以理清唐代地方行政畏官的编年,封我们考察唐代着名人物的行年,着名文学作品的年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等等多有裨益,因此《唐刺史考全编》成为富代唐代文史研究者必备的工具害之一,学术意羲重大。新近刊怖的唐代墓志中蕴含着丰富的唐代地方行政畏官相阴资料,也是《全编》作者不及获见的,封其进行蒐集、整理有助於增补和修订相关条目,从而使唐代各地方牧守的编年更加清晰,考出更多的刺史,甚至可以藉助行政畏官的任免等情况,更好的考察唐代地方行政的置废物。目前学界封墓志的研究主要分爲单纯的罩方墓志考证和以新刊墓志资料爲中心造行主题研究雨种,各有优劣,最後的两则个案正是封这雨种研究方式造行的一点初步尝试。近年来中古墓志的大量出土和刊怖,猫如常初的敦煌西域文献,已逐渐成爲一时间研究风气之所在,而依托新刊墓志新资料而展阴的研究已经成爲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充满活力的一翼。

李帅[3](2019)在《河东裴氏世系补正与研究 ——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东裴氏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之一,以其世祚绵长而闻名于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二十四史中唯一收录帝王宗室以外谱系的巨表,而其所载裴氏世系部分较为完整、系统,是现存裴氏早期谱牒之一。然而由于体例等原因,《宰相世系表》并未完全收录裴氏世系。学界虽然对于裴氏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缺少对裴氏世系进行系统的补正。为此,对裴氏世系的补正,是以《宰相世系表》为中心,按照西眷裴、洗马裴、南来吴裴、中眷裴、东眷裴的顺序,对其中出现的世次舛误、名称讹误、官爵与文献记载不符、兄弟雁序混淆颠倒等四类错误进行补正。关于裴氏世系方面的研究,主要辨析了《宰相世系表》裴氏世系与《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的关系,明确了明清时期的裴氏谱牒多本自《宰相世系表》,而《宰相世系表》中裴氏世系部分可能抄录了唐宋时期官方收录的某份裴氏家谱,其所载裴氏族源亦非真正的族源,通过对正史的梳理和墓志的考察,可以看出裴氏三眷的分法最晚于唐中期就已经出现,“三眷五房”并非裴氏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作史者人为建构的结果。

姚晓菲[4](2007)在《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江左第一高门的琅邪王氏家族,不但在学术、文学、艺术诸领域作出较大贡献,而且爵位蝉联,经十数代人,三百余年风流不衰,在社会上颇有声望,是两晋南朝时期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世族。因而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家族文化进行比较深入的考论,以期了解当时世族文化乃至整个中古时期文化的风貌。全文由绪言、正文、附录三部分组成。绪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价值,学术界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对琅邪王氏家族的源流及世系传承予以考述。琅邪王氏家族世系庞大,枝叶繁多,但王览之后代最兴旺发达,也由此构成了琅邪王氏家族的主体。王氏的家族文化与其政治地位的变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要了解王氏的家族文化,应首先理清其政治地位变迁状况。在政治不断变动的魏晋南朝时期,王氏的政治地位有盛亦有衰,轨迹较为鲜明:魏晋为政治提升阶段,至东晋初而达到顶峰,中后期呈现中衰局面,在晋宋易代之际政治上再次达到兴盛,直至梁陈逐渐衰落。第二章考察了两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的经学和史学状况。琅邪王氏自西汉以来即以经学传家,虽于两晋玄风昌炽亦或南朝文学极盛之时,仍未因时俗荒废学业。王氏子弟对《春秋》、《周易》、《论语》、《孝经》等经典都有一定的研究,尤其对礼学格外重视,有关议礼的记载也最多。这一时期王氏家族出现了诸如王彪之、王逡之、王准之、王肃等礼学大家。尤其是南齐之时的王俭堪称王氏家族习经尚儒的典范,他博通诸经,被誉为“一代儒宗”。他大力提倡儒学,在南齐儒学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王肃、王褒还将南朝典章礼仪制度转输于北朝,使得王氏所恃之经学不仅影响于南,兼且受益于北。为维护家族之门第,琅邪王氏始终坚持“门风孝友”和“练悉朝仪”的尚儒传统,这也是王氏始终蝉联不断、簪缨不替的根本所在。琅邪王氏还重视史学的发展,积极的撰写史书,其所写史籍,既鲜明地体现出门阀士族的印记,又涉及正史、起居注、谱牒、杂传、仪注、职官、地理等多种门类,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繁荣。第三章探讨了玄学对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的影响。在魏晋玄学思潮的波及下,具有“与时推迁”家风的王氏家族顺应时代的潮流,对这一新学风积极地加以吸纳,使家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西晋时期的王戎是王氏家族玄化的先导,而同一时期的王衍更以玄学克振家声,二人适时地转变了家族尚儒的门风,由儒入玄,极大地提高了王氏家族的声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玄、儒合一的观点,对家族思想文化的影响甚大,此后王氏子弟多遵循儒、玄双修的家学精神。东晋乃玄学发展的鼎盛期,王氏家族的玄学风尚也在这一时期得以最大体现。在玄学的熏染下,琅邪王氏在仪容气质及谈吐方面,在性格、行为及生活方式上无不体现出名士化倾向。此外,王氏开放的思想观念、“清静”、“宽和”、“谦退”等为政方略以及在学术风貌等方面也无不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南朝时期,尽管玄学已日渐衰弱,但在王氏子弟身上依然体现出鲜明的玄学特征。第四章阐述了琅邪王氏对两晋南朝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作为两晋南朝最大的文艺世家,琅邪王氏家族培养了众多全能型的艺术家,他们在书法、绘画及音乐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书法方面,书家之多,成就之高,可谓书法史上的奇迹。本文对王氏在两晋南朝的书法创作及书学理论和着述、绘画创作及绘画理论、音乐素养以及在音乐创作、雅乐建设方面的成就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第五章考述了琅邪王氏家族的宗教文化。宗教与门第相结合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王氏家族在文化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而在宗教信仰上也呈现出佛、道兼宗的鲜明特点。佛教是外来宗教,作为江东第一流门阀世族的琅邪王氏不但较早的接触僧侣,积极参与佛教实践活动,且在佛学义理方面有着较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他们世代崇佛,甚至间有出家者,在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琅邪王氏还是天师道世家,至少在西汉王吉时即与道教信仰存在联系。两晋南朝时期王氏天师道信仰主要表现在:极为注重服食养生,信奉得道成仙之说,崇信符祝、奏章上首等道术,专修静室虔诚奉教等。深厚的道教信仰对王氏家族的婚姻及文化也产生很大影响,诸如他们往往与天师道世家相互联姻,以保持其信仰世代相传。他们在书法、医药学等方面的成就与此信仰密不可分。第六章剖析了两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的文学创作成就。由于家族的重视和培养,形成王氏“文才相继”、“人人有集”的局面,成为两晋南朝文学史上产生作家最多的家族之一。此章按时间顺序对这一时期王氏的文学创作加以论述。东晋时期琅邪王氏的文集数量不但在横向比较上居众世族首位,而且在纵向的王氏家族文学比较中也是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琅邪王氏历经三代,由于所处阶段、政治环境、社会思潮的变化,他们的文学在不同阶段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晋初期主要是凸显社会政治意识的文学创作;东晋中期主要表现出崇尚自然与玄虚的文学风尚;东晋后期体现出文学多元发展的态势。刘宋时期主要以王微、王僧达为代表,分析了王微“怨思抑扬”的文学主张及创作以及王僧达“博综诸体”的文学特点。南齐时期以王俭、王融为代表,着重论述了王俭在齐初文坛的领袖地位和王融的永明诗体。梁代以王筠、王规、王训等后起之秀为代表,他们紧随潮流,与主流文体发展的步调保持一致,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出当时流行之体制与风格。最后分析了王褒在融通南北文学过程中“牢笼于一代”的突出贡献。琅邪王氏凭借着高贵的门第和自身的文才,成为了各个时期的文学主流人物。如王羲之乃东晋中期文坛执牛耳者;王俭为宋末齐初的文坛领袖;王融为齐竟陵王西邸集团的代表作家;梁代的王筠和王训各为一时文学之士中的才秀;王褒堪称是融合南北文风的大家之一。他们在两晋南朝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语部分对琅邪王氏家族以儒家学说为基调的家风,玄、释、道兼融的家学特征予以概括总结,并对以上诸思想对王氏艺术、史学以及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作一综合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把握整个中古世族文化、文学的特征。

王瑞功[5](1991)在《《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王氏世系订补》文中研究指明 琅邪临沂王氏一族,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代有名人,在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影响颇大。对其世系,史家学人多有研究。就笔者所见,谱表共有四种:一、《新唐书·宰相世

陈伟扬[6](2016)在《中古彭城刘氏宗族的变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依据正史、墓志、谱牒等诸多文献资料,着重研究了彭城刘氏在中古时期的盛衰变迁,共分五章。本文考察了刘氏源流和彭城刘氏的谱系始祖。笔者认为,班固所撰《汉书》为汉室“正名”而整合有关刘氏源流的记述,构建了刘邦源自刘累之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两汉时期,诸多刘氏分封至楚,其中楚元王刘交影响最大。中古士族为体现世系绵长的家族特征,都极力构建高贵显赫汉魏人物为先祖,笔者发现,彭城刘氏也不例外,基本追溯楚元王为谱系始祖,并写入了官方谱牒和正史之中。本文梳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彭城刘氏升降的过程。笔者认为,彭城丛亭里刘氏在东汉末年从宗室向名士转换,依靠家传学术和地方声望进入士族阶层,其后刘畴、刘隗因两晋之际的政局动荡而相继陨落,使得彭城刘氏的门第旁落。永嘉之乱以降,彭城刘氏支系基本按南北双线脉络发展。“彭城四刘”衣冠南渡,后经地位升降、内部转型等,最终消亡。丛亭里刘氏则主体滞留乡里,通过个人才学、乡里基础、士族网络三者的合力作用,成功实现了在北朝的集体性复兴。本文探讨了隋唐时期彭城刘氏的兴衰和特征。笔者认为,丛亭里刘氏成为这一时期彭城刘氏唯一的着房,主要分为刘敏支和刘僧利支。刘敏支依靠宗族势力成为李唐政治新贵,频繁与李唐皇室以及功臣勋贵联姻,又因此而遭受政治迫害,反映出政治婚姻作用的两面性;刘敏支在唐初依旧归葬彭城,在武周时期受政治迫害而失去了彭城祖产,最终定居两京地区。刘僧利支继承北朝以来的家学,至刘知几成为博通经史的名儒,后受安史之乱的冲击,在刘知几孙辈这一代家学趋于衰微;刘僧利支自中唐开始逐渐定居于洛阳,不过刘知几后代晚唐时依旧归葬于彭城,在地方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突破了以往唐代士族迁徙的固有认识。本文还揭示了中古彭城刘氏郡望延绵不绝,成为诸刘首望的过程和缘由。笔者认为,由于郡望的边界从六朝时期的严格和封闭,走向唐代的开放和扩大,彭城刘氏逐渐成为了同姓共望,各色刘姓人群以伪冒郡望、改易谱系的方式标榜彭城郡望,甚至北方胡族也改易姓氏,冒袭彭城刘氏,反映出中古郡望内涵和功用的重要变化。此外,本文列有两个附录,其中附录一《中古彭城丛亭里刘氏世系图》,对彭城丛亭里刘氏在汉唐之间长达近九百年的世系情况作了较为系统地整理,有助于更直观地认识彭城刘氏的演变轨迹。

梁尔涛[7](2011)在《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以要件研究的方法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发掘二者发生关系的内在动因,进而揭示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某些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唐代是一个门第观念极重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门阀世族逐渐走向衰歇的时代。家族门第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要件,比如着姓、郡望、仕宦、婚姻、家法、家学等,家族与文学的内在关系研究要着落在这些要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上,这就是本文强调的要件研究法的基本内涵。随着门阀世族逐渐式微,这些要件对家族文学的影响也渐渐消弱,同时,科举等新兴因素的影响却在逐渐增强。总体上看,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唐代家族与文学概论,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唐代家族文学发生、发展、演进的外部动因,概论地域、科举、迁徙、政治等外部因素与家族文学发展演进之关系,为内部要件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研究背景。第二章为谱学与文学。唐代谱牒基本上都是大宗谱,本章主要研究大宗谱的两个基本要素姓氏与郡望——也是构成门第的基本要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姓氏录》为个案,研究唐代姓氏入谱对唐初文学家族兴盛的催化作用,以及对崇文风尚的导向和刺激作用。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唐代郡望及其与文学之关系,以及家学对郡望形成的支撑作用。第三章为家法与文学。首先研究家法的功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其次,分祖德、训诫、友于、妇德四个主题,来系统探讨家法规范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在家法观念作用之下,文行合一这一主流家族文学思想在盛唐的确立,揭示出盛中唐以降,家风尚文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第四章为佳子弟与文学。本章重点探讨文学家族中人的因素在家族文学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佳子弟是家族门第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家学传承的主要承担者。本章首先分析了唐代家族对佳子弟的教育培养,以及佳子弟在家学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宏观的视角,揭示尚名、尚才、尚文这样的社会风尚对佳子弟培养的导向作用,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最后从家集编撰、家族文讌、家族唱和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佳子弟在家族文学活动中的核心作用。第五章为婚姻与文学。本章主要探讨在门第婚盛行的时代,“婚姻何家”与文学之关系。“婚姻何家”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就是婚姻观念,故本文首先研究唐代两种主流婚姻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其次,探讨姻娅互结这种家族现象与家族文学及时代文学之关系。最后从女性、母教、外家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婚姻活动对家族文学建设的作用。结语部分宏观地总结概述了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四个基本特征。文章最后还有两个附录,主要是对唐代重要谱牒和重要文学家族郡望的考据。

赵培海[8](2014)在《汉晋南朝济阳蔡氏家族研究》文中认为汉晋南朝济阳蔡氏是指起先居住于陈留圉后来迁徙于济阳考城一带的中古蔡姓大族。它由汉代文化大族陈留蔡氏发展而来,后在两晋南朝政治、军事与社会中发展成为极为重要的世家大族。本文选取学术界研究较少的济阳蔡氏作为研究对象,在汉晋南朝社会流变中,通过世系、婚宦与政事、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以管窥这一中古世家大族的家族特质,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章论述蔡姓起源、郡望沿革及世系。蔡姓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是以国为姓。先是以陈留为郡望,后以济阳为郡望,其家族不断发展壮大。这部分的重点是把济阳蔡氏从两汉至南朝的世系考辨清楚,并绘制出世系表。第二章论述济阳蔡氏的婚与宦。在婚姻部分,论述发生的十五次婚姻。在婚姻上,济阳蔡氏注重门第内婚姻,婚姻圈子多为像陈郡阳夏袁氏一样的高门士族,以及南朝宗室。在仕宦部分,从官品、起家官、军权等方面分析,以窥测济阳蔡氏的仕宦特色。在仕宦上,济阳蔡氏曾一度官居一品,担任都督、刺史,手握军权。第三章论述济阳蔡氏与汉晋南朝变局。此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第一部分,分析济阳蔡氏由汉魏之际的衰败到两晋之际的崛起轨迹。在第二部分,论述济阳蔡氏崛起于政坛之后,在东晋前中期于抗击北胡入侵、拥护司马氏皇权、平衡门阀士族力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重点是对济阳蔡氏与吴姓士族关系进行了一番考察,对济阳蔡氏与流民、流民帅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第三部分,充分展示济阳蔡氏在南朝政局中的影响。第四章论述济阳蔡氏的家族文化。在门风上,济阳蔡氏好学不倦,严守孝道。在文化上,济阳蔡氏是典型儒学世家,注重礼学传统。在宗教信仰上,济阳蔡氏对儒、释、道三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另外,此章还对济阳蔡氏家族成员的着作进行了考释。最后在结语部分,分析身处东晋的济阳蔡氏曾跨临门阀士族之门,却最终没有进入门阀之列的原因。本文对济阳蔡氏世系、婚姻的探究,与王伊同先生的《济阳考城蔡氏世系婚姻表》相比,略有进步。本文对济阳蔡氏与流民、流民帅等问题的论述,对蔡豹、蔡谟在东晋政局中所发挥作用的分析,都是学术界涉及较少的内容。

韩涛[9](2009)在《中古世家大族范阳卢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家大族的存在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显着的现象,本文选取范阳卢氏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时间跨度在魏晋至隋唐大约七百年的时间范围内,文章首先对这一时期范阳卢氏家族的谱系进行梳理与考证,然后围绕范阳卢氏家族的仕宦状况、婚姻状况、家学传承、宗教信仰以及门风的形成考察分析,从而得出中古时期范阳卢氏家族发展的整体面貌。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重三礼之学,涌现出以卢植为首的一批硕学鸿儒,在书法、绘画、史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隋唐时期范阳卢氏家学由经学转向文学,诗歌大盛,卢氏诗人蜚声文坛。在门风上,范阳卢氏博闻好学,持重谨严,文德并重,孝义恭信。在宗教信仰上,崇佛诵经,修道超逸。本文对魏晋北朝和隋唐时期范阳卢氏的世系进行了考证,增补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范阳卢氏成员共286人,探讨了中古时期范阳卢氏的仕宦状况、婚姻关系、家学门风以及宗教信仰。总体来说,范阳卢氏在政治地位、社会声望、家族根基、家学门风等方面保持了较强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范阳卢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反映出在中古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等因素影响下世家大族的盛衰景象。

裴恒涛[10](2013)在《形夷而心华:墓志资料中唐代非汉人的王朝认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若千方入居内地非汉人的墓志资料的个案考察,以及统计的近四百方非汉人墓志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探讨了唐代入居内地非汉人对唐王朝国家的认同问题。非汉人墓志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如族源叙事模式、家族仕宦经历、族际通婚、宗教信仰、习儒科举及归葬合葬等,这些现象中表现了汉化的趋势,但不能用汉化来涵盖。本文试图揭示出这些文化现象中非汉人的王朝国家认同意识。入居内地的非汉人的王朝国家认同不同于当下的民族国家认同,而有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内涵,其体现的是王朝国家层面的认同,表现为政治上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包括积极参与唐王朝国家的军事活动,担任宫廷侍卫武官,接受唐廷的赐姓,死后陪葬帝陵等,这种类型以西域胡人及北方突厥、契丹等入居内地相对较晚的非汉人精英为主,如研究中重点分析的西域疏勒人裴沙(644-724)、北方突厥人阿葛罗(688-726)等。或者通过科举入仕的方式积极融入唐王朝国家的官僚体系,担任王朝国家中央及地方的各级官吏,这在入居内地较早数量可观的鲜卑人及月氏后裔等群体中表现明显,如元邈(808-844)及归葬洛阳的支竦家族。另外,由于传统儒家文化及礼仪在唐王朝国家中的重要性,入居内地的非汉人群体对唐王朝国家的认同,亦体现在对这种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皈依与认同上,比如通过丧葬活动中一些礼仪观念如家族观念、风水观念的习得与实践,婚姻方面对传统中原士族门第观念的效仿,而倾向与传统高门大姓缔结婚姻等,籍贯保留自身的地域特色,族源上对华夏始祖黄帝及炎帝的攀附等,这些现象表达了入居内地非汉人对王朝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与认同。此外,入居内地的非汉人王朝国家认同方面亦表现出多层次性,他们在对王朝国家政治忠诚和文化认同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自身族群的历史记忆和认同,他们在墓志中对自身族属或族望的追述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婚姻方面某些非汉群体如粟特、突厥人中存在着较高比例的内部婚姻现象,说明在当时多族群交往互动的环境中,尽管具有一定的汉化趋向,族群间的界限还是相对清晰的。在本文的分析中,亦可发现入居内地非汉人对儒家文化及中国化佛教文化的吸收,逐渐改变乃至重组自身的集体记忆,这显示出认同是多层次的,具有可选择性和变化性。非汉人群体复杂多样,入居内地时间先后不等,既有汉代、魏晋时期进入内地的月氏、鲜卑等族后裔,也有主要在唐时期进入中原的突厥、粟特等非汉人群体,不同的经历和文化,亦影响到他们入唐后在内地的认同模式的差异。基于政治忠诚和文化归属的认同会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由于非汉人王朝国家认同主要体现在非汉人精英分子身上,他们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其对唐王朝国家政治及文化的认同是彼此双方力量互动与博弈的结果,双方力量的失衡及利益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认同的改变。文中对突厥人、契丹人的认同变化的分析即可说明这种现象,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的汉与非汉关系的微妙变化亦可说明。非汉人的王朝国家认同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不排除结合历史文献的合理想象与建构,它与王朝国家的相关制度政策及政治形势的演变存在一定关联,本文亦试图揭示这种关系并简要分析王朝国家层面对非汉人认同的影响。为了说明和揭示清楚上面内容,本文的篇章结构如下:绪论,主要说明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学科研究现状,本研究涉及的认同、唐代非汉人及唐代王朝国家等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个案考察部分,共分三章,分别选取西域疏勒人裴沙墓志、突厥人阿葛罗墓志、粟特人安思温夫妇墓志及鲜卑拓跋后裔元邈墓志等,通过其相关问题的考释,如族属、仕宦、婚姻、丧葬等,指出其认同于唐王朝国家的具体方式,并厘清唐代非汉人汉化与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与王朝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综合分析部分共分三章,结合搜集整理到的400余方非汉人墓志及上面的个案分析,进行综合性的考察,重点就非汉人丧葬中的归葬现象、族源上华夷共祖与族际通婚现象、科举入仕等现象进行分析,指明这些现象与族群认同及王朝国家认同之家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探讨影响非汉人王朝国家认同的因素及其历史演变情况。最后是结语及余论,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特殊时期唐代非汉人王朝观念及认同的情况,以及唐末、五代及北宋非汉人王朝国家观念及其认同的演变。

二、《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王氏世系订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王氏世系订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释义
        一、关于胡姓
        二、关于中古与家族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族源识别与族属考订
        二、胡姓群体综合研究
        三、胡姓家族案例研究
        四、社会史与胡姓家族研究
        五、宗教、艺术的研究
        六、文学研究
        七、考古、出土文献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取向
        一、以胡汉之间为分野
        二、以“共同体”为串联
        三、以族源、地域与文化为鼎足
        四、诗史互证——以文学为旨归
第一部分 胡姓家族族源研究
    第一章 中古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
        第一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的基本类型及其渊源
        一、居边、封边型
        二、避地、没蕃型
        三、因官、出使型
        第二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渊源
        一、“放逐——回归”与回环结构
        二、“降居”与分支结构
        三、“服制”与层递结构
        四、结构性族源叙事与胡姓家族的族属判断
        第三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
        一、获得华夏族源与成为华夏的合法性
        二、碑志中的“五帝”族源与认同变迁
        三、唐代胡汉共同体的形成
    第二章 胡姓家族谱系建构与族群认同
        第一节 谱系建构的一般规律和形态
        一、谱系重建
        二、世系嫁接
        三、联宗与排行攀附
        四、世系建构的“原型”
        第二节 世系建构的文本类型及其传播接受
        一、世系文本的类型
        二、世系文本的传播过程
        第三节 胡姓家族谱系建构的族群认同意义
        一、关于谱系建构的性质
        二、世系建构的认同意义
        三、两组微观视角——同姓胡汉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窦氏家族世系建构与文本层累
        一、河南窦氏世系伪冒的文本层累过程
        二、窦氏家族世系建构“原型”考辨
        第五节 独孤及的家族谱系建构与文化心态
        一、独孤氏家族谱系的版本
        二、独孤及家族谱系建构的史料渊源
        三、独孤及家族谱系建构的构思过程与文化心态
    第三章 谱牒与胡汉之争——以《氏族论》为中心
        第一节 《氏族论》与《唐书》的关系
        一、《氏族论》与《唐历》
        二、《唐书》之编纂过程
        三、《唐书》之内容
        四、《唐书》之体例与“氏族志”
        五、《唐书》“氏族志”之谱学背景
        第二节 韦述之谱学与《氏族论》
        一、韦述《百家类例》
        二、韦述《国朝宰相甲族》
        第三节 《氏族论》内容辨析
        一、《氏族论》与《隋书》谱牒类文献叙录之关系
        二、一些关键词的辨析
        第四节 《氏族论》文本层累“复原”
第二部分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
    第四章 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
        第一节 胡姓家族的内部扩张与地域分化
        一、胡姓家族的“房”
        二、胡姓家族郡望发育
        第二节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长安与洛阳
        一、两京人口来源的族群性
        二、两京人口规划与胡汉体制
        三、唐两京胡姓家族宅第分布规律
        第三节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乡里视角
        一、北朝时期的部族与地方社会
        二、隋唐时期的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
        第四节 文学剪影中的园林别业与“双家制”
        一、双家制的渊源及功能区分
        二、园林别业与行赏游乐
        三、山池别馆与文人雅集
        四、双家制与宗教生活
        第五节 胡姓家族与地域认同
        一、胡姓家族地方归属感的形成
        二、地方认同的深化与地方记忆的形成
    第五章 中古会稽康氏家族研究
        第一节 康氏籍贯的发育与会稽望
        一、康氏主要籍贯概述
        二、康氏会稽望形成的时间
        三、康氏会稽望的所指——与荣新江先生商榷
        第二节 会稽康氏家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
        一、《康希铣碑》中会稽康氏家族族源
        二、会稽康氏的族属申论
        三、康希铣家族与会稽之联系
        第三节 会稽康氏家学
        一、康国安之《文选》及《汉书》研究
        二、康子元的《易》学与《礼》学
        三、会稽康氏家族文学
第三部分 胡姓家族与文化研究
    第六章 胡姓家族之文化习得与突变
        第一节 胡姓家族文化习得过程
        一、教育的意义
        二、学习的微观情境
        第二节 文化之积累与转型
        一、文化积累——科举的例子
        二、文化之转型——《春秋》学为例
        三、文化焦虑下的文学“突变”与“想象”
        四、文学作为“族际话语”
    第七章 胡姓家族与宗教——以侯莫陈氏家族之信仰为中心
        第一节 侯莫陈氏之族源问题
        第二节 侯莫陈氏家族主要支系及侯莫陈琰之可能归属
        一、侯莫陈氏主要支系
        二、侯莫陈琰的基本信息及可能归属
        第三节 侯莫陈氏家族与佛教之关系
        一、北朝时期侯莫陈氏之奉佛之渊源
        二、唐代侯莫陈氏奉佛之传承
        第四节 侯莫陈琰与北宗关系的重要线索——陈闳《六祖禅师像》
        一、陈闳为侯莫陈氏的推测
        二、陈闳《六祖禅师像》与家世佛教之因缘
    第八章 胡姓家族与民族文化——以王珪“不营私庙”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王珪“不营私庙”之异常
        二、王珪家族之族属
        第二节 北方民族宗庙、祖庙溯源
        一、拓跋鲜卑之宗庙
        二、高丽、契丹等东北民族之宗庙
        三、金、元之宗庙
        四、其他胡姓家族祖庙
        第三节 王硅“不营私庙”的萨满文化渊源
        一、乌丸与萨满文化
        二、萨满祭祖之特点
        三、王硅家族旁系的萨满文化传承
        四、关中地区萨满遗迹对王硅家族之影响
    第九章 胡姓家族与经学——何妥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何妥之族属与生平
        一、何妥之族属
        二、何妥的生平述略
        第二节 何妥与开皇乐议
        一、何妥入隋以后年谱
        二、《隋书·乐志中》“开皇乐议”辨正
        第三节 何妥之《易》学与《礼》学
        一、何妥之易学
        二、何妥之《礼》学
        第四节 何妥之乐论
        一、《隋书·乐志中》何妥乐论原文释读
        三、《隋书·乐志》编撰过程与史源辨析
        四、何妥乐论的重新评价
        第五节 何妥经学的延伸——政论文
        一、何妥的政论
        二、何妥政论的“宗经”特点
    第十章 胡姓家族与文学——于邺家族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于邺家族基本概况
        一、世系
        二、主要人物
        第二节 于邺家族的婚姻与政治网络
        一、婚姻集团
        二、亲党
        第三节 诗人于邺之与于武陵之辨
        一、于邺、于武陵诗集的演变及刊刻情况
        二、从新出诗歌归属的内证与外证
        三、于武陵、于邺的关系补论
附录
    一、唐代胡姓家族墓志目录
    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姓家族世系补正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2)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三、基本观点、学术创新及其他
上编 新刊唐志所见中古家族世系考订
    凡例
    一、裴氏
    二、箫氏
    三、长孙氏
    四、杜氏
    五、陇西李氏
    六、赵郡李氏
    七、王氏
    八、魏氏
    九、温氏
    十、张氏
    十一、崔氏
    十二、来氏
    十三、吉氏
    十四、卢氏
    十五、郑氏
    十六、第五氏
下编 新刊唐志专题研究
    一、牧守的编年——新刊唐志补正《唐刺史考全编》
    二、碑志的真相——《大唐故集州刺史韦公(孝謇)墓志铭》考补
    三、失落的谱系——唐中宗朝宰相于惟淼家族世系辑考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後记

(3)河东裴氏世系补正与研究 ——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资料
第一章 河东裴氏世系补正(上)
    一、西眷裴
        (一)《新表》中的西眷裴
        (二)已有研究成果
        (三)西眷裴世系补正
    二、洗马裴
        (一)《新表》中的洗马裴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三)洗马裴世系补正
    三、南来吴裴
        (一)《新表》中的南来吴裴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三)南来吴裴世系补正
第二章 河东裴氏世系补正(下)
    一、中眷裴
        (一)《新表》中的中眷裴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三)中眷裴世系补正
    二、东眷裴
        (一)《新表》中的东眷裴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
        (三)东眷裴世系补正
第三章 关于河东裴氏世系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河东裴氏谱牒
        (一)裴氏谱牒存佚情况
        (二)裴姓的溯源考辨
        (三)《新表》与《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的关系
    二、《北宋裴氏族谱世系源流》辨析
    三、河东裴氏的“三眷五房”
    四、关于河东裴氏归葬地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一章 琅邪王氏之世系及其在两晋南朝时期政治地位的变迁
    第一节 琅邪王氏世系与传承概述
    第二节 两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政治地位的变迁
        一、魏晋之际政治地位的提升——以王祥、王戎、王衍为中心
        二、“王与马,共天下”——以东晋初期的王导、王敦为中心
        三、东晋中后期政治地位的中衰——以王羲之、王彪之等为例
        四、晋宋之际政治地位的回升——以王珣、王弘、王昙首等为代表
        五、“平流进取,坐致公卿”:齐梁时期的政治地位
        六、侯景之乱后政治地位的衰微
第二章 “累世经学”:琅邪王氏家族的经史学传统
    第一节 汉魏两晋时期琅邪王氏之经学
        一、琅邪王氏家族明经尚儒传统之源起
        二、魏晋时期琅邪王氏之经学概况
    第二节 南朝时期琅邪王氏的经术之学
        一、对南朝琅邪王氏经学的整体考察
        二、“一代儒宗”:王俭对南朝经学发展的贡献
    第三节 “门风孝友”与“练悉朝仪”:琅邪王氏的尚儒门风
    第四节 琅邪王氏在两晋南朝史学上的成就
第三章 玄学对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西晋时期琅邪王氏玄学之代表
        一、王戎:王氏玄化的先导
        二、“一世龙门”:王衍以玄学克振家声
        三、王澄:琅邪王氏任诞放达派的先锋
    第二节 “迈达冲虚”:东晋时期琅邪王氏的玄学风尚
        一、东晋初期王导的玄学政治及其他
        二、东晋中后期琅邪王氏的名士风流
    第三节 “流风余韵”:南朝时期琅邪王氏对玄学的延续
        一、“清虚恬淡”:刘宋琅邪王氏之玄学风貌
        二、“风器之美”:齐梁间琅邪王氏之名士风范
第四章 琅邪王氏与两晋南朝艺术的繁荣
    第一节 “书乃吾自书”:两晋南朝琅邪王氏的书法艺术
        一、琅邪王氏书法创作概述
        二、琅邪王氏的书学理论及着述
    第二节 两晋南朝琅邪王氏的绘画与音乐艺术
        一、“画乃吾自画”:琅邪王氏的绘画创作与理论
        二、“晓音乐,习歌舞”:琅邪王氏的音乐素养与成就
第五章 两晋南朝琅邪王氏的宗教文化
    第一节 琅邪王氏之佛教文化
        一、东晋时期琅邪王氏与佛教之传播
        二、南朝时期琅邪王氏对佛教的弘扬
    第二节 琅邪王氏之天师道信仰及其影响
        一、汉魏之际琅邪王氏与天师道渊源之蠡测
        二、两晋时期琅邪王氏之天师道信仰考述
        三、南朝时期琅邪王氏之天师道信仰考述
        四、天师道信仰对琅邪王氏家族文化风尚的影响
第六章 “文才相继”:两晋南朝琅邪王氏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东晋时期琅邪王氏文学之特点
        一、东晋初期:凸显社会政治意识的文学创作
        二、东晋中期:崇尚自然与玄虚的文学风尚
        三、东晋后期:多元发展的文学态势
    第二节 刘宋时期琅邪王氏的文学创作——以王微、王僧达为代表
        一、“怨思抑扬”:王微的文学主张及创作
        二、“博综诸体”:王僧达的文学创作及特点
    第三节 引领南齐文坛的王俭、王融
        一、“手笔典裁”与“甚闲辞翰”:王俭在齐初的文学地位及创作
        二、王融与永明体及其他
    第四节 活跃于梁代文坛的琅邪王氏文人
        一、“晚来名家”:王筠的文学创作成就
        二、梁代琅邪王规、王训、王籍之文学创作
    第五节 琅邪王氏与南北文风的融合——以王肃、王褒为代表
        一、王肃对北朝诗歌的影响
        二、“牢笼于一代”: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在南北文风融合过程中的贡献
    附录:佛教对南朝琅邪王氏文学创作之影响
结语
附录:魏晋南朝琅邪王氏世系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中古彭城刘氏宗族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观点
第一章 中古彭城刘氏的先祖与谱系记述
    一、刘氏源流
    二、刘氏封楚
    三、六朝以来的先祖记述
第二章 魏晋南朝彭城刘氏的门第变迁
    一、魏晋丛亭里刘氏声名浮沉
    二、晋宋之际的“彭城四刘”
    三、齐梁时代的安上里刘氏
第三章 北朝彭城丛亭里刘氏的复兴
    一、“平齐民”刘芳的崛起
    二、地方势力的凝聚
    三、士族网络的拓展
第四章 隋唐社会变迁与彭城刘氏的兴衰
    一、彭城刘氏的门第与婚姻关系
    二、彭城刘氏的家学传承
    三、彭城刘氏的卒葬迁徙
第五章 中古彭城刘氏由郡望到姓望的演变
    一、刘氏诸郡望的变化
    二、彭城刘氏由郡望到姓望的形成过程
    三、“制作”谱系:北族冒袭彭城刘氏的个案考察
结语
附录一 中古彭城丛亭里刘氏世系图
附录二 中古彭城刘氏墓志汇编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氏族、宗族
        二、家族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家族与文学概论
    第一节 文学家族的时空分布
        一、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与家族文学的地域特征
        二、文学家族的历时分布与家族文学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族群流动与区域学术文化的交融
        一、南北经学差异及其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二、家族流动路向及其文学意义
        三、家族迁移与洛汴相区域的文化交融
    第三节 科举制对家族形态及家族文学的影响
        一、科举对地方大族的肢解与文学中的家族分离主题
        二、“近世新族”的崛起与家族文学的功利转向
    第四节 政治兴废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一、唐初政治整合与文学家族整合
        二、中唐山东旧族的党争与文争
        三、晚唐政治失范与家族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第二章 谱学与文学
    第一节 大宗谱的兴衰与家族文学的关系
        一、大宗世系法、大宗谱与唐人家族观念
        二、大宗谱的兴废与士族家族文学的盛衰
    第二节 《氏族志》与贞观朝文学家族的兴盛
        一、《氏族志》所体现的氏族观念及其崇文导向
        二、文学家族的兴盛与文馆学士集团的崛起
        三、南北文馆学士家族文学思想的分与合
    第三节 郡望及其与文学之关系
        一郡望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二、尚郡望观念向文学活动中的渗透
        三、郡望情结对唐人文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家学对郡望的支撑
        一、范阳卢氏家学传承与郡望的确立及巩固
        二、家族文学与李氏江夏望的显名
第三章 家法与文学
    第一节 唐代家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家法·家学·家风
        二、家法规范及其功能
        三、家法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家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一、“祖德慰前哲”:述祖德诗文
        二、“日夕加训诱”:训诫诗文
        三、“家法棣华篇”:花萼诗文
        四、“宾敬如始来”:妇德诗文
    第三节 文行合一与家风新变
        一、文行合一:盛唐主流家族文学观的确立
        二、“家风第一右丞诗”
第四章 佳子弟与文学
    第一节 佳子弟及其培养
        一、汉唐重佳子弟
        二、家族教育与佳子弟培养
        三、佳子弟与家学传承
    第二节 尚名与佳子弟揄扬
        一、尚名与家族揄扬现象
        二、文学作品中的佳子弟揄扬
    第三节 佳子弟与文学家族的建设
        一、尚才与尚文
        二、家族文学中的荣亲与亲援主题
        三、佳子弟与家族文学传统的确立及延续
    第四节 佳子弟与家族文学活动
        一、家集编撰
        二、家族文讌
        三、家族唱和
第五章 婚姻与文学
    第一节 唐代婚姻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一、“山东之人尚婚娅”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二、喜结进士的婚姻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第二节 文学现象背后的姻娅因素
        一、姻娅代续与盛中唐古文运动的发展
        二、姻娅唱酬与文学群体活动
        三、姻娅互结与中晚唐党争及文学
    第三节 婚姻与家族文学建设
        一、女性文人及其对家族文学建设的作用
        二、母教与家族文学传承
        三、外家养成与家族文学传续
结语: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观念从风雅走向功利
    二、文学思想从对立走向交融
    三、文学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
    四、文学创作从局狭走向弘广
    五、文献积累由薄弱走向丰厚
附录一 唐代重要谱牒考论
附录二 唐代文学家族郡望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8)汉晋南朝济阳蔡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蔡姓起源、郡望沿革及世系考
    1、 蔡姓起源
    2、 郡望沿革
        (1) 陈留
        (2) 济阳
        (3) 圉与考城
    3、 济阳蔡氏世系考
        (1) 先秦及两汉时期的世系
        (2) 魏晋及南朝时期的世系
        (3) 其他蔡氏世系
二、 济阳蔡氏的婚与宦
    1、 济阳蔡氏的婚姻
        (1) 汉魏时期的婚姻
        (2) 南朝时期的婚姻
        (3) 济阳蔡氏的婚姻特色
    2、 济阳蔡氏的仕宦
        (1) 官品
        (2) 起家官
        (3) 军权
三、 济阳蔡氏与汉晋南朝变局
    1、 蔡氏家族在汉末魏晋政坛的崛起轨迹
        (1) 汉魏之际蔡氏家族的衰败
        (2) 两晋之际蔡氏家族的崛起
    2、 东晋前中期门阀政治中的势力派
        (1) 抗击北胡政权的中坚力量
        (2) 拥护司马氏皇权的流民帅
        (3) 门阀士族中的平衡力量
        (4) 与吴姓士族关系密切的侨姓家族
    3、 南朝皇权政治中的军政集团
        (1) 刘宋时期的济阳蔡氏
        (2) 萧齐时期的济阳蔡氏
        (3) 萧梁时期的济阳蔡氏
        (4) 陈朝时期的济阳蔡氏
四、 济阳蔡氏的家族文化
    1、 世代好学之传统
    2、 重孝道之门风
    3、 重礼学之家学
        (1) 东汉时期:礼学的来源与创立
        (2) 两晋时期:礼学的发展与成熟
        (3) 南朝时期:礼学的延续及衰落
    4、 济阳蔡氏着作考
        (1) 汉魏时期:蔡质、蔡邕、蔡琰
        (2) 两晋时期:蔡克、蔡谟、蔡系
        (3) 南朝时期:蔡廓、蔡大宝、蔡景历、蔡允恭、蔡翼
    5、 玄风渐染及佛道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两汉至南朝济阳考城蔡氏世系表
附录二 王伊同先生《济阳考城蔡氏世系婚姻表》之订补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古世家大族范阳卢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范阳卢氏溯源
    1.卢氏得姓
    2.先秦卢氏钩沉
二 范阳卢氏大族的形成
    1.秦汉时期:卢氏肇兴
    2、魏晋时期:仕途初显
三 永嘉乱后的范阳卢氏
    1.东晋末范阳卢氏争取权力和地位的斗争
    2.南朝范阳卢氏主要人物的活动
    3.十六国北朝范阳卢氏世系考
    4.轩冕与荣耀:北朝范阳卢氏的政治高峰
四 魏晋南北朝范阳卢氏的婚姻状况
    1.魏晋南北朝范阳卢氏的婚姻关系
    2.魏晋南北朝范阳卢氏的婚姻特点
五 范阳卢氏与隋唐国家政治
    1.隋唐时期范阳卢氏世系考证
    2.隋唐时期范阳卢氏的仕宦状况
六 隋唐时期范阳卢氏的婚姻状况
    1.隋唐时期范阳卢氏的婚姻关系
    2.隋唐时期范阳卢氏的婚姻特点
七 中古时期范阳卢氏家族的宗教信仰
    1.范阳卢氏家族的佛教信仰
    2.范阳卢氏家族的道教信仰
八 范阳卢氏的家学家风
    1.范阳卢氏的家学状况
    2.范阳卢氏的家风
国家与社会之间:世家大族的历史命运(代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形夷而心华:墓志资料中唐代非汉人的王朝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学术前沿
        (一) 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研究动态
        (三)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主要内容结构
        (一) 本研究中唐代王朝国家认同相关概念梳理和界定
        (二) 主要内容结构
第一章 躬勤边隅、心恋阈下——西域胡人裴沙认同分析
    第一节 墓志录文及相关问题考释
        一、裴沙及其家族的族望
        二、裴沙入唐后的任职及军职生涯
        三、裴沙的致仕生活、丧葬及评价
    第二节 裴沙墓志反映的西域胡人汉化及对唐朝的政治认同
        一、裴沙族属之变迁——兼论胡姓之裴与汉姓之裴
        二、裴沙的武功入仕——政治上认同唐王朝之分析
        三、裴沙族属认同及其王朝国家认同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惠然从化、佩我唐印——阿葛罗墓志与北族人认同考辨
    第一节 墓志铭文相关问题考释
        一、阿葛罗的郡望及赐姓
        二、阿葛罗的向化入唐及授官
        三、阿葛罗的卒葬及子嗣
    第二节 李府君的政治认同模式分析
        一、阿葛罗(李府君)族属之判断
        二、李府君基于政治忠诚与文化归属的认同模式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个洛阳普通安氏家庭与元氏家族墓志的分析
    第一节 婚姻与信仰——安思温墓志分析
        一、安思温墓志录文
        二、墓志主人的族属及信仰
        三、墓志主人的婚姻及卒葬
    第二节 习儒与科举——鲜卑后裔元邈家族
        一、元邈墓志铭及相关问题考释
        二、元邈家族科举入仕的"士人化"认同模式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习俗与文化认同——非汉人归葬文化现象考察
    第一节 非汉人墓志中归葬现象的初步统计及规律
        一、非汉人归葬现象的初步统计
        二、非汉人归葬现象的空间布局特点
    第二节 文化传统、家族与王朝国家——非汉人归葬两京原因探讨
        一、历史文化传统与非汉人归葬两京
        二、王朝国家与非汉人的归葬
    第三节 非汉人归葬体现的文化与王朝国家认同因素分析
        一、迁窆北邙的屈突伯起(651-689)
        二、陪葬乾陵的李谨行(619—683)
        三、以礼归葬夫君的豆卢氏夫人(788-82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化"与认同——以华夷共祖、族际婚及科举入仕为考量
    第一节 墓志资料中华夷共祖、族际通婚的考量
        一、非汉人的汉化命题再检讨
        二、族群认同与王朝国家认同—非汉墓志中族群通婚现象管窥
    第二节 墓志等材料中非汉人科举入仕考量
        一、墓志资料科举入仕统计分析
        二、大食人李彦昇的科举入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代非汉人王朝国家认同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唐代非汉人王朝国家认同的特点及其差异性
        一、天下观为统领,突出文化认同
        二、王朝国家认同与地域、家族认同有机勾联
        三、王朝国家认同的选择性与可变性
    第二节 唐代非汉人王朝国家认同的动力及其影响因素
        一、历史经验借鉴与王朝政策
        二、中原环境及生活方式的熏染
结语及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王氏世系订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D]. 龙成松. 武汉大学, 2016(06)
  • [2]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D]. 吴炯炯. 兰州大学, 2012(09)
  • [3]河东裴氏世系补正与研究 ——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中心[D]. 李帅.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 姚晓菲. 扬州大学, 2007(06)
  • [5]《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王氏世系订补[J]. 王瑞功. 文献, 1991(04)
  • [6]中古彭城刘氏宗族的变迁[D]. 陈伟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7]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D]. 梁尔涛. 苏州大学, 2011(06)
  • [8]汉晋南朝济阳蔡氏家族研究[D]. 赵培海.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 [9]中古世家大族范阳卢氏研究[D]. 韩涛. 曲阜师范大学, 2009(09)
  • [10]形夷而心华:墓志资料中唐代非汉人的王朝认同[D]. 裴恒涛.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南北朝谢元氏宗谱表》王氏宗谱补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