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雷峰塔的倒掉》多角度教学简案(论文文献综述)
吴作言[1](1998)在《《论雷峰塔的倒掉》多角度教学简案》文中认为《论雷峰塔的倒掉》多角度教学简案湖北/吴作言角度之一:讲故事,谈看法。本文是叙议结合的典范之作,虽为议论文,但文中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边叙边议,清新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与过程:1学生阅读全文,理出有关雷峰塔的故事。2引导学生边...
师丽平[2](2018)在《《愚公移山》课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学的语文教学虽然历来备受诟病,但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最为活跃和热闹的地带,旌旗招展,异彩纷呈。优秀教师、改革名家辈出,他们一个个引起热议的经典课例更为这个领地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风景,成为语文教坛最重要的永远的财富,并引起后来者不断的拷问和追寻。其中,第一代名师钱梦龙和新生代名师郭初阳分别于1981年和2004年执教的《愚公移山》,可谓两个高峰,至今在行内传为佳话。尤其是钱梦龙这篇课文的教学,已经作为重要事件载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史册。2016年12月“全国楠溪语文论坛”特别举行活动,纪念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30周年,钱梦龙、黄厚江、肖培东三代名师“同台续课”共教《愚公移山》,更是引起轰动。让名师引领前行,让名课发挥作用。本论文就是以钱梦龙的《愚公移山》和郭初阳的《愚公移山》两个经典课例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作对比分析,寻求各自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在揭示其巨大差异的同时发掘其内在的共同之处,为今天文言文教学乃至整个阅读教学找到启示。研究主要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进行对比。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名师代表和“语文导读法”的创立者,钱梦龙的《愚公移山》教学,贯穿文言基本字词,坚守愚公传统形象,以问答法的艺术化运用展现了一位优秀教师高度的教学智慧和语文课应有的基本规范,虽然三十年过去,却继续闪耀着“真语文”的光芒。作为新生代教师的领军人物和“深度语文”的主要倡导者,郭初阳的《愚公移山》教学,以众多相关资料为背景,促进课文的深度理解,消解传统愚公形象,打开无限思考路径,在对以往教学规程颠覆的背后,追寻语文教学的另一番精彩。大师毕竟大师,名家自有风流,不论是已成宗师的钱梦龙的《愚公移山》,还是颇多争议的郭初阳的《愚公移山》,悉心研读两个经典课例,不论是在“教什么”还是在“怎么教”上,对于今天依然没能走出困境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都能获得较多重要的启示。
胡鹏[3](2011)在《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是为了不教。”这应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阅读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并且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会使这种能力化为己有,终身受用。本文以“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为核心,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等方法试图探索一些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策略,以期能有补于自主性阅读教学指导的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渐进深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逐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视并落实于教学过程中。本文将几个重要国家典型的阅读理念和阅读教学模式与国内进行对比研究,对用以指导研究的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英美新批评等理论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意在借鉴吸收国外现当代阅读教学的成果和现代理论,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尊重并鼓励其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心理关系紧密。笔者通过对我校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又结合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展开对学生阅读心理问题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深究,为研究的必要性和针对性策略的总结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提出了课前指导学生自主性预读策略、课堂指导学生生成性感知策略、课后指导学生发展性拓展策略。其中又以课堂指导学生生成性感知策略为重,提炼出四种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并总结出较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凸显课堂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阵地,对指导学生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形成意义重大。教育运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文还尝试对学生自主性阅读活动评价策略进行探索,力图借助评价促进学生阅读素能的整体提升,使其在自主性阅读中精神发育,生命成长。
周敏[4](2010)在《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课程知识是整个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具有很大的理论容量和解释力。但长久以来,语文课程知识学理性研究的缺失,实际上造成了语文知识教育的茫然无措和沉重低效。当前,虽然我们已然是以开放的视野,多元的立场,力求深入到语文课程知识的本质来展开研究,但是,困惑依然存在。我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内涵、范畴的解说仍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纷纭状态。本文提出的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是在承认语文知识的多样性存在的基础上,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为语文课程知识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在本文中,笔者把“动姿化”作为语文课程知识重构的一个关键点。“动姿化”一词来自德国人类学家舍勒,把它引入到课程领域,用以表述知识在教材、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不断进化的存在方式。“动姿化”包含了动态研究的意味,蕴含着时间维度上的知识演化历程,同时更关注到知识内在价值的生命力的张扬。语文课程的“动姿化”知识理念融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情景教育、理解教育等当前教育新思潮,又与重于“人治”的汉语言特性相通相契,可以看作是中西文化教育思潮的最佳结合视角。从论文结构看,全文共6章,呈现出现状反思——历史回溯——重构策略三大板块的整体构架思路,来研究语文课程的“动姿化”知识问题。第一板块即第一章,为现状反思。从语文新课改中“泛人文”思潮下的“反知识”现状入手,由语文教学外显行为表层逐步深入到对语文课程知识本体研究性缺失的内在原因分析,提出语文课程知识问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急迫性。在这一现实基础上,文章展开了纵横两条“动姿化”的研究路径。第二板块,历史的回溯。引入知识进化理论,从纵向路径来展开研究,揭示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的必然趋势。第二、三两章,引入时间的维度,分别追溯了中国和西方知识教育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以期动态地把握语文课程知识当前境遇形成的深厚背景。这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语文知识教学的“动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东西方的知识教育各时期知识存现状态和知识教育的价值取向流变的描摹,推衍出课程动姿化知识的共同趋势:关注“知识与人的相遇”,彰显知识的精神价值,以促进人的成长。第四章,又回归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前语境,在中西比对中,反思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关联。通过对教育情境中,“动姿化”演进历程描画,明示出知识自身的内蕴“有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教育过程就是将外在客体知识经过教材化、教学化的演进,最终作用于学生个体,内化为个体的主观知识。放在“泛人文化”的语文课改困境来看,这一视角的审视有着深刻的意蕴:肯定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在语文课程知识的本体当中,弥合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第三板块,提出重构策略。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的‘动姿化”知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如何实现知识的生命化、活化,本文提出了以“知识元”为核心概念整合知识的四个层面,来考量语文课程知识的完形态势的适宜策略。这是一种横向的探究路径。第五章,概念的提出。在分析了近年来诸多语文课程专家、学者的语文知识分类理论基础上,引入一个“知识元”的概念,提出:语文课程知识是一个围绕着最基本的知识元,可多层级链接的整合体。任何一个层级的“知识元”都应该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第六章,策略的构设。带有一定的前瞻性,提出了语文课标知识“单元化”、教材知识“概念聚合化”、教学知识“情节化”等语文课程知识“动姿化”的改革策略。以期进一步修缮语文课标和语文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促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形成“人与知识相遇”的动人情境,推进课改的纵深发展。
二、《论雷峰塔的倒掉》多角度教学简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雷峰塔的倒掉》多角度教学简案(论文提纲范文)
(2)《愚公移山》课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 |
1.2.2 《愚公移山》教学研究现状 |
1.2.3 《愚公移山》课例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2.《愚公移山》及两位名师课例的介绍 |
2.1 文本介绍 |
2.1.1 《愚公移山》内容简介 |
2.1.2 《愚公移山》在教材中的地位 |
2.2 名师简介 |
2.3 《愚公移山》课例介绍 |
2.3.1 《愚公移山》课例相关内容介绍 |
2.3.2 《愚公移山》教学的基本过程 |
3.从两个维度比较《愚公移山》课例的异同 |
3.1 教什么 |
3.1.1 教学目标的确定 |
3.1.2 教学内容的选择 |
3.2 怎么教 |
3.2.1 钱梦龙:问答法的艺术化运用 |
3.2.2 郭初阳:以众多相关资料为背景,促进课文的深度理解 |
4.《愚公移山》课例的教学启示 |
4.1 关于教学内容的启示 |
4.1.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要有课程意识 |
4.1.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要符合学情 |
4.2 关于教学方法的启示 |
4.2.1 “曲问”中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
4.2.2 层层设问,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
4.2.3 巧问中融合文言基础知识 |
4.3 关于教学效果的启示 |
4.3.1 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
4.3.2 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动机及目标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研究综述及理论支撑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相关理论的阐释 |
第二章 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和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当前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语文阅读心理分析 |
第三节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课堂自主性阅读指导策略 |
第一节 指导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指导高中生良好阅读方法的习得 |
第三节 近年国内成功的自主性阅读课堂模式的借鉴 |
第四节 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的指导策略 |
第五节 对学生自主性阅读学习活动的评价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视角的确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探究背景:语文课程知识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知识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语文课程知识问题提出的背景: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 |
二、语文课程知识问题在人文大旗下的暗潮汹涌 |
第二节 语文课程知识教育的"泛人文化"倾向 |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空泛化 |
二、语文教学形式的虚浮化 |
第三节 病症根源:语文课程知识本体性研究的疏离 |
一、课程实施层面:教师个体对语文本体价值认知的模糊 |
二、课程内容层面:语文课程知识内容表述的笼统 |
三、课程理论层面:语文课程知识本体性研究的疏离 |
第二章 历史回眸: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的演化历程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语文知识教学描述 |
一、"言语至上"时期 |
二、"文章学中心"时期 |
三、"读写知识一体化"时期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语文知识教学的特点:内潜体悟型 |
一、中国古代语文知识教学的本质观:课程即知识 |
二、中国古代语文知识教学的价值观:教化型 |
三、中国古代语文知识教学的学习观:内潜心悟 |
第三节 现代语文知识教学的描述 |
一、雏形阶段:语文课程知识要求逐渐明朗、丰富 |
二、强化阶段: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索 |
第四节 中国现代语文知识教学的特点:结构分析型 |
一、现代主义语文课程知识本质观:知识即真理 |
二、现代主义语文课程知识价值观:实用型 |
三、现代主义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观:工具训练 |
第五节 语文课程知识观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
一、淡化阶段: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 |
二、争议阶段:对语文课程知识本体的思与辨 |
第三章 国际视野:西方知识问题的历史发展流变 |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关注知识的"本真"形态和"重构"能力 |
一、关注知识的"本真"形态 |
二、关注知识的重构能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时期:对知识的技术理性倾向和控制力量的张扬 |
一、对知识的技术理性倾向 |
二、对知识控制力量的张扬 |
三、"汉塞尔卵石路"的深刻寓意 |
第三节 后现代时期:知识图景的多元化和游戏化 |
一、知识概念的多元界定 |
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基本蕴涵 |
第四节 知识教育:和谐范式·开发范式·自发范式·理解范式 |
第四章 迷茫抗争:语文课程知识观后现代转型中的东方话语困境 |
第一节 对抗:"法治"语言与"人治"语言 |
第二节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知识进化论审视 |
一、知识进化理论的引入 |
二、知识进化视角下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解读 |
三、语文客观知识的进化过程就是知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
第三节 时间维度看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的意义 |
一、知识蕴含对过去、现在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期许 |
二、知识蕴含着体验、诠释和意义 |
第五章 横向视角:以知识元为核心的知识四个层面的划分与整合 |
第一节 现有语文课程知识框架构建策略评析 |
一、魏书生:对语文知识的"三分法" |
二、韩雪屏:引入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
三、张青民 潘洪建:陈述性语文知识与程序性语文知识的细化 |
四、刘大为:语识与语感及语文教学中言语知识的三个系统 |
五、李山林:原理层、工具层和实践层三大体系 |
六、程大琥:言语—词句—文章—文学—文化系列 |
七、李海林:语文知识的四种作用方式 |
八、王荣生:语文知识分布的四个层面 |
第二节 重构基点:转向促进理解力的意义关系的知识系统 |
一、从《背影》课例分析探讨语文课程知识的另一种分类 |
二、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 |
三、从结构分析到意义关系:"知识元"统领的知识四个层面 |
四、"知识元"统领的知识四个层面与语文课程核心理念的关联 |
五、从"学生"立场来看四个层面知识之间的关联 |
第三节 语文课程知识四个层面整合的理论意义 |
一、语文课程知识的生存论视野:理解中对知识的超越 |
二、语文课程知识的语用学维度:立足言语能力的形成 |
第六章 改革思考:"知识元"统领下的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的行动策略 |
第一节 知识元某层面知识的迷失或缺失:语文知识教育问题的揭示 |
一、从知识元的四个层面揭开语文课程知识的神秘面纱 |
二、知识层面缺失现象的产生缘由分析 |
第二节 反思作为课标内容的语文课程知识存现状态 |
一、条目式罗列的含混表述 |
二、动姿化策略:语文课标形态知识的"单元化" |
第三节 反思作为教材内容的语文课程知识存现状态 |
一、现行语文新教材:人文话题单元的有益尝试 |
二、人文话题单元对概念性知识的遮蔽 |
三、动姿化策略:语文教材形态知识的"概念聚合化" |
第四节 反思作为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程知识存现状态 |
一、呼唤语文教师教学意识的觉醒 |
二、选准切入视角,促成语文课程知识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 |
三、动姿化策略:语文教学形态知识的"情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论雷峰塔的倒掉》多角度教学简案(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雷峰塔的倒掉》多角度教学简案[J]. 吴作言. 语文教学通讯, 1998(01)
- [2]《愚公移山》课例比较研究[D]. 师丽平. 天水师范学院, 2018(01)
- [3]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D]. 胡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4]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D]. 周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