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在计量及自动计量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计量及自动计量系统中的应用

一、电子计算机在测量中的应用与自动测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衡文明[1](2021)在《复杂零件表面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工业产品功能变得越来越丰富,带来了零件结构的小型化与复杂化;企业生产工艺在进步的同时,零件质量检测能力也需提升。零件的质量是产品品质的保证,为此企业提出快速、精确、自动化的测量需求。为了测量零件的几何精度,需要对零件进行三维重建,进而获取零件的尺寸数据和形位数据。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维数据的获取方式上,对于获取的点云数据与实际的产品质量评判工作较少。本文以立讯精密有限公司相关项目为研究背景,以非接触光学测量为基础,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了一套复杂零件测量装置。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分析国内外三维测量的研究现状,比较分析各种三维测量方式,论证了三维测量方式与自动化结合的可能性,依据项目成本、测量需求和检测节拍的需要,最终选择2D和3D光学测量相结合的测量方式。然后,研究了图像滤波与边缘提取方法;利用基于RANSAC(随机抽样一致性)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椭圆,提取圆点阵列标定板坐标,利用张正友标定法得出相机初始参数,然后对其进行非线性优化求解,重投影误差均值达到0.09;利用四步相移和格雷码进行相位展开;最后进行系统模型的标定实验。其次,为了实现自动化检测。在结构方面,根据零件的材料特征和形状特性设计了装料治具和取料机构;在硬件方面,完成了相机和光机的选型;在软件方面,完成了上位机界面和算法编写。最后,对相机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针对2D图像提出了一种亚像素拟合圆孔计算方法;针对3D相机采集的的数据,由于点云边缘存在离群点,采用传统计算尺寸、平面度、共面度算法无法满足测量准确度要求,通过分析数据产生误差的原因,提出了一种优化后计算尺寸、平面度、共面度的算法。本文最后以复杂零件为测量对象,验证本系统测量的准确性。在多次测量中,零件表面孔洞测量个数与实际一致,尺寸与卡尺测量值最大波动值为0.02mm,平面度测量最大波动值为0.007mm,共面度测量最大波动值为0.013mm,系统测量重复精度高,满足零件测量需求。

朱腾峰[2](2020)在《非傅里叶光学的空间光模拟运算》文中研究指明光计算是以光为信息载体并利用光在传播中的变化来实现信息处理的运算体系。由于其超快的处理速度以及极低的能耗和产热,光计算吸引了大批研究者的兴趣。空间光场模拟运算以光束波前的空间分布为信息载体,具有常规电子运算所不具备的并行性。传统的空间光模拟运算大多使用基于傅里叶光学的4f系统,依赖于具有宏观尺寸的透镜、滤波器等元件。而近年来微纳光学与制备工艺的快速发展,使利用波长甚至亚波长尺度下的器件实现空间模拟运算成为现实,为光学运算系统的微型化、片上化和集成化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围绕空间光场微分运算展开:微分运算是最重要的空间光场模拟运算之一,可以实现对图像的边缘提取,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基于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光学自旋霍尔效应以及光学拓扑效应设计了用于实现空间微分的模拟运算器件,其在波矢空间内具有线性的传递函数,可以无需光学傅里叶变换而直接在波矢空间实现对光束的非定域滤波。进一步地,本文拓展了所提出的非定域微分运算器件在光学图像处理、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应用:直接在成像系统的像空间中实现对光学图像的实时边缘提取和对相位物体的微分相衬成像及相位恢复。本文通过在金属-介质界面上激发表面等离激元,并利用临界耦合条件下的空间模式耦合干涉实现了径向的一维微分运算,该运算器件仅依赖于厚度为50 nm的单层金属膜结构,易于大规模制备;利用光束在平面反射过程中的自旋霍尔效应,本文则实现了沿横向的一维微分运算,该运算仅依赖于光在平面上的反射过程,对界面的材料和光束入射角具有普适性,且该运算具有偏振自由度,可用于对矢量光学图像的处理。而通过在光学自旋霍尔效应微分器的体系下引入径向的空间色散效应,本文拓展出了一维微分运算在运算方向和直流偏置上的可调性,并进一步地将其应用于对相位物体的微分相衬成像和相位恢复。最后,本文在拓扑光学和空间模拟运算之间建立起联系,并通过构造具有非零拓扑荷数的传递函数将微分运算扩展为二维,实现了各向同性的梯度运算,该器件在拓扑效应的保护下具有一定程度的鲁棒性和较大的光谱带宽。

刘文炫[3](2020)在《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人体测量与虚拟展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维扫描技术为服装企业的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可以获得人体的三维立体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人体测量。人体测量是服装领域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后续的人体的参数化、服装版型设计、服装号型标准制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通的三维扫描受人体着装的影响较大,要获得准确的人体尺寸参数通常需要特殊的着装要求,在进行人体扫描时被测人员都需穿着特定的紧身衣,才可获得较为准确的人体尺寸。基于毫米波自身可以穿透传统衣物、不可以穿透人体表面的特性,本文采用了毫米波三维人体扫描技术进行人体测量。基于毫米波的三维扫描时,即使穿着宽松的衣服也可进行人体表面测量,有效突破了现有三维扫描技术对着装的限制。然而毫米波扫描设备获得的点云数据也存在严重的缺失、噪声等问题,因此,对毫米波扫描点云进行数据处理并重建准确的人体三维模型至关重要,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还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对不同测量方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基于毫米波点云数据的人体特征参数提取,并使用参数化人体建模软件实现人体三维重建与仿真。首先,对三维扫描人体模型进行几何特征分析,提取人体体型特征参数,并进行体型特征参数分析和估计方法研究,建立人体体型参数关系模型;然后,对毫米波点云进行计算和测量,提出了基于投影和姿势修正的人体测量算法进行缺失数据的拟合,实现基于毫米波点云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与计算;进而,以CLO 3D为平台,使用提取的人体体型参数,利用参数化三维人体建模软件实现人体三维模型的虚拟仿真。此外,还将本文所采集的三维扫描测量数据,构建特定人群的体型数据库,可以快速查找接近体型的特征参数。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基于毫米波点云数据的人体特征参数提取和人体三维建模与仿真,为基于三维人体模型的虚拟仿真和服装设计过程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技术解决方案。

蒋陈缘[4](2020)在《基于红外毫米波非接触式人体维度测量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子信息化领域中,非接触式人体参数测量技术,在人体各方面维度的测量当中,相较于传统手动测量更加的快速便捷,它不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实际的测量结果上与手动测量相比更加准确可靠。在工业探测,医学成像,服装业等领域中,非接触式人体维度测量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而被广泛应用。随着红外技术与毫米波技术在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它们在现阶段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其中,这两种频段的光波对于测距与成像的应用也逐渐被重视与发展起来。本文介绍了红外线和毫米波的相关测距及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这两种频段在测距及成像领域的优劣势。我们把红外测距传感器作为基本单元搭建了基于红外测距的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扫描仪,该系统具有低成本、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同时结合软件重建出了人体三维轮廓图并还原出相关的围度值。最后由于红外线不具备穿透性以及在某些特殊区域测量不准确,导致人体部分部位还原出的围度值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这一缺陷,我们利用结构光测距和毫米波测距技术进行了相关实验探索,提出了红外扫描装置的改进办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红外测距和成像以及毫米波测距和成像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国内外目前主要的非接触人体扫描装置的优缺点。2.在装置设计实现中,通过对红外传感器的布局分析,综合考虑测量时间、装置成本和精度等要求,搭建了人体三维扫描装置,实现了人体三维的快速扫描3.在数据处理中,对采集到的每个高度上的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其中包括错误数据的纠正处理,还原值拟合曲线的平滑处理等,重建出了与真实轮廓相符的人体三维轮廓图。4.在围度还原中,制定了围度还原方法,完成了人体三围和肩宽的还原,所有的还原结果误差均控制在实验允许的范围内。5.针对红外扫描装置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基于结构光测距和毫米波测距的实验研究,完善了红外扫描装置的不足,使得测量装置使用范围更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鲁恩顺[5](2019)在《多线交会结构摄影测量方法及其在港口机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港口起重机械是一类典型的高风险特种设备,针对其关键结构进行检测,为安全评价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摄影测量具有信息采集效率高、成本低廉的优点,是港口起重机械的理想测量方法。然而,由于港口起重机械自身及工作环境特性的限制,采用现有摄影测量方法对其进行测量的效率与测量结果精度尚无法满足安全评价研究的需求。本文基于港口起重机械关键结构的多线交会特性,在焦距标定、关键点识别、同名点匹配以及数据处理等环节对现有摄影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的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引入精度指针点的焦距标定方法,实现了基于测量照片的精准焦距标定。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基于光学畸变模型的指针点加权算法以及次像素级迭代优化算法,对焦距标定精度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法有效提升了在以港口起重机械测量为代表的拍摄距离不可控的测量场景中摄影测量结果的精度。(2)针对有图纸设备提出了以预测模型作为识别基准,并将具有多线交会几何约束关系的点组作为基础识别单元的自动关键点识别及同名点匹配算法。该算法解决了针对有图纸设备进行测量时,传统算法在照片背景复杂,被测物体纹理特征不显着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关键点提取与同名点匹配过程自动化的科学问题。(3)针对无图纸设备提出了以SIFT算法匹配结果作为区域划分基准,基于改进型霍夫变换直线识别算法的关键点识别算法。在关键点识别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基于多线交会结构几何特征的同名点匹配算法。该算法可实现在背景复杂的照片中对纹理特征不显着的无图纸设备多线交会特征结构的关键点进行高精度自动提取与匹配。(4)基于关键点的典型多线交会特性及回转体结构的广义多线交会特性,提出了一种利用关键点预测模型引入冗余观测进行平差运算的关键点物方坐标测量精度优化算法以及一种基于回转体半径加权预测模型的半径参数测量精度优化算法。上述算法在输入数据质量较差、用于平差解算的数据较少的情况下,对传统算法测量结果的精度有着显着的优化效果。(5)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应用效果,本文设计了模拟港口真实测量环境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各算法可有效提升测量效率与测量结果精度,对摄影测量方法在港口的应用、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为相关安全评价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刘云峰[6](2019)在《基于移动激光扫描技术的地铁隧道衬砌病害识别》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铁在城市的交通运输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地铁的建造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定期进行隧道衬砌病害检测的安全保障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突破传统的人工检测及其他人工结合仪器的测量方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综合检测的优势。鉴于此,本文围绕移动激光扫描技术,从点云数据处理和应用分析两个方面,研究了移动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隧道衬砌病害检测的多个关键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固定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在隧道测量中的使用方法,分析了该技术的缺点,对移动激光扫描仪及其优势进行简要介绍,并根据其工作方式和采集原理进行了误差来源分析,讨论了消除或减弱误差的具体方法。2)简要介绍了移动激光扫描系统的数据采集过程,对点云数据的质量和特性进行分析。3)根据点云数据特性和应用需求进行数据处理的理论分析,制定相应的数据处理流程。4)结合多种易获取的软件研究了点云数据的处理方案,并成功获取隧道衬砌病害检测所需的衬砌平面展开图,以及限界测量所需的机车限界和连续隧道横断面点云,验证了制定的数据处理方案切实可行。5)研究了隧道衬砌图像的处理方法,实现了隧道衬砌病害的自动识别与标定。研究了衬砌表面的病害统计,经过多期病害的统计分析,得出了隧道衬砌病害增长减缓,健康状况趋于稳定的结论。研究了基于隧道横断面点云的限界测量方法,可以获得多点、全面的限界测量数据。

乐一楠[7](2019)在《航空发动机叶片三维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发动机是飞机的核心,而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叶片的几何形状会对飞行的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必须要对叶片进行准确的三维测量。叶片三维测量应同时满足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本论文在全面对比当前各种三维测量手段的基础上,选择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来作为叶片测量的主要手段,并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较全面比较了目前三维测量技术的特点,重点深入剖析面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对编码进行比较,最终选取了其中解相位效果相对较好,而且能够同时提高分辨率和准确度的组合编码方式:利用四步相移法获得叶片的截断相位;利用格雷编码获得叶片的解码周期;通过解相位获得叶片的绝对相位;根据绝对相位与投射角的关系计算叶片的投射角;并应用三角法计算叶片高度。2、研究了叶片解相位中的格雷编码图案的二值化,通过对二值化算法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全局阈值法与局部阈值法相结合的二值化算法,同时兼顾了图像二值化的准确性和效率。在绝对相位的计算过程中,通过对解码周期边界的错位进行校正,从而获得准确的叶片绝对相位。3、利用面结构光三维测量原理,搭建了航空发动机叶片三维测量系统,对该系统内外参数进行了标定。在叶片测量实验中,编制了格雷编码图案以及相移图案,将这些图案依次投射到叶片上,然后进行了图像采集以及解相位,获得了叶片三维测量点云数据。4、改进了ICP算法,并将其运用到叶片点云数据的拼接过程中,进而生成了精确度较高的叶片三维模型。通过叶片三维测量模型和CAD参考模型比对,实现了叶片型面误差的分析,为发动机叶片的修理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杨振[8](2018)在《激光跟踪仪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在精密工程测量领域的热门研究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工业制造的开展,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与投入不断加大,各种高端工业装备的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作为该领域发展水平体现之一的精密测量技术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对测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测量对象自身结构的多样性和运动状态的复杂性,测量时不仅要获取更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同时也需要获取姿态信息和对应的时间信息。现有位姿测量的手段和方法较多,但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应用环境,对于大尺寸工业装备的安装和检测缺乏统一的测量手段,能兼顾高精度和动态测量的要求。本文在总结和分析现有位姿测量方法基础上,结合大型科学工程建设、武器装备检测需求、载人航天工程等应用背景,提出了一套基于激光跟踪仪的位姿测量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归纳和总结了现有位姿测量技术,包括位姿测量中常用坐标系的定义方式、静态和动态位姿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以iGPS系统与经纬仪联合测量为例研究了基于立方镜的多传感器联合位姿测量方法,分析和推导了激光跟踪仪专用位姿测量附件的原理和计算模型。2.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跟踪仪对立方镜进行准直测量的静态姿态测量方法。立方镜姿态测量的经典方法是使用高精度电子经纬仪进行光学准直测量,但存在测量过程复杂,仪器准备时间过长,人为观测影响大等问题。利用激光跟踪仪对镜面反射测量的原理,设计了激光跟踪仪对立方镜的姿态测量方法,并结合误差分析和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了其相对于经典方法的优势。3.为提高位置测量精度,研究了基于多台激光跟踪仪距离观测的三维测边网平差模型,分析了平差过程中坐标初值对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公共点转换法解算测站坐标初值,通过与激光干涉仪的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了解算结果;为同时解算位置和姿态值,研究了多台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平差模型,针对以往模型中经验定权的不足,基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原理提出了利用验后信息对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观测值重新定权的方法,使不同类型观测量之间的权比更加合理,解算结果更加精确和稳定;探讨了激光跟踪仪控制网的优化设计问题,根据遗传算法原理,选择适当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设计了针对跟踪仪控制网的优化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了精度验证。4.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多台跟踪仪时间同步测量方法,设计并研制了一款同步触发器。利用GNSS时间系统对高稳恒温晶振器加以驯服,完成了精准的本地守时,研究并实现了多台激光跟踪仪同步触发测量的方法。分析了时间同步触发各项误差的来源,设计了测试方法对同步触发器的时间同步精度进行了综合测试。5.建立了基于多台激光跟踪仪动态位姿测量的解算模型,提出了一套位姿测量数据处理策略和方法,包括数据粗差的探测与剔除、数据插值以及数据滤波。根据多站激光跟踪仪同步测量的数据特点,提出了利用附加状态约束条件的粗差剔除法和卡尔曼滤波方法,并进行了验证。6.开发了位姿测量系统软件,实现了多台激光跟踪仪的联机控制、控制网建立、同步触发测量和实时位姿解算,并进行了具体应用。

杨再有[9](2017)在《车门间隙面差激光在线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乘用车车门是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门的间隙特征、面差特征控制水平是衡量汽车制造业的装配制造工艺水平的重要体现。并且车门的装配质量对整车的外观、密闭性、开关流畅性以及风噪声等性能有重要影响。对车门装配特征参数的精确控制,是确保整车制造质量及车身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专用测量设备,实现对车门的间隙特征、面差特征参数的有效测量是控制其制造质量的基础,同时对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乘用车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的测量技术按照接触方式不同分为两类,分别为传统的接触测量和先进的非接触式测量。基于机器视觉的非接触式关节臂式机器人检测技术具有检测效率高、柔性大、精度适中等优点,是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趋势。但现有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存在测量数据不稳定的状况,不能有效反映被测对象的真实状态以便为工程师故障诊断做数据支持,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在线检测技术,以解决其测量结果不稳定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多光刀激光投影的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在线检测技术,提出了多光刀视觉测量乘用车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的方法。提出了多光刀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数学模型,及模型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多光刀线激光单目视觉测量头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机器人在线检测系统方案:由机器人携带测量传感器运动到设置好的被测对象的最佳测量位置;通过逐次点亮激光器,在被测对象上投影出激光线并触发摄像机拍摄,采集一组带有乘用车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的多光刀图像;经过对图像中光刀点云提取、模型特征的提取,通过模型进行参数拟合计算,实现对乘用车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的自动、稳定、精密测量。研究了多光刀线激光单目视觉测量传感器,包括对测量传感器光路结构、测量传感器中光学元器件及机械结构的设计。研究了在线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实现对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在线测量数据波动的自动监控,对超差数据位置进行报警。最后,对该系统在车门间隙特征、面差特征的测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以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范百兴[10](2013)在《激光跟踪仪高精度坐标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技术一直是精密工业与工程测量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随着激光干涉测距和激光跟踪仪技术的发展,空间坐标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测量空间也越来越大,极大的促进了工业测量技术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多种工业测量技术联合测量的趋势,需要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空间坐标测量的精度,建立更高精度的大尺寸空间坐标基准,对于提高工业测量的水平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内外的研究机构都基于激光跟踪仪开展了深入持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基于激光跟踪仪的空间坐标测量技术的新方法。本文在研究激光跟踪仪坐标测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精度工业测量三维坐标基准建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41101446)及航天器精密测量项目的需求,开展了基于激光跟踪仪的空间坐标精密测量技术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激光跟踪仪精密距离观测值建立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平差技术,以高精度测量空间坐标值。目前空间坐标测量技术从原理上主要分为角度交会、球坐标、空间支导线等三种,而激光跟踪仪的测角误差远大于测距误差,是影响点位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因素。在传统平面测边网平差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激光干涉测距的空间三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引入附加约束矩阵,解决了无角度基准条件下的空间三维测距网平差基准问题,实现了多台跟踪仪仪器中心和定向点的空间定位解算。针对激光跟踪仪的精密干涉测距特点,采用拟稳平差、附有系统参数和附有约束条件的参数平差模型,进一步提高了多台跟踪仪中心和定向点的坐标测量与解算精度。建立了测站四自由度和测站六自由度的三维边角网平差模型,实现了多台激光跟踪仪在整平和不整平状态下的测站平移和旋转参数的求解。本文根据激光跟踪仪的角度和距离测量特点,采用合理的权阵模型,减弱角度对多台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的平差精度的影响,同时解算得到激光跟踪仪测站的位置和姿态参数。构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克服了现有USMN平差模型的缺点,满足多种测量技术联合测量的特殊需求。将激光跟踪仪的高精度距离观测值作为经纬仪测量的长度基准,解决了经纬仪无互瞄测量和无基准尺测量条件下的系统定向解算,消除了长度基准不一致的问题,实现了激光跟踪仪和立方镜坐标系的转换。构建了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和空间距离前方交会测量的三维位置几何精度衰减因子模型。在多台激光跟踪仪定位定向解算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激光跟踪仪空间距离前方交会和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的平差解算原理,构建了PDOP模型并仿真计算了PDOP值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图,研究了PDOP值与图形体积的关系,并据此对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的建立进行了优化。将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得到的高精度坐标值作为参考基准,可以对激光跟踪仪球坐标测量系统进行坐标精度检定与误差补偿,无需引入外部参考基准,实现单台激光跟踪仪的自校准。

二、电子计算机在测量中的应用与自动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计算机在测量中的应用与自动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零件表面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课题提出及来源
        1.2.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表面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3.1 复杂零件表面测量技术分类
        1.3.2 复杂零件表面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表面测量系统图像处理与相位提取研究
    2.1 图像滤波与边缘处理技术
        2.1.1 原始图像滤波处理方法
        2.1.2 图像边缘提取方法
    2.2 基于四步相移和格雷码法相位提取
        2.2.1 光栅生成与编码实验
        2.2.2 相位展开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面测量系统标定方法研究
    3.1 相机标定
        3.1.1 相机模型
        3.1.2 相机标定实验
    3.2 系统模型和标定
        3.2.1 光栅投影系统模型
        3.2.2 系统标定过程实验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测量系统设计研究
    4.1 设计需求
    4.2 零件测量平台设计
        4.2.1 机构设计
        4.2.2 光学设备选型
    4.3 零件表面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4.3.1 软件系统整体框架
        4.3.2 软件系统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零件表面测量算法分析与优化
    5.1 圆孔测量算法
        5.1.1 圆孔检测算法
        5.1.2 圆孔测量实验
    5.2 尺寸测量算法及优化
        5.2.1 尺寸测量算法
        5.2.2 尺寸测量算法优化
        5.2.3 尺寸测量算法对比实验分析
    5.3 平面度测量算法及优化
        5.3.1 平面度测量算法
        5.3.2 平面度测量算法优化
        5.3.3 平面度测量算法对比实验分析
    5.4 共面度测量算法及优化
        5.4.1 共面度测量算法
        5.4.2 共面度测量算法优化
        5.4.3 共面度测量算法对比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课题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非傅里叶光学的空间光模拟运算(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空间光模拟运算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创新点
第2章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径向微分器及边缘提取
    2.1 表面等离激元微分器的设计原理
    2.2 器件的可控制备与表征
    2.3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空间微分器的图像边缘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光自旋霍尔效应的横向微分器
    3.1 横向微分运算的机理
    3.2 横向微分运算的实验验证
    3.3 光学自旋霍尔效应微分器的普适性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调节微分器及微分相衬成像
    4.1 一维微分器的可调性设计
    4.2 器件的实验实现及可调性表征
    4.3 微分相衬成像及相位恢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维拓扑梯度运算器及各向同性的边缘提取
    5.1 基于拓扑传递函数的二维梯度运算
    5.2 不同体系下的拓扑梯度运算
    5.3 二维拓扑梯度运算器的表征与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关于空间光模拟运算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人体测量与虚拟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三维人体扫描技术介绍
        1.3.2 三维人体扫描仪发展现状
        1.3.3 三维人体重建技术的进展
        1.3.4 三维人体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库
        1.3.5 人体测量和服装用人体参数化技术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介绍及结构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人体测量的数据获取与数据分析
    2.1 三维人体测量方法
        2.1.1 手工皮尺人体测量
        2.1.2 马丁测量仪人体测量
        2.1.3 基于激光扫描的人体测量
        2.1.4 基于毫米波扫描的人体测量
    2.2 不同测量方法的数据采集
        2.2.1 测量样本的选取
        2.2.2 测量用人体特征点的定义
        2.2.3 手工皮尺数据采集
        2.2.4 马丁测量仪数据采集
        2.2.5 基于激光扫描的数据采集
        2.2.6 基于毫米波扫描的数据采集
    2.3 不同测量方法的人体测量数据分析
        2.3.1 数据对比
        2.3.2 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毫米波数据处理
    3.1 几何特征的测量
        3.1.1 软件平台介绍
        3.1.2 长度的测量
        3.1.3 截面曲线的选取
    3.2 曲线拟合
    3.3 曲线的测量
    3.4 数据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LO3D虚拟展示
    4.1 CLO3D简介
    4.2 三维人体重建
    4.3 虚拟展示
    4.4 小型北方青年男子人体特征数据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红外毫米波非接触式人体维度测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红外技术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毫米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非接触式人体参数测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测距技术原理概述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测量技术
    2.1 被动式人体三维测量技术
    2.2 主动式人体三维测量技术
    2.3 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测量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三维扫描系统设计
    3.1 实验扫描系统要求
    3.2 扫描系统硬件选择及性能测试
    3.3 红外传感器布局分析
    3.4 电路控制板分析与设计
        3.4.1 电路控制板需求分析
        3.4.2 电路控制板功能实现
    3.5 非接触式人体三维测量系统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体三维重建及其围度还原实验
    4.1 实验目标
    4.2 数据还原与人体三维重建
        4.2.1 数据优化与围度还原
        4.2.2 人体三维重建
    4.3 人体特征数据还原
    4.4 红外扫描装置的不足与改进
        4.4.1 基于结构光测距的人体围度还原
        4.4.2 基于毫米波测距的人体围度还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多线交会结构摄影测量方法及其在港口机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港口起重机械测量工作需求分析
        1.3.1 港口起重机械结构特征
        1.3.2 港口起重机械工作环境特征
        1.3.3 港口起重机械测量需求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港口起重机械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4.2 工程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4.3 港口起重机械测量技术方案选择
        1.4.4 现有摄影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5 多线交会特征结构特性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次像素级焦距标定算法
    2.1 算法研发背景
    2.2 焦距误差导致的测量误差产生机理数值模拟试验
        2.2.1 模拟数据计算
        2.2.2 前方交会误差模拟
        2.2.3 焦距数值误差导致的测量误差产生机理
    2.3 次像素级焦距加权迭代检测方法
        2.3.1 引入冗余观测点的焦距检校算法
        2.3.2 基于镜头光学畸变模型的加权算法
        2.3.3 次像素优化算法
        2.3.4 次像素级迭代优方法
    2.4 验证试验
        2.4.1 试验流程
        2.4.2 准备阶段
        2.4.3 拍摄实验照片
        2.4.4 标定焦距f
        2.4.5 解算试验点坐标
        2.4.6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预测模型的有图纸设备关键点识别及同名点匹配算法
    3.1 算法研发背景
    3.2 由选点误差导致的测量误差产生机理数值分析
        3.2.1 前方交会误差模拟
        3.2.2 选点误差导致的测量误差产生机理
    3.3 基于预测模型的同名点匹配方法
        3.3.1 计算关键点的预测像平面坐标
        3.3.2 获取模拟左、右片待测点分布图
        3.3.3 边缘识别
        3.3.4 基于多线交会几何关系匹配的点组筛选算法
        3.3.5 多元非线性函数最值简易搜索算法
        3.3.6 同名点的匹配原则
    3.4 验证试验
        3.4.1 准备阶段
        3.4.2 传统算法阶段
        3.4.3 试验算法阶段
        3.4.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几何约束的无图纸设备关键点识别及同名点匹配算法
    4.1 算法开发背景
    4.2 算法流程介绍
    4.3 基于SIFT算法的初步区域匹配
    4.4 基于霍夫变换的交会点识别算法
        4.4.1 算法流程
        4.4.2 基于霍夫变换的直线检测
        4.4.3 霍夫变换改进算法
        4.4.4 直线交会点检测
        4.4.5 交会点类型检测算法
        4.4.6 单张照片同名交会点检测
    4.5 已匹配区域的同名点匹配算法
        4.5.1 已匹配区域的加权方法
        4.5.2 基于几何特征的同名点匹配
        4.5.3 基于核线的同名点匹配
        4.5.4 匹配结果加权平差算法
    4.6 未匹配区域的同名点匹配算法
        4.6.1 未匹配区域筛选算法
        4.6.2 基于核线及区域筛选的同名点匹配算法
    4.7 验证试验
        4.7.1 准备阶段
        4.7.2 传统算法阶段
        4.7.3 试验算法阶段
        4.7.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权预测优化算法
    5.1 算法研发背景
        5.1.1 关键点物方坐标加权预测优化算法
        5.1.2 回转体半径加权预测优化算法
    5.2 关键点物方坐标加权预测优化算法
        5.2.1 等权交会点预测算法
        5.2.2 加权交会点预测算法
        5.2.3 关键点物方坐标加权预测迭代算法
    5.3 回转体半径加权预测优化算法
        5.3.1 等权回转体半径预测算法
        5.3.2 加权回转体半径预测算法
        5.3.3 回转体半径加权预测迭代算法
    5.4 验证试验
        5.4.1 试验流程
        5.4.2 准备阶段
        5.4.3 传统算法计算阶段
        5.4.4 等权算法计算阶段
        5.4.5 加权算法计算阶段
        5.4.6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拟工程验证试验
    6.1 试验方案
        6.1.1 试验组A试验方案
        6.1.2 试验组B试验方案
        6.1.3 试验组C试验方案
        6.1.4 试验组D试验方案
    6.2 试验工具简介
        6.2.1 硬件系统简介
        6.2.2 软件系统简介
    6.3 试验准备阶段
        6.3.1 试验数据采集
        6.3.2 标定试验相机
        6.3.3 外方位元素的解算
    6.4 试验组A试验数据处理
        6.4.1 人工识别试验点
        6.4.2 依章节4 所述算法自动识别试验点
        6.4.3 解算试验点物方坐标
    6.5 试验组B试验数据处理
        6.5.1 人工识别试验点
        6.5.2 依章节4 所述算法自动识别试验点
        6.5.3 解算试验点物方坐标
    6.6 试验组C试验数据处理
        6.6.1 人工识别试验点
        6.6.2 传统算法解算试验点
        6.6.3 依章节5.2 所述算法优化测量结果
    6.7 试验组D试验数据处理
        6.7.1 人工识别试验点
        6.7.2 传统算法解算试验点
        6.7.3 依章节5.3 所述算法优化测量结果
    6.8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8.1 试验组A测量结果对比与分析
        6.8.2 试验组B测量结果对比与分析
        6.8.3 试验组C测量结果对比与分析
        6.8.4 试验组D测量结果对比与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已发表的论文
    二、申请的专利
    三、参加的科研项目

(6)基于移动激光扫描技术的地铁隧道衬砌病害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
        2.1.1 测距原理
        2.1.2 扫描原理
        2.1.3 定向原理
        2.1.4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分类
        2.1.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2 移动激光扫描技术
        2.2.1 移动激光扫描仪
        2.2.2 移动激光扫描技术的优势
    2.3 移动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
        2.3.1 按照误差性质分类
        2.3.2 按照误差来源分类
第三章 点云数据获取
    3.1 点云数据采集
        3.1.1 数据采集模式
        3.1.2 数据采集流程
    3.2 点云数据分析
        3.2.1 点云颜色
        3.2.2 点云排列
        3.2.3 点云分辨率
        3.2.4 点云整体精度
第四章 点云数据处理流程
    4.1 数据预处理
        4.1.1 点云配准
        4.1.2 滤波去噪
        4.1.2.1 噪声点的分类
        4.1.2.2 噪声点的剔除方法
        4.1.3 点云分割
        4.1.4 数据精简
        4.1.5 点云着色
    4.2 应用处理
        4.2.1 点云投影
        4.2.1.1 球面投影法
        4.2.1.2 椭球投影法
        4.2.1.3 圆柱投影法
        4.2.2 投影参数提取
        4.2.3 点云成图
    4.3 定性分析精度影响因素
第五章 地铁隧道衬砌病害检测
    5.1 病害检测内容
    5.2 点云数据处理
        5.2.1 点云合并
        5.2.2 滤波去噪
        5.2.3 点云着色
        5.2.4 点云投影及图像获取
    5.3 隧道衬砌病害检测
        5.3.1 衬砌图像预处理
        5.3.1.1 图像增强
        5.3.1.2 图像去噪
        5.3.1.3 图像锐化
        5.3.2 衬砌病害识别
        5.3.2.1 图像分割
        5.3.2.2 开闭运算
        5.3.2.3 标记运算
        5.3.2.4 病害识别
        5.3.3 衬砌病害的统计分析
        5.3.4 限界测量实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航空发动机叶片三维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叶片的结构和特点
        1.1.2 课题研究来源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三维测量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2.1 接触式三维测量技术
        2.1.1 标准样板法
        2.1.2 电感测量法
        2.1.3 坐标测量法
    2.2 被动式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2.2.1 单目视觉测量法
        2.2.2 双目视觉测量法
    2.3 主动式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2.3.1 飞行时间法
        2.3.2 激光三角法
        2.3.3 干涉法
        2.3.4 莫尔条纹法
        2.3.5 结构光法
    2.4 各种三维测量技术的比较和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面结构光的叶片三维测量
    3.1 三角法测量原理
    3.2 面结构光的编码方法
        3.2.1 时间编码
        3.2.2 空间编码
        3.2.3 直接编码
        3.2.4 编码方法的选择
    3.3 相移法
        3.3.1 四步相移法
        3.3.2 解相位
    3.4 格雷编码与相移法结合
        3.4.1 格雷编码图案二值化处理
        3.4.2 格雷编码的解码
        3.4.3 投射角的求取
        3.4.4 周期错位校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叶片三维测量系统构建与实验
    4.1 测量系统组成
        4.1.1 硬件系统
        4.1.2 软件系统
    4.2 系统标定
        4.2.1 系统标定的方法
        4.2.2 系统标定实验
    4.3 叶片测量实验
        4.3.1 叶片测量前的处理
        4.3.2 利用四步相移法获取叶片的截断相位
        4.3.3 利用格雷编码获取叶片的解码周期
        4.3.4 叶片绝对相位的获取
        4.3.5 叶片投射角的计算
        4.3.6 叶片高度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叶片点云数据的拼接与处理
    5.1 点云数据拼接
        5.1.1 拼接方法概述
        5.1.2 改进型ICP算法
        5.1.3 叶片拼接实验
    5.2 叶片三维模型的处理
        5.2.1 点处理
        5.2.2 多边形处理
        5.2.3 曲面处理
    5.3 叶片三维模型的偏差分析
        5.3.1 软件操作流程
        5.3.2 叶片偏差分析结果
        5.3.3 测量重复性分析
        5.3.4 测量精度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下一步的改进
        6.2.2 面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的发展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激光跟踪仪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3 位姿测量技术现状
        1.3.1 位置测量技术现状
        1.3.2 姿态测量技术现状
        1.3.3 直接法姿态测量
        1.3.4 间接法姿态测量
        1.3.5 组合法姿态测量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位姿测量理论与方法
    2.1 各类坐标系的定义
        2.1.1 目标坐标系
        2.1.2 测量系统坐标系
        2.1.3 测量辅助坐标系
    2.2 静态位姿测量原理与方法
        2.2.1 轴对准与坐标系转换
        2.2.2 基于立方镜的位姿测量原理
        2.2.3 多传感器联合测量立方镜姿态
    2.3 动态位姿测量原理与方法
        2.3.1 惯性传感器位姿更新算法
        2.3.2 GNSS多天线位姿测量算法
        2.3.3 激光跟踪仪动态位姿测量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激光跟踪仪的高精度立方镜姿态测量
    3.1 基于跟踪仪的立方镜姿态测量原理
        3.1.1 经典方法的不足
        3.1.2 基于跟踪仪的立方镜姿态测量原理
    3.2 测量精度分析
        3.2.1 激光跟踪仪误差分析
        3.2.2 姿态测量精度分析
    3.3 测试结果
        3.3.1 单个立方镜垂直度验证
        3.3.2 双立方镜姿态测量验证
    3.4 其他要素对比
        3.4.1 测量速度比较
        3.4.2 测量环境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台激光跟踪仪组网理论与实现
    4.1 概述
    4.2 激光跟踪仪三维测边网
        4.2.1 激光跟踪仪三维测边网平差原理
        4.2.2 秩亏网的约束平差
        4.2.3 近似坐标的解算
        4.2.4 三维测边网案例解算
    4.3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激光跟踪仪边角网平差
        4.3.1 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平差模型
        4.3.2 方差分量估计的三维边角网平差方法
        4.3.3 实验与分析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激光跟踪仪控制网优化设计
        4.4.1 基于激光跟踪仪距离交会的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网优化设计原理
        4.4.4 优化设计算法
        4.4.5 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跟踪仪时间同步技术与实现
    5.1 时间基准的选用
        5.1.1 世界时(UT)
        5.1.2 原子时(AT)
        5.1.3 协调世界时(UTC)
        5.1.4 GNSS时间系统
        5.1.5 计算机时间系统
        5.1.6 跟踪仪时间系统
    5.2 多台激光跟踪仪时间同步触发器的设计
        5.2.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5.2.2 触发器外观和接口设计
        5.2.3 系统软件设计
        5.2.4 恒温晶振驯服与本地守时
    5.3 时间同步方法
        5.3.1 计算机时间同步校准方法
        5.3.2 同步测量方法
    5.4 同步触发精度测试
        5.4.1 时间同步精度测试
        5.4.2 触发信号的同步精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位姿测量的数据处理
    6.1 位姿测量与解算
        6.1.1 位姿解算模型
        6.1.2 基本思路与数据采集
    6.2 数据预处理
        6.2.1 粗差探测与剔除
        6.2.2 数据插值
    6.3 数据滤波
        6.3.1 静态模型数据验证
        6.3.2 目标的运动模型
        6.3.3 自适应滤波算法
        6.3.4 附加状态等式约束的卡尔曼滤波
        6.3.5 实验计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位姿测量系统集成与应用
    7.1 位姿测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7.1.1 多台激光跟踪仪的联机控制
        7.1.2 位姿测量软件体系设计
    7.2 位姿测量系统应用
        7.2.1 武器系统平台动态姿态检校
        7.2.2 实时快速定向测量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车门间隙面差激光在线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间隙面差测量技术概述
    1.2 当前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激光测量系统简介
    2.1 测量头测量原理
    2.2 测量流程
    2.3 测头的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门间隙面差激光检测数学模型的构建
    3.1 车身间隙面差特征计算目标及流程
    3.2 间隙面差激光检测数学模型的构建
    3.3 间隙面差特征点提取方法
    3.4 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门间隙面差激光在线检测系统方案
    4.1 在线测量系统介绍
    4.2 车门测量方案
    4.3 车门间隙面差在线检测平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门特征测量数据分析
    5.1 数据的评价与处理方法
    5.2 数据的报警与显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激光跟踪仪高精度坐标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跟踪仪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1.1 激光精密测距技术的发展
        1.1.2 激光跟踪仪测量技术的发展
    1.2 空间坐标测量技术
        1.2.1 经纬仪交会测量系统
        1.2.2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系统
        1.2.3 全站仪测量系统
        1.2.4 激光雷达测量系统
        1.2.5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
        1.2.6 关节臂式坐标测量机
        1.2.7 iGPS测量系统
        1.2.8 各种空间坐标测量技术的比较分析
    1.3 基于激光跟踪仪的空间坐标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背景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与误差分析
    2.1 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
        2.1.1 激光跟踪仪IFM测距原理
        2.1.2 激光跟踪仪ADM测距原理
        2.1.3 跟踪控制原理
        2.1.4 六自由度测量原理
    2.2 激光跟踪仪测角误差分析
    2.3 激光跟踪仪测距误差分析
    2.4 单台激光跟踪仪坐标测量误差估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激光干涉测距的三维测边网平差
    3.1 空间三维测边网平差的基础理论
    3.2 激光干涉测距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
        3.2.1 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
        3.2.2 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基准的确定
        3.2.3 附加约束矩阵的中心化和标准化
        3.2.4 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平差前后点位关系
        3.2.5 激光干涉测距加权秩亏自由网初始坐标解算模型
        3.2.6 轴对准坐标系转换
        3.2.7 案例解算
    3.3 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拟稳平差
        3.3.1 拟稳平差模型
        3.3.2 案例解算
    3.4 附有测距常数的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平差
        3.4.1 附有测距常数的平差模型
        3.4.2 测距常数显着性检验
        3.4.3 案例解算
    3.5 附有约束条件的激光干涉测距三维网平差
        3.5.1 附有约束条件的平差模型
        3.5.2 案例解算
    3.6 激光跟踪仪坐标测量自校准技术
        3.6.1 激光跟踪仪现场检核方法
        3.6.2 激光跟踪仪校准方法
        3.6.3 激光跟踪仪坐标测量自校准技术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平差
    4.1 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坐标系转换原理
    4.2 三维边角网未知参数与方程数
    4.3 不整平状态下三维边角网平差模型
    4.4 整平状态下三维边角网平差模型
    4.5 权阵的确定
    4.6 数据解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义USMN平差模型及其应用
    5.1 广义USMN平差基本原理
    5.2 广义USMN平差模型
    5.3 广义USMN初始坐标解算模型
    5.4 基于三维坐标值的USMN模型
    5.5 广义USMN解算精度分析
        5.5.1 激光跟踪仪与经纬仪联合平差
        5.5.2 激光跟踪仪与立方镜准直坐标系转换
        5.5.3 激光跟踪仪与全站仪联合平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激光干涉测距的空间三维坐标测量精度分析
    6.1 激光干涉测距前方交会坐标测量原理
    6.2 三维坐标PDOP值解算模型
    6.3 PDOP值与图形体积的关系
    6.4 PDOP值的仿真解算模型
    6.5 PDOP解算模型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软件实现
    7.1 激光跟踪仪联机控制与测量
    7.2 软件体系设计
    7.3 平差解算模块实现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文中英文缩写含义
作者简历

四、电子计算机在测量中的应用与自动测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零件表面测量系统研究[D]. 衡文明. 东华大学, 2021(01)
  • [2]非傅里叶光学的空间光模拟运算[D]. 朱腾峰. 浙江大学, 2020(01)
  • [3]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人体测量与虚拟展示研究[D]. 刘文炫. 北京服装学院, 2020(02)
  • [4]基于红外毫米波非接触式人体维度测量的研究[D]. 蒋陈缘.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多线交会结构摄影测量方法及其在港口机械的应用研究[D]. 鲁恩顺.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移动激光扫描技术的地铁隧道衬砌病害识别[D]. 刘云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航空发动机叶片三维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乐一楠.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8]激光跟踪仪高精度位姿测量技术研究[D]. 杨振.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02)
  • [9]车门间隙面差激光在线测量技术研究[D]. 杨再有.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10]激光跟踪仪高精度坐标测量技术研究与实现[D]. 范百兴.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电子计算机在计量及自动计量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