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台风向温带气旋转变过程物理机制初步分析

登陆台风向温带气旋转变过程物理机制初步分析

一、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hysical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a landed typhoon into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论文文献综述)

李娇[1](2021)在《高中地理迷思概念诊断及转变策略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Ⅰ为例》文中认为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掌握其他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及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念是呈现基础知识最普遍的形式,它是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前提。地理概念教学的实质是在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质量将会影响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本论文以认知主义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地理教学论为指导,采用访谈法、测验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查和诊断贵州省六盘水市某中学高一学生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地理迷思概念情况,可以发现学生们广泛存在地理迷思概念,整体将存在地理迷思概念的学生分为以下2种:(1)错误地坚信自己对于某类地理概念的理解;(2)缺乏对某类地理概念认知。进一步分析学生地理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发现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地理概念特性等原因,导致实际地理课堂上的概念教学往往达不到有效性,以至于学生在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地理迷思概念。这些存在的迷思概念会阻碍学生学习新的地理概念,不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形成,进而影响对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地理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并将其应用于转变学生地理迷思概念的课堂教学案例设计者。最后,对其进行教学效果检测,得出地理教师在了解学生对地理概念掌握情况的前提下,依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不同特性的地理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概念转变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地理迷思概念的转变。

江雨霏[2](2020)在《不同纬度下西北太平洋台风变性的结构演变及其环境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CMA最佳路径资料和ERA-Interim高分辨率格点资料,对1979~2017年西北太平洋不同纬度下热带气旋(TC)温带变性(ET)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变性TC频数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多数TC在8、9、10月发生变性,其中9月最多。低纬变性TC数较少,主要出现在冬春季;中纬变性TC比例较高,4~11月均存在;高纬变性TC主要分布在夏秋两季。平均变性纬度最南为3月,之后向北移动,8月到达最北,随后南撤,TC变性最易发生的纬度带为37.5°N~42.5°N。约68.6%的TC变性后很快消亡,只有极少数TC在变性后继续维持数天。TC变性强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对于同一纬度带来说,海上变性TC的强度要大于陆上或近海。对不同纬度带变性TC的动态合成分析发现,TC是否发生变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温场与Eady斜压增长率场之间的结构配置。不同纬度下的变性TC均与西南低空急流相连结,但中高纬变性TC的低空急流强于低纬变性TC,水汽供应也更充足。低纬变性TC的环境引导气流向北分量较小,中高纬变性TC的副高呈明显块状结构,TC在副高前缘强的西南风气流的引导下,加速北移,与东移的西风槽相互作用。低纬TC锋生特征不明显,中高纬变性TC西南侧有明显的冷锋锋生,东北象限为一暖锋性质的锋区。低纬变性TC始终位于急流入口区南侧;中高纬变性TC北侧有显着高空槽活动,且槽前有高空西南风急流配合,急流入口区强辐散场为TC低压环流的维持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抽吸环境。变性阶段各纬度带TC一直处于垂直风切变大值区的西南侧,且涡差场负值区与风切变经向梯度大值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选取1403号低纬变性台风Faxai的ET过程研究发现,该过程主要是由减弱的台风环流与TC西北侧的短波槽结合发展产生。变性阶段TC低层厚度场由均匀对称分布转为非均匀分布,变性后B值最大达30 m,为弱的斜压非对称结构。整个变性阶段Faxai西侧几乎无明显冷锋锋生,只在环流东北侧有一定程度的暖锋锋生。冷空气从热带低压西侧对流层中低层下沉入侵,TC由对称分布的暖核结构转变为左侧冷、右侧暖的非对称斜压结构,中层增温可能与槽后强的下沉气流有关。散度场主导了气旋周围的标量锋生,倾斜项的贡献次之,涡度场是引起旋转锋生的主要因素,其余两项可忽略不计。

郑明华,杜钧,Brian A.Colle[3](2020)在《集合敏感性分析在北半球中纬度高影响天气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总结回顾了集合敏感性分析(ESA)在诊断中纬度高影响天气预报不确定性中的应用。作为一个简单高效且不需要大量计算资源的方法,集合敏感性分析主要被应用在中纬度气旋、台风或飓风的温带转换,以及在强对流过程中诊断预报误差和不确定性的来源。集合敏感性方法极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不同的预报变量和初始场。在对2010年美国东岸圣诞节暴风雪的分析中,集合敏感性分析通过三种形式来诊断了预报不确定性的初值敏感性,即基于EOF分析的敏感性、预报差别的敏感性,以及基于短期预报误差的向前积分敏感性回归。三种方法证实气旋路径的不确定性主要和位于美国南部大平原的短波槽初始误差相关。此外,气旋强度的不确定性还和产生于北太平洋向下游延伸的罗斯贝波列相关。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对于分析中纬度气旋的不确定性、诊断初值敏感性、分析误差发展机制都非常有效。集合敏感性分析也被应用于分析台风/飓风的温带气旋转换过程的不确定性。在对2019年美国首个主要登陆台风Dorian的分析中发现,加拿大CMC的集合预报主要不确定性来自于强度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与初始时刻的大尺度环流型有关,较连贯的信号可以追溯至东北太平洋的前倾槽。而NCEP和ECMWF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气旋位置的东北—西南向移动,而敏感性主要和飓风系统本身(即其北部低压区和中纬度槽)的锁相有关。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集合敏感性分析对诊断模式之间的不一致性,以及模式成员之间不一致性的不确定性来源和发展过程的可靠性。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综合了集合预报、资料同化和敏感性分析,因此对于资料同化技术改进、诊断模式误差(或者缺陷)、附加(目标)观测最优策略,以及评估观测对预报的影响等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集合预报信息,帮助预报员提高情景意识,最终减少高影响天气预报中的决策失误。

江雨霏,王咏青,刘仁强[4](2020)在《台风Faxai(1403)低纬变性的结构演变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气旋相空间法(cyclone phase space,CPS)对1403号台风Faxai变性前后的环境场及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空间法能够很好地指示低纬变性台风Faxai的变性起止时间。此次过程是由减弱的台风环流与TC西北侧的短波槽结合发展产生,分析台风Faxai的结构演变特征可知,变性阶段TC低层厚度场由均匀对称分布转为非均匀分布,增大了环境斜压性,变性后B值最大达30 m,为弱的斜压非对称结构。Faxai东侧的偏南风暖湿气流与偏北风气流相交汇,使得经向位温梯度增加从而在TC东北象限形成一带状锋区,锋区正好位于南北两大风圈之间的位置。整个变性阶段Faxai西侧几乎无明显冷锋锋生,只在环流东北侧有一定程度的暖锋锋生,这与典型的锋面气旋的发展过程有所不同。变性前,TC呈现对称分布的暖核结构;变性阶段,冷空气从热带低压西侧对流层中低层下沉入侵,TC呈现左侧冷、右侧暖的非对称斜压结构,中层增温可能与槽后强的下沉气流有关。对锋生函数各分量分析发现,散度场主导了气旋周围的标量锋生,倾斜项的贡献次之,涡度场是引起旋转锋生的主要因素,其余两项可忽略不计。

柳龙生,黄彬,吕爱民,曹越男,聂高臻[5](2019)在《2019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6月,我国北方海域多入海气旋和海雾,7—8月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东、偏南,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我国近海有10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6次,2次由入海温带气旋造成,另外2次过程主要由雷暴大风引起;出现了14次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6月出现7次,7月出现4次,8月出现3次;发生13次2 m以上的大浪过程,6月出现4次,7月出现5次,8月出现4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0个热带气旋命名,比常年平均偏少1个;其他各大洋共有14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北大西洋4个、东太平洋9个、北印度洋1个。

刘硕,李得勤,赛瀚,田莉,赵明[6](2019)在《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及引发东北强降水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使用常规观测、最佳台风路径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 equivalent,TBB)、全球协同探空站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下引发的东北地区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其结构由对称的热带涡旋云系向非对称斜压云系发展,最终演变为成熟的温带气旋云系。受温带气旋的影响,台风"狮子山"逐渐进入到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台风涡旋环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和垂直向西倾斜结构,暖心结构遭遇破坏,水汽输送逐渐远离台风环流;台风影响下的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对温带气旋形成正涡度平流输送,伴随着锋生作用,使得温带气旋获得动力和能量而发展。对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分析发现,台风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温带气旋加强发展,带来了增强的动力、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是引发东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平流带中,600 h Pa与900 h Pa之间的厚度梯度大值区对强降水的落区具有很好的指示,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使强的垂直上升运动,配合强暖平流和充沛水汽的输送,对应着强降水的发生。高层弱的干冷空气缓慢向低层侵入,使得降水持续时间长、结束缓慢。降水总体具有持续性,伴有较强对流降水的发生。

廖玥[7](2019)在《高空槽对登陆我国的两类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资料(CMA)和欧洲中心(ECMWC)再分析资料对在均有高空槽存在的环流形势下,登陆我国的变性加强和变性减弱的两类台风的结构特征、环境场和相关诊断量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并利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对台风的垂直涡度收支进行分析。合成分析研究发现:受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加强(减弱)类台风上游槽呈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走向,加强类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侵入台风明显,并包围暖空气使得暖核被隔离,暖中心再度出现;减弱类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始终徘徊在台风的西北一侧,未进一步侵入。高层辐散场也为加强类台风提供了有利的抽吸环境。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湿斜压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垂直涡度发生变化。通过对垂直涡度进行收支分析后发现加强类台风变性后台风中心上空的正涡度平流范围和强度要大于减弱类,有利于低层负变压的产生,另外加强类台风还有较强的涡度垂直输送。加强类台风斜压性的增大对垂直涡度增长的贡献较减弱类台风更显着。为进一步验证合成分析得到的初步结论,我们选取了9711号台风Winnie和0713号台风Wipha作为两类台风的个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模式很好地再现了台风的路径、强度和基本结构。个例分析表明:Winnie变性过程受南亚高压影响较小,西北槽呈西北—东南走向。在Winnie发展的前期阶段,主要是锋面系统和斜压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期在斜压性、暖核的再度出现、高层辐散及涡度平流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加深发展。Wipha变性过程受强大的南亚高压和副高的影响,高空槽稳定少动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冷空气入侵不明显,斜压区面积和强度都受到了限制。另外,高层辐散场和涡度平流场也均没能为Wipha提供有利的环境使其加强。个例分析较好地印证了合成分析中的结论。

廖玥,王咏青,张秀年[8](2019)在《台风“Chanchu”变性过程位涡及锋生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利用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输出的0601号"Chanchu"台风模拟资料分析了台风变性过程中的结构演变特征,并从位涡的角度,利用湿位涡方程对"Chanchu"变性过程中强度减弱但却能引发强风暴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台风在变性过程中,尺度逐渐增大并与东移南下的高空槽不断接近,在与高空槽相互作用之前,台风眼壁及外围雨带雷达回波减弱,最大风速减小,最大风速半径圈向外拓展;高低层位涡相接之后,由于高层正位涡的下传携带冷空气侵入台风,在低层锋区上诱发出气旋性环流,进而重新引发强对流,并在角动量的输送作用下,台风外围环流风速再次增大。变性后高空槽和台风在位相上仍有一定距离,高空槽仅与台风的外围环流相互作用,冷空气没有入侵台风内部,这是"Chanchu"没有重新加强的原因之一。利用锋生函数对引起锋生的各分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绝热加热是造成锋生的主要原因,散度和变形项的贡献次之,倾斜项对锋生几乎没有贡献。

吴丹[9](2018)在《大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降水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TRMM卫星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区域谱模式(RSM)细网格再分析资料以及RSMC最佳路径集(Best-track Dataset)资料,统计分析了1998~2013年间变性T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的降水非对称特征,对比分析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对变性TC左、右型降水的影响,并对副高和高纬槽脊影响变性TC降水分布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统计的16年间,62例TC在变性前两天出现典型的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其中,LOC型(降水明显集中于TC移动方向左侧)占62.9%,多伴随副高北跳加强或南退减弱,而ROC型(降水明显集中于TC移动方向右侧)占37.09%,且几乎不会出现在副高北跳加强的过程中。(2)“天兔”变性前,上游高空槽为强的深槽,TC北侧有冷锋存在,高层冷空气向南下传,加强锋前的低层扰动,与锋前抬升作用一起促使降水集中在移动路径的左侧。其变性过程中伴随的纬向型向经向型的环流调整是左型降水特征越来越显着的主要原因。(3)“艾云妮”变性过程中,副高东退减弱的同时向北推进,上游为平直西风,下游为强的高压脊。降水发生在下游暖湿空气较强的一侧,变性较慢。同时降水与暖锋锋生之间存在正反馈效应,降水区内低层稳定而高层层结不稳定,锋前水汽抬升后再进入不稳定层结引发强降水。偏北的副高是TC变性过程中产生右型降水的主要原因,而副高强度不断减弱是其右型降水特征不断减弱的原因。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变性TC非对称降水特征的产生原因及其演变机制。

刘凡[10](2018)在《台风与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及结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FY-2E卫星资料、日本气象厅(JMA)整编的最佳路径数据集、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FNL全球分析资料对2010年变性台风Malakas进行数值模拟(WRF)和轨迹模拟(LAGRANTO),并利用假相当位温、位势涡度、涡度方程、水汽通量、矢量锋生函数等物理量诊断方法分析了 Malakas在变性过程中其结构的变化及与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alakas在变性过程中其结构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在Malakas初始阶段,Malakas保持着良好的正压结构,Malakas中心下沉,两侧上升,并保持有“暖心”,周围伴随着螺旋云系;(2)在Malakas变性阶段,受高空槽影响,冷空气开始入侵,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分布,高度场落后于温度场,并在其西侧形成并维持锋面结构导致原本的正压结构变成斜压结构,并伴随着低空辐合、高空辐散。Malakas变性过程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经历了三个阶段:(1)高层扰动加强期,高层的正位涡产生的气旋性环流使低层Malakas中心北部的斜压带西侧产生负的温度平流,表现为冷空气的入侵;(2)Malakas和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时期,台风北上导致斜压带出现,深对流的爆发使低层暖湿气流沿着斜压带上升,快速上升气流中的潜热释放导致低PV空气向对流层上部净输送,在其北部高层重新构建出一个脊;(3)Malakas变性成温带气旋,残存的台风内核与斜压带逐渐合并,负的位涡平流带着非绝热外出流驱动了下游最初脊的构建,加速并且固定了中纬度急流,并整体放大了上层Rossby波模式。

二、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hysical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a landed typhoon into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hysical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a landed typhoon into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地理迷思概念诊断及转变策略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地理素养的关键是地理概念
        2.地理概念教学存在问题
        3.地理迷思概念需要诊断及转变
    (二)研究意义
        1.扩充迷思概念的相关研究
        2.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完善学生地理认知结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测验法
        3.统计分析法
    (五)研究过程
    (六)研究内容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概念
        2.地理概念
        3.地理迷思概念
        4.概念转变
    (二)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发展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地理迷思概念情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
        1.访谈提纲的编制
        2.四段式测量试卷的编制
        3.四段式测量试卷标准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存在地理迷思概念的情况统计
        2.存在地理迷思概念的平均信心指数统计
        3.存在地理迷思概念的整体分析
    (四)地理迷思概念形成原因
        1.基于教师教学的原因
        2.基于学生学习的原因
        3.基于地理概念特性的原因
四、地理迷思概念转变的条件与策略
    (一)迷思概念转变的条件
    (二)一般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三)迷思概念转变教学建议
        1.重视地理概念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2.灵活运用概念转变策略
        3.突破课堂界限式的概念转变教学
五、地理迷思概念转变的课堂教学实例
    (一)课前准备阶段
        1.课程标准分析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内容分析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安排
    (二)课堂实施阶段
    (三)概念转变结果统计分析
六、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理概念图
附录2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理迷思概念诊断卷(半开放式测试卷)
附录3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理迷思概念诊断卷(预测卷)
附录4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理迷思概念诊断卷(正式卷)
致谢

(2)不同纬度下西北太平洋台风变性的结构演变及其环境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TC变性的定义及特征
        1.2.2 TC变性的判别方法
        1.2.3 TC变性的分类
        1.2.4 TC变性的气候特征
        1.2.5 TC变性的机理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西北太平洋TC变性的特征统计
    2.1 资料和方法
    2.2 TC变性的时空分布特征
    2.3 TC变性的强度变化特征
    2.4 TC变性的尺度变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纬度下TC变性的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和选例
        3.1.1 研究方法
        3.1.2 合成样本的选取
    3.2 不同纬度下影响TC变性的环境因子分析
        3.2.1 海温与Eady斜压增长率
        3.2.2 低层水汽输送
        3.2.3 对流层中层形势场
        3.2.4 锋生特征
        3.2.5 高空急流
        3.2.6 环境风垂直切变
        3.2.7 位涡
    3.3 涡动动能收支诊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风Faxai(1403)低纬变性的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4.1 资料和方法
    4.2 个例选取
        4.2.1 过程概述
        4.2.2 CPS分析
        4.2.3 大尺度环流背景
    4.3 TC变性前后的结构演变
        4.3.1 水平结构
        4.3.2 垂直结构
    4.4 台风Faxai变性过程的锋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5.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集合敏感性分析在北半球中纬度高影响天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
    1.1 基于EOF分析的集合敏感性分析
    1.2 基于预报差别的敏感性分析
    1.3 基于短期预报误差的向前敏感性回归方法
2 应用总结
    2.1 中纬度气旋
    2.2 飓风和台风的温带转变过程
    2.3 其他应用
3 讨论
    3.1 基于初始场扰动试验的验证
    3.2 集合敏感性的验证:和ETKF敏感区域的比较
    3.3 非线性的影响
4 总结和未来工作

(4)台风Faxai(1403)低纬变性的结构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西北太平洋TC变性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台风Faxai过程概述及环流背景
    3.3 台风Faxai变性前后结构的演变
    3.4 台风Faxai变性过程的锋生
4 结论与讨论

(5)2019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环流特征与演变
    1.1环流特征
    1.2环流演变对我国近海天气的影响
2我国近海天气分析
    2.1大风过程
        2.1.1概况
        2.1.2 8月9—13日热带气旋大风过程
    2.2海雾过程
        2.2.1概况
        2.2.2 6月3—6日海雾个例分析
    2.3热带气旋
        2.3.1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
        2.3.2全球其他海域热带气旋概况
3海洋概况
    3.1浪高
    3.2海面温度
4小结

(6)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及引发东北强降水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台风“狮子山”和资料介绍
    2.1 资料介绍
    2.2 台风“狮子山”实况和降水分布特征
3 台风并入过程及强降水机制分析
    3.1 大尺度环流背景演变特征
    3.2 动力不对称和垂直倾斜
    3.3 水汽输送
    3.4 热力平流与锋生
    3.5 强降水机制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7)高空槽对登陆我国的两类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台风变性定义、结构特征及判据
        1.2.2 变性台风气候特征概述
        1.2.3 变性台风与中纬度环流
        1.2.4 位涡的应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简介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观测和再分析资料
    2.2 模式介绍
    2.3 模式设计
第三章 两类台风变性过程合成分析
    3.1 变性台风的筛选分类
    3.2 高空槽对两类变性台风的影响
        3.2.1 结构特征合成分析
        3.2.2 环境场合成分析
        3.2.3 湿位涡合成分析
        3.2.4 全型垂直涡度收支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结果验证
    4.1 台风Winnie
        4.1.1 台风概况
        4.1.2 路径和强度验证
        4.1.3 结构和降水验证
    4.2 台风Wipha
        4.2.1 台风概况
        4.2.2 路径和强度验证
        4.2.3 结构和降水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强类台风Winnie和减弱类台风Wipha个例特征分析
    5.1 个例选取
    5.2 环境形势场特征分析
        5.2.1 台风Winnie
        5.2.2 台风Wipha
    5.3 涡度收支分析
        5.3.1 台风Winnie
        5.3.2 台风Wipha
    5.4 精细结构特征分析
        5.4.1 台风Winnie
        5.4.2 台风Wipha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6.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台风“Chanchu”变性过程位涡及锋生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2 模式结果及ET过程概况
    2.1 模式结果
    2.2 “Chanchu”的ET过程
3 变性过程结构特征分析
4 变性过程位涡特征分析
    4.1 与高空槽相互作用
    4.2 湿位涡分析
5 “Chanchu”台风变性过程的锋生
6 结论

(9)大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降水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变性TC的降水分布特征
        1.2.2 变性TC非对称降水的环流背景
        1.2.3 位涡反演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变性TC降水分布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研究
    2.1 资料介绍
        2.1.1 再分析资料
        2.1.2 降水资料
        2.1.3 台风资料
    2.2 方法介绍
        2.2.1 变性时刻确定
        2.2.2 降水分型
        2.2.3 副高指数的计算
    2.3 统计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例对比及天气学分析
    3.1 资料介绍
    3.2 个例介绍
    3.3 变性时刻确定及过程分析
    3.4 台风降水及其环境场分析
        3.4.1 降水分型
        3.4.2 环流背景分析
        3.4.3 物理量诊断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研究
    4.1 资料及方法
        4.1.1 模式简介
        4.1.2 片段位涡(PV)反演
    4.2 控制试验及模拟效果
    4.3 修改副高的敏感性试验
        4.3.1 片段位涡反演
        4.3.2 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4.4 修改槽脊的敏感性试验
        4.4.1 片段位涡反演
        4.4.2 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
    4.5 敏感性试验结果讨论
        4.5.1 方法介绍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台风与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及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变性台风
        1.2.1 变性台风简介
        1.2.2 变性过程的物理机制
        1.2.3 变性台风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主要工作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计算公式
        2.2.1 假相当位温
        2.2.2 位势涡度
        2.2.3 涡度方程
        2.2.4 水汽通量
        2.2.5 矢量锋生函数简介
        2.2.6 WRF模式简介
        2.2.7 LAGRANTO轨迹模式简介
第三章 台风个例
    3.1 台风个例的选取
    3.2 马勒卡(Malakas)概况
    3.3 马勒卡(Malakas)的数值模拟及结果验证
        3.3.1 模拟方案简介
        3.3.2 模拟结果检验
    3.4 马勒卡(Malakas)的演变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性台风结构分析
    4.1 变性台风时空结构分析
        4.1.1 假相当位温分析
        4.1.2 PV分析
        4.1.3 风场及涡度分析
        4.1.4 垂直速度和比湿分析
        4.1.5 涡度诊断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纬度系统与变性台风的相互作用
    5.1 锋生函数分析
    5.2 高层扰动
    5.3 ET的直接影响
    5.4 温带气旋阶段
    5.5 轨迹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hysical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a landed typhoon into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地理迷思概念诊断及转变策略探究 ——以人教版必修Ⅰ为例[D]. 李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不同纬度下西北太平洋台风变性的结构演变及其环境场分析[D]. 江雨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3]集合敏感性分析在北半球中纬度高影响天气中的应用[J]. 郑明华,杜钧,Brian A.Colle. 气象科技进展, 2020(02)
  • [4]台风Faxai(1403)低纬变性的结构演变特征分析[J]. 江雨霏,王咏青,刘仁强. 热带气象学报, 2020(02)
  • [5]2019年夏季海洋天气评述[J]. 柳龙生,黄彬,吕爱民,曹越男,聂高臻. 海洋气象学报, 2019(04)
  • [6]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及引发东北强降水的分析[J]. 刘硕,李得勤,赛瀚,田莉,赵明. 高原气象, 2019(04)
  • [7]高空槽对登陆我国的两类热带气旋变性阶段强度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 廖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8]台风“Chanchu”变性过程位涡及锋生特征分析[J]. 廖玥,王咏青,张秀年. 气象科学, 2019(01)
  • [9]大尺度环流对热带气旋变性过程中降水分布的影响[D]. 吴丹.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10]台风与中纬度系统的相互作用及结构变化[D]. 刘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标签:;  ;  ;  ;  

登陆台风向温带气旋转变过程物理机制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