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继承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是继承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一、是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瑾[1](2010)在《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承接关系词语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本文主要运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承接关系词语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本文通过描写和比较,对现代汉语中的承接关系词语进行了归类并分析,揭示了典型承接关系词语在篇章中的位置和它们的篇章功能,发现了其衔接方式的特点。全文分为七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承接关系词语的界定和分类。按照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将承接关系词语分为四类:连词、副词、时间名词和时间代词、短语。第二章是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句法语义研究。本章将前人对“然后”和“以后”;“接着”和“接下来”;“于是”和“从而”这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比较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补充。第三章是典型承接关系词语在篇章中的位置研究。本章对前面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在篇章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做了比较研究。第四章是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篇章功能研究。本章对前面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篇章功能进行了分析,也分别做了比较研究。第五章是典型承接关系词语在篇章中的衔接方式研究。本章主要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分别考察了语法衔接中的连接和照应,词汇衔接中的重复使用、同义连用和搭配使用等五个方面,发现了这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各自的衔接方式的特点。第六章是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偏误分析。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偏误进行归类分析,然后总结出基本规律,进而对这类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语。

马清华[2](2004)在《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语言中最简单、原始的一种结构关系即并列关系为对象,探讨了该结构在可联性、有序化、繁简互换、关系值的变化与维持、标记化等各种形式组织或意义组织方面的内在作用因素,尤其注意考察其中决定性常量和干涉性变量的分别以及它们内部或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对并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揭示了其内部的自律、竞争、协调、优化等机制和作用规律,是“语言自组织理论”的一项有深度的专题性研究。 以往对并列结构的研究主要是静态的,缺少动态研究,而且系统性不强,不了解各种理论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更不完全清楚形成这诸如此类联系的动力是什么。不清楚这些联系及其成因,实际上也就不可能真正弄清并列结构各项特征的实质。 语言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认为,语言系统任一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并列结构的句法语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动态研究。围绕着四种类型的子系统:结构S,项目I,标记M,认知(包括经验、意志、理解、记忆等)C,得到从S出发或者到达S的六种重要向量,在这六种向量下,可列出“吸收、控制、值变、取配、外设、适应、组联、有序化”等作用关系,为了把篇幅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这里暂不深入涉及适应和取配,只讨论组联、有序化、值变、外设、标记化(吸收和控制)。全文分“绪论、组联、语序、值变、标记和结论”六部分,外设跟内设相对,几乎贯穿所有的作用领域,因此散见于组联、语序、值变、标记各部。 “第1部分绪论”交代了以往在并列结构的研究方面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即在并列范围、并列项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标记之间的关系、结构与外部句法环境的关系诸方面的基本认识;交代了本文研究的任务;交代了自组织理论基础,尤其是它的动力系统(包括系统变量、系统动力学和自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并导出我们要加以探讨的组联、有序化等所有的作用关系。这部分还对并列结构作了界定,分析了并列结构的类型,得出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范畴和术语。 “第2部分组联”从词并列入手,分析了项目联成并列结构所需的条件,得出在并列组联条件上,“紧联式严于松联式,无标式严于唯标式,内设式严于外设式”的三个基本结论,然后用词并列以上各层级的并列结构进行验证,同样得到了证实,表明这三个基本结论具有句法层级的超越性。在“紧联→松联”这个向量下,词义关系类型向并列结构的句法实现分别受到潜在句法关系、逻辑关系、语义特征和语音四重约束。在“无标→唯标”这个向量下,标记成分表现出致联力和竞争控制力,这也是所谓汉语以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之一的理论依据。在“内设→外设”这个向量下,对B级类下外设和偶选外设这两种外设并列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无论哪一种偶选外设(包括赋值外设、赋格外设、赋核外设、赋类外设和赋式外设)的并列结构,都是因为在句中其他成分的选择限制下被赋予了可联性。 “第3部分语序”在对语序进行了崭新分类的基础L-,分析指出,感知度递降、由先至后这两种前于义序和外设序属贯通序,其他语序类型均属狭隘序,并进而探讨了语序势力范围形成的原因。这部分还分析了并列结构有序化原理,指出竞争、兼容、筛选、轮替、加权或优势抑制等是有序化过程中处理语序冲突或协调问题的方式,语序的自由度存在一条与“子句并列*语并列。词并列、语素并列”级别降等相对应的“自由一凝固”的连续统。 “第4部分值变”着重论述了述谓性并列关系偏移和控变的轨迹、机制,证明了经验推论或项目均衡格局的破缺可导致它向承接、转折等非并列关系偏移,揭示了对偏移活动形成干扰的其他各种助成因素或约束因素。控变分析发现,并存并列和同时并列是基级并列关系,列举并列和交替并列等是次高级并列关系,筛选并列等是高级并列关系。高级或次高级并列关系合法地消去标记后,往往均可最终还原(reduce)为基级的并存并列或同时并列。 “第5部分标记”从控制和吸收两方面,论证并揭示了关系标记跟句法结构的各种意义交互关系,指出标记的控制作用表现于句法、语义、语音等各个层次,其句法控制作用包括致联控制、语序活化、竞争控制等,语义、语音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优化控制(如语义优化和节律优化),论证了吸收机制的机制,具体包括渐变性语法化与突变性结构演化的关系、吸收方式和吸收条件。吸收方式有随控吸收和兼容吸收两种,随控吸收包括致联吸收和竞争吸收,兼容吸收包括全兼容吸收和半兼容吸收。语义灌注、语义共振和经验推论是吸收的两个条件。单标语法化有外变和内变两种方式,单标内变轨迹的有关研究验证了第4部分结构关系值变轨迹的有关结论,偶标的格式化讨论了偶标的类型、特征及获得格式资格的条件。 “第6部分结论”对全文的结论进行了总结,融合,从语言自组织这个更高的理论层次上进行了高度归纳和提炼,勾画出了并列结构的自组织动力系统。 本文主要创新、意义和特色: 1.在旧有理论粗浅涉猎过的领域(如“组联、语序、标记”展开了全新而具创意的细致分析,在旧有理论未曾涉猎过的领域(如“值变,’)展开开拓性研究,揭示

董敏,冯德正[3](2015)在《英汉科技翻译逻辑关系显化策略的语料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一定规模的英汉平行语料库,通过描写显化的逻辑关系类别、译文中出现的逻辑连接词、原文中隐含逻辑关系的词汇语法形式的语料库数据,可以为"语际显化"范畴的汉语科技译文逻辑关系的显化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其意义在于为验证科技翻译文本的"句法显化"的"语内显化"假设提供实证支持,并阐释译文采取增加逻辑连接词,同时将非限定小句、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内嵌句调整为限定小句,被动语态、虚拟语气以及主动语态特定句式的简单句重组为复句的显化策略的语言学动因。

朱玉锦[4](2013)在《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关联词偏误调查与量化分析》文中提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关联词语始终是一个难点。在汉语中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逻辑语义关系,而且关联词语的使用也是有规则的,要不要使用关联词语,使用哪一个关联词语,关联词语位置如何,在使用关联词语时都是必须考虑的。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关联词语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且有难度的。本文根据语言学理论、中介语理论,对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培训的新疆双语骨干教师九次新HSK模拟考试中的作文进行考察分析,以偏误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和偏误分析方法,对这些作文中出现的各类关联词语的偏误情况和关联词出现的各种偏误类型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文章最后根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对新疆双语骨干教师的汉语教学和学习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要清楚地讲解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语义关系,辨别前后分句的语义关系。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对一些相似的关联词语进行对比教学。教师上课时还需要懂得一些二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比如组块教学,丰富而全面的语言输入等。

谢俐琳[5](2019)在《泰国汉语高考(PAT7.4)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语法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泰国的汉语高考被命名为“PAT7.4”,即汉语专业能力倾向测试。泰国大学都把PAT7.4作为选拔汉语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标准,但是PAT7.4测试却没有规定的语法范围,使要考入汉语专业的学生遭遇了准备考语法内容的问题。泰国汉语高考(PAT7.4)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都是一种汉语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分为HSK16级。每个等级都有明确规定的语法范围,因此,如果把泰国汉语高考(PAT7.4)考试的语法跟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每个等级的语法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应该有助于教师发展泰国汉语高考(PAT7.4)的教学方法,以及有助于高中学生有更好的方法来准备泰国汉语高考(PAT7.4)的考试。本文主要把2009年到2011年的泰国汉语高考(PAT7.4)的七份试卷的语法内容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的语法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第一章为泰国汉语高考(PAT7.4)的概述,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和现状与考试类型,第二章为泰国汉语高考(PAT7.4)语法内容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2009年到2011年的试卷的语法方面,第三章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语法内容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HSK1级到6级的语法项目,第四章为泰国汉语高考(PAT7.4)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的语法对比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语法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泰国汉语高考(PAT7.4)语法教学的建议。希望能根据此次研究给教师和学生提出对汉语高考语法教学的好建议。

冯静[6](2019)在《4-6岁幼儿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能力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叙事即幼儿在脱离语境的情境下,按照事件或时间的发展顺序对人、事、物进行有组织地叙述。国外有研究表明叙事的引发方式影响幼儿的叙事能力,而我国比较不同引发方式下幼儿叙事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幼儿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能力的异同,了解不同叙事材料中幼儿的叙事能力,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叙事能力提供帮助。研究运用实验研究法,选取X市的某名办幼儿园4-6岁幼儿共24名,分别测试每位幼儿的看图叙事能力与自由叙事能力。研究从叙事结构、叙事评价、叙事顺序三个维度出发,将数据结果分析与幼儿个案语料讨论相结合,比较在不同叙事材料引发下幼儿的叙事能力有何异同。研究发现:(一)叙事结构方面。相似之处:幼儿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时使用相似方式表达叙事结构,一般包括事件、人物事地、评价等结构类型,而缺少引述和结语。不同之处:幼儿在两种叙事活动中侧重讲述的叙事结构成分不同。幼儿在看图叙事时叙述较多的事件,在自由叙事时叙述较多的时间和地点信息。幼儿叙事结构能力的发展趋势相似,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二)叙事评价方面。相似之处:幼儿在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时都不擅长使用“比较”、“副词”、“状态”类词汇对事件进行评价;幼儿叙事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相似,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不同之处:幼儿自由叙事评价能力明显高于幼儿看图叙事评价能力,幼儿自由叙事时使用的评价类型词汇总量及词汇类型明显高于看图叙事;幼儿看图叙事时使用更多的“意图”类词汇表达目的、意愿,自由叙事时使用更多的“情绪”类词汇表达情感。幼儿看图叙事评价与自由叙事评价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主要受幼儿生活经验及移情能力的影响。(三)叙事顺序方面相似之处:幼儿在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时使用相似的方式表达叙事顺序,一般使用“时间连词”、“承接关系”这两类词汇表达故事的时间关系和承接关系,而较少使用“因果关系”和“情况状态”类型的词汇来表达故事的逻辑关系和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叙事能力有所提高,且在5-6岁阶段表现明显的上升。此外,幼儿叙事时还存在不流畅表达和离题讲述的现象,主语表达不明确及缺少句子成分现象。幼儿看图叙事时更易出现主语表达不明确现象,自由叙事时更易出现离题讲述现象。基于以上发现,为让幼儿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叙事能力,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在看图叙事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幼儿叙事故发生的时地及描述人物的内心状态;二,教师应提高幼儿完整说故事的能力,注意引导幼儿叙述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学会在叙事中运用引述。

方笑[7](2020)在《1-6岁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一名女童FLZ进行了1到6岁的语料跟踪收集,通过CLAN系统转写成十余万字的文本语料,从中筛选出四万余字的叙事语料,建立本文研究的语料库,对FLZ的叙事能力进行研究。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说单个句子时的语法和词汇能力,还体现在说一个句子以上时的故事组织能力。通过对FLZ叙事话语中的语法发展、词汇发展、故事组织能力发展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全面描写FLZ叙事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探究其叙事能力的发展特点。试图呈现该阶段FLZ叙事能力发展的个性和特征,以及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共性和规律,同时探究影响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因素。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收集语料的方式、语料库建立的过程以及运用的软件和程序,包括CHILDES系统、CLAN系统等。第二章是研究综述。梳理了国外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成果以及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研究现状,包括叙事的定义,国内外叙事能力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维度,影响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因素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角度。第三章研究了FLZ叙事话语中语法发展的情况。通过平均语句长度这一指标研究1至6岁的FLZ语法发展的整体趋势,并通过最长五句话语的平均长度这一指标对4岁以后的语法发展做进一步补充说明。探究发现FLZ的语法发展总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具体来说分为独词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波动发展阶段以及稳定阶段。特别是在4岁以后,最长五句话语的平均长度逐渐增加为平均语句长度的2.4倍,说明语法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叙事能力随着语法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第四章考察了FLZ叙事话语中词汇发展的情况。通过总词型与总词频的比值这一指标测量词汇丰富性的整体发展趋势,并通过总词型这一指标计算儿童叙事话语中的主要词类的词型和词频,探究不同词类发展速度和顺序。研究得出FLZ词汇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叙事能力也随着词汇丰富性的增长而不断增强,词汇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独词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较高水平阶段,24个月左右为FLZ的言语爆发期,词型和词频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由于词型和词频发展的不平衡,名词和动词相较于其他词增长最快,动词和副词的增长速度则较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形容词、代词、量词、体貌助词等则始终呈缓慢的增长速度。第五章讨论了FLZ叙事话语中故事组织能力的发展情况。本章从故事结构、叙事评价和叙事顺序三个维度,探究其故事组织能力发展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所叙述故事的结构趋于完整,16至24个月期间,叙事事件和叙事评价的表达最先出现且次数最多,使用形容词、副词、情绪和否定的叙事评价也开始出现,同时出现承接关系词和时间连词;25至48个月期间,人物时地和引述的表达开始出现,同时叙事事件的次数最多,发展最快,使用强调、重复的用法也开始出现;49至74个月期间,逐渐出现了结语以及表达夸张、状态、状态的用法,同时还出现了因果关系和体态表达。第六章结合具体的叙事话语对影响FLZ叙事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主要从儿童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对该阶段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讨论。儿童内部因素包括儿童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成人语言输入和家庭文化环境。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展望。

陈尉钧[8](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老挝学生连词习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词作为虚词的一种,数量较多,拥有着丰富的语法功能和多变的语义关系,在人们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但连词并不容易习得,连词一方面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复杂,与副词、介词都存在兼类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数量较多,且使用频率差距较大,在留学生的输出中常出现过度泛化的现象。我们在对老挝学生的语料统计和实际教学中都发现了连词是老挝学生的主要习得难点。对连词习得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老挝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也可以通过连词习得顺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顺序,更好地安排教学计划,使教学更为有的放矢。本文发现了老挝学生学习连词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对连词语义、所处位置、搭配、语用、标点符号使用上等等。体现为老挝学生在使用连词时,除假设连词外,语义、所处位置是最先习得的;搭配上常会参考母语,母语有的搭配,如“虽然……但是”,老挝学生一般不会遗漏或搭配错误,但如果母语没有的搭配,如“由于……因此”,学生就会极少使用这样的搭配;语用上常会将连词“单用化”,“单用化”是全阶段存在的情况,发生在几乎所有语料库中有充分数据的连词上,从而造成了“形式关联”这样的现象;标点符号偏误也是全阶段的偏误,而且有化石化的倾向,主要体现为连词连接分句时,分句之间没有句内停顿,分句之外,尤其是位于开头的连词,前面也常没有成句停顿。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老挝学生的连词习得顺序,为:和>只要>跟>无论>虽然>可>并且>并>但是>不仅>与>或者>但>还是>所以>因为>而且>然后>不管>要是>如果>不但>既然>即使>而>或>由于>哪怕、虽说、何况、甚至、否则、若、虽、然而、及>不论、况且、假如、万一、只有、以、以免>不过、不然、总之、因此、且>如>就算、不光>相反、可是、尽管>除非、要不是、只是>此外、从而、故、以及、因、于是、再说。在研究最后,我们针对各语义类连词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麦麦提艾力·依的力斯[9](2021)在《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汉语关联词习得情况及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联词在现代汉语中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与篇章相互衔接的手段,汉语教学作为一种第二语言的教学,关联词的使用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教学难点。不同的关联词语可以代表不同的逻辑和语义。关联词的使用不仅仅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难,而且对留学生来说也比较难。是否需要正确地使用关联词,怎么样才能正确使用,关联词在一个句子中所处的相应位置又是如何,在我们学习这些关联词语时非常有必要去理解和掌握。本文将中高级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收集了他们在写作、试卷、问题调查以及和他们日常使用的各种口语表达方式等作为一些语料,对于汉语和乌兹别克语之间的相互关联词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归纳,分析得出这些口语错误的类型和口语错误可能产生的根源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博雅汉语初、中、高级》的关联词编排做到量化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考察,对于教材的编写提出意见。本篇文章共有四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简要地详细叙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选择项和题目,意义和研究课题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操作方法,并且详细地介绍了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研究中的关联词以及研究发展现状。第二章为汉语和乌兹别克语关联词对比研究,通过大量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其异同,并充分结合中介语的理论来推断出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不知道母语正负迁移性质。第三章主要是在文献和语料的基础上分析对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在相关语境中所出现的偏误及偏误出现所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总结归纳。第四章主要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偏误性分析基础上对《博雅汉语初、中、高级》教材编写的建议。第五章结论主要总结了本篇论文。

李哲君[10](2020)在《建筑文本中语义逻辑的翻译 ——《建筑信息建模、建筑性能、可持续设计及智能建筑》(第1至4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建筑信息建模、建筑性能、设计及智能施工》(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uilding Performance,Design and Smart Construction)一书的第1至4章撰写而成,原文主要讲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可持续城市建设、循环经济以及建筑信息建模的相关内容,在建筑领域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笔者所选文本属于建筑类科技文本,原文内容严谨、句式复杂,文本功能以传递信息为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行文逻辑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如何重现原文的语义逻辑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现代汉语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内各分句意义上平等,无主从之分。偏正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本文采用语言学的这种分类方式,从联合和偏正两方面探讨了汉译中语义逻辑的翻译问题,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了并列、递进、承接、比较、因果和转折这六种逻辑关系的定义、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针对联合关系的翻译,采取拆离、插入、重组等翻译方法衔接多项联合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对于偏正关系的翻译,采用直译、意译等方法明晰分句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建筑类文本中逻辑关系的翻译问题,使译文准确且具有可读性。

二、是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是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承接关系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范围
    0.3 前人研究概况
        0.3.1 已经取得的成果
        0.3.2 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方面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0.4.1 研究的理论
        0.4.2 研究的方法
        0.4.3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篇章中承接关系词语的界定和分类
    1.1 承接关系词语的界定
        1.1.1 承接关系的定义
        1.1.2 承接关系的表达
        1.1.3 承接关系词语的界定
    1.2 承接关系词语的构成和分类
        1.2.1 承接关系词语的构成
        1.2.2 承接关系词语的分类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句法语义研究
    2.1 “然后”和“以后”
        2.1.1 词性的比较
        2.1.2 语义的交叉
        2.1.3 用法的比较
    2.2 “接着”和“接下来”
        2.2.1 词性的比较
        2.2.2 语义的交叉
        2.2.3 用法的比较
        2.2.4 其他方面的初步研究
    2.3 “于是”和“从而”
        2.3.1 语义的交叉
        2.3.2 用法的比较
        2.3.3 句法限制的比较
        2.3.4 其他方面的初步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在篇章中的位置研究
    3.1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位于句首
        3.1.1 与后面的成分用逗号隔开
        3.1.2 与后面的成分紧密连接
    3.2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位于句中
        3.2.1 位于某个分句的开头,与前面的分句用逗号隔开
        3.2.2 位于某个分句的末尾,与后面的分句用逗号隔开
        3.2.3 与前后的成分都紧密连接
        3.2.4 与前后的成分都用逗号隔开
    3.3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位于句末
    3.4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位置的比较分析
        3.4.1 “然后”和“以后”的比较
        3.4.2 “接着”和“接下来”的比较
        3.4.3 “于是”和“从而”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篇章功能研究
    4.1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篇章衔接功能
        4.1.1 提示新信息
        4.1.2 前后景切换
    4.2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话语标记功能
        4.2.1 设立话题
        4.2.2 找回话题
    4.3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积极性功能与消极性功能
        4.3.1 积极性功能
        4.3.2 消极性功能
    4.4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篇章功能比较分析
        4.4.1 “然后”和“以后”的比较
        4.4.2 “接着”和“接下来”的比较
        4.4.3 “于是”和“从而”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衔接方式研究
    5.1 语法衔接
        5.1.1 连接
        5.1.2 照应
        5.1.3 比较
    5.2 词汇衔接
        5.2.1 重复使用
        5.2.2 同义连用
        5.2.3 搭配使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偏误分析
    6.1 “然后”和“以后”的偏误类型
        6.1.1 冗余
        6.1.2 缺失
        6.1.3 误用
    6.2 “接着”和“接下来”的偏误类型
        6.2.1 冗余
        6.2.2 缺失
        6.2.3 误用
    6.3 “于是”和“从而”的偏误类型
        6.3.1 冗余
        6.3.2 缺失
        6.3.3 误用
    6.4 偏误类型和教学建议
        6.4.1 偏误类型小结
        6.4.2 教学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位置特点
    7.2 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篇章功能
    7.3 三组典型承接关系词语的衔接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CONTENT ABSTRACT
第1部分 绪论
    1. 研究概述
        1.1 基本历史
        1.2 基本认识
        1.2.1 并列范围
        1.2.2 并列项之间的关系
        1.2.3 结构与标记之间的关系
        1.2.4 结构与外部句法环境的关系
        1.3 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1.4 基本理论基础
        1.4.1 自组织
        1.4.2 自组织的动力系统
    2. 对象的界定
        2.1 并列类型
        2.2.1 元语言并列和对象语言并列
        2.2.2 各级语法单位的并列
        2.2.3 有标并列和无标并列
        2.2.4 意义关系类别
        2.2 并列结构关系的句法价值
        2.2.1 语词并列关系的句法价值
        2.2.2 子句并列关系的句法价值
第2部分 组联
    1. 从紧联到松联
        1.1 可联类别
        1.1.1 二项紧联式的语义条件
        1.1.2 二项松联式
        1.1.3 多项式
        1.2 制约因素
        1.2.1 潜在句法关系约束
        1.2.2 逻辑关系约束
        1.2.3 语义特征约束
        1.2.4 语音约束
        1.3 语义特征
        1.3.1 体词性词并列
        1.3.2 谓词性词并列
        1.4 词并列以上层级的验证
        1.4.1 语词混杂并列
        1.4.2 子句并列
    2. 从无标到唯标
        2.1 可联范围和致联力
        2.1.1 可标
        2.1.2 唯标
        2.2 可联性与竞争控制力
        2.3 词并列以上层级的验证
        2.3.1 语词混杂并列
        2.3.2 子句并列
    3. 从内设到外设
        3.1 内部构成
        3.1.1 B级类下外设
        3.1.2 偶选外设
        3.2 选限方式
        3.2.1 赋值外设
        3.2.2 赋格外设
        3.2.3 赋核外设
        3.2.4 赋类外设
        3.2.5 赋式外设
        3.3 拒外设
        3.4 词并列以上层级的验证
        3.4.1 语并列
        3.4.2 子句并列
第3部分 语序
    1. 语序类型的势力范围
        1.1 语序类型
        1.1.1 句法语序、语义语序、语用语序、语音语序
        1.1.2 线序和层序
        1.1.3 内设序和外设序
        1.1.4 单纯序和复杂序
        1.1.5 强制序和可变序
        1.1.6 强语序和弱语序
        1.1.7 贯通序和狭隘序
        1.1.8 自主序和扩散序
        1.2 势力范围
        1.2.1 狭隘序
        1.2.1.1 音序
        1.2.1.2 狭隘义序
        1.2.1.3 扩散序
        1.2.1.4 复合序、弱语序、近于序和紧于序
        1.2.1.5 狭隘序的成因
        1.2.2 贯通序
        1.2.2.1 贯通义序及其成因
        1.2.2.2 外设序及其成因
    2. 有序化过程
        2.1 有序化的动因
        2.2 语序原则的冲突或协调
        2.2.1 竞争
        2.2.2 兼容
        2.2.3 筛选
        2.2.4 轮替
        2.2.5 加权
        2.2.6 优势抑制
        2.3 范例分析:音子规则的成因
        2.3.1 语音地位和受关注程度
        2.3.2 节奏因素
        2.3.3 频率和典型性因素
        2.3.4 功能动机
    3. 语序自由度的层变原则
        3.1 词法并列和句法并列的分叉
        3.1.1 并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3.1.2 有序化的功能目的发生了变化
        3.1.3 优势序参量发生了变化
        3.1.4 句法并列的语序确定性和强制性明显减弱
        3.1.5 松联多项式语序自由度增加
        3.2 语并列和子句并列的分叉
        3.3 词并列跟语素并列、语并列的分叉
第4部分 值变
    1. 并列关系在句法发生学中的地位
        1.1 句法地位的螺旋式升华
        1.1.1 结构原始性
        1.1.2 结构的演化
        1.1.3 文饰的手段
        1.1.4 在各句法层级的自由超越
        1.2 发生学序列和依存性
        1.2.1 并行与串行——并列和承接的关系
        1.2.2 调和与冲突——并列和转折的关系
    2. 并列关系的值变方式及致变因素
        2.1 偏移
        2.1.1 外设因素——非语言的经验和推论
        2.1.2 内设因素——均衡格局的破缺
        2.1.3 本质分析
        2.2 控变
        2.2.1 控变原则
        2.2.2 控变类型
        2.2.3 删标控变层级和序列
第5部分 标记
    1. 句法关系标记化的途径
        1.1 控制
        1.1.1 句法控制
        1.1.2 优化控制
        1.2 吸收
        1.2.1 突变的结构演化和渐变的语法化
        1.2.2 吸收方式
        1.2.3 吸收的条件
    2. 单标的语法化
        2.1 外变
        2.1.1 一级外变
        2.1.2 二级外变
        2.2 内变
        2.2.1 形式分析
        2.2.2 意义分析
    3. 偶标的格式化
        3.1 类型和特征
        3.1.1 并列偶标的像似表达
        3.1.2 语言普遍性
        3.1.3 形成机制
        3.2 格式资格获得的条件
        3.2.1 格式自身条件和变化
        3.2.2 联项作用
第6部分 结论
附录1: 参考论着
附录2: 参考工具书

(3)英汉科技翻译逻辑关系显化策略的语料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显化概念
3. 科技文本逻辑关系显化翻译策略的语料库考察
4. 结语

(4)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关联词偏误调查与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状况简介
        1.2.1 汉语关联词本体研究
        1.2.2 二语习得的关联词语偏误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
    1.4 语料的来源及相关说明
第二章 关联词的偏误调查与分析
    2.1 引言
    2.2 表联合关系的关联词偏误分析
        2.2.1 并列关系
        2.2.2 承接关系
        2.2.3 递进关系
        2.2.4 选择关系
    2.3 表偏正关系的关联词偏误分析
        2.3.1 因果关系
        2.3.2 转折关系
        2.3.3 条件关系
        2.3.4 假设关系
        2.3.5 目的关系
        2.3.6 让步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关联词的偏误类型与成因研究
    3.1 引言
    3.2 各种关联词偏误类型的量化统计
    3.3 关联词偏误类型分析
        3.3.1 关联词的缺漏
        3.3.2 关联词的混用
        3.3.3 关联词的误加
        3.3.4 回避使用关联词
        3.3.5 关联词的搭配不当
        3.3.6 分句之间逻辑关系混乱
        3.3.7 关联词的冗余
        3.3.8 位置不当的偏误
    3.4 小结
第四章 针对偏误情况的教学建议
    4.1 引言
    4.2 关联词教学的建议
        4.2.1 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讲解关联词
        4.2.2 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解关联词语
        4.2.3 利用组块进行教学
        4.2.4 提供丰富而全面的关联词语输入
        4.2.5 纠错反馈,建立偏误库
    4.3 小结
第五章 余论
    5.1 本论文研究总结
    5.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泰国汉语高考(PAT7.4)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语法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泰国汉语高考(PAT7.4)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七、语料来源
第一章 泰国汉语高考(PAT7.4)概述
    第一节 泰国汉语高考(PAT7.4)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泰国汉语高考(PAT7.4)考试类型
第二章 泰国汉语高考(PAT7.4)语法内容统计分析
    第一节 2009 年第一次PAT7.4 的语法方面
        一、试题分布
        二、语法真题分析
        三、语法点统计
    第二节 2009 年第二次PAT7.4 的语法方面
        一、试题分布
        二、语法真题分析
        三、语法点统计
    第三节 2009 年第三次PAT7.4 的语法方面
        一、试题分布
        二、语法真题分析
        三、语法点统计
    第四节 2010 年第一次PAT7.4 的语法方面
        一、试题分布
        二、语法真题分析
        三、语法点统计
    第五节 2010 年第二次PAT7.4 的语法方面
        一、试题分布
        二、语法真题分析
        三、语法点统计
    第六节 2010 年第三次PAT7.4 的语法方面
        一、试题分布
        二、语法真题分析
        三、语法点统计
    第七节 2011 年第一次PAT7.4 的语法方面
        一、试题分布
        二、语法真题分析
        三、语法点统计
    第八节 PAT7.4 语法内容统计分析
        一、实词
        二、虚词
        三、句子成分、句型和句类
第三章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语法内容统计分析
    第一节 新HSK1 级的语法项目
    第二节 新HSK2 级的语法项目
    第三节 新HSK3级的语法项目
    第四节 新HSK4 级的语法项目
    第五节 新HSK5级的语法项目
    第六节 新HSK6 级的语法项目
第四章 泰国汉语高考(PAT7.4)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语法对比分析
    第一节 PAT7.4 与新HSK1 级~3 级的语法方面对比分析
        一、实词
        二、虚词
        三、句子成分、句型和句类
    第二节 PAT7.4 与新HSK4 级~6 级的语法方面对比分析
        一、实词
        二、虚词
        三、句子成分、句型和句类
    第三节 PAT7.4 与新HSK语法内容对比统计分析
        一、实词
        二、虚词
        三、句子成分、句型和句类
    第四节 对泰国汉语高考(PAT7.4)语法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4-6岁幼儿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幼儿叙事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1.1.2 叙事的引发方式影响幼儿的叙事能力
        1.1.3 我国关于叙事能力的研究存在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叙事能力
        1.3.2 看图叙事
        1.3.3 自由叙事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幼儿叙事本质及类型的研究
        1.4.2 关于幼儿叙事能力发展的研究
        1.4.3 关于不同因素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研究
        1.4.4 关于促进幼儿叙事能力的研究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4.1 看图叙事语料收集工具
        2.4.2 自由叙事语料收集工具
        2.4.3 编码工具
    2.5 研究方法与过程
        2.5.1 研究方法
        2.5.2 收集语料的过程
        2.5.3 编码及统计分析
3 4-6岁幼儿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能力的比较结果
    3.1 叙事结构方面的比较结果
        3.1.1 幼儿叙事结构的总体特征比较
        3.1.2 幼儿叙事结构的发展状况比较
        3.1.3 各年龄段幼儿叙事结构具体类型的比较
    3.2 叙事评价方面的比较结果
        3.2.1 幼儿叙事评价的总体特征比较
        3.2.2 幼儿叙事评价的发展状况比较
        3.2.3 各年龄段幼儿叙事评价具体类型的比较
    3.3 叙事顺序方面的比较结果
        3.3.1 幼儿叙事顺序的总体特征比较
        3.3.2 幼儿叙事顺序的发展状况比较
        3.3.3 各年龄段幼儿叙事顺序具体类型的比较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叙事结构方面的结果分析
        4.1.1 幼儿叙事结构均不完整,但侧重的结构成分不同
        4.1.2 幼儿叙事结构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
        4.1.3 幼儿叙事时更擅于描述事件,而不擅于使用结语
        4.1.4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对事件的表述越来越清晰
    4.2 叙事评价方面的结果分析
        4.2.1 幼儿自由叙事评价能力明显高于看图叙事评价能力
        4.2.2 幼儿的叙事评价能力呈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
        4.2.3 幼儿叙事时不擅于运用“比较”、“状态”等类型词语进行评价
        4.2.4 幼儿看图叙事较自由叙事表达更多的人物目的
        4.2.5 幼儿自由叙事较看图叙事表达更多的人物情感
        4.2.6 叙事评价存在显着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叙事顺序方面的结果分析
        4.3.1 幼儿看图叙事顺序能力与自由叙事顺序能力基本相似
        4.3.2 幼儿叙事顺序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5-6 岁是猛增期
        4.3.3 幼儿叙事时均较少使用因果关系词,较多使用时间连词
        4.3.4 不同的诱发方式对幼儿叙事顺序能力的影响甚微
    4.4 幼儿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的其它特点讨论
        4.4.1 不流畅表达现象
        4.4.2 离题讲述现象
        4.4.3 主语表达不明确及缺少句子成分的语法现象
        4.4.4 4岁幼儿叙事时易出现单纯性及纠错性重复现象
5 建议与反思
    5.1 教育建议
        5.1.1 引导幼儿描述事件发生的时地,描述故事人物内心状态
        5.1.2 培养幼儿完整说故事能力,注重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5.1.3 丰富幼儿词汇量,提高幼儿看图叙事时评价故事的能力
        5.1.4 创设自由叙事环境,提高幼儿自由叙事的逻辑
        5.1.5 尊重幼儿叙事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
    5.2 研究反思
        5.2.1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取
        5.2.2 关于研究方法
        5.2.3 关于研究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1-6岁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现状
        2.1.1 叙事能力的定义
        2.1.2 儿童叙事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2.1.2.1 内在影响因素
        2.1.2.2 外部影响因素
        2.1.3 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研究方法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LZ叙事话语中的语法发展
    3.1 语法发展测量指标
        3.1.1 平均语句长度MLU
        3.1.2 最长五句话的平均语句长度MLU5
    3.2 研究结果
        3.2.1 FLZ叙事话语中的MLU测量结果
        3.2.2 FLZ叙事话语中的MLU5测量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LZ叙事话语中的词汇丰富性发展
    4.1 词汇丰富性测量指标
        4.1.1 总词型与总词频的比值TTR
        4.1.2 总词型NDW
    4.2 研究结果
        4.2.1 FLZ叙事话语中的TTR测量结果
        4.2.2 FLZ叙事话语中的NDW测量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LZ叙事话语中的故事组织能力发展
    5.1 故事组织能力发展测量指标
        5.1.1 故事结构
        5.1.2 叙事评价
        5.1.3 叙事顺序
    5.2 测量指标编码方式
    5.3 研究结果
        5.3.1 FLZ叙事话语中的故事结构发展情况
        5.3.2 FLZ叙事话语中的叙事评价发展情况
        5.3.3 FLZ叙事话语中的叙事顺序发展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FLZ叙事能力发展的因素
    6.1 儿童自身因素
        6.1.1 认知能力
        6.1.2 情感态度
    6.2 外部环境因素
        6.2.1 成人语言输入
        6.2.2 家庭文化环境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老挝学生连词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已有研究综述
        一、连词本体研究
        二、连词习得研究
        三、主要二语习得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一章 老挝学生连词使用情况统计
    第一节 老挝语与汉语的对比及分析说明
    第二节 老挝语母语者连词使用偏误情况分析
        一、并列连词
        二、承接连词
        三、递进连词
        四、选择连词
        五、因果目的连词
        六、转折连词
        七、假设条件连词
        八、让步连词
第二章 老挝学生连词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节 各阶段老挝语母语者汉语连词的习得情况统计
    第二节 老挝学生各类连词使用频率相关度分析
        一、对各类连词的使用频率相关性分析
        二、小结
    第三节 老挝语母语者的汉语连词习得顺序
        一、习得标准的界定
        二、基于语料库得出的习得顺序
        三、与已有研究的对比
第三章 对大纲和教材连词设置的考察
    第一节 对《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连词难度设置的考察
    第二节 对《汉语教程》连词教学安排的考察
第四章 对老挝学生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对并列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二节 对承接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三节 对递进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四节 对选择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五节 对因果目的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六节 对转折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七节 对假设条件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八节 对让步连词的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汉语关联词习得情况及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状况
    1.3 关联词的本体研究
    1.4 关联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5 教材调查的重要性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和乌兹别克语关联词语异同研究
    2.1 汉语和乌兹别克语对比
    2.2 汉语和乌兹别克语关联词对比
        2.2.1 汉语关联词概述
        2.2.2 汉语复句的分类
    2.3 乌兹别克语关联词概说
    2.4 汉语和乌兹别克语联合关联词对比
        2.4.1 并列关系关联词对比
        2.4.2 承接关系关联词对比
        2.4.3 递进关系关联词对比
        2.4.4 选择关系关联词对比
    2.5 汉语和乌兹别克语偏正关联词对比
        2.5.1 转折关系关联词对比
        2.5.2 因果关系关联词对比
        2.5.3 条件关系关联词对比
        2.5.4 假设关系关联词对比
        2.5.5 目的关系关联词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关联词使用及偏误调查
    3.1 引言
    3.2 联合关系的关联词偏误分析
        3.2.1 并列关系
        3.2.2 承接关系
        3.2.3 递进关系
        3.2.4 选择关系
    3.3 偏正关系的关联词偏误分析
        3.3.1 转折关系
        3.3.2 因果关系
        3.3.3 条件关系
        3.3.4 假设关系
        3.3.5 目的关系
        3.3.6 让步关系
    3.4 小结
    3.5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关联词语专项测试调查
    3.6 关联词教学建议
第四章 对《博雅汉语》关联词语调查与分析
    4.1 对外汉语词汇大纲关联词的编排研究
    4.2 《博雅汉语》教材关联词语编排情况研究
        4.2.1《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Ⅰ关联词语编排情况
        4.2.2《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Ⅱ关联词语编排情况
        4.2.3《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Ⅰ关联词语编排情况
        4.2.4《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Ⅱ关联词语编排情况
        4.2.5《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关联词语编排情况
        4.2.6《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Ⅱ关联词语编排情况
        4.2.7《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Ⅰ、Ⅱ、Ⅲ关联词语编排情况
    4.3 《博雅汉语》教材在关联词语编排上的优点
    4.4 《博雅汉语》教材在关联词语编排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建筑文本中语义逻辑的翻译 ——《建筑信息建模、建筑性能、可持续设计及智能建筑》(第1至4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工具及资料的选取
        2.1.3 翻译理论及策略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2.4.1 自我审校
        2.4.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联合类逻辑关系的翻译
        3.1.1 并列式联合关系的翻译
        3.1.2 递进式联合关系的翻译
        3.1.3 承接式联合关系的翻译
        3.1.4 选择式联合关系的翻译
    3.2 偏正类逻辑关系的翻译
        3.2.1 因果式偏正关系的翻译
        3.2.2 转折式偏正关系的翻译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总结
    4.2 心得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四、是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承接关系词语研究[D]. 吴瑾.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2]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D]. 马清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3]英汉科技翻译逻辑关系显化策略的语料库研究[J]. 董敏,冯德正. 外语教学, 2015(02)
  • [4]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关联词偏误调查与量化分析[D]. 朱玉锦. 上海师范大学, 2013(S2)
  • [5]泰国汉语高考(PAT7.4)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新HSK)语法对比分析[D]. 谢俐琳. 东南大学, 2019(06)
  • [6]4-6岁幼儿看图叙事与自由叙事能力的比较研究[D]. 冯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1-6岁汉语儿童叙事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D]. 方笑. 安徽大学, 2020(07)
  • [8]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老挝学生连词习得研究[D]. 陈尉钧. 云南大学, 2018(01)
  • [9]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汉语关联词习得情况及调查研究[D]. 麦麦提艾力·依的力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建筑文本中语义逻辑的翻译 ——《建筑信息建模、建筑性能、可持续设计及智能建筑》(第1至4章)翻译实践报告[D]. 李哲君.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是继承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