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林区支生产发展调查报告

柴河林区支生产发展调查报告

一、对柴河林区发展枝丫生产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荆,项振[1](1980)在《对柴河林区发展枝丫生产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一、商品枝丫的伐区资源1.商品枝丫的伐区标准地调查发展商品枝丫生产。首先要摸清资源底数,为此,该局组织了人力和物力,于七八年在具有代表性的东风林场,进行了标准地的生产性的实际调查,调查的实际情况是:A,采育择伐方式,选标准地2.94公顷,设计总株数828株,总蓄积741m3。设计保留株数650株,保留蓄积352m3。郁闭度伐前0.8,保留0.5。实际出枝丫为97.9Rm3,平均每

段河[2](2018)在《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成效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以2006年与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两期数据为依据,对柴河林业局上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与制定的目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际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与森林经营方案中规划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对上经理期森林经营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显示实施效果综合得分70.8分,评价结果为"中"。最后对经营成效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今后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李京华[3](2016)在《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林区是我国木材生产储备和生态建设重要战略基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国有林区建设停滞不前,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和国有林区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由于历史积弊已久,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村地区,国家扶贫政策在也主要在农村地区实施,尚未完全覆盖至国有林区这一“不城不乡,非工非农”的特殊区域。基于上述背景,以内蒙古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怎么发生的?在哪个阶段出现?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二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如何?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特殊区域的贫困问题?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贫困会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以此为主线,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从森林资源利用和变化的角度,梳理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探究贫困发生的阶段及特点。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减少出现的,贫困状况表现在林业产值水平及增长速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贫困具有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个人生产资料稀缺、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多、人力资本水平低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贫困发生机制。宏观方面,可采森林资源量减少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济危机,产权制度安排造成国有林区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个人生产资料稀缺,自然区位劣势导致的接续产业发展不足、林地生产力低,国家投入和支持不足等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微观方面,个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弱势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的发生。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表现在区域整体贫困落后和微观个体贫困两个方面,利用贫困测度理论和方法从区域贫困和人口贫困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共22个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标体系,选取27个林业局2004年—2014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贫困综合评价,提取出产业结构与资源量、森林资源潜力、就业与发展等8个公因子。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和资源量因子、森林资源生态潜力因子是综合贫困的两个最重要公因子,贡献率达到40%。(2)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五岔沟贫困度最高,为0.784,红花尔基贫困度最低,为-0.527。对各地区综合贫困度进行聚类分析,五岔沟、白狼、免渡河为重度贫困地区,南木、乌奴耳为中度贫困地区,甘河、巴林等5个地区为轻度贫困地区,毕拉河、满归等15个地区为脱贫地区,红花尔基、莫尔道嘎为较富裕地区。(3)各区域每个公因子的得分不同。在2004—2009年、2010年—2014年两个阶段内,贫困度及相对排名位置也有所变化。微观个体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方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贫困更表现在教育、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利用内蒙古国有林区607户有效家庭调研样本数据,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角度对人口贫困进行实证分析。(1)国有林区人口属于城镇人口,以年人均收入7644元为相对贫困线,利用FGT指数测算贫困发生的广度和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国有林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为8.07%,贫困缺口率为19.63%,平方贫困距指数为0.64%,综合贫困指数为0.79%。(2)建立包含教育、健康、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共8指标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有3个及3个以上指标贫困的家庭为多维贫困户。从单维贫困来看,卫生贫困发生率最高,为50.9%,其次为饮用水46.13%、燃料43.49%、住房33.11%。多维贫困发生率为43.16%,平均被剥夺指数为30.17%。(3)以是否贫困为因变量,选取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等家庭特征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贫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是否有领导干部、是否兼业、户主年龄都对家庭收入有显著影响,但仅在岗职工人数一项对收入贫困有显著影响,家庭中每增加1名在岗职工,陷入收入贫困的概率降低1.8989。家庭中是否有领导干部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若有领导干部,则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降低1.4160,其次所在社区、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也对家庭多维贫困有显著影响。政府、国有林区、个人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反贫困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各层级目标不同,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等问题。在气候变化、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还面临着资金困难和就业压力的挑战,应将国有林区反贫困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以救济性政策为主向以救济政策为基础、开发政策为主转变,从收入贫困救助转向多方位救助。因反贫困具有的巨大外部性、市场的逐利性和国有林区自身发展的弱质性,单独依靠某一方都不能实现全面反贫困和可持续发展。在继续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为主要任务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政府—市场双导向、国有林区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政府主要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机制的完善与改革,反贫困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贫困标准的认定、测度与反贫困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职能。市场在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增长极、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成分和主体多元化。国有林区通过为反贫困提供具体信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借助产业的布局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积极参与反贫困。并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有林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政策建议。

候知正,顾宏瑞,陈培源,王幼臣,苑文仲[4](1980)在《东北林区枝丫材生产的调查报告》文中认为 枝丫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对木材产品需要量的不断增多,如何利用枝丫,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计划地利用枝丫资源,进一步开展木材综合利用,我们最近到黑龙江、吉林和大兴安岭林区,对枝丫数量、枝丫材(指3厘米以上大枝丫,包括遗弃材等伐区剩余物)生产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现将有关资料、进行简要整理。

李志军,段河,党元君[5](2019)在《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2016年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结合柴河森林资源特点及林区特色,对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在资源需求、生态需求、社会经济需求进行了分析。

关瑞峰,段河,石静杰[6](2019)在《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分析》文中指出文章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2016年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结合柴河林业局基本情况,对柴河林业局2006—2016年经理期森林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

李金花[7](2007)在《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火山地质遗迹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开发火山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景观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是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最基础性工作。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火山地质景观区的资源分类与评价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基础上,根据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的资源特性,以“资源的重要性程度”作为火山景观区的分类标准,本论文将火山景观区资源分为:火山地质遗迹和辅助旅游资源两大类,并参考火山地质景观的物质组成及成因,进一步将火山地质旅游资源分成3个亚类、6大种基本类型。在总结国内外旅游资源和地质遗迹评价方法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法加以修改,形成了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的资源总体、单体评价模型。论文最后以内蒙古扎兰屯市柴河为实例进行了方法的应用和验证。分类与评价结果表明:柴河风景区共有资源约20余种,其中火山地质遗迹占到一半以上,火山地质遗迹基本囊括了国内外所有的火山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卧牛湖、黑瞎子洞、驼峰岭天池、吉尔果山天池等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和美学价值;柴河风景区资源总体价值为74.49分,根据国家建立地质公园的标准,建议该区申请省级地质公园。

白夜[8](2008)在《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火灾是世界上发生面广、破坏性大、救助极为困难的灾害之一,不仅会造成森林锐减、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而且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有效控制和消灭森林火灾,加强扑救森林火灾安全,保证部队官兵的生命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研究火场的紧急避险方法,能够对安全灭火起指导作用,可以提高扑火队员的防险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四川、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重点火险区1991年—2006年的火灾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三种类型从中选取影响力大、损失较严重的168例山火作为研究对象,对典型火烧迹地实地调查。通过不同种类林火行为研究,运用火场实地数据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运算,以传统的单一灭火技术为对照,对代表性重大森林火灾灭火技术及其灭火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经研究分析,并根据三种林火的行为特点。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是根据地表火蔓延速度,将地表火分为急进地表火和稳进地表火。急进地表火发展速度快,火强度大,人员无法接近火线,通常采用间接灭火方式拦截火头,直接灭火方式扑救火翼及火尾。拦截火头时,有自然依托条件(公路、铁路、河流等)时,采取沿依托以火攻火,无依托条件时,采取灭火索及人工开设隔离带拦截火头;扑救火翼时,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采取森林消防车、水泵及轻型灭火机具配合灭火;扑救火尾时采取轻型灭火机具灭火。扑救急进地表火应采取飞机机降、森林消防车、水泵、森林灭火索、轻型灭火机具合成灭火技术。急进地表火紧急避险方法是应向侧风方向转移,选择有利地形先避火锋后转移;时间紧急时点顺风火避险;火势较弱的地段,冲越火线。灭火费用将比单一灭火手段减少1/2,伤亡人数可以降低90%。稳进地表火发展速度慢,火强度小,火势弱。在灭火作战中通常采取直接灭火方法。通常采用森林消防车、水泵、风力灭火机及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稳进地表火紧急避险方法应采取迅速避开危险火环境转移避险或选择火势弱的地段迎火突围。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由于地下火在地下腐殖层中燃烧,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破坏燃烧环。对于一个大的地下火场通常采用推土机、森林消防车、水泵、森林灭火索、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有推土机作业条件地段采用推土机开设隔离带;有水源时可使用水泵、森林消防车以水灭火;遇有难开地段(粘状可燃物)可采用森林灭火索开设隔离带灭火。紧急避险方法是就地开设一个闭合的隔离区,阻击火势蔓延。切忌进入火迹地造成烧伤、砸伤。树冠火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树冠火可分为连续型树冠火和间歇型树冠火。连续型树冠火由于可燃物是连续分布,遇强风易成飞火,火强度大,扑火人员无法靠近火线,特别是风向不定时危险性极大,灭火时应采取飞机机降和索降、森林灭火索、森林消防车、水泵、手工具合成灭火技术。利用飞机机降和索降在火线周围快速寻找自然依托,以火攻火;无依托条件有水源时采用森林消防车、水泵、飞机吊桶灭火;既无依托,又无水源条件时,采取手工具及灭火索炸倒树木开设50m宽的隔离带,并向隔离带洒化学灭火剂,采取以火攻火。连续型树冠火紧急避险方法应预设安全避险区,当火势突变或飞火四射时灭火人员进入避险区避险。连续型树冠火采用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可以实现灭火成本降低60%,伤亡人数减少80%。间歇型树冠火,由于可燃物不连续分布,地表火与树冠火交替进行。灭火作战时可采用点地表火灭火或当树冠火降到地表时,利用地表火的灭火技术灭火。间歇型树冠火紧急避险方法要利用可燃物不连续分布的特点,选择有利地形卧到避险或选择火势弱的地表火冲越火线避险。由于受客观因素所限,本文只研究了三种林火扑救的共性问题,没有针对不同地区的植被特点、可燃物载量及易燃性能采取对策,这也是今后灭火工作需重点研究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林火行为特点,采取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能够弥补单一灭火手段的不足,达到高效灭火的目的;运用计算机模拟火场的行为及发展,建立系统模型,能够提高灭火技术水平,获得更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种类林火扑救特点,提出的紧急避险措施,能够实现安全高效灭火。

段河,赵银宽,张雅茹[9](2018)在《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生态状况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2016年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其森林生态状况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柴河林业局森林生态功能有所改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比上期略有上升。

冯尕才[10](2008)在《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甘肃从前代继承的森林资源遗产并不丰富,但其前期森林资源状况远较后期为优。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剧烈,特别是在1929年到1949年20年期间,流失规模及流失速度堪称历史之最。甘肃森林资源的流失形态主要有燃料消耗、用材消耗、毁林开荒、畜牧业破坏、森林灾害等,其中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甘肃森林资源的大量流失,是以动荡的政治环境、落后的经济活动方式和文化教育为社会背景的。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对甘肃人民在战后和灾后的重建做出了贡献,但对林木的砍伐是掠夺式的,木材利用方式低下,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并没有发挥出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民国时期甘肃曾经掀起大规模的全民植树造林运动,但因为种种原因,其成效不高。森林资源的极度流失,导致当时及其后世薪材、木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并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其所留下的遗患,我们今天不得不去面对。今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的流失进行反思,充分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在当前的重要性,加强生态观念,加强天然林保护,坚持植树造林,改造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二、对柴河林区发展枝丫生产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柴河林区发展枝丫生产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成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研究区概况
1 上经理期(1996—2006年)经营方案执行情况
2 上经理期(1996—2006年)森林经营实施效果
3 综合评价
    3.1 取得成效
        3.1.1 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显著
        3.1.2 森林结构渐趋合理
        1)林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和生态效益更加协调
        2)龄组结构调整明显近成熟林面积增长幅度较大
        3)群落结构逐步优化完整结构的乔木林面积增加
        3.1.3 森林资源总体质量得到提高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
        3.1.4 森林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3.2 问题与潜力
        3.2.1 森林资源总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结构仍需改善
        3.2.2 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乏力科技应用滞后
        3.2.3 森林资源经营水平不高资源利用潜力仍需挖掘
        1)未成林地管理亟待加强培育后备资源刻不容缓
        2)人工纯林多森林群落稳定性差
        3.2.4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网络仍需完善
        3.2.5 森林生态功能仍有提升空间
4 经营对策与建议
    4.1 坚持可持续经营不断提高森林质量
    4.2 优化生产布局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4.3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利益协调发展

(3)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与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福利经济学
        2.1.2 发展经济学
        2.1.3 新制度经济学
        2.1.4 区域经济学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国有林区
        2.2.2 国有林区的贫困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贫困的内涵
        2.3.2 贫困的成因理论
        2.3.3 贫困的测量
        2.3.4 国有林区贫困
        2.3.5 文献综述评析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与贫困现状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概况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
        3.2.1 森林资源未开发阶段(1898年以前)
        3.2.2 森林资源疯狂掠夺阶段(1898年—1945年)
        3.2.3 森林资源计划开发利用阶段(1946年—1978年)
        3.2.4 森林资源危机阶段(1979年—1997年)
        3.2.5 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护阶段(1998年—)
    3.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与特点
        3.3.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
        3.3.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
        4.1.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宏观原因分析
        4.1.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微观因素分析
    4.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2.1 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4.2.2 贫困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4.2.3 贫困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框架
        5.1.3 指标的筛选与表达
    5.2 贫困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因子分析及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5.2.3 因子分析步骤
        5.2.4 因子分析模型中各变量的统计意义
    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3.2 面板数据贫困综合评价
    5.4 贫困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4.1 综合贫困度分析
        5.4.2 各公因子分析
        5.4.3 分析结果讨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视角
    6.1 调研地选择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6.3 内蒙古国有林区家庭贫困特征
        6.3.1 人均收入低
        6.3.2 生活居住条件差
        6.3.3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普遍
    6.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测量
        6.4.1 收入贫困测量
        6.4.2 多维贫困测量
        6.4.3 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测度结果对比分析
    6.5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1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收入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2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及运作机理
    7.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
        7.1.1 中央及地方政府帮扶政策
        7.1.2 企业自身探索
        7.1.3 林区职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
    7.2 反贫困政策措施成效与运作机理
        7.2.1 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
        7.2.2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7.2.3 完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7.2.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3.1 政策涵盖范围窄
        7.3.2 各层级目标不统一
        7.3.3 仍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
    7.4 本章小结
8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背景分析
        8.1.1 气候变化
        8.1.2 经济新常态
        8.1.3 生态功能区划定与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8.1.4 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8.1.5 国有林区改革
    8.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8.2.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8.2.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8.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3.1 政府导向机制
        8.3.2 市场导向机制
        8.3.3 国有林区参与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9.1.1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匮乏产生的
        9.1.2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宏观环境与微观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9.1.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程度较高
        9.1.4 非林产业发展、森林资源量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区域贫困影响最大
        9.1.5 就业是内蒙古国有林区人口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9.1.6 反贫困需要政府、市场、国有林区的共同努力
    9.2 政策建议
        9.2.1 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基石
        9.2.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国有反贫困注入新的活力
        9.2.3 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是国有林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9.2.4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反贫困同时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9.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源需求
3 生态需求
    3.1 涵养水源、持水能力
    3.2 固碳功能
    3.3 保土能力
    3.4 森林自然性与群落完整性
        3.4.1 森林自然性
        3.4.2 群落完整性
4 经济需求
5 社会需求

(6)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气候水文
    1.4 土壤植被
2 社会经济情况
    2.1 人口、民族与历史沿革
    2.2 人员与机构设置
    2.3 林业经济
3 森林经营情况
    3.1 造林情况
    3.2 采伐情况
    3.3 抚育情况
    3.4 苗圃经营情况
    3.5 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4 经营方案执行情况
5 森林经营评价
    5.1 取得成效
    5.2 问题与潜力
    5.3 解决对策与建议

(7)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资源分类方法
        1.1.2 资源评价方法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资源分类方法研究
    2.1 资源分类的原则和意义
        2.1.1 资源分类的原则
        2.1.2 资源分类的意义
    2.2 资源分类的相关方法
        2.2.1 旅游地理学的资源分类方法
        2.2.2 火山地质学的资源分类方法
        2.2.3 两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2.3 本文的资源分类方法
3 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3.1 资源评价的层次
    3.2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3.2.1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3.2.2 我国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3.3 资源评价方法初探
        3.3.1 地质公园的相关基本概念
        3.3.2 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资源的总体评价
        3.3.3 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资源的单体评价
4 实例分析—内蒙古扎兰屯市柴河火山景观区
    4.1 柴河火山景观区基本概况
        4.1.1 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
        4.1.2 区域地质概况
    4.2 地质遗迹研究程度与现状分析
        4.2.1 研究程度
        4.2.2 现状分析
    4.3 柴河地区第四纪火山地质
    4.4 柴河火山景观区资源分类
        4.4.1 火山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4.4.2 辅助性旅游资源
        4.4.3 资源的保护价值
    4.5 柴河火山景观区资源评价研究
        4.5.1 柴河火山景观区资源单体评价
        4.5.2 柴河火山景观区资源总体评价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森林火灾的危害及严重后果
        1.2.1 森林火灾造成的严重后果
        1.2.2 二十世纪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1.2.3 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森林防、灭火发展及扑火安全现状
        1.3.2 国内森林防、灭火发展现状
        1.3.3 国内森林灭火技术研究现状
        1.3.4 我国森林灭火安全研究情况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四川省林区
        2.1.2 西藏林区
        2.1.3 小兴安岭林区
        2.1.4 大兴安岭林区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内容
        2.2.2.1 灭火技术筛选
        2.2.2.2 火场紧急避险研究
        2.2.2.3 森林火灾扑救系统研究
    2.3 数据处理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3 森林火灾灭火技术研究
    3.1 影响林火行为的主导因素
        3.1.1 风与林火行为
        3.1.2 坡度与林火行为
        3.1.3 可燃物与林火行为
        3.1.4 火速与火场大小
    3.2 灭火机械的灭火效率
        3.2.1 飞机灭火效率
        3.2.2 森林消防车灭火效率
        3.2.3 水泵灭火效率
        3.2.4 轻型灭火机具灭火效率
        3.2.5 利用自然依托灭火效率
        3.2.6 利用推土机灭火效率
        3.2.7 灭火索灭火效率
        3.2.8 手工具阻隔灭火效率
    3.3 森林火灾灭火基本原理
        3.3.1 灭火原则和程序
        3.3.1.1 灭火原则
        3.3.1.2 灭火程序
        3.3.2 灭火原理
        3.3.3 灭火方法
    3.4 地表火的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3.4.1 地表火行为特点
        3.4.2 战例分析
        3.4.2.1 急进地表火灭火战例
        3.4.2.2 稳进地表火灭火战例
        3.4.3 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3.4.3.1 轻型灭火机具灭火
        3.4.3.2 森林消防车灭火
        3.4.3.3 水泵灭火
        3.4.3.4 利用自然依托间接灭火
        3.4.3.5 利用森林灭火索灭火
    3.5 地下火的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3.5.1 地下火行为特点
        3.5.2 战例分析
        3.5.3 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3.5.3.1 森林消防车灭火技术
        3.5.3.2 水泵灭火技术
        3.5.3.3 推土机灭火技术
        3.5.3.4 使用灭火索灭火技术
    3.6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研究
        3.6.1 树冠火行为特点
        3.6.2 应用战例分析
        3.6.2.1 连续型树冠火灭火战例
        3.6.2.2 间歇型树冠火灭火战例
        3.6.3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集成
        3.6.3.1 利用自然依托灭火
        3.6.3.2 手工具直接伐倒树木
        3.6.3.3 用推土机灭火
        3.6.3.4 点地表火灭火
        3.6.3.5 选择疏林地灭火
        3.6.3.6 利用灭火索灭火
        3.6.3.7 树冠火灭火技术要求
4 火场紧急避险技术研究
    4.1 扑救森林火灾中伤亡原因比例分析
    4.2 火线危险因素、人员伤亡过程及主要原因
        4.2.1 火线危险因素
        4.2.2 人员伤亡过程
        4.2.3 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4.3 地形与险情处置关系
    4.4 植被类型险情处置
    4.5 其他险情的处置
    4.6 紧急避险的基本方法集成
    4.7 案例分析
5 森林火灾扑救系统
    5.1 基本术语
    5.2 各种参数设置
    5.3 地理图层的初始化
    5.4 图层改变对象操作
    5.5 地理环境的加载
    5.7 灭火技术的应用
    5.8 小结
6 结论、建议及讨论
    6.1 结论
        6.1.1 地表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6.1.2 地下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6.1.3 树冠火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方法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9)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生态状况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3 植被类型与林层结构变化分析
4 森林自然度变化分析
5 森林健康变化分析
6 森林破碎度变化分析
7 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8 森林生态功能变化分析
    8.1 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变化分析
    8.2 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变化分析
9 建议

(10)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中的部分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概况
    (一) 历史时期甘肃森林资源变化及其后果简述
    (二)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概况
        1. 民国前期甘肃森林资源比后期为优
        2.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分布
        3.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
二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的流失形态
    (一) 燃料消耗
        1. 民间柴炭消耗
        2. 军队柴炭消耗
    (二) 用材消耗
        1. 房屋建筑
        2. 交通、邮电设施消耗
        3. 加工制造业消耗
        4. 军事消耗
        5. 木材的砍伐
    (三) 垦荒毁林
    (四) 畜牧业对森林的破坏
    (五) 自然灾害的破坏
        1. 火灾
        2. 虫害
        3. 其它
三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的背景
    (一) 政治背景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 国民军统治甘肃时期
        3. 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4. 民国时期政府对森林管理和保护不力
    (二) 经济背景
    (三) 文化教育原因
四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消耗的特点
    (一) 掠夺式的砍伐方式
    (二) 木材利用方式低下,木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五 森林资源流失后果
    (一) 直接后果
        1. 木材供应短缺
        2. 燃料缺乏
        3. 林产品减少
    (二) 间接后果
        1. 水土流失加剧,水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
        2. 降雨减少,旱灾频仍
        3. 沙漠化严重
        4. 洪涝灾害加重
        5. 动植物资源的流失
    (三) 人们生态道德观念的丧失
六 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的启示
    (一) 加强生态观念
        1. 充分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在当前的重要性
        2. 加强生态观念
    (二) 加强天然林保护
    (三) 坚持植树造林,改造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柴河林区发展枝丫生产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柴河林区发展枝丫生产的调查报告[J]. 王荆,项振. 林业经济, 1980(03)
  • [2]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成效分析与评价[J]. 段河. 林业资源管理, 2018(01)
  • [3]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D]. 李京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4]东北林区枝丫材生产的调查报告[J]. 候知正,顾宏瑞,陈培源,王幼臣,苑文仲. 林业经济, 1980(01)
  • [5]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需求分析[J]. 李志军,段河,党元君.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04)
  • [6]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分析[J]. 关瑞峰,段河,石静杰.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05)
  • [7]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区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初探[D]. 李金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8]森林消防合成灭火技术及紧急避险措施研究[D]. 白夜.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9]内蒙古柴河林业局森林生态状况变化分析[J]. 段河,赵银宽,张雅茹.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8(06)
  • [10]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研究[D]. 冯尕才.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柴河林区支生产发展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