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合国七大会费支付国(论文文献综述)
姚磊[1](2020)在《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念的变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全球治理起源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全球治理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着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行,但是近年来西方国际社会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各种全球性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全球治理领域期待新的观念和新的力量的加入。而中国开始走向全球治理舞台的中心,对全球治理的观念受到了世界的关注。研究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念,首先要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治理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全球治理观念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党的全球治理观念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内涵,其产生和变化有四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国际治理原则、国际制度观、国际正义观以及国际责任与使命。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又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全球治理观念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与世界革命相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全球治理观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阵营,重点关注了世界革命的发展;与融入国际社会相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全球治理观开始接受西方的全球治理体系,主要强调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与引领全球治理相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党的全球治理观念全面走向积极,在很多领域提供公共物品,引领机制建设,提出中国方案。由此可见,在各个历史阶段,这四个要素都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表明了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对于全球治理观念的变迁规律,同时也指导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外交实践。在变迁规律的背后,党的指导思想、党对于世界和时代的判断、国家实力和国际外部形势这些动因直接导致了这些构成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党的全球治理观的演变。十八大以后,党的全球治理观念全面走向积极,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全球治理观,新全球治理观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全球治理失灵的状况中将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余瀛波[2](2012)在《转型期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关系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关系,劳动关系问题不但涉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全票通过,科学发展观提出转变发展模式,全面落实贯彻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劳动关系的是否和谐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否全面取得成功,因此劳动关系的处理必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并引发了其他的社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和谐劳动关系重要性的阐述,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5章:第1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阐释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章,主要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我国劳动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章,对和谐的劳动关系的特点进行描述,明确和谐的劳动关系对我国发展的意义。第4章,通过分析我国劳资矛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提出保障劳动关系的方法;继续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对劳动关系各方沟通机制的建设,健全劳动关系争议处理依据;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第5章,全文总结。
李秀雯[3](2011)在《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60多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新情况。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状况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议题。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由冷战时期态度上的表示发展为冷战后实践性的参与,并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的剧烈变化,中国国内改革开放后国内形势的变化是中国在冷战后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软实力,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发展,还对国际和平与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成为研究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解释,引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进程。在总结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然后通过对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意义的分析,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特点,发现中国对国际体系的融入是一个循序渐进,从消极适应到积极实践的过程。
李春云[4](2010)在《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财产保险原理入手,对当前我国财产保险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相关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性解决对策。本文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全面论述了保险、财产保险相关理论,其中重点包括财产保险的含义及原则、财产保险的分类,为后面针对财产保险业展开的深入探讨做出铺垫。分析我国财产保险业的现状,进而对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台州市财产保险业为切入点,在分析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基础上,深入探讨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保险密度及保险深度、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经营效益、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市场竞争等。探讨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全方位探究了目前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出现的问题,即行业发展水平不高、监管环境不够优化、行业恶性竞争较为突出、险种结构同质化严重、经营管理粗放、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保险管理人员与营销人员较为缺乏等。最终提出了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发展的策略与建议。这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即提出促进台州市财产保险业更好发展的有效策略,其中包括提高监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度执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业形象,强化人才的培养、满足行业需求,加强险种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财产保险业的优化升级等。
胡玉霞[5](2002)在《法律援助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律援助产生的理论原因是社会对人权保障的需求。法治、公正和平等是法律援助的三大价值基础。国家责任的有无是现代法律援助制度与传统法律援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现代法律援助制度作为法治社会的一项人权保障制度,已经在许多国家的法律甚至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加以确立。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也被规定在一系列国际文件中。法律援助这一概念与一般法律服务、司法救助、社会保障及行政救助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管理、实施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人员与国家(政府)及受援人之间形成了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即为法律援助法律关系。其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大要素,并具体分为四类:国家(政府)与受援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国家(政府)与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援助机构与法律援助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援助人员与受援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法律援助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法律援助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类:由政府机构管理,由律师协会管理,由独立的委员会管理。在刑事法律援助以外的援助活动中,法律援助的提供模式也分为三类:专职律师模式,司法保障模式,混合模式。在研究其他国家法律援助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架构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援助模式。 我国目前已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但并未形成现代法律援助制度。在发展与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过程中,法律援助国家责任的确立、专项法的制定与供需矛盾的缓解是最具有必要性与紧迫的三个问题。
肖刚[6](2001)在《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后的日本联合国外交研究》文中指出一 冷战后日本政府的联合国外交核心目标是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在联合国外交中,坚持按照联合国的规定交纳高额会费、积极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进行发展与环境领域的外交、裁军外交、人权外交等等,均是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服务。 冷战后的政治思潮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重要思想准备,是日本大国外交的思想基础。而冷战后的日本政府的联合国外交主张和冷战后的日本政治思潮有着鱼水般的密切联系。 冷战后的日本政治思潮有下列几个方面:一个是对“一国和平主义”进行否定的“新保守主义”,二个是脱联合国的“联合国尊重主义”,三是主张充分利用日本对联合国财政贡献大对联合国施压的“软否决权”构想,四是主张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以大国为主轴进行国际协调的“协调下的霸权”论。 日本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张是90年代日本联合国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日本联合国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安理会改革,安理会改革的主张始终围绕日本现实国家利益即谋求成为常任理事国进行。 日本认为安理会改革必须包括扩大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会员国。对新常任理事国可进行周期性的审查,新常任理事国应该有否决权,安理会应该有24个理事国。关于财政改革的主张,日本提出“责任支付原则”。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压现任常任理事国多承担联合国的会费,二是暗示日本已经取得常任理事国的责任能力。“新的发展战略”是日本有关发展的改革主张,该主张重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所有权”,在“发达国家、国际组织、NGO等”的协调下进行援助,并把“一揽子手段”和“个别手段”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 二 在支撑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个种类资源中,以联合国为直接载体的资源占很大比重,因此联合国外交在日本的政治天平之中地位重要。 过去,日本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多地是利用世界的经济资源,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 —————正闪回—回——】口口口回问回口问口口b..-—--——位,现在,日本认为自己应该是政治大国,因此它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世界的政治资源上,如对联合国的经营便是如此。它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方式和投资行为”。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目标,日本联合国外交与它所追求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都有密切的关联。 ’ 对加入常任理事国的态度,在日本有积极派和消极派,两派都以国家利益为由,但结论完全相同。 在日本进行联合国外交的手法上,冷战时期和冷战后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 回顾冷战时期的日本联合国外交,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冷战时期其联合国政策的中心是“中国的代表权问题”,千方百计地在联合国中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一切合法地位;第二,岸信介提出了自己的核政策理念,对以后的日本联合国政策影响巨大;第三,非常热衷在联合国体系中谋取各种重要位置;第四,首次提出安理会改革问题与力图成为“常任理事国”。 冷战后的日本联合国外交措施主要有:第一,积极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提出“非核常任理事国”概念;第三,选派骨干担任联合国关键机构的领导职务和成为理事国;第四,向联合国机构捐出巨款;第五,进行双边援助,为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寻求支持;第六,关注非政府组织对联合国的影响;第七,以争取经常当选非常任理事国推动加入常任理事国目标;第八,吸引联合国机构留驻日本;第九,利用八国集团的聚集力量向联合国施压;第十,在大学进行模拟联合国的活动。 在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中,它有两个主要的权力基础,一个是以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对联合国作出的巨额“财政贡献”,另一个是谋求发挥日本的全球军事作用的、以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为核心并谋求参加联合国集体安全的“军事贡献”,此外,同样是以日本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所进行的在发展领域的外交。 总的来说,日本是联合国的最大财政贡献国之一,仅次于美国,在任意捐款方面日本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军事贡献”在日本联合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日本一直希望通过参 4 加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以解决它的宪法所限制的不能拥有军队而同时可以使参加集体自卫 权合法化的问题,其二是它积极地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同样也希望通过维和的参 与达到修改日本宪法第9条之目的。前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结,因为联合国至今仍未 实现建立联合国军的承诺,而后者则是日本实实在在所已经体验过的“国际贡献”。 日本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动机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民
二、联合国七大会费支付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国七大会费支付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念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说明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念概述 |
第一节 全球治理与全球治理观的形成 |
第二节 西方传统全球治理观念的形成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的内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的分析维度 |
第一节 国际治理原则 |
第二节 国际制度观 |
第三节 国际正义观 |
第四节 国际责任与使命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的阶段性变迁 |
第一节 与世界革命相联系的阶段 |
一、支援世界革命的国际治理原则 |
二、反对西方国际机制 |
三、反殖民反侵略的国际正义观 |
四、国际责任与使命以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利益为主 |
第二节 与融入国际社会相联系的阶段 |
一、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治理原则 |
二、开始融入国际机制的国际制度观 |
三、支持公平正义原则的国际正义观 |
四、国际责任向维护世界经济领域拓展 |
第三节 与引领全球治理相联系的阶段 |
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
二、引领机制建设的国际制度观 |
三、互惠正义与分配正义 |
四、党的使命与积极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相联系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念变迁规律的认识 |
第一节 变迁的规律 |
规律一:国际治理原则始终结合了党情、国情与世情 |
规律二:国际正义观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期待 |
规律三:树立积极的国际制度观、国际责任使命日益增强 |
第二节 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理论 |
二、党的世界观与时代观 |
三、国家自身实力 |
四、国际形势 |
第三节 其他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全球治理观念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发展趋势 |
一、不断赋予国际治理原则新的内涵 |
二、提高国际机制建设能力 |
三、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正义观 |
四、承担大国责任,实现党的使命 |
第二节 前景与挑战 |
一、前景 |
二、挑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转型期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基本情况 |
1.4.2 国内研究基本情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特点 |
2.1.1 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占了主导地位 |
2.1.2 相对弱势劳动关系群体逐渐形成 |
2.1.3 短期化、不稳定的劳动关系比重明显上升 |
2.1.4 劳资纠纷日益增多 |
2.2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2.2.2 有法不依或者蓄意规避法律,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严重 |
2.2.3 劳动争议和冲突上升 |
2.2.4 缺乏民主、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 |
2.2.5 劳动者不能公平地分享改革成果和劳动所得 |
2.2.6 政府职能部门对劳动关系监管调控的效率低,难以实现劳动关系的良性运行 |
2.3 当前制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深层原因 |
2.3.1 我国劳动者理论上的参与权与实际行使障碍的影响 |
2.3.2 政府目标的不一致 |
2.3.3 工会职责定位与履职的尴尬 |
2.3.4 增加和提高劳动者收入与企业经营困难的矛盾 |
2.3.5 职工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 |
2.4 劳动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影响 |
2.4.1 劳动关系不和谐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
2.4.2 劳动关系不和谐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
2.4.3 劳动关系不和谐影响社会稳定 |
第3章 和谐劳动关系基本特征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
3.1 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 |
3.1.1 和谐劳动关系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规范关系 |
3.1.2 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在平等合作、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
3.1.3 和谐劳动关系本质上是劳动关系主体各方的经济利益和谐关系 |
3.1.4 和谐劳动关系树立了诚信观,是稳定的基础 |
3.1.5 和谐劳动关系承担社会责任 |
3.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
3.2.1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
3.2.2 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 |
3.2.3 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内在要求 |
3.2.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和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
3.2.5 发展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
3.2.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 |
第4章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
4.1 转变职能,进一步提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 |
4.2 继续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劳动纠纷解决机制 |
4.3 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平分配机制 |
4.3.1 提高劳动贡献报酬率,形成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机制 |
4.3.2 规范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 |
4.3.3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让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
4.3.4 集体协商是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 |
4.4 工会要发挥好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
4.5 积极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
4.6 引导企业及员工履行社会责任 |
4.7 构筑职工利益诉求机制的渠道 |
4.8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
第5章 总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目的 |
二. 文献回顾及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及局限性 |
第一章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概述 |
一、联合国维和行动概念界定 |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起源与发展 |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类型与原则 |
四、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成就与困境 |
第二章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进程 |
一、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轨迹 |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变化特点 |
第三章 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
一、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 |
(一) 国际权力结构的重大转变 |
(二) 国际制度规范的日益普及 |
(三) 国际安全观念的重要发展 |
二、国家层次的原因 |
(一) 政治上,中国国内政治环境、国家战略思想和外交政策的转变 |
(二) 经济上,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 |
(三) 思想上,中国国家安全观念的不断演变 |
第四章 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影响 |
一、维护世界和平,破除“中国威胁论” |
二、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和国家软实力 |
三、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家军事能力 |
四、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 |
结论 |
附录A:1947—2007 年联合国维和行动部队规模的变化 |
附录B:1947—2005 年联合国维和行动开支变化情况 |
附录C: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地区分布 |
附录D:中国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情况 |
附录E:中国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人数统计 |
附录F: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类型对比 |
附录G:联合国维和行动死亡人数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4)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保险理论综述 |
2.1 保险理论 |
2.1.1 保险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
2.1.2 保险的主要分类 |
2.1.3 保险的产生根源与职能 |
2.2 财产保险理论 |
2.2.1 财产保险的含义 |
2.2.2 财产保险的原则 |
2.2.3 财产保险的分类 |
第3章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
3.1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
3.2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市场主体扩容不断加速 |
3.3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特色险种不断涌现 |
3.4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保险密度及保险深度不断提高 |
3.5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发挥 |
第4章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行业发展水平不高 |
4.2 行业非理性竞争较为突出 |
4.3 保险监管、自律环境不够优化 |
4.4 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
4.5 经营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严 |
4.6 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
4.7 保险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较为缺乏 |
第5章 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
5.1 提高财产保险业的优化升级 |
5.2 提高监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 |
5.3 加强险种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 |
5.4 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度执行 |
5.5 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行业形象 |
5.6 强化人才培养,满足行业需求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法律援助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法律援助的理论基础 |
一、 人权保障的需求是法律援助制度产生的理论原因 |
二、 法律援助的价值基础 |
第二章 法律援助中的国家责任 |
一、 国家责任的有无是现代法律援助制度与传统法律援助制度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
二、 现代法律援助制度中国家责任的具体体现 |
三、 法律援助国家责任的研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三章 法律援助与相关概念 |
一、 法律援助与法律服务 |
二、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 |
三、 法律援助与社会保障 |
四、 法律援助与行政救助 |
第四章 法律援助法律关系 |
一、 法律援助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怔 |
二、 法律援助法律关系的要素 |
三、 法律援助法律关系分述 |
第五章 法律援助的模式 |
一、 法律援助的管理模式 |
二、 法律援助的提供模式 |
三、 架构或选择我国法律援助的模式 |
第六章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
一、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 |
二、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 |
三、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后的日本联合国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
Summary |
第一章 选题论证 |
第一节 选题 |
第二节 论文的构思框架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一、 中国学者的研究 |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五节 指导思想 |
一、 《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二、 邓小平的对日政策思想 |
三、 邓小平有关联合国问题的论述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 辩证法思想的应用 |
二、 “国家利益”的分析角度 |
第二章 冷战后的思潮与联合国改革主张 |
第一节 冷战后的政治思潮 |
一、 新保守主义 |
二、 “联合国尊重主义” |
三、 “软否决权”构想 |
四、 “协调下的霸权” |
第二节 日本政府的联合国改革主张 |
一、 安理会改革主张 |
二、 财政改革主张 |
三、 发展领域改革主张 |
第三章 日本的国际资源背景与联合国外交措施 |
第一节 日本国家目标的资源基础与国家利益结构 |
第二节 日本的国家利益结构与联合国外交目标 |
第三节 谋求成为常任理事国对日本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
第四节 联合国外交的具体措施 |
一、 冷战时期的日本联合国外交回顾 |
二、 冷战后的联合国外交措施 |
第四章 联合国外交的“硬权力”与“软权力” |
第一节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硬权力” |
一、 日本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 |
二、 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与“联合国常设军” |
三、 作用有限的“发展外交” |
第二节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软权力” |
一、 环境外交 |
二、 裁军外交 |
三、 追随外交的表现:日本在联合国中的反华人权外交 |
四、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树立文化吸引力 |
第五章 加速谋求成为常任理事国及其难题 |
第一节 谋求加速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 |
第二节 日本谋求加入常任理事国的国际反映 |
第三节 日本走向常任理事国的难题 |
一、 历史认识问题的消极影响 |
二、 视野狭窄的联合国改革观 |
三、 联合国外交目标的国内制约因素 |
四、 安理会改革的复杂性 |
五、 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
六、 “军事贡献”的难题 |
七、 民意调查分析——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
八、 不结盟国家对日本常任理事国化的牵制 |
九、 日本与德国:国家认同与谋求成为常任理事国 |
十、 缺少“国家理性”的联合国外交 |
第六章 日本联合国外交与中国 |
第一节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联合国政策与联合国外交方针 |
第二节 日本的联合国外交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三节 推动双边在联合国中的合作 |
一、 现实安全利益的需要 |
二、 国际责任的需要 |
三、 巩固双边关系的需要 |
四、 进一步加强全球化时代联合国重要作用的需要 |
第四节 中日加强联合国合作的方案 |
一、 方案之一:加强中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合作 |
二、 方案之二:建立中日学者联合国改革推动与研究论坛 |
三、 方案之三:新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
四、 方案之四:加强大众层次的联合国政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
结束语 |
后记 |
附录 |
主要资料目录 |
四、联合国七大会费支付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全球治理观念的变迁[D]. 姚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转型期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D]. 余瀛波. 湖北工业大学, 2012(11)
- [3]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D]. 李秀雯. 外交学院, 2011(05)
- [4]台州市财产保险业务发展研究[D]. 李春云. 南昌大学, 2010(02)
- [5]法律援助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 胡玉霞. 安徽大学, 2002(02)
- [6]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冷战后的日本联合国外交研究[D]. 肖刚. 外交学院, 2001(01)