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新规格(论文文献综述)
贾春雷,陈迪男[1](1998)在《新世纪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新规格》文中指出
颜巧妹[2](2015)在《建国以来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重要行为之一,目的是使高校得以和谐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实现教育目标。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发展历史的分析,将建国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炼出“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上、管、改”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理念。从管理到学生自主发展理念演变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每个阶段高等教育表现出该阶段应有的特征,分析这些阶段性特征。国家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背后有其理论基础。“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基于理性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基于教育理论对教育本质问题的重新剖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理念基于新人道主义哲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理念基于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提出,这些理论分别为学生管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社会化发展、多样化发展以及内涵式发展。学生管理理念也将会发生变化。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将在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
潘金林[3](2012)在《大学本科教育的守护神 ——欧内斯特·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内斯特·博耶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和教育演说家,被誉为“教育家中的领袖,领导者中的教育家”。本论文采用纵向与横向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文献研究、人物访谈、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博耶的高等教育管理经历进行了追溯,揭示了影响其思想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其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其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并给予了系统化的表达;对其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探究了其高等教育思想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论文第一章追溯了博耶的学术背景和不平凡的高等教育管理经历。博耶在执掌纽约州立大学期间,克服财政困难,努力开展大学教育改革,“杰出教学教授职位”、三年制文科学士学位项目、校长五年任期考评制、帝国大学等都是其致力创新的力作。在担任联邦教育署长期间,博耶努力促进国会、教育署和全国大中小学之间建立新型的互信的关系,为全国各级各类公立学校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更加平等的机会。在担任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期间,博耶拓展了基金会的职能,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大、中、小学改革的报告,推动和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国际教育合作,其中最有影响的项目之一是其主持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与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10年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第二章对博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提炼、梳理和分析并对其思想产生的渊源进行了探究,对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评价。博耶的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本质观、大学职能观、大学教育目标观、大学质量观、大学课程观和大学学术观。而将其大学理念连贯为一体的内核就是对大学本科教育的灵魂的坚定守护。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考察了博耶的教育思想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博耶的教育思想影响和促进了当代美国大学教与学的学术文化的形成,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构,大学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变革,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兴盛,学者共同体的重建,跨学科学习联系的建立,博士生教育内涵的拓展,以及高等院校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建立。在微观层面,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博耶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卡尔·皮斯特报告》的导向,引发了加州大学系统对教师评价与奖励政策的大讨论;博耶对本科教育改革的建议为《马斯拉奇报告》和《本科教育委员会最终报告》等报告提供了重要启示。伯克利分校在通识课程改革、追求并保持卓越的本科教学、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第五章揭示了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经验对我国高等院校定位、大学教师评价以及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意义。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详尽的文献为基础,对博耶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经历进行了细致的追溯;对博耶的大学理念进行了提炼、分析和解读,对其思想的渊源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析;对博耶的思想在美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系统地探讨了博耶的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启示。
张波[4](2019)在《上海“增产节约运动”研究(1959-1963)》文中指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时期,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保持艰苦奋斗本色,赢得民心的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国家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增产节约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一九五九年是中国进行“大跃进”的第二个年,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大跃进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露,无论是国家宏观层面,还是各省市微观层面都已经感受到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及各省市领导和人民群众不得不重新审视大跃进带来的诸多问题,否则国家很可能滑入经济崩溃的边缘。上海作为地区性特大城市,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面对国家严峻的经济形势,上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采取必要的举措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支援国家建设,缓解国家经济紧张的局面,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好转和保持自身的经济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增产节约运动”作为研究视角,首先论述上海进行增产节约运动的背景,这其中包括国家宏观层面和上海层面的背景,内容涉及运动的领导机构,运动的宣传。其次对上海进行增产节约运动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具体从上海党政事业机关,工业生产企业,农业生产领域结合本行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实践进行阐述。同时对上海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力图更全面展现增产节约运动参与群体的广泛性。最后对上海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进行分析评价,剖析这场运动的特点和效果。由于这场运动时间距离今较远,公开出版发行的专注寥寥,现存资料大多存在于档案馆和当时报刊期刊,以及有关上海党政史的部分介绍中,这为客观公正的展现这场运动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笔者对不同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反复对其分类比较排序,从中提取有价值的线索,才能还原历史的真面目。
二、新世纪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新规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新规格(论文提纲范文)
(2)建国以来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一) 学生事务 |
(二) 学生工作 |
(三) 学生管理 |
(四) “上、管、改”理念 |
四、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学生管理理念的研究述评 |
(二)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研究述评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1949 年-1965 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政治教育+管理”为理念 |
一、 高等教育阶段特征 |
(一) 改造旧教育 |
(二) 学习苏联 |
(三) 注重政治教育 |
(四) 保障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 |
二、 国家关于高校培养目标的相关政策 |
(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教育性质的表述 |
(二)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关于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 |
三、 “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 |
(一) “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理论基础 |
(二) “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分析 |
第三章 1966 年-1978 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上、管、改”为理念 |
一、 高等教育阶段特征 |
(一) 全面否定前 17 年教育事业 |
(二) 违背教育规律,教学工作混乱 |
二、 国家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政策 |
(一) 《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中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表述 |
(二) 《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中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表述 |
三、 “上、管、改”的学生管理理念 |
(一) “上、管、改”的学生管理理念理论基础 |
(二) “上、管、改”的学生管理理念分析 |
第四章 1979 年-1998 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为理念 |
一、 高等教育阶段特征 |
(一) 医治文革创伤,改革教育 |
(二) 全面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 |
(三) 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 |
二、 国家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政策 |
(一) “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方针 |
(二)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表述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理论基础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分析 |
第五章 1999 年-至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为理念 |
一、 高等教育阶段特征 |
(一)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 |
(二) 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发展时期 |
二、 国家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政策 |
(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高校培养目标的表述 |
(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表述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理论基础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分析 |
第六章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 |
一、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
(一) 社会化发展 |
(二) 多样化发展 |
(三) 内涵式发展 |
二、 未来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的特征 |
(一) 个人自主意识彰显 |
(二) 注重个人创新意识培养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管理理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管理理念理论基础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管理理念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大学本科教育的守护神 ——欧内斯特·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诉求 |
(二) 高等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的卓越历程的探寻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 对《学院》报告的研究 |
(二) 对《学术反思》的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 对博耶着作的译介 |
(二) 对博耶本科教育思想的研究 |
(三) 对博耶学术思想的研究 |
(四) 对博耶高等教育思想的综合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博耶的生平及其高等教育管理经历 |
第一节 从戴顿到南加州大学:早年生活及学习经历 |
第二节 从洛尤拉大学到圣塔芭芭拉分校:早期教学与管理经历 |
第三节 执掌纽约州立大学:致力教育改革和创新 |
一、迎接挑战:重振大学共同体 |
二、直面危机:搭建沟通平台 |
三、“杰出教学教授职位”:让优秀的教学得到与科研同等的尊重 |
四、三年制文科学士学位: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 |
五、“教育机会项目”:不让大学生因贫失学 |
六、五年任期考评制:让校长的工作更有创造性 |
七、无墙大学:让大学成为终身学习的“更新点”和“补给站” |
第四节 联邦教育署署长:教育公平的促进者 |
一、走马上任:怀揣梦想 |
二、关注弱者:促进公平 |
三、任期届满:黯然离场 |
第五节 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全国最好的教育工作” |
一、辛勤的耕耘者 |
(一) 《中学》:让年青人做好上大学的准备 |
(二) 《保持愿景》:重新调整政府和高等教育的关系 |
(三) 《学院》报告:聚焦本科生学习经历 |
(四) 《追求共同知识》:重构大学通识课程 |
(五) 《学术反思》:拓展大学学术的内涵 |
(六) 《校园生活》:重建大学共同体 |
(七) 《准备学习》和《基础学校》:建立中小学与大学的联系 |
二、和善的建议者 |
三、坚定的实践者 |
四、国际教育合作的推进者 |
(一) 国际学者调查项目 |
(二) 中美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
第六节 卓越的演说家:教育“布道者”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守护大学的灵魂:博耶的大学理念(上) |
第一节 学者共同体:博耶的大学本质观 |
一、大学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共同体 |
二、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共同体 |
三、大学是一个公正的共同体 |
四、大学是一个有纪律的共同体 |
五、大学是一个充满关怀的共同体 |
六、大学是一个欢庆的共同体 |
七、博耶的大学本质观评析 |
第二节 多元使命:博耶的大学职能观 |
一、培养新一代公民 |
二、创造新知 |
三、促进公民学习 |
四、明智地运用知识 |
五、博耶的大学职能观评析 |
第三节 发展学生个性和社会责任:博耶的大学教育目标观 |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
三、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社会共同责任的协调统一 |
四、博耶的大学教育目标观评析 |
第三章 守护大学的灵魂:博耶的大学理念(下) |
第一节 服务本科生成长和发展的大学:博耶的大学质量观 |
一、完美的衔接: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 |
二、系统的语言学习:奠定学生的学术基础 |
三、优秀的教学工作:本科教育的核心 |
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成才的物质保障 |
五、多彩的课余生活: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
六、有效的评价:关注大学教育的全面质量 |
七、博耶的大学质量观评析 |
第二节 多元学术生态:博耶的大学学术观 |
一、《学术反思》报告提出的背景 |
二、四种学术范式:联系与共生的整体 |
(一) 探究的学术 |
(二) 整合的学术 |
(三) 应用的学术 |
(四) 教学的学术 |
三、学术评价:让不同的学术得到同等的尊重 |
(一) 学术评价的原则 |
(二) 学术评价的标准 |
(三) 评价形式 |
四、青年学者:学术共同体的当然成员 |
五、创造性合同:让教师的学术工作更有灵活性 |
六、高等院校:多样化的学术生态系统 |
(一) 研究型大学 |
(二) 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 |
(三) 综合性学院和大学 |
(四) 文理学院 |
(五) 社区学院 |
七、博耶的学术观简评 |
第三节 寻求共同知识:博耶的通识教育观 |
一、八十年代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二、学术殿堂的“空房子”: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 |
三、整合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基础 |
(一) “生命周期”课程 |
(二) “符号使用”课程 |
(三) 艺术课程 |
(四) “时间和空间”课程 |
(五) “群体与机构”课程 |
(六) “生产与消费”课程 |
(七) “自然”课程 |
(八) “价值和意义”课程 |
四、拓展的主修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
五、博耶的通识教育观简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博耶高等教育思想影响的宏观扫描:基于全美大学的视角 |
第一节 教与学的学术文化的初步形成 |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重构 |
第三节 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变革 |
第四节 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兴盛 |
一、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本科教育的标杆 |
二、本科生在科研与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 |
三、本科生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成效 |
四、本科生科研活动对教师的影响 |
第五节 学者共同体的重建 |
一、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校园契约” |
二、卡尔森—纽曼学院的“博耶学习实验室”项目 |
第六节 跨学科学习联系的建立 |
第七节 博士生教育内涵的拓展 |
第八节 高等院校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影响的微观透视: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 |
第一节 《皮斯特报告》及其对加州大学教师评价政策的影响 |
一、《皮斯特报告》报告出台的背景 |
二、《皮斯特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一) 目标、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
(二) 加州大学学术人事政策的现状及其实践分析 |
(三) 研究型大学的当代文化 |
(四) 对《学术人事手册》的修改和建议 |
三、《皮斯特报告》所产生的校内外影响 |
第二节 从《马斯拉奇报告》到《本科教育委员会最终报告》 |
一、《马斯拉奇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一) 进入伯克利校园共同体 |
(二) 大学生学习经历 |
(三) 教育结构与资源 |
(四) 伯克利校园共同体成员 |
二、《本科教育委员会最终报告》的主要内容 |
(一) 本科教育:伯克利分校的重要职责 |
(二) 促进本科教育的若干建议 |
第三节 伯克利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效 |
一、通识课程改革及其成效 |
二、追求并保持卓越的本科教学 |
(一) 教学咨询与研讨 |
(二) 教学奖励与资助 |
(三) 先进的教育技术支持 |
三、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
第一节 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院校定位的启示 |
第二节 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启示 |
第三节 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启示 |
一、建立师生共同体 |
二、坚守本科教育的“关节点” |
三、加强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 |
四、改革本科生课程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访谈提纲 |
一、卡尔·皮斯特访谈提纲 |
二、玛丽·胡贝尔访谈提纲 |
三、辛西娅·施瑞嘉访谈提纲 |
附录2:欧内斯特·博耶着作题录 |
附录3:欧内斯特·博耶荣誉档案 |
一、简历 |
二、担任委员会主席职务 |
三、部分奖励 |
四、荣誉学位 |
致谢 |
(4)上海“增产节约运动”研究(1959-196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上海“增产节约运动”的肇始 |
第一节 增产节约运动原因分析 |
一、国家面临严峻经济形势 |
二、上海农副产品供应紧张 |
三、生产领域浪费现象严重 |
第二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舆论宣传 |
一、市党委领导机关的动员 |
二、会议文件报刊杂志的宣传 |
三、广播电视媒介的引导 |
第二章 上海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
第一节 “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阶段 |
一、反右倾鼓干劲促生产为中心(1959年5 月—1960年8 月) |
二、保粮、保钢为中心(1960年8 月—1961年9 月) |
三、经济调整和恢复为中心(1961年9 月—1963年4 月) |
第二节 各行业“增产节约运动”的举措 |
一、党政事业机关 |
(一)开展整编压缩城市人口 |
(二)协调物资调拨供应 |
(三)积极堵塞浪费漏洞 |
(四)拓宽农副生产渠道 |
二、工业生产企业 |
(一)加强企业管理健全规章制度 |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生产 |
(三)重视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技术 |
(四)组织社会紧缺工业品的生产 |
三、农业生产领域 |
(一)完善郊区组织形式管理 |
(二)勤俭办社扩大耕种面积 |
(三)积极开展多种生产经营 |
(四)有计划有步骤推广技术 |
第三章 上海“增产节约运动”的评价 |
第一节 上海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特点 |
一、参与对象广泛性与形式多样化 |
二、生产竞赛与典型示范相统一 |
三、党的领导和思政工作相促进 |
第二节 上海“增产节约运动”的成就 |
一、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 |
二、精简职工队伍节约行政开支 |
三、加快了工业企业生产的好转 |
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恢复 |
第三节 上海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局限性 |
一、无法摆脱特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 |
二、存在片面追求增产节约高指标现象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新世纪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新规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新规格[J]. 贾春雷,陈迪男. 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 [2]建国以来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发展研究[D]. 颜巧妹.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3]大学本科教育的守护神 ——欧内斯特·博耶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D]. 潘金林. 南京大学, 2012(05)
- [4]上海“增产节约运动”研究(1959-1963)[D]. 张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