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黑龙江政要》总目录(条例及文件)

1998年《黑龙江政要》总目录(条例及文件)

一、1998年《黑龙江政报》总目录(法规文件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郭妍[1](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王聪丛[2](2019)在《新中国美术馆:历史、身份、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研究阶段,“美术馆学”通常被看作是博物馆学的子系统。学者常借用博物馆学的方法及理论开展美术馆研究。但相比较博物馆学而言,美术馆从诞生及历史发展、运营管理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都有着特殊性。本文将美术馆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通过对美术馆历史脉络和社会语境考察,试图厘清建国后我国美术馆诞生时的内在逻辑。本文认为在“意识形态与专业建构”这双重权力规则下,中国的美术馆并非我们通常概念下的“艺术博物馆”和“非营利机构”,而有着身份独特性。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混杂身份中,美术馆不仅面临着管理难题和改革之困,当以公共价值标准去衡量美术馆时,典藏、公教、研究、策划等基本职能暴露出多重矛盾和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问题不仅指涉美术馆自身功能和合法性,更是将美术馆视为文化的社会表征,呈现建国后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本文从宏观历史与权力、中观的体制与身份、微观的价值与功能,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聚焦”方式展开论述,从而构建建国后美术馆的整体面貌。在引言中阐明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方法、路径、现状。第一章梳理了建国后我国美术馆发展的基本脉络,着重沿着“意识形态”、“专业建构”线索,以中国美术馆的诞生为例,分析影响美术馆发展的外部与自身逻辑,希望进一步揭示影响中国美术馆行业的权力和制度要素;第二章通过进一步概念对比、全国100多位美术馆的调研,呈现我国美术馆独特身份,指出它非通常概念中的“艺术博物馆”和“非营利机构”,并揭示在其混杂身份下面临的改革之困;第三章通过“公共性”概念的对比研究,指出当以“公众为中心”的价值标准来分析美术馆典藏、公教、研究、策划等功能,呈现美术馆具体问题和合法性危机。为了形成合理清晰的论证,本文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运用一手档案、数据等材料,采用历史研究、对比研究、实证调研等方法,希望通过研究,建构起符合中国实践状况的美术馆视角,并揭示当前文化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何可[3](2016)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美好愿景。然而,近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所积攒起来的众多内在矛盾,慢慢地演变并且表现出来,以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放任并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陈陈相因,对政府制定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置若罔闻,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意愿不强,致使进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增无已,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裹足不前”和“举步维艰”,又造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完全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废弃物只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方能在避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同时,实现其价值。那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潜力究竟如何?如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确实蕴含了巨大价值,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户行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如何才能使其理论“潜在价值”顺利转化为市场“真实价值”,进而提高农户主动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回答,不但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而且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本研究瞄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价值评估-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为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农户感知价值(即市场“真实价值”);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分析中,深度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研究并设计以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系统模型,以便为政府部门在破解农村环境污染困局、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第二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第4章);第三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原因解构(第5章);第四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6、7、8章)。具体而言,第1章,导论。从国内、国际、历史、现今的辩证视角,全面阐述研究选题的大背景,进而引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揭示研究的缘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行文布局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厘清中外农业废弃物、农业生态补偿两大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献述评,明晰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位置。第3章,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已有成果,结合研究的目的与特点,对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与内涵阐述,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进而,通过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理论渊源及解决对策,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从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就宏观研究而言,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两类农业废弃物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及其区域差异,估算其肥料化、能源化的潜在价值。就微观研究而言,分析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与感知社会价值的大小,进而应用OP模型,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与市场“真实价值”差异提供实证解释。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紧密性-影响性-积极性”三维属性评价体系,科学识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之后,阐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与损益。在此基础上,应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演化博弈,剖释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并探寻化解冲突对抗的路径,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奠定基础。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农作物秸秆制沼气)为例,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的视角,应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估算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并讨论其“禀赋效应”;通过考虑农户意愿支付水平/意愿受偿水平的不确定性,构建加权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第8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系统归纳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为总结性述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巨大,耕地单产、播面单产、人均单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在价值。畜禽粪尿理论资源量同样庞大,由此而造成了耕地负荷不容乐观,降低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势在必行;同时,畜禽粪尿的肥料化、能源化潜力同样较为可观。然而,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存在着市场“真实价值”与理论“潜在价值”不相匹配的缺憾。究其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差异,造成了他们的分工异质与损益差别,进而不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理论“潜在价值”的顺利实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有效路径。

倪衡[4](2014)在《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研究 ——以进出口检验行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在对政府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在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当前,我国的一些社会组织己经展现出可以分担政府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潜力和趋势,有望成为承接政府部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组织的日益壮大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迫切要求,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中,会面临怎样的问题,且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已成为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1.论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的理论成果。国外学者的理论较为先进,形成不同理论的研究群体,并在市场经济中推进理论不断的合理及完善。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用理论解释公共服务外包的必要性,公共服务外包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政府的公共服务外包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等方面。2.论文提出了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理论假设。在提出理论假设前对社会组织的范围和公共服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罗列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主要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解释和说明,最后提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问题理论假设的理论及实践依据。3.论文构建了决策模型用于实例研究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提出问题并对模型结论进行分析。在模型结论分析的基础上考察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不足的因素,并形成解决策略。本文以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承接问题及策略为研究内容,通过对社会服务组织的个案研究,归纳、总结成当前社会服务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问题及策略,并通过与国外先进经验的总结与对比,探讨影响社会组织承接模式的各种因素,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也具有参考意义。

丁晓蕾[5](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二、1998年《黑龙江政报》总目录(法规文件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8年《黑龙江政报》总目录(法规文件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新中国美术馆:历史、身份、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脉络与权力规则
    第一节 美术馆的历史脉络
        一、美术馆事业的萌芽(1905年—1949年)
        二、中国美术馆的诞生与地方美术馆的兴建(1949年—1977年)
        三、美术馆的初步发展(1977年—2000年)
        四、美术馆的多元化发展(2000年至今)
    第二节 支配美术馆的权力要素
        一、意识形态与权力规则
        二、理想范本与专业建构
第二章 身份失焦与改革之困
    第一节 美术馆的身份辨析
        一、“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辨析
        二、“事业单位”与“非营利机构”辨析
    第二节 美术馆管理问题
        一、美术馆的人事管理问题
        二、美术馆的财务管理问题
    第三节 美术馆的改革之困
        一、美术馆的改革背景
        二、美术馆改革中的权力问题
        三、美术馆改革中的实践困境
第三章 价值目标及功能建构
    第一节 美术馆“公共性”及价值目标
        一、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公共性”
        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公私”与“公共”
        三、“公共性”错置与重建
    第二节 美术馆的功能建构
        一、以“公开”显现为基础的藏品管理
        二、以“公众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三、“面向公众”的研究与策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布局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布局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农业废弃物研究现状
        2.1.1 数据来源
        2.1.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1.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1.4 中外文献比较
    2.2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2.2.1 数据来源
        2.2.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2.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2.4 中外文献比较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
        3.1.1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环境损害
        3.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
        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的“失灵”
        3.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外部性问题
        3.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公共物品属性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
        3.3.1 农业废弃物污染负外部性内部化
        3.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正外部性内部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 宏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1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1.2 畜禽粪尿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2 微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2.1 感知价值理论
        4.2.2 农户感知价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农户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
    5.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其行为
        5.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与分类
        5.1.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与行为特征
        5.1.4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损益分析
    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5.2.1 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5.2.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演化博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缘由
        6.1.2 问卷设计
        6.1.3 调查实施
        6.1.4 偏差处理
    6.2 估计技术与变量设置
        6.2.1 非参数估计
        6.2.2 参数估计
        6.2.3 变量设置
        6.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6.3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4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参数估计结果
        6.4.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4.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5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估计
    6.6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7.1 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7.1.1 基本思路
        7.1.2 基本原则
        7.1.3 主要目标
    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7.2.1 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7.2.2 补偿范围
        7.2.3 补偿标准与补偿期限
        7.2.4 补偿方式与补偿支付模式
        7.2.5 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7.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7.3.1 政策法规保障
        7.3.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7.3.3 文化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
        7.3.4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研究 ——以进出口检验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实证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
    2.1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组织的范围
        2.1.2 公共服务的范围
    2.2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需明确的要素
        2.2.1 公共服务的购买主体
        2.2.2 公共服务承接主体及其资格
        2.2.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
        2.2.4 公共服务购买机制的建立
        2.2.5 资金管理的衡量指标
        2.2.6 绩效管理的衡量指标
    2.3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2.3.1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
        2.3.2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实践依据
3 社会组织承接进出口检验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
    3.1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目标选择
        3.1.1 公共服务外包决策模型的构建
        3.1.2 居间外包模块分析
    3.2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中的问题(以进出口检验行业为例)
        3.2.1 因素分析
        3.2.2 进出口检验公共服务外包决策集分析
    3.3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问题的结论分析
        3.3.1 进出口检验公共服务取得的成效
        3.3.2 进出口检验行业公共服务取得的经验
4 社会组织承接进出口检验行业公共服务中的问题
    4.1 缺乏制度保障
    4.2 专业人才缺失
    4.3 衔接机制不完善
5 社会组织承接进出口检验行业公共服务问题的破解
    5.1 借鉴欧美国家已有的经验,完善制度保障
    5.2 提高进出口检验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5.3 学习国内其他城市的做法
    5.4 发挥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四、1998年《黑龙江政报》总目录(法规文件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新中国美术馆:历史、身份、功能[D]. 王聪丛.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4]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研究 ——以进出口检验行业为例[D]. 倪衡. 苏州大学, 2014(04)
  • [5]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1998年《黑龙江政要》总目录(条例及文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