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口诀”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林[1](1994)在《用“口诀”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文中研究说明用“口诀”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刘子林(河北轻工业学校唐山063020)楞次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用它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由于定律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加之文字的叙述又比较难理解,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感到抽象难懂,在应用时困难、棘手.我们在教...
刘晓[2](2015)在《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学生学习成效诊断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的重心逐渐从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电磁感应”部分是高中物理选修3-2的重点内容,也是教与学的难点部分,因而,深入探究学生对电磁感应部分内容的学习成效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电磁感应部分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从重点概念、规律、相关实验及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电磁感应现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电磁感应”的诊断题,对学生进行二段式诊断性测验,通过对诊断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了解学生对电磁感应部分内容的学习成效,为电磁感应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张转转[3](2020)在《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物理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物理思维障碍。教师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且占时最多的工具,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希望尝试从教师语言运用的角度找到克服学生思维障碍策略的突破口。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和语用学进行的文献梳理与理论研究。笔者以高中生产生物理思维障碍的原因为基础,对思维障碍进行了整合与分类,具体概括为十三类思维障碍。在语用学部分笔者主要是针对教师语言、语用和语用原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文献梳理。第二部分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笔者对应学生可能存在思维障碍,及以往调查高中生物理迷思概念的问卷和笔者实习期间批改的试题,编制了一套调查学生思维障碍的三阶测试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得到了学生存在的概率较大的五种思维障碍,分别是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形象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表征阶段的片面性思维障碍和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并通过每个测试题进一步对这五大类思维障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笔者采用访谈法,对出现以上五大思维障碍的学生和有经验的教师,针对“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这一主题进行了访谈。第三部分笔者尝试从教师语用的视角下提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策略,分别是巧用语言的侧重表达,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克服形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严格语言的逻辑性,克服抽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合理利用语音要素和语言形式,克服学生片面性造成的思维障碍;利用诘问语句,克服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这五方面策略,并给出教学案例,检验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希望能够为一线的同行教师所参考,也希望能够对之后从教学语言这个角度去研究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策略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
陈辰[4](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上海物理学困生课下干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目标从学科内容深入到核心素养,以培养人终身发展和提升人应对全新的高速变化情境的能力。对高中阶段学生发展的评价也应从学科内容深入到对个体核心素养的评价。本研究关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状态的判定,并尝试通过课下干预措施提升学困生物理核心素养水平,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核心素养的学困生的判定:在已有的对学困生的研究基础上,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困生判定方法,并将基于核心素养判定的学困生根据辨识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2、课下干预方法的研究:制定课下干预方案,研究不同课下干预方案对不同类别的学困生在物理素养提升上的效果,找出针对不同类别的学困生最有效的课下干预方案。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根据教师对基于核心素养评价下的学困状态识别的难易程度,将物理学科成绩标准分低于-1的学困生群体归类为显性学困群体,其余的学困生群体为隐性学困群体。同时,根据教师的日常评价可以将学困生分为态度型和能力型两种。2、制定了课前预习策略、测试导学策略两种课前干预策略以及专题复习策略和穿插复习策略两种课后干预策略。3、对基于核心素养条件判定下的学困生群体的课前干预策略上,课前预习策略的效果总体上要优于测试导学策略,测试导学策略仅在态度显性学困物理观念提升上有比较好的效果。课后干预策略上,专题复习策略对除能力显性学困之外的其余学困生类型素养提升方面具有优势,穿插复习策略对于能力隐性学困科学思维提升有比较好的效果。
丘滨[5](2010)在《口诀法在楞次定律解题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初学楞次定律的学生,由于对定律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定律中表述的那些电流、磁场的方向关系,以及用于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一套程序,往往感到复杂、抽象,导致判断失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口诀,有助于楞次定律解题,口诀如是:叉多生点,叉少生叉,点多生叉,点少生点.
孟俊杰[6](2011)在《“口诀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赏析》文中指出"口诀法"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简单易懂、便于记忆,对于解决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十分方便快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机械波:迎风倒树,背风长树说明将波的传播方向比喻为"刮风"的方向,将波峰比喻为"山峰",波峰两侧分别叫做"迎风山坡"和
赵拴芹[7](2013)在《口诀与谬论仅一步之遥——也谈楞次定律的应用》文中提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喜欢用一些自编自创的"口诀法"去解物理题目,并且总能给学生一种"出奇制胜,事半功倍,化腐朽为神奇"惊喜,学生课后对此"巧妙"的方法还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这种现象很普遍,在杂志或教辅资料上就更多了。笔者认为,凡是自编自创的"口诀",大部分是有缺陷的,口诀与谬论仅一步之遥。如果在使用中忽视它的完整含义,"口诀"就变成谬论,反而会"弄巧成拙,化神奇为腐朽",得到错误的结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做这样的示范,并不能
韩丹[8](2019)在《PCK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个案研究 ——以“电磁感应”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部发行的相关文件以及“四有好老师”概念的提出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教学设计能力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准的核心内容,是考查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中文译作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的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特殊整合。基于PCK理论研究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问题可以帮助不同阶段的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过程的不足,指导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PCK理论以及教学设计能力是在物理教育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基于国内外关于这两个主题的热点研究,首先确定了从PCK视角下研究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并比较的角度;其次,在马格努森提出的PCK结构模型基础上确定出本研究所使用的PCK结构模型,包括“物理教学取向、物理课程知识、学生学情知识、教学策略知识以及教学评价知识”五个维度。结合新课标要求对本研究中的PCK结构种各维度内容进行细化,得到观察要素,并制定了课堂观察表;然后,选取两位高中物理教师分别作为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的案例展开个案研究,分别对比分析两位教师在“电磁感应”这一章中的“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楞次定律”“互感和自感”这三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录像以及访谈资料。通过使用课堂观察表打分、课堂实录整理而得教案、访谈等方式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片段,从而了解两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PCK特点。最后,根据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及在课堂观察表中各维度得分情况,总结出高中物理教师群体中的职初教师以及经验教师教学的PCK特点及差异。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PCK特点与差异如下:物理教学取向存在差异,职初教师理念有待深化;物理课程知识基本掌握,经验教师教学结构更完整;教师对学生水平有一定了解,经验教师学情预判更准确;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策略能力,但教学手段及方式不够丰富;评价方式偏传统,职初教师评价维度更加单一。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分别提出PCK视角下促进两类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建议。对于职初教师:改善物理教学观、教学与育人并行;加深对于新课标内容理解,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并调整教学,加深学情把握;教学过程中突出提高能力的评价维度;丰富自身提高PCK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经验教师:教学策略多元化,更新与拓宽教育观念;丰富评价方式知识并应用。
吴敏[9](2016)在《再品物理规律之简约美——小口诀大用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物理中某些特定的知识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费力,在作业或考试中学生往往感到棘手,这时一些由实际应用中总结得到的经验规律,提炼成小口诀,往往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口诀一动尺变短、动钟变慢高中物理选修3-4《相对论简介》一章的学习对高中学生而言算是一个难点,关于狭义相对论的两个推论更是学得似懂非懂,这章的考试要求均为A级要求,所以不妨归纳出的口诀处理有关长度的相对性和时间的相对性这类问题.长度的相对
张晓阳[10](2017)在《高中物理电磁学学习方法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学是高中物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概念抽象,内容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本人学习中的一些方法进行浅析,以期为同学提供参考借鉴。
二、用“口诀”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口诀”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学生学习成效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学习成效的概念界定 |
2.2 学习理论 |
2.2.1 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 |
2.2.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
2.2.3 学习动机的归因论 |
2.3 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分析 |
3.1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分析研究 |
3.1.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3.1.2 电磁感应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分析 |
3.2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内容分析研究 |
3.2.1 磁场 |
3.2.2 电磁感应 |
第四章 电磁感应部分学科因素分析研究 |
4.1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
4.2“电磁感应”重点概念、规律的分析研究 |
4.2.1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
4.2.2 楞次定律 |
4.2.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4.2.4 互感、自感、涡流 |
4.3 电磁感应相关实验的拓展研究 |
4.3.1 导线切割磁感线实验 |
4.3.2 楞次定律实验 |
4.3.3 电磁感应和电动势实验 |
4.3.4 自感实验 |
4.4 电磁感应的应用 |
第五章学习成效的诊断性设计 |
5.1 依据SOLO理论对层次水平的赋值 |
5.2 依据SOLO理论对知识点分层的分析 |
5.3 诊断性设计 |
5.3.1 诊断性问题双向细目表的设计 |
5.3.2 诊断题的设计 |
第六章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诊断分析 |
6.1 对诊断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2 总结与建议 |
结语 |
研究的不足 |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物理思维障碍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物理思维 |
2.1.3 物理思维障碍 |
2.2 研究综述 |
2.3 物理思维障碍的类型 |
2.3.1 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差造成的思维障碍 |
2.3.2 缺少批判性思维品质造成的思维障碍 |
2.3.3 思维不够灵活造成的思维障碍 |
3 语用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3.1 教师语言 |
3.2 语用 |
3.3 语用研究综述 |
3.3.1 教学语言的语音特征 |
3.3.2 教学中的语用原则 |
4 高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 |
4.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1 高中生存在的思维障碍概率统计 |
4.4.2 形成思维障碍的具体原因分析 |
4.5 基于语言克服物理思维障碍教学情况的访谈调查 |
4.5.1 访谈对象及提纲的编制 |
4.5.2 访谈结果分析 |
5 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策略 |
5.1 巧用语言的侧重表达,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思维障碍 |
5.1.1 适当调节语言的语调和节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
5.1.2 强调板书语言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 |
5.1.3 增强语言描述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
5.2 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克服形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 |
5.2.1 讲解生活故事,逐步建立物理图景 |
5.2.2 注重板画语言的绘制,展示物理图景 |
5.2.3 辅以多媒体语言,建立生动的物理图景 |
5.3 转化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克服抽象思维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 |
5.3.1 通过有层次的提问语,引导学生的推理分析 |
5.3.2 口语转化为板书语言,展现推理过程 |
5.3.3 物理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降低学生抽象思维的难度 |
5.4 合理利用语音要素和语言形式,克服学生片面性造成的思维障碍 |
5.4.1 调节关键词句的语音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深层含义 |
5.4.2 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对问题表征全面 |
5.5 利用诘问语句,克服思维定势造成的思维障碍 |
6 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教学案例 |
6.1 《楞次定律》教学案例 |
6.2 《楞次定律》教学效果 |
7 结论 |
7.1 论文总结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4)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上海物理学困生课下干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研究现状 |
2.1 界定学困生的标准 |
2.2 国内外对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现状 |
2.3 对物理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3.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困状态分类 |
3.1 物理核心素养测试问卷 |
3.2 物理核心素养测试问卷前测结果 |
3.3 物理核心素养和测试成绩的关系 |
3.4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困生的分类 |
3.4.1 核心素养评价角度 |
3.4.2 学困现象主要成因角度 |
3.4.3 学困生的分类及特点 |
4.学困生类型的界定与不同类型学困生的特点 |
4.1 课堂观察 |
4.2 作业质量分析 |
4.3 学困生群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 |
4.4 学困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方法特点 |
5.学困生课下转化策略的研 |
5.1 课下转化策略方案的制定及其依据 |
5.2 课前预习策略 |
5.3 课后复习策略 |
5.4 测试导学策略 |
6.学困生课下转化策略的实施及效果检验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案 |
6.3 研究被试 |
6.4 研究材料 |
6.5 研究过程步骤 |
6.6 研究数据分析 |
6.6.1 “课前预习+专题复习”策略对学困生素养的影响效果 |
6.6.2 “课前预习+穿插复习”策略对学困生素养的影响效果 |
6.6.3 “测试导学+专题复习”策略对学困生素养的影响效果 |
6.6.4 “测试导学+穿插复习”策略对学困生素养的影响效果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8)PCK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个案研究 ——以“电磁感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PCK的提出 |
二、教育部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PCK研究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 |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
三、新课标中对高中物理电磁感应教学的要求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一章 研究动态 |
第一节 “PCK”与“教学设计能力”的含义 |
一、PCK的含义 |
二、教学设计能力的含义 |
第二节 PCK理论相关研究 |
一、PCK国内研究现状 |
二、PCK国外研究现状 |
三、PCK研究评述 |
第三节 教学设计能力相关研究 |
一、教学设计能力国内研究现状 |
二、教学设计能力国外研究现状 |
三、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格努森PCK模型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师PCK结构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流程设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分析法 |
二、观察法(定性) |
三、访谈法 |
第三节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相关名词的概念界定 |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第四节 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
第五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教学课堂资料收集情况 |
二、对于研究对象的课后访谈 |
第四章 PCK视角下教学设计案例文本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设计文本对比 |
一、课前引入环节 |
二、新课教学环节 |
三、巩固拓展环节 |
第二节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文本对比 |
一、课前引入环节 |
二、实验环节 |
三、巩固环节 |
第三节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文本对比 |
一、“互感现象”环节 |
二、“自感现象的定义”环节 |
三、“自感现象的特点与图像”环节 |
第五章 PCK视角下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片段对比 |
第一节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课堂实录片段对比 |
一、教学片断1——磁通量的概念 |
二、教学片断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磁通量的变化) |
第二节 “楞次定律”课堂实录片段对比 |
一、A教师教学片断 |
二、B教师教学片断 |
三、教学片断中A、B两教师展现PCK特点分析 |
第三节 “互感和自感”课堂实录片段对比 |
一、A教师教学片断 |
二、B教师教学片断 |
三、教学片断中A、B两教师展现PCK特点分析 |
第四节 研究对象PCK特点课堂观察表各维度得分对比 |
一、“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A、B教师课堂观察表得分对比 |
二、“楞次定律”A、B教师课堂观察表得分对比 |
三、“互感和自感”A、B教师课堂观察表得分对比 |
第五节 关于研究对象教学评价知识维度的访谈结果分析 |
一、两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维度看法的访谈结果 |
二、两教师对于教学评价方式的访谈结果 |
第六节 研究实施结果数据的补充说明 |
一、两教师板书对比以及特点分析 |
二、学生不同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PCK特点 |
一、物理教学取向存在差异,职初教师理念有待深化 |
二、物理课程知识基本掌握,职初教师教学结构欠完整 |
三、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水平,职初教师学情预判有偏差 |
四、教师掌握基本教学策略,但教学手段单一 |
五、评价方式偏传统,职初教师评价维度缺失 |
第二节 PCK视角下促进高中物理职初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建议 |
一、改善物理教学观、教学与育人并行 |
二、加深对于新课标内容理解,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
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并调整教学,加深学情把握 |
四、教学过程中突出提高能力的评价维度 |
五、丰富自身提高PCK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三节 PCK视角下促进高中物理经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建议 |
一、教学策略多元化,更新与拓宽教育观念 |
二、丰富评价方式知识并应用 |
第四节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收获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课堂观察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两位教师教案设计 |
附录4 “楞次定律”A教师教案设计 |
附录5 “楞次定律”B教师实验报告设计 |
附录6 “互感和自感”两教师教案设计 |
致谢 |
(10)高中物理电磁学学习方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类比法在电磁学学习中的应用 |
(一)因果类比法的运用 |
(二)相似性类比法的运用 |
二、归纳法在电磁学学习中的应用 |
三、巧用右手定则判断有关物理量方向 |
(一)用安培定则代替左手定则 |
(二)将左、右手定则统一为新的右手定则 |
四、用“口诀”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口诀”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J]. 刘子林.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2]高中物理“电磁感应”部分学生学习成效诊断分析[D]. 刘晓. 苏州大学, 2015(02)
- [3]语用视角下克服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策略研究[D]. 张转转.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上海物理学困生课下干预方法研究[D]. 陈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口诀法在楞次定律解题中的应用[J]. 丘滨. 技术物理教学, 2010(04)
- [6]“口诀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赏析[J]. 孟俊杰.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1(06)
- [7]口诀与谬论仅一步之遥——也谈楞次定律的应用[J]. 赵拴芹. 湖南中学物理, 2013(06)
- [8]PCK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个案研究 ——以“电磁感应”为例[D]. 韩丹.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9]再品物理规律之简约美——小口诀大用场[J]. 吴敏. 理科考试研究, 2016(05)
- [10]高中物理电磁学学习方法浅析[J]. 张晓阳. 内蒙古教育,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