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聚乙烯采用国际标准荣获山东省一等奖

氯化聚乙烯采用国际标准荣获山东省一等奖

一、氯化聚乙烯获山东省采用国际标准一等奖(论文文献综述)

孙杰[1](1994)在《氯化聚乙烯获山东省采用国际标准一等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潍坊化工厂既重视新产品开发,投产后又注重高起点地对产品严格管理。最近,他们制订的氯化聚乙烯企业标准获得山东省企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成果一等奖。 氯化聚乙烯是这个厂1990年投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应用领域十分广阔。为管理好这

杨钧,赵红梅[2](1992)在《中华眼科杂志简史》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眼科杂志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创刊,迄今记录了我国40年来眼科学术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部翔实的历史,值得我们回顾与研究。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与中华眼科杂志

马丽珍[3](2012)在《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加深,两国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加并且不断深化,这严重影响着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习俗以及与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产生原因、商品结构、表现形式、解决方式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所以研究日美贸易摩擦,汲取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一些宝贵的经验,对正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1世纪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日美贸易摩擦极其相似,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翻版”。因此有必要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进行比较研究,并借鉴日本应对日美贸易摩擦的建议,对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出建议。鉴于此,本文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首先,回顾了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历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中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8年的贸易摩擦起步时期;第二阶段是1989-2001年的贸易摩擦发展时期;第三阶段是2002-2012年的贸易摩擦深化时期。日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贸易摩擦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贸易摩擦发展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贸易摩擦深化时期;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贸易摩擦缓和时期。第二,在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的共性做了比较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共性: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贸易不平衡,深层原因都是消费储蓄结构不平衡;商品结构方面:涉及的商品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商品附加值不断增加;表现形式方面:向多样化趋势发展,更具有隐蔽性;解决方式方面: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使中日两国都处于被动地位,从双边机制到WTO多边机制转变;并就这些共性问题,从政治与经济互动的角度作进一步的总结和提炼,揭示了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的特性做了比较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特性:贸易摩擦产生的政治原因有所不同;商品结构方面:出口企业的商品竞争力存在差异,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摩擦同步;表现形式方面:最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手段更为复杂;解决方式方面:中美贸易摩擦解决起来更为复杂,贸易摩擦解决背景上存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本文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演变历程、共性以及特性方面的研究,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即政府、NGO、企业三个层面得出了中国从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中获得的启示。宏观层面: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谈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减少外贸依存度;中观层面: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完善行业协会的中介职能,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微观层面:加强企业沟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建立多元化市场,积极应诉。

刘青宝[4](2009)在《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氯乙稀(PVC)树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热塑性塑料,但其热稳定性很差,必须加入一定数量的热稳定剂以提高其热稳定性。目前使用的热稳定剂主要以铅盐类、有机锡类等为主,由于其含有重金属,能够对人类健康造成长期的危害。鉴于有毒热稳定剂产生的危害,开展无毒、无污染、复合和高效的PVC热稳定剂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乙酰丙酮类化合物含β-二酮结构,可以通过与PVC进行烷基化反应迅速置换PVC加工期间生成的烯丙基氯,使共轭烯烃的分子链中断、变短,起到良好的热稳定作用,在改善PVC制品的初期着色性方面具有优异的效果,同时可以与多种热稳定剂产生协同作用。本论文采用直接转化沉淀法成功合成了乙酰丙酮锌、乙酰丙酮钙、乙酰丙酮镁、乙酰丙酮铝四种化合物,克服了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传统合成方法产率低、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和操作过程复杂等缺点。通过红外、元素分析、热重、XRD和激光粒度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产物晶体结构完整,收率达90%以上。通过静态热老化实验、刚果红实验、色差测试等研究发现,制备的乙酰丙酮锌能够很好地改善PVC的初期稳定性能,乙酰丙酮钙能够显着延长PVC的长期热稳定时间,乙酰丙酮镁和乙酰丙酮铝也对PVC具有一定的热稳定作用。随着乙酰丙酮锌添加量的增加,PVC的初期着色性得到进一步改善,但过量的Zn含量会引起“锌烧”现象,降低PVC的长期热稳定性能。随乙酰丙酮钙、乙酰丙酮镁和乙酰丙酮铝添加量的增加,PVC的长期稳定性均得到提高,尤其是乙酰丙酮钙,在100 phr PVC中添加4 phr,在200±1℃环境下,可以使PVC的热稳定时间达到83 min以上。通过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乙酰丙酮锌、乙酰丙酮钙、乙酰丙酮镁对PVC均具有增强和增韧的效果。考察了乙酰丙酮锌与乙酰丙酮钙复配的二元热稳定剂体系对PVC的热稳定效果,随着乙酰丙酮锌添加量的增加,PVC初期着色性能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锌烧”现象,使PVC的长期热稳定性能下降。乙酰丙酮锌与乙酰丙酮钙最佳比例分别为1/19,PVC的热稳定时间为80 min。研究了乙酰丙酮锌-乙酰丙酮钙-LDHs(ZnMgAl-CO3-LDHs)复配的三元体系对PVC的热稳定作用,当100 phr PVC中Zn(acac)2的添加量为0.2 phr,且Ca(acac)2/LDHs的比值为1/2时,三元热稳定体系中各组分发挥了明显的协同作用,对PVC的热稳定作用最佳,热稳定时间达到了90min。

张宾宾[5](2009)在《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石油炼化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关系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我国石油炼化业的历史,是自主创新的发展史。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们就开始重视技术消化和吸收,重视自主品牌的建设,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品,就是那个时期开始打造的。改革开放至今,石油炼化产业得到巨大发展,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主创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石油炼化业要想拥有科学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除了坚持自主创新,没有第二条路。因此,正确认识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通过科学地评价及时把握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效果,引导炼化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自主创新的有关理论,构建了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其次,对我国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概括和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石油炼化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我国石油炼化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再次,根据科学性、现实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将石油炼化业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R&D能力、工程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资源管理及创新组织管理五个组成部分,从而构建了包括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石油炼化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接着,针对石大科技集团的自主创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找出了石大科技集团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吴平[6](2007)在《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据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制定战略基本步骤构建本研究基本框架,即: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影响因素分析、战略整合、战略决策。按照系统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立足我国石油资源产业,根据石油资源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对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运用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并在原理论的生产要素分析中加上自然环境的分析,丰富和完善了原理论;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提出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运用管理系统工程学的系统结构模型解析技术进行战略决策。按照系统的观点,从三个层面来制定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的战略目标,首先,将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看作是我国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要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我国石油资源产业作为一个系统,要保证自身科学发展;第三,我国石油资源产业是充满竞争的世界石油资源产业的子系统,要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开放的国际市场为背景,对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包括:石油资源产业生产要素分析、需求条件分析、产业组织分析、相关支持产业分析。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包括:政府作用分析、机会分析。通过分析,客观地描绘出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在对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在全面分析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根据SWOT矩阵分析结果,提出我国石油资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设想。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网络化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全球化营销战略、互惠合作战略、科技创新战略。采用管理系统工程学的系统结构模型解析法进行战略决策分析,提出我国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以科技创新战略为基础战略。而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网络化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全球化营销战略、互惠合作战略是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魏梅[7](2006)在《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创新理论研究中,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最为热门,其他分类的专门研究,如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也各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但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体系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大量分析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技术创新在中国制造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突出问题,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模型建立)、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创新地提出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路径——“链合创新”,为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战略从创新理论、战略选择、路径设计、组织设计、新产品开发、国家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全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规模增长与赢利能力负增长的现状,指出技术创新战略与路径的研究对中国制造业赢得全球化竞争优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国内外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理论系统地进行了概括、总结和评述;对“创新”、“技术”、“技术战略”进行了再认识;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出了说明。第二章技术的内涵与技术创新战略。本章共分为五个部分:明确了技术的定义和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关于技术创新战略的三个观点;对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战略层面的不同作用模式进行了动态分析,包括在被动反应型和主动反应型战略模式下技术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作为驱动企业战略发展原动力模式下的作用;分析了技术创新成为战略所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企业研发投资决策模型研究。本章共分为六个部分:分析了在知识产权保护下的研发竞赛,以及研发投资的三个重要特征: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假设一个市场中只有两家企业,从事相同的技术创新项目,由于竞争的存在,考虑了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建立研发投资模型;以企业作为跟随者、领先者、同时投资者为前提,进行函数求解;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均衡状态:抢先均衡、贯序均衡、同时投资均衡进行假设,并推导出不同状态下两个企业的投资临界值和收益曲线图;从均衡状态出现的条件入手:扩展性地提出了“对称企业”、均衡边界k﹡、均衡边界k﹡﹡、先动优势等条件假设,并对影响均衡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当研发投资的先动优势较小且成本不对称足够低时,两个企业将达到同时投资均衡;当先动优势足够大时,两

张和平[8](2004)在《山东路桥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首先分两个层次对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第一个层次,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国企改革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因素使路桥施工行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第二个层次,分析了行业内部的经济特性、发展趋势与机会,并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该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了分析, 认为行业竞争激烈,未来的发展机会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价格、企业的业绩与经验、资金实力、资质等是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接下来,通过对公司当前战略的运行及资源拥有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其竞争实力在山东省内具有较大优势,在国内市场处于中等水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报告运用SWOT工具,综合分析了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指出了公司面临的主要战略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关于公司总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建议,及长、中、短三个时间层面上的主营业务组合策略等建议。

李少骞[9](2002)在《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及整合位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精确地预测转基因可能产生的对人类及环境的安全问题,因而,开展转基因检测、鉴定,成为各国限制转基因作物大量涌入的主要措施。转基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鉴定是否为转基因、转的何种成分、含量多少以及是否为批准进口的品种等。有关转基因检测的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具有单一性,没有通用的筛选、鉴定方法,有关整合位点的研究国外刚刚开始,国内未见报道。 本研究根据收集的国内外已商品化的转基因作物品种,选择了能基本覆盖商品化转基因品种的7个外源基因,即:CaMV35S、FMV启动子、NOS终止子、NPTⅡ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PAT、EPSPS、CryIA(b)作为筛选目标,以植物18SrRNA基因作为内源参照基因,设计了多对特异性引物,并筛选出最佳组合,优化了检测条件和参数,建立了PCR定性检测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荧光PCR原理,设计、优化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了荧光PCR定性检测方法体系,并以玉米内源基因(Zein)、大豆内源基因(Lectin)作为内标基因,以EPSPS和CryIA(b)作为目的基因,建立了荧光PCR定量检测方法体系。 转基因整合位点检测是鉴定转基因品种是否为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的有效的特异性方法,国外在2000年和2001年已开展了转基因玉米Bt11、Mon810两个品种整合位点的特异性检测方法研究。本研究以华番1号为试材,利用反向PCR和荧光PCR技术已成功将华番1号转基因整合位点DNA序列扩增出来。通过验证,该整合位点DNA序列具有品种特异性,从而通过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研究建立了华番1号转基因的定性、定量检测和品种特异性鉴定方法。 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 1、收集了国内外商品化的转基因作物17种,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及网站,初步分析、确定了75个品种的转基因构建成分,为开展转基因检测奠定了基础。 2、不同类型的植物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略有差异,本研究优化了CTAB、SDS快速提取法,并选择了磁珠吸附试剂盒法,成功提取了适合于PCR反应的植物基因组DNA。 3、以植物内源基因18SrRNA为靶标,设计、优化后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以 18SrRNA为目标的检测植物基因组 DNA提取质量的 PCR与荧光PCR鉴定体系。 4、首次以CaMV35S、FMV启动子、NOS终止子、标记基因NPTll、抗除草剂基因EPSPS、PAT、抗虫基因Cry1A枷)为检测目标,设计、筛选出特异性引物,优化实验参数,建立了转基因植物PCR定性检测方法体系,灵敏度达0.1%。 5、克隆了CaMV35S、FMV启动子、NOS终止子、标记基因NPTll、抗除草剂基因EPSPS、PAT、抗虫基因Cry1AO)的阳性质粒作为转基因植物检测的阳性对照。 6、于反应体系中引入UNG酶,建立了无污染的荧光PCR扩增体系。 7、首次以 FAM荧光素标记探针 5’端作为发光基团,以 TARMA标记探针3’端为淬灭基团,以 CaMV35S、FMV 启动子、NOS 终止子、标记基因NPTll、抗除草剂基因EPSPS、PAT、抗虫基因Cry1A*)为检狈目标,设计、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实验参数,建立了转基因植物通用性荧光PCR定性检测方法体系。 8、以FAM和TET两种荧光素标记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建立了转基因大豆抗除草剂基因EPSPS和转基因玉米抗虫基因Crx1A比)的荧光PCR定量检测体系,两体系的灵敏度均达到0.1%以上。 9、首次利用反向 PCR技术扩增出华番 1号基因组未知 DNA序列,并通过DNA测序,利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找出载体与基因组整合位点DNA序列。 10、利用荧光 PCR技术,设计出特异性引物与探针,优化实验参数,建立了一种灵敏、精确、定量和鉴定华番1号品种特异性的高效检测体系。这在国内为首次利用整合位点进行转基因植物检测和品种特异性鉴定的方法。

二、氯化聚乙烯获山东省采用国际标准一等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化聚乙烯获山东省采用国际标准一等奖(论文提纲范文)

(3)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文献综述
        1.2.2 关于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文献综述
        1.2.3 关于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历程
    2.1 中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历程
        2.1.1 中美贸易摩擦的起步时期(1979-1988 年)
        2.1.2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时期(1989-2001 年)
        2.1.3 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化时期(2002-2012 年)
    2.2 日美贸易摩擦的演变历程
        2.2.1 日美贸易摩擦的萌芽时期(20c50s 后期-60s 中期)
        2.2.2 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时期(20c60s 后期-80s 初期)
        2.2.3 日美贸易摩擦的深化时期(20c80s 中后期-90s 初期)
        2.2.4 日美贸易摩擦的缓和时期(20c90s 中后期以后)
第3章 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共性研究
    3.1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经济原因的共性
        3.1.1 直接原因——贸易不平衡
        3.1.2 深层原因——消费储蓄结构不平衡
    3.2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商品结构的共性
        3.2.1 涉及商品范围日益扩大、领域日益加深
        3.2.2 涉及商品附加值不断增加
    3.3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表现形式的共性
        3.3.1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3.3.2 表现形式更加具有隐蔽性
    3.4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共性
        3.4.1 美国处于优势地位,中日处于被动地位
        3.4.2 由双边机制向 WTO 多边机制转变
    3.5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发展的基本规律
        3.5.1 从产品摩擦到产业摩擦
        3.5.2 从产业摩擦到汇率摩擦
        3.5.3 从汇率摩擦到体制摩擦
第4章 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特性研究
    4.1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政治原因的特性
    4.2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商品结构的特性
        4.2.1 商品竞争力差异分析
        4.2.2 商品结构互补性分析
    4.3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表现形式的特性
        4.3.1 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形式
        4.3.2 贸易摩擦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4.4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特性
        4.4.1 贸易摩擦解决复杂程度不同
        4.4.2 贸易摩擦解决背景不同
    4.5 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因素的实证分析
        4.5.1 变量的选取
        4.5.2 实证过程
        4.5.3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中国从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中获得的启示
    5.1 宏观层面的政府角度
        5.1.1 正确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5.1.2 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谈判
        5.1.3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5.1.4 扩大内需,减少外贸依存度
    5.2 中观层面的 NGO 角度
        5.2.1 积极利用 WTO 争端解决机制
        5.2.2 完善行业协会的中介职能
        5.2.3 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5.3 微观层面的企业
        5.3.1 加强企业沟通
        5.3.2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5.3.3 建立多元化市场
        5.3.4 积极应诉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VC树脂的热稳定性分析
    1.2 PVC热稳定剂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发展状况
        1.2.1 PVC热稳定剂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2 热稳定剂的种类
    1.3 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应用及制备方法
        1.3.1 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结构
        1.3.2 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
        1.3.3 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4 LDHs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1.4.1 层状LDHs的结构与性能
        1.4.2 制备方法
        1.4.3 LDHs对PVC的热稳定作用
    1.5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
    2.3 沉淀直接转化法制备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
    2.4 ZnMgAl-LDHs的制备
    2.5 PVC复合材料制备及热稳定性测试
        2.5.1 PVC复合材料样片制备方法
        2.5.2 静态老化法测定热稳定性
        2.5.3 刚果红法测定热稳定性
        2.5.4 PVC复合材料样片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6 分析和表征方法
        2.6.1 FT-IR分析
        2.6.2 热重分析
        2.6.3 XRD分析
        2.6.4 元素分析
        2.6.5 熔点测定
第三章 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1 前言
    3.2 乙酰丙酮锌的合成研究
        3.2.1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3.2.2 红外分析
        3.2.3 晶体结构分析
        3.2.4 热重分析
        3.2.5 元素分析
        3.2.6 熔点测定
    3.3 乙酰丙酮钙的合成研究
        3.3.1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3.3.2 红外分析
        3.3.3 晶体结构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3.5 元素分析
        3.3.6 熔点测定
    3.4 乙酰丙酮镁的合成研究
        3.4.1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3.4.2 红外分析
        3.4.3 晶体结构分析
        3.4.4 热重分析
        3.4.5 元素分析
        3.4.6 熔点测定
    3.5 乙酰丙酮铝的合成研究
        3.5.1 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
        3.5.2 红外分析
        3.5.3 晶体结构分析
        3.5.4 热重分析
        3.5.5 元素分析
        3.5.6 熔点测定
    3.6 小结
第四章 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乙酰丙酮锌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
    4.3 乙酰丙酮钙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
    4.4 乙酰丙酮镁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
    4.5 乙酰丙酮铝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复合热稳定剂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
    5.1 前言
    5.2 乙酰丙酮锌-乙酰丙酮钙复合热稳定剂研究
    5.3 乙酰丙酮锌-乙酰丙酮钙-LDHs复合热稳定剂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专利情况
作者及导师简介

(5)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主创新理论概述
    一、自主创新理论的有关基本问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三、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第三章 我国石油炼化业自主创新现状
    一、我国石油炼化业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
    二、我国石油炼化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石油炼化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四章 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现状
    一、石大科技集团简介
    二、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
    三、石大科技集团进行自主创新的优势
    四、石大科技集团进行自主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
    二、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分析说明
    四、石油炼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第六章 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一、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具体分析
    二、石大科技集团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石大科技集团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结论
第七章 提升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加快自主核心技术研发
    二、加大研发投入
    三、建立自主创新管理机制
    四、提升自主品牌渗透力
    五、加强创新人才的吸收培养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六、以大学科技园为孵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主要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
    1.3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工作量
        1.3.2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发展战略理论
        2.1.1 战略学
        2.1.2 战略的概念
        2.1.3 战略结构
        2.1.4 战略研究方法
    2.2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2.2.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产业经济理论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国内研究现状
3 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
    3.1 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3.2 保证石油资源产业自身科学发展
    3.3 提升石油资源产业国际竞争力
4 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4.1 石油资源产业生产要素分析
        4.1.1 资源状况分析
        4.1.2 技术状况分析
        4.1.3 资本状况分析
        4.1.4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4.1.5 自然环境状况分析
        4.1.6 小结
    4.2 石油资源产业需求条件分析
        4.2.1 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4.2.2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4.2.3 小结
    4.3 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组织分析
        4.3.1 石油资源产业市场结构
        4.3.2 石油资源产业市场行为
        4.3.3 石油资源产业市场绩效
        4.3.4 小结
    4.4 相关支持产业分析
        4.4.1 汽车产业
        4.4.2 交通运输业
        4.4.3 农业
        4.4.4 纺织服装业
        4.4.5 新型能源产业
        4.4.6 小结
    4.5 政府作用分析
        4.5.1 法规
        4.5.2 石油资源产业政策
        4.5.3 国际交往
        4.5.4 小结
    4.6 机会分析
        4.6.1 国际政治环境
        4.6.2 人民币汇率变动
        4.6.3 技术、服务和资金的相对优势
        4.6.4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4.6.5 小结
5 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整合
    5.1 SWOT 矩阵分析
        5.1.1 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5.1.2 建立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5.2 构建 SWOT 矩阵
    5.3 SO 战略选择
        5.3.1 国际化发展战略
        5.3.2 网络化管理发展战略
6 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决策
    6.1 战略决策分析
        6.1.1 建立邻接关系矩阵 A
        6.1.2 计算可达矩阵 M
        6.1.3 可达矩阵分解
        6.1.4 求解结构矩阵和多级递阶结构图
    6.2 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决策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技术的内涵与技术创新战略
    2.1 技术的内涵和类型
        2.1.1 技术的内涵
        2.1.2 技术的存在状态
        2.1.3 技术的类型
    2.2 关于技术创新战略的三个观点
    2.3 技术战略在企业战略层面的动态演化
        2.3.1 在被动反应型战略模式中技术的作用
        2.3.2 在主动型战略模式中技术的作用
        2.3.3 技术作为驱动企业战略发展的原动力:日本的“bonzai 树”
    2.4 技术成为战略所面临的挑战
        2.4.1 技术开发类型的选择
        2.4.2 新技术的问题
        2.4.3 互相依赖的问题
        2.4.4 基于技术的市场优势的保持问题
        2.4.5 投放市场的问题
        2.4.6 有关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
    2.5 通过成本和收益权衡研究技术战略的选择路径
第三章 企业研发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3.1 研发竞赛与研发投资的特征
        3.1.1 研发竞赛
        3.1.2 研发投资的特征
    3.2 投资决策模型的建立
    3.3 函数求解
        3.3.1 跟随者
        3.3.2 领先者
        3.3.3 同时投资者
    3.4 均衡状态分析
        3.4.1 抢先均衡
        3.4.2 序贯均衡
        3.4.3 同时投资均衡
    3.5 均衡条件
        3.5.1 对称企业
        3.5.2 均衡边界k*
        3.5.3 均衡边界k**
        3.5.4 先动优势
    3.6 研究结论
第四章 产品创新与市场策略
    4.1 产品创新的涵义
    4.2 产品创新模式
        4.2.1 创新源分析
        4.2.2 产品创新的五个基本模式
        4.2.3 关于五个模式的评价
    4.3 新产品开发过程的选择性方法
        4.3.1 简介
        4.3.2 假设
        4.3.3 一个改良的新产品开发过程投资方法
        4.3.4 每个阶段的选择价值
        4.3.5 研发投资管理:选择组合
        4.3.6 研究结论
    4.4 技术商业化成功的主要因素分析
    4.5 技术商业化的五个阶段
    4.6 新产品成败的预测分析与案例研究
    4.7 新产品推广期的营销策略分析与案例研究
    4.8 新产品创收的四条基本营销策略
第五章 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博弈分析
    5.1 技术合作的动机
    5.2 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不合谋情形下的博弈
        5.2.2 合谋情形下的博弈
    5.3 企业间的技术联盟
        5.3.1 我国企业的技术联盟状况
        5.3.2 保证技术联盟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5.3.3 技术联盟形式的选择
    5.4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研发组织与队伍建设
    6.1 企业内部组织
        6.1.1 制造企业的一般组织模式
        6.1.2 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组织模式
        6.1.3 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的新趋势
    6.2 企业外部组织
        6.2.1 动机分析
        6.2.2 企业外部组织类型
    6.3 企业技术创新队伍的构成与管理
        6.3.1 技术创新队伍的构成
        6.3.2 技术创新队伍的管理
    6.4 激励机制
        6.4.1 物质激励
        6.4.2 精神激励
        6.4.3 情感激励
        6.4.4 中长期激励
第七章 海尔集团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7.1 海尔集团发展沿革
        7.1.1 海尔集团现状
        7.1.2 海尔集团各发展阶段组织及特点分析
    7.2 海尔集团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
        7.2.1 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推进战略
        7.2.2 创本土化名牌的三步曲策略
        7.2.3 靠速度和创新树国际品牌美誉度
    7.3 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战略
        7.3.1 技术创新的三个层次
        7.3.2 海尔集团全球研发战略
        7.3.3 研发组织战略
        7.3.4 以市场为根本的技术创新观念
        7.3.5 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
        7.3.6 技术创新工作的策略与措施
        7.3.7 技术开发的投入和效益
    7.4 海尔集团的技术战略与企业战略
        7.4.1 速度加创新赢得需求
        7.4.2 市场链机制创造活力
        7.4.3 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7.4.4 创新的目标
        7.4.5 人人都经营的SBU 的运营机制
    7.5 企业技术战略下的成功案例
        7.5.1 市场效果
        7.5.2 并行工程
        7.5.3 分析
第八章 技术创新制度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8.1 制度创新
    8.2 知识产权保护
        8.2.1 知识产权的定义
        8.2.2 知识产权保护手段
        8.2.3 营造法制环境
    8.3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8.4 技术标准选择
        8.4.1 中国企业技术标准沿革
        8.4.2 企业和政府合力推动标准制定
        8.4.3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8.5 国家创新系统
        8.5.1 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
        8.5.2 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
    8.6 制造企业的技术策略——链合创新
        8.6.1 “链合创新”的定义和特点
        8.6.2 链合创新的技术策略
        8.6.3 借鉴跨国公司的技术发展经验
        8.6.4 从自主生产向自主研发过渡,实现模仿创新
        8.6.5 注重“软技术”的吸收与学习
        8.6.6 关注市场变化,提高反应速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山东路桥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1 公司简介及其现行发展战略
    1.2 宏观环境分析
    1.3 行业环境分析
    1.4 公司资源与战略能力分析
    1.5 SWOT综合分析
    1.6 战略建议
第二篇 如何做出利润最大化的广告决策
    2.1 背景介绍
    2.2 广告的简单法则
    2.3 EA及EP值的判定
    2.4 总结
第三篇 希悦尔包装(上海)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
    3.1 公司简介
    3.2 产品
    3.3 市场
    3.4 营销
    3.5 管理销售队伍
第四篇 中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4.1 公司简介
    4.2 公司并购效果分析及投资决策分析
    4.3 公司财务业绩、成长性的评价
    4.4 公司流动资本管理水平、政策
    4.5 所选行业的资本结构和红利政策的分析与比较
    4.6 公司融资方式
    4.7 β的计算,证券组合的收益和风险
    4.8 公司股票价值判断
    4.9 公司的成长方式分析及预期结果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及整合位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转基因农作物研究进展
        1.1 商品化转基因农作物研究状况
        1.2 商品化转基因品种及所函基因
    2 国际社会及我国对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管理要求
        2.1 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2.2 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管理要求
    3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1 转基因产品检测方法建立的基础
        3.2 检测方法
        3.2.1 蛋白质检测
        3.2.1.1 ELISA方法
        3.2.1.2 试纸条检测方法
        3.2.1.3 Western杂交检测方法
        3.2.2 DNA检测
        3.2.2.1 Southern杂交方法
        3.2.2.2 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3.2.2.3 PCR检测方法
        (1) PCR方法原理
        (2) 荧光PCR方法原理
    4 转基因植物品种特异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4.1 转基因植物品种特异性鉴定方法研究情况
        4.2 扩增未知序列DNA片段的PCR技术研究进展
        4.2.1 反向PCR(Inverse PCR)原理
        4.2.2 同端化PCR(UT-PCR)原理
第二章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转基因材料
        1.1.2 试剂及溶液
        1.1.3 仪器
    2 方法
        2.1 样品DNA的提取与纯化
        2.2 DNA纯度和浓度测定
        2.3 定性PCR检测
        2.3.1 PCR反应体系
        2.3.2 反应体系对照的设置
        2.3.3 PCR反应程序
        2.3.4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2.3.5 PCR产物的回收
        2.3.6 PCR扩增产物DNA的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方法提取总DNA质量的比较
        3.2 植物内源18SrRNA基因的扩增与假性结果的预防
        3.3 35S、FMV启动子、NOS终止子的检测
        3.4 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NPTⅡ的检测
        3.5 转基因植物中PAT、EPSPS、CrylA(b))目标基因的检测
        3.6 灵敏度试验
        3.7 PCR产物的回收测序(验证实验)
    4 讨论
        4.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控制
        4.2 设立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内参照的必要性
        4.3 防止污染的措施
        4.4 检测灵敏度的重要性
        4.5 外源基因筛选检测与鉴定检测的确定
        4.6 对PCR定性检测体系的评价
第三章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供试材料
        1.1 转基因标准物质
        1.2 植物样品
        1.3 宿主菌、供试载体及培养基
        1.4 供试酶类及所用试剂盒
        1.5 供试DNA分子量标准
        1.6 仪器
        1.7 试剂
        1.8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1.9 耗材
    2 方法
        2.1 荧光PCR检测的靶基因
        2.2 引物及荧光探针的设计
        2.3 模板DNA的提取
        2.4 所提取DNA的纯度和浓度测定
        2.5 荧光PCR检测的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2.6 摸板DNA提取的质量检测
        2.7 荧光PCR检测的可重复性
        2.8 荧光PCR检测的相对灵敏度检测
        2.9 荧光定性PCR检测
        2.10 荧光定量PCR检测
        2.11 PCR产物的确认
        2.11.1 PCR产物电泳分离
        2.11.2 PCR产物的回收
        2.11.3 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2.11.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1) TSS转化法
        (2) CaCl_2转化法
        2.11.5 克隆的筛选
        (1) 裂解细菌直接PCR筛选
        (2) 质粒DNA的提取
        2.11.6 插入片段的序列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荧光PCR检测DNA提取质量结果分析
        3.2 荧光PCR检测的重复性实验结果分析
        3.3 荧光PCR检测的相对灵敏度实验结果分析
        3.4 荧光PCR定性检测结果分析
        3.5 转基因大豆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分析
        3.6 转基因玉米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分析
        3.7 PCR产物克隆的结果分析
        3.8 PCR产物序列测定结果分析
        3.9 FMV、PAT基因克隆测序及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荧光探针的讨论
        4.2 影响探针检测灵敏度的几个可能因素
        4.3 UNG酶及实验室的PCR产物污染问题
        4.4 荧光PCR检测的方法的评价
第四章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整合位点的研究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宿主菌、供试载体及培养基
        1.3 供试酶类及所用试剂盒
        1.4 供试DNA分子量标准
        1.5 仪器
        1.6 试剂
        1.7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1.8 耗材
    2 方法
        2.1 植物基因组与转基因连接区的选择
        2.2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2.3 DNA的提取
        2.4 模板DNA提取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5 限制性酶切
        2.6 内切DNA提取
        2.7 酶切效果检测
        2.8 T4DNA酶连接
        2.9 第二次限制酶内切
        2.10 内切DNA提取
        2.11 反向PCR反应
        2.12 PCR产物的确认
        2.13 荧光定量PCR检测与灵敏度分析
        2.14 华番1号特异性DNA片段的验证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反向PCR与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2 华番1号外基因整合位点DNA特异序列检测结果
        3.3 华番1号整合位点品种特异性DNA片段的验证
        3.4 荧光定量PCR灵敏度实验
    4 讨论
        4.1 荧光PCR技术检测BioSCien整合位点的特异性
        4.2 利用整合位点检测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荧光PCR的灵敏度
第五章 结论
    1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整合位点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六章 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A1
附录A2
附录A3
附件B
致谢
作者简历
成果及论文目录

四、氯化聚乙烯获山东省采用国际标准一等奖(论文参考文献)

  • [1]氯化聚乙烯获山东省采用国际标准一等奖[J]. 孙杰. 化工管理, 1994(01)
  • [2]中华眼科杂志简史[J]. 杨钧,赵红梅. 中华眼科杂志, 1992(01)
  • [3]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D]. 马丽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4]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研究[D]. 刘青宝.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
  • [5]石大科技集团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 张宾宾.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6]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吴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7]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研究[D]. 魏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8]山东路桥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张和平. 清华大学, 2004(03)
  • [9]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及整合位点的研究[D]. 李少骞. 湖南农业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氯化聚乙烯采用国际标准荣获山东省一等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