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观: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

生产力观: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

一、生产力观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论文文献综述)

孟旭琼[1](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松[2](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践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并且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本文从根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三个维度出发,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基本依据,通过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成果、现实贡献和基本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成功运用与全新发展,形成富有理论分析意义的研究成果,以期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引领力和话语主导权。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化、中国化有其发展的强烈需求,较大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总结其现实贡献和基本经验,这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自信并以此为指导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一根本立场中国化的历程,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始终坚守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创造性的提出和运用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一系列全新方法论,不断进行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引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领域奇迹般的成功探索。在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科学性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与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及相应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我们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四个自信”的经济基础。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并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树立国际化视野,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李孟一[3](2010)在《道路与理论: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文中研究表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物质生活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邓小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本论文拟从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入手,深入分析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作用,从而推进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信心。本论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简要地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总体上概括了该课题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包括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等。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本章主要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挫折给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在总结“文化大革命”中的失误及国内政治风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事实上从1975年的“全面整顿”已经开始了,通过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好了思想准备,这是酝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正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移,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组织路线,这是萌芽阶段。党的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规划。在此期间,邓小平还首次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并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这是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三大首次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且全面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轮廓。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新观点,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揭示,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这是深入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系统地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正式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以此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邓小平理论发展成熟。第三章着重探讨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作用。本章分别从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和党的建设道路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证。第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第二,在经济发展方面,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此外,邓小平还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第三,在政治发展方面,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民主的重要作用,提出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确定了“一国两制”的指导方针。第四,在文化发展方面,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概念,并且深刻论证了其战略地位;阐明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指导党中央科学地制订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实施方法。第五,在党的建设方面,邓小平主张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确保党始终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最后,邓小平主张通过从严治党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四章着重分析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作用。第一,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发展。首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征以及对外开放的思想。其次,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和有益经验。同时,竭力避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邓小平对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创新。通过系统地分析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功绩与失误。最后,分析了邓小平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第三,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奠基作用。首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执政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其次,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先导。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实践基础。最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精髓。邓小平理论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并构建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结束语,客观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用事实来证明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世界影响。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鲜经验。中国的发展经验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并要在改革中坚持循序渐进的方针,同时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与活力,坚定了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对整个世界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维护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世界发展并且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杨桂林[4](2007)在《论邓小平经济思想》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基本内容及其重大发展,作一初步探讨。

陶国相[5](2005)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从创新角度,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为线索,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内容作研究,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解,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僵化教条的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社会主义征程上,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们,对其进行不懈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者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们也从他们的角度关注这一世界性课题。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虽有其虚幻性和空想成份,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本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作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预测具有科学性,但必竞没有经过实践检验,马克思、恩格斯一再要求后人只能把他们理论当作一般原则,不能作为教条。但后人较为简单把其理解为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三个方面,而且被教条化。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中,首先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般规则,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但在实践中失败了。列宁不墨守陈规,他从俄国实际出发,创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历程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但可惜由于列宁逝世过早,被他的继承者斯大林中断了。斯大林简单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本原则,创立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这个体制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苏联模式的教条僵化,最终厄杀了社会主义经济创新的生机,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给苏联及其东欧带来了灭顶之灾。 布哈林经济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可惜被排挤出局。 毛泽东在无任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苏联学习,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不懈的探索,并取得初步的成果,为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晚年错误,这种探索被终止了,致使中国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沿。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在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历程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了生机,挽救了社会主义。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改革和开放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的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新的发展勾画蓝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研究

李茂盛[6](2004)在《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学界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生产力理论、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和文化建设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当更注重联系新的实践,勇于创新,联系“三个代表”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研究。

王晓林[7](2004)在《生产力观点的主体性诠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人本”底蕴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论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必须从主体即劳动者方面去理解;进而论证了在马克思的意义上,生产力的解放,首要的和根本的是劳动者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是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然后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结合对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和"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简要分析,论证了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导理念。

张经文,周海鸥[8](2003)在《以人民利益为本: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文中指出以人民利益为本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以人民利益为本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学说的最终体现,而且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最终体现,同时还是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标准的最终体现。

程必定[9](2001)在《邓小平强国富民的经济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文中提出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强国富民思想。它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二是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三是强国富民的政策思想。三个方面有机联系,构成以强国富民为主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

白永秀[10](2000)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文中指出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本文全面概述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揭示了其核心 ,考察了形成和发展过程 ,论述了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其巨大意义

二、生产力观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力观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践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说明
        1.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式
        1.3.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内涵
        1.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践历程界定及说明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3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在中国的坚守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
        2.1.1 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归宿
        2.1.2 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1.3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
        2.1.4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的工具
    2.2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突出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1 突出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2 在现代化建设中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2.2.3 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2.2.4 在利益分配中党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3 十六大以来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3.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3.2“为民特色”的发展观
        2.3.3“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2.4 十八大以来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认识
        2.4.1“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基调和鲜明特色
        2.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是人民利益的新目标
        2.4.3 全面深化改革和精准扶贫是人民利益实现的新路径新举措
        2.4.4 共享发展和“获得感”是人民利益实现的新理念新标准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方法在中国的坚持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中基本方法运用与解放思想的提出
        3.1.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具体运用
        3.1.2 辩证唯物主义的继承和运用
        3.1.3 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突出解放思想
    3.2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中基本方法运用与与时俱进的贯彻
        3.2.1 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守
        3.2.2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
        3.2.3 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贯彻与时俱进
    3.3 十六大以来经济发展中基本方法运用与求真务实的发展
        3.3.1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坚持和发展
        3.3.2 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
        3.3.3 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做到求真务实
    3.4 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中对基本方法的创新性运用
        3.4.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调查研究
        3.4.2 坚持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与问题意识
        3.4.3 坚持实践的基本观点,强调实干兴邦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化实践历程
    4.1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生产力原理中国化历程
        4.1.1 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1.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1.3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发展生产力
        4.1.4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1.5 发展生产力就要坚持科学发展
        4.1.6 发展生产力就要实现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
    4.2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国化历程
        4.2.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4.2.2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探索
        4.2.3 在经济发展中强调科学发展
        4.2.4 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四化同步与五大发展理念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中国化实践历程
    5.1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中国化历程
        5.1.1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老路”“新路”问题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5.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立
        5.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
        5.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贡献
        5.1.5 新时代对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重大发展
    5.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中国化历程
        5.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5.2.2 关于市场经济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5.2.3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5.2.5 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
    5.3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中国化历程
        5.3.1 社会主义要坚持按劳分配制度
        5.3.2 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原则创新
        5.3.3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姓“公”姓“私”问题的争论与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5.3.4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5.3.5 新时代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践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
    6.1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
        6.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6.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贡献
        6.2.1 坚守根本立场,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政治方向
        6.2.2 坚持科学方法论原则,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6.2.3 创新和发展基本理论,开创了经济发展新局面
        6.2.4 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四个自信”的经济基础
        6.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6.3.2 坚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6.3.3 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6.3.4 坚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6.3.5 坚持树立国际化视野,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道路与理论: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一、国际背景
        (一)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加速推进
        (三)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四)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
    二、国内背景
        (一)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二) 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政治风波
第二章 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酝酿阶段
        (一) 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二) 批判"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三) 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萌芽阶段
        (一)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二) 提出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三) 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三、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初步形成阶段
        (一) 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规划
        (三) 首次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命题
    四、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深化发展阶段
        (一)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 初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四) 精辟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五) 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六) 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五、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成熟阶段
        (一) 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 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历史地位
第三章 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 初级阶段是制定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二)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科学内涵
        (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 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四) 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一)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二)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三)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四)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两个文明一起抓"
        (一) 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 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 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道路:"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一) 改善党的领导
        (二) 加强党的建设
        (三) 坚持从严治党
第四章 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基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 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 对列宁和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一)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历程
        (二) 邓小平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作用
        (一) 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先导
        (三)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论邓小平经济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
2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3 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

(5)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第一节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二节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经济的设想
第二章列宁、斯大林时代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第一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四节考茨基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运行的探索
    第五节布哈林与新经济政策
    第六节斯大林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第三章苏联东欧及西方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后斯大林时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的探讨
    第二节西方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第四章毛泽东时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探索
    第一节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论述
    第二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第三节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探索
    第四节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几个主要的问题的探讨
第五章邓小平时代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和创新研究
    第一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及其特点
    第二节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第三节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发现
    第四节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新论述
    第五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新拓展
    第六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创举
    第七节陈云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第八节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学者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探讨
第六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节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四节系统提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第五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创新

(6)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
二、关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研究
四、关于邓小平发展观的研究
五、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
六、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
七、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
八、关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研究
九、关于邓小平经济建设理论的研究
十、关于邓小平政治建设理论的研究
十一、关于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
十二、研究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研究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联系新的实践研究邓小平理论
    (三)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坚持真理
    (四)把研究邓小平理论与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结合起来

(7)生产力观点的主体性诠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人本”底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力观点必须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二、生产力观点强调的是劳动者的解放和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导理念

(10)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核心
    (一)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十五大之前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 十五大政治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依据
    (一) 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
    (二) 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三) 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四) 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四、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巨大意义
    (一) 邓小平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意义
    (二) 邓小平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意义
    (三) 邓小平经济理论对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四)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世界意义

四、生产力观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践历程研究[D]. 郭松. 西北大学, 2017(06)
  • [3]道路与理论: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D]. 李孟一. 武汉大学, 2010(05)
  • [4]论邓小平经济思想[J]. 杨桂林.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S1)
  • [5]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创新研究[D]. 陶国相.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6]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J]. 李茂盛. 晋阳学刊, 2004(04)
  • [7]生产力观点的主体性诠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人本”底蕴探析[J]. 王晓林.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4(01)
  • [8]以人民利益为本: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J]. 张经文,周海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3(03)
  • [9]邓小平强国富民的经济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J]. 程必定. 理论建设, 2001(02)
  • [10]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J]. 白永秀.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2)

标签:;  ;  ;  ;  ;  

生产力观: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