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1](2021)在《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地台东缘—东南缘的胶辽徐淮地(层)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通常不整合覆于太古宇或古—中元古界之上,平行不整合伏于寒武系之下,在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出露良好。前人对于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该套地层的时代归属,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地层表》中,辽南地区的细河群桥头组被归入南华系,而五行山群和金县群被划入震旦系(埃迪卡拉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的证据表明,淮南地区的淮南群—肥水群、淮北地区的淮北群、鲁西地区的土门群、胶东地区的蓬莱群、辽南地区的永宁组—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吉南地区的白房子组—细河群—浑江群都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纪)的沉积地层。
吴子杰,张国仁,邱隆伟,高福亮,仲米山,潘玉启,高永钊[2](2020)在《辽宁大连地区震旦系甘井子组层序地层研究》文中提出大连地区甘井子组是辽宁重要的新元古界层位,发育大量的碳酸盐岩.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实测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大连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了4个三级层序,15个准层序组和55个准层序.甘井子组碳酸盐岩沉积可划分为局限台地亚相和开阔台地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泻湖、潮坪、潮下低能和浅滩微相.运用区域大地构造和天文旋回方法对甘井子组环境演化进行探讨,认为其经历了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的演化过程.受扬子旋回末期低幅度的构造升降作用影响,大连地区南关岭期末期—甘井子期出现了5次短暂暴露,形成了5个层序界面.同时受周期性天文旋回的影响形成了准层序、层对等高频旋回.通过对大连地区甘井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研究,为探索辽东南地区的油气资源提供依据.
赵汉卿[3](2020)在《华北克拉通东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古地磁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文中指出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是Rodinia超大陆聚合至形成的关键时期,华北克拉通这一时期在Rodinia中的位置广受关注、但又长期存在争论。本研究对华北东部中、新元古代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本溪和大连地区南芬组、徐州地区新兴组、淮南地区刘老碑组)及侵入其中的新元古代基性岩床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通过锆石U-Pb二次离子质谱法定年,得到徐州地区和大连地区三条岩床侵入时间为~945 Ma,一条岩床的侵入时间~920 Ma。岩石磁学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岩床的携磁矿物主要为假单畴磁铁矿。通过系统热退磁和交变退磁实验,五条岩床均可分离出双分量,低温(低矫顽力)分量为当地现代地磁场粘滞剩磁;高温(高矫顽力)分量在450-575℃或30-120 mT获得。两地区岩床高温(高矫顽力)分量对应的虚地磁极(VGP)位置相似,将这些VGP和前人在一条徐州地区~925 Ma岩床中得到的VGP进行平均,获得了一个可以通过烘烤检验且具有双极性的可靠的古地磁极(28.2°S,141.9°E,A95=10.4°)。这些~945-920 Ma岩床可为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提供上限年龄约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得到大连地区钓鱼台组碎屑锆石分布模式中最小年龄峰值为1136±11 Ma,这一结果与前人对徐州地区新兴组碎屑锆石测试结果相结合,可将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的下限年龄约束在~1120 Ma。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层位岩石的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或赤铁矿与磁铁矿并存。磁化率各向异性实验说明南芬组岩石可能保存了原始沉积组构。通过系统热退磁实验,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可以分离出双分量,低温分量为当地现代地磁场方向;高温分量可在450-575℃或550-680℃获得。这些地层单元下部层位的高温分量以极陡倾角为特征,采点平均古地磁极为:38.6°N/136.7°E(A95=3.2°),该结果可通过倒转检验,且与华北所有的年轻古地磁极均不相同。南芬组中部层位的古地磁结果以中陡倾角为特征,本研究也在其中获得了两个可靠的古地磁极,南芬组下段顶部古地磁极为:8.0°N/128.5°E(A95=7.9°)。南芬组中段古地磁极为:11.2°N/127.7°E(A95=8.5°)。在南芬组下部沉积期间(~1100 Ma),华北位于极区。此后,华北克拉通向赤道方向移动,新元古代早期(~950-890 Ma)位于低纬度地区。根据本研究获得的华北的古地磁数据和全球主要大陆同时期的古地磁数据,结合劳伦和波罗的大陆的“right-way-up”连接模式,Rodinia早期华北可能与劳伦大陆西北部存在连接关系。碎屑锆石物源分析也支持这一古大陆再造模式。
李建勋[4](2019)在《凤阳地区前寒武系凤阳群和八公山群的形成时限、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凤阳地区新太古界-古元古界五河群和凤阳群结晶基底和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沉积盖层发育良好,层序清楚,很早就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注意,然而前寒武纪地层的精确时代归属、物源及其沉积构造背景等基础地质问题尚存在争议。凤阳群底部石英岩获得2292±44Ma和2307±45Ma两个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结合1865±23Ma区域变质年龄,限定凤阳群沉积时代应该在2.31.86Ga之间。凤阳群碎屑锆石以2.5Ga、2.72.9Ga和3.33.5Ga年龄峰为主,最可能的物源为徐淮地区霍邱/五河杂岩,沉积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环境。八公山群刘老碑组和四十里长山组中碎屑锆石新元古代初期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986±21Ma(MSDW=0.106,n=6),限定八公山群的沉积年龄应小于986Ma,综合推断八公山群沉积时代应为青白口纪。伍山组的碎屑锆石以1.85Ga、2.1Ga和2.35Ga年龄峰为主,最可能的物源为中部造山带中南部(尤其是豫西地区),沉积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然而上部四十里长山组和刘老碑组与华北克拉通周缘青白口系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图相似,以中元古代年龄为主,物源区转变为与北秦岭地区类似的中、新元古代构造带,沉积构造环境已转变为碰撞造山环境,表明新元古代初期华北克拉通东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主动大陆边缘。凤阳群、伍山组、刘老碑组和四十里长山组三类碎屑锆石年龄谱图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不同演化阶段,其中凤阳群着重记录了太古宙克拉通地壳生长时期演化,伍山组着重记录了古元古代克拉通的最终形成时期演化;而四十里长山组和刘老碑组着重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周缘在中元古代曾强烈卷入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显示出华北克拉通地壳从陆核由内向外的增生特征。
牛绍武,辛后田,刘欢,王国明[5](2018)在《论中国拉伸纪淮南系的建立》文中认为淮南系从陆相粗碎屑岩砾岩砂岩、滨浅海碎屑岩石英砂岩到泥页岩与碳酸盐岩,自下而上形成两个沉积旋回,分别划分为淮南系下统与上统。含有丰富的宏观藻类Chuaria-Tawuia-Longfengshania化石组合与宏观软躯体蠕形类Pararenicola-Paleolina化石组合,并可与劳伦古陆西缘加拿大麦肯齐山地区凯瑟琳群、小木豆群(=小达尔群)与科茨湖群对比。通过淮南生物群与小木豆宏观生物群(Tawuia-Chuaria-Longfengshania)的对比以及火山灰同位素年龄,淮南系的底界年龄约为1 000 Ma~850 Ma;顶部被南华系凤台组冰碛层/拉皮坦群冰碛层覆盖,淮南系顶界年龄约为780 Ma~720 Ma,大体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拉伸纪(Tonian Period)。
牛绍武,辛后田,林晓辉[6](2013)在《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斑脱岩锆石SHRIMP法U-Pb测年获13661380 Ma,下马岭组的时代已属中元古代。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与下马岭组相当的地层当属徐淮群上部史家组至望山组,也有属中元古代的可能。淮北地区出露大面积的基性岩墙群,并侵入于徐淮群中,辉绿岩单颗粒锆石SHRIMP法U-Pb年龄为976土241038土26 Ma,徐淮群的时代显然老于该年龄。据此,苏-鲁-皖地区"青白口系至震旦系"的地层格架应重新进行划分与对比。结合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Tawuia组合与蠕形类化石Pararenicola-Paleolina组合等资料,笔者将本区原"青白口系至震旦系"的地层重新划分为中元界长城系-蓟县系的徐淮群下部,金州系的徐淮群上部,新元古界下部的淮南群和新元古界上部的南华系。本区凤台组冰碛岩与劳伦古陆西缘750 Ma的拉皮坦群冰碛层似可对比;与五岗集组相当的陕西罗圈组上段泥质岩Rb-Sr年龄为722 Ma;凤台组冰碛层出现古磁极倒转,与扬子地台也有磁极倒转的古城组冰碛层大体相当,围干组-凤台组-五岗集组分别可与扬子地台的莲沱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对比,其时代应划归南华纪为宜。据此,笔者全面调整了苏-鲁-皖区中-新元古界的划分与对比,并首次将华北地台南缘的冰碛层划归南华系下部,实现了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南华系的直接对比与衔接,初步解决了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南华系-震旦系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地层对比问题,为重新建立我国以蓟县剖面为代表的中-新元古界地层格架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基础,此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和地质年代学意义。另外,该区新元古界亦可与劳伦古陆加拿大新元古界麦肯齐山超群-铜旋回和拉皮坦群冰碛层对比,进一步表明华北地台与劳伦古陆曾处在Rodinia超大陆范围内的可能。
牛绍武,辛后田[7](2013)在《青白口系的区域对比与金州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青白口系一直归属新元古界。近年来,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斑脱岩U-Pb同位素SHRIMP法测年为1368±12 Ma,1370±11 Ma,1366±9 Ma等,时代为中元古代。长龙山组至景儿峪组含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Tawuia-Long-fengshania组合,与北美劳伦古陆西缘加拿大西部麦肯齐山地区新元古界小达尔群所含Chuaria-Tawuia-Longfengsha-nia宏观藻类化石组合完全可以对比,而骆驼岭组(=长龙山组)206Pb-238U测年为930±10 Ma,长龙山组至景儿峪组的时代应为新元古代。长龙山组与下伏下马岭组在燕山地区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则青白口系应解体为下部属中元古界,上部归新元古界。因此,青白口系的含义显然应该重新修订,"青白口系"一名应废弃不用。下马岭组与下伏铁岭组也为明显的沉积间断,通过地层区域对比,金县群与下马岭组地层层位相当,金县群的时代相应也为中元古代,并且地层连续,出露较全,金县群提升为系一级的地层单元就更为恰当(同位素年代推测为1400 Ma~1000 Ma或1400Ma~1200 Ma)。青白口系含义的重新厘定与区域对比和金州系的建立,理顺了我国中-新元古代的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格架,为建立系一级的年代地层单元提供了地层基础,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意义。
牛绍武,辛后田[8](2012)在《辽东半岛南部中新元古界地层的重新厘定》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燕山地区原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的年代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年龄为1 368±12 Ma,1 370±11 Ma,1 366±9 Ma);在研究区金州大和尚山侵入于"桥头组"辉绿岩也获得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904±15Ma~1 125±38 Ma)。这些年代数据使我们认为对于辽南地区前人所划"震旦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应进行重新考虑。本文以岩石地层和旋回地层为实际材料,生物地层和事件地层以及年代地层为手段,从长岭子组能否作为标志层入手,对辽南地区中-新元古界进行了系统研究,否定了长岭子组在地层对比中的标志层意义,首次提出葛屯组才是金县地区与复县地区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志,并将复县地区的五行山群置于金县群之上,从而将辽南地区"震旦系"由老到新重新厘定为中元古界旅大群、革镇堡群和金县群与新元古界永宁群、细河群和五行山群。以碎屑岩为主要特征的岩石组合与海底火山喷发事件,将辽东半岛南部旅大群与蓟县剖面长城系进行了对比;以碳酸盐岩为主要特征并含丰富的叠层石Paraconophyton-Conophyton-Baicalia-Chihsienia等组合的革镇堡群与蓟县剖面蓟县系对比;富含叠层石Linella-Gymnosolen-Katavia-Cuijiatunia-Xingmincunella组合的金县群可与下马岭组对比,从而将金县群首次置于中元古界上部。含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Tawuia-Longfengshania组合和蠕形类化石Pararenicola-Paleolina组合的永宁群-细河群-五行山群与加拿大新元古界小达尔群-含铜白云岩对比,永宁群-五行山群的时代应为新元古代早期。据此,笔者全面调整了徐淮胶辽吉中-新元古界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为在我国建立中-新元古界系一级的地层单元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年代学意义。同时,由于对该区中-新元古界重新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认了大连上升是中元古界与新元古界的分界面,并大体相当于北美格林威尔运动在华北地块上的响应,为探讨燕山地区与徐淮胶辽吉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特征,海水进退归程,构造运动以及重建Rodinia超大陆提供了地层资料,具有重要的古地理学和古构造学理论意义。
张雷雷[9](2011)在《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地层划分与对比》文中认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位于胶辽朝块体的西北部,属于华北地层分区,区内新元古界出露较好、层序完整。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精确地层对比与划分,能够为胶辽徐淮地区之间新元古界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依据,进而推动我国新元古界的研究,尽快的与国际新元古界划分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辽南地区新元古界研究较多,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选取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为研究区,综合前人研究资料,以典型剖面为基础,运用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事件地层和古地磁学等理论和方法,首先对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进行了垂向划分,重点讨论了存在争议比较大的组段的时代归属;接着通过各组地层等厚图的特征,分析了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的横向展布和沉积环境的演化;最后,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同邻区新元古界进行了区域对比。研究结论: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的上界为兴民村组顶部,下界为永宁组下部。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沉积时限为1000 Ma-650 Ma,包括青白口系和南华系。除永宁组、钓鱼台组、南芬组外,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横向分布总体呈现南厚北薄的趋势。燕山地区景儿峪组可以和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南芬组对比,长龙山组和钓鱼台组层位相当将两个地区的新元古界地层对接到了一起。吉林南部地区新元古界可以和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对比,白房子组可与永宁组对比,吉林南部地区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分别可与辽东半岛南部地区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对比,八道江组与十三里台组可以进行对比。徐淮地区新元古界在岩性、古生物、同位素年龄、事件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可以和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进行对比。最终建立了燕山、辽南、吉南、徐淮地区新元古界地层对比方案。
杨树杰[10](2009)在《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代地层发育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辽东半岛南部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郯庐断裂以东的胶辽朝地块。在构造地层分区上,该区新元古代地层隶属华北地层区,胶辽徐淮地层分区。本文在详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踏勘照片及实测剖面,分别从辽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灾变事件地层征以及重要的地层接触关系特征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辽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特征。然后以《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为准则,根据新元古界三分的观点,结合对辽南地区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的野外踏勘,在该区地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研究,对研究区新元古代地层进行了时代厘定,将该区永宁群、细河群划归青白口系,五行山群、金县群划归南华系。因桥头组划归南华系,所以将其上调至五行山群。并通过与区域上的徐淮地区、吉南地区进行对比,简单讨论了该区地层发育特征与两地的对比关系。最后利用前人实测剖面资料,根据实测剖面地层厚度,做出了该区每个组的露头地层等厚图,揭示了该区地层的横向展布特征。因为复州、金州—大连两地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故选取发育较全的复州地区为代表,从垂向方面,阐述了该区的垂向发育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无论是横向展布特征还是垂向发育特征,均揭示了该区地层呈现南厚北薄的趋势。垂向上,自下而上,岩性由青白口系陆棚泥砂质沉积,至南华系陆源碎屑岩和内源沉积岩组成,其岩石组合以碳酸盐岩为主,金县群上部碎屑岩增多。
二、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 |
1.1 淮南地区 |
1.2 淮北地区 |
1.3 鲁西地区 |
1.4 胶东地区 |
1.5 辽南地区 |
1.6 吉南地区 |
2 各区域之间传统的岩石地层对比方案 |
3 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 |
3.1 生物地层学进展 |
3.1.1 微体化石研究 |
3.1.2 宏体化石研究 |
3.2 同位素化学地层学进展 |
3.3 同位素年代地层学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3)华北克拉通东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古地磁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科学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Nuna超大陆及华北在其中的响应和位置 |
1.2.2 Rodinia超大陆研究进展 |
1.2.3 华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响应及位置 |
1.2.4 元古宙中期重大地质事件简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案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案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
2.1 华北克拉通地质概况 |
2.1.1 古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盖层及年代学研究进展 |
2.1.2 古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基性岩浆活动 |
2.1.3 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 |
2.1.4 中-新生代地壳强烈活动阶段 |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与采样 |
2.2.1 本溪地区 |
2.2.2 大连地区 |
2.2.3 徐州地区 |
2.2.4 淮南地区 |
3 同位素年代学实验及结果 |
3.1 SIMS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及结果 |
3.2 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实验及结果 |
3.3 研究区地层区域对比与沉积时限厘定 |
3.4 碎屑锆石物源区分析与构造意义 |
4 古地磁与岩石磁学结果 |
4.1 岩石磁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
4.2 古地磁实验原理与技术路线 |
4.2.1 主要岩石剩磁类型 |
4.2.2 古地磁数据测量及处理技术 |
4.2.3 古地磁极可靠性判定 |
4.2.4 古地磁数据在古大陆再造中的应用 |
4.3 剩磁分析和岩石磁学实验结果 |
4.3.1 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地层 |
4.3.1.1 本溪地区南芬组 |
4.3.1.2 大连地区南芬组 |
4.3.1.3 徐州地区新兴组 |
4.3.1.4 淮南地区刘老碑组 |
4.3.2 新元古代基性岩床 |
4.3.2.1 基性岩床岩石磁学结果 |
4.3.2.2 徐州地区基性岩床古地磁结果及烘烤检验 |
4.3.2.3 大连地区基性岩床古地磁结果 |
4.3.3 中-新元古代古地磁结果小结 |
4.3.3.1 南芬组及其可对比层位古地磁极 |
4.3.3.2 ~945-920 Ma基性岩床古地磁极 |
4.4 磁性地层学结果及意义 |
5 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
5.1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古地磁研究进展 |
5.2 华北寒武纪视极移曲线及古纬度变化 |
5.3 华北克拉通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凤阳地区前寒武系凤阳群和八公山群的形成时限、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华北克拉通区域地质概况 |
2.2 徐淮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2.2.1 五河杂岩 |
2.2.2 凤阳群 |
2.2.2 八公山群 |
第三章 样品特征和锆石U-Pb同位素分析 |
3.1 样品采集和岩石学特征 |
3.1.1 凤阳群样品岩石学特征 |
3.1.2 八公山群样品岩石学特征 |
3.2 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 |
3.3 凤阳群分析结果 |
3.4 八公山群分析结果 |
第四章 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环境综合分析 |
4.1 沉积时代分析 |
4.1.1 凤阳群沉积时代分析 |
4.1.2 八公山群沉积时代分析 |
4.2 物源分析 |
4.2.1 凤阳群物源分析 |
4.2.2 八公山群伍山组物源分析 |
4.2.3 八公山群刘老碑组和四十里长山组物源分析 |
4.3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
4.3.1 凤阳群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
4.3.2 八公山区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
4.4 对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启示 |
4.4.1 早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 |
4.4.2 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记录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认识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论中国拉伸纪淮南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淮南地区新元古界地层序列概述 |
2 淮南群的时代讨论 |
3 淮南系的建立 |
4 华北地台淮南系的地层对比 |
4.1 淮南系的国内对比 |
4.2 淮南系的国外对比 |
5 讨论与存在问题 |
6 结论 |
(6)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基性岩墙群年代学研究的突破与中元古代地层的确认 |
2淮南群曹店组-四顶山组的地层特征与区域对比 |
3淮南群的时代 |
4淮南地区地层与淮北地区地层对比 |
4.1徐淮地区与淮南地区的岩性对比 |
4.2徐淮地区与淮南地区的生物地层对比 |
4.3淮南与淮北地区地层对比的标志 |
5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 |
5.1中元古界徐淮群 |
5.1.1徐淮群下部 |
5.1.2徐淮群中部 |
5.1.3徐淮群上部 |
5.2新元古界 |
5.2.1新元古界下部淮南群 |
5.2.2新元古界上部南华系 |
6结论 |
(7)青白口系的区域对比与金州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的地层特征与区域对比 |
1.1 下马岭组的岩石地层 |
1.2 下马岭组的生物地层 |
1.3 下马岭组的年代地层 |
1.4 下马岭组的区域对比 |
2 青白口系长龙山组至景儿峪组的地层特征与区域对比 |
2.1 长龙山组至景儿峪组岩石地层 |
2.2 长龙山组至景儿峪组生物地层 |
2.3 长龙山组至景儿峪组年代地层 |
2.4 长龙山组-景儿峪组的区域对比 |
3 青白口系含义的重新厘定 |
4 金州系的建立 |
(8)辽东半岛南部中新元古界地层的重新厘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剖面概述 |
1.1 辽宁复县地区 |
1.2 辽宁金县-旅大地区 |
1.2.1 兴民村组-葛屯组-大林子组 |
1.2.2 南关岭组-兴民村组 |
1.2.3 上沟组-南关岭组 |
2 岩石地层与旋回地层特征 |
3 古生物群组合特征及其时代意义 |
4 辽东半岛南部中-新元古代的地层划分与对比 |
4.1 中元古界 |
4.2 新元古界 |
5 几个地层问题的讨论 |
6 结论 |
(9)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地层划分与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研究区地层 |
2.3 研究区地质发展史 |
3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划分 |
3.1 地层划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3.2 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垂向划分 |
3.3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横向分布 |
3.4 小结 |
4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沉积环境分析 |
4.1 新元古界岩石类型和特征 |
4.2 沉积相划分 |
4.3 沉积环境演化 |
5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新元古界与邻区对比 |
5.1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与燕山地区新元古界对比 |
5.2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与吉林南部地区新元古界对比 |
5.3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与徐淮地区新元古界对比 |
5.4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认识和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图版 |
(10)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代地层发育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3 地层发育特征 |
3.1 岩性特征 |
3.2 古生物特征 |
3.3 灾变事件地层特征 |
3.4 重要的地层接触关系特征 |
4 地层划分与对比 |
4.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 |
4.2 辽南新元古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
4.3 区域地层对比 |
5 地层横向展布与垂向发育特征 |
5.1 横向展布特征 |
5.2 垂向发育特征 |
6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图版 |
四、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台胶辽徐淮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进展[J]. 庞科,唐卿,万斌,李光金,陈雷,袁训来,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 2021
- [2]辽宁大连地区震旦系甘井子组层序地层研究[J]. 吴子杰,张国仁,邱隆伟,高福亮,仲米山,潘玉启,高永钊. 地质与资源, 2020(04)
- [3]华北克拉通东部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古地磁和年代学研究及其古大陆再造意义[D]. 赵汉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凤阳地区前寒武系凤阳群和八公山群的形成时限、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D]. 李建勋.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5]论中国拉伸纪淮南系的建立[J]. 牛绍武,辛后田,刘欢,王国明.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8(04)
- [6]华北地台南缘苏-鲁-皖地区中-新元古界的重新划分与对比[J]. 牛绍武,辛后田,林晓辉.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03)
- [7]青白口系的区域对比与金州系的建立[J]. 牛绍武,辛后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01)
- [8]辽东半岛南部中新元古界地层的重新厘定[J]. 牛绍武,辛后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2(01)
- [9]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地层划分与对比[D]. 张雷雷.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5)
- [10]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代地层发育特征研究[D]. 杨树杰. 山东科技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