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送气力输送装置设计与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邵延江,李维,马聪聪,冯春晓[1](2021)在《气力输送技术在放射性废液暂存设施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确保放射性废液气力输送系统冷调试安全,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利用伯努利方程,推算了冷调试的工艺操作参数,并对理论计算与实测值间的偏差原因进行了条件输入验证。结果表明,推算的工艺操作参数与冷调试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放射性废液气力输送系统工艺设计合理,本研究推荐的方法可用于同类系统工艺操作参数计算。通过分析管径和真空系统设计对放射性废液暂存设施安全运行的影响,提出了技术改进方法及建议。
王中医[2](2021)在《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理论研究和模拟分析》文中指出气力输送旋转阀作为气力输送系统最常用的连续给料器之一,能将系统中的物料连续、均匀地输送到下一环节中,同时具有密闭锁气的功能,在化工、食品、材料等行业应用广泛。我国气力输送行业起步较晚,对于旋转阀的研究更为稀少,理论基础薄弱,对于旋转阀存在的空气泄露量,通常凭借参考国外相关产品或工程经验确定,限制着我国气力输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旋转阀的工作条件以及结构参数对于旋转阀的漏气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以直径为130mm,轴向长度为148mm工作压差为0.15MPa的旋转阀为基础运用数值仿真技术对气力输送旋转阀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进行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理论计算,运用平均叶片数量代替变化的与旋转阀阀体内壁接触的叶片数量,获得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数学模型。(2)建立气力输送旋转阀三维流体域仿真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旋转阀漏气量进行稳态计算。基于Fluent软件对5组不同轴向尺寸、9组固定容积不同长径比、以及5组不同叶片厚度的旋转阀进行叶径间隙漏气量的模拟分析。(3)基于气力输送旋转阀稳态仿真计算结果,给定18rpm旋转阀转速,对5组不同轴向尺寸、9组固定容积不同长径比、以及5组不同叶片厚度进行瞬态计算,并研究不同的转子转速下气力输送旋转阀泄漏量的变化。本文基于Fluent流体仿真软件中的稳态仿真计算与瞬态仿真计算对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旋转阀长径比、叶片厚度、转子转速等参数进行分析,对旋转阀的生产、设计以及选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杨越[3](2021)在《粉状矿物分选两相流数值模拟及结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编写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提出,以石墨烯、高纯石英原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材料作为鼓励类/建材成为国家鼓励的重点领域之一,高新材料的原料将从传统资源产业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同时,对于不可再生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非金属矿业转型升级。因此,对于精细粉体分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分级机腔体内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分级机腔体内流场运动规律,对比分离腔内不同结构件对流场的影响,以达到提升分级机分离性能,降低产品中大颗粒含量占比的目的。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1)对分级机分离颗粒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通过对腔体内的流场结果分析,提出能够降低大颗粒含量的改进方案。并对分级机分离装置进行建模、装配,利用Fluent对不添加颗粒时的分级机腔内流场进行仿真。(2)对有、无挡风块结构的两种分级机腔内的流场进行分析,对不同数目挡风块腔内流场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流场在流经挡风块壁面时,会改变腔体与转笼之间环形区域的速度分布情况,此处的速度波动与湍流作用共同影响分级精度。流场在越过挡风块时损失一部分能量,改变颗粒流经壁面时的轨迹,有利于腔体内颗粒的沉降。对不同数目的挡风块仿真结果表明:含有8挡风块的分级机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3)对有、无开孔腔开孔的分级机腔内流场进行分析,研究开孔腔开孔对腔内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添加开孔以后,进气口形成的气柱中不再有明显的速度突变现象,进气口气柱的速度矢量范围有明显缩减,高速矢量区域有所减少。腔体内压强并无明显较大值改变,但压力峰值由腔内区域转为开孔腔的开孔处。且随着开孔数目增加,开口处峰值也增加。(4)安装实验平台,检测改进结构的分级机成品中大颗粒所占百分比,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带有结构改进装置的粉体分级机分离的粉体中,大粒径颗粒含量占比下降9.11%,结构设计满足改进粉体分离效果的要求。(2)实验数据表明,改进结构对分离效果具有促进作用,并由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存在一定合理范围内误差。(3)粉体分级机分离效率在分级机改进前后分离效率相差约为4.33%,分离效率结果不大,能够满足原先粉体分离生产需求。本文设计的带有改进结构的分级机对分离效果有提高作用。
刘佳[4](2020)在《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三下”压煤问题严重,以充填开采为代表的“三下”压煤开采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当前的充填开采技术在充填物料运输方面有很大不足,在采用气力输送时,充填物料在运输过程中存在工序多、矸石与空气源动力混合不流畅、输送距离短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充填技术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协庄煤矿31115E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技术,从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拟试验、现场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保障采煤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充填,提高采区的煤炭回收率,填补目前国内外低压气力输送的空白,取得以下成果:(1)在系统方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气力输送风速、输送特性和风机特性,运用气力管道输送原生矸石充填的理论计算方法,在地面布置输送系统工程试验场地,规划设计系统布局和运行流程,初步设定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参数,确定管径尺寸和分段情况,对输送风量、压损、旋浮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及优化,确定井下工程案例中的实际输送风速V、固气混合比M、管路内径Ds、压降、旋流参数等。(2)基于工作面充填距离和煤矸石充填量需要,选定充填装备及控制系统。研究设计给料系统和耐磨材质输送管路,选定气源动力设备,设计给料系统、输送管道等装置,采用HMI人机交互界面的PLC控制系统,进行系统控制和检测,利用各种信号传感器采集系统实时数据。(3)以协庄煤矿31115E工作面生产布局为背景,设计涡流旋浮气力充填系统,对充填开采过程中有效衔接和优化配套的煤矸分离、破碎、运输、储存、气力输送、PLC控制等系统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采充平行作业,通过实践表明该系统生产运行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40幅,表24个,参考文献80篇。
李浩[5](2020)在《安全套电检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套是一种天然乳胶橡胶材料的柔性体,在工业生产中此类柔性物料的姿态调整十分困难。在半成品安全套的电子检测工序中,因其难以自动调整为统一的姿态,使得上模与电检工序的自动化进程缓慢,致使整个产业生产效率低下。本课题设计研究安全套电检自动化生产线,主要研究单个安全套物料在输送整形模块中负压输送管道内的运动与姿态变化,依据流体动力学机理实现其姿态的调整进而实现电检工序的自动化。首先确定电检生产线各机构参数后划分工作模块,利用Creo完成生产线输送与整形模块、上模电检模块和包装模块各机构以及关键部件的三维结构设计。选择吸送式气力输送的方法连续输送单个安全套物料,对负压输送管道内流体流动进行分析并计算输送过程中气流能量损失。然后用Auto CAD软件创建二维计算模型,用软件Gambit对计算模型进行网格划分与边界定义,再导入Fluent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于安全套在管道内的流场运动进行了分析并实时追踪淀粉固体颗粒在管道内的运动和轨迹。最后搭建负压输送管道的实验平台,对安全套进入管道入口时的两种姿态进行对比实验,对真空吸盘距与管道入口中心的距离进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研究的负压输送整形管道可实现单个安全套物料在输送过程中的姿态调整。
王晓晨[6](2020)在《油茶果气力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油茶果具有较高的食用和工业价值,油茶产业属于创新型的林业经济,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现阶段油茶果的采收主要依靠人力进行,人力劳作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鉴于目前油茶产业的采收困局,对油茶果的气力收集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以油茶果为对象,结合气固耦合理论以及离散元素法(DEM)和计算流体力学(CFD)耦合数值模拟方法(CFD-DEM),以实现油茶果的气力输送问题为目标,对油茶果气力输送系统中的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在简化描述油茶果形貌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气固两相流耦合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对油茶果在轴流场和旋流场内的颗粒动力学特性以及颗粒与管壁之间的碰撞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气力输送系统内油茶果的受力组成,推导出颗粒与管壁的碰撞过程运动学方程。通过对传统气力输送系统归类,明确了油茶果在气力输送中的输送状态及输送方式,理论研究结果为后续油茶果在气力输送系统的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基于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在系统管道管径、中间管道倾斜角度以及系统输送气速不同时,对油茶果的负压式气力输送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输送管道的直径研究表明:随着输送管道管径的增加,系统压损减小,系统湍动能持续增加,油茶果在管道中各阶段的动能基本保持不变,系统输送油茶果的质量流量增加。根据气相流动特性及油茶果输送特性,认为输送管道的管径为90mm时,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性能最优;当输送管道的管径为90mm时,通过改变中间管道倾斜角度研究表明:随着中间管道倾斜角度的增加,系统压降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后保持不变,系统湍动能先减小后增加,之后保持不变,油茶果在管道中的动能持续增加,气固耦合力基本保持不变,而系统输送油茶果的质量流量先增加后减小,然后保持不变。根据气相流动特性及油茶果输送特性,认为中间管道倾斜角度为15°时,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性能最优;当输送管道的管径为90mm,中间管道的倾斜角度为15°时,通过改变系统输送气速研究表明:系统气相压损与系统湍动能随着输送气速的增加而现行增加,油茶果在管道中的动能以及气固耦合力随输送气速的增加而增加,质量流量随输送气速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后保持稳定。根据气相流动特性及油茶果输送特性,认为系统送风参数为35m/s时,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性能最优。最后得出系统输送油茶果的最优结构参数和输送参数:在输送管道管径为90mm时,中间管道的倾斜角度为15°时,输送气速为35m/s时,系统质量流量最优,最优值为1.09kg/s。依据数值模拟研究,搭建油茶果气力输送试验台,构建信号采集系统,开展油茶果气力输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存在9.7%的误差,说明数值计算模型与搭建的试验台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数值计算模型正确有效。
李若男[7](2020)在《邮轮餐厨垃圾真空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因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着,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提高,旅游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展,使得餐厨垃圾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当下邮轮的餐厨垃圾清理是邮轮到站停靠后,由人工清运出站。但是人们产生的餐厨垃圾越来越多,不仅含有很多的有机成分、其中所含得微生物比例也比较高,这些较高的成分会使垃圾变得易腐烂,容易滋生有害的物质,对人们生活与卫生环境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垃圾散落则会引发二次污染,还会影响到邮轮内外的交通,邮轮需要快速高效、绿色节能的垃圾运输方式。因此,对邮轮餐厨垃圾的解决是目前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邮轮餐厨垃圾收集方式进行了介绍,对比了不同垃圾收集方式的优缺点,对邮轮餐厨垃圾真空收集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得出结论:在众多餐厨垃圾收集方式中,真空收集系统采用真空管道运输,使邮轮餐厨垃圾处理更加快速高效、绿色节能,也减少了邮轮的日常运行成本,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和节约能源的政策,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确定真空收集系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阐述了真空收集系统的分类及国内外发展概况;通过分析餐厨垃圾的特点及运输特性,从理论上说明了真空收集系统对目前邮轮餐厨垃圾收集的必要性;以吸送式系统为基础,介绍了邮轮餐厨垃圾真空收集的工作原理;通过对邮轮餐厨垃圾系统管网建立模型,分析得到邮轮上餐厨垃圾收集系统可按由远及近的排序算法控制清空投放口,对节约能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其次,对邮轮餐厨垃圾系统进行了实验与模拟研究,对系统的垃圾供料装置、垃圾分离器、除湿除尘装置、真空机组等主要部分进行了研究设计,考查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可靠性。根据物料的特性、操作的要求和真空度的大小,确定系统中气源设备的选型。以真空度和颗粒密度对真空收集效率的影响为研究点,设计并搭建实验台对系统进行了实验,同时采用Fluent软件对简化后模型的速度场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模拟。最后,对垃圾真空收集系统除臭及前后处理过程进行了研讨,综合考虑影响因素,选择活性炭吸附法为除臭技术,确定了垃圾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以及废水的回收利用,并对整个系统所能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为现代邮轮满足其餐厨垃圾收集处理的要求提供参考。
张睿[8](2020)在《煤矿井下反循环取样钻杆中心管设计方法》文中指出基于气力输送系统的分类及其原理,分析了煤矿井下反循环定点取样装置的技术特征,指出了井下反循环取样过程属于压送式输送。采用压送式气力输送工程计算的方法,结合煤矿井下实际压风工况,得到了搭配准?95 mm直径钻头的准73 mm宽叶片螺旋钻杆的中心管直径范围为21~32 mm;通过实验室建立仿真取样系统的试验表明:32 mm的中心管在相同给料质量和取样时间内,取样效果更好。
赵聪聪[9](2020)在《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气流速度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在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输送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影响物料颗粒正常输送的问题,例如系统的压力损失严重、管道的磨损、物料颗粒的破碎、管道的堵塞等问题。其中,磨损对输送管道以及其他构件的使用寿命影响非常严重,而管道内气流速度过大是导致管道磨损严重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以水平段管道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设计优化管道的尺寸和结构,以减小管道内的气流速度,使系统能够保持稳定输送的状态,从而达到减小管道磨损的目的。针对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的管道磨损问题,分析了物料颗粒的物理性质、管道内的气流速度这两种因素对管道磨损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管道内气流速度对管道磨损的影响,得出了管道内的气流速度过大是导致管道磨损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减小管道内的气流速度,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本文基于变径前后压力损失相等的原理,对单一管径管道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即逐级扩大管道直径的方式。并运用压损计算法,给出设计变径管道的直径、管道变径的位置以及变径角的设计计算公式。第二,理论设计单一管径管道、一级变径管道、二级变径管道三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佳变径管道的直径、管道变径的位置以及变径角。第三,本文以EDEM-FLUENT耦合模拟仿真的原理(离散相遵循的颗粒控制方程以及流体相遵循的气体控制方程等)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欧拉耦合模型,获得了管道内的压力分布、气流速度分布以及颗粒运动轨迹等状况。第四,通过仿真结果并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二级变径管道内气流速度比较稳定、压力损失最小。验证了通过优化管道结构,可以减小管道内的气流速度,使得系统能够保持稳定输送的状态,从而达到了减小管道磨损的目的。
付海峰[10](2020)在《闭式氮气气力输送系统工艺及其关键部位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粉体的运输、装卸等环节常常伴有大量的粉尘产生,闭式气力输送技术是一种清洁、可循环利用的粉体运输方式,具有安全环保、自动化程度高、无污染干燥输送等优点,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安全。磷酸铁锂作为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粉体材料,在粉体输送至包装,其水分含量的控制最为关键,要求水分含量不超过600ppm。本论文针对磷酸铁锂输送过程中易吸潮、易氧化等特点,在分析粉体特性、计算输送气速、输送压力、输送管路管径等参数的基础上,对磷酸铁锂闭式氮气气力输送系统进行了设备选型。并开展了工业输送试验,探究不同回风速度下(1060m/s),输送磷酸铁锂粉体的水分含量及产量的变化规律。同时,为了解决工业试验中出现的堵料、冒粉问题,通过CFD数值模拟,对闭式氮气气力输送系统关键部位——回风文丘里内部气流流场以及颗粒轨迹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紧接着,针对回风文丘里在输送系统中存在正压影响粉体输送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负压引射供料装置——引射器,进行优化。并利用CFD对所设计的引射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其内部速度场、压力场以及颗粒轨迹进行分析验证。(1)在工业闭式氮气气力输送磷酸铁锂粉体过程中,由于回风文丘里的影响,粉体输送产量随着回风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回风速度为8m/s时,由于风量的不足,物料通过星型加料机进入输送管道不能进行输送,最后导致系统堵料;当回风速度为60m/s时,星型加料阀进口位置风量过大,出现冒粉现象,整个输送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当回风速度为28m/s左右时,系统风量为12m3/min,输送产量最高。在不同的回风速度(1060m/s)下,采用闭式氮气气力输送并结合除湿包装房的新工艺,输送的磷酸铁锂粉体水分含量均低于600ppm,满足工业要求。(2)CFD模拟结果:随着回风速度(1060m/s)的增大,文丘里进料口压力逐渐增大且一直处于正压状态,压力在1000Pa左右,进料口漩涡随着风速的增大越来越明显,导致颗粒轨迹混乱,颗粒逃逸率越来越小,所以导致了工业实验中回风速度大物料堵塞、冒粉的现象。(3)由于进料口正压和漩涡的存在,导致工业输送产量发生变化,此问题可通过优化引射器供料结构有效解决。根据工业闭式气力输送设计要求,利用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对引射器做了设计计算,并给出了主要参数:喷嘴出口直径为32mm,喷嘴收缩角为12°,混合室长度为380mm,混合室直径为62mm,收缩段为30°收缩角,确定喷嘴距为142mm,扩压室扩散角取10°,长度为150mm。在设计引射器时,可将下料口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本文设计为45°当引射器喷嘴距为122142mm范围时,颗粒的逃逸率为98%,颗粒基本都能被输送。这是由于引射器进料口微负压(-4kPa)的存在,使物料可以较轻易的进入引射器并能以高输送率输送。
二、压送气力输送装置设计与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送气力输送装置设计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气力输送技术在放射性废液暂存设施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力输送原理及操作参数理论计算 |
1.1 气力输送原理 |
1.2 操作参数理论计算 |
2 气力输送技术的应用 |
2.1 气力输送系统流程设计 |
1) 正压压送式流程设计 |
2) 负压吸送式流程设计 |
2.2 操作参数 |
1) 正压压送方式 |
2) 负压吸送方式 |
3 结果与讨论 |
4 优化建议 |
4.1 影响因素 |
1) 温度 |
2) 管道绝对粗糙度的影响 |
4.2 系统设计优化 |
1) 管径选择 |
2) 真空系统设备安全性 |
5 结论 |
(2)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理论研究和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旋转阀输送机理及参数分析 |
2.1 气力输送系统与供料器 |
2.2 各类供料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
2.2.1 螺旋供料器 |
2.2.2 文丘里供料器 |
2.2.3 容积式式供料器 |
2.2.4 吸嘴 |
2.2.5 旋转阀供料器 |
2.3 旋转阀的类型及特点 |
2.3.1 旋转阀的类型 |
2.3.2 旋转阀的特点 |
2.3.3 旋转阀的供料量 |
2.4 旋转阀的构成 |
2.4.1 旋转阀的转子 |
2.4.2 旋转阀的排气装置 |
2.5 旋转阀的空气泄露 |
2.6 本章小结 |
3 相关理论计算 |
3.1 引言 |
3.2 空气泄露量现有数学模型 |
3.2.1 Marcus方法 |
3.2.2 Reed方法 |
3.3 J Rogers尖锐孔板压降模型与改良 |
3.3.1 .突扩管的局部压力损失 |
3.3.2 突缩管的局部压力损失 |
3.3.3 尖锐孔板的局部压力损失 |
3.3.4 J Rogers的尖锐孔板模型的改良 |
3.4 其他相关理论 |
3.4.1 控制体积法 |
3.4.2 动网格与滑移网格 |
3.4.3 湍流模型 |
3.4.4 压力求解器 |
3.5 本章小节 |
4 旋转阀漏气量稳态参数模拟及分析 |
4.1 旋转阀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简化原则 |
4.1.2 创建旋转阀简化模型 |
4.2 计算前准备 |
4.2.1 提取计算域 |
4.2.2 网格划分 |
4.2.3 Fluent求解器设置 |
4.3 送风状态下旋转阀漏气量稳态结果与分析 |
4.3.1 稳态分析的目的 |
4.3.2 旋转阀稳态漏气量仿真结果 |
4.3.3 不同容积旋转阀长径比对漏气量的影响 |
4.3.4 固定容积旋转阀长径比对漏气量的影响 |
4.3.5 旋转阀叶片厚度对漏气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旋转阀漏气量瞬态参数模拟及分析 |
5.1 引言 |
5.2 送风状态下旋转阀漏气量瞬态结果与分析 |
5.3 旋转阀长径比对漏气量影响 |
5.3.1 不同容积旋转阀长径比对漏气量的影响 |
5.3.2 固定容积旋转阀长径比对漏气量的影响 |
5.4 旋转阀叶片厚度对漏气量影响 |
5.5 旋转阀转子转速对漏气量影响 |
5.6 旋转阀漏气量比较分析 |
5.6.1 不同规格旋转阀稳态泄漏量和瞬态泄漏量对比分析 |
5.6.2 理论计算、稳态模拟和动态模拟结果分析比较 |
5.7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粉状矿物分选两相流数值模拟及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1.2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 |
1.1.3 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概况 |
1.1.4 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
1.1.5 粉体行业的起源及粉体行业的发 |
1.2 粉体分级机国内研究现状 |
1.2.1 通过调节二次风量结构或参数来提高粉体分离效率 |
1.2.2 通过修改工艺参数来提高粉体分离效率 |
1.2.3 通过改变分离腔内部结构来提高粉体分离效率 |
1.3 气力输送装置及其在粉体分离中的应用 |
1.3.1 气力输送装置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颗粒在管道中的流动 |
1.3.3 稀相气力输送分类与特点 |
1.3.4 气力输送装置在粉体中的应用 |
1.3.5 文丘里供料器在物料进口处分散作用 |
1.4 气力输送的特点 |
1.5 现在存在的问题 |
1.6 工作计划流程图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仿真用理论与方法 |
2.1 计算流体力学 |
2.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2.3 湍流模型及选取 |
2.3.1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2.3.2 CFD模型求解方法 |
2.4 气固两相流基本理论 |
2.4.1 理论研究方法 |
2.4.2 气固两相流湍流模型 |
2.4.3 腔体内颗粒受力分析 |
2.5 CFD-DEM耦合计算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粉状矿物分选装置的设计及三维模型的建立 |
3.1 粉体分离装置的工作原理 |
3.2 软件介绍 |
3.3 悬浮腔的改进设计 |
3.3.1 腔体内结构改进 |
3.3.2 开孔腔体的设计 |
3.4 其他重要部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离腔内流场的仿真分析 |
4.1 FLUENT软件 |
4.2 仿真流程 |
4.2.1 建立仿真环境 |
4.2.2 设置求解约束条件 |
4.2.3 原分级机内腔体流场流动 |
4.3 挡风块对分离腔内流场的影响 |
4.4 开孔腔的改进 |
4.5 两种构件共同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离腔中气固两相流的仿真分析 |
5.1 FLUENT-EDEM的耦合 |
5.2 EDEM中软件设置 |
5.2.1 全局变量设置 |
5.2.2 创建颗粒工厂 |
5.3 FLUENT-EDEM耦合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颗粒分离效率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仪器 |
6.2 测试方法 |
6.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6.3.1 实验材料占比 |
6.3.2 实验测试结果 |
6.3.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总结 |
7.2 改进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成果 |
2 2 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系统参数理论研究 |
2.1 涡流旋浮气力输送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2 系统参数的初步计算与选择 |
2.3 系统参数优化计算 |
2.4 旋流参数计算 |
2.5 系统性能参数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设计 |
3.1 气源 |
3.2 给料系统 |
3.3 输送管道系统 |
3.4 控制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 |
3.5 系统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工程实践 |
4.1 实践矿井概况 |
4.2 涡流旋浮气力输送系统设计 |
4.3 工程应用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安全套电检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概述 |
1.2.1 安全套电检工艺发展概述 |
1.2.2 电检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气力输送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生产线整体结构设计 |
2.1 总体设计方案 |
2.1.1 生产线性能指标 |
2.1.2 总体设计方案 |
2.2 输送整形模块各机构结构设计 |
2.2.1 负压输送管道设计 |
2.2.2 物料获取机构设计 |
2.2.3 伞降管道的设计 |
2.2.4 动力系统的设计 |
2.3 上模电检模块设计 |
2.3.1 上模柔顺机械手改进设计 |
2.3.2 上模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编程 |
2.4 包装模块设计 |
2.4.1 整体结构设计 |
2.4.2 热封滚筒改进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负压输送管道内流体分析与计算 |
3.1 气力输送系统理论基础 |
3.1.1 气力输送系统分类 |
3.1.2 气力输送方式的选择 |
3.2 流体动力分析 |
3.2.1 流体的粘性分析 |
3.2.2 流体流动状态的区分 |
3.2.3 负压输送管道内湍流分析 |
3.3 流体流动的能量损失计算 |
3.3.1 气体沿程阻力系数计算 |
3.3.2 局部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
3.3.3 克服颗粒重力损失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负压输送管道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方程 |
4.1.1 控制方程选用 |
4.1.2 湍流模型方程选用 |
4.2 计算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4.2.1 负压输送管道入口处建模 |
4.2.2 负压输送管道入口处仿真分析 |
4.2.3 竖直管道内安全套建模与分析 |
4.3 输送机构粒子轨迹追踪的仿真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料获取与姿态调整可行性实验 |
5.1 真空吸盘获取物料实验 |
5.2 物料在管道入口处实验 |
5.3 物料在竖直管道处实验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油茶果气力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气力输送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
1.2.2 气力输送实验研究 |
1.2.3 气力输送数值模拟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油茶果气力输送理论基础 |
2.1 气力输送装置类型 |
2.1.1 按照形成气流的方法分类 |
2.1.2 按物料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分类 |
2.2 油茶果气力输送动力学理论基础研究 |
2.2.1 油茶果轴流气力输送动力学分析 |
2.2.2 油茶果旋流气力输送动力学分析 |
2.3 油茶果气力输送碰撞过程分析 |
2.3.1 颗粒-壁面碰撞速度分析 |
2.3.2 颗粒-颗粒碰撞速度分析 |
2.3.3 颗粒-颗粒碰撞接触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油茶果气力输送CFD-DEM数值模型 |
3.1 负压吸附系统试验装置 |
3.2 气力输送压力损失计算模型分析 |
3.3 气固耦合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3.3.1 气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
3.3.2 计算域模型网格划分 |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3.4 CFD-DEM耦合数学模型 |
3.4.1 气相控制方程 |
3.4.2 离散相控制方程 |
3.5 计算参数设置 |
3.5.1 CFD计算参数 |
3.5.2 EDEM计算参数 |
3.5.3 CFD-DEM耦合计算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4 油茶果气力输送数值模拟研究 |
4.1 管道管径不同时的输送特性 |
4.1.1 管径变化时的气相流动特性 |
4.1.2 管径变化时的油茶果输送特性 |
4.2 管道倾角不同时的输送特性 |
4.2.1 管道倾斜不同时气相流动特性 |
4.2.2 管道倾斜不同时油茶果输送特性 |
4.3 入口气速不同时的输送特性 |
4.3.1 入口气速变化时气相流动特性 |
4.3.2 入口气速变化时油茶果输送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5 油茶果气力输送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
5.1 试验装置 |
5.1.1 试验仪器 |
5.1.2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邮轮餐厨垃圾真空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真空收集系统分类及先进性 |
1.2.1 系统分类 |
1.2.2 系统先进性 |
1.3 真空收集技术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1.3.1 真空收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真空收集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真空收集系统原理及技术理论 |
2.1 真空收集系统工作原理 |
2.2 真空收集系统技术理论 |
2.2.1 真空收集管道内多相流简化 |
2.2.2 固体颗粒受力分析 |
2.2.3 主要流动特征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邮轮餐厨垃圾系统建模 |
3.1 管网系统模型 |
3.2 系统能耗 |
3.3 系统模型求解过程 |
3.4 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拟实验研究 |
4.1 真空收集系统实验装置的设计 |
4.1.1 实验装置的功能及组成 |
4.1.2 设计参数 |
4.1.3 实验验系统核心设备设计 |
4.1.4 真空收集系统工艺图 |
4.1.5 真空收集系统主要参数 |
4.1.6 实验系统的气源设备选型 |
4.2 真空收集系统工作内容 |
4.3 真空收集实验步骤和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及数值模拟分析 |
5.1 颗粒密度、真空度对垃圾运输效果的影响 |
5.1.1 罗茨鼓风机 |
5.1.2 罗茨真空泵 |
5.2 真空收集垃圾运动状态变化 |
5.2.1 罗茨鼓风机 |
5.2.2 罗茨真空泵 |
5.3 数值模拟分析 |
5.3.1 Fluent应用 |
5.3.2 Fluent模拟气固两相流步骤 |
5.3.3 数值计算物理模型 |
5.3.4 网格划分 |
5.3.5 边界条件及基本设置 |
5.3.6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 垃圾收集系统除臭的必要性 |
5.5 垃圾收集前后处理以及废水回收利用 |
5.6 主要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5.6.1 市场背景 |
5.6.2 技术分析 |
5.6.3 经济效益分析 |
5.6.4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煤矿井下反循环取样钻杆中心管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井下反循环取样系统的气力输送类型 |
2 基于气力输送工程的取样钻杆中心管内径计算 |
2.1 压送式气力输送的类型 |
2.2 压送式气力输送管路设计所需参数 |
2.3 双壁钻杆中心管内径的计算 |
3 不同中心管尺寸的双壁钻杆取样性能试验 |
4 结语 |
(9)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气流速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的发展 |
1.2.1 国外发展 |
1.2.2 国内发展 |
1.3 气力输送系统的概述 |
1.3.1 气力输送系统的类型 |
1.3.2 气力输送系统的特点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 |
1.4.3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主要问题分析 |
2.1 物料的性质 |
2.2 气流速度 |
2.3 解决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径管道的设计研究 |
3.1 变径管道设计原则 |
3.1.1 临界速度 |
3.1.2 能耗(压力损失) |
3.1.3 变径管道设计实例 |
3.2 变径管道参数的确定 |
3.2.1 变径管道直径的确定 |
3.2.2 管道变径位置的确定 |
3.2.3 变径角的确定 |
3.2.4 系统的控制 |
3.3 变径管道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DEM-FLUENT耦合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4.1 EDEM2018、FLUENT18.0 简介 |
4.1.1 EDEM2018简介 |
4.1.2 FLUENT18.0 简介 |
4.2 EDEM-FLUENT耦合理论 |
4.2.1 耦合简介 |
4.2.2 气体控制方程 |
4.2.3 颗粒控制方程 |
4.2.4 接触模型 |
4.2.5 曳力模型 |
4.2.6 时间步长的匹配 |
4.3 EDEM-FLUENT计算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DEM-FLUENT耦合模拟仿真研究 |
5.1 单一管径管道的仿真模拟 |
5.2 变径输料管道的仿真模拟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3.1 压力变化图 |
5.3.2 气流速度变化图 |
5.3.3 物料颗粒运动轨迹图 |
5.4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闭式氮气气力输送系统工艺及其关键部位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发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引射器的研究进展 |
1.3 气力输送系统概述 |
1.3.1 气力输送的定义与组成 |
1.3.2 气力输送的优点 |
1.3.3 气力输送的缺点 |
1.4 气力输送系统分类 |
1.4.1 开放式气力输送系统 |
1.4.2 封闭式气力输送系统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闭式氮气气力输送系统的工业输送实验 |
2.1 氮气闭式气力输送系统及工艺 |
2.2 闭式氮气输送系统的影响参数 |
2.2.1 物料特性 |
2.2.2 输送气流速度 |
2.2.3 固气比 |
2.2.4 输送管径 |
2.3 闭式气力输送系统设备选型 |
2.3.1 空压机选型 |
2.3.2 滤筒除尘器 |
2.3.3 罗茨鼓风机 |
2.3.4 氮气循环干燥系统 |
2.3.5 成品包装房 |
2.3.6 喂料器 |
2.4 工业输送实验 |
2.4.1 实验目的 |
2.4.2 实验原料 |
2.4.3 空气输送物料水分的变化 |
2.4.4 闭式氮气气力输送设备 |
2.4.5 主要测试仪器 |
2.4.6 实验流程 |
2.5 实验方法 |
2.6 结果与分析 |
2.7 存在的问题 |
2.8 本章小结 |
3 回风文丘里数值模拟分析 |
3.1 计算流体力学及FLUENT |
3.2 回风文丘里模拟 |
3.2.1 物理建模 |
3.2.2 网格划分 |
3.3 数值计算条件设置 |
3.3.1 操作环境设置 |
3.3.2 CFD边界条件设置 |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1 中心轴截面压力场分析 |
3.4.2 中心轴截面速度场分析 |
3.4.3 颗粒轨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引射器供料器结构参数设计 |
4.1 引射器 |
4.1.1 引射器原理 |
4.1.2 引射器结构特点 |
4.1.3 引射器的设计方法 |
4.2 引射器的尺寸设计 |
4.2.1 引射器喷嘴的设计 |
4.2.2 混合室结构设计 |
4.2.3 喷嘴距的设计 |
4.2.4 扩压室的设计 |
4.3 设计要求 |
4.4 引射器设计计算 |
4.4.1 对其输送参数进行计算 |
4.4.2 喷嘴的选型计算 |
4.4.3 混合室和扩压室的计算 |
4.4.4 喷嘴距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引射器结构优化验证分析 |
5.1 引射器的数值模拟 |
5.1.1 引射器建模与网格划分 |
5.1.2 边界设置与求解器选择 |
5.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2.1 中心截面速度场 |
5.2.2 中心截面压力分布云图 |
5.2.3 颗粒轨迹图 |
5.3 不同喷嘴距模拟结果分析 |
5.3.1 速度云图对比 |
5.3.2 压力对比 |
5.3.3 颗粒轨迹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压送气力输送装置设计与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力输送技术在放射性废液暂存设施中的应用[J]. 邵延江,李维,马聪聪,冯春晓.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1(10)
- [2]气力输送旋转阀漏气量理论研究和模拟分析[D]. 王中医.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粉状矿物分选两相流数值模拟及结构设计研究[D]. 杨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涡流旋浮气力管道输送充填系统研究[D]. 刘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安全套电检自动化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D]. 李浩.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油茶果气力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 王晓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邮轮餐厨垃圾真空收集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 李若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8]煤矿井下反循环取样钻杆中心管设计方法[J]. 张睿. 煤矿安全, 2020(04)
- [9]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气流速度分析研究[D]. 赵聪聪.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10]闭式氮气气力输送系统工艺及其关键部位设计与研究[D]. 付海峰. 西南科技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