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高速整经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1](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筒子纱易储存运输、可小批量生产,相比绞纱而言在纺织领域的运用更广泛。筒子纱的卷绕质量影响着后续整经工艺和染色工艺,衡量筒子纱卷绕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是筒子纱的平均卷绕密度。目前国内的纺织企业对筒子纱的平均卷绕密度检测基本采用接触式检测如人工检测方式,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只会对同批次筒子纱进行抽样检验,自动化水平较低,检测结果依赖操作者的主观性,容易误检,同时可能造成筒子纱形变,影响后续生产工序。机器视觉检测是一种便捷高效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近年来普遍使用于工业检测领域,其自动化程度高和检测可靠性高等优点为筒子纱密度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针对国内传统筒子纱卷绕密度检测方法效率低和检测结果可靠性差等问题,以目前纺织行业内广泛使用的无边筒子纱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的总体方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筒子纱平均卷绕密度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针对国内纺织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筒子纱的特点设计了整个装置的运行方案和硬件结构。完成了硬件选型,设计了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和数据传输系统,构建了可控的硬件系统,实现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的自动化控制。(2)设计了装置标定方法和适用于筒子纱图像的预处理算法。完成了装置的标定包括筒芯与筒子纱模板参数标定、图像采集子系统参数标定、重量测量子系统参数标定和像素当量的标定,为后续图像采集、重量测量、图像处理、筒子纱密度计算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筒子纱外形特点和筒子纱图像特点设计了图像预处理算法,包括图像的ROI提取算法、边缘保持滤波算法和结合OTSU的亚像素精度边缘检测算法。通过标定后的装置和图像预处理算法,获得了具有完整筒子纱轮廓信息的、少干扰信息的筒子纱轮廓图像。(3)研究了筒子纱轮廓校正算法和筒子纱密度计算方法。分析了筒子纱在图像采集子系统中的成像原理、畸变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对比论证了图像拼接法和模型校正法校正筒子纱轮廓的优缺点。设计了基于透视投影理论的筒子纱体积校正模型,基于筒子纱成像相机的空间几何信息求得模型参数,将预处理后的筒子纱图像通过该模型进行逆向校正得到轮廓无畸变的筒子纱正投影图像。对比论证了柱壳法和柱体法对筒子纱体积计算的适应性,采用柱壳法基于正投影图像计算出筒子纱体积,最后结合筒子纱重量计算出筒子纱的平均卷绕密度。(4)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上位机软件,完成了装置的实验分析。分析了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检测需求,使用C++编写基于OpenCV的图像处理程序和模型校正程序,并将程序打包成DLL文件;使用C#开发了上位机软件界面,在C#程序中调DLL文件进行图像处理和密度计算,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在实验室使用该装置分别对10个密度合格的筒子纱进行10次检测,测量出装置的稳定性系数为0.003~0.039;在某纺织企业生产现场使用同批次150个无边筒子纱进行了装置的准确性实验,测量出装置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本装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际生产要求,明确了改进方向。
魏毅[2](2017)在《整经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整经机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史,整经机种类越来越丰富,功能也日渐完善。但跟国外的整经机相比,在技术、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介绍了整经机的分类与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整经机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经机在技术上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我国整经机应该朝着高精度、高效率、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刘若男[3](2017)在《基于人机交互和PLC的整经机性能提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产整经机在整经的张力控制、整经的速度与效率、整经的智能化程度、整经机的维护与管理、整经自动控制等方面,与国外设备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产整经机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改造,减小与先进控制技术的差距,实现整经效率的最优化。本文在简要概述整经机体系架构的基础上,以天津市三星毛纺厂的整经机设备为载体,分析了整经机设备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整经机性能提升的方案和实施方法。介绍了整经机性能提升的硬件结构,分析了PLC应用技术、伺服电机应用、变频器、人机交互的选型以及在整经机中的作用,确定了以PLC为控制核心,张力传感器为检测信号,伺服电机为执行元件,编写了整经机性能提升的控制程序,设计了触摸屏上的人机界面。最后,给出了整经机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纱线断线故障、整经中经长控制机构故障、整经中纱线张力过小故障、设备调试中的干扰故障、系统原点复位等故障的改进方案与调试结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策略。本文解决了整经机设备中分纱、换纱、张力控制装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无故障运行时间大大延长,同时大幅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这些设备性能的改进对进一步提高整经机的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帮助。
刘长桂[4](2017)在《高性能公路防水、防风复合面料工作服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品质的服装需要有好的面料和工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纺纱开始,通过工艺优化,纺出条干均匀、棉结杂质少、毛羽少、捻度均匀的纱线,然后使用机织方法织出面料,并对其进行超疏水整理,并制作出具有防水、防风功能的复合面料,最后结合服装款式设计开发出既具有防水防风功能,又适于多季节穿用的户外工作服。研究首先以JC32S*2股线为目标,分析了使用环锭技术纺制加工全棉精梳股线的整个加工工艺,并对其中的精梳加.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全面的研究分析。课题还同时使用涡流方纱技术纺制加工MVS32S*2股线。并采用机织方法生产出织物。本课题使用无氟法对全棉织物进行超疏水整理。通过先制备二氧化硅改性溶胶,再将棉织物浸没其中,最后使烷烃硅氧烷在织物上组装起来的加工工艺,实现全棉织物整理后的接触角可达到155°,达到了超疏水的性能要求。本课题还通过复合方法制作复合面料,使其具有透气、渗水性能得到改善,赋予复合面料防水防风的功能。最后,本研究还利用防水防风复合面料设计制作出户外工作服。还可根据需要在其内加一层330g/m2双而摇粒绒针织物作为最内层活动式内胆。使用时,内胆可在室内单独穿着,外层衣服可以春秋穿着,内胆和外层组合起来可以作为冬季冲锋衣用,达到防水、防风的目的。
朱耀泽[5](2017)在《青泽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毛纤维吸湿性强,保暖性优,织物具有多种独特风格,其手感滑糯、光泽柔和自然,且富有弹性,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毛织物的轻薄化已经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毛纤维更细,毛纱的纱支更高,毛纱强力、毛羽、条干等指标达到比较好的水平,从而使纺纱成本增加。而紧密赛络纺技术可以提高毛纱品质,降低原料成本。因此本文在青泽451C3毛型紧密纺细纱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单排打孔皮圈改进为双排打孔皮圈,探索紧密赛络纺技术在毛型设备上的应用:首先,分析了青泽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系统的结构和集聚装置的关键部件的特点,分析了该系统的纺纱机理、集聚机理以及双排打孔皮圈延伸段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纤维束的凝聚宽度由打孔皮圈的孔径控制,打孔皮圈两排孔径的间距决定两根纤维束的间距;自清洁系统由异形吸风管、撑架和皮圈构成,其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结构,皮圈回转过程中的孔径伸缩使其具有自清洁作用;集聚区气体流动主要有固定作用和集聚作用,气体流动产生的气压差使皮圈产生向吸风口凹陷的形变,对纤维束的集聚有辅助作用,另对于不同的细度纱线的纺制,存在最佳的负压区域、合适孔径的皮圈;双排打孔皮圈延伸段对纤维束的汇聚点和纱线具有托持作用和摩擦作用,使汇聚点一直保持在偏斜区域,输出钳口到汇聚点间的纤维束存在捻度,使更多的纤维捻卷进入纱体,从而使纱线形成类似股线结构,纱线成纱质量得到改善。然后,采用传统环锭纺、赛络纺、紧密纺、紧密赛络纺四种纺纱方法纺制毛纱,纱线性能的对比研究表明,紧密赛络纺纱线在外观性能、强伸性、毛羽方面都得到改善;以双排打孔皮圈型号为单因子的纺纱实验表明,对于纱线强伸性和毛羽指标,双排打孔皮圈型号宜选孔径较大的皮圈,对于纱线条干指标,双排打孔皮圈型号则应根据纱线细度来选择;双排打孔皮圈延伸段对成纱质量影响的纺纱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延伸段可使成纱毛羽明显减少,使纱线强度和条干略有提高,但是不显着。第三,纺制nm60纯羊毛纱线和nm35羊毛/涤纶混纺纱,进行单因子探究,分析了双排打孔皮圈、钢丝圈、捻系数和吸风负压四个工艺参数对纱线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原因,并选取3个关键指标进行正交实验,利用方差分析法和综合指标分析法处理所测实验数据,最终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并进行验证纺纱实验。纺制nm60纯羊毛纱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捻系数为95,吸风负压为30mbar,双排打孔皮圈型号为6c3;纺制nm35羊毛/涤纶混纺纱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捻系数为90,吸风负压为33mbar,双排打孔皮圈型号为6c3。最后,针对腈纶纤维在毛纺的广泛应用,对比了在多种纺纱方法下腈纶纱的纱线性能,结果表明:腈纶纤维在青泽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细纱机上有可纺性,紧密赛络纺腈纶纱的综合成纱质量有明显改善。对比了腈纶紧密赛络纱和纯羊毛紧密赛络纱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腈纶紧密赛络纱的整体改善程度不如纯羊毛纱,青泽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细纱机更适宜纺制天然纤维原料,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纺制纱线研究了双排打孔皮圈对腈纶纱线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排打孔皮圈型号对腈纶纱线成纱质量的影响规律与纯羊毛纱相同。
邓先明,杨涛[6](2016)在《金属丝整经装备及发展现状》文中提出整经是重要的织前工艺,决定了织物的质量。与金属丝整经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特别针对金属丝整经装备及其发展现状,首先介绍了金属丝整经的工艺要求和整经设备的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分析了矩形金属丝整经筒子架和V形金属丝整经筒子架特点,并阐述了金属丝整经机架构成原理及片纱张力控制原理。然后总结了金属丝整经装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雷新[7](2015)在《箱包用涤纶DTY网络丝的开发及其织物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聚酯纤维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纤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成本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化纤企业正处优胜劣汰时期,部分存有设备老旧、技术不足和产品单一的企业正逐步被淘汰,这就促使企业不得不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多元化、低投资、低成本、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已成为化纤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之现有的涤纶DTY网络丝用于箱包面料时存有柔软性、蓬松性和丰满度不足等缺点。就此,本课题以涤纶POY为原料,以对目标性能影响较大的工艺参数为因子,采用较为科学的正交试验设计,利用极差分析法,制备低沸水收缩率、高卷曲收缩率和中空涤纶DTY网络丝三种新产品,并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结合原料特性和实际情况提出制备的最优工艺;将新产品与同规格普通产品作经纱,涤纶低弹丝作纬纱,设计合理的织造工艺,织制实验所需箱包面料试样,并对试样织物的基本性能、力学性能和织物风格进行测试与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以涤纶POY为原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牵伸比、变形温度、第二超喂率和网络气压为因子,以沸水收缩率为评判指标,利用极差分析法,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并结合原料特性和实际生产得出制备低沸水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的最优工艺为:牵伸比为1.655,变形温度为210℃,第二超喂率为5.16%,网络气压为0.21 MPa。此工艺下制备的涤纶DTY网络丝沸水收缩率为3.04%;(2)以涤纶POY为原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牵伸比、变形温度、定型温度和第二超喂率为因子,以卷曲收缩率为判定指标,利用极差分析法,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结合原料特性和实际生产得出制备高卷曲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的最优工艺为:牵伸比为1.765,变形温度为208℃,定型温度为140℃,第二超喂率为5.21%。此工艺下制备的涤纶DTY网络丝的卷曲收缩率为38.63%;(3)以中空度为15%的中空涤纶POY纤维为原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加工速度、牵伸比、变形温度和D/Y比为因子,以中空度和断裂强度为评判指标,利用极差分析法,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并结合原料特性和实际生产找出制备中空涤纶DTY网络丝的最优工艺为:加工速度为550 m/min,牵伸比为1.732,变形温度为180℃,D/Y比为1.60。此工艺下制备的涤纶DTY网络丝中空度为7.23%,断裂强度为3.38 cN/dtex;(4)选取三种新纤维试样,对其表观结构、线密度、拉伸、卷曲和染色等主要性能做测试与分析。参考GB/T 14460-2008《涤纶低弹丝产品标准》得出,三种新纤维在以上性能上都达到了标准规定的优等品范畴;(5)参考箱包面料织造工艺和企业实际生产,以三种新纤维和同规格普通纤维为经纱,涤纶低弹丝为纬纱,设计合理织造工艺,织制6种箱包面料试样,并对6种试样织物进行基础性能、力学性能和织物风格测试与分析。从基础性能上,以三种新纤维为原料的织物相比同规格普通纤维为原料织物,在单位面积质量改变较小下,厚度的增加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在力学性能上,相比同规格普通纤维为原料织物,除以中空纤维为原料织物在强度和耐磨性略有下降外,其他两种织物无明显差异,但都达到了箱包面料的强度和耐磨性要求;在织物风格上,综合分析织物的拉伸、弯曲、压缩和表面性能,并结合织物厚度得出,以三种新纤维为原料的织物在织物柔软性、蓬松性和丰满度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达到课题的预期目标。
杨杰[8](2014)在《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振动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改善目前掘进机截割岩石存在的截齿损耗多、进尺速度慢、机器吨位大、造价高、截割经济性差的现状,以满足中小型矿井岩石掘进机机械化的急需,开发适应性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维修方便的岩石掘进机是煤矿井下岩石掘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是导师主持的有关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开发课题的部分内容,本人有幸参与了该机总体结构方案的设计工作,并对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的振动响应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的结构组成、各主要机构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其特点,给出了主要技术参数。为研究其性能、探究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在随机载荷作用下垂向、纵向、横向三个方向的振动响应特性,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三个方向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法推导出了三个方向运动学方程的矩阵形式。根据虚拟激励法构造虚拟载荷,得到三个方向相应的虚拟响应。分析确定了破碎锤随机冲击载荷,应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得到该机三个方向的相应工况下破碎锤、支臂和机身的振动响应。结果显示,在该随机激励作用下,该机三个方向的振幅都是破碎锤最大,支臂次之,机身最小;横向对应的工况振动最大,垂向较大,纵向最小,与实际情况相符。分析位移功率谱可知,破碎锤达到最大位移时的低频接近其固有频率,是导致该机振动的主要根源。利用控制变量法,逐一改变质量、刚度、阻尼、臂长参数,对比仿真结果,找到以上参数的变化对该机振动的影响,为改善其振动提供参考。利用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对刚度系数进行优化,得到适宜范围内掘岩机振动最小的最佳值。
邝活栋[9](2014)在《锦纶6超细旦FDY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锦纶6超细旦FDY由于单丝纤度小,其织物具有耐磨、手感轻薄、柔软细腻、舒适透气、防水性和悬垂性好等突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仿真丝、高级礼服、高档内衣等高档面料和其它领域。随着纺织品向细旦、轻薄化的发展,锦纶6超细旦FDY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生产锦纶6超细旦FDY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必须加快其研究与开发。目前超细纤维主要的生产技术有:直接纺丝法、复合纺丝法和共混纺丝法等。与复合纺丝法、共混纺丝法相比,直接纺丝法具有生产流程简单、节约成本、质量稳定和绿色环保等优势。本文探讨了在直纺装置上开发PA6FDY156dtex/272f品种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本文着重对原料及油剂的选择、纺丝喷丝板的设计、纺丝组件工艺、纺丝温度的调节、侧吹风工艺、集束上油位置、含油率和卷绕速度等进行了摸索。在此直纺装置上,最佳工艺条件如下:纺丝温度控制在260℃,侧吹风风温度为21℃,风湿度为85%,风速为0.4m/s,丝条上油率为1.2%,集束上油位置为750mm,预网络风压为0.12MPa,后网络风压为0.30MPa,第一热辊不加热,第二热辊加热至115℃,第一热辊速度为4200m/min,第二热辊速度为5200m/min,卷绕速度为5000m/min;侧吹风在整个纺丝工艺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有更加稳定的风压,在侧吹风系统中增加两层20μm的无纺布。实践证明,在直纺装置上可实现PA6 FDY156dtex/272f批量生产,并对产品进行用户试用,产品质量满足用户要求。从这个新产品研究得到的经验,我们开发出系列新产品:如PA6 FDY22dtex/68f、FDY66dtex/136f和FDY78dtex/136f等。
徐利[10](2014)在《芳纶1414/棉混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以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性良好着称于世的高性能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是当前因其实用价值高而被批量生产和使用的高性能纤维品种之一[1]。技术壁垒高的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由于具有非常重要的军工战略意义而长期被几个工业大国家所垄断。相比较,我国芳纶研发起步较晚,在强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亟需继续加快研究步伐。目前国内有针对性的特殊工种防护装备存在:防护装备相比国外同领域的技术含量较低,投入资金短缺,研究范围狭窄等问题,其中煤矿矿工服尤为不理想。因此,执行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改善工作服面料机械性能,提高服用功能势在必行。本选题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防护装备研究的现有成果,针对井下矿工现用普通工作服存在的缺陷,通过对普通工作服的研究找到不足,提出新型防护服的设计要求和功能目标。本课题试验原料由美国杜邦公司采用低温溶液缩聚法生产的Kevlar49和国产细绒棉(后文简称Kevlar49/Cotton)。通过一系列纺纱、织造实践,和各种性能检测分析,获知织物的服用性能和功能性能受原材料特性、纺纱工艺、织造工艺、成纱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论。通过模糊决策意见集中法的Borda数法对不同比例的Kevlar49/Cotton混纺纱进行了多目标最优化选择,聚类分析各个性能测试结果,并将成纱质量进行优劣排序。得出的结论为:Kevlar49/Cotton混纺纱随着Kevlar49纤维含量的增多,其综合性能呈现越好,但考虑到所纺纤维与纺纱设备的匹配程度、原料成本、经济效益以及纺纱效果,最终确定以Kevlar49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为30%的混纺纱作为织造工序的原料。为使所设计的防护服具有防静电功能且确保其持久性,采用嵌织含导电纤维复合纱的方法来传导静电即设计成四组异纬织物。以单因素实验法对四组织物的力学性能和防护性能进行测试,从上述对纯棉织物和不同Kevlar49/Cotton混纺异纬织物综合性能优劣排序及分类中得知:Kevlar49/Cotton混纺异纬织物的性能确实优于纯棉织物,并随着织物中导电纱根数越多,混纺异纬织物的综合性能呈现越优异。在此基础上,对Kevlar49/Cotton混纺异纬织物经济效益以及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并分析,得出结论:经纱为27.9X2tex30/70Kevlar49/Cotton混纺纱,纬纱为27.9×2tex纯棉双股线,并每间隔8根纯棉纱打入一根27.9×2+2.2tex混纺导电纱的织物试样最适合将其开发成煤矿防护服。该织物符合涉危、涉爆相关行业对防护装备的高标准要求,不但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国产高速整经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高速整经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筒子纱卷绕工艺分析 |
1.1.2 筒子纱卷绕密度对纺织品质量的影响 |
1.2 筒子纱密度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筒子纱密度检测方法 |
1.2.2 筒子纱密度检测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筒子纱密度检测国外研究现状 |
1.2.4 机器视觉体积检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硬件设计 |
2.1 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2.2 装置运行方案设计 |
2.3 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的硬件结构 |
2.4 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硬件选型 |
2.4.1 工业相机及镜头的选型 |
2.4.2 光源的选型和照明方式确定 |
2.4.3 称重模块的设计 |
2.4.4 输送控制子系统的器件选型 |
2.4.5 通讯系统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置标定与筒子纱图像预处理 |
3.1 装置标定 |
3.1.1 筒芯与筒子纱模板参数设定 |
3.1.2 图像采集子系统参数标定 |
3.1.3 重量测量子系统参数标定 |
3.1.4 像素当量的标定 |
3.2 图像预处理 |
3.2.1 筒子纱图像ROI提取 |
3.2.2 边缘保持滤波 |
3.2.3 结合OTSU的亚像素精度边缘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筒子纱图像轮廓校正与密度计算 |
4.1 相机成像原理和筒子纱图像畸变形成原因分析 |
4.2 基于图像拼接的筒子纱轮廓校正 |
4.3 基于透视投影的筒子纱轮廓校正 |
4.3.1 图像采集装置模型建立 |
4.3.2 筒子纱图像轮廓校正 |
4.4 筒子纱密度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验研究 |
5.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1 上位机软件功能分析 |
5.1.2 基于C#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3 图像采集子系统软件设计 |
5.1.4 重量测量子系统软件设计 |
5.1.5 输送控制子系统软件设计 |
5.1.6 图像处理和密度计算算法软件设计 |
5.2 实验研究 |
5.2.1 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实验步骤 |
5.2.2 准确性实验 |
5.2.3 稳定性实验 |
5.2.4 实验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整经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整经机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 |
1.1 整经机的分类 |
1.2 优良整经机应具备的条件 |
1.3 国内外着名的整经机企业及先进产品 |
2 国内整经机存在的不足 |
2.1 整经速度较低 |
2.2 经轴直径较小, 幅宽较短 |
2.3 存在跳轴问题 |
3 整经机技术上的改进 |
3.1 纱线整经机张力控制改进 |
3.2 断纱检测 |
3.3 定幅筘与分绞筘 |
3.4 电气智能控制改进 |
4 总结 |
(3)基于人机交互和PLC的整经机性能提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发展动态 |
1.2.1 整经机的基本构成和工艺流程 |
1.2.2 整经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国内整经机存在的问题 |
1.4 相关工业控制技术 |
1.4.1 现场总线技术 |
1.4.2 PLC控制技术 |
1.4.3 人机交互技术 |
1.4.4 伺服电机 |
1.4.5 变频调速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小结 |
第二章 整经机性能提升的硬件设计与研究 |
2.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2.2 整经机硬件设计与研究 |
2.2.1 PLC的选型以及在整经机中的作用 |
2.2.2 伺服系统的选型以及在整经机中的作用 |
2.2.3 变频器的选型以及在整经机中的作用 |
2.2.4 人机交互的选型以及在整经机中的作用 |
2.3 PLC的 I/O地址分配和接线 |
2.4 系统电气控制电路设计 |
2.5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组态设计与实施 |
3.1 PLC程序设计 |
3.1.1 PLC程序设计思想 |
3.1.2 PLC程序设计 |
3.1.3 PLC与人机交互的通讯程序设置 |
3.2 人机交互设计 |
3.2.1 人机交互设计优化原则 |
3.2.2 本方案人机交互设计分析以及规划 |
3.2.3 人机交互画面设计 |
3.2.4 人机交互与PLC通讯设置 |
3.3 设计方案的实施 |
3.3.1 人机交互组态的实施 |
3.3.2 PLC组态的实施 |
3.4 小结 |
第四章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优化提升方案 |
4.1 纱线断线故障以及优化提升 |
4.2 整经中经长控制机构故障以及优化提升 |
4.3 整经中纱线张力过小以及优化提升 |
4.4 设备调试中的干扰以及优化提升 |
4.5 系统原点复位故障以及优化提升 |
4.6 其他硬件机构的优化提升 |
4.7 整经机性能提升的对比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性能公路防水、防风复合面料工作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策略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综述 |
2.1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2.2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三章 纱线的开发 |
3.1 纱线纺制的目的、原理、方法 |
3.2 实验设计与准备 |
3.2.1 原料规格 |
3.2.2 纱线规格 |
3.3 JC32S*2线生产工艺 |
3.4 精梳梳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准备工序对梳理质量的影响 |
3.4.2 精梳锡林对梳理质量的影响 |
3.4.3 顶梳对梳理质量的影响 |
3.4.4 分离接合工艺对梳理质量的影响 |
3.4.5 给棉长度、给棉方式对梳理质量的影响 |
3.4.6 钳板开闭口定时要求 |
3.4.7 毛刷对梳理质量的影响 |
3.4.8 生产温湿度环境对梳理质量的影响 |
3.5 涡流纺MVS32S*2股线的开发生产 |
第四章 防水防风面料的开发研究 |
4.1 面料的织造方法 |
4.2 面料的无氟超疏水整理 |
4.2.1 超疏水整理 |
4.2.2 实验安排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复合面料研究 |
4.3.1 复合面料的加工方法 |
4.3.2 透气、透水测试 |
第五章 服装的制作与性能评价 |
5.1 服装设计与制作 |
5.1.1 服装设计 |
5.1.2 服装制作过程 |
5.3 服装性能评价 |
5.3.1 服装性能评价的项目 |
5.3.2 服装性能评价的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 |
6.1 课题研究的成果 |
6.2 课题研究的不足 |
6.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青泽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毛型环锭纺新技术 |
1.3 紧密赛络纺技术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青泽 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系统及纺纱机理分析 |
2.1 青泽 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装置 |
2.2 青泽 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装置关键部件及作用 |
2.3 青泽 451C~3毛型紧密赛络成纱机理 |
2.4 青泽双排打孔皮圈型紧密赛络纺纤维集聚机理 |
2.5 双排打孔皮圈延伸段对成纱质量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泽 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纺纱探索 |
3.1 多种纺纱方法下纱线性能的对比分析 |
3.2 双排打孔皮圈型号对成纱质量影响的探索 |
3.3 双排打孔皮圈延伸段对成纱质量影响的探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m60纯羊毛紧密赛络纱的工艺优化 |
4.1 单因子纺纱实验及结果分析 |
4.2 正交优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 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m35羊毛/涤纶紧密赛络混纺纱的工艺优化 |
5.1 单因子实验工艺参数及结果分析 |
5.2 正交优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 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青泽 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纺制腈纶紧密赛络纱 |
6.1 腈纶化纤多种纺纱方法对比分析 |
6.2 双排打孔皮圈对成纱质量的探索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金属丝整经装备及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丝整经装备 |
1.1 金属丝整经装备分类 |
1.1.1 分批整经 |
1.1.2 分条整经 |
1.1.3 其他整经 |
1.2 金属丝整经筒子架 |
1.3 金属丝整经筒子轴 |
1.3.1 轴向退绕式 |
1.3.2 重锤式 |
1.3.3 电磁阻尼式 |
1.4 金属丝整经机架 |
1.4.1 张力控制 |
1.4.2 整经长度测量 |
1.4.3 整经横移量控制 |
(1)整经轴位置不变,移动定幅筘 |
(2)定幅筘位置不变,整经轴水平移动 |
2 金属丝整经的工艺要求 |
3 金属丝整经装备发展现状 |
3.1 国内金属丝整经现状 |
3.2 国外金属丝整经装备现状 |
4 总结 |
(7)箱包用涤纶DTY网络丝的开发及其织物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箱包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
1.1.1 国内现状与发展 |
1.1.2 国外现状与发展 |
1.2 涤纶长丝的现状与发展 |
1.2.1 涤纶长丝的发展历程 |
1.2.3 涤纶长丝的研究现状 |
1.3 涤纶长丝织物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低沸水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纤维取向度、结晶度与沸水收缩率的关系 |
2.1.1 纤维的取向度及测试方法 |
2.1.2 纤维的结晶度及测试方法 |
2.1.3 纤维取向度与结晶度对沸水收缩率的影响 |
2.2 工艺参数对纤维沸水收缩率的影响 |
2.2.1 加工速度 |
2.2.2 变形温度 |
2.2.3 牵伸比 |
2.2.4 第二超喂率 |
2.2.5 网络气压 |
2.3 低沸水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的制备 |
2.3.1 原料与设备 |
2.3.2 工艺流程 |
2.3.3 工艺设计 |
2.3.4 结果与分析 |
2.4 低沸水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的性能 |
2.4.1 表观结构 |
2.4.2 线密度 |
2.4.3 拉伸性能 |
2.4.4 卷曲性能 |
2.4.5 网络度及网络牢度 |
2.4.6 染色均匀性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卷曲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纤维取向度、结晶度与卷曲收缩率之间的关系 |
3.2 加弹工艺参数对卷曲收缩率的影响 |
3.2.1 加工速度 |
3.2.2 牵伸比 |
3.2.3 变形温度 |
3.2.4 定型温度 |
3.2.5 第二超喂率 |
3.3 高卷曲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的制备 |
3.3.1 原料选取 |
3.3.2 工艺设计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高卷曲收缩率涤纶DTY网络丝的性能 |
3.4.1 表观结构 |
3.4.2 线密度 |
3.4.3 拉伸性能 |
3.4.4 沸水收缩率 |
3.4.5 网络度与网络牢度 |
3.4.6 染色均匀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空涤纶DTY网络丝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中空涤纶DTY网络丝的中空度测试方法 |
4.1.1 仪器及工具 |
4.1.2 试验步骤 |
4.1.3 结果计算及验证 |
4.2 工艺参数对中空度的影响 |
4.2.1 加工速度 |
4.2.2 牵伸比 |
4.2.3 变形温度 |
4.2.4 D/Y比 |
4.2.5 网络气压 |
4.3 中空涤纶DTY网络丝的制备 |
4.3.1 原料选取 |
4.3.2 工艺设计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中空涤纶DTY网络丝的性能研究 |
4.4.1 表观结构 |
4.4.2 线密度 |
4.4.3 拉伸性能 |
4.4.4 沸水收缩率 |
4.4.5 卷曲性能 |
4.4.6 染色均匀性 |
4.4.7 网络度及网络牢度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三种新纤维为原料的箱包织物的织制及性能分析 |
5.1 织物设计与织造 |
5.1.1 织物结构设计 |
5.1.2 织物组织结构图 |
5.1.3 织物织造 |
5.2 织物外观及基本性能测试 |
5.2.1 织物外观 |
5.2.2 织物平方米克重 |
5.2.3 织物厚度 |
5.3 织物力学性能测试 |
5.3.1 织物拉伸性能 |
5.3.2 织物耐磨性能 |
5.4 织物风格的测试 |
5.4.1 织物弯曲性能 |
5.4.2 织物压缩性能 |
5.4.3 织物表面性能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振动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岩巷掘进的方法 |
1.2 岩巷部分断面掘进机的产生与发展 |
1.3 岩巷部分断面掘进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
1.4 国内外岩巷部分断面掘进机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2 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组成、原理与特点 |
2.1 基本组成 |
2.2 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掘岩机构 |
2.2.2 支臂 |
2.2.3 装载机构 |
2.2.4 运输机构 |
2.2.5 行走机构 |
2.2.6 支护装置 |
2.2.7 动力系统 |
2.3 机器的特点 |
2.4 主要技术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3 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多体动力学理论 |
3.2 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和求解过程 |
3.2.1 多体动力学建模基本理论 |
3.2.2 多体动力学数值求解 |
3.3 基本假设与简化 |
3.4 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1 垂向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2 纵向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3 侧向振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3.5 虚拟激励法 |
3.5.1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与公式 |
3.5.2 破碎锤在随机载荷下的虚拟激励 |
3.5.3 三种工况的确定及其冲击响应 |
3.5.4 计算功率谱 |
3.6 本章小结 |
4 支撑式冲击破岩掘岩机振动响应仿真分析 |
4.1 仿真软件的选择 |
4.2 垂向振动响应分析 |
4.2.1 仿真结果 |
4.2.2 垂向位移响应分析 |
4.2.3 支臂垂向扭转角响应分析 |
4.2.4 垂向位移功率谱分析 |
4.3 纵向振动响应分析 |
4.3.1 仿真结果 |
4.3.2 纵向位移响应分析 |
4.3.3 纵向位移功率谱分析 |
4.4 横向振动响应分析 |
4.4.1 仿真结果 |
4.4.2 横向位移响应分析 |
4.4.3 支臂横向扭转角响应分析 |
4.4.4 横向位移功率谱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质量、刚度、阻尼和臂长对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垂向振动的影响 |
5.1 各部质量的影响 |
5.1.1 破碎锤质量 |
5.1.2 支臂质量 |
5.1.3 机身质量 |
5.2 各部刚度的影响 |
5.2.1 破碎锤和支臂间刚度 |
5.2.2 支臂和机身间刚度 |
5.2.3 机身和巷道间刚度 |
5.3 各部阻尼的影响 |
5.4 支臂长度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的刚度参数优化 |
6.1 优化算法的选择 |
6.2 细菌觅食优化算法 |
6.3 振动响应参数优化 |
6.4 优化前后仿真结果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锦纶6超细旦FDY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纶 |
1.1 前言 |
1.2 超细纤维的定义、分类及特性 |
1.3 超细纤维的生产技术 |
1.3.1 直接纺丝法 |
1.3.2 复合纺丝法 |
1.3.3 共混纺丝法 |
1.3.4 其它方法 |
1.4 超细纤维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
1.5 直接纺丝法纺超细旦锦纶6纤维的生产现状 |
1.6 超细纤维的应用 |
1.7 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目的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可行性 |
1.7.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原料及其物理参数 |
2.2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2.3 生产工艺流程 |
2.4 测试方法 |
第三章 生产工艺研究 |
3.1 原料的选择 |
3.2 油剂的选择 |
3.3 组件工艺设计 |
3.3.1 喷丝板孔的排列方式 |
3.3.2 喷丝板孔径的选择 |
3.3.3 喷丝板导孔的优化 |
3.3.4 组件滤质工艺的确定 |
3.4 纺丝温度的确定 |
3.5 侧吹风条件优化 |
3.6 集束位置及上油 |
3.6.1 油嘴高度的选择 |
3.6.2 油嘴前后位置的优化 |
3.6.3 上油工艺及上油率 |
3.7 网络工艺 |
3.8 热辊与卷绕 |
3.9 产品的物理指标及生产整体情况 |
第四章 性能评价 |
4.1 物性指标 |
4.2 外观指标 |
4.3 染色性能对比 |
第五章 市场应用反馈 |
5.1 产品概况 |
5.2 产品应用流程 |
5.2.1 静电植绒行业 |
5.2.2 经纬编织布行业 |
5.3 静电植绒客户应用反馈 |
5.4 其它行业应用反馈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芳纶1414/棉混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
1.2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对位芳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1.3.1 对位芳纶生产制备 |
1.3.2 对位芳纶的性能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混纺纱线设计与研究 |
2.1 纺纱工艺设计 |
2.1.1 Kevlar49与部分高性能纤维对比 |
2.1.2 工艺思路 |
2.2 纱线性能研究 |
2.2.1 捻度 |
2.2.2 条干不匀率 |
2.2.3 毛羽 |
2.2.4 拉伸性 |
2.3 纱线测试数据的曲线拟合 |
2.3.1 Borda数 |
2.3.2 聚类分析结果 |
2.3.3 纱线性能模糊决策 |
2.3.4 纱线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2.4 混纺纱线力学性能成因与工艺优化 |
2.4.1 混纺纱线性能成因分析 |
2.4.2 纺纱工艺优化 |
第三章 混纺织物设计与研究 |
3.1 织造工艺设计 |
3.1.1 织前准备 |
3.1.2 织造工序 |
3.2 织物性能研究 |
3.2.1 顶破性 |
3.2.2 耐磨性 |
3.2.3 起毛起球性 |
3.2.4 透气性 |
3.2.5 拉伸性 |
3.2.6 抗静电性 |
3.2.7 阻燃性 |
3.3 异纬织物综合性能模糊决策和聚类分析 |
3.3.1 Borda数 |
3.3.2 聚类分析结果 |
3.3.3 织物综合性能模糊决策 |
3.3.4 织物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3.4 织造工艺优化 |
第四章 经济效益分析与市场应用 |
4.1 原料价格 |
4.2 织物每平方米坯布成本 |
4.3 相同规格纯棉织物成本 |
4.4 新型面料的市场分析与产品应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国产高速整经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密度在线检测装置设计[D]. 李琦.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2]整经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魏毅. 西部皮革, 2017(24)
- [3]基于人机交互和PLC的整经机性能提升的研究[D]. 刘若男.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4]高性能公路防水、防风复合面料工作服应用研究[D]. 刘长桂. 天津工业大学, 2017(08)
- [5]青泽451C3毛型紧密赛络纺工艺研究[D]. 朱耀泽. 东华大学, 2017(05)
- [6]金属丝整经装备及发展现状[J]. 邓先明,杨涛. 纺织导报, 2016(03)
- [7]箱包用涤纶DTY网络丝的开发及其织物性能的研究[D]. 雷新. 浙江理工大学, 2015(08)
- [8]支撑式冲击破岩掘进机振动响应的研究[D]. 杨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3)
- [9]锦纶6超细旦FDY的开发与应用[D]. 邝活栋. 东华大学, 2014(05)
- [10]芳纶1414/棉混纺织物的研究与开发[D]. 徐利.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