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玖一[1](2020)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以分类建模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是小学数学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解决应用问题,需要从实际生活之中抽象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数学工具以及合理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质上是数学建模过程,并蕴含着初步的模型思想。但是,小学阶段应用题数量众多,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需要运用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应用题教学。正是基于此类情况,本文进行深入探究。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入手,依据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基础,按照不同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探究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的内涵,与常规教学进行对比。之后,对呼和浩特地区三所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数学应用题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设计相关教学案例,以期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本文分六个部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本文辨析了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模型思想、小学数学应用题、分类教学这五个概念,同时以加涅学习阶段理论、波利亚问题解决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分析数学教学的本质。第三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内容分析。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科书进行分析,按照四个划分标准,将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进行分类。随后深入探究分类建模教学的内涵,以数学建模理论为依据,设计分类建模教学过程,并与常规应用题教学进行比较,突出分类建模教学的优势所在。第四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对呼和浩特地区三所不同学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测试卷调查、案例分析调查和访谈调查三种调查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寻找小学数学应用题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原因。第五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原则与策略。首先,对分类建模教学所依据的教学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再根据第四章分析发现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第六部分:相关教学案例。基于本文对分类建模教学的研究,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可作为数学教师的教学模板,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能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希望通过教学案例设计,让教师将分类建模教学应用于现实课堂教学之中。
王井华[2](2016)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题是数学的经典内容,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应用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近几年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众多,对应用题的教学研究则更多.而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与学的研究,相比较而言较少.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情况还是没有的得到很好的改观.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应用题学习中的障碍以及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对应的策略,来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与教学效果.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观察和实践,对苏州市相城区某省级实验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和六级部分学生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问题而教师教学方面也存在问题.通过对这两方面详细的研究表明:学生方面存在无法准确的进行问题表征、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薄弱、审题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没有检验的习惯等.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师对教材解读不慎,过分依赖教材,分层教学不显着,习题形式单一、脱离实际、偏类型化等特点.针对学生,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策略,并进行研究.包括: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加强数学兴趣的培养、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良好的解题习惯的训练.针对教师的教学,习题的精选优化策略、解题思维的训练策略以及合作探究的策略.
黄萨仁那[3](2013)在《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文中提出本文从1979年7月至2012年8月《数学通报》(1936年8月创刊至2012年8月,共76年)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文章分三个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引进倡导时期、20世纪90年代——深入研究时期、21世纪以来——反思充实时期),进行史的考察。梳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发展经纬,以揭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在这三个时间段具有的特点。以期对现在和以后的数学教育实践与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有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中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论述了本文涉及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等相关概念,并在研究目的与意义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作为主要研究资料的《数学通报》发端及其发展。第二章,20世纪70年代末(即1979年《数学通报》复刊)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以《数学通报》为中心,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本章进一步的研究。起初该阶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以编译引进相关思想为主,后来在我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主要以数学解题教学研究的形式存在,对数学思维及其培养、数学方法论研究较重视。此章最后一节对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其它特点(启发式教学研究、发现法教学研究、第一篇以“问题解决”为关键词的题名为《谈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任子朝)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行了补充。第三章,对20世纪90年代《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该阶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特点。从1993年开始《数学通报》上关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的文章蜂拥而来,可以说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就是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并且得到了全面的重视。日本数学教育界相关的教育思想,如数学开放题教学、课题学习等,在此阶段引起了我国数学学者们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与数学解题教学以混合体的形式存在,从1994年开始有颇多的相关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在解题中作用等。第四章,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对《数学通报》上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在21世纪以来,从实践层面上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反思,更进一步研究了与数学解题教学、应用题教学、建模教学、开放题教学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的特点。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进行创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并且对数学创新学习、研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五章,对三个阶段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特点进行了总结的同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李青青[4](2018)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小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题相对于别的类型的数学问题来说,更加抽象。同时,小学生对应用题的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中学后续的应用题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应用题在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与此相对,应用题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主体进行入手,通过课堂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不同的方法,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上的困惑,对此进行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提出实质性策略从而使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情况得到改观。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从应用题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了解数学应用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和应用题教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第二章是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总的概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要求,了解小学生应用题的常规教学过程,从而对应用题如何教的典型做法进行概括和总结。第三章是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上海两所小学三个年级的应用题教学课堂进行观察,结合学生作品、师生访谈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应用情境创设困惑,情境理解缺乏启发性提示、课堂教学主导过多、教学方式单一、缺少解题方法的总结、忽视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等特点,学生学习方面存在不理解题意、不善于分析结构关系、计算操作能力差、解题模式局限、缺乏良好解题习惯等特点。第四章针对上海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出针对性策略包括:合理使用应用情境教学的策略、对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策略、解题方法多样化训练策略和提高教师检查和评价水平策略,来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难点。论文最后对该研究进行总结,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教学策略为应用题教学服务,从而改进应用题教学效果。
廖彩云[5](2019)在《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基本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例题53——借助表格解决“购买方案”不等式应用问题,反映出初中2011年版数学课标对运用可视化方法解决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重视.因此,如下两个问题值得深究:(1)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问题教学中,是否落实了可视化的方法?(2)如何运用可视化方法开展初中不等式应用问题教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综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课标、教材、中考题等基础上,构建了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提出原样阅读→自我陈述→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数学模型为主要步骤的解决路径,并通过典型案例阐释概念图、鱼骨图、线段图、实物图、数轴、表格、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继而运用构建的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分析和比较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以及教学实践运用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现状。第三,依托构建的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对现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内容进行可视化教学设计,并进行常规教学(对照班)和可视化教学(实验班)对比教学实验。研究发现:(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教学,未能较好地落实初中2011年版数学课标建议的可视化教学方法.(2)可视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不等式实际应用问题的效率.最后,鉴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教学提出若干建议,认为螺旋式整体渗透可视化教学、多元化使用可视化方法等,是有效开展可视化方法解决初中不等式应用问题的重要保障。因受研究时间、方法与样本容量的限制,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教学效果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康斐[6](2020)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分数应用题是将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文字型题目。学习分数应用题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而且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应用题的综合性,小学阶段分数应用题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老大难”,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疑惑和困难。本研究力求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有效教学策略,对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由于分数应用题的集中性,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实习学校六年级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了测验法和访谈法对当前分数应用题教学困境及策略开展调查研究。首先,笔者通过提前编制好的测试卷对六年级5个班的学生进行统一测验,基于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出当前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考查哪些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当所致,并将其作为教学优化策略的真实依据。其次,通过三种访谈提纲分别对实习学校部分教师、擅长解题和解题困难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力求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去探究当前小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困境及有效策略,以此为实践依据提出提升优化的教学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主要会出现问题表征障碍、识别问题结构困难、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缺乏良好的解题策略和习惯等问题;教师在分数应用题教学方面存在教师过分拘泥于教材,缺乏教学研究意识;因循守旧,缺乏有效解题方法的总结;注重解题,忽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偏重算术,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等问题。通过对当前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困境进行分类整合,笔者发现无论是从教师教学困境的角度上还是深究学生的学习困境,当前的困境均与应用题解题的具体环节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尤其是“问题结构的把握”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两方面最为突出。因此,笔者从三个不同视角分别提出了关于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优化建议:基于常规解题步骤的视角上提出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转化条件、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4条优化策略。基于问题结构教学的视角上提出化简为繁,结构化教学;追根溯源,突出基本概念教学;特殊题型,对比教学凸显异同;拓展迁移,整合性教学4条优化策略。基于渗透数学思想的视角上提出善用图示,数形结合;借助方程,建立模型2条优化策略。
龚小鹏[7](2018)在《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学习不等式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等问题的解决。对方程应用题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强调了要加强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标准》要求方程(组)的学习应注重对实际应用问题的探索、研究和讨论。因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所以《标准》特别点出方程的重点要放在解法和应用上,尤其是,能分析题意、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得到方程解决问题,这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本文基于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文献归纳法、问卷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对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展开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问卷信度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现状一线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反思,并提出教学建议。本次问卷调查分析,以《标准》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编制问卷。以吉安市某县初中数学教师,和该县中学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缺乏有效的中小学方程应用题教学衔接的方法;(2)部分教师对列方程与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问题的区别理解不够;(3)教师调动学生学习解应用题的兴趣的力度不够。
张莉莎[8](2015)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说一个人一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金字塔,那么小学阶段的学习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后,应用题题目形式多样,其实质也发生了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继承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同时对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展开新一轮应用题的教学。本研究从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以相关理论为依据,初步探析影响小学生解应用题的障碍,从而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应用题教学策略,以期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对某两所小学数学当前应用题教学情况进行研究,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小学数学教师的交流、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了解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以及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后应用题内容的认识和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等情况。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概述,从应用题的定义、分类、在教科书中的呈现及编排特点和应用题教学方面相关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的研究。通过对两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与老教师进行交流,分析得出应用题教学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当前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教学策略。第四部分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案例分析,给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典型应用题的相关案例并进行分析。
黄龙华[9](2020)在《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方程应用题是初中数学应用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对方程思想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并提出教学应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方程应用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方程应用题的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方程应用题教学中能否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笔者所在中学八年级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以33个学生作为实验班研究对象,实验前后33个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与数学方程应用问题测试.结果表明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还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启示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些建议.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取样容量有限等因素影响,可视化解决方程应用题的教学效果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孙淑敏[10](2012)在《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型非常丰富,题材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等国情、历史的问题,还涉及一些爱国主义题材。学好了应用题,对于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审视问题、阐述现象,自觉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严谨的数学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掌握、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也代表了他们应用己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自主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归纳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本文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的相关理论,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为例,对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归纳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常用的模式,并对其在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将存在不足的原因归纳为:课堂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重视解题过程而忽视了解题技巧的锻炼、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运用自主探究模式,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为重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建议,具体包括:第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落实课标要求,创新应用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营造探究性课堂情境。第二,加强引导点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引导点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三,优化分组互动,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结合个体差异,合理分层分组;培养团队意识,鼓励合作交流。第四,明确解题步骤,强化策略技巧训练:规范应用题解题步骤;加强解题策略技巧训练。第五,完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反思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尝试探究性教学评价;注重反思总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浅谈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以分类建模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访谈调查法 |
1.6.4 案例分析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学模型 |
2.1.2 数学建模 |
2.1.3 模型思想 |
2.1.4 小学数学应用题 |
2.1.5 分类教学 |
2.2 理论概述 |
2.2.1 加涅学习阶段理论 |
2.2.2 波利亚问题解决理论 |
2.2.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3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内容分析 |
3.1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 |
3.1.1 按数的类型划分 |
3.1.2 按解题步骤划分 |
3.1.3 按数学内容划分 |
3.1.4 按数量关系划分 |
3.2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内涵 |
3.2.1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依据 |
3.2.2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过程 |
3.2.3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优势 |
第4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4.1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测试卷调查 |
4.1.1 测试对象 |
4.1.2 测试卷设计意图说明 |
4.1.3 测试结果整理与分析 |
4.1.4 测试结果反映的问题 |
4.2 测试卷题目案例分析调查 |
4.2.1 总量问题分析 |
4.2.2 行程问题分析 |
4.2.3 工程问题分析 |
4.2.4 比例问题分析 |
4.3 师生访谈调查 |
4.3.1 访谈对象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教师方面 |
4.4.2 学生方面 |
第5章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原则与策略 |
5.1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原则 |
5.1.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5.1.2 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 |
5.1.3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
5.1.4 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原则 |
5.2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建模教学策略 |
5.2.1 对教师问题的策略 |
5.2.2 对学生问题的策略 |
第6章 相关教学案例 |
6.1 设计与实施 |
6.1.1 教学案例一 |
6.1.2 教学案例二 |
6.2 反思与评价 |
6.2.1 学生的反馈 |
6.2.2 教师的反思 |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2)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研究的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问题、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问题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涵义 |
2.2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种类 |
2.2.1 数与代数类应用题 |
2.2.2 图形与几何类应用题 |
2.2.3 统计与概率类应用题 |
2.2.4 综合与实践类应用题 |
2.3 国内外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 |
2.3.1 国内外关于数学应用题解决因素的研究 |
2.3.2 国内外关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
2.4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 |
2.4.1 数学探究学习的内涵 |
2.4.2 数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 |
2.4.3 数学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和优势 |
2.4.4 数学探究学习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关系 |
2.5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
2.5.1 合作学习的内涵 |
2.5.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2.5.3 合作学习的功能与意义 |
2.5.4 数学合作学习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关系 |
第3章 研究方法和工具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条件 |
第4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与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
4.1 小学数学应用教与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4.1.1 对学生的调查情况 |
4.1.2 对教师的调查情况 |
4.2 访谈调查 |
4.2.1 对学生的访谈具体情况及分析 |
4.2.2 对教师的访谈具体情况及分析 |
4.3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与学中的问题和障碍 |
第5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与学的策略 |
5.1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应用题研究 |
5.1.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5.1.2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
5.1.3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5.2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与学的策略 |
5.3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案的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 |
附录B 问卷 |
致谢 |
(3)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3.1 数学问题的含义及其分类 |
1.2.3.2 数学问题解决 |
1.2.3.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
2.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
2.2 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特点 |
2.2.1 编译引进国外相关理论 |
2.2.2 数学解题教学研究 |
2.2.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研究 |
2.2.4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关于方法论研究 |
2.2.5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其它特点 |
第3章 20世纪9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
3.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
3.2 20世纪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特点 |
3.2.1 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
3.2.1.1 20世纪90年代再一次兴起 |
3.2.1.2 研究特点分析 |
3.2.2 数学解题教学、元认知的研究 |
3.2.3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
3.2.3.1 数学建模概念研究 |
3.2.3.2 编译引进研究 |
3.2.3.3 教学原则和意义的研究 |
3.2.4 开放题教学研究 |
3.2.5 数学课题学习研究 |
第4章 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
4.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
4.2 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其特点 |
4.2.1 20世纪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充实 |
4.2.3 数学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
4.2.4 数学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价值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教学策略 |
1.2.2 数学应用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应用题教学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课堂观察法 |
1.4.3 作品分析法 |
1.4.4 访谈法 |
1.5 相关理论基础 |
1.5.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1.5.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1.5.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
第2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概述 |
2.1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求 |
2.2 应用题常规教学过程 |
2.3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概况 |
2.3.1 简单应用题的教法及举例分析 |
2.3.2 复合应用题教法举例及其分析 |
2.3.3 复杂应用题教法举例及其分析 |
第3章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3.1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及工具 |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1 观察结果与分析 |
3.2.2 学生作品分析 |
3.2.3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3.2.4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3.3 教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教师困于情境创设,情境理解缺乏启发性提示 |
3.3.2 教师主导,忽略学生主体性 |
3.3.3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
3.3.4 教师缺少解题方法的总结 |
3.3.5 缺乏对学生的反思习惯培养,教师忽视检查 |
3.4 学生学习方面存在问题及分析 |
3.4.1 不理解题意 |
3.4.2 不善于分析结构关系 |
3.4.3 计算操作能力差 |
3.4.4 解题模式局限 |
3.4.5 缺乏良好解题习惯 |
第4章 改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
4.1 创设多样化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
4.1.1 指导学生观察,鼓励参与实践活动情境 |
4.1.2 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加深理解 |
4.1.3 通过情境数学化,帮助学生提取概括信息 |
4.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生为本 |
4.2.1 以直观操作强化意义理解 |
4.2.2 主控转向调控,促进学生思考 |
4.3 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4.3.1 改变“教师给予、学生接受”的方式 |
4.3.2 教师创设积极宽松的氛围,提供学生探索空间 |
4.3.3 课堂教学强化结构分析与计算推理训练 |
4.4 强化解题方法多样化训练 |
4.4.1 通过画图,解决审题教学中题意理解问题 |
4.4.2 引导学生通过剖句,重组应用题题干内容 |
4.4.3 教学中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化抽象为形象 |
4.5 提高教师检查和评价水平 |
4.5.1 引导学生养成回顾反思习惯 |
4.5.2 教师及时评价,形成有效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试卷试题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课后练习题 |
致谢 |
附件 |
(5)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可视化教学相关概念 |
2.2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模型研究 |
2.3 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研究 |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教学研究 |
2.5 研究综述的思考 |
第三章 可视化解决不等式应用题的理论模型 |
3.1 数学可视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3.2 数学应用/建模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型 |
3.3 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
第四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视化教学设计 |
4.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课标分析 |
4.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材分析 |
4.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建议 |
4.4 基于人教版的可视化教学设计 |
4.5 可视化教学整体设计评析 |
第五章 可视化解决不等式应用题的教学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2 实验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测试题分析 |
5.6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二)分数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
(三)分数应用题是教学和学习中的难点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
(二)关于分数应用题的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分数 |
(二)分数应用题 |
(三)教学策略 |
五、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实施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实施过程 |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的编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三、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一)测试卷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二)访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三)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当前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分析 |
(一)问题表征障碍 |
(二)识别问题结构困难 |
(三)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扎实 |
(四)缺乏良好的解题策略和习惯 |
二、当前教师的教学困境及分析 |
(一)拘泥教材,缺乏教学研究意识 |
(二)因循守旧,缺乏有效解题方法的总结 |
(三)注重解题,忽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
(四)偏重算术,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
第三章 研究建议与对策 |
一、基于常规解题步骤的优化策略 |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
(二)引导学生转化条件、分析数量关系 |
(三)为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和策略 |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
二、基于问题结构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化简为繁,结构化教学 |
(二)追根溯源,突出基本概念教学 |
(三)特殊题型,对比教学凸显异同 |
(四)拓展迁移,整合性教学 |
三、基于渗透数学思想的优化策略 |
(一)善用图示,数形结合 |
(二)借助方程,建立模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模型思想 |
2.1.2 应用意识 |
2.1.3 教学方法 |
2.2 国外研究 |
2.2.1 国外方程应用题教学研究 |
2.3 国内研究 |
2.3.1 国内方程应用题教学方法的研究 |
2.3.2 国内方程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
2.4 述评 |
2.5 方程应用题教学理论基础 |
2.5.1 信息加工理论 |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3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调查设计 |
3.1 调查问题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1 编制依据 |
3.2.2 问卷的评分标准 |
3.2.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3 样本 |
3.4 数据的收集 |
3.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1 教师问卷 |
3.5.2 学生问卷 |
第4章 调查研究发现与启示 |
4.1 研究发现 |
4.1.1 教师缺乏有效的中小学方程应用题教学衔接的方法 |
4.1.2 部分教师对列方程与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问题的区别理解不够 |
4.1.3 教师调动学生学习解应用题的兴趣的力度不够 |
4.2 启示 |
4.2.1 采用有效方法衔接中小学方程应用题教学 |
4.2.2 正确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与用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区别 |
4.2.3 多种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概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应用题学习的启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 |
2.2 应用题的分类 |
2.2.1 按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划分 |
2.2.2 按题目背景材料分类:(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 |
2.2.3 按解应用题解题方法分类 |
2.2.4 按应用题开放性分类 |
2.3 应用题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编排及呈现特点 |
2.4 应用题常规教学过程 |
第3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问题调查分析 |
3.1 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卷调查 |
3.2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存在的问题调查 |
3.2.1 解题计算错误 |
3.2.2 解题心理障碍 |
3.2.3 生活经验比较缺乏 |
3.2.4 缺乏反思与评价 |
3.3 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 |
3.4 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3.5.1 缺少相关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
3.5.2 备课不全面,对教科书内容把握不准确 |
3.5.3 过分强调问题情境学习,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
3.5.4 应用题教学中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渗透 |
3.6 结论 |
第4章 应用题教学策略 |
4.1 教师备课要充分 |
4.2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适当 |
4.3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
4.4 重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
4.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4.6 应用题教学辅助策略 |
4.6.1 培养学生运用符号解决问题的能力 |
4.6.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4.6.3 教学中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
4.6.4 关注差异,尊重多样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
4.6.5 及时的进行课后回顾与反思 |
第5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案例 |
5.1 数与代数教学案例 |
5.2 图形与几何教学案例(圆的认识应用题) |
5.3 统计初步知识教学案例(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
5.4 典型应用题案例 |
5.4.1 “鸡兔同笼”问题 |
5.4.2 “幻方”问题 |
5.4.3 “方阵”问题 |
5.4.4 “构图布数”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9)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数学可视化的相关研究 |
2.2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表征 |
2.3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建模研究 |
2.4 方程应用题的教学综述 |
2.5 评述 |
第三章 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理论模型 |
3.1 思维可视化理论分析 |
3.2 解决数学应用题的理论分析 |
3.3 解决初中方程应用题的理论模型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方程与方程组教材分析 |
4.1 课标分析 |
4.2 教材分析 |
4.3 方程应用题的教育功能 |
4.4 方程应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教学设计 |
5.1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
5.2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 |
5.3 应用分式方程 |
第六章 教学实验研究与分析 |
6.1 研究目的 |
6.2 实验设计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
1.2.2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难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概述 |
2.1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界定 |
2.2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
2.3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原则、实施步骤 |
2.3.1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
2.3.2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指导原则 |
2.3.3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2.4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的常见模式 |
2.4.1 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 |
2.4.2 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 |
2.4.3 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 |
2.4.4 自由探究(Free Inquiry) |
2.4.5 学习环(The Learning Cycle) |
第三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现有教学模式及不足 |
3.1 常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现有教学模式 |
3.1.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概况 |
3.1.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常用的模式 |
3.2 小学数学应用题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
3.2.1 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的不足 |
3.2.2 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不足 |
3.2.3 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 |
3.3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3.3.1 课堂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
3.3.2 重视解题过程而忽视解题技巧的锻炼 |
3.3.3 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
第四章 运用自主探究模式,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 |
4.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
4.1.1 落实课标要求,创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理念 |
4.1.2 丰富教学手段,营造自主探究性课堂情境 |
4.2 加强引导点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4.2.1 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引导点拨 |
4.2.2 鼓励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4.3 优化分组互动,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
4.3.1 根据个体差异,合理分层分组 |
4.3.2 培养团队意识,鼓励合作交流 |
4.4 明确解题步骤,强化策略技巧训练 |
4.4.1 规范应用题解题步骤 |
4.4.2 加强解题策略技巧训练 |
4.5 完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
4.5.1 融洽师生关系,自主探究性教学评价 |
4.5.2 注重反思总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以分类建模教学为例[D]. 张玖一.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研究[D]. 王井华. 苏州大学, 2016(05)
- [3]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D]. 黄萨仁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1)
- [4]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D]. 李青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
- [5]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D]. 廖彩云. 广州大学, 2019(01)
- [6]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D]. 康斐.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龚小鹏.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 张莉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9]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D]. 黄龙华. 广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D]. 孙淑敏.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